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一、生态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概念依据197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规划研究过程中所提出的绿色城市、健康城市、永续城市等概念,虽与生态城市概念部分相通,但仍有差别,会议中建立城市生态规划原则,包括生态保护策略、生态基础设施、居民的生活标准、文化历史保存以及将自然融入城市等五项原则。此后生态城市的发展构想与理念逐渐引起讨论,并且后续的研究发展均依循这些原则进?。

生态城市需符合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等社会永续性挑战,包括适当技术、社区经济发展、社会生态、绿色活动、地区性生态、永续发展,其范畴非常广泛,而?仅是绿色生态部分。在生态城市一系?领域范畴中,领域与生态城市间,或各领域间并无附属关系,而生态城市须靠各领域课题完成方得以建构成功。

二、生态城市规划缘由

1、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已成为新的城市规划方向

动?交通运具带来城市的扩张,增加人及货物移动,导致能源耗费且带来大?的气体排放及污染,并且由于城市扩张阻断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另外全球暖化造成气候变迁,?定时的?雨,使得原有公共建设基盘无法负荷,是故相关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所提出的策略及作法均试图在解决这些议题,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也成为未来新的城市理论方向,世界各地也将此一议题做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

2、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一个全方位以交通及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城市策略

经过整理生态城市在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探讨多在城市规划、交通运输、城市内的自然景观以及建筑与能源四个部分,在第二章及第三章对于相关策略及7个城市策略进?分析后,归纳出较常被提出的议题并非仅绿化及景观的议题,主要围绕在交通所带来能源耗费及自然环境断?所衍生包含能源节约与再生、绿色交通运输、废弃物减少与循环、城市发展与管理、自然环境修复、水资源与?域管理、永续建筑;其次则为社会??与健康、国际关系、国际合作与教育。

3、生态城市设计是全面的执?及全体市民的责任

各城市皆对于前述项目均提出具体策略及规划,虽然各城市特色?同,但气候变迁带来的问题必竟是全球性的,因此各城市面对的问题相似,交通耗能、热岛效应,几乎都是必定面对的问题。各个城市也有其独特的策略,?仅城市设计、工程技术的处理,还包含市民?与、政府合作、财务平衡、政策控制及公私合作,做重要的是公部门及首长的决心及贯彻?。当然其他城市的经验?一定完全就能运用在中国,?过几乎所有城市目前最为重视应为绿色交通及绿色能源的推动,而中国尚在绿化及绿建筑阶段,需加紧脚步才能跟上世界潮?。

4、中国目前所面临生态城市执?的课题?仅是执?机制议题

目前规划将生态城市控制主要以城市设计来做为主要操作,在中国各城市所执?的机制在城市设计方面必须重新检讨城市设计准则,将生态城市指标?实于城市设计准则外,另外应加强对于建筑物及能源部份,必须加紧脚步逐步纳入建筑法规来全面要求绿建筑设置,并且对于既有建筑部分也需研拟改善对策,开发相关节能设施技术。

三、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指导方针

1.生态城市发展区位的选定

(1)基地必须与现有的大众运输系统(包含火车、地铁、轻轨、公交系统)结合,或可变更或延伸现有大众运输系统与基地衔接,而大众运输车站须设置在步?或自?车可到的距离范围内。

(2)市民基本日常功能必须在这个发展范围内提供,而这些功能必须在人?或自?车可到的距离范围内被设置。

(3)基地必须座?在距离较大的城市或市中心区域内,以自?车可??到达的范围,而且必须整合到具吸引?的、直接和完整的,且?用引擎动?的交通网络内。这些有关更新基地的选定的准则和将城市缩小的结构重组的决策,已变成欧洲城市的再生议题。因应这些准则,地区规划规则和土地使用规划也将作为指导城市发展。

2.高开发密度和规模

开发密?跟规模将决定城市发展的居住及使用(工作、学生、购物)人口,这是城市规划很重要的议题,?只是在开发单元内?低土地消耗,也提供市民大?的功能,而且允许较多的永续交通系统设置。因此着重在相对的交通需求、?用太阳光的建筑以及生活议题品质的开发单元内最有效地进?开发密?是需要的。

四、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

城市规划区目前已近90%大致已开发完成,对于前述建议对策,针对城市规划区特性及立即执?成效,建议以短期两?、中期五?以及长期十五?的?动规划,来达到生态城市环境改善成效。

1.短期执?策略

由于城市规划区人?环境、空桥系统及自?车初期?网经市政府及私人建筑基地开发完成,于短期??内主要分为交通措施、基地绿化及公共设施改善来执?。

(1)由于城市规划区初期人?及自?车?网已建立,应着重于减少汽、机车的进入,主要以扩大?人徒步区及建立大众运输系统,于假日封闭中心商业区部分道?作为?人徒步区,并且选定部分住?区试办宁静区,让市民及居民体认到减少对于汽、机车的依赖。

(2)于既有建筑物开发基地及企业鼓励增加绿化植栽,特别是于屋顶及建筑墙面设置绿屋顶及垂直绿墙设置,达到?低城市热岛的效应。

(3)在公共设施部分,短期内着重于对于重新检讨直栽植穴设置方式,增加基地内及道?的地表水直接渗入土壤,改善地区微气候。

2.中期执?策略

评估短期所进?的执?策略成效,再加以扩大或并纳入一般日常执?机制。扩大并确定?人徒步区及宁静区范围,另外以高收费、减少汽、机车停车费的设置并且建立区内大众接驳系统来直接抑制汽、机车使用的??,并且对于新建筑开发案逐步减少汽车停车位的设置。对于新开发建筑案以绿建筑标准,对于既有建筑物着重于?能设备的

运用及改善,减少能源消耗及气体排放。对于既有公共设施改善,重新检讨逐步减少人工铺面,增加绿地设置,并扩大单独植穴设置?连成植栽带的设置,增加绿化及地表水渗?的面积。

3.长期执?策略

长期则全面执?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并重新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策略检讨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准则并纳入建筑技术相关规范,纳入法制面执?。

