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实践论文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精选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物理知识;实践探索

1理解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作品是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而形成的成果,是学生智慧和能力的体现。在生活中,应激发学生科技探索的兴趣,教师指导学生用智慧的大脑和灵巧的双手制作和改进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产出满意的科技创新成果。

2成立科技创新小组

教师把对科技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在教师指导下,一起研究、讨论,开展科技活动。2.1培养发现问题的眼睛。生活、生产中存在各种效率低的繁重的体力劳作。人们都倾向于用便捷、高效的方法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如周末用手清洗一家子的衣物,耗时耗力,常常使人腰酸腿痛。有人发明了洗衣机,从单缸到双缸,再到全自动(洗衣甩干一体),不断改进,解放了人工劳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从而解决问题。2.2学会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了液体传递压强、杠杆原理、滑轮等知识,人们设计制造出挖掘机、装载机、吊车等。应引导学生先模仿、再改进,最终实现创新。立足原创,自己制作,融合自己的创新元素。学生的科技创新作品一般植根于家庭生活和他们能接触到的生产设备。

3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途径

3.1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动机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家庭中哪些电器用到了电动机?电流具有热效应,电能转化为热能,那么生活中哪些用具应用了电流的热效应?这些都是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的领域。3.2提醒学生观看电视上的科技节目。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我爱发明”节目经常播放普通百姓发明的科技作品,学生收看后会对其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央视节目“是真的吗”,其中很多内容都与科技有关,多数问题当场就会得到实验验证,学生收看后受益匪浅,可能产生设计制作科技作品的灵感。央视科教频道(CCTV10)的“走进科学”节目介绍我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研发成果,可以激励青少年了解科技,致力创新。3.3网上远程指导。建立科技创新小组QQ群(或微信群),在QQ群里有教师答疑、解惑,指导学生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利用沟通工具使师生交流问题更快捷、方便,某位同学上传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他同学可以帮助解决,老师可以提出建议。3.4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开设“物理实验拓展”校本课程。在物理实验室,利用校本课时间,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物理知识制作学具,巩固所学物理知识,提升学力,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如利用“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成正比”制作弹簧秤;利用“物体振动发声”制作笛子、二胡;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制作活塞式抽水机;利用“浮沉条件”制作浮力秤、电动小船;利用“滑轮、电动机”知识制作升降式电梯、自动升降晾衣杆;利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制作水力发电机;利用“液体传递压强”制作液压挖掘机等。3.5积极疏导。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挫折,产生畏难情绪。如某个部件做得不满意,安装不到位,调试不成功等。此时教师需协助学生查找原因,耐心指导,鼓励学生战胜困难,提升能力。3.6家长助力。青少年科技创新需从其兴趣爱好出发,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购买材料、制作工具、时间保障等要得到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可助力学生科技制作,提出建议并提供必要的协助。

4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学力提升

科技创新小组共12名同学,参加天津市第30届、3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5项科技作品获得市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一等奖,6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二等奖,2项科技作品获得区级三等奖(第五、六届滨海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同时,在2016年中考时,科技创新小组的12名同学中,物理95分以上8人,最高分97分,最低分86分。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积极性明显提升。

作者:张陆春 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同盛学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形式

少儿科学院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开展日常和相关的活动。1、日常活动少儿科学院日常活动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为每两周一次活动,每次活动为一个多小时。活动内容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撰写小论文,进行动手制作等活动。各研究所每年都会确定一两个所级研究课题,由研究所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研究所成员还可以确定个人研究课题,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课题。2、年会活动少儿科学院每年召开一届年会。年会活动是少儿科学院的重大活动内容,一般在年底进行,前期要进行大量相关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如每一个研究所要完成年会的交流论文,各单位要推选各自的研究所所长、俱乐部主席、报社社长、实验室主任等。少儿科学院院部还要做好院长和副院长人选的推荐。年会当天,是少儿科学院的盛大节日。当天要选出少儿科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交流各研究所的论文,展示各单位的实践成果,并举行相关的学生科技活动。年会通常还会邀请名誉院长、其他科学家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活动,并请科学家进行指导和点评相关的活动。3、激励机制少儿科学院设有小院士、小研究员等称号的评选,作为对成员的激励,每年根据少科院各单位成员参加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的情况进行评选,并在年会召开时授予相关的称号和证书。

少儿科学院的功能作用

1、有利于科技教育氛围的营造少儿科学院在在学校中与少先队大队部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学生可以连续几年参与少儿科学院各单位的活动。学校中大多数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都是少儿科学院的成员,有的甚至一个班级中80%以上的学生都是少儿科学院的成员,这些成员中有的是小院长、小院士、小研究所长、小研究员,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全校的学生,使学生们向往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使学生们感受到参与科技活动的乐趣和自豪。特别是每年年会的召开,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重大的节日,每年的年会都会有许多科学家参加年会的活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的素养和魅力。由此可以感受到,少儿科学院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浓浓的科技教育的氛围,学生长期受到这样一种科技教育氛围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情趣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形成。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少儿科学院鼓励所有成员创新,参加少儿科学院的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少儿科学院的各研究所鼓励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学生发现空的牛奶盒在水中有很大的浮力,由此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人们用浮力大的木材制作的船,可以航行在水面上,那么能否用同样浮力很大的牛奶盒制作小船,载人航行在水面上呢?学生将这个问题在活动时提出,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与研究所的同学合作,用牛奶盒和透明胶带拼接出了一艘环保牛奶盒船,在学校的喷水池中试行。又如信息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如利用网站制作软件制作个性化的个人网站、利用软件制作个性化的小报、学习课件等信息产品,强调制作的产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在这样一种活动模式的影响下,少科院的学生思维活跃,这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少儿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一实验、动手实验、寻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各项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各俱乐部的学生每学期也都要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如完成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小报等,同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少儿科学院实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少儿科学院所有的研究所、事务所、俱乐部、报社、实验室的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管理和活动。少儿科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也均由学生自主推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相应的探究性学习的任务和相应的实践活动。历年来,少儿科学院年会,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有少儿科学院的骨干和学生完成年会的筹备、年会的主持,年会的展示活动也由学生负责实施。这种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尤其是有利于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本文作者:陈冬梅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互惠互利,吸引行业企业融入

