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旧建筑的改造方法
(1)立面改造。旧建筑立面改造遵循总体改造原则,在不破坏旧建筑立面肌理的同时,体现时代感,是一种折中的思想态度。通常的立面改造有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两种方法,前一种方法是按照原先的形式进行复原,补缺补漏。后一种方法则是根据旧建筑的历史所留下的烙印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改造后的结果既能联想到旧建筑的历史感,同时又能体现现代的时代气息。(2)屋面改造。屋面改造按屋面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普通的混凝土屋面,一类为桁架式坡屋面。坡屋顶桁架的改造要按照民用建筑防水和保温的要求,将镀锌铁皮屋顶进行重构,并初步考虑彩钢夹芯板的转换处理,并在表面覆以瓷砖表面,同时要求整体风格、包括屋面和立面风格的统一。大型厂房中的普通混凝土屋顶,屋顶改造除了在防水,防热方面处理,还必须在屋顶改造时增加采光顶棚,用来改善室内光环境。其具体的做法是通过锯开屋面板,保留屋面的主次梁结构作为玻璃顶棚的结构支撑。同时在现有的主次梁体系,通过增加支撑钢梁,减少玻璃顶棚的跨度,并形成一个方形网格系统。(3)室内空间分隔。在旧厂房改造中,人们都希望把旧厂房建筑的单一大空间改造为灵活多变的可使用空间,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对原有厂房的大空间进行垂直的和水平的灵活隔断,使得室内布置多样化。关于室内空间的分隔,可分为以下两种:(1)水平空间分隔。在水平空间的分隔上,旧厂房改造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为轻型混凝土空心隔墙材料。通过考虑原有厂房的结构的安全性下,且不对结构进行改造的前提下,如果使用传统砖墙进行厂房室内空间的水平分隔,不仅限制了室内空间的灵活性布置,同时由于砖墙材料本身的自重过大,会加大结构的重量,因此不利于改造,而采用轻质混凝土空心隔墙本身强度高,自重轻,不仅有利于结构荷载的降低,隔墙抗冲防震的整体性能好,建筑平面还划分灵活多变,尤其能根据不同使用功能去改变平面的布局。利用该材质的墙体去灵活分隔室内的空间,管线布置方面也很方便,加上轻质混凝土空心隔墙的构件本身的截面尺寸非常小,大大增加了使用面积,提高了使用率。(2)垂直空间分隔。之所以能够进行垂直空间的分隔,是利用了旧厂房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较大,原结构体系的荷载预留相对充分的原因,通过在室外或者室内进行加层处理,竖向空间的分隔通常有两种方法:对于那些中小型的桁架结构厂房,通过在原厂房内加柱加层,形成室内回廊空间,同时利用通透敞开的楼梯间,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空间。对于那些大型混凝土的厂房,通过采用整体的加层,再结合设计的需要,在室内中设置大型的中庭。垂直空间的划分手法一般是采用钢结构进行划分的,通过钢结构的连接,简单而又灵活,并且在垂直面内比传统的结构能更好的应用到错层、跃层的加建改造设计。
2旧建筑改造的美学特征
2.1层次性作为嵌入式系统和生态系统的体系之一,建筑具有层次结构。这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旧建筑的转型必须有一个分阶段实施的过程:从技术到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层次的过程通常对应于感性,创造性和开放意识的强大的过程。总体来说,从体系结构技术的理想发展成建筑的情感与文化的结合,才算完成了整个改造的过程。设计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个层次的追求。“真”即人工环境与自然和谐的“真实”,“善”强调施工活动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保护,“美”强调建筑外表皮与文化环境和当前审美层级相统一。它强调的是一种符合人类审美意识的潜意识的不可争议的特征。2.2整体性在生态环境中的旧建筑改造中,整体性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其特征在于与旧建筑的各种要素的整体协调。其中,既有“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外部环的因素,也包括老建筑形式本身的维护;不仅是建筑使用者—人与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性的协调。通过追求旧建筑的整体性,改造并非强加于自然,而是将其融于自然,“空间”代替“生态秩序”,“有意味的形式”代替“共生”形式;“永恒”代替“超越”。这一切也表明:机械论的思维方式已经结束,与老建筑的生态现实统一的审美理想是基于目标之上的。2.3动态性一方面,旧建筑的改造需要在全球化背景中,运用交流方式,在全球性旧文化与旧地域性文化融合中,逐渐形成自己新的环境下的建筑文化,从而使得旧建筑与城市设计在新陈代谢中永远保持永远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环境的旧建筑改造,其改造目的明显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旧建筑的改造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必须在动态中逐渐发展并不断提高才能符合美学标准。动态性作为一种旧建筑未来的标识语,其美学特征是在不断发展,不断修正自我,超越自我的进步过程中慢慢显现出来的。2.4文化性从二十世纪至今,随着建筑艺术日趋活跃,建筑文化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文化性的建筑,更加侧重于设计语汇对建筑地域性特征的描述,文化孕育建筑中已成为文化性建筑的共识。
