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抑制论文

金融抑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房地产金融政策对房价抑制论文

摘要:房地产是一种具有消费和投资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其需求和供给都会受到金融政策变化的影响。如果提高利率必将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如果降低利率必将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另外,贷款的首付比例,汇率的变化,股市的变化等,都和房价的变化具有十分明显的互动效应。深入分析这些影响对于合理制定金融政策、控制房地产商品价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关键词:房地产;金融政策;房价

房地产商品是家庭消费支出中最大的一部分,房地产商品具有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消费者可以通过购买或者租赁两种方式享受住房服务,上述三个特征决定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的关系非常密切,金融政策的改变必然对房地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一个国家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必然提升人们对房地产投资的利润预期,从而导致房地产投资的过度膨胀。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和人民币升值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国外资金也会更多地涌向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因此,合理制定金融政策,并有效利用其变化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对于控制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快速上升,引导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利率、首付比例和汇率三个方面,从经济学的需求和供给的视角,来分析房地产金融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一、金融政策与房地产需求

(一)利率与房地产市场需求

利率对居民的住宅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当利率降低时,会迫使人们降低储蓄而转向消费或进行其他投资,居民在寻找消费和投资出路时,可能会考虑购买或者扩大住宅的消费或投资。这对于原来已计划扩大住宅消费或投资的居民来说,会加快他们的行动步伐,进而增加对住宅的现实需求;(2)在利率降低时,住宅抵押贷款的利率同时降低,这在实际上降低了居民进行住宅消费或投资的成本,也会刺激居民扩大住宅需求。相反,当利率提高时,住宅需求会必然减少。

住宅是家庭最主要的资产。按照国际测算标准,住宅价格大约是一个家庭可支配收入的7倍左右,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需要7年的时间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住宅的昂贵价格使得家庭必须靠银行贷款才能购买起住宅,而影响消费者贷款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贷款利率的高低。我国针对居民购买住宅的金融政策大致出现在1996年底1997年初,当时,政府为了鼓励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解决老百姓家有所居的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措施,于是,五大国有银行开始面向居民提供低息住房贷款,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说大多数居民的资金积累有限,以致住宅购买需求还没有普遍形成;再比如,银行新推出一项业务时对风险的评估往往偏高,而居民也对住房贷款从观念到习惯还不能立即接受;除了这些以外,银行确定的大约10%的高利率,不能不说是挡在房地产市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主要障碍。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中央政府对民生问题的更多关注和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基本保持在5%-6%左右),使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通过按揭进行住房投资和提前实现住房消费,住房按揭贷款绝对数量和占总贷款比重都出现了迅速增加。

利率对家庭实际支出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际例子予以说明。一套总额100万元的房子,首付20万元,贷款80万元,年限为20年,采用5.04%的年利率(2005年1月1日前的实际贷款利率)则月均还款额为5297元,采用7.83%的年利率(2007年9月15之后的实际贷款利率)则月均还款额为6038元,利率的增加将使家庭每月多支出741元,支出的增加必将减少对住宅的需求。

回顾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史就可以发现,利率对消费者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利率必将减少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而降低利率将会降低居民的月均还款额,减少居民的负担,从而增加对住宅的需求。显而易见,提高利率,将对房地产市场需求、从而对房地产市场价格具有极大的抑制作用。此情况2007年非常明显,致使国家在一年之内多次提高利率,以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

全文阅读

金融抑制视角下银行信贷论文

1银行信贷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1.1数据来源本文选取了天津地区1980—2010年的银行贷款余额和GDP数据来分别表示银行信贷(CREDIT)和经济增长(GDP),所选数据来自于《2011年天津统计年鉴》,如表1所示。由于所选数据是以当年价格表示的,分析之前将数据转化为1978年为基期的可比价格数据,以剔除价格的影响。另外,对原始数据分别取对数,以消除数据中的异方差,取对数后的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分别表示为LCREDIT和LGDP。

1.2变量平稳性检验为了防止出现伪回归,在进行拟合分析之前,有必要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利用EVIEWS5.1软件采用ADF方法对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表2中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LGDP和LCREDIT均为非平稳序列,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分别在5%和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两者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因此,它们之间有可能存在协整关系。

