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12部门联合了《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实际上,早在2009年国务院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就把“物流园区”列入了“九大工程”,并把《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列为七个专项规划之一。为此,国家发改委组织多部委联合调研组,相继在长三角、京津冀和西部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随后,又组织了国家相关部委、省区市政府主管部门以及有关园区和专家参加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座谈会,反复修改论证,多方组织协调,历经约四年半的时间,最终形成了12部门联合签发的正式文本。

《规划》的出台,旨在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新建和整合物流园区,防止重复建设,推动园区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园区服务功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物流需求,更好地发挥物流园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诸多亮点明确发展方向

“亮点”一:对物流园区做了定性。《规划》开宗明义,物流园区是物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产物,是为了实现物流运作的共同化,按照城市空间合理布局的要求,集中建设并由统一主体管理,为众多企业提供物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物流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的物流基础设施,具有功能集成、设施共享、用地节约的优势,促进物流园区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物流服务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最重要的在于“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提法,强调了物流园区的公共性和基础性。

“亮点”二:提出了物流园区的发展要求。《规划》指出,今后几年,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充分发挥物流园区的集聚优势和基础平台作用,构建与区域经济、产业体系和居民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物流服务体系,是促进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带动其他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这就明确了物流园区发展的目的意义、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

“亮点”三:确定了物流园区的布局城市。主要依据以下条件:一是物流需求规模,主要参考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货运总量、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的预测值。二是与物流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相关交通运输规划相衔接。三是结合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规划,考虑相关城市的经济发展潜力、物流需求增长空间以及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根据上述条件,按照物流需求规模大小以及在国家战略和产业布局中的重要程度,《规划》将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分为三级,其中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29个,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70个。这是对2009年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亮点”四:突出了八项主要任务。一是推动物流园区资源整合,二是合理布局新建物流园区,三是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推动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五是完善物流园区服务功能,六是聚集和培育物流企业,七是建立适应物流园区发展的规范和标准体系,八是完善物流园区经营管理体制。这几项,都是物流园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对各地指导物流园区发展具有方向性和方法性作用。

“亮点”五:明确了八项保障措施。有关财税、土地、投融资等项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协调落实,但开展示范工程有可能先行运作。《规划》提出,各地要结合实际,选择一批发展条件好、带动作用大的园区,作为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加以扶持推广,具体由各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并组织评定。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级物流园区示范工程,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海关总署、科技部等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评定工作。对于列入国家级示范的物流园区,有关部门可给予土地、资金等政策扶持。这将成为各级政府推动物流园区发展的一个抓手,其别提到行业协会将参加有关评定工作,也为行业协会提供了工作空间。

落实推进是关键

可以说,《规划》的出台将为物流园区的健康发展开辟新纪元。而如何将《规划》的内容更好地组织、实施,将是整个行业未来要努力的方向。笔者认为,落实《规划》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是关键。这几年,与物流相关的政府部门都在积极推动物流业发展,但遇到涉及两个以上部门的问题,协调难度就比较大。而这次《规划》仅签发单位就多达12家,在调研和形成初稿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预计具体落实中的协调将会更加困难。从行业来说,特别希望以《规划》出台为契机,政府部门间对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政策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工作。

第二,加强物流园区规范管理是重点。面对物流园区一方面难以落地,一方面又在盲目建设的问题,各地有关部门应在《规划》的指导下,提出本地区物流园区规划。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对符合规划的物流园区给予切实的政策支持;对于不符合规划要求的项目,要采取强硬措施,切实堵住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的漏洞。

第三,落实物流园区用地政策是难点。在国家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各地应按照《规划》要求,将列入规划的物流园区纳入所在城市的总体规划,统筹和建设中,涉及新增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对于示范物流园区新增建设用地,则优先列入国家和地方建设用地供应计划。

第四,改善物流园区投融资环境是支撑。物流园区建设具有投资大、回收慢的特点,各地应鼓励物流园区运营主体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合资合作、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等多种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支持物流园区及入驻企业与金融机构联合打造物流金融服务平台,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环境。要适当放宽对物流园区投资强度和税收强度的要求,鼓励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对于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有关部门可根据项目情况予以投融资支持。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和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优化工业产业布局为抓手,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重点,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城区工业发展与城市建设良性互动,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新型都市工业集聚、现代服务业主导、高品质生态宜居的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

二、实施范围

主要范围指城市建成区,具体为二环以内和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审核公布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庐阳工业园区、包河工业园区、瑶海经济开发区(含新站综合试验区)、肥东经济开发区(指原龙岗开发区)定界范围。

三、转型方式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环境保护等要求,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分批实施的原则,主要采取异地搬迁、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建设标准化厂房、企业自行改造、依法关闭破产等五种方式,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优化布局、转型发展。

(一)异地搬迁。对发展潜力大而发展空间受限的、存在安全生产和环保隐患的、影响铁路道路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因城市功能规划调整需要征收拆迁的企业,有序向市域其它工业园区或产业集聚区搬迁。

