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培训

科研培训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培训与科研中成长

教育改革和发展最终都要通过教师的实践得以实现,因此,教师专业化及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广为关注的热点问题。打造客观培训和主观教研平台,共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培训带动,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一)全员培训。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在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规划和组织实施的,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校内教师在职培训。全员培训的形式分走出去和请进来,分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分高端培训和通识培训等。如山东省教师暑期培训,是一种通识培训。环翠区组织的北师大培训可谓是一种高端培训,在培训内容选择上、培训方式搭配上、培训效果反馈上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具体到某几个教师,可能是一次教育的变革。

(二)自我培训。是自我反思,自我提升。反思可以录课照镜子反思,也可以针对课堂失败的环节课后反思。如教师上录像课,关注点往往落脚在按照既定的环节顺利完成教学内容,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性,忽略学生课堂生成的灵动性和教学方法的目的性。为此,青年教师可以多反观自己录像课,剖析课堂中的教育乱象,从而提升自我。比如关于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北京芦咏莉老师指出,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是教师上课提问的缘起,学生的回答是教师追问的结果,学生回答结果应该指向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培养学生“眼神跟着声音走,脑子跟着问题走”的全班学生的联动习惯,避免一部分学生因无提问戒备之心而掉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注重倾听能力的培养。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不断反思,转移关注点,由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转移到关注倾听问题的学生,从而实现学生全员参与的课堂目标。

(三)以赛促训。单一的报告、讲座培训不能理论联系实际,搭建教师发展平台,以赛促训更能提升教师成长。如教坛新星比赛、教学能手选拔赛、青蓝工程汇报课、同课异构活动、优质课选拔赛等等,都为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搭建了发展的舞台。赛课能给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磨课会给教师搭建与师傅与名师沟通的渠道。

二、教研示范,注入工作活力

(一)化面为点,小处入手,大处着眼。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也就是说,要解决问题,须从简易入手,成就大事,须从小处着眼,课题研究也是如此。北京王立军老师指出,课题要从微观课题入手,做好学校宏观或中观课题下的子课题研究。她通过具体案例指导我们如何挖掘小课题,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这一中观课题下,子课题的研究是:“扩词跟句”训练,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水平的研究、“复现词语情景”,提高学生丰富的表达能力的研究,“在情景中连词组句”,培养学生的逻辑表达能力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着眼点小,但具体、可操作,有助于宏观课题的滚动研究。

(二)注重过程,课题、问题、课堂共赢共生。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由捕捉课堂现象转变为敏锐地关注教学成果。注重研究过程,便会出现课题服务课堂,课堂生成问题、问题转化课题的螺旋形研究。王立军老师指出,“轰轰烈烈开课,冷冷清清研究,热热闹闹结题”的假性研究已成为过去,要真正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体验成功的乐趣,要注重科研过程。一个教师如果不重视研究,他可以成为一个经验型的教师,但难以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全文阅读

校本科研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区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总体工作任务为目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方向,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全区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和新旧教材接轨能力为重点,培养反思型、研究型教师,注意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工作重心下移,加大科研培训的力度 ,加强教师培训模式、方法、管理以及规律的研究,注重理论学习与行动研究的结合,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增强教师教育科研培训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人力基础。

二、培训内容、目标。.

本学期主要以《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科研与教研》等为校本培训主要内容,结合学校实际专题培训学习,并及时选择、补充具有前瞻性的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科学、教育科研素养。与此同时加强教师网上交流、搜集教育科研资料的能力培训及软件制作能力,扩大学校的资源库,达到资源共享。通过教育科研培训的开展,进一步培养广大教师的终身学习意识,牢固树立新课程理念,初步实现教育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教研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符合课程改革需要的、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三、培训形式

教育科研培训采用在“自修—反思”方式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亲验式、案例分析式、参与分享式、合作交流式、研究性学习等方式,与远程培训方式有机结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经验加反思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途径,倡导采用教师运用“诊断性”反思研究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学习、工作、研究的一体化。

四、培训原则。

1、分层推进原则。坚持全员、青年、骨干三个层面的培训,充分体现培训的层次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

全文阅读

学校科研教学培训总结

本学期以“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探究”课题为研究为核心,建设学习型团队。同时以校本培训为切入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本学期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培训转变了科研意识

