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初探

摘要:基于“自动化制造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之机,针对该课程传统试卷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案。通过采用不同方式的考试,多层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切实落实监督考核,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要注重实践环节考核,综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拓展课外视野,在本质上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程考核 改革 能力 教学质量

0 引言

进入21世纪,地方性工科院校更加注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如何让高校学生学好专业基础课程,打下牢固的专业基础,作为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考试考核成为重要的途径。各院校在重视教学内容、方法改革的同时,更应充分重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考核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整个教育环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考试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在检查测评、导向和激励、教学效果反馈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建立以“能力取向”为主导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将考核贯于整个教学全过程,革新传统试卷“一考定成绩”的传统考核方式已是迫在眉睫。

1 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在广大高校,很长一段时间来,一直囿于“应试教育”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考试拿高分才是最重要的,这种观念一直持续着。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倡导了很多年,但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并未在高效教育中落实到位,至今仍存在较多问题。传统考核主要以卷面考试形式开展,考试模式僵化、目标狭隘、方式单一,命题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评分精准化、形式单一化等。考试紧紧围绕教材展开,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索要重点或考试范围,考试只靠突击复习。为了取得高分,短时间内强迫记忆大量知识点,不少学生对考试分数看得格外重要,过于看重考试成绩的排名。致使一部分学生为了考试过关或获取高分铤而走险考试舞弊,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同时,受限于传统的考核方式,老师和学生在考试分数上过多的投入精力而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对教学实际效果的评估。

2 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具体做法

2.1 确定考核改革思路

全文阅读

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

摘要:

自1980年高等院校正式开设经济法课程以来,大量的法律专业、财经院校纷纷开设经济法课程。针对过去单一的成绩管理考核形式,提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成绩管理考核方案设计,总结新考核方案实施结果。

关键词:

经济法;考核方案;实施效果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经济运行的法律规范,包括总论、经济主体法、市场规则法、宏观调控法和社会保障法,如市场规则法就包括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且不像民法、商法那样规范集中,包含大量零散、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等。对于法律专业的同学来说,经济法作为法律专业的14门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重要的考试课。

一、改革前经济法课程的考核形式

改革前经济法考核方式很单一,就是一次终结性考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考试课,所以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卷面100分,由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综合分析题构成。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发现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存在很多的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平时到课率不高,学习态度有待加强。虽然经济法是一门考试课,但授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众所周知,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基本处于递减状态。大一时最认真,基本不逃课。大二大三时变得疏懒,大四时最浮躁。面临就业的压力,长期处于自由散漫状态中的大三学生学习热情普遍较低。而且有的同学学习态度较差,突出表现为上课不听讲,开小差,玩手机,睡觉,上课聊天,看课外书等。

二、改革后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案设计

全文阅读

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改革更是刻不容缓,因此,在分析《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设想,旨在通过模块案例教学法、岗位实训和课外拓展的教学模式,注重过程考核,改变期末考核题型设置等具体的措施,提高《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该课程与相关会计岗位的对接。

关键词:会计课程;教学;考核

1引言

《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是会计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会计的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它承《初级会计学》,启《高级会计学》,而目前,中级财务会计在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一些不足,这都直接影响《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效果和与岗位的对接,因此研究基于职业导向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对于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2.1重核算,轻管理,不注重知识与岗位的联系

目前《中级财务会计》的授课主要介绍以制造企业为例各项相关经济业务的核算,缺少与业务活动相关的职责、制度等内容的介绍,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会导致学生只懂做账,而缺少与账务处理相关的管理、岗位制度等知识,最终会影响高校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质量。此外,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略了岗位技能和岗位知识与所教内容的联系,使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岗位具体联系,到实际工作中无法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操作能力。

全文阅读

“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摘要:

文章从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并分析了新考核方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

考核方式;创新设计方法;过程考核

一、传统课程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引入,传统考核方式在不少大学课程的教学中都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1],尤其是对“创新设计方法”这类新兴课程[2],更加体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通常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和平时考查。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以期末闭卷笔试为考核形式;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30%(出勤情况占10%、作业情况占10%、实验情况占10%)。没有实验或实验学时较少的课程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考查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定指标,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知识为主要考核内容,对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实际设计能力的考核是不全面和不充分的,考核结果也是不准确的,考核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亦有所欠缺。第二,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平时学习松懈,形成不良学风,而是期末搞突击,死记硬背,掌握知识不扎实,更谈不上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都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效果。第三,课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了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整个教学进程中过程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随时反馈功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以教学方法上的调整。第四,传统考核方式基本还在延续守旧的应试教育观念,导致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与当代大学教育注重“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二、基于过程导向的“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策略

