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1篇

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审计局局长邓超所作的《关于对**县财政局**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情况的工作报告》。会议充分肯定我县**年度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县政府作了专题研究,采取措施进行了积极整改。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违规超预算拨款125万元”的整改情况

由于县财力不足,在年初未安排“三金”“三乱”中央专项借款的偿债准备金,但此项债务为政府性债务,市财政局直接扣收本息,当年无财力列支,故作暂付款反映。这种情况在以后年度还可能存在,政府将打紧开支,逐渐足额地建立政府债务偿债准备金。

二、关于“已撤销未清退基金250万元”的整改情况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国发〔1996〕29号)文件第四条、第八条的规定,地方政府无权批准设立基金项目,也不得以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名义变相批准设立基金项目。财政部门按照规定,对已撤销应清退的各种基金2,500,172.60元,已经全额转作预算外收入,但资金已在2002年前被占用。

三、关于“超标准计提农业税征收经费、多列预算支出33.71万元”的整改情况

**年农业税征收经费是通过县乡两级财政结算,乡镇上解县征收经费94万元,比应计提取征收经费超上解337,087.16元,超上解部分已作为**年的财政收入,不存在再上缴财政的问题。

四、关于“应缴未缴财政预算收入51.88万元”的整改情况

**县资金管理部已于2005年6月27日将以前年度的资金利息收入518,794.25元全额缴入金库。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2篇

一、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固有和主要审计目标

地方预算执行的审计目标就是通过监督预算执行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真实性是指反映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信息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程度;合法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遵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情况;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三个审计目标是紧密相连的,其中真实性是基础,合法性是基本要求,效益性是最终目的。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目标是做好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前提条件。制定审计目标首先是搞好审前调查,审计调查就是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之前,要对其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检验和测试,发现薄弱环节与可能发生疏漏之处,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环节、程序和审计方法,由此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审计重点、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等其他测试方法。在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对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合法性实施审计,关注那些财政资金收支数额较大的部门,检查其收入项目是否完整,有无不列入情况。支出项目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列、空挂等现象;通过对财政资金的效益性审计,对财政资金效益做出客观评价,分析预算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是长期以来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固有和主要审计目标。

二、财政资金的安全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的必要拓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不规范,大量专项资金、基金,以及通过政府各类融资渠道得到的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这部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不尽乐观,如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地方政府举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普遍性问题,一些问题甚至危及持续发展和财政安全,上级政府又很难全面掌握。因此,迫切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对政府管理、调控、支配的资金予以全方位关注,包括其安全性。事实上,在审计实践中,审计机关已经感到安全性的存在,不仅体现在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而且体现在诸如经济的安全性、资产的安全性、民生保障的安全性(如转移支付的到位与否)、环境的安全性(如大江大河治理)等方面。因此,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在强化原“三性”的基础上,将审计的目标进一步拓展,加大对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财政收支的安全性审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随着经济的发展也高速增长,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地方政府大量举债所引起的财政风险。

三、财政资金的有效性,是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目标的更高层次的发展

财政预算资金是各级政府及部门履行其职责的重要保障,通过审计政府及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可以很好地评价其是否真正履行好其职责,为政府对其职能部门“问责”“问效”提供依据。积极开展绩效审计,加强对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首先,要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大绩效观念。绩效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势,要按照审计署关于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要求,统一思想,认清形势,使审计人员认识到学会用绩效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突破传统审计模式的束缚,摆脱对绩效审计单一、片面的认识,围绕绩效审计开展预算执行审计,根据财政审计一体化的要求,审查反映因管理不善造成财政资金滞留闲置,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从行业管理体制、资金管理制度等方面揭示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宏观上、体制上、政策上、制度上提出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改进和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在更高层次上突出绩效审计的作用。其次,要加强计划管理,大力进行绩效审计探索:一要统筹安排,制定绩效审计规划。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精心制订绩效审计中长期规划,逐步增加绩效审计项目,不断加大绩效审计项目比重。二要突出重点,在年初安排项目计划时合理安排绩效审计,区分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任务,以及领导关心和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确定和制订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方案。三要改进方法,积极探索绩效审计的新方法,要积极探索调查研究、趋势分析、经济统计等手段。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3篇

