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私募基金的界定;私募基金应该合法化;私募基金制度完善的几点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业务、基金规模越大,管理难度也越大、灵活性、针对性和专业化特征、独特的研究思路、需履行的手续较少,运行成本更低,更易于进行金融创新、私募基金的产权基础、投资者资格和人数限制、管理人条件、托管人职能规定、信息披露规定和风险揭示、允许私募基金进行适当地公开宣传、收益分配规定、尽快完善基金评级体系,建立基金行业自律组织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2005年下半年,我国股市触底反弹,开始了新一波牛市行情。虽然该波行情总体趋势是向上的,但其中也经历了几次较大幅度的调整。其中,2007年2月27日股市大跌,上证综指下跌8.8%,大跌的根本原因是机构结构过分单一,大量赎回使公募基金承受巨大的压力。而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优势互补,可以避免股市大起大落。文章首先对如何界定私募基金、非法私募基金以及其合法化进行探讨,然后对其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私募基金;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有限合伙;金融衍生工具
一、私募基金的界定
所谓私募基金,又称为向特定对象募集的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面向少数机构投资者和富有的个人投资者募集资金而设立的基金,它的销售和赎回都是基金管理人通过私下与投资者协商进行的。但笔者要强调的是“非公开发行”并不意味着不能进行诸如做广告等宣传行为,而是更注重于向特定的公众发行。本文探讨的私募基金就是指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目前私募基金司法解释尚处于论证阶段,自然无法从法律条文中找到答案,有关部门也并未就此做出说明,到底什么是规范私募基金或不规范私募基金呢?估计私募基金业内人士也较难把握。
据上海市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某位法官说:“实践中我们认定私募,最主要的特征是针对不特定多数人发行。认定不规范的私募,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承诺保底收益;二是资金是否打入管理人账户。”
由于缺乏系统的法律规范约束,我国的契约型私募基金在运作中往往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甚至成为一些不法分子牟取非法利益的工具。实践中,非法的私募基金常见于三种类型:非法集资、非法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蛊惑交易”操纵股市行为。
一、金融期货市场价格构成要素
金融期货市场价格是指金融工具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金融工具期货又分为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三类,以下简单对它们的价格构成进行介绍。
1.外汇期货的价格构成
由于外汇期货的标的为外汇,它是非物资商品,故无商品生产成本与期货商品流通费用两项;外汇的理论期货价格由货币成本、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部分组成;其中,货币成本是指某种外币的数量,货币成本的产生是由少数外汇期货合约实际交割产生的。
2.利率期货的价格构成
利率期货交易分国库券期货交易、定期存单期货交易、抵押证券期货交易等;在美国,国库券期货合约的理论价格主要由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其中,在发行价格上短期国库券和长期国库券有所区别,短期国库券的发行价格是以贴现方式或按面值打折扣方式形成的,计算公式为:短期国库券发行价格=国库券面值-国库券面值×年利率×国库券实际期限/3603.股指期货的价格构成股指期货的价格主要由现金设定价格、期货交易费用和预期利润三项构成;其中,现金设定价格等于股指的指数乘以一个由股指确定的固定金额,它不仅体现了股指的综合价值,还是股指期货的交易价格,更是股指期货理论价格的构成要素。
二、期货定价在进行期货定价的介绍之前
需先了解一些数学符号的定义T:期货合约到期的时间(年);t:现在的时间(年);s: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ST:期货合约标的资产在时间T时的价格(在t时刻这个值是未知的);k:期货合约中的交割价格;f:时刻t时,期货合约多头的价值;F:时刻t时期货合约的价格;r:从时刻t到T时刻,计算投资利息时使用的无风险利率。
一动产质押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在现实中,物流金融的风险主要与质押物有关,由于物流企业在发展前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往往忽视了业务的后续管理,比如缺乏对质押物的有效监管,融资企业以次充好,掉包货物的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融资企业内外勾结出具虚假仓单、虚假入库单,加上企业的过程监督不力,信息化水平不高,很难监管到质押物的出入库异常情况。在对企业授信的时候,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质押物价值评估体系,质押物面临价格波动剧烈和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风险。往往当融资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物流企业需要变现质押物时又发现没有良好的变现渠道。针对质押物本身的风险大致有几下几个方面:
2.1质押物的合法性
质押物的合法性是指融资企业质押在物流企业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归出质人所有。要判断该质押物是否是重复质押,是否属于违禁物品及禁止交易物品,是否足额缴纳了关税、增值税等税费。
2.2质押物的价格稳定性
物流企业在选择质押物时要考虑质押物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在商品持有期间,一旦市场价格下跌,商品的实际售价很可能远远低于预期售价,这样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增大。质押物价格波动剧烈也会导致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不准确,如果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让物流企业锁定价格风险和及时预测判断价格走势,物流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2.3质押物的变现能力
质押物能否销售出去直接影响着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流动资金充足的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质押物的变现能力很好,就算融资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物流企业也可以将质押物变卖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摘 要】房地产一枝独秀的背后是其他实体产业普遍萧条的代价,这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遏制,金融创新在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形成中到底影响几何也就成为了一个有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对货币产出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金融创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 产出
货币与产出关系的本质是讨论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过去的学界对此主要做了分别在长短期中货币是否中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中加入了金融创新的变量因素考量其对于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影响,相关金融创新、货币与产出关系等主题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讨论在国外起源较早。古典经济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萨伊,他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不会对产出水平带来任何影响。随着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经典巨著问世,他倡导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后60年代时期,货币学派、以及卡尔.E.瓦什在《货币政策与通论》中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即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产出水平。