3旧建筑改造的审美标准
3.1使用功能改造是为了给使用者使用的,旧建筑的空间环境承载着使用者的使用场所,它必须提供给人们一个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环境。一个充满活力的室内外空间是改造设计者始终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从生态观念出发对旧建筑进行改造,给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使旧建筑“活”起来“动”起来。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对改造的使用方式进行正确观念的树立。通过寻求合适它的使用功能,并且促使他成功。赫尔佐格和德梅隆改造的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就是通过发电厂的功能的更新而焕发出新的朝气和活力。3.2健康功能老建筑大多是在城市环境的长期沉积中,通过大量的无序扩张,建完后往往分布杂乱,不仅道路十分狭窄,环境还十分肮脏,再加上旧建筑本身设计未考虑清楚。旧建筑改造的健康问题非常的严重。中明确提出:建筑必须为身体健康而设计,改造必须从建筑空间方面,空气质量,热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水环境,光环境质量,提高人体的健康指标”。柯布西耶的“阳光,空气,绿色”的理想也是该观念的直接反应。3.3场所功能场所感的意义在于人工与自然环境共生的生态意识被提取,注入到功能需求与人工系统的生态特征中,相辅相成,从而创造了一个人工与生态共生和谐的场所。在旧建筑的改造中,这种共生应体现出物尽其用,即对土地和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利用。空间功能的和谐是旧建筑空间的生态意义的具体表现。在现代主义建筑观植根于世界的动态视图,通过第一次世界战争和的影响,是机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老建筑被理解为文化的衰落和破坏。生态危机,生存环境的恶化,LED在旧楼改造的新思路的迫切需要,雅可布开始提出了旧建筑的意义,从社会生态的角度对城市生态进行了鼓舞人心的倡导,这在他的书中“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体现的淋漓尽致。自那时以后,路易斯康,文丘里,科林罗,相继推动了雅可布的思想,他们一致倡导老建筑与城市的共生思想———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都强调历史发展的重要性,和老建筑的概念和方法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强调历史,区域,国家和环境方面的整体性,当今社会的共生性,重新唤起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审美标准。
4结论
本文通过以南京老城南旧厂房的改造为例,例举了几点关于旧厂房改造的设计策略和方法,以及关于评判厂房改造效果的标准,为旧建筑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普通的旧建筑改造计划已势在必行。对旧建筑的道路仍然是漫长的转变,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以前的研究的基础上,对新的建筑所处的新时代和新的社会背景中,充分挖掘出老建筑的城市生态系统的潜在价值,确保改造旧建筑的本质时,重新审视和利用旧建筑的新价值。在新的时期和标准规则变换中,更复杂的是我们要通过建筑形式,看到一个全方位的旧建筑改造,在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意识下,也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摘要】新旧建筑的融合,是在原有旧建筑具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扩建、增建,形成新的有机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旧工业建筑慢慢成为破坏城市的一个污点,因此,其新旧建筑的融合可以弥补并且给城市所带来新的文化和艺术气息,反而让这个城市污点转化为这个城市的亮点。我们要在城市的规模与规划上应该用创新和再利用为基础,应采取对历史肌理的保护与策略性的拆除及合理重建合并进行的大胆创新举措。在设计创意手法方面让规模与性质这两点相互很好的融合,最终让旧工业建筑早中新旧建筑元素更为自然很好的融合。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改造 内外空间 功能 整合划分
1.内外空间的改造融合
旧工业建筑自身规模大、空间宽敞,比一般的民用建筑要宽敞很多,平立面的设计整体简洁、整齐划一,外墙一般为围护墙,可以利用自身材料特点进行利用或者重建,并且厂房内存大量原有旧工业零件和材料,为其改造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观性和重塑性,可利用这些材料进行更多的空间设计或者用在建筑本身进行修饰或者增建。如“蓝顶”简单规整的空间就很便于艺术家进行自我重新规划设计,开敞的进深也有利于创作(作画时经常需要远观画面整体效果以进行修改)及作品展示。
