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廉洁文化典故

廉洁文化典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廉洁文化典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1篇

《三国演义》里就塑造了诸多的英雄人物,如忠勇双全的关羽、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老奸巨猾的曹操……其中我最敬佩崇敬的就是诸葛亮了。

他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爱戴,身上有着无数美丽的光环,并作为智慧、忠诚、勤俭的化身而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东方智慧的化身,也是廉洁、忠诚、正直的榜样。很多历史典故都和诸葛亮有关,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空城退雄兵、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其传奇故事为世人千古传诵,数不胜数。

诸葛亮的非凡之智、济世人才、忠诚之心、报国之情,为世人所仰慕,为后人所赞颂,成为人民心中的偶像。正如闪烁着他的才华和智慧的不朽遗作《出师表》,是出自肺腑的深情篇章,一直在历史的狂风中不停的奏鸣,在思想的时空久久回荡。千百年来,以至于历代,无论是文人墨客,还是市井百姓,都对他一番深情,赋予了无数动人的传说,作下了无数赞美的诗篇。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不但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还精通战术兵法,空城计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而他当年那篇肝胆照人,令人读后感觉荡气回肠的《出师表》,更成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流传至今,千古传诵。他还是一个心忧天下的人,他虽身在草庐之中,但却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对外界的形式了如指掌,且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对当时的时局分析透彻,面面俱到。他甚至还能“呼风唤雨”借东风,仿佛天地万物都为他所用。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2篇

关键词:煤矿 企业文化 创新 建设

中图分类号:X75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在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更是对加强和改进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就是企业文化。这种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用文化力激活生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作为典型的高危行业的煤矿,不断创新彰显煤炭行业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要凸显人的因素和管理的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发挥管理的倍加效应,助推国有煤矿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一、以人本精细为目标,构建文化管理模式

人本精细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础,是实现企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内容,必须要抓细抓实抓好,否则企业的发展将无从谈起。我们要以实现人本精细为目标,不断夯实“举旗、铸魂、塑形、造势、导行、刷新”等六项基础工作,全面完善“标准化的精细管理系统,干部走动管理,岗位作业管理,考核激励,编码、定置、标识、看板四项技术”等五项基本要素,持续推进理念渗透、行为养成和以4E6S考核为重点的精细管理。

以班前班后诵读、集中培训、座谈讨论、文艺演出、演讲比赛、闭卷考试、设置理念排版宣传等多种形式强化理念渗透,广泛征集员工在用心践行企业理念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感人事迹、经典故事,开辟企业文化理念认同的新途径,使理念人格化,实现企业文化从理念到行动、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把4E标准、6S基本行为及其要素和业务技能素质结合起来,将员工行为养成列入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员工业务技能、岗位操作、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开展全员军事化培训和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广泛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引导员工养成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爱岗敬业、遵章守纪、忠于企业、无私奉献的良好行为习惯。以“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为基本目标,以员工6S行为规范为基准,以4E标准体系为支撑,以日卡月卡闭环考核、三工动态转换为手段,以公示看板为载体,最终达到管理责任定量化、管理制度刚性化、工作考核绩效化、人的行为规范化的“四化”要求。同时,要对基层区队班组进行科学、严谨、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细化考核,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证,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构建起文化管理模式。

以人为本,是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最核心的价值,也是生命力所在。我们在全面构建文化管理模式的同时,要始终把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贯彻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切实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在努力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大力实施人性化管理,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发挥员工的创造精神,保障员工的经济利益权利和尊重员工的发展权,努力实现发展为了员工、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的目标。

二、以分项文化为驱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分项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延伸,是做实管理文化的有力保障。我们要全面加强以安全文化、班组文化、廉洁文化、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分项文化建设,努力彰显文化在推动企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工作执行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作为企业文化重要分项文化的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围绕安全愿景,全力在安全理念灌输、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将安全文化渗透于煤炭生产管理各个领域,渗透于从事煤炭生产实践的每个员工的意识中,引导广大员工广泛参与,全员共建,以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为企业发展撑起安全的蓝天。

企业的兴衰在管理,管理的基础在班组。班组是执行企业工作的组织细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最小组织单元,几乎承载了企业工作的全部内容。我们要努力夯实班组文化这个企业文化的基础,突出抓好班组精神文化、班组制度文化、班组行为文化,通过健全完善各类班组管理制度,提高班组长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准军事化训练与管理为切入点,强化员工行为养成,提高工作执行力,确保安全生产。

我们要努力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预防、教育、监督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煤矿实际的惩防体系,杜绝各类腐败事件的发生。以廉政教育基地、党务公开联络站等为活动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洁从业教育活动,增强各级干部廉洁从业意识,创建廉洁奉公、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营造“以廉为美、以廉为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企业亲和力。

我们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引导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激励员工树立创新意识,投身创新活动,增强创新的原动力,营造崇尚创新、激励创新的机制和氛围,在员工中养成勇于创新、敢想敢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让求新、求真、求变、求进的意识和精神蔚然成风,营造出人人创新、人人成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企业创新力。

我们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积极开展读书学习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动员党政工团的各方面力量,努力实现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和谐一致,硬实力建设和软实力建设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打造企业良好形象,促进和谐矿区建设,不断提升企业亲和力。

三、以五精管理为统领,打造卓越管理系统

五精管理,是由企业文化引领,从精细管理起步,逐步实现精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精美管理,把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艺术融为一体的人本卓越管理的系统修炼,是企业的高层次管理。

“五精”管理是指管理流程的精细、精准、精确、精益、精美。它是由企业文化引领,着眼以人为本,把文化理念、目标愿景等作为管理要素,科学合理划分企业管理领域,以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为重点,以培育“五星”员工为导向,全力打造“三基六力”团队,强力实施“七路并进”英雄行动,从精细管理起步,逐步实现精准管理、精确管理、精益管理、精美管理,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本精细管理向更高层面延伸的必经途径。

推行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夯实“五精”管理基础。我们要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好试点单位,从固定岗位向动态达标逐步转换。岗位描述是让员工对自己的岗位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操作标准以及设备的种类、优缺点、原理以及对瓦斯、风、电、水等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描述,每个岗位描述至少要有三个事故案例,事故案例必须翔实,包括事故经过、主要原因、人为因素等方面的分析。手指口述是对岗位的设备、环境、危险源等进行安全确认,是把各岗位操作规范从眼看、手指,到心想、口述,使员工正确掌握从工作前准备到上岗后操作的全过程的安全确认管理法。

培育“五星”级员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五星”级员工是员工在企业中实现人生价值和体现岗位价值的最高荣誉。我们要通过“五星”级员工的选树,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学习专业技能和争当“五星”级员工的工作热情,鼓励员工主动学习、自我提升,全面锻造高素质员工队伍。