(1)除?建立以人?、自?车及大众运输作为区内主要交通运具之环境外,并配合于相关法?对于新建及既有建筑内减少汽车停车位的供给。

(2)对于既有建筑全面奖励?能设备更置,并且对于既有建筑逐?推动绿建筑改善纳入法令执?。

结论

未来城市整体规划及城市设计,以生态城市概念做为规划主轴,检讨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准则纳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概念,进?区内土地使用及公共设施改善,积极改善既有公共基础设施,?低交通能源消耗,透过整体城市设计构想中将绿地、人?步道、立体空桥、广场及开放空间等公共设施重新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来改造,另外结合既有建筑物以绿建筑手法改善,再加上交通策略的控制,重新以可步?社区城市规划设计方式检讨,进而达到重塑生态城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林忠航.考虑能源的城市规划研究[D]. 同济大学 2007

[2]郑金.节约型社会目标下的城市规划对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2篇

应对老龄化

显然,我们正日益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危险,它需要更多的医疗保健设施,更好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将影响到以城市发展为核心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老龄化将会对我们的城市设计乃至建筑设计提出特殊的需要。在这些专业领域,有效的应对策略的提出,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养老地产项目将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对养老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使之与城市和人文环境能够紧密契合;在项目整体规划方面合理有效地考虑老龄化人群的独特需要;在建筑设计方面针对这一特殊人群做出更细微人性化的反馈――这些从策略定位、区块规划、单体设计层面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设计过程是未来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老项目的策略定位

首先不应当把养老项目理解成单一功能的居住模式。今天,随着老年人积蓄的增多和观念的改变,相当一部分老年人独立意识增强,愿意自己生活。因此,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网络,修建集服务、医疗、居住以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养生养老社区,将是未来城市设计复杂系统中的重要分支。因此,相比一般地产项目,未来养老项目由于其综合性、系统复杂性和所关注人群的特殊性,前期准确、全面、细致的策略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要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区域人文、投资主体等进行分析比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燕珉教授经过多年对老年住区的研究实践,将老年社区按开发模式划分为四种类型:专业建设的养老社区、养老综合体、政府投资的福利型社区和旧建筑改造的养老公寓四大类。这几种类型一方面由于各地方政策和投资主体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另外,不同功能配套设置和不同地域文化习惯都使不同地方的老年社区类型差异很大。但总体上,政府和专家主导在其中会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以西班牙巴塞罗那政府修建的Julia Tower老年地产项目为例,当地政府将该项目纳入城市区域发展策略之中,使其与城市环境自然融合。项目集合了一个体育场、一个市民活动中心和一个老年公寓,综合的功能使这里成为激活区域城市活力的公共空间。老年公寓作为这一项目内部的唯一居住功能,成为一种持久的催化剂,推动了区域活动与周边城市活动的融合,而这座17层的建筑也成为城市北部的新地标。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更加细微地关注了老年公寓的社会性表达,将楼体分为“三段”,作为三个“社区”来处理,并施以不同的颜色。这三个“社区”分别设置了各自的公共活动空间,成为老年人集会、休闲的“公共客厅”。围绕这些公共客厅,宽大而充满阳光的室外走廊又可以俯瞰全城风景,成为老人散步的驻足之处。

同时,养老项目在策略定位上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切入。笔者曾主持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前期策划,这一养老地产项目涉及更宽泛的研究内容,包含市场定位、资源定位、价值定位、产品定位,以及项目定位五方面。其中市场定位和价值定位是软性的,需要判断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和项目自身在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与区域的内在融合性:既要能够挖掘地域价值,又要能够产生新的区域价值。这其中,围绕建设专业的复合型养老社区,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如何统筹拆迁安置与就业,拉动各行业经济增长;如何进一步提高当地居民综合文化素质;如何营造适宜养老的“开放式公园社区”,并与城市景观及周边景点相联系等,都是要考虑的内容。而资源定位和产品定位则更加具体,其直接决定了未来的社区模式和产品类型。例如资源定位,涉及生态养生、建筑节能和智能养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需要深化细分,并恰当引入具体项目与技术产品,进一步影响、渗透进未来的规划、景观及建筑设计。通过分析,此项目最终明确了以生态、健康、智能、绿色为核心的现代化高端智能养生养老社区的项目定位。

养老项目中的规划模式

不同的养老地产类型需要不同的规划模式,对于兼顾居住与度假功能、环境良好的复合型养老社区来说,恰当的功能分区,合理的交通组织,巧妙的景观处理及便利的后期维护管理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列举的秦皇岛某养老项目的概念性规划是这方面的一次尝试。这一规划占地53万平方米(与同类项目相比,北京汇晨老年公寓占地54万平方米;燕达国际健康城占地面积80万平方米;北京东方太阳城占地约234万平方米)。通过前期的综合分析与产品定位,明确了由社区至组团的复合式社区配套,包括医疗护理、养生保健、文化娱乐、运动休闲、餐饮购物、生活通讯等多重功能,并明确各功能间的相互辅助与补充关系。在环境方面,尊重周边自然环境并将周边景观水系引入社区,既增加了景观层次,又为组团划分提供了边界。在后期运营模式上也做了前期制定,以出售房屋产权、出租房屋产权和以产权酒店方式销售房间为主体的销售方式,同以社区物业服务、家政服务、医疗服务、娱乐服务为主体的社区服务体系相结合,使这些综合考量充分体现在后期的社区规划中。

这个规划最终呈现出一片叶形的形态。社区内部的环形主干道勾勒出叶形的边沿,次级道路沿干道象叶脉一样放射开来,连接周边城市道路;再次一级的道路全部为步行系统,与各建筑出入口和景观节点连接。将项目地北侧天然河道引入社区中心,所有的公共建筑,如健康体检中心、疗养中心、健身活动中心等沿河两边布置。河岸景观为这些公共空间提供了很好的观景效果,也便于老年人在不同的季节进行室内外的活动。大型商业与购物中心设置在入口靠近城市干道的位置,能够兼顾为周边社区提供服务。同时,也考虑了在各组团内部设置小型超市等生活辅助功能。沿主河道设置了若干座桥,将两岸的公共建筑连接起来,方便使用及后期的维护与管理。其他各居住功能区按组团环中心区布局,能够比较均好地享受到中心区的服务。

养老项目中的建筑设计

优秀的养老地产项目除了体现在规划设计方面,在建筑方面的设计也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老年人的需要。在这一方面,需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结合对建筑功能的不同需求,对老年住宅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但总体上,“不仅要将老年人的住处仅仅视为一个容身之地,给予物质和安全上的关照, 同时更应当有心理和社会意义的考虑”,已成为专业领域内的共识。