激励高职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产研合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系统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创新源。除少数大企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外,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都较弱。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弥补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真正成为“中小企业加油站”。在此过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了教师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师资队伍水平,更好地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服务。1.优势互补,成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指依托行业、领域具有综合优势的单位,具有较完备的工程技术综合配套试验条件,有一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和试验的专业科技队伍,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并能提供多种综合性技术服务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一般设立在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科研机构,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部分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依托国家级重点专业,整合相关专业群,配备高学历、高水平的科研骨干,发挥产学研优势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如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整合相关资源,组建广东省普通高校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研发人员主要来自该校,而技术指导委员会成员由重点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知名塑料企•业的教授专家组成。该中心紧密结合广东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的发展需要,充分依托高分子材料加工以及相关行业、产业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科技推广,服务企业、服务区域发展,加强产学研合作。由此可见,在高等职业院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推动了企业及行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结合,提升了高职教育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2.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机构高等职业院校可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场地大的优势,采用场地换资源、服务求支持的方式,筑巢引凤,引入企业科研服务机构。企业科研机构在高等职业院校“安营扎寨”,获得了场地资源、技术资源(老师)和人力资源(学生),尤其是可利用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为企业解决在生产、管理中的技术性难题。而学校可根据教学要求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训,在提供技术服务中提升教师科技创新能力,互惠双赢,校企共同发展。3.互动双赢,共建技术服务机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走出去”。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技术研发优势,“走出去”,到企业或中小企业集中的区域共建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去,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技术性问题进行研究,一起攻克生产技术难关,为企业改进技术设备和流程,为企业节约成本,赢得利润。通过技术服务,教师熟悉行业发展动态,提升了教师的职教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推行学校激励高职

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内部改革近年来,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包括岗位管理、绩效工资、公开招聘、量化考核、拔尖人才工程等在内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高等学校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高等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制度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营造激励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优良环境,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08年以来,学校承担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省市各级各类工业攻关、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领域的项目20项,其中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6项;面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等450项,实现科技服务到款为1670万元,名列广东同类高校前列;技术成果在企业应用并通过省级鉴定3项;共申请专利276项(其中PCT国际专利1项),授权发明、实用新型、软件版权登记专利39项。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与学校锐意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致力提高教师科技创新能力密不可分。下面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教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1.体现高职特色的“岗位设置方案”国家推行的岗位设置改革突出以岗定薪。各高等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岗位设置的激励作用,将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条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紧密联系。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体现了高职特色,岗位条件中既有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成果奖、科技成果奖、课题、论文等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又涵盖了技术能手、发明专利、横向科研合作项目、校企合作项目、技能竞赛等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方案体现业绩与资历相结合的特点,高级岗位重业绩,业绩要求比较高,资历门槛相对低。明确教师在聘期内的科研技术服务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对在聘中考核时无科研技术服务工作的教师,由学校主管领导进行戒勉谈话。对在聘期满考核中没有完成科研技术服务任务的教师,将降低其聘用等级。2.蕴含全工作量的“校内分配方案”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校内分配制度的激励作用,以分配促管理。校内分配实施方案多维度全面量化教师工作,改革由单一教师教学工作量为主的校内分配制度,引入非教学工作量考核指标,以全工作量来核定教职工的劳动报酬。非教学工作量包括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教学建设工作量、校企合作工作量和素质教育工作量。要求教师完成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量在内的非教学工作量占教师总工作量不低于20%。教师可根据职业生涯发展的总体规划,阶段性选择完成教学工作量或•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量,甚至在科研技术服务工作重的阶段,作为专职科研人员领取劳动报酬。3.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准入制度”为适应高职教育教师在产学研合作平台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不仅具备教书育人的技能,而且熟悉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情况、具备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实践技能。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强调企业工作经历的公开招聘制度,改变从应届优秀毕业生中选拔录用新教师的传统做法,新补充的专业教师从企业行业中的能工巧匠中选拔聘用。为全面提升原有教师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学校落实教师“‘3+2’校企交替工作制度”。教师五年内有两年时间到企业生产服务一线顶岗、驻企业从事产品研发及技术改造、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或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有效激励、目标管理、过程控制、校企考核等措施,保证教师能“领着任务去,带着成果回”。4.突出绩效的量化考核标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突出激励、注重绩效,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教职工360°绩效量化考核制度。教师的量化考核标准包括教学、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等内容。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工作在绩效量化考核中的比重达30%。获年度绩效量化考核优秀等次的教师,必须在科学研究、产学合作、社会服务中取得良好的业绩。同时,按绩效工资改革的要求设立绩效考核津贴项目,教师的量化考核结果是教师获得绩效工资多少的重要依据。5.激励创新的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实施拔尖人才建设工程,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的实际业绩成果和创新潜能为主要依据,选拔一批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的创新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校级拔尖人才。对那些在科技攻关、技术服务、拓展校企合作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的领军人物和灵魂人物提供科研创新支持,促进他们出好成果,取得突出业绩。同时组建跨专业的服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结构优良、合作精神好、科研意识强、科研素质高的科研团队,将协同创新思想贯穿于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促进科研拔尖人才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加快机制、体制、制度建设,才能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科技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专业化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交通工程;教学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综合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82-02

一、引言

交通工程设施作为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安全、管理、服务、收费、监控、停车、景观以及照明等众多方面,对提高运输效率、保证运输安全、改善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是交通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

目前,国内各高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倍受青睐”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式、启发式、研究式、互动式(讨论与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等。