全国财政收入放缓的预期明显,多个省份下调今年财政收入增速目标。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分析认为,宏观经济增长预期改变、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减税清费的改革趋势,是造成多地调低预期财政收入目标的重要原因。《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开源空间有限,地方财政支出节流或将成为财政部门在2017年的一个重要选择。此外,打破地方财政支出固化严重的现状,也成为化解财政收支僵局的突破口。

近日,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当前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民生等各方面支出需求增加的情况下,决不能让大量资金趴在账上“睡大觉”。要加大力度清理盘活沉淀的财政资金,从体制上解决“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确保公共资金高效安全使用。

在不断集中预算权和支出管理权的基础上,将财政部门打造成核心预算机构,成为正在酝酿的财政部门“收权”改革的主要出发点。

多省下调增长预期

截至2月底,随着各省市两会的结束,各地201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7年预算数据全部公布。《财经国家周刊》梳理31个省区市公布的财政数据发现,2017年有12省份下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目标,仅9省份上调,其余10省份持平。

其中,北京、浙江、四川、河南等省市,将2017年财政收入的目标下调至与当地GDP增速相当的水平。财政收入大省广东,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03万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0.5%,剔除营改增等因素后同比增长9.9%,2017年广东省将财政收入增速目标下调到9%。

另有一些省份下调幅度较大。比如江西,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7%,2017年的预期财政收入目标则降至5.1%。江西财政厅在分析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时表示,新常态下财政收入增幅收窄,财政收支矛盾进一步凸显;部分地区尤其是少数基层收入质量不高,财政保障能力较弱。

财政收入是衡量政府财力的直接指标,是公众获得公共服务与产品的经济基础。收入下调,意味着财政收支矛盾将更为严峻。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开源空间有限的前提下,地方财政支出节流将成为2017年缓解财政收支矛盾的主要选择。近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就地方财政风险进行的调研显示,地方财政支出固化严重,解决这一问题,或将成为化解财政收支僵局的突破口。

参与上述调研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多地调研中他们发现,目前即使在地方财政收入已经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财政支出仍有不断固化和强化的趋势,地方支出结构固化的程度要强于中央,而且越到基层财政越困难,财政固化程度越严重。

“@里有着方方面面复杂的原因。”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最为顽固的,就是部门的“二次分配权”肢解预算统一分配权的问题。资金分配渠道固化到了部门,这对应的就是财政资金的“切块”分配问题严重,比如基建、教育、科技等方面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除了“块块”,“条条”上也存在明显的固化。上述人士表示,专项转移支付的分配,目前仍然是通过部门按照“条条”进行分配。从1994年到2012年间,专项转移支付的种类增加到220种,虽然最近几年的财税体制改革要求尽量减少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但由于专项资金都固定在相应的部门,自上而下通过“条条”分配,因此专项转移呈现出只有设立没有退出、规模只增不减的固化现象。

另外,有些地方的财政支出难以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仍以专项转移为例,不少地方政府在使用资金时,脱节、错配时有发生。

“比如义务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现在还是按人口户籍所在地来往下分配的,但是随着城镇化,人可能早就不在当地了,这就导致支出和人员脱节,当地可能实际中不需要这笔钱了,但钱还是按时按点固定拨下去,有的还在村里盖了很好的校舍,但人可能都集中到了城镇,造成财政资金的低效、无效。”

酝酿“收权”改革

“财政支出的固化,背后反映的是各方面原因形成的利益固化,这种既得利益固化的管理,使现在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的改革遇到了层层障碍。”刘尚希说。

上述接近财政部的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预算改革以来,随着综合预算和预算细化等改革不断进展,财政部门正在不断集中预算权和支出管理权,预算“碎片化”的现象有所改善,但仍有待根本性改观。在政府内部,财政部门地位有待提高,财政部门之外,不少部门都还在掌握着一些资金的分配权,成为现实中的“准预算机构”。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财政部希望将各级财政部门建成真正的核心预算机构,将资金预算、分配权集中到财政部门。