目前国内的老年住区多为独居式的老年公寓,既有新建的专业配套齐全的,也有旧建筑改造的。改造现有住宅的内部条件,使之完全或基本上适合老年人的需要, 这种方式更经济,也易于实现。具体一些的措施,比如去除台阶等障碍物,在必要的位置增加扶手,减少金属、玻璃等不安全材质的使用等,都是比较简单可行的措施。

另一种是考虑到几代人合居的复合户型,这种居住方式更关注老年人特殊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特点。多数老年人都希望能够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与年轻人保持日常的交流,而不希望被孤立成单纯的老年人群体。在这一方面,复合户型既能满足几代人同住的需求又可以避免互相干扰,且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未来的养老模式中90%为家庭式养老)。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铁枢纽站、城市新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efly describes the Wan Bao new district concept planning and the core area city design superior scheme from the area, location, idea, traffic and other aspects, and do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new city area planning ,which is as the high-speed rail station the core, in order to increase reference for the same type project.

Key words: high-speed rail hub station; city new area ; city planning; city design

中图分类号:U291.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随着50多年的全球高铁建设历史,特别是法国、德国、日本等积累了大量的优秀经验,为我国高铁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众多的参考。而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迅速,给高铁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铁站建设大多数选择建在新城区,结合高铁效应,往往形成以高铁站为空间核心和交通核心的新城区,在城市规划上如何处理好高铁站与新城区的建设就尤为重要。

1 项目背景

新建上海至昆明的高速铁路专线,在湖南境内将通过娄底市万宝新区,同时在建的洛湛铁路娄邵段、规划中的湘潭-娄底、益阳-娄底-衡阳两条城际轨道线路以及安-张-衡铁路线都将并入娄底南站。由此,万宝新区的湘中铁路交通枢纽地位日渐突出,为新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万宝新区带来经济、社会、文化、城市、产业等方方面面的改变。本次规划目标:a.依托新火车站建设规划现代、高效、特色的新城市中心区,打造娄底新名片;b.建设综合性客运枢纽,实现交通综合化、立体化;c.承担娄底“南扩”启动区的重要作用,带动万宝、百亩、大埠桥等地区发展;d.利用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娄底经济发展新引擎。新的规划将使这里成为娄底市乃至湖南省两型新城的典范。

2 项目区位范围和现状

娄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风光旖旎。市内有清代名臣故居等人文景观和各类风景名胜旅游点。万宝新区位于娄底市西南部,紧邻老城区和百亩片区,是娄底市南北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规划范围针对万宝新区,面积约28km2,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约207公顷。

基地内山水资源丰富,有仙女寨和尖山寨两个山脉伏于基地中部,北面临孙水河,永昌河贯穿基地南部,梯田景观保留较好。

3 功能定位

3.1 区域性的客运枢纽

沪昆高铁、城际铁路以及普通铁路的汇集已经构成了娄底市对外通行的铁路交通网络,另外长途汽车站、有轨电车、公交车、出租车以及自助自行车的综合交通体系的设置,实现了内外交通一体化,赋予娄底南站综合通枢纽的功能,并将成为娄底市未来的南大门。

3.2 娄底新综合中心区

娄底南站应该朝着打造多元化复合功能的城市聚集区的方向发展,努力打破传统交通枢纽的单一模式。在包含现代服务、商贸物流与文化娱乐多种功能的同时介入居住与休闲旅游,强化市民公共生活的功能,促使多元功能之间互动,增强城市活力,使万宝新区成为“生态宜居、创新宜业、低碳宜游”的魅力新城。

4规划理念

规划从城市的功能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及生态环境各方面入手,营造娄底市乃至湖南省的“两型社会示范片区”。

4.1 多元的复合功能

正如之前功能定位里所提到的将万宝新区打造成多元化复合功能的城市副中心,而城市中心往往需要多个不同城市功能的单元来支撑。同时,在空间上对这些功能单元进行合理的配置,开发上做到严谨有序,为城市高效稳定的发展奠定基础。

4.2 高效安全的交通系统

建立合理的道路系统与交通组织,保障火车站地区的交通便捷与安全,特别是科学组织各类交通之间的人性化衔接。

4.3 别出心裁的城市景观

结合娄底青山绿水等自然环境,通过山水湖滨、城市公园、景观绿轴及休闲广场等多种表现形式,打造一个显山露水的生态宜居新城。

5 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的合理性

本方案以生态、宜居、活力、和谐、高效为主题,融合万宝新区的自然特征和娄底文化脉络,大力打造功能复合、宜居宜业的“山水万宝、两型芯城”。最终形成万宝新区的高品质空间结构“一核、两带、三廊、四轴、五区、多中心”。

一核:高铁站商贸中心区

两带:孙水河风光带和永昌河风光带

三廊:以牛心房山-鸭婆山-白毛塘山德生态廊道、以尖山寨及仙女寨为主的生态廊道、以及高铁站南部矿山与永昌河生态绿地联通的生态廊道。

四轴:一个城市发展主轴和三个次轴

五片区:-高铁站为核心的中心区;-商贸物流区;-永昌河以东生态居住片区;-北部山水居住片区;-孙水河南岸行政办公居住片区

多中心:高铁站商务中心区,商贸物流服务中心,教育科研中心,滨水娱乐休闲中心,以及各居住组团内的商业服务中心。

结合空间结构,将万宝新区划分为七个功能分区,包括火车南站综合商务区、生态文化休闲区、生态居住区、商贸物流区、滨水休闲生态区、山水生态居住区和万宝生态保护区。这些功能区各有主题,同时也是功能混合的组团,以减少交通出行。各分区围绕高铁站为核心有机布置,并通过生态廊道及各种步行空间紧密联系。

6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系统规划思路

本区规划南二环为快速路,并且构建“六横四纵”主干道路系统。道路网规划方面,一是增加城市干道与对外交通设施的衔接,使高铁站枢纽可以快速到达及疏解,二是在保留现有山体地貌的同时,在内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明晰的道路网系统。

6.2 交通系统规划

整个规划区形成以“一”字型轨道交通为骨架,“环”型电动公交车及为主体的多层公交体系,倡导“P+R”公交换乘,建立以公交为主导的出行模式。规划特别重视慢行交通的舒适性和覆盖性,提出“软交通”概念,鼓励步行和使用自行车等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交通工具。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场景式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082-03