然而,笔者发现,上述教学方式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收效甚微。如今学生学得知识很宽泛,但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学生经常处于上课疲劳、倦怠状态,“左耳进右耳出”,课后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独立思考能力差等。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将“科技论文写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融入本科教学中,提出此教学方法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缓解上述现象。

二、现有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

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与学关系的结合度,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课堂教学尤为重要。而现有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学”的主体作用。调查显示,大部分高校均有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估体制,其评估的重点主要是教师授课水平、课件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及学生听课情况等,尽管体制中也包含了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但是这些主要取决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考试成绩是否“合格”层面,而学生对专业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否真的提高难以判定。

(二)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尽如人意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纵观各高校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课程设计、各类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尽管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因其通常会放在大三第二学期和大四进行,而这个阶段通常是学生最繁忙、压力最大的阶段,考研、找工作、实习等事情接踵而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学生“无暇顾及”、“敷衍了事”、作业抄袭等现象,而某些代课教师因“充分理解学生难处”和“放学生一马”的“宽容”态度或多或少加剧了上述现象,这不仅使我们的教学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侥幸心里,抹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造成了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

三、“科技论文写作”结合传统教学手段

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教育模式,笔者提出了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主要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合课程内容,拓展知识,提出相关工程或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给出题目,明确要求:给出相应的科技论文写作主题,要求学生查阅、研读资料,严格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和写作规范完成作业;第三,不合要求,推倒重来:对作业中存在的大小问题要求学生一次次的修改完善,直到符合要求为止;第四,制作PPT,师生换位:要求学生将最终完成的科技论成PPT,以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在每小组讲解过程中进行提问或给出建议;第五,严慈相济,因材施教:对各小组及组员的表现和收获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四、教学实践

笔者在本学院2010级交通工程专业的《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课程中进行了教学实践。整个实践环节和应该注意的细节如下:

(一)摸清基础,循序渐进

在讲述道路交通安全设施时,引出课本中未涉及到的低噪声路面技术相关知识,并给出了本课程第一次科技论文写作作业――低噪声路面技术。这次作业要求较低,除了培养学生主动广泛地阅读专业文献、拓宽知识层面外,更主要是想了解学生关于文献检索、论文写作、Word应用和PPT制作等基本功。为了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分配由各小组自行安排。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讲述完道路交通标线分类、功能、材料组成和施工工艺后,引出教材中未涉及到的标线清除技术的提问――为什么要清除旧标线?如何清除?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环节应该注意的问题有,提问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和实际生活,问题要循序渐进,不能太难、太抽象,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不能让学生觉得问题太难而放弃。

(二)要求明确,自主完成

第二次论文写作题目定为“标线的清除技术”。此次写作对文献检索数量做出明确要求,参考文献不少于10篇;写作内容自由发挥,创新性不做强制要求,可以整理、分析、总结文献,也可大胆设想,说明实现原理,但须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语言凝练;论文排版要求按照标准论文格式完成,促使学生熟练应用文字处理软件。对于论文写作和排版中遇到的问题,组员之间共同探索学习,也可向老师咨询。

第二环节要注意的问题是防止抄袭,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是警告学生抄袭的后果,强迫学生不敢抄袭;其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主动、出色地完成任务,通过点名表扬和加分等方式鼓励学生。

(三)不厌其烦,多次修改

对于论文写作,笔者要求学生对其完成的作业做了三次大的修改。第一次提交上来的论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摘要内容不符合摘要写作要求,写成引言,且不完整;论文格式均不正确,有三组同学的论文没有摘要,论文大标题、小标题以及正文文字字号、段落行间距不符合要求;图、表不符合要求;参考文献数量不够且格式不对。对于上述问题笔者均在论文审阅时给予一一指出,并反馈给学生要求进行修改,并规定按照太原科技大学学报论文格式进行修改。

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认真批改论文”及“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

首先,为什么要认真批改“作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2340名在校的和已经毕业的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对于部分大学生对待作业敷衍了事的原因,有51.7%的人认为“老师无暇认真批改作业,没能及时对作业进行反馈,加剧了学生应付和抵制作业的情况”,26.8%的人认为很多大学生不认真做作业,是因为各类作业太多,有抵触心理,还有部分人认为是“高教管理”等其他方面的原因。由此可见,老师对待作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因此,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重要的必须做的作业”,代课教师应该认真审批并予以反馈。

其次,之所以要坚持“论文写作不合要求,推到重来”的原则原因有三:(1)使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格式,熟练使用Word进行论文排版,为日后发表科技论文和完成毕业论文及工作打基础;(2)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能利用学校的资源(如网络、图书馆、老师等)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其精益求精的作风。细节决定成败,万事从小事做起,从细小处着手,做到精益求精,不折不扣。而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及时的引导与指正。

(四)注重表达,师生换位

笔者要求学生把自己写的科技论文制作成10页左右的PPT,每小组派代表在课堂上讲解,老师和学生均可提问。在这次实践当中,有两组学生做的PPT比较简单,其小组代表在讲解时因有些心慌、紧张,导致语无伦次、逻辑不清,但是另外两组做的PPT背景丰富,内容完整,而且还应用了一些简单的动画和视频,最主要的是学生代表的讲解出乎老师意料,逻辑清晰、绘声绘色,板书与PPT并用。

这一环节主要目标有两个:(1)锻炼学生制作PPT的能力;(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如今的实际工作中,PPT是现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如何对自己制作的PPT进行讲解说明,更能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口才往往比文采运用更直接,因此,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使之成为善于交际、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五)适时表扬,宽严相济

各小组作品展示结束,要适时点评。这一环节,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予以表扬,表现欠佳的同学,找出长处予以勉励。

坚持鼓励的原则是因为,在上一环节中,笔者对于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某些学生产生自卑感,不敢或不愿站出来承担责任,或者造成学生抵触、逆反心理,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这一环节,要坚持以鼓励为主,适当放松标准尺度,尽量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