打造“三基九力”团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基九力”团队是推行五精管理的有力保障。“三基”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工作,“九力”是团队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围绕打基础、抓基层、强化基本功的要求,着力打造具有“凝聚力、亲和力、执行力、管控力、经营力、现场力、创新力、学习力、文化力”的团队。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十七史蒙求》 史学意识 蒙学教材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在《重刻西域人华化考序》中曾提到:“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宋代史学的发展,推动了历史教育的发展,进而出现了专门性的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就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十七史蒙求》,以窥见书中所体现的史学意识,为研究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和价值提供参考。

一、《十七史蒙求》简介

自古以来,学者们都深谙蒙学教育的重要性,明代学者沈鲤的《义学约》中说道:“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本。”而蒙学教材作为蒙学教育的工具,也同样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早在周代就出现了识字类蒙学教材《史籀篇》,到宋代,蒙学教材数量增多,并在内容上呈现出专门化的倾向,历史类蒙学教材、通识类蒙学教材等纷纷涌现。

北宋诗人王令(字逢原)编写的《十七史蒙求》,即是此时期历史类蒙学教材的主要代表之一,此书内容丰富,涵盖了“圣君、贤相、忠臣、义士、文人、武夫、孝子、烈妇功业事实”[1]。书名中所谓的“十七史”,乃指从《史记》至《新五代史》17部史书所记载史事的时间范围。全书取材范围除上述十七部史书外,部分内容还取自《华阳国志》、《新序》等多种史著。此书编写体裁沿袭唐代李翰所创设的“蒙求体”——四字一句,上下句两两相偶,从而让蒙童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全书内容由众多历史典故构成,这些典故对蒙童而言难免有些艰深难懂,因此作者在正文之后附以史传为蓝本的详细注释。这些字数超过正文数十倍的注释既能帮助蒙童学习,又为塾师教授此书提供了参考资料,是全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十七史蒙求》的史学意识分析

《十七史蒙求》以故事的形式,简单明了的表述方法,将内容繁复的历史知识娓娓道出,以达到丰富蒙童的历史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效果。以下通过分析书中历史典故的选择依据,以及历史事件的主体构成等,逐层论述此书中所蕴涵的史学意识。

(一)以“历史性”为选择历史素材的依据

《十七史蒙求》所记载的史实并不是通过考证、校勘、分析抑或综合而来,而是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作为甄选史料的标准,对以往史书中的史实进行选择和组合。这样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经过主观意识改造过的客观存在。其“历史性”体现在将具有教育意义的主观思想内化于客观存在的具体历史事件之中。因而选择这种“历史性”的历史事件意义在于,选择关联于一个团体、一个民族共同信仰的历史事实,及这一共同信仰在不同时间凭借不同事物表现出的整体发展轨迹。

从全书浩如烟海的史料中可见,作者主要选择了忠、孝、仁、义之士的史实,以类相集,联以音韵,编辑成册。借此传承前人的宝贵思想,深化民族的共同情感,唤起人们的爱国意识。《孝经》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与悌是实践仁德、构建良好人伦关系的基础和根本。因此,首先,书中列举了孝悌之人如“自楚见母,求笞代兄”中的陆景融与韦嗣立;“赵孝替弟,季江代兄”中的赵孝和姜肱、季江兄弟等典范人物。其次,“仁”乃儒家之精髓,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2]为发扬“仁”道,书中收录了大量仁义聪慧的文臣武将的历史事迹,如“宋就交欢,羊祜通和”,记载的便是梁国大夫宋就教导百姓以德报怨和晋代官员羊祜以仁义之举使吴人翕然悦服的事件。这些文臣武将的故事饱含了丰富的智慧和情感,值得蒙童借鉴和学习。再者,“廉洁”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之一,自古以来,廉洁守志的清官都受到世代人的敬仰,被历代诗人学者传颂。因而作者对此类人物也不乏记载,如书中“卢门不箔,崔室无庑”中的唐吏部尚书卢怀慎与崔郾虽位居高位,但清廉节约,所居住非常简陋。这些史料的选择不仅仅是对学生美德的培养,也是对他们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培养,更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为人的基本原则。

总而言之,书中有意选取这些具有“历史性”的典型人物故事,把深奥的道德理论、抽象的道德说教化作具体行为的描写,目的在于潜移默化地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融入在蒙童的价值观念中,以更好地实现历史的教育价值。

(二)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的选材标准

“童稚之学,不止记诵。养其良知良能,当以先人之言为主。日记故事,不拘古今,必先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事,如黄香扇枕,陆续怀桔,叔敖阴德,子路负米之类,只如俗说,便晓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3]所以书中主要依据道德原则,择录一些具体、生动的历史事件,以事载理,事理并举地再现了那一时代人们的优秀品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向蒙童传递了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但同时,本书又是一本历史教材,作者在择善的基础上仍基于史学的基本原则而作,坚持道德原则与事实原则相统一,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历史的全貌。

历史的主体是人,人既有“善”君子,又有“恶”小人。但为了弘扬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历史上的贤人君子总是比龌龊小人更值得我们偏爱,钱穆先生就曾说:“中国历史乃由道德精神所形成,……我称此种道德精神为中国的历史精神”[4]。但若仅限于此的话,此类历史将会是不完整的历史。事实上,历史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时间轨迹,它并不全由高尚道德所引导,有时甚至绝大多数时候来自恶劣私欲的冲动。因而,我们不能因为小人的行迹不合乎“道德精神”所以否定其存在的客观性。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需同时看到善与恶,才能从历史那里真正得到启发、教训和经验,这才是符合历史本来法则的正确态度。换言之,我们既要坚持道德原则,即以历史主体的行为是否依“善”为判断标准,又要坚持事实原则,即一种辩证的鉴别,它承认历史主体的主观性,同时也要求主体在主观外必须承认历史客观事实。因为“光是道德判断固足以抹杀历史,然就历史而言,无道德判断亦不行(道德在此中不能是中立的)。盖若无道德判断,便无是非。”[5]

因此,历史类蒙学教材《十七史蒙求》在大量选取忠孝仁义之士的同时,也辑入了与道德准则背道而驰的恶吏、酷吏等反面教材,公正、理性地展现他们各自存在的意义。如“白起当死,邓禹必兴”中将滥杀之人白起与不妄杀一人的邓禹进行了对比。除这一形式外,书中还连类而及地列举了“恶”小人。如“周兴大瓮,元礼铁笔”,即记载了两个臭味相投不合乎道德准则的历史小人周兴与索元礼。虽然这些小人的行径是我们所不齿的,但并不代表关注他们没有任何意义,他们为我们的现实生活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反面教材,教育我们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将这些小人与正人君子进行对比,也潜在地赋予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因而,在选材的标准上,不仅仅坚持以历史事件的“历史性”为选择依据,而且坚持道德原则和事实原则两者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但可以为蒙童提供成功的经验,而且可以让蒙童从消极方面吸取教训,进而潜移默化地向孩童传播了辩证的历史准则,更好地实现了历史的教育价值。