1 引言

城乡规划专业外语是城乡规划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学生对外拓展交流、学习、工作的一门重要实用工具。传统教学方式强调理论知识讲授的系统性,但是很难整体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课后知识的延伸和实战运用。因此,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教学,形成良性课堂互动,是大学生多维实践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满足城乡规划专业评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近7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城乡规划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 传统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弊端

2.1 “花瓶式”教学模式

专业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具有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特征,一方面,它需要大量的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对专业材料的理解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同时,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于一般英语的表达,具有科学性、学术性特征,用词更为专业严谨。在传统专业外语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针对专业英语的这种特点,形成以“讲+考”为主的教学模式。“讲”主要包括单词的讲解和文章的阅读,“考”的形式则脱胎于大学英语考试模式。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的为学生带来词汇量和国外先进技术的信息,弊端是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而考试中,学生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复习也能顺利通过考试。长久以往,专业外语课堂易沦为“花瓶式”教学,其特点表现在看似师生双方在教学时间内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师讲授内容的最大价值仅仅反映在学生最后的试卷和考试通过率上,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后续学习的主动性。这种“花瓶式”教学模式是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由于英语不是大多数学生未来的生存技能,因此,这种“花瓶式”教学模式对专业外语课堂教学的危害甚大。

2.2 大学英语与专业外语教学“脱节”

专业外语教学不同于大学英语,但是又与大学英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专业外语教学是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需要大学英语为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能力打好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进一步拓展的能力。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各自为政、互不联系。大学英语教学以国家四、六级考试为导向,失去了提高语言能力的最终目标,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在低年级完成四级考试任务之后就放弃了英语学习,在进入专业外语学习后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和词汇量都无法满足要求,致使专业英语学习效果欠佳。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外语教学之间“脉络”的断裂,称为阻碍专业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合格的专业外语教师资源匮乏

目前专业外语教学课程的师资境地比较尴尬,它既需要任课教师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又需要有良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课程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教师自身外语水平高低的制约。有条件的名牌院校可以联合海外专家或者“海归派”教师进行任教,但是这部分的师资力量远远不能达到专业外语教学的需求量。一般本科院校只能将任务转嫁到英语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身上,这部分教师自身外语能力主要表现在读写方面,对于外语的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先天不足,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并无太多区别,甚至在语法及写作上不能达到大学英语教学的水平,更不要说是科技英语的水平了。同时,由于众多院校不太注重专业外语教师的再次培养,教师依靠自身努力提高外语水平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合格的专业外语教师资源匮乏是专业外语教学无法突破传统“花瓶式”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因此,尽管专业外语教学在城乡规划专业本科教育中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但教学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课程的终结往往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生在实践中有效的运用外语技能成了一句空话。

3 场景式教学法与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学习的契合点

首先,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的研究对象涉猎十分广泛,包含自然、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多学科人员的协作才能更好的完成,而专业外语的学习更是建立在对国外社会、文化、艺术、技术背景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场景式教学法可以模拟工作过程的多专业协作过程,又有助于学生团队进行合作,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兼顾到不同英语层次学生的实践锻炼。

其次,从学习的思维方式来看,无论是外语学习还是城乡规划的专业学习,目标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进而达到自我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要转变学生根深蒂固的被动式学习思维方式,就需要为其在课堂上创造形象的展示场景,使其融入课堂的主体角色,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方式。场景式教学法依据不同模块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环节的设定,提供丰富多彩的主题场景,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具有较好的效果。

最后,从专业能力的培养来看,城乡规划专业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不是“讲+教”而是“学+用”,因此,教师需要从传统模式中的主体地位退出,将课堂的主体交还给学生,新型课堂教学必需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进行控制。宏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整体课程培训的把握,微观层面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层面的理解、运用。场景式教学的创设可以将教师的宏观控制与学生的微观学习融入到场景训练中,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和研究,最大限度地加强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掌握,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场景式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场景式教学由情境教学和任务型教学两部分组成,这是其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任务型教学是以意义为中心,实际任务为具体形式,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问题,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完成,即完成问题的解决: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因此,场景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能够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景,根据学生特点任务,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

4.1 模块化教学内容,创建情境教学主题

情境教学主题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场景式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相对于任务的、执行和评估,任务的情境设定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知识理解与应用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笔者结合城乡规划专业课程的教学基础,依据教学计划的进度安排,创建主题模块,形成如下图所示的若干具有独立阶段功能,又相互联系的教学情境模块体系。

每个模块在为教学任务提供专业主题场景的同时,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该模块相对于传统教学做了重大调整,规划理论和规划设计内容以教师的讲解为引导,学生的讨论为主导,最终成果以“未来之城”的主题创作来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对已有的规划理念、设计和自己的理解以及对未来的畅想,诠释对未来城市发展的设计思路。该模块教学从一开始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在教师进行理论讲授时就开始与教师探讨关于未来城市理念的可行性,学生小组内部也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在“未来之城”的创作中能够有效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及课堂内容有所创新。笔者以下图所示三组具有不同代表性的学生成果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图2:BOX-CITY COMPLEX以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为出发点,通过对居民一天城市行为的考察和分析,设想了以“BOX”理念为主的未来城市模型,梳理了交通、用地、建筑及城市舒适性等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该组的优势在于能够将城市设计概论及社会调查课程的基础知识与专业外语课程中介绍的国外城市规划理论相结合,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考虑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图3:SAPIENTIAL CITY,学生以居住组团模式为研究的出发点,以智慧城市的视角组织未来城市的交通、用地和建筑模式。该组的优势在于运用已经初步成型的城市规划理论对未来城市的模式进行改良型研究,以城市中最受关注的居住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交通、用地布局和建筑模式都围绕居住组团展开,对城市模式和单体建筑模式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图4:CITY TOMORROW,学生依据教师关于最新交通工具一真空管道运输的介绍,依托前沿科学技术的概念设计大胆畅想了未来城市的新型形态。该组的优势在于以交通工具的变革为核心,颠覆原有城市发展理念,创新居住模式和城市新形态。

