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我的一本书,就好比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我相信我们这些水滴的努力定能成为海洋。
2、你们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3、做人要像棵大树一样坚韧挺拔;学习要像大海一样永无止境。
4、不要为任何困难所打倒。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要相信自己!不要轻易向命运低头,一切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靠自己去创造。每天好好的,生活在迎接你!加油!
5、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共同进步,共同学习。多交天下学识友,尽读人间古今书。
6、我虽然不富裕,但课外书和文具还是有的,请你不要谢绝,因为我希望长期资助你。在我送给你的书中有一个信封,里面有信纸和邮票,还有一元钱,请快点给我回信,我非常想认识你。
7、午后的阳光洒在青春的脸上,捧一本好书,静静的坐在树荫下,没有尘世的喧嚣与繁华。惟有穿越时空行行字话,或磅礴如走石飞沙,或细腻如香茗浓茶,细细品过其中精华,悠悠记下名作大家。生活留下了太多纷扰复杂,而书籍给我们的是无尽的回味;金钱物欲是暂时的享受,只有书籍带来的愉悦不会使我们倦乏。日暮西山,惟有书香隽永,弥漫心间。
8、希望拿到这本书的人可以好好的读这本书,学习保尔那种坚强的意志。你所处的地区很偏僻,但是命运是不可确定的,你要用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去。
亲爱的同学们: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为了丰富同学们的校园文化生活和课余活动,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倡导资源共享,我校团支部将组织开展“好书大家读”捐书活动。
一、捐书要求:
1、在捐书的扉页上写下你所在学校、班级、本人姓名,另外再写一句赠言(可以是激励、祝福或共勉的话,要求字迹工整)。
2、捐书的范围为中学生用辅导书、科普书籍、文艺书籍、课外读物和中外名著等方面的书,新书旧书均可,但要求书籍完整。
3、所捐书籍完好、干净、整洁,没有撕毁、缺页。
4、所捐书籍内容健康向上、不得捐送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不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籍
5、请各年级各班于__月__日下午之前将本班所捐赠书籍送交学校团支部,七年级每班不得少于100册,八年级每班不得少于90册,九年级每班不得少于110册。
英国・失恋博物馆开张
当恋人分手后,在这段失败恋情中曾度被二者视为珍宝的纪念品们――从泰迪熊玩具到情书――总是惨遭被丢进垃圾桶或被烧掉的命运。但是一部分这些同时承载着甜蜜和心碎的礼物却被赋予了新生,它们被带到了一个名为“失恋博物馆”的展览上,成为了展品在伦敦巡展。
悲伤的主人们捐赠出来的物品五花八门,包括人造假肢、手铐、普鲁斯特小说的收藏品和一组共7件的胸罩。大多数物品都被匿名展示,且每一件旁边都有一段说明,包括这件物品的由来和恋情持续的时间。有一件名为“爱情香炉”的展品上面只写了三个字:“不管用”。而一件由糖果做成的的标簦上则写着,“他本人跟送的礼物一样廉价、低劣。”
这个失恋俱乐部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八年前,那时候在克罗地亚的电影制片人维斯蒂卡和设计师格鲁比稀奇结束了长达四年的恋情。他们不想把分手这件事当作“一种疾病”处理,而是一起庆祝两人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他们两个让朋友们捐赠出废弃的爱情纪念品,不久便形成了庞大的收藏品阵容。
特里斯坦・贝茨剧院的劳拉说,“当你在展品之间四处走动的时候,会从标签上读到各种各样的故事,它们中有些宣泄着愤怒与痛苦,有些则充满了快乐和释然。”
中国・爱情邮局挂牌
2011年9月9日上午,全国唯一拥有独立邮政编码的爱情主题邮局挂牌。为此,邮政部门批准启用独立邮政编码100099,寓意长长久久。北京邮政部门介绍,爱情邮局为实体邮政单位,长年开设。
这一天9对新人对未来婚姻的祝福写在信中投入“爱情邮筒”。27岁的新娘子小雨和老公耳语了很久,认真地在信纸上写下“祝我们的婚姻没有七芷之痒”。七年后,爱情邮局将把这些爱情寄语信加盖邮戳,寄给夫妻双方,作为他们结婚七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
罗剑英,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因为命运的捉弄,年仅29岁的她却被无情的白血病病魔给缠上了。面对60万的天价医药费,她选择放弃了生的希望——虽然她是多么希望自己能活下来,希望与自己年仅3岁的儿子一起长大,但迫于经济的压力,她不得不放弃治疗。但是这个伟大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却留给儿子一笔“巨额”的精神财富——满腔的爱:她用母亲博大的爱写下了无数封感人的书信,好让儿子在每个生日、每年的“六一节”、“中秋节”等特殊的日子里都能收到一封特别的礼物,都能读到母亲“寄”来的信。罗剑英把这一封封爱的信笺寄到了报社,并刊登在了《宁波晚报》上。这位不幸母亲感人肺腑的书信和爱的行动感动了许多读者。大家你捐一点,我捐一点,在热心人的捐助下,这位母亲重新站了起来。
