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课课程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探究;课程教学

小学科学教材已经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教师们的观念在逐渐更新,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地凸现,但如果我们对现在的科学课教学现状进行仔细观察和冷静地分析后会发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探究起始阶段,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往往忽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探究的前提,学生如果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不能进入探究活动。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明显增强,如在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之前,教师最常说的话就是“对于这个现象,你都有什么问题”、“针对这个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等等,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种现象非常好,但往往不注意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整理,以至于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会提问题,在课堂上“乱想”、“瞎问”。这样做的结果直接会导致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时,教师出示了一段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录像,然后对学生说:“对于水中的潜水艇,你都有什么问题?”话音刚落,学生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

生1: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能沉下去?

生2:潜水艇在水中为什么会浮起来?

生3:水中的潜水艇为什么能浮起来,也能沉下去?

全文阅读

新课程课堂教学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对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端正教学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例如,学习苯的同系物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这与干巴巴地讲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学生对“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探究教学追求形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探究教学,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探究教学很不理想。一些学校领导,尤其是决策者,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要表面,不要实际。一些学校把探究教学搞成了形式化,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探究,所以,不管内容是否符合,每堂课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大有上课必探究之势,结果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并认真研究新课标,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和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寻找课题:验证或探究性质方面,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氯水性质的探究,对过氧化钠漂白性的探究等测定物质纯度方面,如碳酸钠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探究;实际应用方面的,如加碘盐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探究。因此,学好、用好新课标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学情,达到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准确,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全文阅读

课程教学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影响论文

1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技术作为现代技术的标志,已成为世界各国许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计算领域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正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发展,并大大延伸到传统的计算机科学的边界之外,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人们对计算学科的认识,已从知识层面上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1]。

1989年1月,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联合攻关组在《ACM通讯》杂志上刊登了他们历经4年的研究成果——“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2]。该报告围绕计算机的主要现象,从学科的三个基本形态,即理论、抽象和设计入手,结合科学与工程科学两大学科门类的基本特征,完成了计算学科的“存在性”证明,首次给出了计算学科的定义,为“计算”作为学科及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计算已不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概念,它已成为“各门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视角、观念和方法,并上升为一种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特征的哲学范畴”[3]。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从学科的角度得到进一步诠释,ACM和IEEE-CS以及计算机界关于计算学科认知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重要成果,其中,CC1991(“计算学科教程1991计划”的简称)和CC2001(“计算学科教程2001计划”的简称)报告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随着计算科学的不断发展,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2004年11月,ACM、AIS和IEEE-CS又联合公布了新的计算学科教程CC2004,文[4]对该课程体系做了分析与思考。

随着信息技术行业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世界上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均设立了计算科学或与之相关的专业,国内的高等院校也不例外。为了有效地推行国内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同时又能与国际接轨,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研究组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ComputingCurricula2002,简称CCC2002)[5],该教程从计算机学科教学计划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定义、计算机学科本科生能力培养、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演变、计算机学科课程体系结构、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教学计划与组织方法等方面全面阐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与课程体系的外延与内涵,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本科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国内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制定培养方案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指南,对中国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积极的推动作用。CCC2002给出了中国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描述,但如何围绕这一课程体系概括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来组织知识内容仍然具有随机性,特别是在幅员辽阔、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的中国,这种随机性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CCC2002的特点,理解其精神实质,根据地区的特点和各高校自身发展的水平与特色合理选择或组织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建立良好基础。

2CCC2002的基本特点

CCC2002的特点在于,它既有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借鉴,又融合了国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研究成果;由体系到课程,自顶向下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按基础课程(包含部分核心知识单元)、主干课程(包含大部分核心知识单元)、特色课程(发挥各校特长,培养学生个性,体现地区特色),提出了课程分级实施策略;指出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描述及核心课程的设计方面,应充分体现“课程体系设计组织与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密切相关”的理念。CCC2002强调教学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该教程提倡研究型教学,进一步明确了教学向教育转变的重要思想。