通过进行相关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了解了科研与教研的关系,让科研深入到教研当中,真正为教研服务。在教研中体现科研的理念和研究途径与方法,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切实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培训,教师不再将材料的积累作为工作任务来完成,而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进行科研反思,教学案例,教学随笔等相关素材的积累,并随时和组内教师进行交流和思想互换,使课题的开展更具实效性。

二、学习提高了科研能力:

1、加强学习团队建设,本学期初仍然继续以学习小组形式组织教师学习。围绕课题“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性探究”的课题开展各项理论与业务的专题学习,并以学习团队形式作经验交流。

2、以校本学习为起点,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学习。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和家长学校的反馈信息,调整校本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使得课堂教学更加丰富,

3、科研骨干教师发挥了相应的的优势,起到了课题研究的引领作用,在组内带动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共同研讨,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教师科研开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及时进行小结,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

1、安全生产教育培训的基本要求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颁布《关于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安监管人字[2002]123号)、《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国家安监局令第3号)、《特种作业安全技术培训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第30号)、《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第44号)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监督管理办法》(质检总局令第70号)对各类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内容、时间及考核等作出了具体规定。

2、某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某科研院所已充分认识到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安全教育培训与从业人员安全意识、风险辨识与控制、应急处置与避险自救能力息息相关。根据国家及上级部门相关要求识别出以下13类安全教育培训对象:单位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全员、特殊作业人员(包括火工作业人员)、特种设备作业及管理人员、中层领导干部、科研项目负责人、新员工、班组长、班组安全员、复工和变换工种员工、四新(新工艺、新技术、使用新设备、新材料)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相关方人员等其他人员。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该科研院所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和素质较高;安全教育培训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领导干部对安全工作比较重视,能按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有制度文件对各类人员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学时作出要求;基本能按要求组织各类人员的培训;培训记录包括“培训人员签到表”、“培训评价表”“、培训内容记录表”“、培训考试卷”“、培训成绩单”等。

3、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通过对该科研院所安全教育培训现状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发现了问题和不足。

(1)安全生产责任制中部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落实不到位,例如新员工“三级教育”中“班组级”的安全教育。

(2)缺乏系统、长远的安全教育培训规划。虽然在安全教育培训方面投入很大,但停留在如何完成国家及上级部门要求,如何满足检查要求,比较流于形式。

全文阅读

儿科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训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儿内、外科共四个科室———小儿外科、新生儿室、儿内一科和儿内二科共89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3岁。其中,副主任护师4名,主管护师18名,护师47名,护士20名;学历层次:本科学历21名,大专学历51名,中专学历17名。

1.2科研培训方法

在培训开始前对儿科护理人员的科研状况和能力进行调查,针对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科研知识培训课程。儿科护理人员科研知识的培训主要分两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对儿科的全体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科研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学习,同时加强护理科研相关知识的培训,重点为护理科研的选题原则、选题方法、科研步骤、科研设计和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参加第二阶段的学习。护理科研培训的第二阶段:所有参加培训的护理人员结合儿科的临床护理特点,开展一定的护理科研实践活动,结合儿科的工作特点和性质进行护理科研的选题和设计,然后请有关专家对相关护理科研实践活动进行点评,指出不足之处,督促其不断改进。每个阶段为期一个月,共两个月。

1.3调查方法

对所有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科研培训前后分别就对待护理科研的态度、科研动机和科研能力进行调查和比较。调查均由同一组人员进行,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采用统一说明语,调查前事先声明此调查不会给被调查者带来任何负面影响,要求如实填写,匿名完成,当场回收。