(二)就地转型(退二进三)。对低效高耗、就地难发展、无能力外迁的企业,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的前提下,经批准可就地转型发展。

(三)建设标准化厂房。对小而散、单位用地产出低的企业,进行空间整合调整,鼓励其入驻开发园区建设的多层标准化厂房。

(四)企业升级改造。对利用原有用地扩大生产的企业,鼓励利用现有厂房加层改造提高容积率,或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五)依法关闭破产。对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对严重亏损、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扭亏无望的企业,依法破产。

四、主要任务

(一)制定一体化发展规划。按照“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特色鲜明”的思路,制定中心城区和各区、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城市总体规划、工业发展规划、交通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四规衔接”,统筹产业、城市、生态等空间布局,形成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相互支撑的发展格局。

(二)统筹产业空间布局。按照布局优化、集聚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明晰各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和重点,引导企业向同类产业或配套产业相对集中的开发园区和乡镇工业集聚区迁建。

(三)调整城区产业结构。坚持市场导向,将发展都市型工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异地搬迁和已进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其原有土地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可按市场化运作模式进行出让,或原址保留工业用地性质,依托中心城区独有的信息流、人才流、现代物流、资金流等社会资源,发展都市型工业、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

(四)推动企业升级改造。引导迁建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落后工艺,实现清洁生产和产品技术升级。企业迁建到开发园区的,要符合园区的投资强度、税收标准以及节能减排等规定。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中心城区工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领导小组),统筹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市经信委、城乡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环保局、人社局、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和有关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各成员单位明确专门人员参与,建立协调例会制度。各区、开发区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参照市里尽快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加大推进力度。

(二)明确部门职责。各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制定各自区域“十二五”工业转型发展规划和年度转型发展计划,报市领导小组审批。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负责组织实施的相关牵头工作。市经信委牵头,会同国土、规划等部门,对异地搬迁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国土局牵头,会同规划、经信委等部门,对就地转型(退二进三)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国土局牵头,会同规划、经信委等部门,对自行改造升级和入驻标准化厂房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市经信委牵头,会同企业所在辖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和环保、财政、人社等部门,对依法关闭破产的企业提出论证意见。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1开发现状

农业科技园区是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农业设施工程为主体,从事集约化生产和企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迎接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致力于高新技术成果向农业领域的转移,在全国创办了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根据农业部科技司的初步调查统计资料,截至2000年,我国已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42个,地级开发区362个,县级3000多个,已初步形成国家、省、地区、县4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3]。随着各地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园区内环境、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得其旅游价值日益突显。

农业科技园区所具备的天然旅游资源与农业旅游这一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相结合,必将迸发出耀眼的火花。目前,虽然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开发还不够完善,但已经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研究表明,我国公众对科普示范基地的年造访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远远高于科技馆、动物园、科技博物馆等科普旅游地,这说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已经成为本地游客经常光顾的旅游休闲场所。同时,我国乡村背景的农业旅游规模也优先于其他产业类旅游,农业园区科技旅游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科技旅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3]。

2开发的意义

2.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有助于发挥当地独特的资源优势,吸引游客,提高农业生产的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2促进城乡协调互动通过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的拓展,一方面为都市居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农业的场所,有利于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的文化内涵、科普教育功能及示范辐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园区也可利用农业资源,通过清新自然、独具特色的田园景观,使城市与周围农村自然景观连为一体,实现城市和乡村互相融合。最后,它有助于加强城乡交流,促进郊区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最终将实现城乡一体化[4]。

2.3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传统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和石油农业的掠夺式生产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农业科技园区中的高科技农业,力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业收入的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一方面有助于生态农业理念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一种可持续的产业业态,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还能有助于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活环境质量,充当都市的绿化隔离带,防治城市环境污染,以保持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防止城市的过度扩张。

3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开发势头良好,但由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3.1规划不合理目前,农业科技园区规划不合理对其农业旅游发展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与区域旅游产品体系脱节。由于在规划时,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发展规划与区域旅游规划衔接不当,导致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仅是作为孤立的旅游景点存在,其旅游发展没有纳入区域区仅是作为孤立的旅游景点存在,其旅游发展没有纳入区域旅游线路组织和产品体系。因此,同发展较成熟自然类景区相比,单个农业科技园区在旅游发展中从形象塑造到产品营销各环节,无法发挥规模优势[3]。②由于缺少区域性总体规划,导致众多相似农业科技园区一拥而上发展旅游,许多相似旅游项目重复开发,不仅浪费了资源,还极易引发恶性竞争。③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规划理论的指导,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背离了农业科技园区拓展旅游功能的初衷。

