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语文课程标准

为方便阅读我们进行了分页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阶段目标

全文阅读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数学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专辑

数学课程标准

--------------------------------------------------------------------------------

第一部分 前言

一、基本理念

二、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0万字。最近我在学生中调查了一下,68个学生中只有两个人读过这么多的书。这个比例是百分之二!《标准》还规定,每学年读两三部名著。而据我所知,学生绝大部分连一部名著也没有完整地读过。

前几天,我上课总结试卷,《核舟记》上的一句话,“其船背稍夷”中的“夷”字,很多人都解释不上,说未读过,我问:夷为平地化险为夷学过吧,不少人面面相觑。

这些残酷的现实,使我陷入了沉思,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是所有学科中最受外界非议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最多,这个马拉松式的过程,造就了一大批写论文的高手和名家,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一线上的语文老师更是无所适从。我一直喜欢看语文教学杂志,但看着看着,就感到非常困惑,觉得不知道该信谁的话。

于是静下心来,认真读读《语文课程标准》。它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宪法”吧,于是就看到了这个要求,虽然不是茅塞顿开,却也有很大的收获。

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现在的初中生,语文的课外阅读量微乎其微。在课堂上,听老师讲,做练习,应付无休无止的考试。从小学到初中,一个模式下来。我们了解了这个事实,就应该清楚,为什么讨论了这么久。改革了这么久,而学生仍然收效甚微,争论改革发展的最大收益者是那些理论家和语文老师,而我们的学生从争论中,从改革中获得了什么,提高了什么?也许,课堂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讨论式。气氛热烈了,课堂活跃了,学生高兴了。但这就是改革后的语文教学吗?很多选入课本中的文章,用得着这么启发讨论吗?一学期五六个月,学一本语文教材(大部分学校《课外自渎课本》学生根本不读),这本身就是荒唐!无论教师采用何种先进的方法和手段,这么长时间就让学生读一本书,这本书学生读得再透彻,考试考得再好,这样的语文教学也是没有出路的,是非法的,是伪语文教学。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帮助。《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只有在大量的阅读中,才能得到提高。没有“量”,何来“质”?没有大量的阅读,哪来的情感体验,哪来的积累,哪来的语感?

语文水平是读出来的,作文水平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是最朴素的。如果不在一个“读”字上下功夫,语文教学无论如何改革,都没有大的突破。

我想,一本薄薄的语文教材,一个月就可以教完了,然后在用一点时间,让学生读《自读课本》。接下来就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让学生大量的阅读。身教永远大于言传,教师自己先要做个爱书如命的书痴。可以给学生开一大串书目,让学生争先恐后去读。边读边讨论,谈感受,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做资料卡片。甚至提一些浅显的课题,让学生去做一些较简单的研究。鼓励他们做未来的“研究生”。

语文教师如果不热爱读书,而整天研究什么教法,什么参考用书,什么考试大全,都是舍本逐末之举。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儒雅的有书卷味的语文老师,你的身上有诱人的书香,学生会从心底里接纳你,喜欢你。更会因你的影响而爱上读书。那么,你就是天底下最称职最伟大最幸福的语文老师,在教与不教之间,你已经给了学生最好的教育。

全文阅读

地理课程标准

地理课程标准 (7~9年级 实验稿) 目 录 第一部分 前言(1) 一、背景(1) 二、课程性质(1) 三、基本理念(2) 四、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4) 一、知识与技能(4) 二、过程与方法(4)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 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6) 一、地球与地图(7) 二、世界地理(8) 三、中国地理(12) 四、乡土地理(16)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18) 一、教学建议(18) 二、评价建议(21)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6) 四、教材编写建议(28)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背 景 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南北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曲折发展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在我国,要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活力,加速现代化进程。这些都给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挑战和有待探索的新课题。关注全球性问题和我国新世纪所面临的发展问题,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地理课程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定位系统、对地观测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数字地球概念的建立,都为地理课程革新注入了活力。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 “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二、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及人类智慧圈等圈层所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因此,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 三、基本理念 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反映全球变化形势,突出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影响,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 “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四、设计思路 17~9年级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 27~9年级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为了体现地理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课程标准对学习顺序不作规定。教材编写者和地理教师可以自行选择教材编写和授课的顺序。例如,可以先教授中国地理,也可以先教授世界地理;“地球与地图”的知识可以集中学习,也可以分散学习。 3地理要素采用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两种方式。例如,世界地理的自然部分只列出气候,地形、自然资源等不再单独列出,而是放在地区和国家的学习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无论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均大幅度减少部门地理的内容,重点突出能够说明地理问题和实现区域地理教学目标的内容。 4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而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决定,以增强课程的开放性和弹性。例如,本《标准》规定,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教材编写者和教师可选择非洲(洲)、南亚(地区)、英国(国家)等,也可选择其他大洲、地区、国家。 5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学会运用地球仪的基本技能;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简单的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运用其他手段获取地