五、结束语

在充分发挥老师引导、监督作用的前提下,重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提出将“科技论文写作”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具体的综合教学方法,并指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和坚持的细节和原则问题。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读、写、用、说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认真严谨的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农业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突出应用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为原则,以职业能力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两个方面模块化、项目化设置课程,即分为“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在“职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把性质相近的课程可综合在一起,如将《土壤学》、《肥料学》、《农业气象学》等课程综合为《植物生长环境》,《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可综合为《普通化学》等。再以该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为标准,有针对性的补充实用性的新知识。在“职业能力核心课程模块”中,要有特定的职业岗位技能方向,课程内容要有明显的指向性,侧重于应用性、从业性,而且以实践操作技能培养为主。在“职业能力拓展课程模块”中,根据学生选择的从业方向,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补充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从业要求。

二、根据职业能力,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和计划性极强的行为,教师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依据课程的目标来制定和实施。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而具体地与将来的职业岗位相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创造条件,以缩短高职教育与就业目标之间的距离。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基本职业素质、岗位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根据专业培养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以及就业需要合理制定各门课程的目标,同时要体现出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以及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

三、合理设计内容,突出技能培养

在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突出“加强基础实践,整合专业实践,拓展综合生产实践”。基础实践突出以化学为核心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多设计综合性、探究性等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要突出对学生现代生物技术和技能的培养,实行多课程联合实习和综合教学实习,以实现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训练;综合生产实践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的就业尽可能创造条件。通过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按基本技能(侧重操作性)、专业技能(注重应用性)和综合技能(强调实践性)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包括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突出技能训练和创新能力的的培养,建立“生产体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具体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

四、依据课程性质,选择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来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问题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所应用的基础理论是统一的。这就要求专业实践课的教学尽量做到情境化、问题化。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提出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知道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具体的方法因课程性质不同而不同,主要有实验、操作、操练、实习、见习、社会调查等。

五、依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活动

实践活动的开展应以校内实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为依托,实施产训一体、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产训一体应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1~2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基础性实践技能训练,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常规理化分析,作物形态识别和基本的农事操作技能等。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管理,并对每天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撑握的技术等做好记录,使学生对生产的各个环节产生感性认识,这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方法,又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第二阶段(3~4学期):在校内实训中心、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能训练,即是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以生产项目为载体开展项目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技能培训。如中草药栽培与加工专业的学生可在“百草园”进行药用植物种类、品种识别;营养诊断和施肥;灌水排水;病虫测报和防治;采收和分级;防寒等单项技能的训练。第三阶段(5~6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即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综合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本专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先进技术的示范推广能力,实现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目标。另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年应组织学生开展送科技下乡、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和操作技能竞赛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六、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的管理要有一定的制度做保障,因此制定和完善相关的管理文件,是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和提高质量的前提,包括《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课程标准》、《实习工作管理办法》、《实验教学管理办法》、《实验(实习)教学质量考评方案》、《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师实验(实习)操作技能及教学考核方案》、《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标准》等一系列管理文件,才能使各实践环节制度化、规范化。实践教学管理应以目标管理为核心,放活过程管理,强化对能力目标的考核。在管理上应实现时间、内容、形式、空间上的开放。

七、注重考核评价,灵活考核方式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6篇

作者:李威 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为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新加坡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研究、创新及创业理事会”,旨在国家研究、创新及创业的策略上为政府提供有关咨询。此外,新加坡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不同类型的风险投资基金,与风险投资商共同投资技术起步公司,按比例支付中小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咨询费用等。增加研发投入,支持重要领域新加坡政府把信息通信、生物制药以及微电子列为最重要的发展领域,给予高强度的投资支持。新加坡科技研究局公布的《2010年全国研发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新加坡政府研究和发展的总开支为65亿元,科研人员和工程师人数同比增长6.4%。[3]在制定的2010—2015年科技五年规划中,把研发投入再增加20%~25%。新加坡政府将生物产业作为未来的第一支柱产业,先后成立了生物技术工程技术中心、食品生物技术中心及生物科学中心。新加坡政府控制的生物风险投资就至少有12亿新币(约6亿美元),吸引了海外生物巨头,诸如诺华制药公司(NovartisAG)、瑞士特制化学品生产企业LonzaGroupAG等在新加坡建立战略性基地。新加坡还将在未来五年,拨款37亿新元(约28.4亿美元)推动生物医药研究,并设立新的一站式中心,加强该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据《联合早报》2011年6月21日报道,新加坡政府将投入1500万元的资金,与业界合作发展流动科技的商机和空间,扩大商业用途与竞争力。此外,新加坡的高校、科研单位提供小额的资本鼓励学生、科研人员进行科技创业。重视科教事业,引进精英人才在过去30年中,新加坡的科技与教育支出在国家各项经费开支中仅次于国防预算,居第2位。新加坡崇尚精英教育,投巨资设立政府奖学金培育精英人才。从2000年开始,新加坡政府每年拨款5亿新元,通过国家科技局选拔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去海外留学,计划10年内培养1000个生命科学博士,支援新型的知识和研究密集行业的发展。新加坡政府提前布局,为晶圆制造、精细工程等新兴产业储备高端人才。其中“,清洁能源奖学金”计划耗资2500万新元,将在5年内资助130名海内外硕士或博士,为清洁能源培养一批未来的产业领导者。此外,新加坡政府在海外广泛设立“联系新加坡”的据点,作为吸引和引进海外专业人才的前哨,在全球范围内寻找领军人才聘请到新加坡工作。