1.4科研能力的评价

全文阅读

本科生科研培训的实践述评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多数本科生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热衷于社会兼职而无兴趣于科研活动,从而影响了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荒废学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足首先,高校的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背负一定量的科研任务,而现代教师的教学评价中,科研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项目基金的要求越来越多,使高校教师没有太多时间指导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所以有些学生一年都没有进行科研训练,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上交。有些教师为了加快课程进展,直接将课题方案交给学生,使科研训练不全面,学生印象不深。其次,每位指导老师辅导的本科生较多,不可能照顾到每位学生。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研训练,不了解查找文献、编写实验方案、数据分析等科研方法,学生不能较好掌握科学研究方法,遇到难题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学生对科研训练的兴趣。在实验课中,由于是小班制教学,一名教师无法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标准,这也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实验操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科研训练的发展我国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起步较晚,高校的组织机构管理较为混乱。各个管理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导致一些信息的传递不通畅,下达到班级的时间过长,组织较混乱,项目完成时间不一,且缺乏对本科生日常科研训练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导致有些学生科研训练的质量不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鼓励机制不完善。在综合型本科高校中,学校对于学生的科研成果不太重视,科研成果的实用性较差,使之脱离生产实际而不能引起学生注意。对于一些科技比赛,学生获取的渠道有限,而学校所提供的支持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需要。而对于在科研或者比赛中有突出成绩的同学,没有一定的奖励措施,这也会影响学生对科研训练的兴趣。差距产生的原因国内外科研训练产生的差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内外教育环境的差别。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各种社会机构、组织和各个高校,都把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资助列入重要工作,从项目的申请、设立项目、资金支持等,工作都落到实处,层层递进。通过设立各种机构,便于促进成员间的交流,促进社会对科研训练的认识并设立本科生科学研究站。而且每年有数千名本科生在该站的资助下利用暑期从事研究工作。而我国高校对本科生科研训练的认识、其作用和地位等都没有深刻认识。很多综合型大学把科研训练当作一种辅的人才培养手段,在认识上与国外高校对科研训练的认识有很大的差距。我校科研训练的经验(以化学学科为例)由于考虑到本科生的专业知识积累较少,在刚入学的新生中,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无法达到科研训练的目的。所以,我系的科研训练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这个阶段已基本学习并积累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单独查找资料、筛选资料、书写文献综述等基本能力。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都设置科研训练的课程,学生分成小组,由化学系的教师分别带领并按每学期的科研训练的要求完成相应的内容。以小组的形式,使学生的科研训练得到教师充分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科学探究模式。

建立几种科研训练模式(以化学学科为例)

近几年,我校化学与化工系对各类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创设了验证型实验、应用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验证型实验可使学生通过课本描述的完整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应用型实验旨在学生通过教材提示的实验要点,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按方案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是对验证型实验的应用和补充;设计型实验是教师给予学生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交由教师修改后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实验的比例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型实验不具有创新性;设计型实验与社会实践无联系,无法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联系我系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尝试。优化实验内容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对我系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都过于简单,没办法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使学生对于科研训练不抱太大的希望而没有热情参加。所以,针对这一结果,我们的做法是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难度,使实验教学成为科研训练的基础。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改革的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改革后的实验更像是科学研究,不再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操作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在实验改革中,我们更加注重化学实验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方法和实验难度上都有所提升,既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分段式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科研训练计划。针对大一的学生,我系主要通过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对于大二的学生,开展多方式的实验内容,开展初步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归纳实验的能力。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有意愿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可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或学术基金,通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大三的学生,科研训练的形式上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书写论文的一系列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学术基金;对于大四的学生,主要是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积累,学生基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提交。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为依托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任务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也使教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更加全面和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模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请,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也能矫正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学生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化工厂等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厂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思考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在科研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加强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增强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化学理论基础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获得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的基础,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科研能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从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入手,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按照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合理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计划。重视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融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科研工作是教师教好书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教师通过自身的科研,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时吸收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适时掌握最新的学科发展动向。同时,教师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指导学生如何选题、找准切入点、寻找突破口、搜索和分析资料、进行研究等,在科研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通过教学、科研和实验等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从而实现教学转型。总之,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培养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人才的有效途径。而科研训练的模式需要各个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创新,使应用型本科大学毕业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陈忻 麦培苗 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全文阅读

高校科研秘书胜任力培训策略研究

【摘 要】高校科研秘书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科研管理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胜任力培训的内涵入手,探讨了高校科研秘书胜任力培训的四种策略。

【关键词】科研秘书 胜任力培训 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知识更新的加快,高校科研秘书要想胜任日常管理工作,必须不断汲取各种新的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领域,提升业务素质水平,丰富日常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对高校科研秘书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必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进行深入探索,作系统思考,使其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结合起来,自觉、妥善地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胜任力培训是加强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须坚持实效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而为提高现有科研秘书层次,改善知识结构,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培训机制及相应的培训制度,应以人为本,重视科研秘书职业生涯发展,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加快队伍建设,通过组成具备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的专职培训师资队伍,研究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立培训计划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科研秘书职业化培训的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秘书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其绩效考评、培训、晋升等奠定基础。同时,加强具体业务培训,注重与实践相结合,使科研秘书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培训效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专题培训一:思想政治教育胜任力