(一)考核原则“创新设计方法”课程是为配合TRIZ理论推广而开设的一门新课[3],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育目标的先进性必然要求考核评价方式更加多样化、科学化、合理化。针对课程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创新设计方法”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原则是:加强过程考核,以能力训练和提高为主导思想,形成多元化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信息透明化,同时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和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4-5]。考核形式多样化是指学生总成绩由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共同组成,过程考核成绩占大部分,包括对出勤及表现、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章节测试、设计性大作业、实验和实践等的考核,形成综合全面的考核;考核时间全程化是指考核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起到督促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时刻积累知识并提高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考核内容科学化是指考核内容的选取要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考核信息透明化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了解自己各阶段的各项成绩,发现问题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争取下一次或在其他项目上取得好成绩,过程考核信息的透明化对促进学生学习十分有利。

全文阅读

对信息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再思考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结合的学科,如何来评价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通过考评的方式来进行的。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体系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等仍需要进行改进,在本文中作者对职中课程的考核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用综合考核方式的建议,对此种考核方式的优点也进行了阐述,信息技术的考试不仅仅是作为给学生总结性评定的手段,还是学生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是发挥学生创造潜能的过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考核 考试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术性结合的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还一直沿袭着传统学科的方式。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通过考核方式进行的,考核的结果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调节作用,要想确保信息技术课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就不能再延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形式。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关于教学评价就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的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深入学习信息技术能力的学生,已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不容缓的责任。但是如何来评价教学效果、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通过考评的方式来进行的。而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考试体系虽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考试形式、考试内容及评价标准等仍需要进行改进,以下是笔者不太成熟的思考,供大家商榷。

一、考试现状需改变

目前,中学计算机课的考试一般有这样几种方式:

1.理论知识测试向着标准化考试的方向靠近,编制一个大的试题库,每次考试随机抽取试题。如现在的高二计算机会考、社会上的各类职称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理论知识测试等等就采用这种方式。

2.由于信息技术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在现行的很多考试中又增加了上机操作部分,如Word文字处理考核:要求把某段文字设为4号字、黑体,把某段居中排列、斜体等。学生在限定时间内按要求操作,教师按操作正确与否评分(或者是由计算机自动出题,自动判卷的方式)。

全文阅读

《汽车试验学》课程全过程考核方式研究

[摘要]针对快速发展的汽车行业对试验人才的需求,对《汽车试验学》的考核方法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尝试。首先分析目前传统考核方法的种种弊端,说明考核方式改革势在必行;然后提出了全过程考核方式的优点及其在《汽车实验学》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最后确定以能力为导向的《汽车试验学》课程全过程考核方法,并通过三届学生三年的考核成绩统计数据说明该方法实施和继续推进的必要性。

[关键词]汽车试验学 全过程考核 阶段性考试 统计数据

引言

期末考试是《汽车实验学》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然而把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检验教与学的成果手段,束缚了学生对《汽车实验学》课程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仅一次期末考试,很难做到试题覆盖所有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忽略了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所以,改革传统的汽车试验学课程考试制度与方法,推行全过程考核方式势在必行。

一、期末考试的弊端

把期末考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检验教与学的成果手段,其弊端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方式单一性

传统汽车试验学课程的期末考试方式单一,考试形式仅以笔试测试,题型标准化,这样的考核方式的弊端在于考试的偶然性大,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不仅对教学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相反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阻碍学生创造力和个性特长的发展,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临考前突击复习,学习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试过关,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提高,也限制了教师在考试环节上的创造性,因此考试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不尽合理。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素质的考核,造成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薄弱[1-3]。受期末闭卷考试影响,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讲授考试内容和反复重复机械练习考试内容,忽略或很少讲授涉及到对学生文化素质影响较大的内容,学生也比较喜欢这样。

