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

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摘要〕

通过对居民收入增长率及收入消费比的数据分析,认为居民消费不存在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利用居民最终消费率和GDP数据,实证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居民最终消费率的提高与GDP增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基于Granger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居民消费率不能加速经济增长,即居民消费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关键词〕

居民消费;经济增长;引擎;协整;Granger检验

一引言

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话题。在理论分析中,部分学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应该由消费驱动。尹世杰认为,扩大消费需求、优化消费结构就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循环能力”,即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又促进消费的提高[1]。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的高储蓄率导致了投资比例过高,低消费、高投资使得经济过度依赖出口,而“出口模式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市场会饱和”[2]。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居民最终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陈波就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仍旧是投资,居民消费需求无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3]。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最终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徐永兵、文晖利用双对数模型,对我国1978-1999年的GDP、消费和投资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消费平均每增长1%,GDP平均增长0.755%的结论[4]。徐凤、金克琴分析了我国1978-2007年的GDP和居民消费支出数据,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两者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5]。刘春义分析了1978-2011年的GDP与居民消费数据,认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消费是GDP变化的Granger原因[6]。徐晓丽、夏成孝对我国的GDP和居民消费数据进行了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通过自回归滞后分布模型估计了两者之间的关系[7]。常彬斌利用我国1978-2011年的数据,对人均居民最终消费与人均GDP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两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通过Granger检验,得出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是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动因的结论[8]。徐永兵、文晖的分析所利用的是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GDP、消费和投资数据,该数据中包含价格因素,进行回归时容易出现伪回归,且样本容量为23,存在样本容量偏小的嫌疑。徐凤、金克琴分析的也是市场价的数据,协整关系及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也会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在刘春义的分析中,Granger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为10%,存在显著性过高的嫌疑。常彬斌从人均角度分析了居民消费与GDP的关系,使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含了人口因素。在上述的实证分析中,除常彬斌之外的其他学者都是基于消费的绝对数据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居民消费是GDP的组成部分,所以这两个变量之间容易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即居民最终消费的增加一定会拉动GDP的增长,导致出现伪回归。

二、居民最终消费分析

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依靠投资拉动,投资比例过高、消费不足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我国投资率自2003年超过40%以来,始终居高不下,2011年更达到了历史高位,为48.31%。而欧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都在20%以下,2013年英国的投资率为14.79%,美国为19.05%,以上数据能否说明我国投资率过高,从而出现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呢?扩大居民消费是否能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驱动力?1.从居民收入增长率上看,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表1显示,2000-2013年,除个别年份之外,不管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均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居民分享经济增长的福利有限。理论上来说,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为更多的消费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我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长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导致了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2.从消费收入比上看,消费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表2显示,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1991年最高,为87.47%,1999年最低,为71.37%,1991-2014年,消费收入比都在70%以上;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在2013年最低,为66.86%,1991年最高,为85.49%,1991-2014年,消费收入比都在65%以上。表3显示,1999-2012年,除了最高收入户外,其他组的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都在65%以上。表4显示,2002-2012年,除高收入户之外,其他组的农村居民消费收入比也都在65%以上。表2-表4显示,不管是农村居民还是城镇居民,消费收入比都比较高,较高的消费收入比使得居民“无钱可花”。也就是说,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全文阅读

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要]十七大以来,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对于辽宁这样的省份,非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城镇化水平较高,扩大城镇居民消费就成为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辽宁省城镇居民消费各个项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灰色关联分析,进而得出城镇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联度的大小。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刺激辽宁城镇居民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关于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很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过研究研究。在理论上,早期的西方主流经济增长模型曾经忽视消费对增长的作用,认为消费占国民收入比例越小,经济增长率越高。比如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及新增长模型等。有学者针对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过细致的研究。如罗斯托在其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中曾指出消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各国经济增长的六个阶段中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向前迈进,消费的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不断改进。钱纳里等人研究表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不同水平时消费变化呈动态分布。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居民消费率开始步入上升阶段,消费结构升级显著加快。

从凯恩斯开始,消费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寻找准确描述消费者行为的消费函数形式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任务。西方主要消费函数理论包括: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LC-PIH理论、现代社会的消费理论等。

随着城镇农民问题越来越得到更多的关注,近年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镇居民消费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不少的成果。如Raghbendra Jha(2006)对印度14个主要地区的城镇消费增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印度农民的消费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实际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制约经济增长。[1]赵卫亚(1999)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研究,认为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模式从追求数量扩张转到注重质量提高上来,消费结构中用品和服务型消费指出比例有增大的趋势。[2]王宏伟(2000)利用农民的收入-消费函数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为示范效应和攀附行为已经不再是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征。[3]张鹏、向家敏(2006)分析了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对农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认为我国农民的消费和收入在这一转变时期不存在特定的长期均衡关系,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

