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ixo421 { display:none; } 集团财务管控的五大措施
【摘要】财务监控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而集团公司由于内部运营复杂,其财务监控工作更为重要,在此背景下,本文探讨了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等五大措施来加强集团财务监控。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关键词】集团;财务;监控;措施 思想汇报 /sixianghuibao/
随着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增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集团总部应不断加强财务管控方面的建设。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子公司,无论其业务贡献有多大,也不论其经营管理层能力有多强,集团总公司都应该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监控。为更好地发挥财务控制职能,需要逐步完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下属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系统用来支持财务管控;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用来监督评价控制是否有效。 作文 /zuowen/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毕业论文
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中心,因为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是为了强化母公司对集团资金流转的控制,谋求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结算中心是根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结算、筹措、管理、规划、调控资金。在行政上是企业集团设立的负责集团资金管理的职能机构,主要为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及整体利益服务。结算中心作为企业集团理财的职能部门,受企业集团委托,代表企业集团执行与财务、资金管理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其管理目标与企业集团目标高度一致。财务结算中心的具体功能有:融通资金、加强内部监控、提高整体信用,降低财务风险。 毕业论文网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意义 论文
在集团内部,有些子公司效益好,资金周转快,而某些子公司资金相对匮乏,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可以把集团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贷给最需要资金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提高集团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子公司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其实施必要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子公司利用自主经营权挪用集团内部资金,使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失控。财务结算中心成立后,集团公司可以整体融资,增强了实力,提高了信用等级,同时,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减少了外部融资,也相对降低了财务风险。 毕业论文网
摘要:文章分析了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的背景,从课程开发与设计的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此门课程的开设将弥补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所欠缺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学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使高校的毕业生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金融;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笔者认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课程”,“课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通过教师和教学过程向学生教授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德智体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走向社会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物流是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和生产流程、生产成本等多种要求来配置人力资源流,寻求人力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因此在用人方面,物流企业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企业中的某些资源,教育单位并不具备,例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有竞争的工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工作能力、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些都不是在学校中可以学到的。物流行业由一些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标准,行业中的参与者都遵循这些标准,学生必须达到这些标准规定的技术水平才能得到行业的认可。为此,学校和企业应当相互交流,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培养适合产业发展要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1课程开发的背景
物流金融业务在最近10年起步并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国数十家银行、上百家监管公司、成千上万的工商企业投入到该类业务中,使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效结合,形成“多赢”局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等诸多问题。中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开展动产监管业务,仅2010年就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额505亿元,此举拓宽了金融机构的放款渠道、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搭建了金融机构、客户与物流公司“三赢”的业务合作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物流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人才需求。以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为例,中储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山东物流有限公司、中远物流有限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有限公司等每年都从学院录用大量的毕业生,仅2011年上半年,中储股份青岛分公司录用学院26名毕业生,中海山东物流有限公司分两次录用学院28名毕业生。但学院物流管理类专业里面并没有与物流金融相关的专业课程。
【摘要】由于学生就业压力大、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较差,如何有效加强毕业设计教学环节质量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重点。本文根据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国家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背景,提出以优化日常教学质量、重视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等手段为主要路径的研究思路与教学方案。
【关键词】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实践模式
1 引言
毕业设计(论文)是以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位授予资格与学科专业水平为目的,在相关教师的教学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设计、撰写等一系列工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检验,也是高校教学水平的直观反映。经济学作为推动国家建设进步的重要基础性学科,在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因此,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的重要背景下,如何有效革新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优化毕业设计教学管理、增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打造优质创新人才队伍成为各大高校经济学教学研究改革的关键环节。
以经济学专业为切入点,结合国家“双创”发展基本要求,以加强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为目标进行有关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有利于提高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与实践性,为其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增强毕业设计内容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确保其专业性与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经济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运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求学、积极思考、善于发现的方向转变,培养符合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科研水平,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落地实施,打造实用型、复合型的优质创新人才队伍。
2 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2.1选题缺乏应用价值