“首先就是要强化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主导权。”上述人士对记者说,具体包括预算工作统筹指导权、部门预算审核权以及预算执行监督权,使各级财政部门能够真正成为政府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参谋助手。

第二,财政部门要统揽政府全部收支,所有政府收支活动都要纳入财政部门的管理监督视野,各种政府收支都应在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平台上进行分配,从而以全局利益消除局部利益。换句话说,各个“花钱”的单位只能通过全口径预算体系的平台安排收支,切断预算单位行政履职与其经费拨款之间的直接关联。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时期 地方财经管理 缺陷 对策

一、地方财经管理概念

财经管理就是对财务与经济的管理。新时期,财政管理是政府对资金筹集并使用过程中的管理。因此,财经管理与财政管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方财经管理就是相关部门对地方财政收支的计划与控制,这是具有科学性的财务管理,同时也适用于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管理。

二、新时期地方财经管理缺陷分析

(一)地方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因为不同地方区域具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有较大区别,所以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具有不确定性,也提高了其财政管理的难度。除此之外,地方政府会存在事权结构变化的情况,并且未形成稳定并且规范的财政管理体制,进而导致地方财政管理被限制,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地方财政预算机制落后

现阶段,国家正在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所以会导致地方财政管理出现波动的情况,尤其是预算工作。地方的财政预算机制要远远落后于国家整体的发展水平,并且不完善,最终只会使地方的财政出现赤字情况。此外,预算评价的机制也健全,对地方财政预算缺少科学合理的评估。

(三)财政收入报告不实

地方财政的收入大部分是虚报的,存在及其严重的隐瞒问题。因为地方偏远,在上级对地方管理或者是自身自觉的监督都缺少相应的监督,并且会存在大多数的财务工作人员具有投机心理的现象,所以,在地方财政工作中存在严重的虚报和隐瞒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申报预算是数目相当大,所以监督性不强的地方区域是很容易产生虚报和隐瞒的问题的。

(四)地方财政权利与办事权利不统一

虽然地方财政权利与办事权利不统一能够强化监督与约束的效果,但是并不利于地方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尤其是在新时期,国家正在进行变革,财政和办事权利的不统一,就会导致地方财政的收支产生严重的问题,并且时常会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也有可能对实际的办事效率产生约束,进而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三、解决新时期地方财政管理缺陷的具体策略

(一)建立健全财政管理体制

在地方的财政管理工作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在2014年,财政部印发了《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并且在该方案中对地方财政管理的综合评价提出了多种要求,其中包括:加强债务管理、实施透明预算、严肃财经纪律、优化收支结构、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规范预算编制、落实“约法三章”,盘活存量资金等。而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则是对地方财政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财政管理体制是以“分税制”为主导的,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对财政分配关系进行合理的处理,进而有效的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并积极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二)积极明确财政预算的具体程序

在财政的管理工作中,财政预算既是重要的基础也是关键的前提,所以,必须要做好财政的预算工作,并努力完成地方的经济目标。然而,财政预算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据地方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并采取专门的方法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所以,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需要设置专业机构,并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解并有效结合,最终进行财政的预算。适当的增加财政预算时间,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预算结果的实际性以及合理性。积极明确预算工作的过程,并不断推广具有规范性的“零基预算”。

(三)加强监督与民主决策,提高收支透明程度

财政管理透明的有效保证方法就是加强监督。地方政府需要对其财政管理进行严格的监督,并且积极的建立统一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除此之外,人大也需要加强对地方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工作。在政府机构自身监督的基础上,使政府的财政公开透明,更有利于全社会对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工作的监督,同时也能够更好的提高财政收支的透明程度。