3.2管理不到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影响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拓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农业科技园区旅游认证工作滞后。目前,虽然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已经完成从国家、省、市、县级的等级认证,但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行业认证并不为普通游客所知,影响了国内游客对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认知程度。②政府管理不畅。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单个部门无法制订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政策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法规,导致开发经营管理中重复开发建设、布局缺乏统一规划、产品质量偏低和资源浪费等现象层出不穷。③经营体制问题。由于农业科技园区的特殊性,旅游经营实体与园区本身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如何在投资、管理、利润分配等方面合理处理好各方的关系,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成败。

3.3特色缺失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都存在着特色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定位模糊。很多园区在旅游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没有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的定位。而往往是简单地照搬国内外其他优秀农业园区的项目,最终导致项目设置雷同、杂乱,园区缺乏特色,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和自身竞争力[5]。②文化底蕴不足。许多园区旅游项目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乡俗民情文化的深入挖掘,难以再造与重塑乡土文化,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特色。③品牌意识不强。园区经营者的品牌意识比较淡薄,不重视品牌建设的长线投入,导致园区形象模糊,后续发展乏力[6]。

3.4开发滞后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市场开发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市场定位。以科技园区为主题的农业旅游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其科技含量高。但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游客的需求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层次的,而单一的农业科技素材不足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旅游需求。因此,面向不同的客户,园区要有不同的内容和元素。园区的定位是建设之初就应该首先明确的问题。②市场营销。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功能并不是其主要功能。因此,多数园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宣传营销观念不足,景点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某些农业旅游项目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从没听说过。由于旅游项目不能被游客认识和了解,潜在客源市场难以变为实际的旅游消费者,园区也难以获取更多收益[4]。

3.5功能冲突农业科技园区最主要的任务有3项:农业生产;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传播。但是,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开发对园区的科研和生产工作存在着较大的冲突,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冲突。科技旅游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必然会占用科研工作的时间。某些科研场所由于保密需要等原因不能向公众开放,而大规模的公众进入园区必然会占用园区内的公共活动空间,可能对正常科学研究和生产造成一定的干扰[3]。

4开发思路

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在政府、社会、科研机构的配合与支持下,以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运用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的方法,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企业文化特色与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集观光、生产、科研、科普、加工、商贸、娱乐、文化、度假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园区。通过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精致农业与观光农业,建立高投入、高效益的,以农业开发、度假休闲、游憩娱乐、观光游览为主的农业科技特色旅游园区。强调从园区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实现全园景观与人文要素的和谐统一[7]。

4.1政府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功能的拓展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提供配套优惠政策,以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如在用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以扶持园区的发展。其次,政府应同步制订包括农业科技园区旅游的定位、目标、基本原则、准入条件、日常管理、审批程序、规划布局、保障措施等方面的制度和政策,以确保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规范有序的发展,使得园区旅游项目做到程序到位,手续合法,依法经营,从根本上杜绝园区的违法建设和低水平重复建设[8]。最后,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这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招商引资等方式,为项目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2加强规划和管理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是农业科技园区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在规划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合理明确的发展定位。根据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特点和条件,应将“以生态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核心,以观光休闲为载体”作为其总体发展定位。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产品体系的设定都应符合农业旅游的要求,其营销策略应以传递农业科技“新奇特”的信息为核心、体验农业休闲为载体,突出农业科普旅游的形象,彰显农业科技园区的高新科技优势。②规划间的协调。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规划应与当地的各类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特别是要与旅游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合力。③园区内部的科学合理规划。应通过制订科学统一的园区旅游发展规划,按照游客行为特征来组织园区科技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统一园区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科学构建解说系统,从而营造具有整体感的园区旅游形象,增强园区的吸引力。

4.3营造特色特色是所有旅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开发同样也不例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园区旅游产品的特色。①突出农业科技园区的特色。与其他农业旅游项目相比,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有其特殊性。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找好科研生产示范和旅游经营开发的平衡点,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尽可能地挖掘出科技园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吸引更多的游客。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一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各类自然要素的地域差异极大,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各地的农作物种类和耕作方式大相径庭;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各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这些农业地域特征是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开发中应牢牢抓住的着眼点。③打造品牌。应将农业旅游与园区的高科技底蕴紧密结合,打造出深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和农业旅游品牌,凸显园区特色。

4.4优化功能农业科技园区具有科学研究、生产实验、成果推广、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在进行园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时候,应对各种功能进行优化组合,真正做到旅游功能与其他功能的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如通过在规划过程中对园区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在管理中对旅游活动与其他活动进行有效协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运用产、供、销、游等多种功能的有机统一等手段,对农业科技园区的各种功能进行优化,最终实现互补共赢。