(三)历史事件的主体由英雄与群众共同构成

历史是人类的历史,社会中的每一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人都是历史的主人。中国历史绵延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历史的人物浩如烟海,但这众多的历史人物又并不能完全被载入史册,也没有任何一位史家能将这全部的历史记载在册。而如何在有限的史书中记载最有价值、最深刻的内容,即以怎样的标准来界定史书内容、范围和主要着眼点,成为了历代史家们一直思索的问题。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己认为历史应记载“事关军国,理涉兴亡”之事,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应记载“大兴衰、大伦理”之事。而诗人王令在编著童蒙教材《十七史蒙求》时则不这么认为,他从蒙童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记载“大治乱”得失之事基础上,对“州闾细事,委巷琐言”之事也给予了关注。因为,历史并不仅仅是统治阶级或英雄创造的,在这之外“还有不少人物,各有作用,各有影响。其作用影响,或大或小,或正或负,相反相成,而始得成此一共业。”[6]可以说,普通百姓与统治阶级共同创造了历史。只是群众与统治阶级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才有所不同,但两者必须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完整的历史。因此,在蒙童接触历史的伊始,为了给蒙童一个完整历史的缩影,同时避免在蒙童最初印象中产生“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觉,《十七史蒙求》有意将彪炳史册之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与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同时编入其中。

全书在这一编写原则的指导下,既记载了上层统治者的事迹,例如“宋武纳衣,隋文昔服”中宋武帝与隋高祖,“敬宗从裴,成帝听薛”中的唐敬宗和前汉成帝,“孙权优劣,太宗可否”中的孙权与唐太宗,“太宗怒范,汉文责唐”中的唐太宗和前汉文帝等。同时也辑入了普通群众的嘉言善行,如贫而好学之士“徐写甘蔗,虔写树叶”中南朝孤贫的徐伯珍与唐代家境贫寒的郑虔刻苦学习的故事,“珪母具酒,宗亲广被”中教导儿子“亲仁者,远小人”、见识深远的母亲,貌丑而有才之人“鬷蔑言善,子羽名振”,“书法不隐”的史学家“太史载崔,董狐书盾”,及忠于职守之人“神竭于颂,精尽于弓”等。书中的英雄与群众虽所处地位不同,但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是不朽的,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他们共同出现于此书,赋予了蒙童一个较完整的社会,不仅有助于扩大蒙童的历史知识面,而且有利于蒙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可见,《十七史蒙求》在选材标准及对历史主体构成的认识等方面,都表现出其独特的史学意识。真切体会书中体现的史学意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宋代历史类蒙学教材的特点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宋]王令.十七史蒙求[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宋]朱熹.论语[A].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134.

[3][宋]朱熹.小学集注[A].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64.

[4]钱穆.中国历史精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124.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4篇

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

精彩导读: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医院是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我院高度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现将一年来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开展情况总结如下:一、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我院中医药文化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主体,以大力培育和倡导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为核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进一步增强我院中医药文化底蕴,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从我院实际出发,制定了《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中医药文化建设的领导组织,以中医药文化建设促进科室建设、技术服务、学术研究、人才培育等各项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中医药文化建设,使人民群众从诊疗环境、就诊方式、服务态度等方面切实感受到我院独具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服务。二、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一)价值观念体系 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中“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价值观念,在思想理念、价值取向、培育方针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1、发展战略 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确定了 “科技兴院,树立品牌,患者之上,关爱生命”发展战略,不断强化技术含量,引进现代化的诊疗设备,营造专科特点,打造专科优势,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充分体现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2、确立了“文明行医、亲情服务、廉洁自律、人诚勤和”的服务理念,把维护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尊重人、关心人、感动人,通过开展以“一张笑脸、一声问候、一次详细的入院介绍、一张舒适的病床、一壶热水、一个整洁的环境”的活动,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的服务。3、医院宗旨 坚持“真诚关爱、信守承诺、规范服务、科学管理”的宗旨,推动医院文化建设,行风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4、医院精神 弘扬医院 “团结勤奋、敬业严谨、创新立业、博爱济世”精神,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扩大社会影响,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管理文明的有机统一。5、院歌:集中集体智慧,编写了院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中医人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医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人民群众健康的希望,要团结自强,拼搏向上,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爱心点燃生命的太阳。(二)行为规范体系 在完善医院行为规范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我们将中医药文化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以及《员工守则》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行为规范体系,使其言行、举止、思维、诊疗工作无不体现中医药文化的内涵,鼓励各科室建设富有自身特色的个性化科室文化。形成富含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服务文化和管理文化,促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1、诊疗行为规范,是开展诊察疾病、处方用药等技术服务的行为准则。明确了在诊疗服务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充分体现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运用,注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主要是在“望、闻、问、切”等诊疗过程中体现中医药特色。2、言语仪表规范。我院开展了服务礼仪培训,我院多次开展服务窗口岗位技能竞赛及考核,制定了《员工守则》,在全体员工中开展行为规范的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亲情服务等活动,立标杆,树典型,发挥先进的模范带动作用。要求医务人员在接待患者和家属时,必须遵循文明服务用语规范,使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配合”等文明词语,做到一要有称呼,二要有礼貌,三要用亲切的语言,提倡文明敬语,禁止使用忌语等等。3、教学传承规范。规范了教学传承行为,有利于我院中医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我院人才的培养和医院的长期发展。教学传承规范,是传道授业、学医习业等方面的行为准则,弘扬中医尊师重教、教学相长的优良传统,老师应为人师表、修身正行,平易待人、乐育英才,乐教敬业、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循循善诱,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示人规矩不示人以巧;学生应尊师重道、谦逊恭敬,持之以恒、精勤不倦,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学贵专一、思贵沉潜,继承创新、与时俱进。(三)环境形象体系 在优化医院环境形象体系中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1、建筑外观和庭院建设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工作,独特的建筑风格,淋漓尽致地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建筑的色彩,结合中国古代建筑习惯,选用黄、米、灰、褐色等,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内部的大厅、走廊、候诊区、诊室,住院部的大厅、走廊、护理站,办公区等装饰方面将充分展示中医文化丰富内涵,营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2、我们要在施工完成后,制作一些中医知识宣传 栏、展板,图文并茂刊载中医典故、中药知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中医趣闻等等,弘扬中医药历史和我院发展历程,同时也让患者更加了解我院的办院理念和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主要是宣传和介绍中医药的基础知识、养生保健方法,以及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方法,常用中药的识别和功效、中药煎煮常识和我院特色治疗方法。3、院报 通过院报弘扬中医药历史文化,宣传医院办院方向和宗旨,宣传普及中医知识,宣传医院服务特色和品牌,展示独具特色的医院文化。4、医院网站。我院也通过建立医院网站来扩大医院知名度,宣传中医药文化。网站版面简洁,样式风格非常具有中国风,让人感到中医药的特色,棕色的色彩渲染了古香古色。总之,我院的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道路还很长,我们一定会坚持不懈把工作做得更好。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5篇

