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未来的电影,未来的观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未来的电影,未来的观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三年前柯达申请破产保护的时候,电影产业权威研究机构IHS Screen Digest曾报告,声称35毫米胶片放映将在2012年底退出全球主流电影市场,并预测胶片放映将在2015年从商业领域基本消失,相应的放映系统将专属于电影资料馆、博物馆或者腔调较高的文化消费场所。

如今,2015年已然到来,胶片放映机离我们越来越远。胶片集体大撤退,电影去哪了?

对于胶片的怀恋,首先是一种对经典文化的怀旧情感。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起,胶片感光技术就成为令无数人着迷的光影游戏。电影史上有许多关于胶片奇异的感光化学作用如何制造影像奇观的神来之笔。近年来流传在华语电影圈的一个传奇莫过于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制造》。陈果导演拼凑堪称当时香港最穷困的剧组,从刘德华濒临破产的天幕公司获得了最后的8万英尺的过期胶片,开始了如同赌博一般的电影冒险。我们知道,过期胶片通常会因感光乳剂化学反应衰退而造成摄影性能不稳定,拍摄出的影像常常会出现灰雾,色彩反差偏低,影像呈现偏黄绿色。最后,陈果赌赢了。《香港制造》的影像质量整体比较稳定,性能衰退的胶片导致作品色调略微失真,反倒营造出一种奇异的空间感,非常贴近电影本身希望抵达的独特的美学氛围。大概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偶然性和无法重新来过的即时感,让电影摆脱了杂耍和匠气而跻身艺术殿堂,也让导演和影迷长期迷恋胶片美学的魅力。

胶片为王的时代,电影意味着高成本与技术垄断。随着胶片退场,专业壁垒破除,经典电影文化退到剧场的后台,新的媒介裹挟新的主角高调出场。在一个无时无地都相互连接的C时代(The Connected Era),个人电脑、电视、智能手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小屏幕竞相分割着受众的观看视野。电影的银幕观看,开始越来越多被屏幕观看分流。

这种分流起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传统院线大电影直接移植到网络与移动新媒体平台,可能会导致未来电影产业形态的改变。比如不再以院线是否上档以及票房收入作为评价指标,相反,“On line”(在线)、“Off line”(离线)、网络点击率与“首页资源”或将成为新一轮电影产业竞争的优质资源。

第二种就是微电影呈现的屏幕美学。考虑到新媒体终端屏幕较小的特点,微电影创作会针对性地调整各个景别所占的百分比,以“镜头更加推进”的方式,适应视屏观众“小”而“近”的观影需求。相比注重视觉奇观展示的大银幕巨片,微电影更注重故事的叙事性营造,也对剪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强调无技巧剪辑的能力,不过多依赖影视特技―

因为流畅的画面叙事永远是第一位,不能拖拖沓沓。

预测未来的电影形态和观看方式,除了已经可以预见到的诸多变量之外,依然能够寻找到一些定量的存在。比如,不管电影如何变化,“故事为王”永远是第一铁律。又比如,不管电影如何变化,光影永远是首要的感知媒介。光影在,电影就在。围绕电影,一直在谋求变化的元素是:讲故事的技术、方式与介质,它们提供给导演和观众以新的媒体自觉,以及新的影像呈现、再现、讲述世界与故事的可能性。当市场醉心于以不到3D影片拍摄成本的10%来重复2D转3D的视效游戏时,当技术控们不厌其烦地向电影行业推介可穿戴技术时,我们还要意识到,这种追求强调了电影向装置艺术发展的某一个方向,却不能代替我们对于电影未来的全部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