在旧工业建筑的基础上,要保留能够反映原建筑特点的室内、外元素的想法,运用设计师独特的想法与创意去支配原有建筑的特点。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尽可能打破常规,不用吊顶,沿建筑立面完整地保留,充分保留原建筑立面的总体风格,比一般旧建筑改造更实用,也更加具备历史传承价值。建筑空间开阔、平立面规整、立面简洁、改造的范围广。如悉尼一座旧的发电厂,虽其貌不扬,但本身的体积庞大和开阔让它保留了下来改造为实用艺术和科学博物馆
2.功能的置换
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中最基本的模式是使用功能的转换,寻找新的功能与原有功能进行相互置换,来满足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求。纵观全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标志性案例,可以从中发现改造后的使用功能各式各样,有展览馆、创意产业园、博物馆、办公、住宅、艺术中心和学校等等,其中创意产业园是最多的。
旧工业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功能置换应以原有建筑空间结构改造的可能性为基础,一般以下两点为依据:空间改造的可能性和结构体系的相似性。
摘 要
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其原有的功能不再适合现代使用者的要求,或者由于遭到破坏及侵蚀导致无法更好的使用,但是又不至于拆除重建。旧建筑本身依然有再利用价值。 本文通过对旧建筑与文化、场地以及新建筑的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旧建筑更新与改造的一般性原则,使得在旧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中更具合理性与创造性。
关键词:旧建筑;改造原则;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旧建筑拆除重建 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违背了现如今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反,对建筑改造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还降低了资源的消耗。目前,由于人们缺乏对建筑改造再利用的意识,导致旧建筑一律拆除重建,虽然也有少数建筑进行了改造,但因对这方面的研究及经验不足,其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更有甚者,经过改造后的建筑已经面目全非,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文化价值。如此种种, 对建筑改造的探索已经迫在眉睫。
1.文化的传承性
建筑的文化价值在改造中是考虑的重要方面之一,同时也是衡量改造成功与否的标尺。旧建筑的文化价值是旧建筑价值的精华所在,与场地的人文特征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改建再利用与新建建筑的重要区别。当然,旧建筑的文化特征在不同类型建筑中体现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历史性建筑、地标性建筑、一般性建筑。历史性建筑的改造应该采取比较相对协调的的方法。地标性建筑以尽量保持其原有的集体记忆为主要准则。而一般性建筑则没有太多的原则可循。
2.场地的重塑性
城市更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对城市旧建筑进行必要的改造,是城市更新的具体方式之一。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国家城市建设大体都经历3个发展阶段,即大规模和新建阶段、新建与维修改造并重阶段以及主要对旧建筑更新改造再利用阶段。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为了改善城市生存环境,让旧城区重赋活力,开始在大城市及城市中心区对大量一般性旧建筑进行改造与更新,把城市中的一般性旧建筑同样看作社会生产、生活和历史发展的载体,重视此类旧建筑在经济、文化和生态层面的价值,通过合理地改造,充分挖掘旧建筑的潜能,避免了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浪费,使旧建筑及其所在的城市区域再现生机。
一、建筑物改造的原因、目的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针对建筑中的维护机构、空调、采暖、通风、照明、供配电以及热水供应等能耗系统进行的节能综合改造,通过对各个能耗系统的勘察诊断和优化设计,应用高新节能技术及产品,提高运行管理水平,使用可再生能源等途径提高建筑的能源使用率,减少能源浪费,在不降低系统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能源消耗,节约用能费用。现有建筑物,经过多年使用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不能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求;社会体制和生产工艺的变革,设计之初的标准和用途都不适应了;由于建筑物设备和生产设备的过时,使用荷载的变化,要求增加设备和负荷;改变建筑物某部位的结构等。一幢建筑结构造价约占其总造价的1/3,改建比新建可省主体结构所花的大部分资金。同时,旧建筑的改造性再利用可减少开发商初期投资(包括拆迁、土建费用等),基地内原有的基础设施可继续利用。