本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采取精美特装和特色展位相结合的方式,运用现代化的视听手段进行展示展陈,突出了产品特色,彰显了文化品位,提升了展会形象。

本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创新采用市场化运作,办出“省字号”高水平展会,火爆的人气、强大的购买力、积极的合作意向,让客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河北省首届茶文化博览交易会不仅促进了茶叶贸易,而且将河北禅茶文化品牌推到世人面前。河北省是中国禅茶文化之源,柏林禅寺原住持净慧大师提炼出中国禅茶文化的四大精神“正、清、和、雅”和四大功能“感恩、分享、包容、结缘”,为禅茶文化注入生活禅新理念。河北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几件事,不仅催开中国禅茶文化缘起之门,也催开 “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之门,同时加速了中国禅茶文化的发展。

禅茶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道家的浪漫理想,倡导清和、俭约、廉洁、求真、求美的高雅精神,由于有了佛家禅文化的渗透,才有了“禅茶一味”的思想以及今天的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

在省会石家庄的闹市区有一座清幽的园林,那就是石门公园。公园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间茶馆,占据了公园两个最具特点的园中之园。于是,清幽的园林中便时时飘拂着袅袅茶香与铮铮琴韵。这两家茶馆相聚于此,同样是应了茶的名义。

位于公园北端的三字禅茶院奉行中国禅茶文化,院主吴明海是赵州柏林禅寺已故净慧禅师的大弟子,中国禅茶文化“正、清、和、雅” 的四大精神内涵及“感恩、包容、分享、结缘”的四大功能正是净慧禅师殚精竭虑、深刻思考后提炼出来的,三字禅茶院奉行的禅茶文化精神内核是与净慧禅师一脉相承的。

在三字禅茶院处处可见禅机、禅意。悬于入口处的《心经》是必修功课,人人都能出口成诵。一草一木、一字一画都显示着茶与禅的自然融合。高级茶艺师郭灵巧也是净慧禅师的弟子,她将修行融汇于生活之中,将本职工作——泡茶作为修行的一种,认真对待、一丝不苟。慕名而来的客人似乎总能在这里体悟到因缘的巧妙,达成心中所愿。

在公园南端,缤纷的樱花与苍翠的茂竹掩映着一座原木建筑,这就是颇具日本风貌的扶桑茶庭。外观虽然按照古日式风格,内里却完全是中国的传统,琴棋书画随处可见。谈起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内涵的关系,主人独到的见解虽另辟蹊径,但也不离“和、雅”二字。在茶馆的经营中,处处浸着平和、雅致的理念。难怪开了15年,这座精致的茶馆还是高朋满座,大约就是主雅客来勤的缘故了。

如果说三字禅茶院体现着佛家的包容与结缘,那么扶桑茶庭则充盈着道家的散淡与飘逸。在文化底蕴稍显薄弱的石家庄,遍布全城的茶馆将中国深厚的传统思想内蕴寄托于茶香袅袅之中,给现代时尚生活增添一缕典雅与稳重。

河北临漳昭德寺的以茶禅修,首开中国禅茶结合之先河

中国现有的史料中有关佛教僧众坐禅饮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根据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晋书》卷九十五、列传第六十五〈艺术传〉中所写的,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的以茶禅修故事。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开启了中国僧人将茶和禅相合的大门,为后世“茶禅一味”这一禅林法语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河北人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饮茶篇》,成为僧人以茶禅修最具史料价值的历史篇章

封演,河北景县人(今属河北省衡水市),曾任礼部郎中、御史中丞。河北景县曾是封姓望族故地,极盛于北朝,至隋朝和唐朝,出现过许多官宦士族。唐代封演所著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被誉为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中国茶文化历史篇章,受到中国茶文化、茶学专家的高度重视和追捧。

河北禅门公案“吃茶去”标志着“禅宗茶道”的正式诞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河北赵州“吃茶去”公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文化典故。

从谂禅师三声颇有回味的“吃茶去!”被世人看成是“赵州禅关”,因茶能清心,在“人我同心,心我同体”的气氛之中,易于进入禅的真实境界,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明心见性。故对中国禅道及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也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也为中国茶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吃茶去”作为禅的“悟道”方式,构成了“茶禅一味”的至高智慧境界。

总而言之,赵州“吃茶去”这三个字,是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但它却催生出一朵绚烂的中国禅茶文化奇葩,而且这朵奇葩的芳香正在不断地散发,内涵在不断地扩展、充实和延伸。中国佛协副会长、柏林禅寺原住持净慧大德秉承“赵州门风”之法脉,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新理念,赋予了“禅茶一味”的全新内涵。

柏林禅寺方丈明海大和尚师资承继,法脉相袭,他在赵州“吃茶去”的茶钵中注入了——吃茶去的“实质是要我们以禅心的智慧之光照亮生活的道路、转化人性的缺陷,这不仅是人类文化史上永恒的主题,更是当今时代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大众生活品质、引导人们走出心灵迷惘的应机妙方”以及“学禅不能当饭吃,但能使吃饭更有滋味。学禅能够帮助我们开启智慧。但是,智慧必须由自己觉悟而生,无法由他人递交到你手上,他人不能给你的,只是可以表述的禅知识,如果不能落实于生活的话,徒增谈资而已。”明海法师这一番话,是对赵州“吃茶去”新的诠释,使赵州“吃茶去”法脉充满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茶禅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把禅茶文化推进为一个价值核心,一个新的教养水准

作为一个话题,中国禅茶文化近几年来被茶、佛界人士广泛谈论,也被世人广泛炒作,但始终无法归纳出精神内核。当净慧大德把生活禅中的“感恩文化”与国学泰斗文怀沙老先生手中握有的“正、清、和”三字经,再加上中国茶文化中固有的一个“雅”字,创造出中国禅茶文化理念这样一个词汇,激烈地搅动了茶佛界人士对之的眷注之心。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无梁殿 载体 意蕴内涵 造型艺术 现代艺术 启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5.037

一、隆昌寺无梁殿概况

隆昌寺无梁殿建造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 ,位于铜殿两侧的双无梁殿,左名文殊殿,右名普贤殿。两殿形制大小相同,均为单檐歇山顶,全用青砖砌叠而成,外形则为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分上下两层。殿平面为长方形,面阔(3间)7.62米,进深(2间)5 .62米,高约4米,为明代所制最小无梁殿。在两殿的次间各有楼级,砌在夹墙内,均为17级 ,宽0.6米,仅能容一人上下楼梯。两殿下层正立面辟一门二窗,都是圆拱形,门窗头上雕刻有二龙戏珠和云纹等。上层的门与下层相同,上层的二窗为长方形,窗内为球文格眼,以砖制成。殿立面全部用垂莲柱,正面4根,两山下层各3 根,上层各2根。柱端两旁有雀替、华版、额枋及斗拱等。上层外部平座栏杆、裙版和垂莲柱等都镌各种纹样,细部雕刻精美。这两座无梁殿屋顶的坡度很小,屋檐出檐较短,屋角起翘亦不高,在形式和手法上与北京北海的无梁殿相似,但在艺术造型与雕刻工艺上更胜一筹。隆昌寺无梁殿最为人们所称道,宅所小巧玲珑、风格古朴,且一处有同式的两座无梁殿,这在全国的同类建筑也是独有的。无梁殿于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下图所示。