1.3协整检验尽管水平时间序列LGDP和LCREDIT非平稳,但是根据单位根检验结果,二者之间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故采用E-G两步法对其进行协整检验。首先,建立LGDP和LCREDIT的回归模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样本容量为31,D.W.的临界值dL=1.36,dU=1.50,因为D.W.=0.569722<dL,所以模型(1)存在一阶正自相关。如果仍利用上述模型(1)进行回归分析,将导致模型参数估计不再有效、参数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和模型预测精度下降等问题。因此,考虑在模型(1)中引入适当的滞后阶数来消除自相关。模型(2)D.W.=1.608251介于(dU=1.50,4~dU=2.50)之间,表明已不再存在自相关。此时LGDP和LCREDIT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与否,取决于残差序列是否平稳。对模型(2)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残差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LGDP和LCREDI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1.4误差修正模型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天津地区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进一步了解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短期关系,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为检验模型设定的合理性,对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如表4所示。表4的检验结果表明,误差修正模型的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残差序列为白噪声过程,模型设定比较合理。

1.5结论分析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天津地区银行信贷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当期银行信贷余额对当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只有0.096739,而上期银行信贷余额对当期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高,达到0.211804。综合来看,天津地区经济增长关于银行信贷的长期弹性为-0.3434,表明当期银行信贷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导致经济增长下降0.3434个百分点,这反映出当期增加的银行信贷并没有转化成现实的资本和生产力,新增银行信贷的资本转化率和利用率都比较低,银行信贷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明显滞后。另外,上期接GDP对于当期GDP的影响系数达到1.002628,说明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惯性,上一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会影响到下一年经济增长的预期,进而影响期初的投资计划,使得经济增长维持某种趋势。由模型(3)可知,误差修正项系数为-1.164278,相对较大,反映了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调整力度。此外,天津经济增长关于银行信贷的短期弹性为0.063727,并且系数没有通过t检验,表明短期内,银行信贷增长对产出增长的影响不显著,银行信贷形成投资,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存在滞后性。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天津地区的金融抑制。近年来,虽然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在不断推进,但是金融抑制的现象还是很突出。在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占主体,国有银行的上市并没有改变国有股权处于支配地位的事实。在这种以国家为后盾的银行发展模式下,国家维持对银行较强的控制力度,在信贷的投放数量和投放方向上进行比较严格的调控,再加上过高的金融领域准入制度,使得在信贷领域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进而导致银行信贷投放效率低下。

利率市场化进程过慢,使得利率等金融变量无法发挥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一定程度的管制利率下,利率变化受政府严格控制,无法通过自由浮动来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从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也就不能产生约束机制。银行利润来源过度依赖存贷利差,稳定的存贷利差也使得银行缺乏创新动力,经营效率偏低。此外,我国的金融抑制使得直接融资市场不发达,如债券市场,仍然以国债为主要发行对象,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很难发行债券融资。股票市场也同样如此,股市投机气氛严重,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困难,侵害个人投资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直接融资渠道的不畅,导致银行信贷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在信贷市场上,国有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也处于相互割裂的地位。国有银行偏好于向大中型国有企业提供信贷,由于获取资金的成本低廉,再加上国有的性质,使得国有企业信贷资金的资本转化率和使用效率都很低,从而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彻底沦为政策性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成为国有企业信贷资金的最后偿债人。而广大急需资金、资金使用效率相对较高的中小企业在信贷市场,由于缺乏有效担保抵押,导致无法从银行获得贷款。总之,金融抑制导致信贷市场存在逆向选择,利率等金融变量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使得信贷资金投放缺乏效率,导致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2对策建议

全文阅读

关于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 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抑制问题被认为是制约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探讨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与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量的学者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基于我国存在的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对各位学者就农村金融抑制产生的原因及解除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政策建议等理论研究成果,从不同研究角度作一综述,并对已有研究作简要评价。

关键词: 农村金融;金融抑制;经济发展

农村金融是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领域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服务难以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抑制是怎样形成的?如何消除它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已引起了决策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针对于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本文从研究的不同角度对相关文献加以梳理,旨在对中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的成果作一个透彻的了解,并对此研究的角度作简要评价,为中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方向。

一、我国存在农村金融抑制

最早提出金融抑制理论的是美国的经济学家爱德华・肖和罗纳德・麦金农(1973),他们深入的研究了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集中研究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

国内一些学者沿着相同的思路对中国农村金融抑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大量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抑制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供给型金融抑制。二是需求型金融抑制。三是供需结构型金融抑制(王国华、,2006)。

在以上三种类型的金融抑制中,供给型金融抑制起着主导作用,其它两种形式的金融抑制处于从属地位(何志雄,2003)。这是因为:首先,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先满足量的要求,然后才有质的提高。因此,只有在缓解供给型金融抑制的基础上,才会考虑需求的增加与需求的多样性问题。其次,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金融“供给领先”模式已为许多国家,特别为东亚国家的发展所证实。第三,供给型金融抑制有时也会以需求型等金融抑制的形式出现(曾芳芳,2006)。