我想,这应该就是爱的力量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有了爱,干涸的心田会被滋润;有了爱,生命的火焰会燃烧得更旺;有了爱,绝望的家庭会充满阳光与温暖;有了爱,我们的社会会充满感动与精彩。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爱,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美丽语言,爱是吹散烦恼与忧愁的和煦春分,爱是催生更深沉爱的最好催化剂。只要我们能用心去感受,去聆听,就一定可以感受到爱的力量——一种被生命感动的力量。小到老师给我们的一句鼓励的话、父母对我们的一份关爱、甚至是萍水相逢人的一个小小的微笑;大到为救助病友义务献血、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为帮助困难人群奉献爱心……
只要我们的生活有了爱,再大的困难就都能解决。不是有首歌这么唱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有了爱,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更加和谐!
4月10日上午10点,当记者走进位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以下简称“郑州航院”)行政办公楼一楼的“爱心超市”时,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学生胡军荣、于婷婷正在挑选扫把和簸箕。
“以前,我曾在‘爱心超市’领过2次物品,如牙刷、牙膏、毛巾之类的生活用品。物品虽小,却体现了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我们感到很温暖。”胡军荣说。
据了解,胡军荣来自安阳市滑县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的学费主要靠国家助学贷款,而生活费则主要来源于学校发的奖学金和假期打工挣钱。
“爱心超市”经理、郑州航院经贸学院大三学生韩裔告诉记者:“像胡军荣、于婷婷这样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爱心超市’在册登记的有3800多人,大约每年有四分之一的学生从超市免费领取过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爱心”起航
4月10日中午12点30分,郑州航院团委办公室。
“为弘扬中华民族扶贫助困、关爱他人的优良传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生活困境、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体现人性化的资助理念,学校成立了‘爱心超市’,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可凭购物券免费领取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校团委书记李胜伟向记者介绍了“爱心超市”成立的初衷。
据李胜伟介绍,2010年12月21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爱心超市”揭牌仪式,校党委书记张力奎、院长施进发,校党委副书记、“爱心超市”管理委员会主任郭秀华,副院长、“爱心超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郝红军,爱心超市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各院(系、部)负责人参加了揭牌仪式。
一、背景
随着支教筹备工作的开展,现在已经确定了具体支教方案,为了有效进行教学和加强团队管理,通过对之前工作的总结和整合,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工作的开展,现制定此《支教方案细则策划书》。
二、 项目简介
1、 项目名称:“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第一届贵州山区爱心支教活动
2、 活动主题:情系山区,爱心奉献
3、 活动时间:初定于7月10至8月10日(待审)
4、 活动地点:贵州省纳雍县化作乡化作中学、倮都小学、新民小学
5、 主办单位:山的那边·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协会
【论文关键词】公义;古代犹太教
【论文摘要】古代犹太教对公义十分重视和强调,这从《希伯来圣经》及其他犹太教文献对上帝公义的描述和犹太先知的大力呼吁警诫中都可以看出。公义在古代犹太教中如此重要,因此,犹太教徒自然也被要求遵守各种宗教诫命与道德规范,以达到寻求、实现社会公义之目的。
