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政策论文

就业政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公共就业政策策略论文

一、引言

失业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传统失业理论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长期内平均失业的决定因素问题,中心问题是研究市场确实无法出清,以及失业的原因及结果,一种观点认为失业是工人和工作相互匹配的过程中出现的不重要的摩擦的结果,另一种观点认为失业是经济的非瓦尔拉斯特征的结果;二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的周期,认为劳动力市场的非瓦尔拉斯特征是劳动力市场周期的关键。如果瓦尔拉斯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失业,则失业的工人会立即压低工资直至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当工人异质性和工作的异质性成为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特征时,每个工人和工作应该被看做独特的,就业过程是通过一个复杂的搜寻匹配过程进行的。

针对后一个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可以通过就业政策的调整来缓解失业问题。如Willams认为可以通过如推行有利减少失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提供劳动市场信息,扩大公共就业等手段缓解失业问题。Sherraden根据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源于市场失调,提出针对摩擦性失业采取制订匹配工人和岗位的政策,针对结构性失业采取培训工人的政策,针对周期性失业,采取在短期内刺激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政策。Mortensen以及nssarides的研究构建了一些模型来研究就业政策的影响,认为劳动力市场是双向匹配的过程,失业是由于非完全信息、流动成本和市场的异质性造成的。就业政策通过补贴等方式可以增加新创造工作合同的数量。这些研究虽然对解决商业周期下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但缺乏对就业政策是通过何种路径来对冲击做出反应的分析以及对策研究。

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受到出口需求大幅减少和经济增速减缓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加剧。一方面,劳动力供给增加,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力人口存量大。近一个时期正值我国劳动力人口增加的高峰期,平均年增加约1500万人,给就业带来较大的困难;二是农民工就业问题突出。2009年初约2000万人需要重新寻找工作;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据有关部门测算,不考虑2009年新增的611万大学毕业生,历年积累的就有近1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减少,据对5个省15个城市513家企业的持续监测显示,2009年3月份企业岗位累计增减相抵为净减,3月底减幅达5.3%。在这一背景下,失业问题受到日益关注。因此,如何依据现实基础,调整公共就业政策,缓解就业压力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公共就业政策的现实基础

公共就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依据一定的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它们决定了公共就业政策的规模、范围和效果。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就业政策已经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1.具有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制度基础

我国的就业制度是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制度相伴而生的。我国传统的就业制度是以城乡劳动力分割、城市就业统包统配、低工资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它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展并与国家确定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相对应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劳动力市场价格逐步成为反映劳动力供求变化和引导劳动力流动的重要工具。我国开始以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新型的就业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企业依据《劳动法》可以自主用人,劳动者可以自主择业,企业用人机制更加灵活。在工资分配上,国家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工资形成市场机制逐步发展,工资成为反映劳动力供求状况、引导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杠杆。同时,与就业制度变迁相适应,国家建立了比较健全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体系。

全文阅读

农村农民就业的政策环境研究论文

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给农村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提出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就业;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的业绩,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出现极大波动的情况下,我国国民经济仍然取得了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成就,给我国农村劳力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6.6亿多,占农村劳动力就业人口的87%。但是也必须看到,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封锁、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健全,国际劳务输出环境不理想等诸多不利因素。为此,政府决策者或参谋者应重视和考虑这些因素带来的影响,并采取有力措施,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1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目前农村劳动力就业处于十分困难的时期,不但农业内部有困难,其他备业也面临着各自的实际困难,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重视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领导者应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出的新经验,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改变作风,不断开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局面。当前不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

1.1政策环境因素

(1)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必要保证,也是激励农村劳动力脱贫致富、充分就业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近几年来,国家采取了促进农民增收、缓和劳动力就业压力的农业产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小城镇、西部大开发和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大大调动了农民从事各类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缓和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紧张局面。但是,还存在许多农民进城的歧视性政策和限制措施。因此,政府应通过税收政策调整、鼓励部分家庭成员贸在农村。例如,政府可以家庭为单位按家庭人均收入为免税额和比例税制的基础,征收所得税,并减免抚养负担比较重的人的所得税。对于正在领取保险退休金仍在就业的,要采取征收征罚性所得税的办法,以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给更多的正需要就业的劳动人口。