(四)贯彻落实“财政与事权统一”的原则

财政权利与事权的分离既有利又有弊,但是,监督机制是在不断完善的,因此,将财证权利与事权有效的结合并统一,这种方法还是利大于弊的。两种权利的统一与结合能够积极的促进对财政收支的科学合理分配,并且可以明确财政收支的具体情况,有效的提高地方政府的办事与工作效率,最终推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同时,还能够更有利于完善地方的财政管理体制。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国家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是息息相关,不容分离的。而且,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财政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在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应对新挑战。而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背景下,地方财经管理是需要进行改进与更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地方的财政进行有效的分配,对地方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也符合国家前进与变化的趋势,积极的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俊.新时期地方财经管理缺陷及有效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220-220

[2]刘利平.统筹财经管理促进科学发展[J].中国经贸,2010(8):200

[3]陈宇俊,张家祥,王润等.军队医院财经管理的几点思考[J].实用医药杂志,2013,30(3):279-280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效益

一、概述

2001年2月28日,国务院第95次总理办公会批准了财政部上报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宣布我国财政国库管理改革正式启动,到目前为止中央所属的一级、二级预算单位基本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以内了。我们知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制度三项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预算支出管理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财政收支本身对财政资金账户设置和收支拨付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是国际推行的财政支付制度做法之一。因此,实施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指的是将政府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账户,同时所有财政支出(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由国库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是“直通车”式的拨付,不再经过主管部门层层下拨。最终实现财政收支的直线管理,提高财政收支制度的根本效率。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本上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分散支付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支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财政资金运行成本,真实反映财政资金,提高资金到位速度。正是基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几年以来的效益思考,本文在考察完现今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现状的问题以后,在分析存在相关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提高运行的效益途径提出一些看法和政策建议。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这项制度便确立了其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地位。不仅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进行管理,使得财政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而且,新型的收支制度也促使建立了新型的财政资金运行机制。并且以新的账户体系和制度设计为基础,形成了财政资金新的收付方式。

此外,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也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转效率和使用效益。以新型财政资金运作机制为基础,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运作,改变资金收付方式,财政资金由“中转”变为“直达”;也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剂使用能力,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客观上增强了中央政府集中资产办大事的能力,保证重点项目的有效运行,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

再者,该制度实施以后有效地强化了财政预算执行,规范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有效的预防单位挤占、挪用和截流财政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把对支出预算总额的控制变为对每笔支出的控制,使各项支出能严格按预算执行,从而减少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同时,由于实际资金不到单位账户,使单位想挤占、挪用和截流财政资金无可乘之机。

最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了预算资金的管理,强化了预算执行和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建立的统一、高效、规范的预算资金申请与拨付关系,进一步对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约束;在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方面,树立了依法执行预算观念。国库集中支付额度必须严格按部门预算执行,因为部门预算是经人大审议批准的,所以任何机构和个人必须严格按此执行。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1.对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优越性的认识还不到位

之前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分散支付的方式,受其习惯性的影响,有些部门或有些人,尤其是一些单位的老同志会认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削弱预算基层单位的财务管理权限、影响单位的局部利益,甚至取消单位的货币资金支配权或者取消预算单位的会计,把国库集中支付等同于会计集中核算。实际上在这一管理模式下,会计责任主体不变,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不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助于规范财政支出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将在运行过程中与会计集中核算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地融合。

2.支付程序太繁琐

从实施至今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来看,整个系统的操作环节较多,每一个环节都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实际上有些用款计划不过是年度预算数的均分,这样的繁琐程序没有太大的必要。否则会给基层单位和一些继续用款的单位带来很大的不便的,况且这样的程序也容易出现核对数据的错误问题和用款的效率问题。

3.制度实行中对于财政预算外资金的管理还不够到位

预算外资金是国家财政性资金,不是部门和单位的自有资金,但这部分资金目前尚未纳入预算管理,其收入不直接纳入国库,而是由财政部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入全部上缴财政专户,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从财政专户拨付单位因此,要求单位每笔经济业务由财政部门从国库存款户中直接拨付供应商是无法实现的。同时,尽管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包括某些单位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够彻底仍存在收入过渡户,某些资金仍游离于财政专户管理之外,专户会计核算体系不够健全,各单位存在多头开户,银行管理水平不够高等问题,这些都制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