公义(justice)是古代犹太教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概念,在希伯来语中其对应的词为tzedek,意指上帝和人类的公平、正义。公义在古代犹太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犹太教的其他许多概念都是围绕公义的概念发展起来的。在犹太教看来,公义既是上帝所具备的属性,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1犹太教上帝的公义
犹太教视公义为上帝的属性。在崇拜多神教的异教中,神诋通常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信仰一神教的犹太教中,虽然宇宙中不存在着任何其他的神,上帝是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依然受着道德的约束。上帝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一个人的善恶,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来表彰公义,惩罚罪行。《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关于上帝喜爱公义,憎恨罪恶的叙述。“(上帝)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约伯记》29:14);“公义和公平是你(上帝)宝座的根基”(《诗篇》89:14)。在犹太拉比的眼中,“上帝绝不偏心,绝不遗忘,绝不势利,绝不受贿”(《阿伯特》4:29)。由此可见,作为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上帝,在执行判定的过程中是以公正对待所有人的。犹太教认为上帝不仅自己是公义的,他也希望通过制定《托拉》的律法和自身的身体力行来推动社会公义的实现。“通常,人间的国王制定法令后,如果他本人愿意遵守,他就遵守,如果他不愿意,就使别人遵守。但是,神圣的上帝不一样。他制定了律令后,便率先遵守,如《圣经》所说,‘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雅赫维’(《利未记》19:32)——率先遵行了要在白发的人面前站起来这一律令的是我雅赫维。”(《大利未记》35:3)根据古代犹太教的一神思想,创造了世界的上帝是世界的统治者,上帝以身作则遵守律法,那遵守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法律诫命以追求公义自然也就成了上帝对人类——上帝按照自己形象创造出来的作品——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人类的生活义务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在《申命记》第16章第20节中,上帝明令要求世人“你要追求至公至义”。
2犹太先知对公义的强调
古代犹太教对公义的重视和强调不仅体现在上帝直接要求世人行公义上,也体现在以上帝代言人身份出现的犹太先知的告诫上。许多古代犹太先知通过阐述神谕教育民众,大声疾呼社会的公义,并将国家、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公义联系起来。《希伯来语圣经》中的先知书中充满了犹太先知对社会不公义现象的批评。在先知阿摩司生活的年代,北部的以色列国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达到了势力的项峰。耶罗波安战胜了亚兰人,把以色列国的领土扩大到原来联合王国时代的北疆,从极北的哈马口到亚拉巴海(《列王记下》14:25、28)。南部的犹大国也在乌西雅治下打败了以东人和非利士人,制服了亚们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兴建庞大的军队(《历代志下》26:1-15)。表面上看来,以色列国力相对强盛,外部似乎无大忧大患,但许多以色列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下(《阿摩司书》6:4-6、15)。穷人的权利遭到践踏,富人却在司法上得到偏袒(《阿摩司书》5:7、11-12)。阿摩司斥责这种道德的丧失,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他告诫以色列人这种行为大大激怒了神,遭致神容许亚述侵略以色列来作为惩罚(《阿摩司书》7:7-11、14-17)。面对社会的种种陋行,先知阿摩司发出宏愿:“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4)。在北方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消灭、南部犹大国国力日衰,民不聊生亡之际,另一位古犹太先知以赛亚也发出了类似的批评。他指出以色列百姓和官吏已离弃了上帝和公义的道路。贪婪和堕落成为社会的风气,富人生活奢侈放荡,而许多穷人则变得赤贫以至最终沦为奴隶。(《以赛亚书》1:21-23)官吏“设立不义之律例,……为要屈枉穷乏人,夺去困苦人的理,以寡妇当作虏物,以孤儿当作掠物。”(《以赛亚书》10:1-2)他指出欺压穷人的人只有一种下场,就是被神毁灭(《以赛亚书》3:14-25)。以赛亚呼吁以色列人“学习行善,寻求公义”(《以赛亚书》1:16-17),以期未来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座“公义之城”。