理信息等基本技能。 2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以及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3知道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初步学会根据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信息,归纳其地理特征。 4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3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全文阅读

学业标准不能在课程标准中缺失

【摘要】2011版新课标已经出台,针对新课标在学业标准方面的缺少,本文结合相关的研究从学业标准的内涵入手,对中美课标进行了对比,总结美国课程标准的经验,并对我国新课标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最后借鉴美国的课标提出制定学业标准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学业标准 表现标准 课程标准 美国统一州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38-01

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课程标准的改革自然成为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中美国的课程标准改革影响深远。美国的课程标准不仅有清晰的内容标准,规定了各阶段教育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还包含明确的学业标准,因此在美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质上也属于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然而我国的课程标准实践起来并不尽如人意,这与课程标准自身的不足密切相关,受美国课标的启示,我国也亟待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明确的学业标准。

一、关于学业标准的内涵

“能力表现”由英文“Performance”翻译而来。在英语里,Performance是含义非常复杂、容易引起歧义的一个词,有“履行、执行、实施、行为、行动、工作、成绩、表演、表现、性能、能力”等意思。为了符合原著的含义,又反映学生书面作业及实践作业的情况,美国标准中文版将之译为“能力表现”;相应地,术语“Performance Standards”译为“能力表现标准”。[1]有研究者提出学业评价标准是对国家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目标“侧度”的具体量规,其范畴体系是一个与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相匹配的综合评估系统。另有研究者认为表现标准又称学业标准。学业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到什么程度算好,即它定地描述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业水平也称表现水平。[2]可见作者认为表现标准是学业评价标准的范畴体系之一, 表现标准是评价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学生学习行为表现目标的具体规范。

二、中美课程标准的对比

对比中美课程标准的表述,会发现美国课程标准更加清晰和明确。例如从总体结构来看,我国的课标只是提到阅读体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没有针对说明文,叙述文或者议论文进行详细的说明和阐释。而美国课标阅读部分对文学类文本和信息类文本有不同的年级要求,同时对体裁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对每一类文本进行分块。文学类文本里阅读部分又具体分为中心思想和细节、技巧和结构、知识和观点的整合、文本复杂度的等级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又细分不同的要求点,这样更加细化和清楚,可操作性也更强。例如1年级的中心思想和要求里有一点是“复述故事,包括重要细节,同时证明对文本的中心思想和道理的理解”,2年级就变成“复述故事,包括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寓言和民间故事,同时判断它们的主要信息、经验、或者道理”,增加了故事的文本类型点等具体的说明,也体现出随着年级的升高能力要求相应的提高。

全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

新一轮的数学课程改革正在部分地区实验当中,不久将全面铺开。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对新的课程改革,不光需要有改革意识的数学教师认真研读,接受各种教师培训,从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系中所包含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但教师最重要的是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

在实践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希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追求一种理想的课堂教学。但要具体说出什么是理想的课堂,这真是一个难题。还是从教学的现实出发吧。

在公开课或教学研讨会上,一些名师往往要上演"借班上课"的节目:在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名师从容不迫、有板有眼地开始授课,或作文教学,或阅读教学,师生之间以短平快的问答为主,一切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集中在授课名师身上,全神贯注于娴熟的教学技巧表演。课毕,在一片掌声和啧啧赞叹声中,学生满载标准答案走出教室。