4.5开拓市场市场是所有项目成败的关键。在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市场开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纠正观念。必须纠正把旅游活动当成农业科技园区中可有可无的鸡肋产品的观点。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并非只能为园区提供一点门票收入,它还是园区成果转化、科普宣传、市场开发的重要环节,是园区走向市场化的重要桥梁。②加强政府的管理和引导。通过制订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规范和完善农业科技园区旅游项目的立项、认证、开发、运作、管理体系,使其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道路,这对于园区旅游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③通过相关培训,提高农业科技园区相关从业人员和服务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④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旅游开发应引入市场运作手段,通过网站、报刊等媒体和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等多种渠道宣传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同时,也应积极融入旅游景区景点体系,使得农业科技园区的旅游项目成为线路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12月20日,神木锦界工业园区转型发展座谈会在园区召开。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张仁华、工交处处长白振中,陕西省决咨委发展改革组组长苗金祥、委员王治国,以及《西部大开发》杂志社执行社长兼总编卫思宇等专家领导对锦界园区提出了诸多建言:

1、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精细化工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化工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精细与专用化学品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锦界园区要规划发展高端精细化工产业,要着眼于全球范围的产业与资源,紧盯世界级的化工巨头,瞄准世界精细化工发展的前沿和制高点,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进入他们的价值链,成为价值链上的配置者。努力建设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高端化学品产业链。建成技术领先、产业优势突出,国际竞争力强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精细化学品生产基地。

2、培育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全国煤炭企业上市的有35家,陕西还没有一家,要培养有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上市对于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破解资金瓶颈,政府和园区有义务责任做前期的培养辅导,尤其是发展势头良好的民营企业上市。

3、打造陕甘宁蒙晋区域金融中心,利用陕北及周边庞大的民间资本,合理化阳光化的利用,政府引导做产业资本,做私募基金,把神木商业银行改成陕甘宁发展银行,改成西部大开发银行。

4、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优先引进“补链”企业,建立和强化热电、污水处理和废物循环等生态基础设施,在企业节点单元的引进发展上为产业共生创造条件;充分考虑废物循环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让产废单元与消纳单元协同发展,保障工业共生功能的有效发挥;在进行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或产业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相互间的协同关系,尊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发展周期和客观规律,避免区域内产生冲突和矛盾。

5、坚持以煤为纲、上下延伸、吃干榨干战略。神木的优势在煤,神木的潜力和希望也在煤。转型不再仅仅是调整产业结构,而是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挖掘效益。不管是“依托煤、开采煤、延伸煤”,还是发展焦化化工产业,神木经济发展的核心始终是煤炭,神木锦界仍要坚持以煤为纲的策略。

6、作为几个国家战略的中心或核心。《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宁鄂榆能源金三角规划》,共有5个国家级区域规划将榆林列入其中。同时,文化部正式批准陕西设立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神木锦界工业园区要作为国家几个重要规划的中心或核心,因现实现省级开发区目标,最终实现国家级开发区大战略。规划十二五末产值要超过千亿,先谋求做大,再谋求做强,争取中长期规划进入到国家级园区的前几位。不要站在神木、榆林的视野上去做规划,要站在国家战略规划的基础上谋划园区的发展,做大规划,谋大产业,实现大发展。

7、要扩大宣传提高园区知名度和影响力。神木有资源、有技术、有经验,具备承担国家级大型项目的条件和能力,要加大宣传,扩大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内国际一流大型企业,参与构建神木的资源全产业链开发。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1常州物流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需要

常州正致力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由传统制造业走向现代制造业,迫切需要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形成具有常州特色的产业优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常州依托苏南板块的良好区位优势,以对外开放带动产业升级,抓住全球产业升级的有利时机,使常州日益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加工厂和上海工业后方基地,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对现代物流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材料、零部件与产品的分拨路线拉长,运输成本与库存成本增加,如何降低物流成本,保证运输的时效性对常州的物流支持系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良好的物流支持系统正成为吸引众多的国内外企业投资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而物流园区是物流支持系统的重中之重。据有关部门对常州的100家生产制造类企业的问卷调查[2],生产企业外包物流服务不超过26%。物流总等高增值、综合所占比重很小,而企业对自理物流中运作成本高的不满意率达30%。生产制造企业中有76%的企业想将企业的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剥离出去,交给物流企业去经营管理,因此物流园区的建设成为现代制造业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2构建特色产业集散地,增强区域经济带动能力的需要

常州有几家规模较大的特色产业基地,如横林国际地板城、湖塘棉纱市场、江苏湖塘纺织产业交易中心、常州钢材现货交易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国江苏国际塑化城等。这些特色产业基地年交易额均超过100亿元。大规模、高频率的生产商贸活动对物流系统有很高的需求和要求,物流园区建设也水到渠成,良好的园区物流系统确保了区域内资源的高度整合和高效利用,还能通过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提速”,加快其他领域的“运转”,对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和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

1.3优化常州物流空间布局、整合提升物流资源的需要

常州五大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说明了常州物流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性,没有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常州物流企业小、散、弱的状况也影响了现代物流体系的建设进度,满足不了几个重要产业的发展需求,必须尽快整合物流资源,优化物流空间布局结构,科学合理建设与产业发展配套的物流园区。

