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颅手术

开颅手术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术显微镜在颅脑开颅手术中的优势探讨

【关键词】 颅脑损伤;手术显微镜;开颅手术

手术显微镜在开颅手术中可使视野更清晰, 照明更充足, 对残余损伤的创面一览无余, 避免了对脑组织的强力牵拉, 可以充分达到止血清除血肿的目的, 避免血肿继续扩散, 是现代神经外科的标志, 成为现代神经外科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手术设备之一[1, 2]。本文通过对10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与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做了对照比较, 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明显比传统的治疗方法占优势。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100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50例。观察组男32例, 女18例, 年龄39~77岁, 平均年龄59.2岁, 出血量30~50 ml有26例,最大出血量达65 ml有24例, 原发出血均在基底节区, 由基底节破入脑室者有13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有12例。对照组男27例, 女23例, 年龄34~76岁, 平均年龄53.2岁, 出血量30~50 ml有29例, 最在出血量达65 ml有21例, 原发出血均在基底节区, 由基底节破入脑室者有15例,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者有1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的治疗方法下行开颅探查术, 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行开颅探查术, 均实施减压术, 根据GCS评分判定疗效。具体方法:在手术前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例如备皮等一系列准备工作。手术室接送患者的护士把患者接入手术室, 巡回护士核对好床号、姓名、住院号、手术部位及手术方式, 麻醉医生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 巡回护士把患者妥善固定后, 连接好电刀、电凝、开颅电钻的机器、手术显微镜的连线, 手术医生戴上无菌手套后用显微镜保护套将显微镜罩上, 调节好参数度, 以方便使用。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常规消毒铺巾。在患侧颞部瓣状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部分颞肌直至颅骨外板, 钻孔后去除骨瓣, 悬吊硬脑膜, 敞开硬脑膜, 在显微镜下将颞叶皮质切开, 进入血肿腔, 在显微镜下沿血肿周边寻找出血点, 找到后电凝止血, 血肿随后可大部分或全部被吸除而不必损伤血肿壁;血肿吸出过程中即可见脑膨出渐退, 脑搏动恢复, 清除血肿一般在80%以上, 不必强行彻底清除, 尽量少或者不牵拉脑组织, 血肿清除之后, 在血肿腔内置入引流管一根,便于随时观察血肿腔内的出血情况[3]。在显微镜下将手术野彻底止血后, 于切口旁做一长约1.0 cm切口, 置入硬膜下引流管一根, 固定好引流管, 连接引流袋。清点器械无误后关闭手术切口 , 缝合皮肤, 切口包扎。

手术完毕, 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接送患者护士三方一起将患者送至重症监护室, 与重症监护室的医生护士做好患者的交接班工作。

1. 3 术后护理

1. 3. 1 开颅手术的患者手术完毕后直接送入重症监护室, 手术后的护理也很重要。手术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意识、瞳孔变化, 每15~30 min观察记录1次,若患者情况稳定后可改为1次/h。

全文阅读

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摘要 目的:探究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后围手术期护理方法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在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临床神经外科中,颅脑损伤属于常见急重症。表现为病情严重、复杂多变,通常是由外界因素导致,包括车祸、重物打击、高空坠物砸伤等,死亡率较高且易发生严重并发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损情况与护理工作都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抢救的过程中,常会行开颅手术,清除颅内血肿,稳定颅内压。但抢救期间以及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也直接对患者预后效果产生影响。本组研究主要分析了颅脑损伤患者行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3月-2013年9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72例,全部经CT扫描检查确诊,男34例,女38例,年龄18~77岁,平均(45±5.3)岁,伤后3 d后对患者进行内格拉斯哥评分3~8分,平均(6.2±1.031分。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6例。其中车祸致伤31例,打击致伤20例,坠落致伤15例,锐器致伤6例。其中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29例,行血肿清除术43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综合护理。其具体措施:①术前护理:护理人员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心贴心交流,详尽了解患者病情,给予鼓励与关怀,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内心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得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术后预后效果。术前应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与既往病史,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呼吸、脉搏与瞳孔等生命体征,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备好急救药物与手术器械,并配合手术医师进行各种检查,包括CT检查、三大常规检查、肝功能等。准确了解患者出血量、血肿程度以及血肿部位。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补充体内营养,保障患者体内水、电解质的平衡。②术中护理:护理人员应对进入手术室的患者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保障患者头颅位置准确与尿道通畅。对于伤势较为严重的患者应积极做好抢救工作,协助做好麻醉工作,术中应积极配合医生严密监测患者病情,若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相关处理。③术后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得患者放松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此同时进行基础护理。根据患者病情,进行指导与饮食指导。若患者出现泌尿系感染、消化道出血、压疮等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护理措施。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P