在对于长期货币与产出关系的讨论中、国外的研究者们则存在了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Mc Candles等(1995)在对于将近30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长期范围内货币供应量和产出水平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弗里德曼和库特纳对于长期内货币供应和产出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内货币与产出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戴维斯等(1997)使用美国自19世纪以来的月度数据研究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能够对产出水平的变化进行很好的解释。Sims(1972)在《Money,output and causality》中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是长期内产出变化的显著原因。
在国外对于货币与产出长期关系存在争议的基础上,国内对此进行了继续深入的研究。丁佳等(2005)在《我国近年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1994--2004》文中分角度地从M0、M1、M2来分析我国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内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M1、M2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而M0与GDP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杨余(2006)在《中国货币政策与产出关系研究--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不同v史阶段不同层次的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密切程度具有不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M0、M1、M2与产出的相关性在长期看来具有不一致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在慢慢减弱。李嘉琳(2007)在《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构建了一个我国货币供给量、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间的动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对物价、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反馈作用。郑挺国等(2008)在《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非对称性,同时也依赖于我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周期表现。肖卫国等(2013)在《中国货币结构与经济产出:基于1952年--2010年宏观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从货币结构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体系中的高流动性货币和准货币之间往往难以达成合意比例,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20世纪金融理论的重大贡献
20世纪以来,金融理论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主要内容集中于以下6个方面:
(一)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货币金融理论一直都是金融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凯恩斯发表《通论》之前,货币金融理论
集中研究货币的本质、职能与作用。1936年,《通论》发表,凯恩斯率先在其《通论》中提出了货币不仅是一种交换媒介,而且是一种资产,可以进行选择与替代;在实际经济中,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从而实现了对早期的传统货币数量论、货币中性论的质的突破。其后,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凯恩斯主义、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经济学流派相继形成。他们对货币金融理论的争论,客观上促进了货币金融理论的发展,从而在货币需求、货币供给、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利息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
货币需求理论,从本世纪初以甘末尔与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理论等为代表,通过货币数量与物价之间的关系,间接体现对货币需求的决定,发展到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新古典综合派的平方根定律、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三类七动机说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需求理论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独立的理论体系。
货币供给理论,以1952年米德首次在《货币数量与银行体系》一文中用货币供应对货币供给与银行系统作出系统研究为标志,现代货币供给理论正式形成,并在接下去的几十年间,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货币供给理论体系。在对货币供给的研究中,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集中于探寻货币的“内生性”与“外生性”。本世纪上半叶,凯恩斯在他的货币供给理论中率先提出外生货币论。但随后的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派、货币学派都摒弃了这种论调,提出内生货币论。他们认为货币供应量不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而是除由中央银行之外,还要受商业银行以及社会大众行为影响的内生变量,使货币的概念更贴近真实状况。
通货膨胀理论,随着本世纪30年代信用制度的推行而逐渐形成。凯恩斯最早于1936年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半通货膨胀理论”,他认为货币量对物价的影响是间接的。而此后,新剑桥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西德学派的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就在于货币量过多。除此之外,经济金融学家们还对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传导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产生了较成熟的通货膨胀理论,例如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理论、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以及通货膨胀的北欧模型等。70年代,理性预期理论广为流传,货币金融理论界由此又发展了包含预期因素在内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模型(林德白克,1980年)以及预期通胀理论。
摘要: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非常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却少有关于常规货币政策的探讨。文章构建了基于异方差约束识别方法的SVAR模型来分析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对现有文献做出贡献,丰富了此领域的研究内容。
关键词:常规货币政策;利率期限结构;条件异方差;SVAR
一、 引言
