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课程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
一、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从对新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看,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新课程精神认识不足,“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还相当普遍,无法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二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要求认识不足,加上教师自身的观念落后,未能发现新教材的潜在价值,更无法体现其改革精神;三是教法陈旧单一,重教轻学,包办代替,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四是偏重知识与技能目标,忽视过程与方法。显然,这样的教学理念严重制约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则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首先端正教学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创建富有个性化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课堂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升。其次是建立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机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注重挖掘学生自身对学习的渴望和潜能。再次是注重教法改革,创设适合学生探究学习的良好情境。例如,学习苯的同系物概念时,设计如下问题:苯的同系物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苯的同系物与芳香烃、芳香族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符合这一通式的是否都是笨的同系物?这与干巴巴地讲什么是笨的同系物概念相比,学生对“苯的同系物”理解更深刻,其教学效果能不好吗?
二、探究教学追求形式
新课程教学改革重视探究教学,但从新课程实施情况来看,探究教学很不理想。一些学校领导,尤其是决策者,教育观念陈旧,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只要表面,不要实际。一些学校把探究教学搞成了形式化,误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都要进行探究,所以,不管内容是否符合,每堂课都安排成探究。例如:探究“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探究“乙烯的实验室制法”等,大有上课必探究之势,结果浪费了时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一些教师将探究教学搞成了“注入式探究”,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换汤不换药,还是老一套,把探究搞成了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等等。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教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并认真研究新课标,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体验和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下列几方面寻找课题:验证或探究性质方面,如关于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氯水性质的探究,对过氧化钠漂白性的探究等测定物质纯度方面,如碳酸钠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探究;实际应用方面的,如加碘盐中碘元素含量的测定探究。因此,学好、用好新课标是制定有效教学目标的前提。我们要采取多种渠道了解学情,达到对学情了如指掌,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准确,进而取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教师要把握适当的教学进度,是提高教学目标准确性的根本保证。
三、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和连续性
基础教育是为了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三维目标的着眼点,正是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行为实施也就必须遵循这些要求。由于“知识与技能”属于结果性目标,即学习结果可以测量与评价,而且也是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基础。所以,这一目标的确立要准确和具体,从而便于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定性的评价。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体验性目标,由于情感和意志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作为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那些变化,不可能通过一次、两次的快乐体验,就可能形成对化学的长久兴趣。特别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久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在“离子键”教学目标的制定中,学生学习的快乐体验和对学习兴趣的形成,是通过对所学的“离子键”知识的正确应用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教学中可有意识地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感悟。所以,对这些目标的制定要有“全局”观念,要有计划地去完成这些教学目标。
四、教学反馈缺乏针对性
教学反馈是课程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即使在今天的新课程教学中也没有看到它的重要功能,甚至还存在一些偏见:一是认为教学反馈仅仅靠课后布置作业,所以不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式方法;二是课堂内不搞教学反馈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所以教学中尽量少反馈或不反馈;三是教学反馈存在随意性主要表现有,偏离教学目标盲目布置作业,把反馈看成是一种装饰性的程式,随意拼凑几个“习题”,以为有题目就达到了反馈的目的。或把反馈理解为终端反馈,缺乏有效的教学过程反馈,使反馈失去了教学调节的功能。其实,教学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所以课堂教学应在反馈中反思,在反馈中推进,在反馈中巩固。
实践证明,一个完整的反馈过程必须包含三个要求:预测目标、反馈信息、调节矫正。我们要认真研究教学反馈的方法,并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备课中首要设计好反馈的内容,明确反馈的目标,提高反馈的针对性;二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反馈,特别是不要仅靠课后作业来反馈,而应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进行反馈,并且注意反馈形式要灵活多样,如提问、讨论交流、问卷调查、小测验……及时掌握反馈,使反馈的效果大大提高;三是充分利用课后作业进行反馈。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把握准确的学习信息,才能有效地去调节课堂教学,进而提高课堂效果。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上的改变,知识点上没有多大的变化,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老课程只是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呈现的方式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与老课程最明显的一个区别,或者说是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在过程和方法中,知识与技能得以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得到比较充分互动的是很少的,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教师们通常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有时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若教师精心备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竟,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动,如学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有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不主张只推广一种教学方法。教有规律,但教无定法。只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因人、因环境、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用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多的收获,就是好的教学方法。新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