隆昌寺无梁殿作为现存典型的明代佛教建筑,其外貌精致的仿木构造建筑艺术仿若两座精美的艺术品,精致的砖雕装饰,从文化背景及建筑构件的装饰内容都可能激起美术爱好者、摄影爱好者研究的无限欲望。

隆昌寺无梁殿(普贤殿)

二、隆昌寺无梁殿砖雕艺术的载体

隆昌寺无梁殿砖雕艺术体现了江南地区典型的美学思想,有着精致、秀丽、小巧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建筑的屋顶、墙面、门窗等较为明显的地方都有所表现。

(1)屋顶造型艺术

隆昌寺双无梁殿的屋顶为单檐歇山顶。正脊饰简单的花草纹连续纹样,装饰较为简洁清爽。正脊两端的吻兽为吞脊龙吻,吻尾外弯。戗脊装饰饰有角兽及仙人,整个屋顶造势庄严雄伟、仪态大方。

(2)墙壁造型艺术

双无梁殿墙壁均为仿木构造砖雕艺术最为主要的位置,上面饰有垂莲柱砖雕、斗拱砖雕、仿木构雀替砖雕、额枋砖雕等。墙壁上的砖雕构图基本上是均衡式,墙角一般采用角花的组织形式。装饰题材内容包括:动物、植物、花鸟虫鱼、珍禽异兽、文字和具有吉祥寓意的几何纹样。这些图案形式均带有吉祥寓意,富有象征性,意蕴深远。

(3)门窗造型艺术

门窗造型均为券门券窗,一层建筑上的券门券窗均以适合纹样的组织形式进行仿木构装饰,门上的浮雕雕刻均以龙为题材进行组织构图,窗则以凤为题材内容进行组织构图,二层空间的窗则饰以仿木构造窗饰的小球文格眼纹样,门窗造型均符合明代砖石建筑的特点要求,装饰纹样则采用了中国传统吉祥装饰形式。

三、无梁殿建筑装饰艺术的意蕴内涵

隆昌寺无梁殿的建筑装饰的题材内容丰富而广泛、多采用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素材进行砖雕雕刻,大部分内容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和积极向上的朴素追求。通过实地的测绘与斟酌,发现其隐含在庞大的题材内容背后的意蕴内涵。

(1)珍禽异兽喻仕禄顺畅、地久天长。

无梁殿砖雕装饰图案大都是龙纹、凤纹、马纹、麒麟、锦鸟、鹭鸶、鹿纹、兔纹、鱼纹、喜鹊登梅纹、羊纹、金猴望月纹、镇宅神虎纹等等珍禽异兽,大多以适合式的图案组织形式出现,多数直接适合在方形的青砖范围内,只有券门券窗凭借倒“U”形的造型骨骼顺势构图。例如,文殊普贤无梁殿正门上均以砖雕形式雕刻适合式构图的“双龙戏珠”纹样。砖雕图案以券门的弧线造型为构图基准,双龙呈对称形共戏一珠,周围以海浪纹、吉祥云纹、宝相花纹等为配景。整体上的造型要素以点线面的形式相互搭配,雕刻细致、线条圆润流畅、自然飘逸、层次分明、虚实相应、凹凸有致、关系明了,显现了砖雕艺人的精湛技艺。普贤文殊两窗则饰以“凤戏牡丹”的砖雕纹样,两凤呈对称状共戏一牡丹,周围以宝相连续纹样为配景,整体看来,造型以券窗的流线形构景,主次分明、层次得当、空间感强。券门券窗上的吉祥龙凤纹样均附有一定的吉祥寓意,寓意“官上加官”、“多子多孙”、“天长地久”等美好愿望。这些砖石雕刻纹样大都结合一些祥物瑞草组合成赋有一定吉祥寓意的装饰内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吉祥纹样的意蕴内涵。另外,隆昌寺砖雕吉祥图案还利用汉语的语言文化,运用谐音、借喻等形声手法表达喻意。如“一路连科”, 封建社会科考之中连连及第谓之“连科”。“一路连科”,意即闱场得意,一路顺风。构图一般用鹭鸶、芦苇、荷花等组合,鹭鸶的头一般朝上,这些装饰内容的搭配组合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念、当时的民风民情和文化意识形态。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7篇

一.国俗语义的含义

在苏州拙政园,有“春夏秋冬”四个亭子,其中春植以牡丹,夏植以荷花,秋植以枫树,冬植以梅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徜徉其中,园林造景寄托了主人无限的风雅情怀。走出拙政园,进入扬州“个园”,处处感受到的则是对“竹”的喜爱。可以说,拙政园和个园中的这些花木已经远远脱离了植物本身的含义,具有了文化象征的深邃内涵。由此可见,就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文化学习而言,如果不能理解这些花木词汇携带的文化信息,就只能算是隔靴搔痒。因而,汉语词汇中携带的巨大文化信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必要,这就是汉语的“国俗语义”教学。何谓国俗语义?目前最权威的定义是王德春在1978年发表的《对苏联语言10年情况的两点补充》,“国俗语义是语义民族性的一种表现,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是说,语义在反映概念意义的基础上增添了附加的民族文化色彩,离开了民族文化背景就很难理解词语的含义。”

二.以花木词为例看汉语国俗语义

在中国文化中,植物不仅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体和环境,还是人类思想感情的寄托和投射,蕴含着丰富而又特别的国俗语义;对其含义的挖掘是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有效贯通,并使语言学习内涵更加丰富细腻的必由之路。举几个典型例子。

(一)梅

梅花色彩鲜明,品相俱佳,生在冬季,傲霜斗雪,有一种洁净清奇的外貌特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梅花还多与高山绝壁相伴,洁身卓立,具有很多丰富含义,最典型的,一是不畏艰险,奋发顽强;二是高雅脱俗,气韵清奇;三是豁达乐观、充满希望。元末明初画家王冕有一首《墨梅》是这样说的,“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说的就是梅花的高雅清奇。在《卜算子・咏梅》中这样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 诗中以“百丈冰”、“花枝俏”、“报春归”和“丛中笑”等意象的叠加,写出梅花在万物衰煞的严寒中,毫不畏惧,竞相绽放,而且以美好姿态和盎然生机迎接新春到来。与一般鲜花临冬而凋形成截然对比,给人以乐观的信心和勃发的希望,显现出梅花在汉语中的重要文化内涵。