全文阅读

利率市场化研究综述

[提要] 本文通过梳理利率市场化相关文献,从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金融抑制理论的改进与发展、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评述,并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0月31日

引言

利率是指一定时间内因持有一定量某种计价单位(人民币、美元甚至购买力)而承诺的回报率。利率可以视为金融产品的另一种价格表现形式,在调节资金供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相关理论和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所产生的利率水平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金融市场效率。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在利率产生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由供求决定市场出清状态下的均衡利率水平,政府仅在市场出现失灵时进行利率调控,也称为利率自由化。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开始于1996年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的市场化,此后,债券市场利率、外币贷款利率、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先后实现了市场化,同时,逐步放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13年7月20日,人民币贷款利率实现了市场化。目前,我国只有人民币存款利率还处于上限管制状态,其他利率均实现了市场化。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世界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学术界对利率市场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选取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评述,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尝试展望后续研究方向。

全文阅读

金融抑制与经济效率

摘 要:本文以64个国家1990―2005年的跨国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抑制对经济效率的提高存在显著负向效应,金融抑制程度越高,金融体制越不完善,越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率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从金融抑制各分项来看,信贷控制、证券市场控制和资本账户控制对经济运行效率的负向效应最为显著。

关键词:金融抑制;经济效率;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6)03-0026-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6.03.05

一、引言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始终是金融发展理论的核心之一,其相关理论研究已相当丰富。20世纪60、70年代的“金融结构论”、“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金融约束论”和“金融法权论”相继诞生,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提出了“金融过度论”[1-6]。综合已有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可分为两种主要观点:金融供给论和金融需求论。金融供给论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可通过社会资源配置来改变经济增长的路径,旨在指出政府对金融体系的干预所造成的消极效应,提高经济效率;而金融需求论认为金融的发展动力来自于经济增长的引致需求,强调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要素积累功能。Benhabib(1997)等认为要素积累效应和配置效应同时影响经济增长[7]。但Beck(2000)等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通过影响经济效率而非资本或储蓄积累,这主要由于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8]。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源于资本积累效应还是配置效应有待进一步探讨。

经济增长过程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被归结为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效率包括通过技术进步和组织管理改进以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通过改善资源在部门之间与企业之间的配置实现经济效率提高的配置效率、通过技术革新或制度创新使经济处于最优增长路径的动态效率。配置效率是否有效直接决定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的高低,各企业、部门所能获得的资源配置是其进行生产和技术革新的基础。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提高,经济的生产效率和动态效率提高均与技术、制度有关,二者同时受到金融配置资源效率的影响。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发展程度对一国的技术效率与进步、R&D资本等存在重要的影响,发展中国家较低的经济效率正是金融抑制导致资源错配所引起的。

二、文献综述

众多学者对金融改革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Shin,Kaboski和Buera(2008)建立两部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模型发现金融发展水平越低会导致无效资金分配,资金会流向低效率的生产活动[9]。Greenwald,Kohn 和Stiglitz(1990)发现证券市场的缺失和控制将促使企业远离提高生产率的生产活动,包括技术研发和在职培训等[10]。Tadesse(2007)认为金融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率提高,其中金融中介发展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要强于股票市场的影响[11]。Arizala et al(2009)认为发达国家依靠外部融资的部门生产率水平要高于发展中国家[12]。金融发展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会随着宏观经济状况变化而增强,在高通货膨胀的国家,金融发展对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将被弱化。这主要由于欠发达国家采用金融抑制通过资本积累影响经济效率[13],而发达国家则通过发达的资本市场投资促进生产率的提高来影响经济效率,如投资技术研发。一国(地区)的金融市场开放会对生产率的增长具有积极的影响,Ayhan Kose et al.(2008)的实证研究则表明,FDI和证券投资组合能够促进经济效率增长,而外债则对经济效率产生显著的的负效应。这得益于金融市场开放的深化,国家可以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分配,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提高[14]。此外,金融机构发挥其信息优势,同样有助于提高资本的边际生产率,产生增进效率的作用。

全文阅读

金融抑制研究简述

摘 要:先探求“金融抑制”的定义,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主要将笔墨放到“金融抑制”的内在逻辑上,再简单介绍金融政策工具及其实施的影响,及用历史的眼光对其进行历史性评价。