由于建设周期短,可让业主尽快投入使用从而获得较大利润,在经济上是非常合算的。旧建筑大多数具有它的地域性特点,是城市文明进程的见证,它们参与了文明进步的过程,是该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物质载体。以前我们对于具有历史性的建筑采取原样修复的方法,而对于那些非历史性的建筑和历史性较弱的建筑则采取了完全拆除重建新建筑的方法。旧建筑向人们表述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和延续性,使人们在心灵上得到慰藉,人们在这些旧建筑面前体验到城市发展的历史和人类自身的创造能力,而这种空间和时间上的文化认同构成了我们生存空间的框架。环境污染总体的34%以上是因建筑业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全球一半以上的能量在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
二、荷载的问题
建筑物的改造一般都要引起地基基础上的荷载变化。包括荷载变化(增加、减少)、荷载作用位置和方向的变化三种。荷载增加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建筑物加层时。②建筑物内增加厨房、厕所、客厅等房间或增加间隔墙和设备时。③建筑物扩大空间,如增加高度或宽度,从而增加柱、墙高度,增加屋面、楼地板面积。④工业建筑增加吊车荷载,或将一台吊车改成二台或三台吊车等。⑤扩大基础、加固基础或增加基础时。⑥提高建筑物使用功能,如增加通讯和空调系统,增加洗澡间等。⑦进行内外装修改造时,如加天栅、楼面铺设地板砖、内外墙装修层等。⑧用重型的,大尺寸的构件更换楼地、过梁、柱子、阳台、楼梯、屋架、屋面等。⑨单身宿舍改造成家属宿舍,扩大外廊,增加屋内通廊;公用建筑改造成轻型工业厂房,厂房内增加各种生产设备等。
对策:①原有建筑物的地基容许承载力的余量,能否满足建筑物改造的需要。②原有建筑物的地基经长期压密后,提高的地基容许承载力能否满足建筑物改造时荷载变化的需要。③当原有建筑物已经达到地基容许压力,其地基容许承载力不能满足建筑物改造荷载增加要求时的地基和基础处理措施。
三、拆除技术
目前常用的拆除方法有机械拆除法、控制爆破法、静态破碎法、热熔切割法及综合拆除法五种。下面介绍其中的三种。机械拆除法,从历史发展来看,机械拆除法是应用最早的建筑物拆除方法。从重要性来看,机械拆除法可单独作为一种拆除方法,又可作为其他拆除方法的辅助方法。可以说,一座建筑物的拆除,无论使用什么方法,都离不开机械拆除法。用控制爆破的方法进行建筑物拆除,成本低,工期短,效果好。对现浇混凝土结构,其效果尤为显著。在各种拆除方法中,控制爆破法占有重要地位。控制爆破法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爆炸能量和爆炸规模,将爆破的声响、振动、破坏区域及破碎物的散坍范围控制在规定的限度以内。进行控制爆破一般要注意解决炸药的选择,药量的计算,引爆和引燃以及控制爆破拆除法的顺序等问题。膨胀破碎拆除法也称静态破碎剂法,是利用安放在建筑物中的膨胀破碎剂的膨胀破碎作用而促裂解的方法。国外称为静态解体法或无公害解体法。
【摘要】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使我们认识到一种新的建筑观,即建筑不再被看作为一个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非生命体,而是看作一个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的生命体。如何促使这些渐失活力的建筑体自我更新、永葆青春,是目前城市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它的成功再生改造对我国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工业建筑改造可行性改造方式建议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作为人类社会的物质载体,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的发展,其本身也处于不停的新陈代谢过程之中。我们很少能够见到经历千百年后一直作为同一种用途的建筑,相反,我们经常能够目睹昔日的宫殿成为今日的博物馆,昨日的厂房变成今天的艺术区。
我国现期社会高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如火如荼,高楼春笋般涌现的同时,而旧工业建筑却如风中残烛,虽然仍处于可设计期,但因功能、设施、外观等不能满足当前需要,又得不到法规条例保护而被人们闲置。特别是大量遗留于城市中心区域的旧工业建筑,面临着被转移、拆迁的结局。如何将它们作为城市文脉、地域文化传承下来,是如今城市建设的一大难题。老工业的远离暗示着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艺术创意产业促使城市品味进一步提升,电影电视、音乐广告、软件开发、创意产业、艺术品市场等都在城市中寻找新的据点,旧工业建筑的命运也随之发生改变,北京798工厂的“798艺术区”、上海苏州河工业仓库区的“艺术中心SOHO区”、广州河南河涌边旧仓库的“Park - 19”艺术平台等都是由上世纪的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成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设计案例。
旧工业建筑主要类型
我国旧工业建筑类型大致分为三类:首先是“大跨型”旧工业建筑,指单层大跨度的建筑,其支撑结构大都为巨型钢架、拱架和排架等,形成内部无柱的开敞高大空间。这类建筑常见于重工业厂房、大型仓库等,改造成为博物馆、美术馆等要求有高大空间的建筑,费用低,却极具实用价值。