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学者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诸多问题,如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实施、实践设计、教学评价等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6,7,8,9],并根据学科体系要求,编写出版了一大批教材,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的内容,推动了计算学科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学生经过学科课程教育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就目前国内较为普遍存在的教育理念而言,近代课程与教学理论凯洛夫(N.A.Kaiipob)的“捷径主义”思想仍旧占据着主导地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教材内容通常比较“经典”,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围绕这些经过验证的、可靠的和基本成型的知识而进行,至于这些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却少有问津。所谓“捷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的是科学上可靠的知识而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走的是教师引导的捷径而避免前人在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10]。虽然这一思想“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适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在目前高校教育的某些方面仍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就总体而言,它与CCC2002倡导的研究型教学、教学向教育转变理念有不相协调的方面。因此,高校计算学科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理当受到人们的关注。

3基于知识与知识背景的课程教学

全文阅读

新课程说课教学

一、说课的概念

(一)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1、说课与上课的共同之处。

说课是对课堂教学方案的探究说明,上课是对教学方案的课堂实施,两者都围绕着同一个教学课题,从中都可以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艺术,都能反映教师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基本功。一般来说,从教师说课的表现可以预见教师上课的神情。从说课的成功,可以预见其上课的成功。说好课可为上好课服务。因为说课说出了教学方案设计及其理论依据,使上课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而上课实践经验的积累,又为提高说课水平奠定了基础。这些反映了说课与上课的共性和联系。

2、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1)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说课则不仅解决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而且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对象不同:上课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说课是课堂外教师同行间的教研活动。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研究水平的领导和同行。由于对象不同,因此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同时,说课不受教材、年级的限制,也不受人员的限制,大可到学校,小可到教研组。

(3)评价标准不同: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展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虽然一般认为,说课水平与上课水平具有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例外,即某些教师说课表现不差,但实际课堂教学却不理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上课比说课多了一个不易驾驭的学生因素。学生不是被动灌输的听众,而是随时参与并作用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主体。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如何机智处理教与学中的矛盾,有效控制教学进程,这些能力需要教师在上课中自觉、能动地表现出来,而说课则往往涉及不到或较难充分表现。

全文阅读

化学新课程教学

一、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1.加强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修养

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与新课程标准,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同时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的增加。这些大量新内容与新要求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地洞察,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3.注重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专业化有余而综合素质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很多都离不开化学。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一某一门课程能解决,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此显得格外重要。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要求化学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他们分隔成各学科的“模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增强信息意识和能力

全文阅读

新课程教学教改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已不在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法改革与教法指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要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开拓有效的活动空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教学培养改革能力参与

初中课程教材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试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笔者通过对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不仅对新教材的编写目的、特点和结构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对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初一新教材教学谈几点个人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按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必须是多面的,丰富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必须是多渠道的,而不是单靠老师的传授达到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要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初一上册“享受学习”一节,通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学习很苦,因为学习很枯燥,不感兴趣的课程也要学,熬夜做作业,经常参加考试和评比,学不好,还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等。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觉得是一种享受,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发生战争国家的孩子不能继续学习的图片或资料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探索、思考,让他们觉得那些孩子很可怜,很不幸,觉得自己的学习与那些孩子相比,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这样就轻松地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给解决了。因此,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2、改进学习方式,引导主动参与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识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开发,抑制了学生的首创性。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协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发现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全文阅读

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思考

摘要: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和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提出在工程图学课程内开展多层次的教学实验,通过教师的实验项目设计,使工程制图课程变成兴趣驱动的课程,唤起学生对该课程理论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对后续知识的求知欲望。逐步培养学生拥有图样表达能力、空间形体想象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关键词:项目设计;实验环节;兴趣驱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8204工程图样是工程信息的载体,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机器设备制造等的主要依据,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工程图学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这种语言的基本知识、使用这种语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是高校工科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高等教育法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为此,同济大学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精简教学内容、精心梳理教学体系、注重能力培养等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工程图学课程为顺应学校的教学体系建设和高级人才建设目标,对课程进行多种改革和实践。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及善于实践能力[2]。提出学生在工程图学课程中遇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或提出引导学生自身思考的问题,是教师面临的进一步设计工程图学课程传授知识所采用的教学方式的问题。