由于学科限制,经济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与毕业实习内容相关性较差,不符合教学培养目标。全球经济发展瞬息万变,部分论文选题创新性不足,时效性较差,与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相脱节,忽略现实情况,在解决实际经济发展问题方面难有建树,缺少应用价值。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类专业的特征,接着从需求角度分析社会对金融类人才的要求。研究表明:金融投资与理财专业人才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社会对此类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合理发展金融投资与理财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符合行业和市场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需求;金融投资;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0-0186-03
1 引 言
金融投资类专业是目前高考市场、考研市场中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焦点,除了未来就业,如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的收入高、工作稳定的影响因素外,依靠金融投资的专业基础知识实现个人及家庭的合理理财规划也是解释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虽然高薪、稳定、需求多,是很多考生及家长对金融投资类专业今后就业去向的美好印象,且一些人力资源公司、调查公司公布的数据更让该类专业获得了有力的支持。但现实给予我们的反馈却是金融证券行业急缺业务人员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供给越来越多,在需求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结果只能是薪酬水平下降和工作机会减少。在此背景下,如何调整金融投资类专业的布局,设计更加适应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大高校须认真思考及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以改革为思路导向,而金融投资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也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这与金融投资在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无关系,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工程化、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背景之下,提高我国金融投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必然是加强金融投资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就像一个加工企业,其产品正是市场需求的各式各样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犹如厂家对自身产品规格、型号、功能、质量、包装等各方面的控制要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到产品能否适应市场。教学培养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未来的人才能否真正服务于社会,为市场所欢迎。因此,金融投资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
2 金融投资类专业特征
2.1 专业方向及内容
【摘要】课程改革与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职业院校必须以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实施课程评价。本文通过分析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为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评价体系分析提供了典型案例,期望籍此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职业院校 课程改革 评价体系 金融专业
一、课程改革及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分析
课程改革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课程建设质量指导甚至决定着教学,影响甚至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同样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课程开发包括教学内容的重构、教学项目的设计、考核方案的制定等等,对于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来说,课程开发的标准、技术路径和操作方法相对来说较难把握;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是教学,教学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在课程实施上,χ耙翟盒>管类专业而言,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利用如何促进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校外实训的时间安排如何既符合企业需要,同时又不打乱教学计划的安排等等;课程评价就是通过将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所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教学质量的效果。而在课程评价上,由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打乱了传统的学校教学秩序,课程评价方式等也要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将职业岗位的工作需求转化成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的标准,反过来指导课程改革的内容与方向,这必将成为职业院校经管类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
课程评价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依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进行评价,而课程改革必须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我校金融专业为例,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为立足首都经济,面向国内外金融企业,全面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掌握金融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以及金融产品销售、金融企业客户服务以及金融业务处理的核心技能,熟悉国内外金融政策法规、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走势,掌握现代化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业务技能,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金融生产和服务实践,适应金融服务业需要的面向金融企业营销、服务以及管理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
为培养金融企业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金融专业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根据我校“平台递进、模块并行、通识贯通、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理论,筛选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围绕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投资公司等金融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以技术应用与创新为主线,构建了基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能力目标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理论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培养掌握综合金融产品交叉销售和服务能力以及较高职业素养规范的高端金融服务人才,既保证了就业的适用性,又兼顾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构建了“夯实基础、能力递进、校企融通、实践创新”的课程体系。
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一贯通、四迭代、一全程”,纵向并行,横向交叉。“1”是指“通识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学生全程培养;“4”是指“专业课程”,由技术迭代递进的“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成,遵从“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理念,以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课程,以职业岗位能力标准为核心,将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对能力和知识的要求转化成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通用技术平台课程”,突出知识应用性并贯穿全程培养,培养学生通用技术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制定学习规划,形成初步职业素养规范;“专业技术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由校内外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有效开展校内外学习活动,引入企业文化和岗位标准,在“做中学、学中做”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学生职业素养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术应用与创新性,由校内外指导老师现场监控、难点指导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前一阶段积累而成的职业能力融通为金融产品能力、金融客户服务能力、金融业务处理能力等,实现职业能力递进。“1”是指“专业创新实践项目”,突出校企融通性、创新应用性,采用组织职业技能竞赛、专业社会实践、科研创新项目等形式,鼓励支持学生积极开展专业创新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金融学专业,那可是热门中的热门。都说金融前景好,但因此就挤破脑袋往里挤,就有点不理智了,不妨先来看一下,金融专业是做什么的?就业领域有哪些?立志金融行业的同学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来增加竞争力呢?