2常州物流园区建设的可行性

2.1推进生产服务业发展政策为物流园区建设带来机遇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了生产业对建设现代制造业的强有力支撑作用,因此,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生产业的发展,一是加强了规划和引导。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特别是服务业发展规划中,特别强调了生产业的发展,完成了《常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常州港口发展规划》和常州综合交通体系研究。二是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前四年,市交通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共投入近400亿元。三是大力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优势,建设3~5个交易额超百亿元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四是加强了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常州加强了与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的合作,成立了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常州产学研合作办公室[2]。

2.2区域交通网络不断优化为物流园区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常州有着十分优越的区位交通,城市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了苏锡常都市圈。市区北临长江,南濒太湖,沪宁城铁、京沪高铁、沪蓉高速公路、312国道、新京杭大运河常州段完成南移,宁常、扬溧高速公路常州段主线实现贯通。城市路网功能完善,市区南北大通道无缝对接。全市水网纵横交织,连江通海。长江常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年货物吞吐量2029万吨。民航常州站有通达北京、广州、大连、厦门、深圳、海口、西安等国内2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为物流园区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2.3良好的物流业发展态势为物流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常州市已完成了《常州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常州港口发展规划》和常州综合交通体系研究,目前正加快推进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网络构架的形成。并力争成为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相呼应的长江三角洲区域物流中心之一,成为全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供应链中的重要枢纽与节点。积极引导物流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建成了GPS系统、物流信息化管理系统,常州通行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中国货运信息网。目前,凌家塘物流中心一期已建成运行,奔牛港物流中心新一轮规划建设方案已通过论证,长江常州港录安洲码头群开发建设已初具规模,民航机场也已经完成了升级改造,正向国际物流方面发展,成为苏南地区的货运中心[3]。

2.4较快的物流业发展需求为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

常州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新型纺织服装业、农业机械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配件制造业、电子信息及现代视听设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等六大支柱产业,全市制造业对全市GDP的贡献份额达34.35%,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5.16%。因此,常州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建设发展,对现代物流业产生了巨大需求。同时,特色专业市场的发展壮大,也需要便捷快速的物流配套服务支持。所以科学合理的物流园区的建设已势在必行[3]。

3常州物流园区的现状分析

常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具有铁、公、水、空交通综合优势。物流交易市场起步也较早,市区目前有5个占地面积不小的物流市场。据行业主管部门调查,5家物流市场中有3家不仅没能跟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就连原来“办公、停车、住宿”的运转方式也无法维持,“物流市场”基本“名存实亡”;另外2家虽然能正常运作,但也存在缺乏系统管理、科技含量低、配套服务薄弱等不足。

3.15家物流市场的经营现状

位于新北区的城北物流市场,是常州市区于1996年建成的第一个货运交易市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配套招待所、加油站、修理厂等设施,当时进场经营业户近50户,目前只剩下5家;8000平米的停车场,现在5000平米变成了仓储,1000平米左右的招待所也已歇业。位于五角场东路的五角场物流市场建于1997年,占地22000平方米,停车面积10000平方米,配套交易大厅、大型显示屏、商住办公用房等。原来有近40户经营业户,目前已减至6户。三分之二的停车场地堆存生铁。交易大厅则始终未曾启用。2001年组建的飞龙物流市场,占地64000平方米,停车40000平方米。设有交易厅、洽谈室,当时60余户进场,时至今日,交易厅改建成轿车专营店,洽谈室改成网吧,营业大厅租给保险公司,货运经营业户已不足30户。位于常锡路菱江桥堍的城东物流市场也在2001年建成,占地面积22300平方米,停车面积3000平方米。虽然没有配套设施,但由于较好的地理位置,目前市场仍保持40户左右经营户。2003年建成的城西综合运输市场,位于凌家塘立交桥北,占地99000平方米,配套商住房22000平方米,仓储30000平方米,停车40000平方米,另有交易大厅、电子信息平台等。因为交通便利,目前经营业户超过300户。5个市场累计占地20万平方米,现在驻场经营业户近381户,其中从事专线运输的占20%,非专线货物运输的占50%,从事配载、信息服务的占30%。

3.25家物流市场不景气的主要原因

3.2.1选址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常州市5个货运(物流)市场的总体布局,在90年代中、后期还是比较合理的,它们促进了常州市货运行业发展,为规范行业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进入21世纪后,市场位置就越来越不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飞龙物流市场有限公司组建时,紧靠312国道常州段南端,大型货车进出方便,货物集散便利。去年,312国道常州段南移,老312国道纳入城市交通管理,该市场货车进入、货源集散同时受到限制,驻场业户纷纷离开,另找市场。原本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市场,不得不重新调整经营思路。较早建成、设施较全的五角场货运中心,则纯属当时选址不当。该市场虽位于常州市货源集散较为集中地段,但地处市区东门腹地,货源又主要是市区发送或到达的铁路货物,一般为中短途运输,对货运企业吸引力不大。组建初期的进场业户,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甚至行政干预而来,所以也就失去了创业的长期动力。原本“领头”的城北物流(货运)市场因其地理位置原因已逐年萎缩,不得不将地块分割,经营仓储等项目。选址较好的城东、城西两个市场,目前运作较好,但同样面临是否适应城市发展规划的问题。两个市场由当初所在的外环路外面的郊区,变成了工业园区腹地,车辆进出,货源集散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只有了解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后,才能正确选址,使市场稳步发展和壮大。