一、构建工程图学课程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绘图软件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越来越强,部分专业软件集工程计算与自动化成图于一体。课程理论的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灌输式教学,触动学生对该课程提高认识。构建多种多样实验教学,尤其是学时少时,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则能更好地提高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效果。

其一,在教师指定的实验项目中,针对某一问题的实践启发学生思考,基于问题驱动兴趣,寻找答案,从而重新产生对理论教学的认知。

其二,学生从自身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出发,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当学生在实践中的自主意识被激发后,会自觉成为技能训练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和控制者,积极地参与活动的全过程,并且还会把自己作为审视对象,自我认识、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充分发挥潜在力量,不断自我发展、开拓创新[3],从而自发学习、探索工程图学的相关知识点。其三,卷面考试可以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但应用表达能力未必能全面反映出来。通过教学实验,尤其是多层次的实验,能检查学生综合运用基本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建立知识、能力并重的观念。

二、多层次实验教学

全文阅读

新课程教学

摘要:去年9月,我校近400多名初中一年级新生进入了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面对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教师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但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寻求解决的对策,使我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进展良好,初见成效。

关键词:质量科学素养

(一)课堂教学中的困惑

课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与质量有关的事情,如到超市称一斤的白糖、两斤的饼干等等,一斤或两斤都表示某物体的质量,到底质量是怎样一个概念呢?我们先来看一例子。”

讲台上有一小杯水和一大杯水。

我拿起两杯水问学生:“这两杯水中,哪杯水的质量较大呢?”

“大的那杯,”学生答得很响亮

全文阅读

新课程化学教学

新课程的化学教学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模式。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掌握学习的方法,锤炼学习精神,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化学又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教师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方面思考,不受思维定势,应用所学知识大胆假设,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不要盲目地否定学生的想法,应积极给予指导,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有信心学好并应用好所学知识。

二、给予课前重点和要求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课堂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应用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针对新课程标准和已实施的新教材,我们认真研究教材,学习周边学校的先进的教学理论,积极进行教学研究,探讨适合化学教学的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效率,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以丰富的情景导入新课

例如,以教师演示实验为情景,以影像资料为情景,以生活中的图片和视频为情景,创设这样的融现实、书本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情景,改变传统式课堂上教师主导,学生被动灌输的思想。学生产生了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四、精练习题,提高课堂效率

全文阅读

教改新课程教学

摘要: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已不在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断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法改革与教法指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突出能力培养,要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索开拓有效的活动空间,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教学培养改革能力参与

初中课程教材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新一轮基础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改革试验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笔者通过对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践,不仅对新教材的编写目的、特点和结构有了较全面的理解,而且对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下面就初一新教材教学谈几点个人认识。

1、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是死记硬背,按题型进行强化训练,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十分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已不再适应教育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必须是多面的,丰富的,教学必须为学生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必须是多渠道的,而不是单靠老师的传授达到的,笔者认为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改革,要从知识教学转向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积极实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初一上册“享受学习”一节,通过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学习很苦,因为学习很枯燥,不感兴趣的课程也要学,熬夜做作业,经常参加考试和评比,学不好,还会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批评等。为了使学生的学习觉得是一种享受,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发生战争国家的孩子不能继续学习的图片或资料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同学们探索、思考,让他们觉得那些孩子很可怜,很不幸,觉得自己的学习与那些孩子相比,学习就是一种享受。这样就轻松地把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给解决了。因此,必须在教学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

2、改进学习方式,引导主动参与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识的取向,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探究,这种学习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开发,抑制了学生的首创性。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有的单纯接受,被动的学习状态,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协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探究、发现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更多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