作为一名高校科研秘书,在未来工作中,首先要坚持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坚持以人为本,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标准。其次,要努力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遵纪守法,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创造一流工作业绩,以实际行动展现一名合格高校科研秘书的风采。再者,要严于律己,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服从工作安排,牢牢把握高校科研秘书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最后,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了解新形势下科研秘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况、新规律,促进科研秘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等。

专题培训二: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

科研秘书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因此,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对我国高校科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通过学习、内省、立志和实践等方法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科研秘书职业的感情,严格遵守高校科研秘书的职业道德规范,以便能主动驾驭和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其次,要有心理保健意识,懂得一切外部的帮助都是间接的,都只能通过自己的调整起作用;要懂得善待自己,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学会避免某些错误的认识,不对自己过分苛求,既不因他人的评价而影响自己的情绪,也不为取悦他人而违心行事。最后,要有心理保健技巧,遇到心理困扰和挫折时,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善于通过宣泄、激励、转移等方式,疏导自己的不良情绪,以减轻心理压力,或化压力为动力以促进本职工作。此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理智地认识到身体疲劳、疾病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必须经常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这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还能分散对焦虑问题的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

全文阅读

药学专业本科生科研技能训练的培养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推进研究型教学,充分发挥吉林大学药学院的科研和师资优势,大力推进研究型教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科研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我院摸索出“一个思维” 、“两个技能”药学专业高素质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新型培养模式。我们在现有的新型培养模式下,以科学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实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融合,以适应药学专业研究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院首先打造精英师资团队,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师资队伍。目前,药学院在编专任教师70人,其中学院教授24人,均参与本科生教学。由于我院年轻教师较多,因此非常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校的双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课件制作等各种学习班。学院现有10多人参加了吉林大学组织的“青年骨干教师英语培训班”。学院还组织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将优秀教师推荐学校参加大赛。在第二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杨老师获得优秀奖;第三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张沐新老师获得二等奖。第五届吉林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我院苏曼曼老师获得三等奖。学院还组织教师观摩教学,聘请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来我院示范教学,同时也多次组织我院的老教师为全院做示范讲演。我院经常组织国外知名大学的著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同时每年按计划将我院的优秀中青年教师选送到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我院教师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 “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思想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引领相关专业课程改革的先行者,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各类科研课题,为学生进行自主选题奠定基础。通过对教师的培养和传帮带,使学院拥有吉林省优秀教师2人,宝钢教育奖1人,长春市百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多人,吉林大学首届“师德标兵”1人,还有省市各类优秀人才多人。这些优秀的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为了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我院以人为本,从2005年开始对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想,开展以科研推动实践教学的培养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讨,我们感觉到规范的实验技能和方法,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我们在对药学专业本科生进行科研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摸索出用“六个能力”的培养模式来加强药学本科生实验基本技能的培训,即计算机使用、文献检索、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数据归纳整理、论文写作等六个能力的综合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科研能力培养的质量,我院还开设了许多相关的课程。为了配合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我院在教学计划中为本科生开设了《药学文献检索》课,介绍学校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为学生查找国内外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参加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论文的质量是实验成果评价的重要依据。我院在《药学专家讲座》中为学生开设了药学科技论文写作等内容,使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提高很快,对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等项目的申报、结题总结、论文写作与发表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学生在基础课学习的过程中,就已经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等相关课程。但是我们还需要为学生补充药学研究中所涉及化学结构式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等内容。另外,我院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和答辩的质量,为教学工作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使我院毕业论文一直坚持要求学生必须自己做成多媒体课件才能参加开题报告和答辩,专家对毕业实习和课件的内容进行评价,从而进一步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给大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我院加强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给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得到全面的认识,具备本科毕业即可直接参与就业单位各项工作的能力。

我院还将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研究院所作为我院本科生实习基地,使学生了解药学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及工作特点,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于实际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校企联合,构建“产学研”平台。利用当地药厂资源,结合当地大型医药企业和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开展技术合作,对本科生的培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摘要:培训作为培养科研院所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战略性手段,培训成果的转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中的若干个问题进行分析,从组织层面和个人层面两个角度探讨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率难的原因, 从而提出加强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的对策。

关键词: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2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个单位干部职工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到单位经营发展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教育培训工作日益受到各类单位的重视,有关研究表明,一般企业培训只有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和成果都被浪费了。如何提高培训成果的转化率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管理难题。