建设基础实施,优化研发环境近年来,新加坡政府重点建起了生物医药园、资讯传媒园等先进的研发设施,为科技人员提供世界一流的研发平台设施,增加新加坡对外国企业和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建设科技平台综合设施,如硅谷、裕廊工业园和纬壹科技城等,购买世界领先的科研设备并邀请国际一流科学家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促进了科研设备更新换代、科学管理和共享服务的现代化,特别是把各类科技人才、专家和企业家都集中在一起,为他们提供方便舒适的生活、工作、交流和娱乐的环境。同时,新加坡政府大力引进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研发基地和实验室,如新加坡启汇城吸引了14个当地和跨国公司的重点实验室落户,以促进跨学科研究与多样化合作,帮助新加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全球布局投资,主攻科技开发20世纪90年代初,政府提出“新加坡资源无限”、“环球城市”等理念,鼓励国民走出国门寻找商业和科技开发的机会。新加坡积极在中国、印度、印尼、越南等地区参与开发工业园。其中,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

中新双方财团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对园区进行成片土地开发,并依靠新加坡招商网络吸引了大批欧美企业,使得每平方公里投资强度达到约15亿美元。[4]据有关部门统计,新加坡2011年的海外直接投资增长强劲,年比增长9.7%,达到317亿新元。此外,新加坡也致力于保护和推动专利和创新产品发展,2005年6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新加坡设立其亚洲第一家区域办事处。未来10年,新兴信息技术是新加坡政府首要发展重点,其海外投资发展的重心放在感应技术、生物识别、纳米科技等产业,由此带动国内信息通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1.坚持自主创新,实施科技规划目前,我国科技发展已经进入了重要跃升时期,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鼓励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政策,但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还需进一步制定具体的科技政策,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强化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提高我国整体的科技创新水平。同时,要积极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促进中央与地方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区域内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此外,政府还应从财政税收、金融服务、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确保科技创新的各项计划实施。2.增加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环境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虽然我国的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的比重已有明显提高,但是2011年的1.76%仍旧低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2%目标,更远远低于新加坡2.61%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因此,我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研究与开发平台、工程化与成果转化平台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等方面的建设,提升科研基础条件。同时,要建立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使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视和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生力军作用,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支持其做大做强并参与国际竞争,从而进一步优化我国的科技创新环境。3.加强科教事业,注重人才建设人才是促进科技创新的根本。为了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新加坡设立了生物医药研究理事会和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学校组织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工作,还利用重点研究院与研发中心培训和储备人才。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与国际著名的科研机构和中心联合培养人才,以使研发能力能更快地追上国际水准。新加坡在发展科教事业、培育各类科技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课程;翻转课堂;论文写作;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46-03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推进,跨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本科第二学位教育或跨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以期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1]。但是目前的公选课授课普遍采用与专业授课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忽视了学生跨专业学习的难度和复杂性,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c为各专业单独设立的学位专业课不同,通识教育或公共选修课程的学生组成通常来自于十几个不同的学院,其专业往往从理学、工学到经管、文法等学科跨度极大并且毫无相关性可言。如按照原有专业课程授课内容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达到拓展学生知识面宽度、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必须对公选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2]被广泛运用于大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正确地学习。

二、翻转课堂的定义与特征

学习过程分为信息传递和吸收消化两个阶段[3]。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完成信息传递,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或实践完成知识内化,这一形式会造成师生之间的交互过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入。翻转课堂的提出正是随着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应运而生的[4]。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学习过程的颠倒安排,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对课堂教学时间的高效利用,全面提升课堂互动,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5]。

翻转课堂这一课前传授加课上内化的教学方式[6],是将信息传递通过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等资源来实现,而在课堂上进行问题反馈、答疑和讨论交流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这一教学改革最早发源于美国[7],而后迅速在国内外广泛实施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8]。课堂经过翻转以后,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课堂成为学生进行项目训练、解决问题的场所,学生训练中进行思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认知内容的理解,最大限度地完成知识内化,还有利于实现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促进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发展[9]。

三、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的特点及翻转课堂实施可行性分析

1.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的特点。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课程是大学本科生公共选修课程之一。随着我国高校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发表高水平论文尤其是ESI高被引论文成为评价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标。本科生作为高校科研的未来和后备力量,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得到适当的训练和启发,激发其科研兴趣并提高其论文写作能力,将为之后的研究生阶段高水平论文成果的集中发表打下良好的基础。当前,各高校越来越重视本科学生的创新训练和科研能力提升,因此在本科生中开展论文写作及投稿方法的通识教育是大势所趋,并受到广泛关注。但是与传统基础和专业课程不同,通识教育具有学生人数、年级不定、专业各样、知识基础参差、知识结构不同等特点,如何达到教学效果是教师需要首先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前所述,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课程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课程,教师应该着重锻炼学生对于科技论文的实际撰写能力,并且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如何选题、如何组织内容及如何规范书写,提高学生的整体科研素质,帮助学生练就较强的创新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该课程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对知识要素进行讲解,还应该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将大量成功案例引入教学之中,提高教学的全面性。除此之外,还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学习反馈,真正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化。

2.翻转课堂实施可行性分析。应当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对于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课程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强调动手与实践。学生难以仅仅依靠传统课堂的听讲模式就学会如何撰写科技论文,需要在实践训练和反复操作中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这就要求采用较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如研讨式教学法等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翻转课堂模式作为一种基于项目的教学方式强调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因此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性与研讨式及项目驱动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为吻合,将非常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

(2)实现翻转课堂需要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支持。当前,现代化教学设施与互联网络已在普通高校完全普及,这就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了硬件的保证。此外,当今在校大学生一般在大学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都对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有了充足的认识和实践,并且进入大学以后都能够熟练地使用操作系统与网络工具以及操作各种多媒体资源。因此,大学生具备的信息类工具应用能力已完全满足翻转课堂的自学条件要求。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人的自主学习能力会随年龄、经验、知识的提升而不断提高,而翻转课堂教学已在中小学生中成功实施,因此大学生也能够胜任知识的自主学习。

(3)丰富的教学资源是翻D课堂能否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作为高校科研的重要考核指标,一直是国内外学术领域之中的关注热点,有大量的相关经验和方法可以借鉴并作为教学素材,同时科技论文撰写通识教育的任课教师本身也是一直拼搏在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具有丰富的高水平经历,能够胜任该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制作与等任务。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采用翻转课堂实施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的教学过程是完全可行的。