金融专业到底做什么
提起金融,人们常会将它与经济、货币和银行联系在一起。实际上,金融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到银行、保险、证券市场、国家财政、国际贸易等。广义的金融,包括与货币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金融。说句题外话,无论是否选择这个专业,懂点金融知识也是有必要的。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搞不清金融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可以这样理解,经济学比较宏观,它包括金融、国际贸易、财政、税收、保险、会计、统计等相关学科;相对而言金融学比较微观,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和运作,例如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与外汇的买卖,股票、债券、基金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和国际货币结算等。应该说,金融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分支,也可以说,金融学要比经济学更实用些。
学金融可不是容易的事
本科阶段金融学的主体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宏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商业银行经营学、投资银行学、国际贸易、保险学、证券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经济学、现代货币理论、国际货币制度概论、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等。
学习金融学的同学们在本科阶段除了要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还要接受相关业务的基本训练,比如分析、预测股票和外汇价格的变动,掌握时机买卖证券赚取利润的技巧等。金融学专业一般学制为四年,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学习金融学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经济学和数学。经济学为金融分析提供了最为基本的思考模式,数学则为金融分析提供了可靠的研究工具。比如说,经济学中有关人是理性的基本假设决定了金融分析是以主体利益或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而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理论则为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提供了很好的刻画工具。因此,学好西方经济学和高等数学(至少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是学好甚至用好金融学知识的基础所在。
摘 要:设置法务金融复合型专业是高校适应当前人才市场的供求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提高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 键 词:法学专业;复合型专业;法务金融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3)02-0068-02
一、设置法务金融复合型专业的必要性
1. 有利于提高法学专业学生就业率。 从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状况来看,法学专业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现象比较明显,就业难的问题较其他专业更为突出。根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2012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法学本科专业在3年里都因就业率落后被列入“红牌”专业。现实表明,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据调查,当前复合型人才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法学、金融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在不断扩大。从专业的适用性来看,法务金融专业人才不仅适用于法律和金融部门,又能适用于一切与金融联系比较密切的企事业单位。因此,法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适用领域宽广,必然会提高专业就业率。
2. 符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需要。2010年7月29日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办出特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高等教育关键是特色化教育,设置法务金融专业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3. 符合高等教育创新的需要。《纲要》 指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 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设置法务金融专业正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而进行的教育创新,是法学教育改革中进行的积极探索。
二、法务金融专业的现状
摘 要: 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刚刚起步,人才培养模式还不成熟,本文分析了当前培养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强化师资力量、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服务外包 人才培养模式 双语教学
一、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意义
教育部、商务部于2009年联合下发《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号召高校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升我国服务外包产业人员素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在当前全球经济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金融外包服务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所谓金融服务外包,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IAIS)及国际清算银行(BIS)组织在联合论坛上发表的《金融服务外包》报告所给出的定义,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为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另一服务商(有时被称为转包)。”在当今世界,全球服务外包市场正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市场容量在1万亿美元左右,同时牵扯的领域极其广泛,涉及价值链的上上下下。然而,从总体来看,我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到2008年底,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仅为48亿人民币,而同期美国市场规模为9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60亿元,中国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不及美国市场规模的7.3%,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因此,积极培养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对发展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改善对外贸易结构、加速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及促进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现实意义。