结果

全文阅读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是较常见的严重并发症。1998~2011年12月收治开颅手术患者1480例,颅内感染32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8~73岁,平均39岁;颅内肿瘤5例,颅内血肿6例,高血压脑出血7例,脑积水4例,脑室外引流术10例。

治疗方法:32颅内感染均做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回报之前,先经验性治疗采用三代头孢+氯霉素加腰穿引流并鞘内注射庆大霉素。脑脊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后再调整抗菌药物,选用抗生素。

治愈标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体温正常,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正常,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脑脊液漏口消失,CT或MRI提示颅内感染消失。

结果

疗效:本组32例患者中30例治疗2~7天内得到控制,体温降至正常,头痛,恶心,颈项强直等颅内感染体征消失。脑脊液白细胞<10000000/L,糖<45mmol/L,蛋白质<45g/L,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1例脑肿瘤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而死亡,1例肿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而死亡。

细菌培养及药敏:32例脑脊液有9例脑脊液培养出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肺炎链球菌2例,屎肠球菌1例,铜绿假单胞菌2例,鲍曼不动杆菌1例,肺炎克雷伯1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只对利奈唑胺,盐酸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屎肠球菌也只对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和氯霉素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氧哌嗪,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敏感。鲍曼不动杆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全文阅读

开颅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9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6)11-0-01

颅内动脉瘤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颅内动脉瘤大多发生颅底动脉环,前循环多见。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经全脑血管造影及CTA确诊后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可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通过系统有序的围手术期护理可及早的发现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并发症,对并发症给予预防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我科子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观察室对1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其中男性7例,女性10例,年龄34-73岁,平均年龄48.2岁。术前17例均为破裂后就诊动脉瘤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后证实:前交通动脉瘤7例,后交通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合并前交通动脉瘤1例,16例为单发动脉瘤,1例为多发动脉瘤。术前按hunt-hess分,Ⅱ级10例,Ⅲ级6例,Ⅳ1例。

2.术前护理

2.1 一般护理 严格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患者有无头痛、呕吐、抽搐、意识改变,观察瞳孔情况。监测生命体征,遵嘱控制血压,防止因患者烦躁、情绪激动而使血压增高,从而导致再出血的发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安静,床头抬高15-30°持续低流量氧气吸入,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有利于颅内静脉血回流。尽量少搬动患者,减少探视避免过度劳累。尽量将护理治疗的时间集中,保证患者睡眠。合理安排饮食,进食易消化含丰富维生素及蛋白、粗纤维饮食,防止便秘必要时使用开塞露或缓泻剂,避免刺激性食物并戒烟戒酒。遵嘱协助患者完成术前各项检查。

2.2 心理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及时疏导焦虑、恐惧的不良情绪,使其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及必要性,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 术后患者平卧12小时,穿刺侧肢体制动禁止弯曲,加压包扎穿刺部位观察渗血情况,有无皮下淤血、血肿。观察双下肢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并做比较。嘱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剂的排出。12小时后去除加压敷料,继续卧床休息,嘱患者不可抓挠伤口,不宜潮湿保持清洁干燥以免伤口感染。

全文阅读

术前应用万古霉素预防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

【摘要】目的:了解术前应用万古霉素在开颅手术中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将需要开颅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术前用药组:在手术开始前两个小时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稳可信)500mg。术后用药组:从手术结束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至切口拆线。不用抗生素组:术前术后均不用抗生素。统计三组病人颅内感染例数和治疗费用。结果:预防应用抗生素组92例发生颅内感染1例,同期对照组中未用抗生素组51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5例,术后应用抗生素组103例术后颅内感染2例。三组对照:本组感染发生率低于未用抗生素组和术后应用抗生素组,医疗费用也低于其它两组。本组监测万古霉素血液浓度均在25~40ug/ml之间,属安全有效范围,未产生与药物相关的毒副反应。结论:术前预防性应用万古霉素能降低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具有使用方便、相关副作用小和治疗费用少等优势。