(《以赛亚书》1:26)还有很多先知如弥迦、耶利米也对社会的不公义作出了有力的批评(《弥迦书》6:9-16),面对以色列社会的不公义,先知弥迦借上帝之口呼吁以色列人“以色列啊,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作为犹太思想的代表者,先知是犹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任何其他民族历史上都未产生过的。虽然犹太教的传统将先知视作替神向人说话的人、是神的代言人,“实质上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批评家、政治改革的倡导者和民族的精神导师。”[6]先知所倡导的并非抽象、思辨的伦理道德,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操行。在他们看来,社会正义在决定社会命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古代先知在弘扬公义上所具有的意义,有外国学者评论道:“圣经中的先知传统是西方文明关于人类个体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最高尚的概念的最主要来源。即便先知只是向他们的以色列同胞布道,只是从他们与上帝立约的角度来理解公义,他们响亮的话语一直传递着他们的信仰:公义既是为了弱者也是为了强者;……一个人若不善待自己的同胞则无法侍奉上帝;要热爱上帝就要热爱公义……”3追求、实现公义的方式
犹太教的上帝和先知对公义是如此地大声呼吁和关注,那作为个体的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呢?犹太教认为要实现人类社会公正、公义的目标就要“行他的道。”(《申命记》11:22)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按照上帝的方式来塑造,遵循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律法诫命。而犹太教的诫命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犹太教认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的生命都是上帝给予的,而且以色列既然是上帝的选民,就更应当听从上帝的教诲,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因此,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其出身多么卑微,都享有和别人同等的权利。在这一问题上,古代以色列人对奴隶的看法可谓领其他古代民族风气之先。根据《希伯来圣经》的描述,以色列人不甘忍受埃及法老的奴役统治,于是在上帝的指引和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获得了自由。这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经历使得以色列人懂得了同情和爱,深知自由的宝贵。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绝大多数民族不同,2000多年前的犹太人将奴隶视为拥有个人权利的人而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买来的奴仆不但在劳动六年后便自动获得自由(《出埃及记》21:1-6),而且他们即使从主人那里逃脱到了别处,也仍被看成享有同等权利的人(《申命记》23:15-16)。在安息日,主人必须让奴仆停止劳作获得休息(《申命记》5:12-15)。主人也不能肆意体罚奴仆,如若奴仆因此而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则主人须以给予其自由作为补偿(《出埃及记》21:26-27)。如若情况严重至当场将奴仆打死,则被视作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打人者将遭受刑罚(《出埃及记》21:20)。此外,《圣经》中列出了许多律法教导以色列民应关爱穷人等其他弱势群体。“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埃及记》22:21)“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出埃及记》22:22)“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出埃及》22:25)“不可在穷人争讼的事上屈枉正直。”(《出埃及记》23:6)“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利未记》19:14)“困苦贫乏的佣工,无论是你弟兄,或是在你城里寄居的,你不可欺负他。”(《申命记》24:14)《利未记》第19章第9-10节规定在收割庄稼时不可割尽田地的四角,也不可拾尽所遗落的,以便为那些不幸的人留下一部分;也不可摘尽果园和葡萄园中所有的果实,以便使穷人、孤儿寡母和寄居者有充饥之物。除了遵守各种律法和诫命外,对于具体应如何施行公义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义,自古以来犹太人还有一项重要的手段——慈善捐赠。他们视通过慈善捐赠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关心和保护为全社会特别是富人的义务,是社会公正所在。在英语中通常用philanthropy表示捐赠、救济他人的慈善行为。