(二)竹

“竹”字从造字学上来看,是个象形字。它的字形就象两杆翠竹,亭亭卓立、风姿绰约。在中国文化中,它因高直挺拔、冬夏常青和中空有节的特点,常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司空见惯的两个现象就是,“竹梅松”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成为国人心中的四君子。“竹”字在汉语中最重要的国俗语义,一是正直坚贞;二是谦逊有节。唐代白居易在《养竹记》中说,“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各行,夷险一致者。”正因为“竹性直”,高直挺拔,柔韧刚直、不蔓不枝,暗含了中国文化“以瘦为美”、心性正直、忠诚专一等审美追求;正因为“竹心空”,竹竿中空,因空见用,暗含了中国文化“有之以为体,无之以为用”,内涵蕴藉、含而不发、虚怀若谷、有容乃大的精神追求;惟其“竹节贞”,竹拔节生长,所以具有了正直坚贞、有节有操,风神灵秀、秉持气节等文化内涵。所以宋代文人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竹”字在汉语中的第三种重要国俗语义是男女情爱。“湘妃竹”的传说脍炙人口,潇湘二妃在舜游历九州客死他乡后的迎风泣血、执着相思让人感叹不已。坚韧执着的相思之情成了湘妃竹的代称,也逐渐成为女子坚贞哀婉爱情的代称。

(三)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的婀娜多姿所作的诗意感悟,使荷花增添了丰富厚重的文化意蕴。“荷”的汉语国俗语义:一是高洁,二是美丽,三是爱情。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不被淤泥浸染,莲藕洁白,莲叶清翠,莲花香美。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在文中,周敦颐描述了莲的四种品格:积极入世却不为世俗所染;本身美丽却不曲意谄媚;行为正直从不趋炎附势;独立自尊而不受亵渎玩弄,将莲花的象征意义提高到顶峰。又因“青莲”与“清廉”谐音,自此,荷花以其洁身自好、品行方正、仪态端庄、行为廉洁等文化内涵,在汉语中独具其国俗语义。此外荷花还以它负重与唯美的摇曳,存在于中国人的审美观照和集体无意识之中。在中国人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与清纯时,多用“出水芙蓉”来比喻。清代纳兰性德在《荷清》中,“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笔下的荷花俨然是一个亭亭玉立,婀娜多姿,踏着凌波微步的美少女。中国古代画家在致力于文学意境和绘画语境的结合时,对荷花的写意情有独钟,其间霸悍排阖的笔墨,纵意澎湃的激情、疾风骤雨的气势,在纸端烟云中展示出一种韧劲、张力和自由之美,使荷花成为一种勃发生长的“生命力”的象征。最后,洁净、美丽的莲花,还成为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时至今日,新婚洞房的布置,对联和窗花还常有“并蒂莲”、“鱼戏莲”、“荷花鸳鸯”这些元素,来形容夫妻的恩爱。莲花的根是莲藕,藕与“偶”谐音;藕中有千万条细丝,藕虽断,丝还连,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爱情象征物。莲花的果实是“莲子”,“莲”与“连”谐音,“莲子”即“连生贵子”之意。又因“莲子”生长于莲房中,一子一隔,互不干涉,又与我国传统伦理“多子多福”、“兄弟有序”的观念极为吻合,因此被赋予“多子”的意义。由此,荷花具有了男女情爱、婚姻和顺、生殖繁茂等多重象征意义。

三.对外汉语中的国俗语义教学

随着留学生学习的深入,对外汉语教学越来越趋向于一种语言文化教学。语言方面,传授汉语知识,进行语言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文化方面,通过汉语教学,弘扬中国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并促进汉语学习。

但是,目前国俗语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在大多数汉语教材中,都很少把词汇的国俗语义及其具体运用作为必要内容纳入。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对生词的处理方式都是:生词词目――汉语拼音注音――词性标注――外文翻译,而给出的外文翻译注释是对词语的字面直译,往往掩盖了词语深层次的的国俗语义。同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收录的8800多个汉字中,国俗词语仅占130个,在重要等级上仅仅属于“J”级词,充分证明国俗语义教学在考试大纲中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遇到国俗语义词时,大多也是自发地略加解释,深浅宽窄随意性很强。

(三)具体做法

在教材编写方面,应确定国俗语义词汇的比例。国俗语义词汇与一般词汇的比例在中级阶段因该最少定为一比四,高级阶段为一比三。同时,对国俗词语的翻译要尽善尽美。如果用简短外文注释足以说明,则直接附在该词的概念意义后即可;如果该词的国俗语义在外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对应,要用较多笔墨才能解释清楚时,则可以采用加注法来意译。

在教学方面,一是区分层次教学。首先,实施国俗语义教学必须考虑不同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层次,要在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内输入适量内容。不可因为脱离教学阶段,输入量过多,或内容过于生僻,导致他们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其次,要区分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层次。学习者的母语文化背景层次主要是指是否来自“汉字文化圈”。比如越南、老挝的学生,由于其母语文化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较大,所以,在理解和接受汉语国俗语义方面也更容易。因此区分学习者的以上两个层次能使国俗语义教学更具针对性。最后,还要根据国俗语义的常用性、是否有历史典故以及汉字的难易程度等,由易到难地安排教学。

二是结合语境和情境教学。国俗词语的教学,除了要侧重于揭示其蕴含的文化意义,还要更注重结合具体语境和语言交际技能训练,从解释和语用两个方面同步进行教学。按照“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教师应在具体语境中,借助于具体例句对国俗词语的文化内涵或联想引申含义进行解释,包括语法功能、语义搭配、修辞色彩等。同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语境来推测和判断词语的深层含义,通过语言实践来培养学习者对汉语国俗词语的洞察力和领悟力。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视听手段等,设置具体情境,就文化事件展开专题讨论。通过发表见解――适当引导――向正确观点靠拢三个步骤,让学生沉浸在自主创设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学习效果。

廉洁文化典故范文第8篇

受刑的老臣,名徐元梦,正白旗满洲人,康熙十二年进士,学养深厚,且精通满、蒙、汉文,为一代名儒,是康熙帝亲自为皇子们选定的师傅,围观的皇子们则都是他的学生。作为老师,昨天还倾注心力给皇子们讲授儒家经典,教诲他们尊敬师长、友爱亲朋的道理,今天就在自己学生的指挥、监督之下遭受毒打,皮肉的痛苦之外,心灵上的屈辱更让人羞愧难当。而这幕丑剧的导演者竟是一向崇尚儒学,深知师道尊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的康熙皇帝。

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第六次南巡途中,御舟停泊在临清州堂邑县。康熙令随行的3个小皇子读书,以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却发现他们书念得不清晰且非常生疏,认为徐元梦没有尽心教诲,而小皇子在自己这里读书,则大见成效。康熙非常生气,在胤祉等在京的皇子、皇孙发来的满文请安折上朱批,将徐元梦革职,并下令要当着全体阿哥的面,杖笞30大板。

