首页 > 文章中心 > 粮食市场

粮食市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粮食市场

[摘要]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仅要立足于粮食形势的发展,更要立足于粮食市场上的基本国情。我国粮食市场最基本的国情是:粮食市场是一个大市场,但这个大市场却是由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素质不高的市场主体组成的,这使得整个市场表现出严重的同步性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稳定和效率。粮改应设法解决这一问题。本文认为,解决同步性问题的主要办法是改革市场主体,重点是改革国有粮食企业。以大城市粮食加工分销系统跨地区收购、兼并、重组和改造粮食大县的粮站粮库和其它收购网点,走大型化、集团化、品牌化和一体化的路子,则是一条现实的改革途径。

(正文)目前,我国粮食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粮改方案的设计应立足当前情况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基本国情,寻求既能应对不同粮食形势,保持市场稳定,又能稳步推进粮食流通市场化和现代化的新途径,特别要防止因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引发大的市场波动。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供各方参阅。

一、1993年的经验:粮改方式步骤不当诱发市场波动

2003年下半年以来,粮食市场几次出现不稳的迹象,粮价似乎存在某种较大的上涨压力。我们不应当阻止由于供求关系趋紧所形成的价格上涨的压力,因为这正是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实现途径。但是,应当看到,我国现今的粮食市场机制是极不成熟的,市场机制本身常常夸大这种压力。粮改方式步骤不当也有可能通过改变市场机制运作的既定方式,主观制造出更大的上涨压力,从而引发大的市场波动。1993年的粮价波动基本就是这种情况,应当引以为鉴。

1993年4月,粮价开始出现上涨势头,11月秋收后反而急速攀升,一直持续到1995年11月,涨势才结束。在25个月里,大米价格上涨了136%,小麦价格上涨了109%,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从种种情况来看,这次粮价上涨并不完全是由粮食短缺引起的。据统计,粮食总供给1990~1992年平均每年为4.44亿吨,1993至1995年平均每年为4.58亿吨,而2000~2002年平均每年只有4.60亿吨。所以,从供需总量10年间的对比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期的粮食供给是不少的。

1993年粮价大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粮改方式和步骤不当。这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是采取“统一政策、分散决策、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方针放开价格和放开经营。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地方积极性很高,没有“逐步推进”,而是一下子放开了。对于“放开”的贯彻落实,实际上是放开不管,自由经营。粮站、粮库等基层粮食企业各自为战,自主决策;个体粮贩自由经营,随便进出。这种格局引发了严重的市场混乱。一是使粮食购销衔接出现混乱。我国粮食系统是通过行政关系连接起来的一个自上而下覆盖全国的网络。改革之前,购销关系主要通过粮食管理系统衔接,放开不管相当于割断了这一连接链条,打破了原来的购销关系,但并没有随之建立新的购销关系,使购销衔接出现混乱。二是导致了严重的市场主体同步性。完全放开后,粮站粮库等大量基层粮食企业开始独立经营。这些小企业,过去大多只是根据上级要求收粮管粮,经营素质不高,驾驭市场能力较弱,面对变化的市场无所适从。在市场趋紧的传言诱导下,它们一哄而上,纷纷惜售和抬高价格。再加上大量农户的同步行动,造成粮价在粮食并不十分短缺情况下急速攀升的严重后果。三是导致了粮食市场管理失控。改革之前,粮食企业购销活动受到各级管理机构的协调,政府对市场的控制比较容易实现。完全放开之后,国家一下子失去了直接控制手段,专储粮的投放效果又为市场主体同步性所抵消,一度导致了市场失控。1993年的经验表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立足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粮食市场本身潜在的不稳定性,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才能实现粮食市场上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协调统一。

二、我国粮食市场上的国情:严重的同步性问题

在我国,粮改不能采取“放开不管”的办法,其原因在于我国粮食市场是一个极不稳定和脆弱的市场。市场脆弱和不稳定的根源是市场主体存在着严重的同步性倾向。

全文阅读

粮食市场何处去?

今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夏粮“十二连增”、全年粮食“十一连丰”,但是丰收后,我国节粮减损形势仍然严峻,粮食收储压力不小。如何改革改善粮食收储体系,抓好现代粮食流通,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丰收之后:在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

我国粮食收储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近年来,农户储粮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加上农户储粮条件差,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不够,给粮食收储带来威胁,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广大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减损措施意义重大。

近7年来,我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新型的科学储粮仓,使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由8%降到1.5%左右,已推广的817万套储粮仓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18亿斤。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到2015年底,粮食系统将累计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仓近1000万套,每年可帮助农民减少储粮损失25亿斤以上。“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尚待全面建立,广大农户粮食产后损失还在继续发生,帮助农民增收减损的任务依然艰巨。”任正晓说。