二、当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金融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由正规院校向学生提供学历教育,然后由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承包企业直接让毕业生参加外包业务训练。这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设置与师资力量严重滞后。
【摘要】专业学位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类型,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相比,专业学位教育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上有着显著不同。本文旨在理清“双导师”制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目标;分析“双导师”制下研究生人才培养面临的实际问题以及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检验;明确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管理制度。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双导师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主要分为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学术学位和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按照教育部的规定,2009年起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逐步减少了学术型硕士的招生,减少的名额用以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
双导师制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增长的需求而对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的探索。狭义的“双导师”是指每位研究生除了有一位传统意义上的校内硕士生导师进行学术指导外,还要配备一名在实务部门有着充分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充分达到培养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广义的“双导师”在此之上还包括以科研项目、经济实体等为依托的国内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新型培养模式。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自2011年起招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培养70余名毕业生和100余名在校生。同时,自2011年起,对全部专业硕士实行“双导师”制;2013年起,学院对全部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经过对2013和2014两届采取“双导师”制的毕业生进行跟踪分析,其现实价值与问题日益显现。
一、“双导师”制的存在现实价值及我校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1,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构建研究生培养模式,使之科学化、系统化。
校内导师专注于研究生理论科研水平的提升,从学涯规划、学业指导、论文选题、理论指导等方面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校外导师则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帮助,充分抓住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色,培养实践型、职业型人才。“双导师”制的推行可以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在2年的时间内理论水平既得到一个较大空间的增长,又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了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
摘要:
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汇率和利率市场化逐步实现,我国金融机构正面临不同于以往的金融环境。金融学专业教学如何变革以适应这一趋势正是本课题研究内容。本课题组通过和其他高校进行比较、金融专业人士小型访谈以及对我校金融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三种方式,研究金融课程体系创新的方向,并提出加强实践环节、突出重要课程、增加新课程等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课程改革;实践能力
金融学在高校招生中备受青睐,录取分数较高,但就业率却排在后面。虽然有金融行业本身招聘过程较长等原因,但是和金融专业本身定位也有着很大关系。金融学专业培养对象仍然偏向于金融业高层次管理人员,而高层次管理人员需求人数较少,所以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我们怎么才能对课程体系进行创新以提高三峡大学毕业生的竞争力,这是亟待研究的问题。目前新一轮金融改革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随着余额宝出现,各项互联网金融产品不断推出,拓宽了融资渠道,不过也对现有的金融企业形成冲击。2013年央行彻底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也迎来关键性一步,2015年8月25日放开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我国汇率也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化步伐,人民币汇率差价幅度也从1%扩大到2%。这些金融变革目前对金融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对金融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没有变化,金融业课程建设应该如何适应这些变化,这正是本课题组要研究的内容。
一、调研方案及调研对象分析
1.调研方案本课题组首先选择了三峡大学周边三所高校(中南财大、西南财大、中南大学),研究其与三峡大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然后和金融业人士进行了小型网上访谈,了解现有金融行业变革趋势和他们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最后在这个基础上整理问卷,通过问卷星网站对我校金融专业历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研,最后成功收回42份问卷。2.问卷调研对象所处行业分布本次问卷抽样调研对象包括三峡大学金融专业2006届-2015届毕业生,跨度较广。从调研对象入职年限来看,1年以内占比33.33%,1~3年占比4.76%,3年以上占比61.9%。过去有一种说法,你所读的专业并不一定是你所从事的专业。如果按此说法,大学教育只需要加强通识教育即可,专业教育并不重要。但是从我们的调研结果来看,非金融类工作占比33.33%,金融业工作占比66.67%,即2/3学生仍然留在金融业。既然我们毕业生所从事的职业和金融业密切相关,就需要加强金融学专业课程的教育。具体而言,股份制银行占比第一,达到28.57%,第二是证券公司、期货交易公司等投资类机构,达到14.29%,企业财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业务占比11.9%,而金融监管部门、保险公司、信用合作银行和担保公司从业人员较少。在重新设置金融课程体系时,一定要加强银行、证券和会计类课程,至于金融监管类和宏观调控类课程可以减少。
二、金融改革对金融行业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