康熙自少年时代起,就刻苦学习,5岁即开始读书。他后来曾回忆早年的学习生活:“诸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诵读,日暮理事稍暇,复讲论琢磨,竟至过劳,痰中带血,亦未少辍。”刻苦的学习成就了康熙渊博的学识功底,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所不通。他还下功夫学习西洋文化、科技知识,学习数学、化学、医学、药学、天文学、地理学、音韵学、光学、解剖学,并且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内现存有康熙演算数学题的算草,故宫博物院藏有康熙学习用的计算器、数学桌、康熙编写的数学书《数理精蕴》。

康熙可谓是文武全才,他自幼习武,身体强健,弓马娴熟,能挽十五力强弓,发十三握箭,还善用火枪。他66岁时曾向身边的侍卫们夸耀说: “朕自幼至今,凡用鸟枪弓矢,获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狲十,麋鹿十四,狼九十,野猪一百三十二,哨获之鹿凡数百,其余围场内,随便射获诸兽,不胜记矣。”他还说:“朕曾于一日内,射兔三百一十八,若庸常人,毕世亦不能及此一日之数也。”

康熙自己好学不倦,对皇子们的学习也非常重视,皇子们最早从4岁起,就要接受教育,年满6岁就要到懋勤殿(或畅春园之无逸殿)正式入学了。以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初十这一天《康熙起居注》等档案、书籍的记载为例:

这天康熙驻跸畅春园,早上寅时(3―5点)皇子们就来到无逸殿,开始复习前一天的功课。卯时(5―7点)师傅来到,皇子们先在殿前练习拉弓射箭,然后入室读书。辰时(7―9点)康熙上完早朝,给太皇太后请过安,便来检查皇子们的功课。巳时(9―11点)皇子背诵经书、练习书法。午时(11―13点)进膳,饭后接着读书、背书。未时(13--15点)吃点心,然后到院子里练习拉弓射箭,练毕回屋,老师出题,皇子讲书。申时(15―17点)康熙再次来到无逸殿,随意翻阅经书,令皇子们依次背诵、讲解,看了皇五子胤祺所写的满文后,康熙亲自示范,写下一首七言律诗。酉时(17―19点)侍卫在院子里安置箭靶,皇子们、师傅们开始射箭,成绩有好有差。之后,康熙亲自下场开弓发箭,连射连中。此时,天色已经傍黑,皇子们一天的功课算是结束了。

皇子们的学习如此紧张,且一年之中无论风雨、寒暑,只有元旦这一天及这天之前的两个半天放假休息。学习的要求十分严格,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谓中西结合、文武兼修。但是康熙教子最大的失误,是重教而不尊师,忽视了对皇子们道德品格的培养。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六月,康熙帝亲自为太子选定了师傅:詹事府詹事汤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书达哈塔。三位皆为饱学之士,能被皇帝亲点为太子的师傅,自是荣耀无比,且一旦太子继位,作为太子之师,前程更是不可限量。但是,结果却大大地出乎他们预料。

三位师傅第一天上课,就遭到康熙的羞辱。没等师傅开口,康熙却当着太子的面考问汤斌、耿介书经中的典故,又叫他们背诗,二人典故答不出来,诗又背不全,在自己的学生面前,颜面扫地。

在康熙眼里,这些师傅不过是自己的奴仆,根本无须顾忌他们的尊严。所以,上行下效,太子胤扔也没把师傅放在眼里。每日上课前,老师要先给自己的学生下跪,行君臣之礼。上课的过程之中,老师每当与学生说话,都必须先下跪。学生背书时,老师要一直跪着,学生背诵完毕,老师方可起来。

上课时年轻的太子坐着读书习字,年迈的师傅们则从清晨到黄昏,每天十几个小时,只能在书房东侧站立。作为太子,胤完全可以让师父们坐下授课,即使贵为皇帝的康熙,在听大臣奏事时,都要赐之以座位,让他们坐下来说。而胤对师傅的站姿却视而不见。进入夏日,暑热难当,师傅们体力不支,几乎站不住了,这位太子也确实曾开恩命师傅小坐,但不过偶尔为之,绝大多数时间,师傅们只能站着,即使精疲力竭,也不得不强撑硬挺。《康熙起居注》中记载,师傅们“常常昏倦,几至颠扑”;“不能支持,斜立昏盹而已”。但他们知道,一旦跌倒,肯定会被斥为“失礼”而获重罪,只好苦苦支撑,简直如受刑一般。

精神上的压力,人格上的羞辱,体力上的透支,使得师傅们难以承受,讲课的第三天早上,胤练字时,一旁站立的耿介突然晕倒,摔在地上。康熙闻知,对胤毫无尊师意识的行为没有一丝的指责,相反却申饬这些师傅们说,历来讲书,师傅都是坐着,我把皇太子托付给你们,应坐应立,你们应该自己说话,你们不说,我怎么知道。接着又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是我不发话,太子岂敢自作主张。如此,倒弄得师傅们一身不是。达哈塔只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说,臣等学识疏浅,不敢当辅导重任,所以是臣等自行侍立。如此一来,是站是立,不了了之。

此后,又坚持了两天,汤斌等人先后病倒。随后,加之其他原因,汤斌受到降级处分,耿介干脆被革职。

师傅们中,遭遇更悲惨的要算是徐元梦了。早在本文开头提到的被杖笞之前20年,徐元梦就遭受了一次大难。那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在西苑瀛台,康熙教皇子们射箭,徐元梦也随同前往。徐元梦自幼读书,是一位文人,于骑马射箭并不在行。而国语骑射一直是康熙极力倡导的满洲传统,徐元梦身为旗人,又是皇子师傅,却不能挽弓射箭,当着皇子们的面,便遭到康熙的责骂。作为满洲旗人的徐元梦,虽然是皇家的奴才,但仍不乏一丝文人的骨气,就为自己辩解了几句。不料,康熙闻听却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徐元梦按

倒在地,当着皇子们的面,一顿板子,打成重伤。这且不算,康熙还下令抄了徐元梦的家,而且要把徐元梦的父母发配到黑龙江去。康熙的残酷无情,似乎发泄到了极点,当夜又派两名御医去给徐元梦治伤,为的是不耽误皇子们的学业,命令徐元梦不许在家疗伤,第二天必须照常进宫给皇子们上课。

皇帝的蛮横像是震动了上天,大雨倾盆而注,可怜的徐元梦裹着满身伤口跪在宫门前的泥水里号啕大哭,苦苦哀求路过宫门的御前侍卫转奏皇上,哭诉说自己教书不称职,有罪当死,但自己的父母年老多病,且父亲为官多年,始终廉洁自守,抄家的全部财产还不到500两银子,乞求皇上开恩,饶过父母,让自己代替他们去黑龙江戍边。此时,两位受儿子牵连而获罪的老人已经被装入囚车凄惨地上路了,沿街观看的百姓无不掩面而泣。而御前侍卫们却不为所动,对徐元梦的哭诉掩耳不听。终于,后过来的一名叫关保的御前侍卫动了恻隐之心,将徐元梦的悲情转奏了皇上。