3.2.2经营环境欠佳,政策保障不够常州市的物流(货运)市场的配套服务设施,硬件如停车、仓储、办公楼等基本到位,但软件明显欠缺。主要原因是市场服务意识不强,仅停留在招商上,为了招商,甚至吸纳无证无照者进场。目前,入场的经营业户95%以上仍为传统货运,“多小散乱差”现象明显,对客户的服务水平也上不了档次。另一方面,常州市道路货运站(场)管理办法迟迟没有出台,市场管理还不到位,造成经营环境不佳。物流(货运)市场要发展,需花大力气打造本身的品牌。目前物流市场拥有的较为成熟的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只有华宇、佳吉、佳佳等几个,且主要集中在城西市场,因此该市场的知名度较其他市场要高。而品牌打造需要政策保障,经营业户进场,大多希望有良好的货运交易氛围,有畅通的信息渠道,有方便的结算方式,有完善的配送服务等,但市场大多无法满足这些要求。目前,反映市场服务不尽人意较集中的是,有关部门对经营业户运费结算时对车辆吨位营收的限制。如华宇物流每月运费结算需近250万,但开票结算,按其在常注册登记车辆吨位还不到20万,差额十分大。城西市场目前进场业户300户,营收50个亿以上,但可以开票结算的运费还不到10个亿,40亿运费只能采取各种办法开票结算,流失的税费可想而知。5个市场经营业户共381户,流失的税费更是惊人。市场为难,经营业户也感到十分不便。因此,只有通过政策规范,给物流(货运)市场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再加之市场自身不断完善,树立品牌意识,才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3.2.3专业人才缺乏,行业管理薄弱常州的物流行业现状是传统货运还处于主导地位,现代物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虽然都冠之“物流”市场,但大多经营业户的现代物流专业知识相对缺乏,只是从事简单的运输配载业务,市场管理人员也普遍缺乏物流管理知识和物流市场管理能力。两种专业人才的缺乏造成了经营者的低层次经营,管理者的不科学管理,成为常州物流市场发展的致命短处。另外,常州物流市场发展总体规划至今还在完善,常州市道路货运站(场)管理办法迟迟没有出台,行业管理部门对市场内的物流企业缺乏监管手段,这些都成为常州物流市场发展缓慢的因素。

4常州科学发展物流园区的对策

随着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专业市场的日益壮大,大大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对物流园区(中心)的发展需求,如何科学建设适应常州经济发展的物流园区,避免盲目建设和资源浪费,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4.1加强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

物流园区的建设是城市功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物流园区在规划时要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与城市规划相协调就是要合理选择物流园区建设地址,即要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发达的工业园区和可持续的发展空间。与经济发展规划相协调就是物流园区建设要准确定位:一是要准确定位所服务的产业;二是要准确定位建设的规模。常州的产业带应该说是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比如说城北新区的制造业、城南武进区的纺织业、城东的建材业等,要针对不同的产业带定位相应的物流园常州市物流园区科学建设对策思考区服务功能,同时又要根据相应产业带的经济发展总量和发展前景定位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做到规模适当,不能一味的求全求大,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4.2构建物流交通平台

物流园区需要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作为支撑才能产生高效的物流运作效应。因此要充分发挥常州现有的沪宁、沿江和西绕城高速公路、沪宁铁路、沪宁城铁、京沪高铁,以及长江深水港、京杭运河、常州民航航空港等综合运输网优势,建设连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之间,以及它们和外部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货运场站)之间的货运道路系统,形成快速畅通的物流通道网络。

4.3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物流园区之间、物流园区和企业之间、客户和政府之间的物流信息交流非常复杂,因而各个单位物流信息子系统需要有一个共用物流信息平台提供服务。常州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常州”的综合优势,加快建设一个以互联网为载体,包括电子数据交换中心、电子商务认证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可协调全市各个企业、各类市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可与其他地区的物流平台进行物流信息交流的区域性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全面共享,物流环节的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

4.4构建物流网络平台

常州正在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城北新区作为常州最早的国家经济开发区,其现代制造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在国家制造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常州现代制造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所以面对大规模的制造产业需求,城北新区物流园区建设迫在眉睫;而城南以湖塘为中心的武进区,原有经济实力雄厚,纺织业蓬勃发展,而武进高新区、经发区、西太湖开发区等开发区建设又方兴未艾,对物流产业的需求十分强劲,所以湖塘物流园区的建设也十分必要。再加上常州已有的横山桥建材业,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业以及金坛、溧阳等县级城市的超速发展都需要有相应的物流中心来支撑。所以必须加快建设“两大物流园区-七大物流中心-若干配送中心”的三级物流网络。两大物流园区即新区物流园区和湖塘物流园区;七大物流中心即横山桥、凌家塘、常州港、奔牛、新闸、金坛和溧阳物流中心。

