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旧工业建筑论文:英国旧建筑循环利用启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旧工业建筑论文:英国旧建筑循环利用启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苏夏 单位: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英国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众多的工业建筑,它们是英国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区域在二战后衰败、甚至废弃,成为英帝国衰败最直接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复兴运动,对历史建筑实行登录制度,限制任意地拆迁行为,也加强了对19世纪工业建筑的保护。英国历届政府对其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都十分重视,1987年,政府颁布了为便于工业建筑再利用而采取的使用类别规则。规定在保护区内将建筑类型从一般工业级或者仓储级转变为商业级(ClassB1),不需要规划许可。使用类别规则这一举措为旧工业建筑寻找新的用途打开了方便之门。英国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可根据其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分为工业镇保护及再利用、港口码头改造、铁路沿线工业建筑改造等。萨尔泰尔镇(Saltaire,WestYorkshire)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镇,是19世纪的慈善家提多斯•萨尔特(TitusSalt)为安置工人所建造的。现在这个小镇已被整体改造成休闲娱乐区域。区内的原主厂房SaltMill被改造成大型购物场所(见建筑视窗)和艺术画廊(见建筑视窗)。区内其他建筑则被改造成了零售、展览和咖啡休闲空间(见建筑视窗),而一些小型轻质波状屋顶的平房则被改造成区内设备用房。

18世纪随着对美洲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国中部以利物浦(Liverpool)为代表的城市滨水地段进入发展的最盛期。阿尔伯特码头(Albertdock)绵延七英里,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随着工业调整,阿尔伯特码头于20世纪50年代就彻底废弃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码头区域内的建筑被登录为I类建筑,废弃的码头逐步被改造成高标准的国家展览区和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文化核心(见建筑视窗),区内由仓库改造的泰特美术馆(TateGallery)(见建筑视窗)为码头复兴亮点。1835—1892年建设的老大西主线(theOldGreatWesternMainLine)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铁路综合工程,沿途留有众多历史建筑群、桥梁和隧道,被视为征服自然的象征,被盛赞为“上帝之精彩铁路”。对于这样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路线的保护,英国采取了节点式线性保护方式。而从斯威登镇纷繁的铁路线(见建筑视窗),可看出它无疑是大西线的重要节点。由于铁路的兴建,斯威登从默默无闻的小镇一跃成为热闹的集镇(见建筑视窗)。斯威登镇铁路沿线工业(SwindonRailwayWorks)建筑改造服务于普通百姓,对工人新村进行加建和修整美化,将原大西线铁路工人宿舍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见建筑视窗),将原市政厅改为舞剧院(见建筑视窗),将原火车发动机厂改造为购物中心(见建筑视窗),该购物中心将许多原铁路工业繁荣时代的遗迹和文物保留了下来,并使其与新的购物环境有机结合。这些对原有铁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赋予小镇独特的魅力。

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不足

对比英国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我国现阶段在该方面的工作仍存在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前面提到的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的成功,就是将城市复兴同其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相联系,这种城市文化存在于其港口兴衰的历史中。工业革命时代“港口”的城市背景,赋予了码头从创立开始就具有的历史价值,而码头的再度繁荣会让人们重拾对城市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反观我国,一直以来社会观念习惯把农业时代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来悉心保护,而将那些能够反映城市发展道路的旧工业建筑,视为城市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直到近些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它们对于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保护和利用观念上的滞后,是造成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当前,处理旧工业建筑的方式虽不再是“一拆了之”,但还缺乏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的过程。

英国在进行旧有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将旧工业建筑以集群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从保护利用单体工业建筑,到保护整个工业区域,形成“点、线、面”的保护利用模式。很多单体旧工业建筑本身在历史、社会和科研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所构成的工业建筑群则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及更新时具有全局观,在对其中的单体建筑进行保护及利用时,也要全面、整体的考虑,要保持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群的协调和统一。保护并不是让旧工业建筑成为孤立于世的一种纪念物,而应是让旧工业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积极地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中,不仅要系统、整体地看待旧工业建筑本身的建筑实体资源,还要积极重视其所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在英国,对原有工业建筑生产氛围的保留也是其成功的一方面。如英国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和斯威登小镇的保护与利用中,大量与旧时工业活动相关的物品被保留了下来(见建筑视窗),使之成为唤起人们对历史回忆的环境小品。在斯威登镇上还有当地的老工人们为来访者讲述发生在那里的工业故事(见建筑视窗),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那段工业历史的回忆。我国当前在进行相关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时,对建筑实体重视度较高,而对人文层面的内容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人文元素的关注,忽视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情感触发和延续,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全民性参与氛围的形成。

旧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模式

在各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重点是应用于商业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典型的保护及再利用模式主要有两种:社会型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指从社会需求、社会公益出发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发掘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的非经济性价值。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原址保护,或改造为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是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较为基本和常见的方式。原址保存或将其中的某些构件、遗存置于博物馆中,是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最优选择。主题公园模式是针对范围较大,工业建筑遗存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对有较高社会和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有些工业建筑遗产的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机械构件等工业遗存,以及周围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工业遗址公园,以此对场地内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遗存或某些工业设备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如德国西部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工业主题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p#分页标题#e#

它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Latz)与合伙人于1991年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纪念过去的工业。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所在地。原厂于1985年废弃。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见建筑视窗)。如奥地利维也纳GasometerCity。该商业综合体由4个储气罐改造而成。这些储气罐于1899年兴建,曾是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当时奥地利先进科技的象征(见建筑视窗),直到1986年才真正“退休”。现在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也代表了强调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见建筑视窗)。GasometerCity分别由让•努维尔(JeanNouvel)、蓝天组(CoopHimmelblau)、曼弗雷德•维德尔姆(ManfredWehdorn)和维尔汗姆•荷尔兹博尔(WilhelmHolzbauer)设计,在保存完好的4个高70m,直径60m,内部体积90000m3的硕大储气罐内建造(见建筑视窗)。这种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仅在西欧国家十分普及,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上海1933老场坊、上海八号桥、天津长江道C92创意工业园、北京798等。当艺术家邂逅旧厂房、旧仓库时,他们没有随意地破坏,而是着力于原有区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完成了对这些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工业建筑自身价值及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基于历史保护目的的再利用模式,主要指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通常应用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或科技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用较为先进和专业化的保护改造手法对其进行再利用。在整治和改造建筑实体的同时,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并对其中的构件和构筑物进行有选择的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讲,使之成为一件诉说历史的展品。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对这类建筑遗存做到最小干预,最大利用。基于精神纪念的再利用模式,为了留住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忆、保留怀旧感或进行历史教育,而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除指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模式之外,还包括主题公园模式等。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历史社会价值及美学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或构筑物,对原有旧建筑的现状要求不高,利用较为灵活。这种模式使得许多功能性较差的工业建筑遗存焕发了青春。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具有较好社会价值以及一定历史价值,且所处城市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旧工业建筑。基于盈利为目的的再利用模式,大多表现为将旧工业建筑转化为出租式办公、创意工作室、娱乐中心、酒吧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由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种改造,大多会依据新功能和新需求对原有工业建筑作出较大调整,所以,大多在历史保留要求较低的旧工业建筑中应用。该种模式在充分利用旧有工业建筑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且投资周期较短,由于旧工业建筑存在时间较长,周边环境条件较为成熟,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结语

旧工业建筑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它们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工业文明历史的物质体现,是记录一个时代经济、社会、工业水平、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文化载体。可持续、适应性的合理保护和再利用在证明其价值的同时,也使人们自觉地投入到保护的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旧工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领域。将旧工业建筑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中,使这些老工业建筑焕发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其得到有效保护并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