四、科技论文撰写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如前所述,翻转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前在线教育与课堂学习训练相结合的混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并提高教学质量效果,因此在翻转课堂中同时强调课前视频学习中信息传递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知识内化的有效性。针对《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方法概率》这一实践性很强的通识教育课程,笔者设计相应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具体实施,该模型主要由教学资源开发、课前知识学习、课堂训练内化和课后固化四部分组成。

1.教学资源开发。目前,随着高校科研工作及成果发表越来越受到重视,网络上与科技论文写作相关的文档资料与音像资料越发丰富,如汤森路透公司提供的SCI大讲堂系列讲座资料等,这些优质的视频和文档资料可以对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提供参考和帮助。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校情和课程特点进一步开发教学视频,使用个人电脑选用优秀的在线录屏软件自己录制教学视频并添加中文语音讲解。

本课程中针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选题、正文构成、书写规范、期刊投稿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制作相应的视频。开发视频课程时,每一段视频长度控制20分钟左右以保证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并且每个教学视频只讲解一个特定的问题从而保证针对性并方便学生查找与学习。除此之外,在重点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对应的文本文档,同时为每一个教学视频制定一个配套的课前问题和练习题并提供若干优秀的论文案例,可以促进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模仿训练。

2.课前知识传授。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训练内化的基础和前提,学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训练。本课程中采用腾讯QQ群这一网络工具来实现教学资源平台的建立和师生之间的交互。首先教师创建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讨论群并选择群共享功能,把录制的教学视频和课前练习上传到群文件中;然后邀请选课学生加入讨论群组,通过群公告向学生布置教学安排并下载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在视频讲解之前教师设计单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并思考答案,而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并结合个人需要自定进度、节奏与方式自主学习。对于知识接受较好的学生可以加快学习进度,而理解稍差的学生可以放慢或重复观看学习资料。学生通过课前问题的思考和练习检视自身的掌握情况,并反复观看教学视频中掌握较为薄弱的部分直至达到知识消化和理解。

3.课堂知识内化。通过组织课堂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最大化是翻转课堂成功的关键,根据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目标,本课程分为学期目标和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即贯穿于整个课程的项目目标,需要学生掌握论文的完整写作方法并自主完成一篇科技论文,而单元目标是每个单元或每节课预期达到的教学目的即论文撰写的某一个具体环节,教师主要围绕单元目标重点选择、设计课堂活动,综合各环节来实现学期目标。首先,学生在课前自学和模仿训练时会产生很多疑问,教师邀请学生把疑难问题以讨论群发起会话的形式进行反馈,并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汇总分析,挖掘学生的学习难点及薄弱环节,总结提炼学生在单元学习时遇到的典型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根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结合学情设计出促进学生知识进一步深化并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活动和强化练习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相关知识点,并统一解决学生的疑惑。然后,教师按照学生所在的专业以2―4人为一组组建学习团队并推选负责人,每小组推选出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团队讨论和任务分配。学习小组集体讨论分析确定与本专业相关的选题,之后确定分工,协作完成文献搜集整理、论文内容书写等任务。在团队训练过程中,学生通过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方式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同时教师跟踪各组进度和完成情况随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或是一对多的交流,在回答学生问题并适当点拨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创新。

4.课后固化。当学生完成每一次课学习活动之后,每个学生对课堂上的训练过程进行总结与回顾,并可将自己的课后心得在网络讨论群中发起话题,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在群组讨论中,教师积极参与发言,并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经验的交流和观点的相互碰撞,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

在学期目标下各环节的自主学习和课堂训练完成之后,学生以学习团队为单位根据本专业的科技文献资料和科技论文的基本要素,整理形成一篇结构完整的学术论文,并以小组义在QQ群中提交活动成果,教师下载论文阅读并提出意见在线反馈给学习团队,再由学生修改完善后重新提交文档,最后教师汇总各学习小组提交的论文进行在线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协同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语

翻转课堂是传统课堂中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与促进作用。针对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本文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科技论文撰写与投稿方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网络交流工具的讨论群组构建出了师生交互平台,保证了信息传递、个性化协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实施,设计并实施了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过程和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J].黑河学刊,2011,(3):91-93.

[2]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3]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4]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5]曾贞.反转教学的特征、实践及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12,(7):114-117.

[6]潘炳超.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83-88.

[7]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61.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生物技术 毕业论文 教学改革

本科毕业论文作为一种学术性论文,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有不同的完成形式,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不一定采用一种固定模式,可以多样化,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采取相适应的以及多样化的毕业论文实施方式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个培养高等生物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理科专业,根据生物技术专业学科特点和社会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要求培养的学生在掌握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毕业论文在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希望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最终拟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供新模式与新方法。

一、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与找工作的时间冲突

多数学校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的头两个月,这也是学生找工作的冲刺阶段,在目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工作尚无着落的同学很难安心完成毕业论文,也增大了教师指导的难度。而已经找到就业单位的同学,大多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工作已经落实,论文只求过关就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

同时这种安排在时间上也比较紧迫,时间的仓促让学生不能对论文选题、实验和写作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导致毕业论文容易流于形式。

2.毕业论文的质量欠佳

虽然也有部分优秀的论文,但总的来讲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部分毕业论文的选题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也容易导致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等现象发生。另外也有部分论文是由于学生不够重视,持应付态度,随便做一下就了事以及完成论文时间仓促等造成的。

3.教师对毕业论文投入的精力不足

由于指导老师数量有限,因此多数老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多,而老师本身还要承担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很难对如此多的学生都做到精心指导。

4.毕业论文的经费不足

目前部分院校对毕业论文的经费投入不足,而对生物技术这种实验性学科来讲,如果没有教师的课题经费做支撑,单靠学生的论文经费,很难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5.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