【论文关键词】 公义;古代犹太教
【论文摘要】古代犹太教对公义十分重视和强调,这从《希伯来圣经》及其他犹太教文献对上帝公义的描述和犹太先知的大力呼吁警诫中都可以看出。公义在古代犹太教中如此重要,因此,犹太教徒自然也被要求遵守各种宗教诫命与道德规范,以达到寻求、实现社会公义之目的。
公义(justice)是古代犹太教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一个概念,在希伯来语中其对应的词为tzedek,意指上帝和人类的公平、正义。公义在古代犹太人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中占据着中心地位,犹太教的其他许多概念都是围绕公义的概念发展起来的。在犹太教看来,公义既是上帝所具备的属性,也是人类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1犹太教上帝的公义
犹太教视公义为上帝的属性。在崇拜多神教的异教中,神诋通常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信仰一神教的犹太教中,虽然宇宙中不存在着任何其他的神,上帝是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依然受着道德的约束。上帝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一个人的善恶,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来表彰公义,惩罚罪行。《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关于上帝喜爱公义,憎恨罪恶的叙述。“(上帝)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约伯记》29:14);“公义和公平是你(上帝)宝座的根基”(《诗篇》89:14)。在犹太拉比的眼中,“上帝绝不偏心,绝不遗忘,绝不势利,绝不受贿”(《阿伯特》4: 29)。由此可见,作为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上帝,在执行判定的过程中是以公正对待所有人的。犹太教认为上帝不仅自己是公义的,他也希望通过制定《托拉》的律法和自身的身体力行来推动社会公义的实现。“通常,人间的国王制定法令后,如果他本人愿意遵守,他就遵守,如果他不愿意,就使别人遵守。但是,神圣的上帝不一样。他制定了律令后,便率先遵守,如《圣经》所说,‘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雅赫维’(《利未记》19:32)——率先遵行了要在白发的人面前站起来这一律令的是我雅赫维。”(《大利未记》35:3)根据古代犹太教的一神思想,创造了世界的上帝是世界的统治者,上帝以身作则遵守律法,那遵守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法律诫命以追求公义自然也就成了上帝对人类——上帝按照自己形象创造出来的作品——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人类的生活义务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在《申命记》第16章第20节中,上帝明令要求世人“你要追求至公至义”。
2犹太先知对公义的强调
古代犹太教对公义的重视和强调不仅体现在上帝直接要求世人行公义上,也体现在以上帝代言人身份出现的犹太先知的告诫上。许多古代犹太先知通过阐述神谕教育民众,大声疾呼社会的公义,并将国家、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公义联系起来。《希伯来语圣经》中的先知书中充满了犹太先知对社会不公义现象的批评。在先知阿摩司生活的年代,北部的以色列国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达到了势力的项峰。耶罗波安战胜了亚兰人,把以色列国的领土扩大到原来联合王国时代的北疆,从极北的哈马口到亚拉巴海(《列王记下》14: 25、28)。南部的犹大国也在乌西雅治下打败了以东人和非利士人,制服了亚们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兴建庞大的军队(《历代志下》26: 1-15)。表面上看来,以色列国力相对强盛,外部似乎无大忧大患,但许多以色列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下(《阿摩司书》6: 4-6、15)。穷人的权利遭到践踏,富人却在司法上得到偏袒(《阿摩司书》5: 7、11-12)。阿摩司斥责这种道德的丧失,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他告诫以色列人这种行为大大激怒了神,遭致神容许亚述侵略以色列来作为惩罚(《阿摩司书》7: 7-11、14-17)。面对社会的种种陋行,先知阿摩司发出宏愿:“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4)。在北方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消灭、南部犹大国国力日衰,民不聊生亡之际,另一位古犹太先知以赛亚也发出了类似的批评。