其次是“特异型”旧工业建筑,指一些具有特殊形态的构筑物,如煤气贮藏仓、贮粮仓、冷却塔等。这类形态特异的建筑,对改造形成很大的制约,但同时也为再生创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摘要:主要谈当今旧建筑物改造的发展,旧建筑物改造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当下这一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空间改造的八种方法;并就其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观点。
关键词:旧建筑物改造;观念;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1-02
一、当今旧建筑物改造行业的发展
正如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设计和施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许多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得以延长;然而一些建筑物建成后,寿命多至百年以上,少则几十年,时过境迁,随着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化,原来的学校会因规模问题而被扩建,厂房会因企业的倒闭被闲置,办公楼会因机构的迁移而被遗弃等。这些建筑或者仍坚固如初,完全可以满足使用要求;或者本身沉积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果将这些建筑合理改进,对于减少社会财富的浪费,使建筑物继续创造经济效益,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计划经济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经济的到来及中国加入WTO的驱使,使得国内许多城市对原有城市功能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由原来一直以生产为主要职能,工业用地比例大且集中于城市中心,城市用地畸形化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经济发展迅速,这些给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改造提供了契机,同时时间、利益的驱使也使更多的人在接受建筑改造。新发展产生新行业,新行业需要新空间与其适应,在文化观念之外,经济利益可谓商业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换言之,经济效益是目前旧建筑改造行业兴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发展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在此过程中人们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很多人持有这样一种观点:旧建筑的改造设计由于是对现有建筑的空间及装饰的变更,因此常常比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更受到制约,创作自由度减小;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些制约也为新的“作品”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机会,创作时可利用的素材增加,原有的空间特色也可以成为改造设计过程中灵感的泉源。对此,像中国古典文化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样,一位著名建筑师指出:“有人争辩说设计的限制条件抑制了正在萌发的真正的创作性,而我要争辩的是,真正有创作性的建筑师是以排除约束为乐的。这些制约仅仅扰乱了那些对自己信心不足的人,而这些人缺乏内在的应变能力。”
二、旧建筑物改造的环境分析及其相对新建建筑物的优势
新生,在旧建筑改造中提得最多。所谓新生,是设计师赋予旧建筑新的形态,新的面貌,新的风格,继而让空间功能发生变化,在软装陈设上得以耳目一新。但无论怎么更改,它都是基于旧建筑之上的一次大的变革。
吴良镛先生曾提出,旧城更新包含了三个定义,再开发或改建;整治;保护。而旧建筑改造作为旧城改造的组成部分,也可因循这三个定义推进。对那些富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而言,过去一贯采用的推倒重建的做法,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历史保存的角度都不大适用。整改并保留当时代的历史痕迹,使其成为新建筑品味历史的脉络,则逐渐成为了旧建筑改造的新突破。在这场有关“新生”的演练场中,一直以软装配置见长的设计共和,从陈设的视角相继完成了万科紫台1912Club改造项目的软装配饰、上海静安区The CommuneSocial食社改造项目的陈设软配,前者见证了世纪之交的建筑征途,后者则是在英式风格的建筑上创造了一场有关西班牙美食的盛飨。在这两个个案中,设计共和通过家私的选配,将现代美学理念置于重新改建的建筑中,焕发出富有对比之感的融合之美。食社中大片的墙面或是天花富有工业的怀旧感,搭配上工业时代气息浓烈的现代家具,表达出自由、互动的空间感受。而紫台中,百年老树被设法保留了下来,厂房在整改后成为1912Club的主体,为了让室内外的陈设能与厂房层高相匹配,设计共和更是花了不少精力去评估该改建项目在软装配置上的可行性,强调历史与现今感受的情感连接。