辽宁的城镇化率近年来一直处于国家平均水平之上,2009年已经超过60%。2009年辽宁的非农人口数为2144.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0.4%。在辽宁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投资、净出口这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最大,而消费的作用不甚突出。在城镇化率很高的今天,城镇居民的消费对经济增长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扩大城镇消费需求,对于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辽宁城镇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全文阅读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逐步从以食品为主向多元化的消费支出结构转变,农村居民开始重视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服务类项目的支出。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内地,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以及文教、娱乐配套设施的欠缺,新疆大部分地区农村居民在此方面的消费比例还很小,居民消费结构状况对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在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现状和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对策建议。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村相关文教、娱乐设施的建设将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合理化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疆 农村居民 消费结构 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消费对国民经济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刺激消费需求、优化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首选措施,更是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而要促进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应启动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启动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因而,启动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当务之急应是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而,关注农村居民消费,正确的分析和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并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不断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对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周边与八个国家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其经济的发展对边疆的稳定和全国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要促进新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增长,因而研究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消费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提供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变化的信息,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对促进新疆地区经济发展和加快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费问题是现代西方消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从心理因素入手提出了包括“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益递减”及“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建立了收入假说下的消费函数理论,为消费结构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凯恩斯之后,出现了诸多以消费为研究对象的学者,尤以佛里德曼(1976)、莫迪利安尼(1985)、杜森贝里、霍尔(1978)等人为代表。1976年佛里德曼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分为瞬时收入和持久收入,消费分为瞬时消费和持久消费,人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会直接影响到居民当前的消费支出,即居民当前的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我国对消费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63年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董辅初教授在其所发表《关于消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消费结构的概念。1983年尹世杰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消费经济学》,作为我国消费结构理论研究的远耍系统地研究了消费结构问题;今年来消费结构研究方法更是趋于新颖化。董永茂(2005)采用ELES模型,利用1998、2003年浙江省农村家庭消费开支调查资料,对浙江省农村居民家庭消费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杭斌、申春兰(2005)运用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来证明潜在的流动性约束与中国农户的预防性储蓄有着密切关系;郭爱君、武国荣(2008)通过建立AIDS模型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且对“九五”和“十五”两个时期的中国农村居民七大类商品消费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此外;对数模型、二次移动平均模型(DMAM)、综列数据模型等均为目前消费结构研究的主要方法。

全文阅读

中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分析

摘 要:本文利用我国1978年-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的数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及分析,居民消费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国内生产总之对居民消费水平存在显著影响。本文最后还对维持两者的平稳增长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居民消费水平;数量关系分析;统计预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要想维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居民消费水平,研究居民消费水平的规律性以及预测其变化发展趋势就变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研究居民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量关系。

二、理论综述

分析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影响其水平高低的因素也有多种,然而根据理论及经验,首要应考虑的因素为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水平有着最主要的影响。理论上,经济增长越多,居民消费水平越高。

三、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说明

1.指标(变量)的选取。选择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解释变量X。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可以有多种选择,但是人均国民收入,即国内生产总值GDP是用来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通用的指标,故这里选择GDP作为解释变量X。

全文阅读

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性分析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摘 要:居民消费是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因素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增长动力。文章从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层面进行了定性分析,并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居民 消费需求 经济增长 对策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049-03

居民消费需求在拉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显著。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影响,这为人们所共知。如果不考虑对外经济联系的影响因素的话,那么,消费的实际增长,就直接表现为一国或地区GDP的增长。因为,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消费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要素。因此,消费的形成过程也就是GDP的形成过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指的是消费的变动直接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还会通过消费的变动间接地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总量。

既然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微观经济主体和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而,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定性分析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分析。本文着眼于居民的消费需求,重点探讨居民消费需求和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宏观视角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全文阅读

国内居民旅游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摘 要:旅游消费是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形式,是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消费倾向不高的情况下,城乡居民国内旅游消费以其强劲的发展态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当下刺激内需、缓解消费不足、带动经济增长的消费热点,被许多省市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和发展。

关键词:国内居民;旅游消费;经济增长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建设,逐步由“短缺经济”时代转向“过剩经济”时代,随着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动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渐增强。旅游消费行为的兴起和发展,是一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的必然产物。

二、旅游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居民消费,从宏观的经济影响的角度来看,旅游消费从属于居民消费,是最终消费需求的一部分,所以,对经济增长具有与一般消费相同的拉动作用。基于此,本文以一般消费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为基础,结合旅游消费的特点,认为国内旅游消费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总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旅游消费总量主要从三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作为最终消费的一部分,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的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导致旅游消费品生产的增长,诱发旅游业和相关行业增加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旅游消费需求总量的增加,带动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

旅游消费结构变动也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经济增长:一是旅游消费结构变动影响消费总量,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拉动作用;二是旅游消费结构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动,促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三是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动引发就业结构的变动,使从业人员从生产率较低的产业流向生产率较高的产业,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全文阅读