4.一些从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相关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重大财政管理制度的创新,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以便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由于有些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对国库支付制度政策理解不到位,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使制度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急需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有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在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制度及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办法的业务能力方面。

5.因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的不到位,导致授权支付监督滞后

目前对预算单位授权支付的具体内容,只能由收付中心通过银行传递过来的授权支付凭证才能知道这些钱到底用到哪里了,干什么了。容易出现预算单位先斩后奏和授权支付中现金提取量过大、次数过多、大宗购置未通过政府采购等不规范现象。

四、增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运行效益的政策建议

1.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影响,增强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次渐进式的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因此,各部门以及各单位应该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摒弃错误认识和疑虑,尽快转换观念,增强对财政资金管理的意识。另外,由于之前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分散支付制度条件下的相关法规已不适应新的制度,影响最大的是现行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会计制度和银行结算制度。要使改革顺利进行,必须对涉及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以增强其操作的规范性。各有关部门应对相关法规及时进行筛选,逐步健全和完善。财政部门还应就会计核算、资金清算、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内部管理和操作程序等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2.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切实提高编制预算水平和管理水平

首先,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来核定具体支出额度,并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专项资金应力求细化到具体项目。只有在细化了的单位预算和年初预算到位的情况下,单位用款计划编制准确,集中支付才能确保单位工作的正常运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目标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其次,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集中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建议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调整权力,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快捷、简便、高效地调整预算。这样既能保证预算单位按预算列支,又可以促进其预算编制水平的逐步提高

3.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只有使相关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实质和意义,熟悉了改革的制度规定和管理办法,这项改革才称得上在人员和技术上得到保障。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人员培训工作,加大力度,创造学习的氛围和培训的条件。有关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财政、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和掌握国家的主要财政政策,同时,为适应信息网络化的需要,必须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敦促自身由核算型向更高层次的核算管理型人才转变。

4.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扩展集中支付系统功能

坚持应用与安全并重的原则,在目前已建成的国库支付信息交换平台以及部门财政直接支付和用款计划网上申请、网上审核支付、网上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系统网络覆盖范围,为财、税、库、行、部门的全面联网打下基础。实施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在与部门、人民银行和银行联网后,要将财政核心业务信息与外网相隔离,提高系统安全管理水平。

5.建立健全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和国库集中支付监督制约机制

对财政资金活动全过程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强化资金支付的事前和事中监督;建立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银行财政资金支付清算的内控管理制度和相互制衡机制,建立健全财政外部监督管理制度。同时,建立健全的部门内部财务会计制约机制,做到经济业务事项和财务会计事项的相关人员职责权限相互分离、相互制约。

参考文献:

[1]李连运,欧阳云.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财政与发展,2006(9).

[2]李宁.如何构建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现代商业,2007(10).

[3]朱红梅.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J].现代商业,2007(11).

[4]练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探析[J].审计与理财,2007(6).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规范镇、街道以及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各镇")财政预算管理,确保基层政权正常运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青浦区区级预算审查监督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区实际,就进一步加强镇级财政收支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加强预算收入管理,努力壮大财源税基,确保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按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要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进一步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注重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强化财政监管措施,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行。

二、基本原则

1、依法理财原则。要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职责、预算编制程序、收支范围和内容,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2、量入为出原则。要严格根据收入确定支出,确保预算收支平衡。

3、优先保障原则。预算内财力优先保障基本支出和"镇保"资金的需求;项目支出视预算内、外财力许可确定。

三、主要内容

(一)收入预算管理

1、各镇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认真按照区政府下达的税收收入计划,抓好分解落实工作,切实采取措施,确保收入目标顺利完成。

2、加强调查研究,认真做好收入的分析与预测工作;强化服务,挖潜增收潜力,切实做到应收尽收、足额入库,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

3、立足经济发展,充分运用现行财税政策及财政扶持资金,大力帮助和支持区域内重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努力培植后继财源。

(二)支出预算管理

1、各镇要切实按照《本区镇级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试行)》的通知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确保镇级支出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准确性。