全文阅读

高职学生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考

摘要: 当前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考核存在的问题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的现象,为保障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有必要改革课程考核的评价方式,以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 课程考核现状弊端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种不同类型。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性人才,而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两者虽同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有共性的一面,但高职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践教学要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的指导思想,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鉴于职业教育的特点,我们应当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办法以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是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强化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实行双证制。目前,高校的连年扩招已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向“大众化”教育过渡,这也使得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明显低于本科录取分数线。生源基础的薄弱,使得过于强调理论对高职生来讲是一个劣势。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不但有利于学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有利于学生非技术因素方面的素质的养成与提高。实践课不仅能够验证知识,而且是培养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要强化实践课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实行双证制将对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实现岗位能力、技能,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

用。

一、我国高职生成课程考核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采用的考核方式(知识考核与技能考核)主要是考试、考查两种(包括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最普遍的是考试。知识考试的题型无非是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问答、简述、计算、绘图之类,这种考试方式的目标指向是学生知识的再现。因为这种考试有书可查、有题可选,在分数裁定上可制订标准,评判起来也较容易。而技能考试的形式则多数为同一题目,同一评分标准,如高级钳工技能考题为高精度要求的锉配。这样的考题容易操作,评分标准规范,评分也公正,只要肯于吃苦,基本功扎实,会使用常用设备及工具,掌握手工锉配技能技巧就能过关,拿到高级钳工证,但是没有强调其应用性。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思想空间越来越开阔,人们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多种看法,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与途径,如手工高精度锉配件,可以用线切割或数控加工取而代之。显然,目前的这种考核方式缺乏毕业谋职的适用性,已不适合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时代的要求也不相适应。而且,这种考核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与培养。

二、传统考核的弊端

学业成绩考核本来是一种善意的教育行为,对学校教育起到控制器、调节器和加速器的作用,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但是传统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方式是在知识本位的前提下,通过期末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出现了异化现象。考核本身应该是促进学生对知识消化、吸收、掌握的一种手段,而目前却被当成了追求的最终目的,成为一种强制力量。这就使学生失去了自身的学习动力,最终学生把考核视为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当成了被分数奴役的人。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工作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岗位,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其在校学习期间加强能力的培养,而学校的科学考核方式正可督促、指导这种能力的培养。目前高职院校考试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误导学校重视应试教育,忽视能力教育;第二,造成学生追求高成绩,造成高分低能;第三,使学生死读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抑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难以适应知识经济下信息爆炸的现状;第五,考试极具偶然性,难以反映学生实际水平;第六,造成平时学习轻轻松松、期末考试压力较大的不合理现象,抑制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

全文阅读

浅谈《C++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摘要】《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改革考核方式等措施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程序设计;考核方式;基本原则;形成性考核

1.《C++程序设计》课程的性质及地位

在软件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高职高专的软件技术专业应该重点培养应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包括:程序设计能力、Windows应用开发能力、Web应用开发能力、用户界面设计能力、数据库应用与开发能力和组件开发能力。而《C++程序设计》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因此《C++程序设计》课程是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核心课程。

如此重要的一门课程,如何把它建设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任。

我们对软件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调研,通过对企业软件人员需求了解,在课程目标定位上我们力求贴近学生实际情况和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以够用为度,主要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并运用C++语言编程来解决岗位工作中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全面提高学生IT职业素质修养,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编程习惯,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课程内容

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整合教学内容,特别强调内容要根据行业发展态势和社会实际最新要求不断更新,并充分注重任务的选取要引起学生的兴趣。

全文阅读

可视化编程课程考核方式探索

摘要:可视化编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针对课程的特点和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提出采用一人一套题、分组上机的考核方式,并从考核目的、考试流程和实际效果等方面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指出该考核方式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法。

关键词:分组上机考试;可视化编程;实践

TP311.1-4

可视化编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还要求学生掌握窗口编程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培养高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考核方案改革势在必行,采用随机抽签、独立考试的考核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动手编程能力。

一、背景

可视化编程是一门程序语言设计课程。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程序设计语言,还要求学生掌握窗口编程技术。本着“少讲多练”的原则,许多编程实践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和课后来完成。以往课程的考核采用笔试+实验的方式,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掌握得不扎实。对于理论课,不少学生采用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方式来通过考试;对于实验考试,学生要么从网上下载,要么拷贝学习相对比较好的学生的程序即可通过实验考试。显然,这样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因此在上后续课程时,一旦要求动手编程,则立刻发现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非常差。

针对上述问题,许多教师提出了考核改革方案。如刘一臻等提出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包括试卷考试、大作业、小作业、上机考试等[1]。梁福荣等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能力测试、分层测试,模拟测试等多种考核形式[2]。汤伟等转变命题方式,力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范晶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分阶段进行测试[4]。