【关键词】万古霉素;颅内感染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0-0014-02

颅内感染是开颅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会发生不可逆的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1]。神经外科医生一直在寻找有效手段预防颅内感染。本文根据我院神经外科近年来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病原菌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结合手术医生术前洗手后手部细菌培养情况,并综合国内相关文献报道,确定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各类葡萄球菌,所以在2007年1月~2008年6月期间246例开颅手术中随机选择92例,于术前2h内选用敏感抗生素万古霉素(稳可信)500mg静滴,并和同期手术的其它组对照,评价本方法在预防术后颅内感染的依据、效果和优势。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2007年1月到2008年6月间我院神经外科共行246例开颅手术,患者年龄5~82岁,平均43.2岁,男性187例,女性59例,其中清洁手术201例,污染切口45例。幕上手术182例,幕下手术64例,急诊手术179例,择期手术67例。所有病例均采用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术前留置导尿和深静脉置管。手术时间1h45min至7h,平均2.5h。

1.2 诊断标准:①高热:乏力等毒血症症状。②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③脑脊液白细胞计数>10×106/L。蛋白定量>450mg/L,糖定量

1.3 方法:将需要进行开颅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前用药组:在手术开始前2h内,即静脉诱导开始至切开皮肤前的一段时间内,静脉滴注万古霉素(稳可信)500mg,使用方法:500mg万古霉素加10ml注射用水溶解,再加100ml以上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注射液静滴60min以上,于静滴结束2h后测血药浓度(峰浓度)。术后用药组:从手术结束后应用广谱抗生素至切口拆线。不用抗生素组:术前术后不用任何抗生素。统计三组病人颅内感染例数和治疗费用。

全文阅读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摘要: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是非常严重的院内感染,严重情况下不仅会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同时对手术治疗的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死亡率和病残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因而为了保证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对术后颅内感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要想尽可能的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需要加深对颅内感染的诊断、危险因素等各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影响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因而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总结出颅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术后的颅内感染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这在临床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关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的研究是非常多的,而随着医学水平和医疗技术的提高,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数据也有了一定的变化,不同国家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也具有差异性,定期的采集相关的研究数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针对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关键词:开颅手术;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在神经外科中,颅脑外伤、脑肿瘤以及脑出血等都是非常常见的疾病,而开颅手术则是根除脑内病变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是非常高的,同时患者的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这就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基于头皮软组织、颅骨、硬脑膜和软脑膜的存在,以及脑组织内血脑屏障的隔离作用,一般来说正常人体发生颅内感染的几率是非常低的。但是在经过开颅手术以后,脑组织会和外界和直接的接触,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保护屏障,同时脑室系统的防御能力较为薄弱,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也比较差,在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了颅内感染的发生。因而为了保证术后的治疗效果,需要对颅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分析,采用有效的措施做好预防工作[1]。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行颅脑手术患者541例加以研究,分析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1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基本介绍

1.1颅内感染的基本介绍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相关的感染主要包括切口感染、细菌性脑膜炎、硬脑膜外积脓、脑脓肿以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其中颅内感染则主要指的是细菌性脑膜炎、无菌性脑膜炎以及真菌性脑膜炎,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开颅手术以后非常常见的并发症。由于在开颅手术的过程中,颅脑的自我保护环境遭到破坏,因此就增加了颅内感染的几率,从而提高了患者治疗的难度。在发生颅内感染后,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都有所增加,治疗效果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严重情况下甚至威胁到了患者的生命,由此造成的医疗纠纷也是非常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2]。

近些年来神经外科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逐渐被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广度。复杂而精细的手术虽然提高了肿瘤全切率,但是也增加了手术时间,创口被感染的几率也有所提高。除此之外,医生由于身体疲劳等原因也会导致操作疏忽,这也是导致感染的原因。而手术以后引流术区的积血一般需要放置引流管,同时为了对抗局部脑水肿还可能进行激素治疗,这些都会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抗感染能力[3]。患者一旦发生颅内感染,由于血脑屏障等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在颅内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其作用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抗生素问世以前,颅脑手术后产生感染的几率非常高,手术效果受到严重影响,致残率和死亡率也都比较高。抗生素在临床中的使用使得手术感染的几率有了明显的下降。在神经外科中颅内感染是非常严重的,需要采用有效的措施及时的进行治疗,因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抗生素。但是需要注意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①在短期内使用,也就是手术前的30min以及手术后的24h内应用;②要注意选择容易通过血脑障碍的抗生素,从而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性;③在手术以后使用抗生素要明确是否出现感染;④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要对抗生素的应用继续调整;⑤抗生素的应用一般采用的是静脉滴注的方式,要注意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4]。

1.2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条:首先是患者在手术以后提问持续升高,排除了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脑膜刺激征呈现阳性;其次是CSF常规与生化检查:CSF浑浊,WBC>10×106/L,糖定量2200mg/L;最后是CSF细菌培养阳性并且连续两次为同一菌株。符合上述标准即确诊为颅内感染[5]。在此基础上,对可能引起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因素进行综合性的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颅内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和患者的后期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2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先关危险因素的研究分析