2、预算内支出安排要优先保障人员经费和政府各级机关正常运行经费,同时要按照法定支出增长要求,确保农业、教育、卫生以及科技等资金的需求。

3、"镇保"资金应纳入预算内保障范围。从*年起,经济发达的镇要将"镇保"资金全额纳入预算内支出;经济发展薄弱的镇也要按逐年递增的比例将"镇保"资金纳入预算内支出,力争在2010年之前将全区各镇的"镇保"资金全额纳入预算内保障范围。实现预算内收支平衡。

4、项目支出预算视预算内、外财力确定。年度内,经常性项目支出的安排必须根据预算内收入情况来确定,坚决压缩一般性专项开支,同时要控制"三项费用"的过快增长;基本建设项目的安排要根据预算外收入来确定,预算外无收入来源不得安排建设性项目支出,除上级部门规定的必须实施的项目之外,不得通过负债方式安排建设性项目支出。

(三)预算的执行

预算一经批准和下达,应严格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执行,原则上不予调整。如遇国家、上级部门出台有关政策等,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支出预算的,按预算管理有关程序,经批准后进行调整。

(四)预算的监督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创新与规范化

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不断完善财政政策和制度机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尤为重要,而整个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应当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策略去进行创新优化,进而创造出良好的财政税收环境。当前我国财政税收制度改革过程中存在有诸多问题,例如财政税收控制管理力度不够,财政税收监督监管的问题等,在当前时展的背景要求下,我们必须站在大局的角度,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基础,实现健康稳定的财政税收发展,不断加强我国财政税收的体制改革。

一、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

当下,在我国财政税收体制改革过程中,存在有尚不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利用不合理的财政税收资源,这些问题都从多方面制约着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发展,甚至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从不同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积极稳妥的推进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及时发现财政税收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且及时进行改革,真正实现全方位的财政税收管理[1]。

(一)财政税收控制管理力度不够

对于财政税收工作进行控制与管理应当从管理机制的角度出发,让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更加稳妥,进而确保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有效性[2]。相关管理人员能够贯彻落实行政管理以及业务的总体战略,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创造更加良好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环境。而当下的实际情况并不容乐观,相关的原则性问题,财政税收管理工作并未深入贯彻,也没有切实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整个财政税收管理过程显得相对松散,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效果也相较低下。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应当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确保整个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能够满足相关管理控制的标准。

(二)财政税收监督监管机制不健全

在进行财政税收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当从不同的管理监督机制出发,以实际情况为基础推行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3]。而我国当下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运行却并非如此,很多财政税收管理队伍尚未稳定,相关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十分匮乏,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因此,在进行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积极完善财政税收管理制度,让整个财政税收工作的开展具备良好的规范性,确保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受到实时的监督与监管。

(三)财政税收民主管理缺乏完善

在进行财政税收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将政务情况进行公开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充分透明的政务工作才能够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4]。当下,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优化,进而为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模式创新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民主理财以及财务公开等制度应当作为财政税收工作民主管理的出发点,依然要以实际国情为基础来稳步创新财政税收体制管理工作,实现财政税收工作的综合性管理,将民主的管理制度切实贯彻落实,将民主管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的要点

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还需要我们站在不同的财政管理思想角度,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创新[5]。

(一)积极建立分级分权财政机制

想要实现财政税收体制的优化就必须要通过改革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分级分权管理,这样才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管理,只有积极的建立起分级分权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才能够为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将分级分权制度与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改革紧密连在一起,正面当下财政税收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用分级分权管理去有效应对,才能够让整个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符合整个财政税收综合控制管理的标准。同时,要以财务管理的压力控制为出发点展开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将统筹管理的力度不断强化,确保财务管理的压力能够被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有效的应对,监督管理财政税收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合理的开展财政管理工作。