4.5完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6篇

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2009年1月6日在全省食品工业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科学制定并努力实施好全省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各省辖市、县也都要积极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的要求,努力实现河南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的目标,经研究,现要求各省辖市抓紧编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加强领导

各省辖市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站在全国经济与食品工业发展的全局,充分认识我省食品工业在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原崛起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高度重视食品工业规划的编制工作,确定主管领导负责,安排食品办等相关部门组成专门班子从事此项工作。各有关方面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积极行动,创造有利条件保证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

二、组织调研

1、要抓紧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各县(区)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编报项目。

2、要抓紧与各有关部门衔接协调,组织企业,集中力量,建立本地食品工业重点项目库。

3、要通过调查研究,按照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要求,规划出本市食品工业聚集区(园区)和集群。

三、具体要求

1、规划目标时间阶段:总体规划目标时间段2009—2020年,具体分三个时间段,即2009—2012年;2013—2015年;2016—2020年。

2、规划格式:按照省辖市食品工业2009—2020年发展规划提纲编写(见附件)。

3、规划项目:以本次规划项目为基础,建立全省食品工业规划重点项目库,请认真填写编报。

4、规划完成时间:请各市食品办于2009年3月10日前完成规划编制工作。

四、上报材料

1、本市食品工业2009—2020年发展规划;

2、本市2008年销售收入超亿元、5亿元以上企业名单及销售额;

3、2009—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划重点项目汇总表;

4、2009—2012年河南省食品工业规划集聚区及园区建设汇总表及文字说明。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7篇

“十二五”是我市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时期,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目标的时期,也是加快我市工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编制好“十二五”规划是关系我市未来长远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家和省发改委的部署,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我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更新规划理念,突出规划重点,改进规划方法,促进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研究提出我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目标、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对策措施。全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着重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吸收20**年以来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加强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思路目标、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城乡区域、科教文化、改革开放、人民生活、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重大问题目录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确定,以招标和委托方式组织开展研究。

(二)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规划的依据。市“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进度安排分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和研究阶段(20**年5月至6月底前),向市政府提出编制“十二五”规划工作方案,对规划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开展重大课题前期研究工作,做好“十二五”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评估工作。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研究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研究确定我市“十二五”总体规划思路以及各个专项规划的基本思路,征求各部门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家对基本思路进行论证。听取市人大财经委和市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征求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后报市政府审定。

第三阶段:纲要基本框架、专项规划草案研究起草阶段(2010年1月至6月底前)。根据市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本思路,形成“十二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草案,完成各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研究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就发展战略、宏观管理目标、重点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措施等,与市直有关部门衔接。

第四阶段: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完善、审议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前)。完成规划纲要草案起草工作,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经市政府审定后,提交人大审议批准。

(三)编制重点专项规划。重点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决定该领域重点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重点专项规划由市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确定,市直有关部门牵头负责起草,报市政府审定。

具体分工及阶段:20**年7月至12月底前,市发改委在广泛征求市直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我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题目及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各牵头部门和参与单位组成“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提出工作方案和规划草案的编制提纲。2010年6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完成重点专项规划框架性草案,并报送市发改委。市发改委就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中的重大问题,会同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县(市)区政府进行衔接协调。2010年12月底前,各重点专项规划专题组对重点专项规划草案作进一步论证和修改完善后,形成送审稿,由市发改委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上报市政府审定。

(四)编制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是规划纲要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区域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把经济中心、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是编制县(市)区规划、城市规划和其它规划的重要依据。要根据省“经济区”区域规划,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我市的区域发展规划。具体工作包括:进一步完善**市生态功能区建设规划、**市“嫩江-爱辉-逊克”矿业经济区开发建设规划、**沿边开放带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市“嫩江-五大连池-北安”南三县农业产业综合开发规划、“五大连池-孙吴-**界江”黄金特色旅游开发规划、**市园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对俄贸易加工园区)“十二五”建设规划。由市直有关单位负责修编起草。

(五)编制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由各地提出,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市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各地“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编制,应尽可能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同步并略有超前。各地发展改革部门要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经本级政府审定前,就规划纲要草案中的支柱产业、跨地区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布局、重要的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其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规划内容,与市发改委及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进行衔接。各地规划纲要经同级人大审议批准后,送市发改委备案。

三、编制要求

(一)认真做好“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各地、各部门要对本地、本部门“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同时,认真总结“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经验,改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突出规划重点。科学界定规划编制领域,把规划重点放在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基础设施、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这些领域必须编制规划,且要做深做实,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使之切实成为政府审核项目、安排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提供参考。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认真分析“十二五”期间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围绕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以及重点项目等,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思路和对策措施。对一般性竞争领域,政府规划的内容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制定政策导向,以促进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形成和完善。