上述三组案例尽管在研究出发点上各有不同,但是集中反映了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趋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同时,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的高涨促进了师生互动、学生互动,这种互动改变了以往课堂沉闷的气氛,也促使教师不断根据学生的进度和需求调整知识内容和方向,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对师生而言是“双赢”局面。

4.2 “任务”分期,师生共同参与

场景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以任务型的方式来完成知识从教师到学生的过渡。课堂模式设计了教学型任务、研究型任务和真实性任务三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任务依据教师参与程度将场景式训练划分为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相互关联,循序渐进。教学型任务在初期阶段,主要以教师为主导,预先设定教学情景。这一阶段教师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展开教学内容,以讲授为主,为学生预先设计好详细的教学任务并提出可能性的选择,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学习。研究型任务在中期阶段,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在教师选定的教学框架下,通过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互动最终形成情景教学目标,并由各小组针对该目标进行研究学习,为真实性任务的完成搜集基础资料。真实性任务在后期阶段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从角色的确定、语言的组织到剧情的设计和现场的表达均有各小组自行完成,教师仅作为场外人员进行帮扶和指导。

比如,在“建筑设计与技术”模块中,作为专业外语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考虑到学生的整体适应能力和兴趣的产生,以建筑师生平介绍引出学生对设计师生活的畅想,进而联想到自己的大学设计生活。最终以“我的大学设计生活”MV短片创作展示。短短15分钟的视频录像,包含了同学们对大学设计生活的种种描述,有迷惑、遗憾,有欣喜和理想,有友情的展示还有对爱情的向往。整个短片从导演到演员,一直到最后的剪辑录音,完全由各小组成员独立完成。很多同学在教师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将短片打造成英文配音,中英文字母,音乐背景,独立旁白的微电影。哪怕只有短短几句话的“演员”,也都力求将英语表达和剧情演绎到完美。从教学效果看,这种“任务型”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由“主导”变“引导”,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而且锻炼了他们研究能力的和自学能力,有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从时间、空间方面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专业和英语水平互为提高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5篇

一、城市广场水景概述

在广场设计中,水景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与水的关系可以说与生俱来,人的生长历程离不开水,人因亲水而有智慧。水是万物之源,富有灵气,水景的可赏性几乎包容了环境景观所要求的全部内涵,即声、色、光、影。水体的灵动,涵养生灵,陶冶着人的情趣与心境,从而极大的提升人类生活环境的品质,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习性。

(一)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

城市广场水景的概念可归纳为:处于城市广场中的,由人工或自然水景构成的景观,具有反映城市生活、文化内涵和人们生活需求的功能。

(二)城市广场水景的分类

一般广场中水景可分为静态水环境和动态水环境。

1.城市广场的静态水设计。静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水体保持相对的静止状态。在广场设计中常以池的形式出现,具有安详朴实的特点。

2.城市广场的动态水设计。动态水环境一般是指广场中水体保持相对的运动状态。大致又可分为流水设计、落水设计以及喷水设计。

(1)流水设计。流水是连续的带状动态水体。它能给人别样的自然情趣和深邃的哲理。

(2)落水设计。落水是将自然水或人工水聚集一处,使水流从高处跌落而形成垂直水带景观。

(3)喷水设计。喷水也称喷泉,是将压力水喷出后所形成的各种喷水姿态用于观赏的动态水景。

二、我国城市广场水景设计存在的问题

水景是体现广场魅力的重要因素,可当今广场水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总结目前城市广场水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过于追求气派

一方面表现在规模上的过于扩大和对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很多广场中水景是作为一种市政建设的成就来体现的,一味追求壮观的场面而无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表现在过于追求形式和风格。

(二)表现形式单一

近些年我国广场的水景还大都停留在观赏的设计上,大部分是喷泉,表现形式不够丰富,没有挖掘出水的众多特性。蕴涵内容和意义的水景较少,水景还缺乏特色和感染力。

(三)对人的忽视

水景设计首先应该是为人服务,让人随处感受到水的特性、自然的气息。我国现今的很多城市水景设计还不能做到以人为本,供人欣赏的多,可以亲近、玩耍的少,对人的感受和需求还不够重视,水景周围的辅助观景及休息设施也还不够完善。

三、现代城市广场水景的设计原则

在设计水景时,我们应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设计水景更应慎之又慎。在此,笔者就如何营造广场水景做如下概括:

(一)宜“小”不宜“大”

所谓的“小”是小面积水体的设计,而“大”则是一望无际的大型水体设计。大水体的存在与人们过于追求气派的心理有关,总觉得大的水体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大水体会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后期的养护往往代价巨大;而且会让游人敬而远之,大水体旁一般会竖起警示牌:严禁游泳,严禁垂钓,严禁游泳等等;大水体大都不是自然水景,而是人工开挖的死水,如果水体不慎被污染,后果不堪设想。小水体建造代价低,容易亲近,便于养护,一旦水体受到污染也不难治理。

(二)宜“曲”不宜“直”

所谓宜“曲”不宜“直”,指的是水景设计成曲的要比直的好。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即在设计中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设计出不露人工痕迹的景观。自然界中的江河溪流蜿蜒曲折,这种水体形式自由且富于变幻效果。在广场中更适宜设计仿自然的曲水,然而,现实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的成规则的、笔直的,觉得此种做法体现的是一种秩序美,由此得到征服自然的心理满足感。

(三)宜“下”不宜“上”

宜“下”不宜“上”指水景的设计最好由上往下流,遵循万有引力定律。不宜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因为喷泉是向上喷的,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此过程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营建尽可能美的景观。

(四)宜“虚”不宜“实”

这里说的虚是指虚拟的或有象征意味的水景,是对一些水资源缺乏,没有天然河道的景区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型水景,在造园过程中利用沙石和水草等自然水体所具有的特征加以设计。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

有特殊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会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体验。

四、未来城市广场水景设计

未来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态体系,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观。在未来广场水环境的设计中,将会更多的体现它的生态化和整体性。我国应该把城市广场水景观建设视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广场水景观设计、建设、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广场水景。只有通过对水景观意义和内涵的深刻了解和透彻分析才能赋予水景观真正的意义和价值,设计出符合人们内心需求的水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晓彤.中西方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比较