(2)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新的大容量密集载体。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为拉动经济增长、安排就业最直接和有效的手段,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国家发行国债数千亿元,加大了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电网改造,改变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和经济适用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造了新的大容量载体。

全文阅读

危机时代下利用财政政策方法提高就业率论文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就业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凸显出来,在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总体判断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金融危机影响就业的传导机制,并针对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研究和探讨了运用财政政策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就业;金融危机;财政政策

1引言

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金融危机,通过全球化的资本流动以蝴蝶效应方式向其他国家蔓延,发展成为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使各国经济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衰退。日益融入全球化的中国也难以幸免。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就业的影响。就业压力大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这场危机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因此,如何通过经济复苏化解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压力的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财政政策是应对当下就业问题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如何针对金融危机作用于就业的特殊途径以及就业现状来选择有效的财政政策手段加以实施,是目前需要深入研究的议题。

2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

2.1金融危机凸显我国就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1)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就业总量来看,我国劳动力供需缺口异常庞大,巨大的人口基数和劳动力数量构成了庞大的就业规模,新增劳动力仍在持续增加。中央提出2009年经济增长的目标是8%左右,按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计算,只能提供900-1200万个就业岗位,那么由此来看,大量新增就业人口将无法就业。

(2)就业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就面临着经济转型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阵痛: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导致的结构性失业。这种失业总体上表现为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与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即供给比需求低一个档次。因此呈现出“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而在大量失业人员中,主要是低技能和无技能者。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这种情况更多的表现为在东部沿海制造业、出口企业和外商企业就业的大批农民工返乡以及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

全文阅读

就业政策措施分析论文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总人口已超过10亿人,其中劳动人口超过4.05亿人。印度的人口年增长率1991年为2.03%,1998年为1.6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45页。),这意味着每年新增劳动力700万人(劳动力参与率1997年为41.8%)(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161页。)。因此,就业问题是印度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印度政府为解决这一问题作出了持续的努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印度经济发展与就业问题

独立50年来,印度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印度经济仍然是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就业问题仍然未能较好解决。印度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消除失业和向千百万无业者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然而,50年来的发展历程表明,这一目标未能实现。如1951年印度的失业人数仅为330万,到1990年已上升为2800万(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10页。)。这意味着在这期间印度经济发展未能吸收同期正常增长的劳动力,更不用说减少积压的失业人数。印度未能在解决失业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主导性作用的因素,一是人口及劳动力过快增长,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化趋势,导致经济增长加速而就业机会相对减少,进一步加重了就业压力,使印度的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失业问题的社会经济后果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影响之一是加重了印度社会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严重而又长期存在的问题。虽经独立后50年的发展,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印度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大,例如,1992年这一比例为41.7%,即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总数达3.548亿(注:鲁达尔·达特:《印度经济》1996年英文版,第318页。)。据有关资料分析,造成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失业或就业不充分。因此,解决就业问题与消除贫困问题是紧密相关的。虽然印度解决就业问题的效果并不理想,但50年来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付出的持续努力却不能说没有作用。如果没有长期持续的努力以解决这一问题,今天印度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会更加严重。