关键词:金融抑制;目标函数; 约束条件

“金融抑制”是和“金融自由化”以及“金融深化”相对立的一个术语,但是对于“金融抑制”的确切定义,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并没有给出一致的答案。实际上,金融抑制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要将这些丰富的内容涵盖到一个简单的定义中是很困难的。金融抑制的实施者使拥有决策权力的政府,其实施的基本工具不外乎对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和交易进行干预,从而扭曲金融体系中的市场机制,以实现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

爱德华・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试图对金融抑制的逻辑作出解释:他认为,在落后国家一个普遍的倾向是对高利率的反感,一般认为高利率是具有剥削性的,因此要保护弱势群体不受垄断力量的剥削,国家就有义务限制利率水平。而利率限制只是金融抑制的一个方面,政府的金融抑制手段是非常复杂的,除了设置利率上限之外,还有汇率管制、信贷配给、对于直接融资市场的抑制、对市场准入的严格限制、不同性质金融机构之间交易界限的严格限制(业界隔离),以及对于某些金融工具和中介机构的交易限制甚至取缔等,这些复杂的金融抑制措施是肖的理论无法圆满解释的,所以需要继续探求所有金融抑制工具之间所包含的内在的逻辑关系。

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金融抑制的内在逻辑。金融抑制政策几乎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所有执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共同采取的金融政策,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却选择了共同的金融战略,这恐怕不能用巧合来解释。因而我们要探求隐藏在“金融抑制”后面的经济逻辑,揭示这些国家在政策选择上的共同规律。为什么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都或多或少地介入资金配置甚至实行资金的政府配给?将疑问放到发展中国家所制定的经济赶超战略中,考察在执行赶超战略中政府面临的具体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就可以探求出结论:发展中国家一旦制定了赶超战略,其面临的目标函数也就随之确定,那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的资金积累最大化。重工业本身的产业性质决定了这样的目标函数是资金积累最大化,可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约束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资金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十分稀缺的要素,资金的稀缺性导致资金的价格也就是利率呈现偏高的趋势;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政府资金动员的能力普遍较差,不能够满足重工业迅速动员资金的要求;发展中国家的资金不但稀缺而且分散,而为了保证赶超战略的实现,资金就必须有序的地流动,而不能没有秩序地流动。这些约束条件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在这些约束条件下,要实现经济赶超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必须做到:

一,为保证重工业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有必要对利率水平进行限制;

二,为克服资金的分散性的缺陷,就必须设计一种最大限度筹集资金的金融体系;

三,为克服国家资金动员能力弱的缺陷,就必须设计一种对金融体系有效的控制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动员资金;

全文阅读

陕西省农户金融抑制与福利损失

摘要:运用Biprobit模型和含有哑变量的面板回归模型,采用2007-2012年陕西省600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估计了农户的金融抑制程度及其导致的福利损失。结果发现,62.6%的农户受到了金融抑制,受到完全抑制和部分抑制的农户分别为43.3%和19.3%;金融抑制使得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减少13.0%和19.3%,而完全抑制使农户家庭净收入和消费支出分别减少15.9%和21.1%。

关键词:农户;金融抑制;福利损失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助于农户经济福利的提高和农户之间贫富差距的缩小。然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均发现,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发展中国家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普遍比较高。相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我国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尤其严重,除了发展中国家共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共同原因外,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为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在农村实行了长期的金融管制,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严重不足,这是造成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逐渐增加;此外,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使得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各地区、部门扶持农村金融的力度也逐年加大。然而,农村金融配套设施不完善、现行金融制度与农村金融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依然存在。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省的农村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农村金融改革还不够彻底,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因此,未能从根本上改变陕西省农村金融市场长久以来被抑制的状态。因此,陕西省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以及金融抑制给农户造成的福利损失的数量,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2007-2012年陕西省6000户农户的调研样本,估计和分析了金融抑制及其所导致的福利损失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消除陕西省农户金融抑制、改善农户福利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二、相关文献回顾

全文阅读

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理论与改革措施研究

摘要: 农村金融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农村金融作为整体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研究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理论,提出基于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深化理论下的金融改革措施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e rural financial development is the important factors to promote the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nancial development, rural finance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modern financial development theory and its policies. Studying financial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posing financial reform measures based on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theory of support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关键词: 金融理论;金融深化;农业发展

Key words: financial theory;financial deepening;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82—03

0 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无农不稳”。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中资源配置的核心,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诸多要素中,一直被寄予厚望并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如何运用好银行、信贷、保险、证券等金融机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个健康的农村金融市场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加速增长以及减少贫困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金融基本理论及其分析

全文阅读

金融控制理论研究的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融控制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金融控制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金融控制的措施。除了金融控制理论以外,相关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也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这两种金融理论,介绍了它们各自的学术观点和主张,并讲述了它们的局限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金融控制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对国内外学者的金融控制理论成果进行了综述。

