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 市场开发

自教育制度改革以来,高校的连年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一个庞大的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的大学生旅游消费市场日渐形成,大学生旅游市场正逐步成为中国旅游市场的新亮点,因此在充分调研大学生旅游市场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其的可操作性,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进而确立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策略。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1.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大学生仍属于消费一族,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家庭,大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阶段仍是属于奢侈消费。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消费能力不高,因此,他们一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2.旅游时间比较集中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旅游。而他们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周末、法定假日、寒暑假,大约有170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7%。其实大学生的时间不仅于此,有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大学四年时间可以读完3.3个本科,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

3.出游方式呈现多样性

现在大学校园内通过网络寻找一起出游的同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出游,都选用AA制,不但能拓宽自己人际交往,在选择上又有更大自主权。另外假期单骑远征、情侣自助游等其他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反应了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明显。

4.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他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尚不稳定,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推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1.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模巨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在政府要求之下,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几年的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508. 6万人。根据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7年将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到2010年达到20%。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

2.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强烈

虽然大学生已经从繁重的高中课业中摆脱出来了,进入了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但是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和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使得他们有着强烈的出游愿望,渴望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使他们的身心彻底放松,消除忧愁与烦恼。并且自古中国就有教育旅游、认知旅游的存在,以及“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书包走出校园去体验行天下的感觉。

3.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市场的肯定,如第一家青年旅馆于1998年在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建立以后,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大城市开设了100多家分馆,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网络体系。这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景点门票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大学生有跟旅行社旅游的愿望,但一般的旅行社都以团体报价,灵活性较差。

三、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战略

1.确定营销的层次,来提高品牌影响力

大学生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产品的提供商知之甚少,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其对品牌的依赖性。因为在他们看来,品牌意味着品味、安全系数高,服务产品、服务态度好这样的既定价值性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谁能越先成功打造自己的具有良好口碑的优质品牌,谁就能越早形成自己的竞争比较优势。

2.注重产品价格比

产品提供商,必须在充分估计到此种条件下,设定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收费标准,杜绝定价过程中虚高虚低等商业欺诈行为。市场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高低。不同销售状态下,同一产品可能产生一定的价格差。因此产品提供商,必须根据时节的不同,及时的调整价格。这样有利于盘活闲散资源,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客源,创造更多的利润。

3.采取灵活多样的产品宣传推广方式

在校园的广播台、电视台对在校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较为强大的影响作用,而且比一般的校外媒体具有更强的亲和力,因此产品提供商通过给其提供赞助的方式,发挥这个平台的作用,会起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镇.我国大学生旅游空间行为特征分析[J].利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2篇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

1.旅游消费水平较低

大学生仍属于消费一族,他们的日常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家庭,大学生在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旅游消费对于大学生而言在现阶段仍是属于奢侈消费。他们渴望外出旅游,但由于经济来源的制约,消费能力不高,因此,他们一般对旅游的条件要求不高。

2.旅游时间比较集中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因此只能利用课余时间旅游。而他们的闲暇时间主要是周末、法定假日、寒暑假,大约有170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7%。其实大学生的时间不仅于此,有人经过统计分析得出大学四年时间可以读完3.3个本科,可见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

3.出游方式呈现多样性

现在大学校园内通过网络寻找一起出游的同学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出游,都选用AA制,不但能拓宽自己人际交往,在选择上又有更大自。另外假期单骑远征、情侣自助游等其他的旅游方式也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欢迎。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反应了大学生的个性化趋势明显。

4.大学生容易接受新产品、新消费和新的生活方式

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中的旅游群体,旅游决策易受同学或朋友等相关群体影响。再加上旅游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大学生旅游常常没有充分的前期准备,情绪易波动,从众心理显著;同时,由于市场集中,群体间联系广泛,旅游信息传递迅速。他们消费心理、消费习惯尚不稳定,消费需求具有较大弹性和可诱导性;他们感性消费、个性消费、群体消费、社交娱乐倾向明显,因此旅行社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相关的产品推销。

二、大学生旅游市场开发的可行性

1.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规模巨大

自1999年教育制度改革以来,在政府要求之下,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这几年的招生人数以每年高达30%的速度递增,到2005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508.6万人。根据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7年将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5%,到2010年达到20%。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

2.大学生的旅游动机强烈

虽然大学生已经从繁重的高中课业中摆脱出来了,进入了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但是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教室、食堂和宿舍的三点一线。枯燥的生活和他们所面对的压力使得他们有着强烈的出游愿望,渴望走出校园,亲近大自然,使他们的身心彻底放松,消除忧愁与烦恼。并且自古中国就有教育旅游、认知旅游的存在,以及“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的古训,使得当代大学生一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背上书包走出校园去体验行天下的感觉。