(二)健全转移支付体系

转移支付系统需要不断健全,以满足转移控制管理的需求,创新优化支付方式。财政税收支付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以稳定、可靠的资源为基础,对相关资金进行管理,在此基础上确保支付功能可以满足各种财政税收工作的需求,助力财政税收工作的创新,使财政税后资金的综合利用水平得以提升,打下良好的合理配置财政税收资源的基础。健全完善转移支付体系还需要依据税收支付的总体结构,在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应当建立增值税分享制度,以资金分配体系的管理要求为标准来创新建设财政税收体系。

(三)创新财政税收管理制度

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财政税收体制在实行的过程中需要切实有效的责任制度去进行维护,并且以财政税收支付模式的需求为标准[6]。创新财政税收管理体系,让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关于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将地方财政税收管理工作逐渐的规范化,全方位的创新财政税收的控制和管理。改革应当站在宏观管理的角度去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改革,只有从制度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实现整个财政税收工作的创新,在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把控好大局观,确保对于财政税收的改革能够满足各项服务管理的需求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此外,财政税收的优化管理还要与制度体系建设紧密关联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同时,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也预示着我们应当在对财政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建立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为财政税收优化控制提供保障。

三、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模式创新策略

面对当下的经济新常态的财政税收改革工作,我们还应当从管理模式的角度出发,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将财政税收的综合管理水平进行逐步提升,创造良好的各种制度规范化运行环境。在整个过程中,综合控制管理是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拥有良好的综合管理控制是财政税收规范化运行的前提条件,财政税收规范化管理还应当与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推进财政税收的长效发展。

(一)财政税收支出管理规范化,创建财政税收支付新环境

我们要站在不同角度去应对财政税收支出规范化管理中的各种问题[7]。首先,我们要高度融合财政税收支出管理与支付环境,制订出一个良好的财政税收管理战略目标,深入贯彻到财政工作的各项细节中去,让财政税收的收支管理在规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进行。其次,要对自主性财力在财政税收规范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推进自主财力控制,创造良好的财政税收预算资金管理工作氛围。最后,还要充分融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与财政税收模式优化,建立起良好的战略管理环境,进而不断地推动财政税收综合性控制工作,并且要不断加强对其的引导,确保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积极稳定的进行,确保财政综合控制管理的要求能够被财务模式满足。

(二)解决财政收支矛盾

对于财政收支之间存在的问题,在推动财政税收实现规范化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应对,针对性的控制和管理财政收支工作的实施,进而确保相关的运行需求可以被财政收支所满足,不断提升财政税收的综合管理水准,保障新型管理模式的形成以及创新。在进行财政收支管理的过程中,财政模式的控制应当是整个工作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础来推动整个财政税收的各项优化工作的开展。加强财政收支两方面的工作,用增收模式来带动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当具体分析相关的债务状况,并针对性的建立起健全的管理机制,将控制债务的能力进行提升,让每一种税收类型都能够形成与其相对应的收支渠道,全面的推进财政税收工作,逐步实现财政税收管理模式的创新,确保能够高效的控制财政税收的运行。最后,确保财政税收体制的可行性应当是财政税收规范化进程中的重点,因此,要保证征缴力度以及方法,确保能够与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接轨,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管理方式。

强化财政收支管理范文第8篇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必要性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大县,拥有70余万人口,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基础较差,工业基础薄弱,财政比较困难,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镇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一方面,乡镇财源匮乏,收入缺乏后劲。另一方面,乡镇机构臃肿,人员超编;赤字负债重,运转困难。同时,乡镇财政预算机制弱化,财务管理欠规范,支出随意性现象时有存在。加强乡镇财政财务监控,实施乡财县管乡用刻不容缓。

(一)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需要。财政分税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对收入进行规范。农村税费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规范收入征管、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支出管理方面的问题却日显突出,如果乡镇支出需求不加以控制,势必导致以支促收,重新回到乱收费的老路。实行乡财县管,坚持量财办事,按必保、必要、一般的支出顺序,确保工资发放和正常运转,有利于从源头上遏制乱支、滥支和无度举债现象。