论文关键词:金融抑制,金融深化,金融控制,综述

一、相关金融学理论简述

在详细阐述金融控制理论之前,我们先了解另外两种金融学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通过对这两种金融学理论的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的了解金融控制理论。

(一)金融抑制理论

20世纪50年代,格利和肖开始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当一国的政府对本国金融实行严格的控制时,就容易出现抑制金融发展,进而抑制经济发展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调查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发现很多国家存在金融与经济相互抑制的恶性循环现象,他们称为金融抑制。金融抑制可以概括为:一国政府对金融业制定了政策,人为的降低利率,实行歧视性的信贷政策,以此促进经济发展,但却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业处于一个没有效率的状态,反而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一种状况。金融抑制有几个特征:一是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不能反映实际价格水平;二是金融市场是分割的;三是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金融抑制有很多缺陷,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很多政府依然采取金融抑制政策。因为他们的金融体系和税收制度还不健全,只有增强对金融的控制才能保持政府的财政能力,才有力量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这样虽然造成了资金配置上的低效率,但是却能掌控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深化理论

1973年,麦金农和肖各自系统地提出了金融深化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政府要放松对利率的控制,鼓励银行间竞争,以此最终实现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可以概括为政府放松对利率的控制,加深资产金融化的程度,逐渐形成一个发达的金融体系,使金融业具有充分的竞争性,从而使金融业在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最终形成金融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一种状态。金融深化的标志有三个:一是推进利率市场化;二是发展正规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三是构建一个有效的中央银行系统。虽然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的一系列问题,但对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没有足够重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完善,信息传递效率差,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如果单纯鼓励银行间竞争,可能会引起恶性竞争,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与稳定。政府放弃干预推行利率市场化也会使发展中国家失去调控金融活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进而波及全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过度的推行了金融自由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过度的金融深化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全文阅读

财政压力、金融抑制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摘要:本文基于2004-2013年全国30个省份的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财政分权体制下金融抑制背后的财政成因,及其对经济增长方式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压力对金融抑制具有显著为正的影响,各地区所肩负的财政压力越大,对金融的抑制程度越高。受制于自身的财政压力,地方政府的确有干预地区金融资源的行为;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虽然提高了劳动力及资本的增长率,但却显著阻碍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抑制了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关键词:财政压力;金融抑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但长期依靠资本、劳动等要素投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所积累的弊端日益显现,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2015年5月27日主席在浙江召开的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首次阐述了“十三五”规划总体框架。提出了保持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推动协调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扶贫开发的“十大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由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都经历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相似路径。各国政府在转型过程中都相应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产业结构升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改革等,而金融在其中的作用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逐渐成为经济转型的焦点所在。然而,由于与发达国家体制存在根本不同,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注定要有所区别。总体看来,政府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体系和金融体系,而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使得地方政府为了实现自身业绩而形成区域间竞争。竞争优势主要通过金融体系对经济的贡献程度来体现。而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往往会采取金融抑制的政策,因为金融抑制可以为政府提供隐性的财政收人,通过抑制本地区弱势行业的发展,政府可以将金融资源更多地分配给具有传统发展优势的行业,以实现完成经济业绩的目的,从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就是金融抑制不断降低、金融扭曲不断减少的过程,而分析其背后的财政原因,并将财政压力和金融抑制相结合来考察,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被大量研究所证实,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现象,McKinnon指出,具体的金融抑制措施表现为政府对金融活动进行过多的强制干A,人为控制金融资产价格,控制利率和汇率等。McKinnon随后又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大多通过制定和实施压抑金融发展的政策来实现自身的政治目标,这些政策会给金融深化及金融发展形成阻碍,从而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也有同样的发展经历,俞静文的研究发现,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金融抑制仍活跃于经济发展中,这直接限制了中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张Z和沈坤荣指出,这种负面影响尤其给经济结构转型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为什么在了解金融抑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之后,政府仍要采取金融抑制政策呢?国外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是Honohan和stigutz的公共利益观点。由于市场失灵会对金融的稳定带来威胁。适当的金融抑制可以便于对货币进行管理,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使经济免受来自外部的冲击。从而实现收入及财富的合理分配。二是Battilossi的财政观点。政府可以通过金融抑制建立自己的金融特权,以此减轻预算压力,为规避市场约束创造条件。这样的结果是,金融市场用以反映经济基本面情况及为财政收支状况发送信号的能力将由于金融抑制而遭受损害,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状况将因此而产生严重扭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