“三高”叠加:粮食收储面临三大矛盾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集中表现为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等三大矛盾。

这“三座大山”对我国粮食收储影响几何?目前,我国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加上进口粮食价格走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高,形成挤压态势。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除此以外,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全文阅读

粮食期货市场的发展与粮食安全

目前,大连商品交易所正在积极推动鸡蛋等期货上市交易。此外,大连商品交易所还在研究设计生猪、肉鸡等畜禽产品,并积极研究推出农产品期权和指数等工具,拓展和深化期货市场对农业产业的服务。在合约规则制度完善方面,已上市农产品品种的维护工作不断做深做细,对农业产业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是,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毕竟起步较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尚且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粮食期货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期货经营机构、专业的从业人员尚未充分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普及教育程度不深,行业协会、商品交易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也没充分发挥,在农产品相关经营各方中,深入进行农产品期货规避农业风险的套期保值知识讲座宣传不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介入期货市场的相关保值、交割、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其次,农产品经营机构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方面存在制度障碍。在农产品发达的美国市场,银行在给涉农企业贷款时,必须附加有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要求,否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反,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限制在其进行贷款的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操作,银行和期货公司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对市场的大规模扩张造成障碍。

第三,粮食期货品种少、规模小。总体上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与一个粮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相对于国际上80多个期货交易品种,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明显过少,有些期货品种基本上没有形成交易规模。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活跃程度,还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作用大小。如果期货市场中期货交易品种较少,规模过小,则不易发现粮食期货产品的真实价格,也就很难使套期保值者顺利实现风险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期货市场上增加一个交易品种,也就相当于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机会。

最后,粮食期货市场监管制度仍存在不足。作为一个粮食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发达的粮食期货市场,粮食价格必然会受国外市场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这不利于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但仍不是一个统一有序的全国性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系不紧密,市场价格对价格的预期作用不明显;期货市场上中小投机者比重较大,粮食期货市场投机特征显著,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需求状况背离程度较大。现货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期货市场发展。

粮食期货市场是发现农产品价格与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重要场所,它是现货市场的高级形式,具有更严密的组织和交易管理制度,具有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服务,从而确保粮食安全。然而由于中国期货市场整体起步较晚,粮食期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国内众多粮食企业和贸易商并没能实际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以减少价格风险,更不用说对期货不甚了解的广大中国农民。因此,大量培育机构和个人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对于扩大市场影响、发现价格等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培育现代农民,培养期货专业人才,规范专业机构行为加强农民在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当务之急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对农民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金融知识的教育,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销售及管理。引导农民走出过去精通生产不懂市场的状况,要将分散的农民通过市场组织联合起来适应市场新形势,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推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播,引导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种地卖粮;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或推动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现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的稳定。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风险及损失,各粮食生产、经营者,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期货专业人才的培养。可逐步放开对粮食期货参与资金的限制,试点设立粮食期货投资基金;稳妥推进粮食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升级。

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指导农民优化种植行为科学的种植结构离不开科学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而这正是政府和现货市场难以做到的。期货市场以科学的定价方式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远期的价格参考体系来进行种植行为的决策,这样既能减少市场风险,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采用套期保值交易手段,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并逐步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同时进行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合约买卖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进行与现货经营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交易,规避粮食现货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可以通过稳定“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降低了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粮农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全文阅读

粮食局粮食市场供应保障通知

各镇、乡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根据全市粮食和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经研究,特作如下通知: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一)认真落实对种植粮油农户免征农业税政策。对在计税土地上种植粮油等农作物的,一律免征农业税,县财政部门、各乡镇要认真负责抓好实施,做好减免农业税的调查、核实、政策兑现等工作。

(二)加快落实对种粮油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尽快落实省政府确定的对全年累计种植水稻、油菜20亩以上(含20亩)的大户每亩补助10元的政策;对种植早稻100亩以上(含100亩)的大户,在享受省直接补贴的基础上,再由市里给予每亩10元的直接补贴政策。县农业部门和各乡镇要抓紧时间进行统计、上报、补贴发放等工作,确保省市的有关补贴政策足额、及早发放到位。

(三)采取有力措施制止耕地抛荒。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完成今年4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和14.8万吨总产量的生产任务。各镇乡人民政府要对恢复抛荒地耕种负直接责任。要结合开发区清理整顿,对占有未用、征而不用、具备耕种条件的耕地,及时复耕。对正在实施的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要进行全面检查,确保及时恢复耕种。对承包农户因外出打工等原因造成耕地常年抛荒的,由当地村民委员会征得农户同意后,组织招租耕种,也可交当地种粮大户暂行耕种。各乡镇要认真落实代育秧计划,按时完成1000亩的早稻代育秧任务,确保抛荒地能得到及时复种,育秧成本费由县里给予适当补助。对各地减少抛荒超计划种植的早稻,由县里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认真做好良种供应和储备。县农业部门要创新机制,抓好粮食作物种子储备,确保良种供应;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水稻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落实好省、市各级出台的水稻良种补贴政策,对全年累计种植优质水稻面积20亩以上(含20亩)的大户,省政府将给予每亩5元的良种补贴,并及早补助到户。