他指出以色列百姓和官吏已离弃了上帝和公义的道路。贪婪和堕落成为社会的风气,富人生活奢侈放荡,而许多穷人则变得赤贫以至最终沦为奴隶。(《以赛亚书》1:21-23)官吏“设立不义之律例,……为要屈枉穷乏人,夺去困苦人的理,以寡妇当作虏物,以孤儿当作掠物。”(《以赛亚书》 10:1-2)他指出欺压穷人的人只有一种下场,就是被神毁灭(《以赛亚书》3: 14-25)。以赛亚呼吁以色列人“学习行善,寻求公义”(《以赛亚书》1: 16-17),以期未来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座“公义之城”。(《以赛亚书》1:26)还有很多先知如弥迦、耶利米也对社会的不公义作出了有力的批评(《弥迦书》6: 9-16),面对以色列社会的不公义,先知弥迦借上帝之口呼吁以色列人“以色列啊,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作为犹太思想的代表者,先知是犹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任何其他民族历史上都未产生过的。虽然犹太教的传统将先知视作替神向人说话的人、是神的代言人,“实质上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批评家、政治改革的倡导者和民族的精神导师。”[6]先知所倡导的并非抽象、思辨的伦理道德,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操行。在他们看来,社会正义在决定社会命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古代先知在弘扬公义上所具有的意义,有外国学者评论道:“圣经中的先知传统是西方文明关于人类个体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最高尚的概念的最主要来源。即便先知只是向他们的以色列同胞布道,只是从他们与上帝立约的角度来理解公义,他们响亮的话语一直传递着他们的信仰:公义既是为了弱者也是为了强者;……一个人若不善待自己的同胞则无法侍奉上帝;要热爱上帝就要热爱公义……”
3追求、实现公义的方式
1犹太教上帝的公义
犹太教视公义为上帝的属性。在崇拜多神教的异教中,神诋通常拥有无限的权力,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任何约束。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信仰一神教的犹太教中,虽然宇宙中不存在着任何其他的神,上帝是独一无二、不可比拟的,他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却依然受着道德的约束。上帝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判定一个人的善恶,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行为来表彰公义,惩罚罪行。《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关于上帝喜爱公义,憎恨罪恶的叙述。“(上帝)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约伯记》29:14);“公义和公平是你(上帝)宝座的根基”(《诗篇》89:14)。在犹太拉比的眼中,“上帝绝不偏心,绝不遗忘,绝不势利,绝不受贿”(《阿伯特》4:29)。由此可见,作为立法者和执法者的上帝,在执行判定的过程中是以公正对待所有人的。犹太教认为上帝不仅自己是公义的,他也希望通过制定《托拉》的律法和自身的身体力行来推动社会公义的实现。“通常,人间的国王制定法令后,如果他本人愿意遵守,他就遵守,如果他不愿意,就使别人遵守。但是,神圣的上帝不一样。他制定了律令后,便率先遵守,如《圣经》所说,‘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雅赫维’(《利未记》19:32)——率先遵行了要在白发的人面前站起来这一律令的是我雅赫维。”(《大利未记》35:3)根据古代犹太教的一神思想,创造了世界的上帝是世界的统治者,上帝以身作则遵守律法,那遵守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法律诫命以追求公义自然也就成了上帝对人类——上帝按照自己形象创造出来的作品——的一项基本要求,是人类的生活义务和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在《申命记》第16章第20节中,上帝明令要求世人“你要追求至公至义”。
2犹太先知对公义的强调