虽然以上教师提出了各种考核方式,但随着网络技术发展,仍然无法避免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动手实践不足,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网络、同学和老师产生依赖感。

全文阅读

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方式探析

摘 要:文章从法学类课程进程性考核改革的意义着眼,阐述了适合于过程性考核的法学课程类型,以哈尔滨理工大学为例,着重分析了应用型法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效果,并提出了应用过程性考核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过程性考核;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2-0029-04

一、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改革的意义

法律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但在方法上的改革却只经历了苏格拉底讲授式、哈佛大学郎得尔案例式和诊所法律教育方式,而后两者的出现只是在所有改革的尾声出现的。然而,即使在改革的最前沿美国法学院的教育视野中,三种教学方式也是平分秋色、相互借鉴。今天,法学学科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一方面源于社会对法学人才需求的锐减和法学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另一方面源于法学学科本身较为枯燥并较难理解,加之伴随高校扩招而来的学生素质的下降,这些都使法学教育工作者们陷入了对法学教学状态的担忧。很多学科都面临着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的普遍局面,法学则在这种趋势中更为明显。法学教育的历史经验表明,法学课程的学习者应当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法学教育是一种价值与理性教育,休谟说,我们的理性覆盖如果不借助于经验,则关于真正存在和实际事情也不能推得什么结论。因果之被人发现不是凭借于理性,乃是凭借于经验[1]。在法学学科的性质上到底应当放在研究生阶段还是本科阶段的确也是一个值得仔细思索的大问题,孰是孰非或许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法律与法学的学习是否适合在豆蔻年华的人群中开展。在全世界范围法律课程分为在本科阶段开设和在本科阶段后开设两种,我国属于前者。在本科阶段现有的大方向改革不变的情况下,如何使法学教育脱离现实的困境,可以依赖于师资素质的提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更新,很多因素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但其中教学方式的改革或许是一根有用的救命稻草。

法学教学的通病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和学严重脱离。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学生失去了对上课的浓厚兴趣,而教师则在严重的科研压力下脱离钻研具有吸引力的讲课策略和内容。较为古板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社会现实的需求,加之法学课程本身较其他学科更为枯燥乏味,学生表现出对课堂教学的冷漠。在严酷的社会就业现实的压迫下,这种状况还表现在对毕业实习的虚化和对考试成绩的漠不关心。第二,学生普遍对读书失去浓厚的兴趣,在所有的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表现出学生对本学科书籍更大的厌倦。根据平时的教学经历可见,很多学生的兴趣宁愿放在文学、社会和娱乐上。这种状态实际上加剧了法学教学的难度。兴趣是法学学习的先导,法学教育的重心应当放在如何重塑学生对法学学科的兴趣上来。第三,考核方式简单化、轻松化和缺乏个性化。大学存在很多的顾虑,除了国内少数顶尖大学,一般大学并未及时缩减法学生源的数量,学校普遍存在减少法学学生数量的忧虑。在考核方式的改革方面,表现为缩手缩脚,不能坚持严厉治学和精益求精的教学原则。传统的闭卷考核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课堂学习的检验和优秀学生素质的培养,甚至不在于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悉程度。顾及到需要保证大多数学生的及格率,大多数教师不得不降低试题的难度,不能实现对优秀人才的个性差异化培养。而科学的考核方式应当建立在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拘泥于课本,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

在众多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中,过程性考核几乎得到了大多数法学教育者的青睐,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过程性考核将学和考捆绑在一起,改一次性考核为多次过程性学习的监督和考查,使得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平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差异。第二,理想状态下的过程性考核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法学课程的应用性较强,很多学科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难以达到教学的目标,过程性考核适应了应用性的课程属性,能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和探索掌握法学知识,还可以获得一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的社会交流经验和社会认知以及道德干涉。第三,过程性考核通过压力式教学、自主性学习的方式,教师通过个别化指导,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化培养,更有利于法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讲授式大班授课的缺陷就在于它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在同一时间中显示出不同学生对同一知识的不同需求,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不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认知程度,从而纠正教学任务。过程性考核的优势得益于巨大潜力的“学生投入”空间,“学生投入”的概念源于阿斯汀的参与理论[3]以及佩斯和帕斯卡雷拉提出的“努力程度”[4]的概念。将统一范式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学习激励,这也是过程性考核改革的初衷。

二、法学类课程过程性考核的类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