那么,以陈设的视角介入旧建筑改造,这是设计共和为我们提供的新的剖析角度。紫台的旧与新
长沙机床厂,始建于1912年,1938年文夕大火后,它成了长沙市内现存为数不多的历史建筑之一,直至2010年全厂外迁至麓谷新区起,长沙机床厂在这里的时代使命虽然紫台项目的最初预想是作为置业人士的样板房使用,但是开发商希望未来的紫台能打破销售空间的单一功能,成为一所高档的餐厅。室内三个空间的设计皆呈现出紫台的创作理念:大厅是由暗色调和多种材质所构成的,其灵感来源于世纪之交的法国;模型水吧的空间则借鉴了艺术作品的样品;通透的玻璃房从内部一直延伸到户外,与周边景观相融合,内部的装饰也同样独具匠心。
值得一提的是,紫台原地保留了老厂房旧址内百棵百岁原生大树。社区的整体规划顺着原生坡地,洋房、高层,层层后退,构筑成“台”的独特形式,保证了居者观景、览江的最佳角度。建筑规划的同时,也为生活的成长预留出空间。紫台真正的主角,是树、建筑、老厂房遗物与居住者生活相融产生的“情感磁场”,人与历史彼此依存成为需要,这便是建筑感动人心的根由。通过以上概念与空间的呈现,紫台融合艺术,建筑,实用,成为建筑于历史的记忆之上的新建筑样式。
食社,打造视觉新鲜感
The Commune Social食社位于上海静安区江宁路,是米其林星级厨师杰森・阿瑟顿与如恩设计研究室及新加坡著名酒店经营者Loh Lik Peng的最新创作。它是继上海的Table No.1外滩第一台,香港的22Ships和新加坡的Esquina等多项成功前例之后的又一力作。
西班牙小吃餐厅名为“食社”,与设计共和同处设计公社内。空间的设计概念强调西班牙餐厅用餐的“分享”概念,餐厅的四个区域,小吃吧,用餐区,甜品吧及隐秘吧正是为了提供不同的风味与食材让客人分享,鼓励他们在隐秘吧先喝一杯,接着去小吃吧或到用餐区享用晚餐,最后再至甜品吧。同时,四个相邻的空间一以贯之“公共与社交”的概念,提倡移动的用餐方式,让客人在餐厅中不仅更为活跃,也能寓社交活动于用餐中。这与位于伦敦的Pollen Street Social及香港的22 Ships餐厅的概念如出一辙。
摘要:针对时下层出不穷的各类LOFT建筑模式的某些认识,本文提出在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过程中,不仅要理性评价其人文,历史意义,更应从建筑技术的创新和探索上寻求某种关联意义。同时,还从建筑装饰的短期时效性和建筑寿命相对长期性的矛盾分析中,提出合理评判 “建筑异用性”的观点。主张重新审视个体建筑艺术的永恒性,突出旧建筑改造利用政策瓶颈,在城市旧建筑改造利用过程中走多样化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 LOFT文化,旧建筑改造利用,多样性
1.LOFT文化的历史沿革
截至目前,LOFT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准确的中文对应词。这个外来词,开始仅意味着仓库或工厂的上部楼层.而所谓的LOFT空间源自商业而非居住楼房,逐渐演绎为由仓库或厂房改建而成,集工作生活为一体的大空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LOFT的解释是:“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其最初是为工业使用而建造的,现在用于家庭居住、办公、展览的生活空间,是工业空间和其他功能的一种杂交产物。而随后LOFT逐渐演化为一个建筑学专有名词,如今这个专业术语通常指一个改造过的开放性空间,用来描述由非居住功能转化而来的、以保留原有建筑风貌为主要方法的大空间的建筑物。其建筑特征包括3米以上的高天花板,墙壁打通,光线充足的大窗户、木地板、房柱等等。LOFT的影响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其概念的外延也扩大直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2.最初风格基调的形成原因
居住在大空间的原因:
SOHO区本是随着纽约步入工业化时代而兴起的一个工业区,其建筑以铸铁建筑为主。二战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业取代制造业而成为纽约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原先的厂房已经不适应现代工业的生产工艺,生产商离开了这些旧工业厂房,租用更加现代的生产场所。工厂外迁使得SOHO区日渐萧条,而近在咫尺的曼哈顿却是寸土寸金。厂房的闲置意味着资本的浪费,于是那些拥有旧厂房的业主非常迫切地在寻找新的潜在的使用者。20世纪30年代,欧洲社会的动荡与战争使得许多艺术家移居纽约,住进旧厂房是这些艺术家避免成为无家可归者的最廉价方法。这种生活方式的诞生完全是因为经济上的拮据和无奈,是非常实际的个人需要,而并非是建筑风格在意识形态上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
艺术家们非常渴望空间大和光线充足的地方用来生活和工作,而旧厂房的闲置刚好为他们提供了租得起的空间。“弗鲁克斯住宅第2号”是由弗鲁克瑟斯艺术家首创的先锋艺术项目,是从源于LOFT的合作公寓转化而来的。SOHO区作为艺术家创新团体的中心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声望,不同的LOFT甚至成为他们行为艺术的表演场所。远离了博物馆和画商们雅致的画廊,这些有关艺术的行为使公众对艺术的理解产生了激进的转变,同时对展出艺术品的环境氛围给出了不同以往的答案。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的建筑发展比较快,修建比较早的建筑需要进行改造利用,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建筑设计之中如何进行旧建筑改造。