(二)印度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印度的就业问题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发展问题,它是由印度市场经济的欠发达所造成的。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只能是加快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这方面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运行的自发性作用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发挥极为重要的能动作用。独立以来,印度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进行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第一,重视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控制作用,把国家置于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心位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政府一方面发挥“企业家”作用,直接参与并调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又发挥经济调控者作用,通过编制实施经济计划,颁布法令、政策,利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调节印度市场经济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注:参见陈继东著:《独立后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9~43页。)。可以说,如果没有50年来印度政府的这种双重作用,印度经济是不能取得显著发展和进步的。换言之,印度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就业压力,印度政府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第二,印度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过程中,强调从印度这一人口大国的实际国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从印度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口大国的国情出发,印度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十分强调发展中小企业,发挥中小企业劳动密集的特点,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印度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从“二五”计划开始,也就在这个时候,印度政府颁布相关政策,为小型企业保留了部分行业领域,不许大型企业参与经营,有力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亦显著增加,从1979~1980年度的670万人扩大为1997~1998年度的1670万人,增长约1.5倍(注:(印)塔塔服务公司:《1988~198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84页。《1998~1999年度印度统计年鉴》第91页。),有助于减缓就业压力。

全文阅读

城乡统筹研讨技能人才供给与就业政策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湖南省技能人才用工现状的调查;湖南省乡镇企业技能人才紧缺的原因分析;总结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逆转、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不高、“轻视工人”的社会倾向、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没有形成技能性人才的评价、激励机制、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民工中大批技术工人的产生等,具体请详见。

一、当前湖南省技能人才短缺状况

(一)湖南省技能人才供不应求

2008年,湖南当地私营企业用人需求环比下降8.57%,同比骤降17.11%,但是在这种对劳务人员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湖南省乡镇企业却急需高技能人才充实本土的各个产业,湖南的土地上堆满了需要上岗就业的人,但同时又缺乏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来为企业注入高效益血液,因此湖南省产生了就业压力与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

(二)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工紧张情况

不可否认,企业用工紧张、招工不足的现象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尤其是制造业发达的地区不同程度的存在。据长沙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统计,在去年,企业登记的总空岗信息为19.23万个,介绍成功13.2万,岗位空缺数5.8万个。长沙市2582家规模以上企业缺口产业工人3万名。第三季度长沙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与分析表显示,制造业中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五位工种分别是,加工中心操作工、缝纫工、车工、机电产品装配工、针织工,这五个工种缺口达到1万余人。

(三)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

随着湖南省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有技术、会操作的新型工人,而市场能够提供的只是“有力气,愿意干活”的普通工人。据长沙市劳务市场反馈,全年企业需要技术工人和熟练工人3万人左右。问卷调查数据更是表明,有75.3%的被调查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技工,而只有2.6%的企业认为最缺的是普通工人。

全文阅读

和谐社会就业与财政政策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就业形势出发,针对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和谐社会下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

关键词:和谐社会就业形势扩大就业财政政策

我国目前就业状况分析

(一)就业结构的变化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我国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从就业的城乡结构看,2006年与1978年相比城镇就业比重由23.7%上升到37.1%,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乡村就业比重由76.3%下降到62.9%,下降13.4个百分点。从就业的产业结构看,2006年与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0.5%降到42.6%,下降了2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7.3%上升到25.2%,上升了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2.2%上升到32.2%,上升了20个百分点。从1997年起,第二产业加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从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2006年与1978年相比,国有单位就业比重由78.3%下降到22.7%,下降了55.6个百分点;城镇中各种非国有单位的就业比重由21.7%上升到77.3%,上升了55.6个百分点。从1998年起,城镇中各种非国有单位的就业比重超过了国有单位。

(二)就业形势的变化

从就业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城镇需要安排的就业人口大约是2400万人,可是市场上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只有1100多万个,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达到了13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尚有1亿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步向非农领域转移。按照“十一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规划实现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4500万人,每年需要转移就业900万人,就业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扩大就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财政作为国家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从公共财政角度出发,应以财税政策推进就业,实行有利于创业的财政支出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综合配套政策。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中国产业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于耗散结构视角下的产业结构变迁规律说明了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存在不确定性;使用要素投入倾斜度来衡量产业政策偏度,实证检验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倾斜度与产业规模及产出增长率负向相关,研发投资倾斜度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产业政策的制定应该遵循市场规律,由传统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向市场导向型产业政策转变。

关键词:产业政策;有效性;政策偏度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3

中图分类号:F420;F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5)02-0011-04

Abstract:Industrial structure evolution tha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dissipative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effect of industrial policy is uncertain. By using the inclination of factors to measure the policy skew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policy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esults are: Capital investment inclination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have negative correlation, while R&D funds inclination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FP. The formulation of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follow the laws of the market and change from traditional selective industrial policy to a marketoriented industrial policy.