古代犹太教对公义的重视和强调不仅体现在上帝直接要求世人行公义上,也体现在以上帝代言人身份出现的犹太先知的告诫上。许多古代犹太先知通过阐述神谕教育民众,大声疾呼社会的公义,并将国家、民族的危亡与社会的公义联系起来。《希伯来语圣经》中的先知书中充满了犹太先知对社会不公义现象的批评。在先知阿摩司生活的年代,北部的以色列国在耶罗波安二世统治下达到了势力的项峰。耶罗波安战胜了亚兰人,把以色列国的领土扩大到原来联合王国时代的北疆,从极北的哈马口到亚拉巴海(《列王记下》14:25、28)。南部的犹大国也在乌西雅治下打败了以东人和非利士人,制服了亚们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和兴建庞大的军队(《历代志下》26:1-15)。表面上看来,以色列国力相对强盛,外部似乎无大忧大患,但许多以色列人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道德沦丧,社会风气日下(《阿摩司书》6:4-6、15)。穷人的权利遭到践踏,富人却在司法上得到偏袒(《阿摩司书》5:7、11-12)。阿摩司斥责这种道德的丧失,并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和警告。他告诫以色列人这种行为大大激怒了神,遭致神容许亚述侵略以色列来作为惩罚(《阿摩司书》7:7-11、14-17)。面对社会的种种陋行,先知阿摩司发出宏愿:“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阿摩司书》5:24)。在北方以色列国被亚述人消灭、南部犹大国国力日衰,民不聊生亡之际,另一位古犹太先知以赛亚也发出了类似的批评。他指出以色列百姓和官吏已离弃了上帝和公义的道路。贪婪和堕落成为社会的风气,富人生活奢侈放荡,而许多穷人则变得赤贫以至最终沦为奴隶。(《以赛亚书》1:21-23)官吏“设立不义之律例,……为要屈枉穷乏人,夺去困苦人的理,以寡妇当作虏物,以孤儿当作掠物。”(《以赛亚书》10:1-2)他指出欺压穷人的人只有一种下场,就是被神毁灭(《以赛亚书》3:14-25)。以赛亚呼吁以色列人“学习行善,寻求公义”(《以赛亚书》1:16-17),以期未来在耶路撒冷建立起一座“公义之城”。(《以赛亚书》1:26)还有很多先知如弥迦、耶利米也对社会的不公义作出了有力的批评(《弥迦书》6:9-16),面对以色列社会的不公义,先知弥迦借上帝之口呼吁以色列人“以色列啊,神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作为犹太思想的代表者,先知是犹太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是任何其他民族历史上都未产生过的。虽然犹太教的传统将先知视作替神向人说话的人、是神的代言人,“实质上他们是当时社会的批评家、政治改革的倡导者和民族的精神导师。”[6]先知所倡导的并非抽象、思辨的伦理道德,而是在现实社会中应当遵循的道德操行。在他们看来,社会正义在决定社会命运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古代先知在弘扬公义上所具有的意义,有外国学者评论道:“圣经中的先知传统是西方文明关于人类个体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最高尚的概念的最主要来源。即便先知只是向他们的以色列同胞布道,只是从他们与上帝立约的角度来理解公义,他们响亮的话语一直传递着他们的信仰:公义既是为了弱者也是为了强者;……一个人若不善待自己的同胞则无法侍奉上帝;要热爱上帝就要热爱公义……”
3追求、实现公义的方式
犹太教的上帝和先知对公义是如此地大声呼吁和关注,那作为个体的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做呢?犹太教认为要实现人类社会公正、公义的目标就要“行他的道。”(《申命记》11:22)人类的生活方式应该按照上帝的方式来塑造,遵循犹太教的各种伦理道德和律法诫命。而犹太教的诫命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犹太教认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所以人的生命都是上帝给予的,而且以色列既然是上帝的选民,就更应当听从上帝的教诲,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因此,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论其出身多么卑微,都享有和别人同等的权利。在这一问题上,古代以色列人对奴隶的看法可谓领其他古代民族风气之先。根据《希伯来圣经》的描述,以色列人不甘忍受埃及法老的奴役统治,于是在上帝的指引和摩西的带领下逃出埃及,获得了自由。这种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经历使得以色列人懂得了同情和爱,深知自由的宝贵。因此,与同时代的其他绝大多数民族不同,2000多年前的犹太人将奴隶视为拥有个人权利的人而不是只会说话的工具。买来的奴仆不但在劳动六年后便自动获得自由(《出埃及记》21:1-6),而且他们即使从主人那里逃脱到了别处,也仍被看成享有同等权利的人(《申命记》23:15-16)。在安息日,主人必须让奴仆停止劳作获得休息(《申命记》5:12-15)。主人也不能肆意体罚奴仆,如若奴仆因此而受到身体上的伤害,则主人须以给予其自由作为补偿(《出埃及记》21:26-27)。如若情况严重至当场将奴仆打死,则被视作极其严重的犯罪行为,打人者将遭受刑罚(《出埃及记》21:20)。此外,《圣经》中列出了许多律法教导以色列民应关爱穷人等其他弱势群体。“不可亏负寄居的,也不可欺压他,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埃及记》22:21)“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出埃及记》22:22)“我民中有贫穷人与你同住,你若借钱给他,不可如放债的向他取利。”(《出埃及》22:25)“不可在穷人争讼的事上屈枉正直。”(《出埃及记》23:6)“不可咒骂聋子,也不可将绊脚石放在瞎子面前。”