关键词:建筑设计;旧建筑改造;措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我国的城市建筑也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尤其是对于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仅仅依靠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已经无法解决城市的建筑建设问题。因此,现在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一些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旧工业建筑的使用价值,在功能利用、节能减排及感官意识上与城市发展步伐保持一致,以提高城市的整体生态建设。对城市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显得很有必要,也是我国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式。在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体系下,改造旧的工业建筑是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较好的选择。当然,旧建筑的改造不是简单地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及维护,而是指通过创新的方法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力,从而使得旧工业建筑具有更加深层和广泛的创新意义。
1、旧建筑改造基本原则
1.1、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旧建筑实施改造最基本的原则是要求改造能够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建筑的功能或特殊要求加防水、防潮、防震、保温、隔热、隔声等在进行改造时必须要予以保障。这就要求实施旧居住建筑改造时,必须结合相关技术知识合理进行设计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同时选择美观、经济、合理的改造方案。
1项目背景
首钢外迁之后,其原北京主厂区在北京“十二五”规划中正式命名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占地面积8.63km2,主厂区将打造成高端要素聚集、总部特征明显、创新创意无限、工业文化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国际化综合服务区。
2项目概况及目标
首钢二型材厂房改造项目位于原首钢厂区内长安街沿线以南、首钢园区SG-S-3街区的城市公共活动休闲带内。根据规划定位,二型材厂房改造后将打造成为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二型材厂房建设于1990年,现有1座厂房、2个烟囱及若干工业设施;主体为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长486m、宽187m,建筑面积76800m2,建筑高度24m。在保留工业建筑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后项目地上建筑面积136232m2,地下建筑面积35342m2,主要功能为办公及配套商业(见图1,2)。北京“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全面实施“绿色北京”,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抓住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幅提高建筑节能水平,着眼于长远,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目前在国内影响较大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LEED评价标准。首钢二型材互联网金融产业园项目将同时达到我国绿建三星级和美国LEED金级目标,打造工业资源改造项目绿色建筑的最高水平。
3工业建筑利旧改造中的绿色建材创新
对于工业建筑改造项目,其建筑设计应尽可能在保留原有可利用部分和建筑特色基础上灵活变通,与改造后的整体定位、功能要求和园区建筑风格等因素协调考虑、融合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利用原二型材厂房和首钢厂区的原有建筑材料,不仅能保留首钢原有工业文化特色,还能最大限度地节约建筑材料,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体现绿色创新理念。
3.1旧建筑再利用和旧建材利用
原二型材厂房为单层厂房,钢筋混凝土排架结构。改造中基本保留了原有结构体系(进行必要加固)和部分屋面(见图3)。原有烟囱和部分工业设备也被保留,将其融入景观设计中,成为项目工业资源主题元素;原厂房中的吊车梁作为建筑连桥的结构构件被加以利用;原首钢工业生产设施中的耐火砖用作建筑立面材料,通过穿孔加钢筋,形成改造建筑的外墙组成部分。旧建筑和旧建材的利用降低了材料生产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材料运输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