我们也听到过这样的趣事:国内某一流大学中文系著名的古典文学专家,发现正在上小学的孙子的语文教材中一首古诗的注释错了,就给孙子纠正,第二天上课,教师讲这首诗,孙子兴冲冲地举手指出这个问题,不料老师兜头一盆冷水:只有书上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的。孙子马上遭到班上学生的耻笑,此后,孙子再也不听爷爷的了。

我们不敢说这样的例子具有普遍性,但是,它们表明,我们的许多老师还抱有这样的观念:上课就是不折不扣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材就是教学的"圣经",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且主要是完成知识传授而不需顾及学生情感的独角戏。

这些事实的存在,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追求显得更为迫切,使我们对理想课堂的设想也变得更为真切。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优秀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她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火把、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那么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就是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实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对知识、能力、态度进行了有机整合,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有的学者就提出,新课程标准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

全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教学

新课程标准实施至今也已不少时日,它带来了不少变革,不少争议和不少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的向前发展。在这种新标准的指导下我们教师的教学需要什么?我们学生的学习需要什么?以下结合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不可或缺的动力。

什么样的学生最喜欢学习数学?什么样的学生数学学得最好?当然是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专心听讲、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勇于表现,课后他们潜心钻研、迎难而上、乐此不疲,大有“誓攀天下高!”的雄心。为什么这些学生如此喜欢数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努力的价值得到肯定,所以喜欢学习数学,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如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使学生的兴趣常存?

1、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都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但又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获得成功,表现自己。如何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这里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平常的教学活动每一个细节因势力导,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2、掌握扎实、完整的基础知识和必要的学习技能是学生获得成功和保持兴趣的重要条件。六年级的学生到了毕业考之前,由于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和教师对六年来数学知识系统的复习及详细的指导,学生的知识比较完整和条理。这一阶段许多原来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多的同学喜欢学习数学。这样的现象在其他年段也存在。这些现象启发我们,如果学生掌握比较完整和扎实的数学知识,必然直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促使学生喜欢学习数学。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从低年级开始重视和进行。充分发挥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及其相结合的优点,利用新、奇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的体验和价值的肯定保持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创新精神的起点。

全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谈说课

“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下面就“说课”怎么说、说什么等个人看法,与大家做一交流。

一、“说课”说什么

说课是行业间业务交流的一种活动,它不同于教案和教学活动。说课要说清楚说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学生怎么学,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等。

二、《新课程标准》对说课的基本要求

新标准教材在以往教材的基础上,着重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注重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语文课要求学生通过试验操作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能力。针对以上要求,教师说课时就应该作到一下几点:

1、说清本课内容在本学科教学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的教案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它们在每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作用也是不同的 ,有些课时所含的教学内容很重要,与今后授课的内容相关密切,是阶段性的关键点,甚至是本教材的关键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教师要认真领会每一课时的教案在学科教学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这些知识的关键点,进而对学生进行准确的指导,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确保教育质量。

2、说清本课内容的重点、难点和要求。每一课时教学内容一般要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要点需要学生掌握,要让学生把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突出重点,从而起到提纲契领的效果,便于学生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时又往往有一些知识学生难以明确,难以把握,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握重点找出难点,化解难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都需要“说课”教师在说课过程中掌握,并说清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3、说清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也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准确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 教学目标有对知识的理解、识记、掌握、运用,还包括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德育教育、情感教育、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归纳思想、类比思想等等)方法(分析与组合、模型与构造、概括与抽象等等)的渗透。以上这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都要认真考虑。

全文阅读

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其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因而很多职业学校对职业标准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标准方面与普通中学有很大的差异,包含了某一个专业的内容目标、课程目标、课程性质、实施建议等,因此中职学校在制订课程标准及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职业标准的概念

职业标准是基于特定的职业分类,根据相关职业工种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提出的工作能力水平方面的规范性要求。目前,我国职业标准主要包括比重表、工作要求、基本要求、职业概况等内容。比重表主要是职业岗位中涉及的技能、知识等在岗位能力中占据的比例。工作要求主要是针对职业岗位不同等级,提出相关的内容规定,在职业标准中最为重要。基本要求主要涵盖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等方面,主要是在某个职业岗位中,开展工作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职业概况主要描述了专业的基本情况,例如职业鉴定要求、职业培训要求、职业能力特征、职业环境条件、职业等级、职业定义、职业名称等内容。职业标准对各种职业需要的能力加以描述,并且对企业、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加以体现。