(五)实行先进适用农机具购置以奖代补。引导和鼓励种粮大户、基层农技人员、服务组织和服务大户购置先进适用农机具,广泛开展代耕、代种、代收服务,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各地对先进适用农机具购置要安排专项资金给予以奖代补。

全文阅读

粮食局粮食市场监控建设总结

粮食局粮食市场监控建设总结

*年,按照“*”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省、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以做好军粮供应和市储粮保管轮换为基础,以暑期首长粮油特供为重点,加强社会粮食市场管理,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粮食工作再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固本强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双学、双守、双做”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大精神,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做到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防止重大事项决策出现较大偏差。三是继续开展“树、讲、求”教育活动。围绕粮食工作中的重点工作,调动每个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唱响树正气、讲团结、争先进、促发展的主旋律,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带头营造气正人和的健康氛围。四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名区设想,组织领导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理念、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激发热情,讨论制定出我局未来五到十年粮食工作远景规划、目标任务。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在领导班子成员中以“廉洁自律”为主题,切实抓好“述、评、纠、建”和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道德约束力,时时刻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强化服务,军粮供应稳步运行。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军粮供应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强和驻区部队的沟通联系,始终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是把好入库关。无论是省市定点采购的面粉还是省市集中采购的大米,我们一律实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坚决把不合格的粮食拒之库外。二是把好保管关。对库存粮食勤检查、勤倒垛、勤通风,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三是把好供应关。我们承诺质量与样品不符、等级与价格不符的包退包换,部队一个电话打到军粮供站,军粮立刻送到官兵食堂。四是把好售后关。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和发放征求意见卡等形式,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和建议,和部队的关系越处越融洽。

3、组织有力,暑期特供万无一失。暑期中,我们继续贯彻“安全、新鲜、货全、价廉”八字物资供应方针,全员树立“特供无小事、责任重泰山”意识,坚持每批特供粮油购进都要货比三家,供应前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坚持“三过”即过眼、过手、过筛,在供应中都要进行严格的卫生质量抽检,坚持“三查”,即查库温、查虫迹、查卫生。在组织保障上继续实行专点调拨、专点加工、专车运输、专人挑选、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柜供应、专册登记,注意从各个环节保证暑期特供粮油的绝对安全。做到了让首长满意,让各级领导放心,暑期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再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暑期工作先进单位。

4、加强监控,管好社会粮食市场。按照国务院出台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国家六部委《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办法》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今年以来,我们积极争取监督检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认真学习研究《河北省粮食流通管理细则及实施办法》,联合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粮店、超市和粮食经营企业展开巡回检查,搞好粮源统计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及时敦促粮食企业和个体户规范粮食经营行为。社会粮食市场监管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法制化,确保了*年粮食价格出现较大上浮全区人民用粮安全、情绪稳定。

5、周密部署,加强储备粮管理和轮换。*年是我们1万吨市级储备小麦装仓保管的第二年,尤其夏天高温、潮湿、多雨,经验不足却足的是责任心。结合我库实际,我们制定周密细致的仓储保管方案。本着对政府负责和自身命运负责精神,依据科学仪器和人工手段对库内粮食温度、水分、害虫密度进行实时监测。不论是春夏秋冬,不论是严寒酷暑,不论是刮风下雨,信科学不唯科学,总是要爬上六、七米高梯,踏上松软的粮垛,亲自看一看,瞧一瞧,取一些样品测一测,不放过任何影响粮食变质的因素。通过多次通风降温、集中消杀,确保了市级储备粮安全存放。同时我们抓住岁尾粮食上涨有利时机,搞好储备粮轮换,目前已售出市储小麦2500吨。

6、整合资源,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年我们按照省、市粮改确定的目标,继续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军供、储备库改制各自实现正常经营的基础上,我们争取审计、财政、工商、土地、房产、银行等部门支持,进一步整合国有资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作大作强国有企业。目前,整合后的军供储备有限公司净资产已达1125万元。做好附营企业改制扫尾工作,今年我局对安一路粮站进行了改制,变现国有资产167万元,解决了49名承诺等退、内退、退休、职工遗属安置费用问题。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原下属3个公司涉及28.8万元外欠款问题。