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通过研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来判断常规政策是否有效。采用利率期限结构因子和包括货币政策变量的宏观经济变量构建SVAR模型,构建一种灵活的识别方法,研究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这种方法与以往现有的识别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假设前提是结构性冲击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即存在异方差,基本思想在于这种方差的时变性为参数估计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此时可以利用这种异方差进行参数的估计。
美国作为全球最发达的经济体,其货币政策也比较发达,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比较有代表性,在货币政策研究和分析方面都具有引领地位。本次金融危机源自美国,且美国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前后发生了显著地改变,为了有效地比较和分析金融危机前后常规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本文采用美国样本进行分析。
二、 文献综述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会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通过对货币政策实施前后利率期限结构曲线的变化,央行可以了解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传导机制的有效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可能对通货膨胀预期产生影响,进而使得整个利率期限结构曲线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实体经济。
Estrella和Mishkin(1995)研究发现利率期限结构包含着丰富的有关实体经济活动和未来通货膨胀率的信息。中央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可以参考该信息。Evans和Marshall(1998)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的对收益率曲线的冲击在短期内非常显著,但在长期内对利率期限结构是没有影响的。货币政策的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是远远强于投资者对未来通货膨胀预期的。文章的不足和局限在于只考虑了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而且零息债券的定价方程使用的是线性方程,没有考虑到非线性问题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影响。构建模型在考察货币政策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影响的同时如果同时可以将其他冲击变量考虑进来,将会使研究结论更完善更加接近真实经济情况。纪志宏(2003)认为市场投资者预期是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关键。收益率曲线的形状很形象地反映了当局货币政策的松紧。谢赤和董华香(2005)认为,中央银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决定了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程度。在中央银行信誉度低或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货币政策难以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任何影响,因而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调控宏观经济。刘海东(2006)发现我国的货币政策对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在收益率曲线的最短端和中长端的表现有较大的差异,但确实会对收益率曲线的形状产生影响。魏玺(2008)认为未来的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将更好地采用一般均衡框架。而且,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在满足一定的市场条件后,应当从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逐步过渡到间接调整短期利率。康书隆(2009)分析发现,短期内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在长期内,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水平升高,增加通货膨胀水平。Ang等(2011)美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蕴含着大量的货币政策信息,而且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水平因子和倾斜度有显著影响。
[摘要]货币银行学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法单一、考核方式欠灵活等问题,使得该专业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欠佳。本文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提出若干提高该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摘 要:现金是企业获利能力较低的资产,但却是一个企业成立、周转、偿债、投资的必要因素,货币政策则是影响企业流动性安排的重要因素。本文将微观企业现金持有行为与宏观货币调控政策结合起来分析了货币政策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的企业的影响,并得出了融资约束程度越高的企业其现金持有越容易受到货币政策的冲击的结论。
关键词:货币政策;融资约束;现金持有行为
一、绪论
尽管现金是企业获利能力较低的资产,但却是一个企业成立、周转、偿债、投资的必要因素,因此企业保持一定的现金持有率以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但是企业的现金持有并不是固定的,内部治理和管理环境以及各种外部因素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企业的治理环境、行业特征对企业的现金持有特点进行解释,但是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并不能完全解释包括现金持有变化在内的多种行为。本文从宏观的货币政策角度分析其对不同融资约束程度企业的冲击效应,即从宏观货币政策结合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去解释企业现金持有行为。选择这一角度的原因是银行信贷渠道作为我国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的渠道,而货币政策是影响银行信贷的重要因素,此外在金融市场不发达,制度不完善的地区,融资约束程度可能会更强,企业的现金持有政策更为重要。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货币政策与现金持有变化
货币政策影响微观经济活动的途径主要有利率途径、货币渠道和信贷渠道,由于我国特殊的金融和制度环境,我国的货币传导途径主要是通过以银行为中心的信贷渠道4,5。信贷传导渠道(包括利率传导渠道)影响微观企业活动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影响企业外部的融资成本和融资规模对企业的资本支出和投资行为进行调整6。由于我国金融体制与国外存在很大差异,金融环境和制度较为特殊,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中重要的重要,企业的外部融资除了少数的未规范的的民间金融,商业银行仍然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7。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也承认了这一事实,2009年时任银行监督委员会主席的阎庆民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表示中国的M2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已经高达180.6%,这远远超过了欧盟(100%)和美国(60%)的平均水平,而且银行信贷的基本上上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M2是影响信贷的直接因素,而且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所以文章认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对经济个体的现金持有呈现出这样一种规律:当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时,货币供应量充足,此外投资机会也较多,持有现金会造成较高的机会成本,企业会采取较低的现金持有策略,并降低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而当货币政策趋紧时,处于预防性动机企业会增加现金持有水平,并且提高现金持有比率的增速。基于上述分析文章提出第一个假设:
H1:货币政策紧缩程度与企业现金持有变化程度正相关。
摘要: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汇率波动将成为一种常态。外部冲击通过贸易收支、直接投资和资本市场影响汇率,进而影响一国的金融稳定。货币政策是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中央银行需要通过利率、货币供给、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实现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双重目标。文章通过汇率影响路径的研究,构建了一个金融稳定问题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金融稳定;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危机
金融稳定是指构成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处于平滑运行的一种状态。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能够避免实体经济或者金融系统遭受外部冲击,金融媒介功能能够有效发挥,金融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金融资产价格平稳运行并能反映其价值。从1980年爆发的阿根廷银行业危机,到2015年以来的中国股灾,诸多金融危机都发生在汇率不稳定的国家,汇率波动已经成为影响金融稳定的关键因素。国内外研究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的文献比较丰富,但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视角,系统研究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文献并不多。在注册制等制度创新不断推出以及金融政策预期不稳定的特别时期,探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金融创新的配套政策体系,构建金融稳定的预警机制和金融政策的纠错机制,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学术界关于汇率波动、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本课题拟从三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然后构建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金融稳定问题的分析框架。
一、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理论研究
到目前为止,关于汇率制度选择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的方向,学术界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汇率制度安排必须服从国家的长期战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国际化进程中的人民币仍将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国家战略目标的人民币国际化策略才是当前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
外资冲击东道国汇率,进而影响金融稳定的路径主要有如下三条。
第一,通过贸易收支途径。贸易收支与汇率波动存在较强相关性,因而贸易收支变化影响金融稳定(Arize等,2000)。胡援成(2005)利用亚洲五国的经常项目差额、净出口、储备变动和汇率变动等相关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累积的经常账户逆差与金融危机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因果关系。Whelan(2013)认为经常账户赤字是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关键因素。
第二,通过直接投资途径。三代货币危机理论都论证了短期资本流动对金融稳定的影响。Krugman(1979,第一代)研究发现,一国经济基本面恶化能够引发资本外逃导致货币危机;不仅如此,Obstfeld(1996,第二代)发现,即使经济基本面良好,货币乏值的预期也可能引发资本外逃导致货币危机。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第三代)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羊群”效应、警示效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展开研究,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摘要】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货币乘数理论为基础,选取2007年到2015年数据,以狭义货币供应量为因变量,第三方支付替代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自变量建立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会放大货币乘数效应,拉动货币供应量增长。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货币供应量 时间序列 货币政策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形式已经处于不可逆转的趋势。货币政策是国家管控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而货币供应量作为一国货币当局的中间目标,金融体系的任何变革都有可能引致其变化,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操作及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将互联网金融的影响数据化,更直观地反映新型金融变革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
二、文献综述
互联网金融在近些年来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涵盖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应用等多N领域。张军(2014)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总结了互联网金融的利弊以及其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冲击。庞贞燕、王桓(2009)全面阐述了支付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出支付体系运行有放大基础货币和提高货币乘数的倾向,并为促进增加货币供给提供了条件。Charles R.Bean(2004)研究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了金融不稳定性等因素与货币政策的关系,指出金融变革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十分显著。Mark M.Spiegel(2009)讨论了金融全球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认为金融全球化对货币政策存在“约束效应”。这些文献佐证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电子货币的膨胀对货币供应量存在重大影响,并实时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
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这些学者一般对互联网金融采取定性而非定量分析,直接研究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影响的较少。大多数学者主要从电子货币、支付体系发展角度考察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的影响,缺少实证分析。本文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运用时间序列模型,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三、货币乘数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