[2] 龚明.城市建筑水环境设计手法研究

[3] 赫伯特.德莱塞特尔、迪特尔.格劳.德国生态水景设计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规划指引城市设计 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品质的重要方面,是城市价值与吸引力的表现,是城市形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在中国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中出现类似于西方社会学中的公共领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公共空间就逐渐成为市民社会这种新构成展开、发展的容器,从而成为现代城市生活实现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大城市在经过了前期的高速发展后,正处于城市品质发展的上升时期,逐渐转向更为理性化、精细化和人性化的发展趋势。从注重量的发展,转变为注重质的提升。随着城市的功能趋向复合化和多元化,将会越来越重视通过高质量的空间环境来激发公共生活的多样化。

一、城市公共空间含义特征

1、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

公共空间,顾名思义,“公”对应的概念是“私”,这是一对社会学概念。其主体对应的也是公众和私人这样一对社会学概念。在城市中,凡是涉及到公众的场合都可以被称为城市公共空间,这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外在表现上,这类空间是对公众开放的;第二,在内在含义上,这类空间是与公众的生活和利益相关的。

城市公共空间,将这一定义延伸到城市的层面, 既包括对城市所用人都可以使用的广场、公园、绿地、各类步行道,也包括建筑实体的开放空间,它是市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场所,同时,它又是城市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包含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他与可持续发展相一致的元素。

2、城市公共空间的人工塑造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人工因素占主导的城市开放空间,具有景观、宗教、商业、社区、交通、休憩性活动等功能。[1]是人工改造的环境,它有别于城市开敞空间,虽然他们两个均属于城市开放空间的两大系统,但是,城市开敞空间是城市中以天、地、山、河为界,视线开阔深远的区域,这些开敞空间,有些可以供人活动,有些只能作视线远眺。其主要功能在于调节城市的生态平衡、提供自然休憩环境。

3、城市公共空间的多样性

它几乎涉及到了各种城市空间类型,既包括室内空间也包括室外空间。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决定了它们中的许多空间供公众使用,这一特点导致许多公共空间并非室外空间,而这些室外的公共空间容易给人造成一个错觉,使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公共空间指的就是街道、广场一类城市开放空间。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与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动物,与其他人的交流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

1、城市公共空间正逐步沦为失落的空间

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经历着城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变化,也产生了城市功能紊乱,交通效率降低,生态环境恶化,城市肌理破坏,城市特色和识别性消失等等问题。

许多城市的建设往往会出现避“虚”就“实”的情况,因此而产生了诸如城市中建筑紧逼道路,缺乏滞留场所和市民活动空间等忽视城市公共空间的情况。城市公共空间被交通与各类建筑侵蚀,无序的发展可能为城市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城市公共空间通常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成为最易失落的空间。

2、问题产生的根源

(1)市场与计划的博弈

在计划经济时代,城市的建设完全由政府部门组织制定计划、控制建设进度,城市就是政府意愿的终极蓝图的完全落实。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市场对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作用日趋明显,在城市建设方面甚至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正是因为市场的力量及其特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与城市公共空间不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相矛盾,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市场存在博弈,从现状我国的城市建设中来看,在这场较量中,市场占据了优势。,

目前,依据《城乡规划法》及《土地管理法》,我国土地使用权的两种形式:划拨和出让。当前及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让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开发占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重。

(2)法律法规的管理制约体系缺失

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城市没有系统的公共空间的目标层面到实施层面的行动计划。房地产开发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多注重投入产出效益,往往会使建筑单体建设一定程度上脱离城市外部环境的约束而自行其是,如不恰当地增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缩小建筑日照间距及减少必要的配套设施等。政府部门没有明确的条文对开发商提出的诸如将公共空间私有化等要求的合理性进行判定,并通过规定的程序对开发商的诉求进行审批。同时,现有的政策条款中也缺乏对于违规侵占公共空间者的惩罚规定。

(3)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片面

由于受土地权属及建设用地功能分区的思想影响及制度制约,建设投资渠道的单一化和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局限于“发展经济”和“提升城市形象”,忽略了城市公共空间是否能真正促进公共生活的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由来已久的考核制度,过度追求城市公共空间的形象而缺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布局、规模与体系的分析与研究,不重视空间的功能运用,导致公共空间开发的不合理。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层次性与存在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整体且具体的存在,在不同尺度下,形成了不同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按照建设规模和服务范围等因素,大体可以包括大型公共空间、中型公共空间和小型公共空间。[2]

大型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广场、交通枢纽、生态景观公园等举行大型活动、市民集会及演出的场所,它在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中具有聚焦、借对、轴心、提示、标志等意义。中型公共空间包括居住区级公共绿地及其公共活动场地、城市综合体的活动场地,重要的商业步行街、滨水绿带等,在城市空间结构中它具有串联、聚拢、制导、接续、延伸和包容各分散点的作用。小型公共空间包括半私有的街坊绿地、以及私有公共空间如建筑物附属广场、建筑中庭空间等。

大型公共空间是作为城市形象和地方特色代表的公共空间,成功的大型公共空间往往能够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和外来游客的吸引点,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中小型的公共空间服务半径较小,具有数量多、使用率高、可以极大提高日常生活品质,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地居民,对于切实改善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人性化和宜居性具有更重要的作用。

从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的角度来看,这三个层次是有其结构。三个层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衔接互动的关系,忽略或轻视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到城市的总体空间形象。

四、基于层次性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指引

城市公共空间,其包含的内容,涉及的利益主体等都是非常复杂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的建立,应该是系统性,战略性,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落实。“规划指引”是指以城市现实(问题)为规划目标导向的、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具体路径、过程要求、技术和方法。[3]形成规划对城市公共空间管控的最佳政策组合: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法定规划+规划导引+公众参与+其他。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指引,应该建立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层层引导与控制,并且结合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形成奖惩分明的制度,规范化设计、建设与管理。

1、建立多层次的城市公共空间控制引导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质”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后,质变成为必然的结果。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局部的空间质量再高,整体的结构不明确甚而无序, 仍然不足以称道。因此,塑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首先要明确城市总体的公共空间结构,如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分布、城市轴线的走向、节点、城市天际轮廓线的控制等;在此基础上城市公共空间的框架结构才可能不会因地块的分期开发而失落。