全文阅读

粮食局加强粮食执法市场监管总结

今年以来,我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大力弘扬埋头苦干精神,加快建设富强和谐*”的总体部署,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根据粮食部门实际情况,真抓实干,狠抓落实,产权制度改革、粮食购销、粮食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等各项工作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粮食企业开展运营,粮食购销2000万公斤;加大粮食市场监管力度,圆满完成省市粮食局局布置的“粮情调查”、仓储管理、联系龙头企业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程序和步骤,粮食收购市场得到进一步规范;招商引进的企业加大投资力度,在投入73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又投入80万元作生产线的最后配套安装和调试,10月份已正式开展运营,安排100余人就业,年可创产值400万元。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加强市场监管,严格粮食执法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了粮食行政部门对粮食市场的监管职能。今年,我们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依法切实履行粮政管理职责,规范收购市场秩序,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积极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调查摸底,掌握资料。根据省、市粮食局的安排部署,抽调精干人员,直接到各乡镇进行摸底调查。一是对全县农户进行入户调查、摸底,做好粮情调查和统计工作。共深入到15个乡镇52个村120余户进行调查,掌握了农村人口、粮食种植、产业结构等各方面较为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对全县粮食经营企业、面粉厂、饲料厂进行了一次全面摸底,造表登记,掌握基数,为更好地对全县粮食市场进行监管奠定了基础。

(二)规范市场,依法监管。一是在做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宣传的同时,结合夏、秋粮收购做好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全年发放《粮食收购许可证》14份。二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全县所发放的粮食收购许可证进行了一次认真审核。三是食经营户、超市、集贸市场的监管,特别是收购、销售渠道、价格信息的收集与上报,以维护和规范正常的粮食市场秩序。

(三)建立了粮食局领导联系龙头企业制度,主要协调解决全县粮食龙头企业在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情况。

(四)以迎“奥运”为契机,抓好粮食安全工作。一是加大了对面粉生产、饲料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力度,要求各加工企业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关、加工程序关、安全保管关,切实把安全工作放到首位;二是开展粮食知识培训5期、260人次等一系列服务于农民和粮食经营户的知识培训,强调用粮、存粮安全,切实为农民和粮食经营户搞好服务;三是重点加强了对非法经销陈化粮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管的力度,保护群众用粮安全。四是制定《粮食应急预案》,努力做好相关准备措施,争取在紧急情况下做到及时、安全的粮食供应,维护社会稳定。

全文阅读

粮食批发市场发展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粮食资源千差万别,互为优势。区域间的粮食批量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市场成为实现粮食产区与销区联结、南粮北调、北出南进、北粮南运、北粮南储的重要渠道。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对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极为重要。粮食批发市场联接着产需两头,粮食信息来源比较多,加之粮食批发市场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一个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场所,实际成了粮食信息中心。

全文阅读

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粮食批发市场的重要作用,研究了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而设计出加快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策略。本文得出的结论对促进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粮食批发市场市场体系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全文阅读

粮食批发市场发展意见

粮食批发市场是粮食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已具有一定规模,在组织粮食流通、满足消费需求、调控粮食市场、合理配置粮食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市场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盲目重复建设现象;一些市场定位不明确,服务功能不强,经营观念和方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扶持市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市场管理的法规规章不健全等。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提升市场服务功能”的要求,为促进粮食批发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发挥应有作用,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合理定位,明确市场发展思路

(一)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定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批发市场承担着粮食现货集中批量交易服务的职能,具有集散、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结算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功能,并为企业提供融资、运输、质量检测等综合服务,促进粮食高效、有序流通,引导粮食生产,满足消费需求。

(二)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思路。现阶段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适应粮食流通市场化、法制化、现代化以及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依市建场,规范经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网络化的发展格局,逐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二、科学规划,促进市场合理布局

(三)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要坚持合理布局的原则。要遵循市场经济内在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粮食商品合理流向、消费需求、区域交通条件等,统筹考虑市场的布局,形成全国性、区域性、城乡摊位式多层次有机结合和网络化的粮食批发市场体系。

(四)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发展规划。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从实际需要出发,认真研究制定粮食批发市场建设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分负责制定全国粮食批发市场的总体发展规划,加强对全国粮食批发市场发展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对辐射范围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和重点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配置粮食资源、衔接粮食产销和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中的重要载体作用。各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制定本地粮食批发市场规划,根据全国总体规划要求,确定一部分发展基础好、交易量大、运作规范的市场作为区域性骨干粮食批发市场,给予政策扶持,发挥其调节当地粮食供求、稳定市场的积极作用。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销区中小城市,要特别注意和大力支持以成品粮交易为主的粮食批发市场的建设和发展。

(五)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要结合全国粮食现代物流建设规划,抓好粮食综合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在重要粮食销地和集散地利用现有粮食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全文阅读

粮食市场管控经营模式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我国政府通过管控平台以市场化手段管控粮食市场的基本模式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管控的平台基于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以及储备体系。在有效的管控模式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7合理体现。

[关键词]我国政府;粮食市场;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