(三)加强重点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重点项目是落实规划建设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是规划的重要支撑。在以政府为主体的规划中,重点项目主要是指应由政府配置资源的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生态、市政、教育、科技、文化等建设项目,也包括一些应由政府协调建设、不直接参与投资的支柱产业大型项目。要尽早启动新建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项目,明确“十二五”期间需要建设的公共产品、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项目,并做好论证工作,为做深做实专项规划打好基础。

(四)加强规划间的相互衔接。规划之间的衔接协调是保障规划科学性、有效性的必要环节。衔接协调的内容包括:宏观调控重要指标、支柱产业、基础设施、重要资源开发以及关系全局的重点项目布局和主要对策措施等。要做好市“十二五”规划体系内总体规划纲要与重点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各地规划纲要衔接,避免冲突,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和规划的可行性;尽量使本市规划和省、国家各类规划相衔接,充分体现国家和省要求,以使我市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建设获得国家及省的大力支持;增强规划的全局性,加强部门间分工合作,防止规划部门化,形成规划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上的合力;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衔接,把各项发展思路和措施落到实处。

(五)增强规划编制民主性和科学性。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集思广益,增强规划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政府决策能更好地反映民情,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认真做好规划编制的基础调查、信息搜集、课题研究、项目论证等前期工作,并采取座谈会、协调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特别要注意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在规划编制程序上,要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民主制度、衔接制度、论证制度、公布制度、评估制度等。要改进规划评估论证方法,除本部门、本系统专家参与评估论证外,还要注重吸收相关部门专家参加评估论证。

四、保障措施

园区总体发展规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河南省;物流园区;布局;原则

本研究为2013年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物流园区的合理布局与运营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3240041081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2月12日

一、河南省物流园区总体建设布局

2010年4月出台的《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全省规划总体上是“1+10”的模式。“1”是指郑州这一个国际物流中心;“10”是指十大行业,即食品冷链、医药、钢铁、汽车、家电、纺织服装、邮政、粮食、花卉、建材。那么,经过4年的发展,河南省的物流园区建设现状怎么样呢?

1、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建设。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作为郑州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园区,重点发展以国际物流、区域分拨业务为主的高端物流业和优势制造业,为省级重点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为京港澳高速公路以东、万三公路(规划G107新线)以西、陇海铁路线以南、郑民高速公路以北所围合区域,规划面积约8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涉及中牟县的区域规划面积约5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39.4平方公里;涉及经开区规划面积约3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约15.6平方公里。园区范围内涉及行政村33个,人口4.8万。

目前,郑州国际物流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近期将提交最终成果。园区所涉及的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获批实施,园区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正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总通车里程达到19公里。同时,铁路专用线、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等项目的初步选址和可研报告已经编制完成,计划近期开工。基础设施及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创造了条件,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了招商引资工作。

作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的起步区和核心区,河南(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建设,相关签约事宜已与新加坡方面达成共识。园区选址在郑州国际物流园区东北部,初期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规划了 “三大区、九大功能”。目前,产业园内“明星”物流企业汇集,香港嘉里大通(世界500强嘉里集团投资)项目已成功签约入驻,近期将开工建设;新加坡丰树物流(世界500强淡马锡全资子公司)、新加坡吉宝公司参股的安得物流,宜多果蔬冷链物流(世界500强日本住友集团全资)等项目将于近期签约;普洛斯物流、招商局物流、宝供物流、林安物流等知名物流企业正在积极洽谈。

郑州国际物流园区将以建设一个国际化、生态化、创新型的物流产业园区为目标,逐步建立产流互动、产城互融的复合型现代产业集聚区,力争将园区打造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发展的活力之区,成为未来国家物流产业创新综合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郑州航空港物流园区的建设

第一,著名电子产品公司努力汇聚航空港物流园区。目前,许多全球著名的电子产品公司正在努力汇聚郑州航空港物流园区。每天有几十万部苹果手机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乘坐飞机飞向世界各地,而且有关部门也正在谋划邀请韩国三星集团在航空港区建设三星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如能实现,全球两大高端手机品牌将齐聚郑州航空港区。航空港区有望成为全球高端智能手机的“大本营”。同时,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国内智能手机知名品牌也谋划借势在航空港区建设手机产业园、制造中心、物流基地、呼叫中心等。

第二,物流“大佬”抢滩航空港区。国际航运物流巨头UPS已开通郑州-仁川-安克雷奇航线,以支持现有航线,提升运营能力。2013年5月底,河南省主要领导与UPS高层进行了会谈,就双方共同组建货运航空公司,在航空港区谋划建设郑州转运中心达成了共识,并确定了各项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明确了责任人和工作要求。国内物流“大佬”们也不甘示弱,圆通航空物流项目,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整合组建货运航空公司项目,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货运基地项目,东方航空物流项目等也正在商谈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