从公共空间系统与其他城市系统的关系来看,建立彼此间良好的耦合关系也是确保公共空间充分发挥其职能的基础。[4] 各个层级的城市公共空间与不同层次的城市交通系统、防灾系统、绿地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衔接,可以形成功能完备、品质高端的公共服务系统;结合城市人口密度进行各个关键节点有效衔接,可以使公共空间的人流组织和疏散更有效,使公共空间的便利高效使用。在规划设计引导上,对应不同层次的法定规划,在相应层次上有所侧重的进行控制和引导。同时,对于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应该具有前瞻性,并进行用地的战略性控制和预留。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不断冲击,守住城市的要害。

2、发挥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作用

基于功能安排的城市规划编制中,往往是先确定强度控制体系,再确定景观控制体系(或城市设计导则)。由于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是以二维的土地使用为核心,通常只对强度控制体系中,包括土地用途、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在内的几项指标以刚性的要求进行管理。为增强规划的现实适应性,这些强度控制要求往往以建设控制低限的要求出现,即这些指标往往只以不对城市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标准进行确定,反映的是最基本的要求。[5] 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与城市搞品质的生活空间塑造存在着冲突。

引入城市设计作为辅助手段,实现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的互动融合,更重要的是对法定规划进行必要的补充,实现综合多方因素的科学决策。当前规划管理中,控规实行的是单元控制,对于短期内无法做到全面研究的城市,对于城市重要的节点区域,进行系统的城市设计,进行量化指标,有形的空间视觉效果可以有效指导城市建设,对于指导审批、指导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城市设计是协调建筑空间和城市关系的关键。在城市设计的指导下,公共建筑的建设需要改善城市的物质环境,形成完整的步行街、交通和停车场体系,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具有连续性。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这对孪生学科须通力协作,才能共同促进城市机体正常高效地运转,创造高质量的空间环境。以良好的物质环境来促进公共活动,特别是商业、娱乐和文化活动,并通过建筑公共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渗透,把建筑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联系起来,融为一体,形成连续的动态交流关系,实现公共建筑空间的城市意义。

3、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的管理体系

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一种公共资源,同时也是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在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中,公共空间建设是公共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运转、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土地、经济、园林、市政、公交等多个政府部门。

政府作为城市空间开发的引导者,要在经济效益、社会公平、空间正义之间取得平衡。应该建立明确细致的引导机制,将现有原则性的法律条文,结合不同实际情况,将政策条文细化和体系化,比如针对私有公共空间的引导,南京、上海、哈哈尔滨等大城市都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出台了相应容积率奖励管理办法,其实在实际的规划落实层面,这部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比如拓宽容积率奖励政策的范围等。在综合考虑社会作用、建设和维护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私有公共空间的类型进行细分,根据不同类型设置不同的奖励额度。形成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控制与协调机制。

4、鼓励公众参与与多元化投资建设渠道

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水平,就需要全民互动,共同去解决问题。香港在公屋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其中设计,形成了很多充满活力的,体现出居民意愿的设计,促进居民形成了强烈的社区归属感。

要“活化”城市公共空间,还要拓宽公共空间的建设渠道,特别是需求众多的中小型城市公共空间,鼓励私人资本在私人产权的用地内进行公共空间的建设,并进行维护和管理。

五、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立从设计、建设、运营、形成高标准的交往场所是一个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的积淀,推敲,才能在设计上创造场所的记忆,在管理中,把握空间的尺度和方向,才能梳理不同要素的特征,将其归结,形成丰富而不混乱的空间;在公众参与的互动中,只有聆听了使用者的感受,掌握他们的所需及基本规律,才能创造出有记忆的空间,综合以上多种因素的达成,才能激发城市的活力,展现城市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1(5),

[2] 张庭伟,于洋经济全球化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与管理 [J]. 城市规划学刊,2010(5)

[3] 王宁 中国语境下“规划指引”的内涵思辨和制度解释――兼对中国式规划管控方式的反思[J].规划师,2013(8)10-15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公共标识系统,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作为引导方向的公共标识系统的存在,对于一座建筑、一条马路、一个街区的可亲近性的作用不容忽视。而在我国,公共标识设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作为环境设计的一个辅助系统存在,中国的规划师们更多的分析和研究焦点投射于城市设计领域里的传统要素,如建筑风格、选址、景观设施、街道尺寸、城市家具等。

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属于公共设施范畴,其作用是改进人们在所处生存空间内的生活质量。一个功能与美学原则齐全结合的标识系统甚至可以成为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一套好的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应在上位规划的指导下,在规划设计中关注人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怀。在城市设计层次将公共标识系统设计纳入其中,在规划的各个环节作出规范性的公共标识准则,这样对于促进我国公共标识系统设计,进而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将会起到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

1.城市公共标识系统的基本概念及意义

城市公共标识系统是指在城市中能明确表示内容、位置、方向、原则等功能, 以文字、图形、符号的形式构成的视觉图像设置。标识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的用途和方位,提示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可识别标志物,使人们的日常生活井然有序。其载体包括标志牌,如路牌标志、公交车站标志、停车标志、地铁标志等。

这种符号的显著特点是以精炼的形象传达引导信息,在无须经过专业或职业训练的情况下即可使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程度以及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快速理解。

2.城市公共标识系统在城市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城市公共标识在视觉上浓缩城市形象,同时根据不同的环境状态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在两者协调统一的情况下城市标识即达到系统化的程度。城市标识系统属于城市的公益配置。这些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经济效益的设施,实际上是现代城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城市规划大师凯文·林奇指出,市民对城市所产生的意想分别为道路、地域、边缘、节点和地界等5个标识因素,他主要强调的是城市结构与环境的可识别性。而公共标识系统是构成城市识别性的重要因素。

现代人追求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对于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也越来越重视,但现在城市中很多公共标识作为城市的公共设施,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复杂的城市空间,粗制滥造的标识牌挑战着人们的功能需求和审美底线。可以说,城市的公共标识、标牌设计和设置,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志之一。

3.城市公共标识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

公共标识系统在不同的区域中,可分别由不同的子系统承担各自的功能,以共同构成整个公共标识系统。每一个标识导向系统都是经过各个方面的审查,可分为比例、形状、对比、节奏与韵律、体积等构成要素。

3.1比例

比例是各种视觉元素之间的一个综合性因素。环境视觉处于一定空间之中,由各种不同材质构成,在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长度、面积的比例之外,还要注意形体、材料、肌理、色彩上的比例关系以及在空间所处位置、设计理念、形式风格等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环境视觉既要做到外部比例和谐统一,又要做到内部比例协调一致。