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误区

对职业标准的具体结构进行分析能够看出,其和专业课程标准之间,具备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个别学校难免会直接将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标准。采取这样的方式,虽然缩短了课程标准和职业标准之间的距离,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业教育功能单一化。实际上,职业教育需要顺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求,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素质,在管理、技术、服务、生产等一线工作岗位中,都能够成为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和符合工作要求的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某中职学校课程标准设置就体现出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例如,在课程标准前言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中,融入职业标准职业概况部分的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等级、职业环境、职业能力特征、基本文化程度、培训要求、鉴定要求等,凸显出前言的职业特性。在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融入职业标准基本要求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等,使课程目标贴近社会。在课程标准内容标准的课程内容中,融入职业标准工作要求的初级工要求、中级工要求、高级工要求等,凸显出课程内容的岗位性。中职学校课程标准要注重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在对接目标上,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人才培养需要面向职业岗位,实现二者的良好结合,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和融入工作岗位,满足职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在对接的形式上,应当使二者的结构相互对应。例如,要在前言中体现出职业概况,在课程目标中体现出基本要求,在内容标准中体现出工作要求,在实施建议中体现出比重表。在对接的重点方面,应当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模块,合理组合各个等级的工作内容,在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充分融入职业标准的工作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在课程标准中简单罗列工作要求各项内容,而是应当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为基础,对内容加以调整,实现模块化的课程内容及项目化的实训内容。此外,在对接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地方经济技术特点的考虑。职业标准由国家制定,因此要保证统一性和标准性,但是在对接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从而使二者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契合地区实际发展条件,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对接效果。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高速发展,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开展成效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不断发展,这对中职学校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应当以职业标准为基础,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根据企业情况及人才需求,合理制订课程标准,保证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作者:王宇飞 单位:兰州现代职业学院城市建设学院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编制需要标准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众所周知,编制和颁布课程标准是本次课程改革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2001年和2003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别颁布实施; 2011年12月份,在十年课改实验基础上,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也已艰难出台。无疑,语文学科已经进入到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时代。

如果说没有课程标准就没有教育质量可以言之成理,那么,有了课程标准未必教育质量就能得到提高也是持之有据的。现今语文课堂种种怪现状可以说明这一点。诚然,语文教育质量提高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但如果我们从课程标准身上寻找原因,无非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课程标准本身很完善,但人们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未予遵循,使其沦为一纸空文;另一种情况是,课程标准有缺陷,人们无法加以落实,或是落实过程中带来比无课程标准危害更广更烈的教育质量问题。从后一种情况出发,“应该有怎样的课程标准”这一问题就无可回避地摆到了桌面,成为人们着力思考的课题。回顾2011年语文教育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尽管很少,但在这很少的研究中,依然透露出一些新的视角和新的气象。这里遴选两篇论点评议,以展示这项研究的新进展。

一、我们需要怎样的语文课程标准?

【评析文章】金荷华《对国外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透视与反思》,《全球教育展望》,2011年第12期。

【原文提要】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语文课程标准按结构模式及内容编排分主要有三种特色:“能力说”特色;“内容说”与“能力说”兼具特色;“课程设计与评价整合”特色。与之对比,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有需要改进之处。突出的问题是:缺乏规范教学内容的“内容标准”和便于操作的“能力标准”;忽略母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如词汇语法等; 使用者必须在研究解读中改进并完善。

中国社会不知不觉已经进入到全球化社会。这种全球化体现在本次课程改革之中,就是不仅要坚持“本土行动”,更要强调“国际视野”——着手从全球大背景出发来整体设计课程体系,组织和分配知识结构,建构具有世界水平的课程(World Class Curriculum)。这样,发达国家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就成了观照我国课程设计和实施水准的重要参照系。金荷华《对国外新世纪“语文课程标准”的透视与反思》一文,就是从这个视角来对照和反思我国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