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专业学习情况的综合体现,最能反映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创新精神。但是,在实际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并不重视做论文,认为毕业论文对就业影响不大,不愿多花精力,因此对毕业论文持应付态度,随便做一下实验就了事。由于找工作与毕业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也是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

二、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提前论文选题时间

一篇好的论文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尤其对实验性学科,但现有的论文选题时间安排决定了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上不可能会很好。针对此问题,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小范围的试点,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在第三学年末即开展毕业论文的选题工作,从而探索将毕业论文时间提前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2.探索将毕业论文与学生的生产实习结合起来

在组织实习过程中,如果能将学生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点,结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科研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实习单位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充当老师的助手或负责项目中的某个子课题。一方面,可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密切结合社会需求,既能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由于毕业实习一般在第7学期的头两个月,与毕业论文结合后时间可延长到第八学期的5月,为学生参与和完成实习单位的科研工作提供了保证,同时有利于生产实习基地的联系和落实。

在改革实践中,我们考察了实习基地,探索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可行性。

3.将毕业论文、生产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研究项目的完成,都需要多人的合作,多学科、多种技术的结合,这也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之一。一方面,学院教师科研工作较饱满,不少教师承担了大量的科研任务,为毕业论文结合科研提供了可能性。学生如能参与、跟踪科研工作的部分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的研究内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也有利于论文创新点的确立,还可以帮助教师减轻一些重复性的、相对水平较低的研究工作,同时大大提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但现有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尤其对实验性学科,要完成一定单元的研究工作存在困难,极大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结合后,时间延长,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将毕业论文、生产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也可有效缓解实习基地紧张的问题。我们抽取部分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作为其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内容,以试点毕业论文、生产实习与教师科研相结合的模式,探索该模式的可行性和实际效果。

三、试点及考察的结果

1.比较改革方案实施前后的效果

在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中,我们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时间提前以及与生产实习、教师科研同时结合的模式试点。这些学生从第6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利用暑假7、8月份和毕业实习的9、10月份以及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另随机抽取10名学生考察其在常规的第8学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这两组学生比较的结果是:论文时间提前组的学生用于完成论文所用时间长,专心程度高,论文完成质量普遍较好,有3人得优秀,6人得良、1人得中。常规时间组的学生在毕业论文完成期间有5人尚未最后落实工作,这些学生不能专心于毕业论文,大都持应付态度。从完成质量来看,3人得良,5人为中,2人及格。在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的提升上,论文时间提前组总体上要好于常规时间组。

2.对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考察结果

我们考察了部分学生在生产实习单位的实习情况,这些单位主要是与生物技术有关的企业、医药公司等。学生的实习内容主要是一些技术性或营销性的工作,这些实习有助于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但由于这些工作的学术性含量不够,作为毕业论文尚缺少分量。因此对这部分生产实习,无法与毕业论文相结合。但有部分学生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作为其实习内容,这部分实习可与毕业论文结合。在我们考察的学生中,未有联系到科研院所实习的,若能在这些单位实习,也存在将毕业论文与生产实习结合的可能性。总之,部分毕业论文可与生产实习相结合,但两者要完全结合现阶段来看还不现实。

四、讨论

通过对毕业年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调研,该专业有超过1/3的同学考研,有超过一半的人希望以通过参与教师课题的方式完成毕业论文,这当中考研的学生占大多数,并且这些学生大都希望能完成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既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也为将来攻读研究生奠定基础。但现行的毕业论文时间较短,尤其对生物技术这种实验性学科,要完成一定单元的研究工作存在困难,极大限制了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工作。

提前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结合后,一方面延长了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不仅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也提高了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联系上的困难。本次实践将毕业论文时间提至第六学期期末开始,在7~10月和第8学期开展,而学生基本都能在7~10月完成论文,这段时期与找工作和考研的冲突较小,学生能较为专心地完成毕业论文,确保论文质量。从试点的效果来看,改革组学生无论从积极性、时间的保证还是论文质量上都要优于未改革组,因此这一做法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缓解学生找工作与毕业论文的冲突,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毕业论文完成模式。

对其他专业,我们的实践提示,如果在第6学期结束后开始启动毕业论文,结束仍然在第8学期的5月份的话,学生可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有时间的时候完成,或许有利于缓解目前毕业论文与学生找工作的冲突。并且时间延长后可为将毕业论文更好地与教师科研结合创造条件。

生物技术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们的改革方案提前了毕业论文时间,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习、教师科研结合,有利于提高毕业论文的总体质量,可以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完成毕业论文的一种新模式,适用于生物技术专业等一些实验性、实践性较强的有生产实习的专业。但毕业论文还不能全部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因此该模式不能完全代替现今的毕业论文方式,可以作为一种多样化的可选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合婷,何新荣.高校本科毕业设计改革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07,(11).

[2]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3]李英贵.关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探讨.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4]徐秋艳.提高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统计与咨询,2008,(3).

[5]林美群.加强毕业论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广西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6,(28).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9篇

1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国家竞争的焦点已转向有效地占有和支配科技资源。因此,世界各国纷纷调整科技政策,将科技发展目标与经济发展目标紧密结合,强调科学技术为提高综合国力、增强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服务,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资助或间接引导相关科技项目的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也从早期是一种科学家及相关学术团体的兴趣性活动,变成为由政府直接领导和支持的一项社会事业,并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战略使命。在这种情况下,对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评价也不再是科学家相互之间的一种个人监督和促进行为,它已成为政府参与和支持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科学技术本身的迅速发展和复杂度的大幅提高,科学活动的成本不断上涨。要想进行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并保持全面的竞争优势,即使对于发达国家,其经济实力也不能承受。有鉴于此,有必要加强对科学研究活动的监督和控制,特别是对于国家投资开展的科技项目,必须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实施高质量的评估,达到确保有限科技资源用于完成最符合国家利益的科研活动的目的。