我国农村消费、收入与储蓄关系问题研究

摘要:如何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问题,根据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收入对居民消费起着决定的意义。但是收入的变化并不能立即反映出消费的变化,特别是农村消费,不能有效的反映收入变化。本文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收入与储蓄的变化,就如何推动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水平的对策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农村储蓄 农村人均纯收入 消费水平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消费作为最终需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是经济活动的终点和目的,又是经济生产的起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关系一直是经济研究领域的热点间题,而消费函数是体现消费与收入之间关系的主要工具,消费同时又受收入和储蓄的制约,由于90年代前后物价快速上涨,本文推测90年前后收入与储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的变化。因此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90年代前后的农村居民收入与储蓄关系加以分析,并得出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相关结论。

一、收入、消费与储蓄理论的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消费的研究始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近几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消费的研究主要涉及消费者利益最大化问题的微观观察以及消费理论的验证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既包括纯理论的探讨、统计计量验证,也有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产生的具有良好预测功能的经济计量模型。具体来看,对于消费函数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著名理论。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是凯恩斯在其开创性的著作中《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的。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影响个人消费的主观因素是比较稳定的,实际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其消费支出也增长,但消费不会以同一绝对量增加,也就是说,如果其它情况保持不变,随着家庭收入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降低,平均消费倾向趋于下降,而平均储蓄倾向趋于上升。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开启了对于消费的研究,但同时它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绝对收入假说主要依赖于当前收入的观点,缺乏对未来的影响分析,因此显示了这一假说的片面性。

全文阅读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投资均衡关系的一个新模型

摘要: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是否存在一个明确的函数关系,现有的研究无法给出清晰的答案,原因在于微观效用函数存在争议。作为一个新的、可定量计算的效用理论,比例效用理论在风险决策机制、居民效用测算、新最优所得税模型方面均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基于比例效用理论能够建立一个新的、可计算的宏观消费投资恒等式模型,并且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推导出新的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理论模型和新的居民消费与投资理论模型。实证检验显示,宏观消费投资模型成立,1992年至2011年间中国的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挤出效应,平均边际挤出效应为0.48,投资对居民消费存在明显挤入效应,平均边际挤入效应为1.42。

关键词:宏观消费投资比例效用恒等式;居民消费;政府消费;投资

文章编号:2095-5960(2013)06-0001-09;中图分类号:F123.16;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的规范研究起始于Bailey(1971) [1],在其研究中假定代表性个人效用函数为u=cp+hxcg,其中cp表示居民私人消费,cg表示政府公共消费;h>0表示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是替代关系,政府消费增加会挤出私人消费;h

本文尝试从比例效用理论的视角建立一个新的、可计算的宏观消费投资恒等式模型,并推导基于恒等式的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关系模型,居民消费与投资关系模型,同时利用系统SUR模型给予实证检验和分析。

任何宏观经济活动都应存在微观层面上的个人行为作支撑,因此微观个人行为机制必然会影响到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本文的这一部分尝试将微观层面上的消费者分类消费储蓄比例效用恒等式向宏观经济层面做探索性推广研究,观察宏观经济层面是否存在与微观个人层面相似的运行机制。

微观消费者分类消费储蓄恒等式研究的是个人收入给定前提下的各种类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均衡关系。[19]与其对应,宏观层面上同样存在既定国内生产总值前提下的消费与投资之间的分配关系。

全文阅读

对我国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的研究

【摘要】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尤其在进出口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扩内需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消费需求和边际消费倾向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我国1978―2008年历年边际消费倾向并揭示其变化,针对其变化情况分析提出如何扩大内需的政策。

【关键词】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理论;经济增长

一、引言

当前,处于后经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2010年数据显示,GDP增速10.3%,高于2009年。但是应该注意到这与我们国家的强大基础设施投资和出口推动有直接的关系。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刻不容缓。可以预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中国经济发展根本之路。根据凯恩斯理论消费理论,消费需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有直接关系,消费需求是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线性函数。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情况下,个人可支配收入越大,消费越高。可见,要想提高消费,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个人可支配收入;二是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是由整体经济运行情况决定的,在本文中,主要分析观察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情况。

二、相关理论回顾

1.凯恩斯消费理论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了其消费函数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前消费是当期收入的函数,这里的收入是当期绝对收入水平,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也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其用公式表示为:,式中表示当期消费,表示收入,b即边际消费倾向,其意义是指收入每增加一单位增加的多少,且b=。a表示的是自发消费,是与收入无关的,则是引致消费,是与收入正相关的。一般来说,0

2.相对收入理论

全文阅读

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研究

[提要]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而消费结构的优化既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内在需要,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效率的客观需求。本文通过对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历史变迁的实证考察,梳理其演变特征与规律,并从增加收入、深化改革、舆论引导及重点领域消费激励等方面,提出消费结构优化策略,为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消费结构;历史变迁;城镇居民;重庆市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201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13PYYJ06);2013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SKH10);2012年重庆工商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编号:1255017)资助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0月29日

一、引言

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内生动力,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速趋于放缓,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显著下降,消费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对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增长至关重要。城镇居民消费作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优化程度及变化方向,不仅关系到消费本身的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也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经济水平发展相对滞后,但后续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对重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深入把握,对于调整重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并对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政策溢出效应。

二、相关文献回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