3.2 形状

外形式与内形式以不同的感官方式引发人们的美感,引起人的联想和一定情感时,这种形式美就更加刺激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物象的形式变化多种多样,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社会内容,但实质是在人们平时的社会活动中慢慢积累形成的文化内涵的外在表达。

3.3 对比

对比指的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同处于同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例如城市标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既要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又要突出引导的功能性。

3.4 节奏与韵律

节奏是一件艺术作品重要的表现力,能在艺术中表现,传达人的心理情感是它的基本功能,人能通过合适的节奏中察觉到和谐美感。而韵律是表达动态感觉的方法之一,相同的要素在反复出现时,会形成莫名的运动感,让整个画面充满韵味。

3.5 体积与构成

“体”构成的形态可以划分为:点立体、线立体、面立体和块立体等几个主要类型,城市公共标识系统设计在不同的环境中恰当运用各种立体,创造有体积感的形态,能够使作品的表现力大大增强。不同体积感的形态其构成形式是不同的,首先要了解各种形体的分类,研究各个形体的表现力和表现形式,如果不能够深入了解这种形体,就更谈不上运用,很多形体都是在拆分、组合后构成新的形体,这种新的形体往往会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城市公共标识的规划设置原则

4.1识别性原则

判断一个标识系统设计的成功以否,关键在于公众能否完全简单的,准确的加以识别。应当明确,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从人、标识、环境三者关系出发,考虑不同人群在语言、文字、行动、视觉,环境程度,公众距离等诸方面的差异,能满足各种人群识别的需要。

4.2同一性原则

同一性原则的应用能使公众对特定的城市标识系统有个统一完整的认识,增强了标识的传播力,设计出具有高度视觉传达功能,形象和标识鲜明,准确的城市导视标识系统,是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作为一种视觉语言系统,应保持视觉上的同一性,既统一性与关联性,也将更趋向与标准,规范和符号化,以符号形式来统一和处理信息。

4.3 地域文化性原则

城市标识的灵魂在于他的文化底蕴。城市标示系统与城市文脉是一脉相承的,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广泛的范畴。他涵盖了这个城市的自然风貌,传统民俗文化和一些特色的地域文化及人文景观在这套系统中。地域性对其影响至深,因此,城市标识的设计应考虑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文化轨迹,充分突出和创造城市的低于个性与特色,将传统优势文化与现代化高度融合,以提升整个城市在公众中的影响。

5.结语

通过对城市公共标识系统现状规划设置原则的研究,提出公共标识对体现城市特色、城市气息,及对于现代城市的重要性,对其构成要素和设置的识别性,同一性及地域性等问题作了相关探讨。并以精炼的文字总结城市公共标识系统主要构成要素。提出未来城市标识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如标识的识别性、同一性、地域文化性,为城市公共标识系统今后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蔡然,城市环境标识系统的形式与色彩构成,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 pp.87-88.

[2] 祝娟,做好标识系统 扮靓城市面容-北京城市标识系统浅析,中国建设报,2003.3.17

[3] 张西利,《城市标识系统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p.4

[4] 解放日报,关于城市标识系统的研究, 2011.7.26.p.49

[5] 天津市人民政府令,津政令第114号,天津市户外广告设置管理规定。

[6] 天津政府法制信息网,

未来城市设计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城市 ;评价指标

[Abstract] since last century, with the continuous accumulation of city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effect of the city, o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is more and more obvious, that the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city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related academic theo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actice of building the ecological city concept, connotation, which is expounded, and puts forward the preliminary conception reference evaluation foreign standards of ecological city, hoping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green ecological city.

[keyword] ecological city evaluation index;

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我国城市生态系统现状

伴随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也造成了对区域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生态理念的发展,各城市逐渐意识到建立生态城市的科学性和必然性,上海,重庆,广州等城市纷纷进行生态城市试点建设。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重理论而轻实际,研究领域比较单一;缺乏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难以通过理论支持对生态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描述;缺乏对城市自身特点的深度挖掘,盲目跟风,没有从深层次上进行生态城市的规划。

2.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建设评价方式

2.1生态城市定义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的概念起源于1971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广义上,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上,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的复杂性在于城市里人的活动既要与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相符,又和城市经济,社会紧密联系。因此,在进行评价系统的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评价因子的综合性,代表性,层次性,合理性。

2.2生态城市建设评价方式

2.2.1四层次结构加权评价法

2.2.1.1指标选择

四层次结构评价法是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一个整体,最高层为生态综合指数,其次是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见表1

表1

2.2.1.2三级指标数值规范化处理

当指标数值越大生态情况越好时:Si=(Ci-Cmin)/(Cmax-Cmin)

当指标数值越小生态情况越好时:Si=1-(Ci-Cmin)/(Cmax-Cmin)

式中,Si—某指标因子(三级指标)的规范化值Ci—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三级指标的现状值Cmax—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Cmin—所选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

二级指标数值计算:

Vi—某二级指标的指数值m—该二级指标所有三级指标的项数

一级指标数值的计算

Ui—某个一级指标的指数值 Wi—某个二级指标的权重 n—该一级指标所有二级指标的项数

生态综合指数的计算

ECI—生态综合指数数值 Ui—某个一级指标的指数值 Ti—某个一级指标的权重 N—一级指标的项数

在计算一级指标数值和生态综合指数时,对于选择权重需要非常谨慎,可以采取专家调查法和语义变量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计算权重。

2.2.2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

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是指:设共有n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值), 以这些指标的上限值为半径构成一个中心n边形, 各指标值的连线构成一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 这个不规则中心n边形的顶点是n个指标的一个首尾相接的全排列, n个指标总共可以构成(n- 1)! /2个不同的

不规则中心n边形, 综合指数定义为所有这些不规则多边形面积的均值与中心多边形面积的比值。下图为全排列图示指标法示意图

与加权法相比较,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的优点是:既有单项指标又有综合指标,不需要专家主观判断权重的大小,只需要确定与目标层相关的上下限和临界值即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主观随意性。

【结语】在如今城市病层出不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落到实处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通过建立城市生态评价体系,筛选评价因子,能够使生态城市的建设更具有指向性,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成效提供科学依据。但随着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指标因子的选择必然也会随之改变,只有不断更新评价体系,生态城市的建设才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