2国外科技评估活动的实践总结

2.1重视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前提

制度化是当前国际科技评估活动的趋势之一,科技评估不同于一般的研究活动,制度建设是科技评估活动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以法律,有的以部门法规,有的则以行业规范的形式来进行制度建设。但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和努力,都建立了适合自己国情的科技评估体系和相应的保障制度,使科技评估活动成为一项制度化、经常化的行为,成为政府管理决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作为科技大国,美国是使科技评估活动制度化最早的国家。上世纪初,美国成立了国会服务部,它所进行的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估可以认为是科技评估制度的雏形。然而,科技评估工作在美国的大范围开展是在二战以后。1993年美国第103届国会颁布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根据GPRA的规定,科技评估的概念与制度、美国国会一级的有关科技评估机构的作用、功能、权力和责任都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此外,日本的《科学技术基本法》(1995)明确了科技评估的地位,《科学技术基本计划》(1996)和《国家研究开发实施办法指南》(1997)提出了建立开放型研究评价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日本科技评估机构不能随意设立或撤销;1985年法国政府做出规定,在没有经过评估之前,任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都不能启动。法国议会评价局、国家研究评估委员会,前者通过法律创建,后者由部长会议通过政令任命,评估委员会的任期,评估对象的确定,评估报告的公布,都有相应的法律和制度规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也规定,凡开展科技计划评估活动,均需依据有关法律设立机构,遵照法定程序进行工作,出具评估结论和向有关单位反馈结果。

2.2提高科技管理质量和公众的监督是各国政府开展科技评估活动的动因

科技实践论文范文第10篇

灰的建议。

之后,一直都有关于农田土壤和收获量空间变异性研究的报导。八十年代以来,关于在农田中实施土壤肥力、植保和作物生产定位管理(SiteSpecificCropManagement)的技术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世界著名厂商先后向市场提供了装有空间定位和产量传感器的现代谷物联合收获机,已可以在收获过程中自动采集以12-15m2为单元的小区产量与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数据,并进一步通过模糊聚类分析软件自动生成农田内作物产量分布图。多年的试验实践表明,田区内小区平均产量的最大差异可以超过100%。由于作物生产还受到气候变异的影响,经连续多年对同一田区积累的数据表明,同一小区年际间的产量差异性也可能是十分明显的。田区内产量上述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显示了农田资源利用存在的巨大潜力。现代农学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定量获取这些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收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实施基于知识和现代科技的分布式调控,达到田区内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产量成为可能。图1是精细农作技术思想的示意图。其实施过程可描述为:带定位系统和产量传感器的联合收获机每秒自动采集田间定位及对应小区平均产量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生成作物产量分布图根据田间地形、地貌、土壤肥力、墒情等参数的空间数据分布图,作物生长发育模拟模型,投入、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管理专家知识库等建立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并在决策者的参与下生成作物管理处方图根据处方图采用不同方法与手段或相应的处方农业机械按小区实施目标投入和精细农作管理。由图1可以看出,这一技术思想是通过多次循环的实践,来不断改善农田资源环境,积累知识,逐步达到作物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由于大田作物生产受到众多时空变化因素的影响,利用生产潜力的处方措施,还需要兼顾生产力、经济性、环境后果的优化目标,因此,其技术思想并不是单纯追求技术措施的“准确”。事实上,目前应用于获取小区产量数据的空间尺度为12-15m2,获取农田土壤信息的尺度大多还只可能精细到60m左右。在实际操作上,对获取的空间信息还需要通过模糊聚类处理,生成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处方图来指导处方农作,因而还谈不到“精准”的操作。而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农田土壤、作物苗情、病虫草害信息实时快速采集技术的突破,农业处方操作也将愈益精细化。上述精细农作技术体系在许多发达国家的试验和应用表明,可以显著提高耕地的生产潜力,节约良种、化肥农药和能源投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农户的欢迎。

“精细农作”是基于田间小区作物生长条件的空间差异性,为实现优化作物生产系统的目标而提出的。但工程支持技术的开发研究,对实现这一技术思想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农田信息采集与处方农作的空间定位,需依靠全球卫星差分定位系统(DGPS);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和数据处理,需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未来大量地理空间数据的更新,需要遥感技术(RS)的支持;作物产量计量与小区产量图的生成需要能按秒记录收获机累计产量和对应地理坐标位置的智能型收获机械,以及计算机数据处理和产量图自动生成软件技术;田区空间变量信息的快速实时采集,需要研究基于新原理的传感技术与信号处理技术;按小区实施自动处方农作、调控目标投入需要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制定科学的农作处方需要农学知识和计算机作物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支持;作为一个能协调运作的智能化系统需要有高效的信息集成以及有关信息传输、标准化技术的研究等等。

迄今“精细农业”在发达国家也不过五、六年的应用试验历史,部分支持技术手段还不十分成熟,有待不断研究完善,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精细农业”应用实践可根据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围绕提高生产、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目标,采用不同的技术组装方式,逐步提高作物生产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水平。其中,获取农田小区产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信息是实践“精细农作”的基础。有了小区产量分布图,农户既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分析小区产量差异的原因,选择经济适用的对策,在现实可行条件下采取适当措施实施调控;也可以根据技术经济发展的条件,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或智能化变量处方农业机械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调控。

“精细农业”研究的革命性的意义是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发展前景已在国际上具有广泛的共识。1998.1美国副总统戈尔第一次提出要建立以1米分辩率的“数字地球”的概念,在地理信息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它为认识世界科技进步对未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观念。“精细农业”的实践将在下一世纪开发“数字地球”的实践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全面实践这一新技术体系的路程还很遥远。但启动这一新技术的示范与实践研究,将有利与推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知识化与信息化进程,改变传统技术思想,追踪科技进步,有利于推动基于信息和知识的农用先进支持技术产品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在“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实践中,也将可开发出一系列适用新技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