Key words:industrial policy; effectiveness; policy skewness

产业政策作为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干预经济运行的手段,其有效性一直是各国学者和政府关心和争论的问题。中国是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较多的国家,产业政策几乎涵盖了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作为政府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中国产业政策效果究竟如何?产业政策的制定是否合理呢?

1文献回顾

全文阅读

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非对称研究

《国际商务杂志》2015年第五期

传统的理论认为,货币政策是总量调控的政策,其中暗含着的一个基本的假设是货币政策对于各产业的影响是一致的,或者说隐藏着产业部门是同质这一假设。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认为,每个国家经济的各个部分都是同质的,不存在任何差异,即每个国家本身已经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但是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内部产业不会完全相同,尤其对于一些大国,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条件的差异,必然存在着产业发展上的差别。如果在产业发展差异较大的国家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那么货币政策则很容易出现差异化的效应,甚至会对一些产业产生负面作用,不利于整体宏观目标的实现。2010年以来为了遏制上扬的通货膨胀,我国货币政策由扩张转为紧缩,紧缩的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通货膨胀上涨的势头,却导致部分产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2012年铁路运输业曾一度因为利率提高、财务负担过重、融资难度增加,出现大面积停工的现象。对于统一的货币政策为什么有些产业反应“过敏”?而另一些产业却反应“麻木”?

可以看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是一个不可规避的问题。另外,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传统的信贷传导机制逐步转换为汇率传导机制(王鸿飞,2013),这使货币政策的效应在外贸企业和本土企业之间呈现出更大的差异。虽然近年来不完全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影响不断被发掘,为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欧盟的成立也为研究提供了现实基础,但是大多数研究还主要侧重于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的探索,只有少数的研究关注到货币政策产业层面上的差异。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非对称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不难发现,研究主要集中于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存在非对称的证明及其成因的探讨。最早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研究是Bernake&Gertler(1995),他们运用VAR模型检验了货币政策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消费支出,居民投资支出和商业投资支出等不同支出的非对称性影响,其中对耐用品和非耐用品的分类就涉及到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问题。

Hayo&Uhlenbrock(1999)用VAR模型分别对英国和德国的产业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对产业的影响方向存在非对称性,并认为资本存量、要素密集度等因素是引起不同产业对货币政策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后更多的学者也对货币政策产业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Dedola和Lippi(2005)利用OECD的5个国家的21个产业的面板数据分析得出公司规模、融资能力、财务负担等因素是形成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主要原因。Peerman&Frank(2005)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通过对欧洲7国11个产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在不同产业中表现出非对称的影响。Glosh(2009)和Si-bon(2009)分别运用印度和以色列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非对称效应。前期的学者主要采用VAR模型进行研究,直到近几年才出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Georgopoulos&Hejaz(2009)创新地运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存在明显的非对称影响,货币政策的影响与产业的财务特征有关。Tena(2009)则采用了非线性TVAR模型,发现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有差异化的影响,并且有非线性的特征。周逢民(2004)分析了产业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但没有考察货币政策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王剑和刘玄(2005)用VAR模型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各产业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第三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最灵敏,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弱,他认为产业异质性是导致货币政策产业效应的原因,但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戴金平和金永军(2005)构造了要素密集度和市场结构差异的两部门模型,并利用ADL模型和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1995年以来中国6个产业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发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房地产业对利率政策冲击反应明显,第三产业、餐饮业和批发贸易零售业反应较小,显然这一结论与王剑和刘玄的结论是矛盾的。曹永琴(2010)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对货币政策进行研究,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第一产业最强烈、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这个结论与上述结论也有差别。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首先,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比较局限,并且在各产业对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方面并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普遍采用线性的VAR模型,方法较为单一,忽视了可能存在的非线性效应。最后,现有文献对形成原因的分析不够深入,缺乏理论依据,因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货币政策产业效应及其产生的根源。本文将建立理论模型,并利用企业层面的季度数据,运用非线性的面板门槛模型对问题进行实际验证。