也许教育皇子还要用徐元梦,也许是徐元梦的哭诉起了作用,康熙总算回心转意,下令赦免了徐元梦的父母,恢复了徐元梦的官职,继续教皇子读书。

徐元梦的这一幕惨剧过去了,但是,老师毫无道理地遭受暴打、抄家,父母被发配,这些不能不深深地刺激皇子们幼稚的心灵。震惊与恐惧过后,皇子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今后学习的压力,也让他们在被眼前残酷的事实证明了师生之间身份地位的巨大悬殊之后,把人性中不可缺少的亲情和友情抛到了一边,把人性中不应存在的残忍和冷酷注入了自己的性情与品格之中。而最终更加痛苦地品味到皇子们无情涩果的,正是极大地忽视了对皇子品德教育的康熙皇帝本人。

康熙二十九年(1690)七月,康熙帝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行至今河北隆化的博洛河屯时,康熙突然发起了高烧,此时大战在即,康熙心烦意乱之中思念起自己的儿子,命皇太子胤、皇三子胤祉前来看视。不料面对疾病缠身,精神憔悴的父皇,胤竟满不在乎,既无伤心忧戚之色,又无关切问候之语。康熙算是领教了这个冷漠的儿子“绝无忠爱君父之意”,一怒之下,把他撵回了京城。

康熙三十五年(1696),康熙帝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令胤留京处理政务。重任在肩,胤扔却不以为然,才干本属平庸,办事又不勤奋,却骄纵蛮横,交接肖小,为所欲为,以致政务壅积,待康熙回銮,面对的竟是一堆烂摊子。

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帝第三次亲征噶尔丹,仍然让胤扔留守京城,主持大计。有鉴于胤扔上一年的不良表现,康熙除叮嘱胤扔以外,还特别严饬朝中负有监察之责的言官们,要破除情面,不惧权贵,对不良之举大胆指参,即使是皇子也不能例外。但这一次还是让康熙失望了,太子胤一如既往,我行我素,根本没把康熙的话放在心上。康熙回京后处置了胤扔身边的小人,后来又严厉处理了结党营私,图谋不轨的太子死党索额图一伙。但利令智昏的胤不仅毫不警醒,反而变本加厉,其疯狂暴戾更甚于前,对身边的大臣、官员、士兵,稍不顺眼,动不动就用鞭子抽,用板子打。就是诸王、贝勒也不在话下,平郡王纳尔素、贝勒海善、公普奇都曾遭他任意殴打。

更有甚者,胤连康熙也不放在眼里,竟敢公然顶撞自己的皇帝父亲。那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八月,康熙带皇子们赴围场打猎,行至途中,皇十八子胤病情恶化,康熙忧心忡忡,坐立不安。而胤面对就要死去的弟弟,竟然无动于衷。如此绝情,康熙自然非常不满,加以斥责。不料,胤竟“忿然发怒”,冲着康熙咆哮起来,而且发疯般地抽打起身边随行的大臣、侍卫。用民间的话来讲,这个不可救药的胤,简直是混到家了。

无父无君的胤,最出格的举动发生在去行围的路上。每到夜晚,他就偷偷潜至康熙居住的帐篷跟前,把布幔掀开一条小缝,向里窥视。弄得康熙惊恐不安,提心吊胆,昼夜不宁,不知道这个儿子什么时候会下手害死他。最后不得不下令废掉了太子。

太子被废黜,对康熙的身心是极大的刺激和伤害,颁发谕旨之时,康熙痛苦地哭倒在地上,此后一连六天,康熙都涕泣不已,寝食难安。半年多后太子复立,康熙倾注心血,百般训诫,但胤扔恶习难除,故态复萌,性情凶残,行事乖张,又一次被废黜。康熙教子可谓心机用尽,但太子胤竟如此地不成器,非但不成器,还几乎反目成了仇家。

康熙第二次废黜太子后曾气愤地斥责胤“举动乖张”,说他居然背对着自己,用手直指着他的师傅徐元梦破口大骂,骂徐元梦似乎还不解气,竟然骂起徐元梦的父母来了,骂得性起,又将师傅推到河里,接着又从河里揪了出来,继续殴打。

亲眼目睹了胤劣行的康熙,气愤地斥责其“举动乖张”,但他似乎忘了,正是他自己曾经当着皇子们的面,考问、羞辱、杖笞他们的师傅,直至革职、抄家、发配师傅的父母。就是康熙自己,在下江南的路上,还传旨回京,令皇子们指挥、监督着自己的师傅受刑。

上行下效,康熙对皇子师傅们人格的蔑视,造成了皇子品格中亲情友情的极大缺失,所以,要追究胤养成这种恶劣品性的根源,正是康熙皇帝自己。

皇子中不讲亲情友情的不止太子胤一个,皇长子胤的凶恶残暴,较之胤更加过分。胤被废,胤竟然向父皇表示,要诛杀胤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闻言,大吃一惊,深感这个儿子“凶顽愚昧,不知礼义”。胤对自己的兄弟,不仅心伏杀机,口出狂言,还找来三位蒙古喇嘛,命他们用巫术诅咒废太子。在奉命看守被拘禁的太子时,对太子家中的匠人滥施酷刑,其中有人竟被逼得上吊。胤对其亲生母亲也非常粗暴,以至于其母惠妃上奏康熙,请求处置这个不孝的儿子。他甚至还私下唆使康熙身边的太监为他打探消息,胆大包天地责打康熙身边的侍卫。种种劣行,令康熙极为震怒,为防止这个“气质暴戾”的家伙“肆行杀人,猖狂妄动,”最后将他在家中幽禁。

康熙的其他儿子们为了皇位的继承,也全无亲情友情可言。他们拉帮结派,相互争斗,尽管康熙再三训诫,却根本不起作用,同胞兄弟成了你死我活的仇人。

雍正继位,对同胞兄弟的迫害,更是绝情。从与他同父异母的三哥胤祉到与他同父同母的十四弟胤,十一个兄弟中老三、老八、老九、老十四共4人被他下令圈禁,其中老八、老九在圈禁中丢了性命。

英明一世的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声名显赫,却在皇子的教育上留下了败笔,也给历史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缺陷。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教必先尊师,但康熙皇帝却重教而不尊师,真乃千古怪招。究其原因,大致可概括出以下三点:

第一、康熙教子心切,极力想把皇子们培养成博学多识的文武全才,成为他实施帝王统治的可靠助手。因此,为皇子们的学习订下了严格的高标准,不允许他们的学习出现丝毫的偏差,所以对师傅们教学的效果,产生了不近情理的要求。

第二、康熙自己无论在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还是在西洋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使他一方面对皇子们的学习产生了很高的期望值,制订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使他对皇子师傅们的尊重打了折扣。 第三、康熙地位至尊,权倾天下,在他的心目中,大臣也好,皇子的师傅也罢,不管你有多大的学问,都不过是自己手下的奴才。尊师重教的传统规范,对至高无上的皇帝是没有约束力的,所以,不顺心、不满意时,申饬、责打、处罚,也就不是什么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