(二)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是转变乡镇政府职能的需要。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县级财政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支出方面已承担了乡镇财政的部分职能,乡镇财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完整的一级财政,乡镇政府职能弱化。只有强化财政公共管理职能,规范乡镇收支行为,进而规范乡镇行政行为,才能与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和职能相适应。而现行的乡镇财政管理方式,已愈来愈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

(三)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需要。财政供养、半供养人员太多,负债太重是县乡财政困难的根本原因。沉重的负债,不仅使乡镇可用财力捉襟见肘,更使乡镇财政如落雨背稻草,陷入越背越重的恶性循环,严重危及到基层政权的稳定,制约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实行乡财县管乡用,可以有效控制人员编制和人头经费增长,促进乡镇精简机构,分流人员;通过实施严格的乡镇财政举债县级审批制度,可以从源头上防止乡镇过度举债。掐住“人”和“债”两大口子,县乡财政才有望走出困境。

二、当前实行乡财县管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但从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财政收支现状以及干部队伍素质等因素考虑,笔者认为,当前实行乡财县管乡用主要面临三大困难。

(一)思想认识到位难。实行乡财县管乡用,打破了长期以来由乡镇自主核算的分散管理模式所形成的财权分配格局。乡镇由过去在既定的预算计划下自行组织核算和管理本乡镇的收支变为由县级统一管理,乡镇根据年初预算安排,按月申报用款计划,经县级财政部门审核后,将款项划拨乡镇支出账户,办理支付与结算。部分乡镇领导因担心财权的削弱,在思想认识上一时难以转过弯来,甚至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同时财政部门也存有疑虑,由于县乡财政困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一直致力于抓财源建设,抓财税收入,而忽略支出管理,致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实行乡财县管乡用,不少人担心财政部门会成为众矢之的,担心将来的财政工作将落入无休止地协调乡镇利益的困境之中。

(二)管理职能转换难。实施乡财县管后,乡镇的收支全部纳入县财政实施统一管理,县级财政部门的职能一方面表现为向乡镇提供会计核算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乡财县管强化会计监督。虽然各级政府一再强调不取消乡镇既定的财务管理自,但乡财县管使财务管理的权限发生了部分转移,由于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的不可分割性,关系处理不到位,会导致财务权责无法界定,责任主体不分明,出了问题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同时,乡镇可能担心报账难,工作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导致出现有事无人管、无人干的不良倾向,况且对资产的管理职能也会弱化,资产流失与浪费现象会日趋严重。

(三)财会业务衔接难。由于实行乡财县管会计核算制度超前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县级乡财核算机构如何使新的会计核算组织形式与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相适应,如何组织会计核算,搞好与乡镇、财政部门及国库之间的衔接,如何从全新的角度把握并正确使用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期末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全面反映乡镇的整个财务收支活动等均有待研究和实践。

三、对实行乡财县管乡用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彻底消除改革障碍。乡镇领导与财政部门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统一,事关乡财县管乡用改革的成败。在加快乡镇财政管理改革进程中,一方面,乡镇要顾全大局,支持改革,彻底消除改革中的“权利”思想。另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要打消顾虑,纠正单纯为规范乡镇财政收支行为的错误观念,把这项工作与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财政体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夯实财政改革基础。除现有的会计法规外,各级政府仍需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包括会计岗位责任制、会计业务操作规程、资产管理、会计档案及会计软件的保管、绩效评价及奖惩制度等。

(三)切实强化预算管理,维护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乡镇要按“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根据县财政部门的预算编制指导意见和有关支出定额标准,认真编制年度乡镇财政综合预算。预算一经批准,应严格执行,预算调整方案必须经同级人代会审查通过,并报县财政局备案。加强乡镇部门预算管理,制定科学的定员定额标准,将预算细编到部门及项目。

(四)实行部门联动,构建新型财政稽查监督机制。县纪委、监察、财政、审计、金融等部门要加强对乡财县管乡用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对阻碍改革或违反财政纪律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财政监督的威慑力。财政部门应对乡镇收支进行不定期稽查,参与全过程监督管理,突破以往单纯查账式审计,引入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机制,绩效审计应提出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资金效益的具体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