全文阅读

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的68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于围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5.29%和5.88%,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颅脑损伤;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6(b)-0146-02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重症之一,患者多病情危重,且复杂多变,多由车祸致伤、重物打击或坠物砸伤等外因造成,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且极易发生并发症,临床治疗困难㈣。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损伤及脑损伤,患者脑损伤的程度及相关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时多需要进行开颅手术,以清除颅内血肿,减轻患者颅内压,而正确的护理措施直接关系患者的术后康复,为了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探讨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该研究选取该院2010年2月―2011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于开颅手术围术期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全文阅读

5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5月份-2011年10月份就诊于我院的5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开颅大骨瓣手术治疗),对照组24例(传统额骨瓣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8%,死亡率为53.6%;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9.2%,死亡率为66.7%;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P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开颅手术

重症颅脑损伤具有极高的死亡率,传一般采用降低颅内压等保守治疗。随着手术学的发展,开颅手术逐渐应用于临床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笔者对我院应用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5月份至2011年10月份就诊于我院的52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开颅大骨瓣手术治疗),其中男17例,11例,年龄19~79岁,平均年龄(42.8±7.9)岁,对照组24例(传统额骨瓣治疗),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3.6±7.7)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以及疾病严重程度,经统计分析,P>0.05,不具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均符合文献报道[1]的重症颅脑损伤开颅手术的入选标准,无严重基础疾病,能够耐受手术,CT或MRI证实脑部发生水肿或水肿。

1.2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开颅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①选择切口:以颧弓上耳屏前1.0 cm左右作为切口的起始点,沿耳廓上方向后至顶骨正中线,沿正中线至于前额发际下。② 游离骨瓣,注意在游离顶骨骨瓣时应旁开正中线矢状窦约2 cm。③根据CT提示的血肿位置,在血肿周围做切口。④钻孔,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术。⑤扩大切口,形成骨瓣。⑥冲洗术野,查无异常,逐层关颅。⑦术后给予抗炎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额骨瓣治疗。

1.3评价指标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急性脑膨出、二次脑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率,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全文阅读

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提供依据。方法:收治开颅手术患者180例,进行术后临床观察研究,并分析产生颅内感染的相关性因素。结果:发生颅内感染20例,感染率11.11%;留置引流管患者颅内感染率13.71%,比较未引流者颅内感染率1.8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3小时8.3%,>3小时患者颅内感染率22.97%,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室引流颅内感染率24.57%;其他部位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率4.3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引流管留置1~2天感染率1098%,3~4天感染率3122%,≥5天感染率6982%。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和留置引流管,特别是脑室留置引流管关系密切。

关键词神经外科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留置引流管

颅内感染通常都是术后因护理干预不当引起的严重的院内感染之一,主要病种类型分为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也是神经外科术后可能产生的一种严重性的院内感染症状之一,护理干预不当与治疗不及时,轻者患者住院时间延长,重者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本文主要旨在探讨了解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并总结经验,为入住神经外科患者提供更好的手术治疗,现在报告具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开颅手术患者180例,男106例,女74例,年龄12~43岁,平均30岁。患者手术前均没有任何其他不适的症状。

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按照预防设置好的表格对神经外科开路手术患者进行身体机能,承受能力,是否有并发症或者不适症状等详细落实登记,并且仔细记录术后患者感染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结果

发生颅内感染20例,感染率1111%;留置引流管患者颅内感染率1371%,比较未引流者颅内感染率186%,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3小时83%,>3小时患者颅内感染率2297%,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主要危害因素是是否流产与手术持续时间有关;脑室引流颅内感染率2457%;其他部位引流患者颅内感染率43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引流管留置1~2天感染率1098%,3~4天感染率3122%,≥5天感染率6982%。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全文阅读

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围术期,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恢复良好率为41.67%,对照组为2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一种急重病症, 及时予以患者开颅术治疗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护理作为临床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患者病情危重复杂,治疗难度大,致残率和病死率高等因素的影响,护理人员对患者围术期的护理配合效果与患者的抢救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1]。本文以我院收治的行开颅手术治疗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体会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表现并且进行CT扫描确诊。其中,男32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17岁~72岁,平均(45.07±3.21)岁;GCS评分在3~8分,平均分为(6.09±1.02)分;损伤原因:车祸致伤30例,重物打击致伤18例,重物坠落砸伤16例,锐器致伤8例。随机将本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治疗,其中,42例行血肿清除术,30行颅内去骨瓣减压术。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体征监测、术前基础准备、术后配合及术后一般护理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行围术期综合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