一、理论分析

1917年美国经济学家J.MauriceClark首次提出加速原理。随后加速原理投资函数模型成为西方经济学关于投资行为的一种重要的理论分析模型。该模型假定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固定不变。认为收入的变动会引起投资的变动,因为收入变动必然引起产品需求的变动,因此,当产品需求增加时,企业现有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这就需要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投资。依据该理论,本文在徐涛(2007)的研究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简化的封闭经济模型来说明货币政策与产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模型构建需满足以下假设条件:(1)本文研究的是一个非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系统,利率受经济体内部供需影响,资本账户不开放,不考虑汇率变化;(2)经济体内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利率为均衡利率;(3)不同产业由于生产方式和产品特点不同,对资本需求不同,资本存量存在差异。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行为的产生取决于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与收入成正比;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与利率成反比。因此可将货币需求函数表示。

二、计量模型与数据说明

(一)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根据上文的理论分析可知,货币政策对产业产出有差异化的影响。本部分在(9)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实证模型对上述命题进行验证。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使用线性VAR模型对货币政策与产业产出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但最新的理论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具有非线性的特征。Becetal(2000)用平滑转换回归模型验证了美国、德国、法国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的货币政策行为,结果发现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Martin&Milas(2004)通过研究发现英国在1992年之后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产出具有非对称效应。我国也有一些学者注意到货币政策的非线性问题,如赵进文(2005)、欧阳志刚(2009)等,他们使用LST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进行验证,也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产出具有非线性特征。如果货币政策是非线性的,用线性模型估计将是有偏差的,那么估计的货币政策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考虑到不同产业间要素构成以及技术特征都存在较大的差异,货币政策与产业产出存在非线性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因此,本部分利用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来考察货币政策与产业产出的非线性关系,拟找出两者之间最真实的关系。

全文阅读

大学生就业政策及课程诌议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及其课程研究的不足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不足

1.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首先,理论研究缺乏系统性。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理论研究的四个方面(即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历史演变、就业政策类型与范式、就业政策价值、就业政策动力机制与矛盾关系)没有形成完整的逻辑结构,研究缺乏系统性。二是对大学生就业法制理论的研究则令人迷惑,大部分学者是从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障碍的视角来研究就业法制教育的内容,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虞,应该将就业法制研究的范围与内容上升到法理学高度系统性进行梳理与研究。其次,理论研究缺乏规范性。一是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1)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的论文较少,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更少,社会关注度较低,很难形成权威性的研究范围与内容;(2)有关就业政策研究的论文数偏少,研究就业政策类型与范式的内容比较散乱,缺乏规范性。(3)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虽然还有一些研究散见于其他类型的论文中,但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研究范围还需要拓展。二是对大学生就业法制,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都令人担忧。研究方法不足上文已述及。研究内容缺乏深层次的考量,学者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决定研究内容,缺乏统一性的研究框架。

2.实证研究存在的不足首先,研究内容随意。从上述实证研究的论文来看,调查的选项都是根据自己的好恶来进行的。有些调查偏向理论研究的需要;有些调查偏向学生就业的需要。其次,研究视角、覆盖的人员范围和时间上存在不足。一是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实证研究的视角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设定,研究缺乏公信度。二是调查涵盖的人员及其所学的专业不同,对调查内容的支持度不同,调查结果也会不同。三是调查时间缺乏规律,不是反复的定期的调查,调查结论可信度不高。最后,实证研究成果的被采纳度不高,对理论研究的支持度不够。由于实证研究内容、覆盖的人员、视角和时间上存在的不足,同时又缺乏理论研究对实证研究的指导,理论研究对实证研究的成果的采纳就局限在实证研究的共识部分而非全部,因而实证研究对理论研究缺乏有力的支持。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课程建设研究的不足