引言

培训成果转化[1]是指受训者将培训中所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知识策略)有效且持续地应用于工作当中,从而使培训项目发挥最大价值的过程。培训工作的实质就在于成果的转化,希望通过培训,学员们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切实改变行为,提高实际绩效水平。加强培训成果的转化,最直接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受训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单位的整体绩效水平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另外还可以促进整体培训工作的提升,促进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培训成果的转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培训成果转化影响因素研究以及如何促进成果转化两方面。学者王欣[2]通过对培训成果转化模型的分析,从受训者、工作环境、组织这三个层面对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简玉兰[3]认为观念障碍和执行障碍是影响培训转化的两大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对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培训开发系统、建立系统的培训评估机制和构建完善的环境支撑机制进行了探讨。钱振波[4]从培训前的转化准备工作、培训中的转化准备工作、培训后的全面转化工作三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有关探讨。周静[5]从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项目设计、激发受训者学习动机、改善组织工作环境四方面入手, 阐述如何促进企业培训成果转化。李涛,蔡凯[6](对于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问题的探析)认为转化动机、转化氛围、转化设计是影响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提出了激发转化动机、提供转化机会、控制转化结果的培训成果转化为工作绩效对策建议。

上述学者的研究均是结合本单位的培训情况,提出的提高本单位培训成果转化的措施,虽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具有普适性。此外,对于提高科研单位培训成果转化的研究尚匮乏。本文将针对科研院所培训成果转化难的问题,结合多年工作实际,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全文阅读

儿科全科医生培训模式研究

在儿科轮转期间实行“导师制”,由临床经验丰富,带教能力强,责任心高的的副主任医师来负责每一名全科医生。这种一对一的指导模式,使带教老师能更好的帮助和指导学员在轮转期间的工作、学习,保证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有利于提高学员的整体素质。通过严格的管理和考核保证学员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一定的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还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被选派参加主管部门组织的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的骨干医生在全科范围举办专题讲座或召开经验交流会,让更多医师了解全科医学、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知识,不断提高带教水平[2]。带教老师在掌握一定的全科医学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按照全科医生的临床培养目标和带教要求,应用全科医疗临床思维模式在诊断和治疗中指导全科医生。

规范诊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针对全科医生的儿科教学,应包括不同年龄小儿主要卫生问题及社区保健,社区儿童疾病的综合管理等。学员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处理社区儿童常见健康问题的医疗技术,掌握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其中,一般急诊急救技术、常见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及初级治疗与预防技术是重点培训内容。

1强化基本技能培训:全面、系统、正确的采集病史,系统、规范地进行体格及精神检查,规范书写病历的能力是医生最基本的技能要求,是得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信息来源。学员应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亲自操作,规范和强化此项技能。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是以患者为的中心,患者的感受受到重视,要求临床医生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

2扩展思维,善于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是全科医生教学培训的重点,当发现一种临床症状时,能够从多系统多视角去考虑、分析、鉴别,同时还要考虑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逐渐建立起全科医疗的临床思维。例如:某一患儿出现呕吐、腹痛或皮疹等症状,不能单一考虑小儿内科疾患,扩展临床思维,考虑与儿科相关的其他疾病,如急腹症、传染性疾病等,予以鉴别并及时处理,以免误诊或耽误病情。

3正确选择辅助检查项目:检验项目是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必不可少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是指导医生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培训要学会正确选择相关检验项目和对检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的能力。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信息更是医生诊断和鉴别诊断所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学员通过儿科相关科室轮转,如影像科、电诊科等,学会或提高在心电图、X线、CT、MRI等检查结果的分析技能,熟练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4合理用药:带教老师应按照严格的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患者。指导学员用药前正确阅读和使用药品说明书,不仅掌握药物的适应证,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必要时应向家属交代可能出现的反应,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医患矛盾。近年来,滥用抗生素的使用问题备受关注以来,输中药制剂的患儿逐渐增多。因有些中药成分比较复杂,其所含蛋白质或生物大分子作为过敏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故输液时勿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特别是过敏体质的患儿更应该慎用[3]。还有,喘息患儿输氨茶碱时会出现烦躁、心动过速等不良反应,严重可出现惊厥等,需严格掌握指证,输液时速度应缓慢,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因病情需要使用特殊药物时,应向家属明确交代可能的风险,经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

正确评估病情,及时转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