3.旅游设施的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市场的肯定,如第一家青年旅馆于1998年在广东肇庆七星岩景区建立以后,相继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各大城市开设了100多家分馆,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网络体系。这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景点门票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大学生有跟旅行社旅游的愿望,但一般的旅行社都以团体报价,灵活性较差。

三、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战略

1.确定营销的层次,来提高品牌影响力

大学生对旅游市场,以及旅游产品的提供商知之甚少,由此造成的信息不对称,极易造成其对品牌的依赖性。因为在他们看来,品牌意味着品味、安全系数高,服务产品、服务态度好这样的既定价值性判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谁能越先成功打造自己的具有良好口碑的优质品牌,谁就能越早形成自己的竞争比较优势。

2.注重产品价格比

产品提供商,必须在充分估计到此种条件下,设定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收费标准,杜绝定价过程中虚高虚低等商业欺诈行为。市场需求的不同,决定了产品的价格高低。不同销售状态下,同一产品可能产生一定的价格差。因此产品提供商,必须根据时节的不同,及时的调整价格。这样有利于盘活闲散资源,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客源,创造更多的利润。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市场调研 大学生旅游 前景预测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1 前言

1.1 调查背景

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行来缓解压力、放松心情。而学生在时间上的灵活性使得他们成为了旅行的主力军。在市场需求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大学生旅游市场又存在非常大的问题。大学生旅游市场因其蕴含的巨大潜力已成为业内商家关注的亮点,但在经历了几年的研究与开发之后,大学生旅游市场并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反而似乎已变为让旅游企业望市兴叹的“鸡肋”。之所以将旅游市场的开发主要放到大学生上,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1.1大学生人数多,基数大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连年扩招,在校本专科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到2003年年底,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人数己经达到1108. 6万人。根据“十五”教育规划,高等教育到2005年进入大众化阶段,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达到15%,到2010年已经达到20%。庞大的大学生消费市场已逐渐成为旅游企业必争的重要阵地,前景看好。

1.1.2大学生旅游动机强烈

而且大学生群体年龄段一般都在18-24岁。作为年轻人,希望开拓视野、追求刺激经历、有极强的探索精神,并且不甘于墨守成规,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而旅游作为新兴生活方式更易被年轻人所接受。大学时期是学生由象牙塔走向社会的过渡期,社会经验不丰富,往往对外界充满好奇心。旅游已是大学生最为喜爱的休闲方式之一。

1.1.3大学生闲暇时间较多

我国大学生除了有法定的节假日外,还有传统的寒暑假,大约有172天假期,约占全年的47%;此外,教育部门还为大学生提供许多社会实践和自我学习时间。因此,大学生有非常充裕的时间旅游,并且在旅游时间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

1.1.4大学生可支配收入日益增多

以往,由于大学生旅游消费水平较低,旅游企业可获经济效益较低,造成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受重视。现今,由于家庭的经济支持增加、参加勤工俭学、各种奖学金支持等原因,大学生经济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大学生已经初具出游的经济条件。

1.1.5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我国旅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基本能满足中国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其中青年旅馆、大学生旅游网等与大学生旅游市场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开始崭露头角,并得到市场的肯定。这都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2 调查原因

虽然大学生热衷于旅游,但目前市场上甚少有专门提供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旅行社。经过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2.1旅行社的推广方式不被大学生接受,缺少主动性

许多中小旅行社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和相应的营销网络。绝大多数的旅行社都是一个工作人员负责多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有足够的人力为大学生设计旅游路线。旅行社向大学生推出的旅游路线没有体现出大学生的特色。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旅游仍处于停滞阶段。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市场研究、分析等工作。前期投入大,增加了旅行社的风险,加之难以设计出有吸引力的线路,利润又太薄,认为是出力不讨好,因此对这一领域的开拓热情不高。

1.2.2大学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团队走

大学生不愿跟旅行社的团队走的主要原因一般有两个,那就价格高和线路不符合其要求。他们追求自由,张扬个性,不满足于一般的旅游景点,更喜欢去一些带有探险性质的“超常规”景点,旅行社普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同时,大学生的旅游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也成了制约的因素。所以相对于他们认为不自由、花钱多的随团旅行来说,似乎更喜欢自己组织旅游。他们理想的旅游方式是:旅游的地方有相识的同学在,或是同学的家在那里,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吃住及安全问题,若是同学在那里读书也行,学生宿舍里挤一挤,食堂里“蹭一蹭”,还有免费导游。