一是研究的论文数量明显偏少。在中国知网上,不分条件查询对大学生就业政策教学效果的研究论文,结果只查到一篇,令人惊愕不已。再查询对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论文,2010年的论文数竟然为零,理论研究的现状令人心寒。如此稀少的研究成果,很难想象,我们能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的课程。二是课程建设系统研究的缺失。从研究成果来看,不管是就业政策还是就业法制,都没有从课程的内容建设、程序建设、质量建设进行系统研究。由于缺乏理论系统研究成果的支撑,课程建设任重道远。三是课程建设实证研究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从研究成果来看,仅有一篇论文对就业政策的教学进行研究;而由于就业法制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性,就业法制课程并未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分离出来,有关其课程建设的论文几乎没有。(三)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及其课程建设研究的关注度不高除了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研究处于稳中有升态势外,有关大学生就业法制的理论研究、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课程建设研究都处于相对低迷的状态,加强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是我们今后关注的焦点。

二、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课程建设的展望

(一)大学生就业政策与法制课程内容建设

全文阅读

出版产业政策研究综述

[摘 要] 经过相关文献的整理,出版产业政策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四个方向,即出版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出版产业政策的内容研究、国外出版产业政策的经验研究、完善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出版产业 产业政策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1-0022-04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府对“文化产业”和“出版产业”的关注逐渐增加,研究出版产业方面的文献也日益增多,但是作为出版产业研究的一个子模块,出版产业政策研究方面的文献却很少,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分类整理,为后来的研究者抛砖引玉。笔者根据收集到文献的研究内容,将其分成四个方向:一是出版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出版产业政策的界定、分类、作用等;二是出版产业政策的内容研究,主要涉及出版产业发展政策、出版产业结构政策和出版产业组织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三是国外出版产业政策的经验研究,主要是对国外政府或者行业协会在出版产业规则方面的成功经验研究;四是关于完善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的建议,主要是在对我国出版产业政策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我国政府在未来制定出版产业政策的方向[1]。

1 出版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

出版产业政策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出版产业政策的定义、范畴、制定原则、价值取向、类别、作用等方面来进行的。

出版产业政策的定义研究主要从产业经济学、文化学和法规的角度来进行:文化学注重出版产业的内容属性;产业经济学注重出版产业的经济属性;法规的角度则注重出版产业法律与政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文化学角度研究方面,安宇、田广增、沈山以“文化产业”的定义为基础来界定“文化产业政策”的定义。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凝结一定程度的知识产权,并传递象征性意义的创造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扩散、聚合体系,其范畴包括产业核心层、产业扩散层和产业聚合层,出版产业则属于产业扩散层[2]。产业经济学角度研究方面,国际统计信息中心课题组认为各国政府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过程中,首要的任务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定义和统计范畴进行界定,如果文化产业的定义和范畴过于模糊,那么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对象就不清晰,其政策绩效就会受到影响[3]。黄先蓉则从出版产业法律与政策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角度对出版产业政策进行定义,她认为出版政策是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制定的,是对出版活动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而出版法规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批准制定,来调节出版活动中的行为规范[4]。

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基本属性方面,解学芳认为文化产业政策具有相互的关联性,具体是指文化产业政策涵盖着历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群和共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群。也就是说,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政策群,同一时期也有不同政策的政策群,这些政策共同构成纵向历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群链条和横向各个政策组成的共时态文化产业政策群网络[5]。在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原则方面,学者认为要重视市场调节机制、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合、与国际接轨、与法规协调等原则。在文化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方面,胡敏认为文化产业政策的价值取向有公平价值取向、公共利益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顾客导向的价值取向和公共幸福的价值取向[6]。在文化产业政策分类方面,沈山认为文化产业政策可以分为四类,即产业型文化政策、旅游型文化政策、装饰型文化政策和民主型文化政策,每种产业政策在生产、消费方面有不同的功能[7]。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