(《利未记》19:14)“困苦贫乏的佣工,无论是你弟兄,或是在你城里寄居的,你不可欺负他。”(《申命记》24:14)《利未记》第19章第9-10节规定在收割庄稼时不可割尽田地的四角,也不可拾尽所遗落的,以便为那些不幸的人留下一部分;也不可摘尽果园和葡萄园中所有的果实,以便使穷人、孤儿寡母和寄居者有充饥之物。除了遵守各种律法和诫命外,对于具体应如何施行公义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公义,自古以来犹太人还有一项重要的手段——慈善捐赠。他们视通过慈善捐赠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关心和保护为全社会特别是富人的义务,是社会公正所在。在英语中通常用philanthropy表示捐赠、救济他人的慈善行为。
philanthropy一词源自希腊语philanthropos(philos+anthropos),philos意指“爱”(love),anthropos意指“人类”(mankind),所以philanthropos的本意是“热爱人类”(lovemankind),这一本意也恰好反映了基督教的慈善观--行善是“出于自己对他人的爱”的思想。而在希伯来文中,“慈善”对应的词是tsedakah,它和tzedek是同一个词根tsadak,意为“公义的行为”(righteousaction)。由于犹太人的慈善观念是以tsadak为根源,而耶和华上帝是公义的,因此,在犹太教中,通过慈善行公义已不是某种选择,而是上帝的神圣旨令和每个人不可推卸的使命。行善不仅是对穷人的帮助,而且也是受赠者的权利以及捐赠者的义务。为了强调捐赠者和受赠者之间的平等,犹太拉比鼓励双方互不见面的捐赠行为,认为捐赠者和受赠者互不相知是最好的捐赠方式。犹太律法学家迈蒙尼德(MosesMaimonides)曾将犹太人的捐赠方式归纳成八种类型,并由低级到高级排列如下:一、迫不得已的捐赠;二、态度虽然诚恳,但捐赠量却远少于应给的数量;三、在穷人开口后才捐赠;四、不等穷人开口就捐赠;五、受赠者知道谁是捐赠者,但捐赠者不知道谁是受赠者;六、捐赠者知道谁是受赠者,但受赠者却不知道谁是捐赠者;七、捐赠者和受赠者互不相知;八、帮助穷人脱贫(教其谋生之道)、使受难者恢复经济自立的捐赠。迈蒙尼德的这一归纳和排列突显了犹太民族在慈善捐赠问题上的优良传统,可以说它对不留名的捐赠的推崇是对行慈善是富人的义务和穷人的权利这一犹太教观点的极好例证。4结语
犹太教与基督教是深深影响西方文明的两大宗教。它们皆信仰上帝,视《希伯来圣经》为圣
摘要 高校图书馆开展毕业季主题活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新阅读推广模式、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对毕业生的心灵关怀几个方面。此文调研了39所“985”计划高校开展毕业季主题活动的情况,列举了几个有特色的活动案例,并通过毕业季主题活动的实践,总结、思考和分享毕业季活动的主题选择、组织与运作策略以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经验。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毕业季活动 校园文化
毕业季的大学校园充满了离别和伤感的情绪,高校图书馆的毕业季活动有如一缕清风,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书香雅韵。毕业季主题活动正在成为高校阅读推广的一种重要形式。
1 高校图书馆开展毕业季主题活动的意义
1.1 创新阅读推广活动模式
有调查显示,在新媒体不断出现的今天,社会普遍存在浅阅读、功利性阅读、快餐式阅读、娱乐性阅读、随意性阅读的现象,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这种状况更令人堪忧。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创新阅读推广活动,引领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毕业季主题活动融合了寄语、征文、网络阅读、图书漂流等内容,是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新形式。
1.2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主办的各种毕业活动,如毕业晚会、毕业摄影、毕业典礼等,已成为高校毕业季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围绕“指导阅读”的核心,秉承“服务育人”的理念,为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书香文化底蕴。图书馆是学校历史与文化积淀的知识宝库,它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营造思想道德修养、知识素养、价值观念、审美情趣、艺术品格等方面的人文环境和精神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导向、教育促进与精神陶冶作用。图书馆毕业季主题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助力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