1.2.3小旅行社在校园存在非法操作,造成负面影响

小旅行社存在非法操作。与正规旅行社忽视大学生市场相反,一些小旅行社瞄准了不被看好的这块“蛋糕”,开始攻占学生旅游市场。但是黄金周期间校园里张贴的旅游信息中有不少虚假广告,吸引学生上当的同时,严重扰乱了市场。据了解,这些小旅行社推出的超低报价吸引了不少学生,有的是交通和食宿上极为精简,确实能省出一部分钱来,但有很多是旅游过程中一些费用要学生再次支付,总的算下来并不便宜。这些不规范的操作使大学生的安全和合法利益都得不到保障。这在大学生中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旅行社的信任度下降。

1.2.4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原因

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表现为认识上出现误区,对大学生旅游市场重视不够,宣传促销不足。人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是一个低消费群体,相关职能部门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大学生旅游市场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出于安全问题和健康问题的考虑,政府部门对学生旅游往往采取保守的态度,不主张学生出游,这一方面压抑了学生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使旅游企业不能放手大胆地去做学生旅游市场。学生旅游市场没有得到重视和鼓励,缺乏一个宽松的发育环境,使学生旅游市场陷入发展的不良循环。另外,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对大学生出游缺少必要的引导,学生出游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1.3 调研目的

开发一个正规的、成熟的大学生旅游市场是完全可行的,也是极其必须的。旅游企业只要根据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征,采取合理的开发策略,必将会形成“井喷式”的大学生旅游热潮,其潜在的经济效益必定被激发,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现在市面上针对大学生旅游的项目少之又少,而且不成体系。我们有理由认为对于旅行社来说,这是一片巨大的、待开发的市场。

所以我们计划通过周密全面的调查,包括了解大学生热衷的旅游地点、普遍能支付的价格区间、决定是否报旅行社的因素等问题,制定出多种为大学生量身打造的旅游线路。

许多大学生热爱旅游以及户外活动,但苦于找不到组织、没有齐全的户外装备、不熟悉路线、资金准备不充裕等问题,并没有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我们组织这次调查的目的就是希望对大学生旅游市场做一个全面详细的了解,从而调整旅行社的线路制定计划。在提供各种价廉物美的路线的同时,也提供各种户外用品的租赁,减轻热爱户外运动的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节约环保。

1.4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具体采用留置问卷访问方式)和网络调查的方式。

考虑到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大学生群体,居住地点比较集中,回收问卷比较方便,网络是比较常用的工具,所以我们选择了留置问卷访问和网络调查的方法。

2 调研过程

2.1调研种类和调查内容

2.1.1调查种类

在市场调查研究中,定量研究通常表现为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定性研究通常用来定义问题,定义调查项目,制定假设或确定研究中应包括的变量,解释由定量分析所得的结果,获取和处理非量化的信息,帮助调研者理解潜在的活动和动机等。

所以本调研属于主要属于定性调研,同时也有少许的定量调研相结合,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结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补充,因为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定量分析使之定性更加科学、准确,它可以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在通过定量调研了解到大学生热衷的旅游路线以及对参团的态度后,再通过定性调研来确定旅游线路和提供户外设配租赁的价格区间。

2.1.2调查内容

围绕大学生旅游市场前景,将有以下几方面的调查: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月生活费等);大学生中热衷旅游的比例、具体选择的出行方式、对参与旅行社的态度、热衷的旅游目的地、普遍出行时段、外出旅游的频率等;可以接受的价格预算;希望旅行社提供的个,对旅行社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2.1.3数据搜集的方法和调查信息类型说明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访谈法(具体采用留置问卷访问方式)和网络调查的方式。

留置问卷访问是调查者将调查问卷当面交给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和要求,由被调查者自行填写回答,按约定时间收回的一种方法。它是入户访问的另一种形式。

留置问卷访问的主要优点有:回收率高,被调查者的意见可不受调查人员的影响;问卷可以详细周密,充分体现调查者的意图,需要了解什么问题就设置什么问题;由于问卷留给被调查者填答,被调查者可详细思考,认真作答,避免由于时间仓促或误解产生误差。

主要缺点有:调查区域范围受到一定限制,难以进行大范围的留置问卷调查;时间长,费用相对较高。

2.2调查信息类型

(1)一手资料:在各大高校投放问卷,回收问卷等实地走访的方式来来获得第一手资料。(2)二手资料:通过网络搜索资源获取所需的信息(包括当今旅游局势、大学生的生活费水平等)来完善我的调查报告。

2.3调研对象、区域

总体范围的确定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做出明确的界定,即明确界定调查的总体范围,并对调查总体作适当的划分。总体范围明确后,应进一步明确总体单位是什么,即明确样本单位由于我们的大学位置位于西安,而西安高校云集,是非常好的调研环境,资源非常容易掌握,所以我们将目标对象定为西安地区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学校范围包括正规本科、专科(不包括研究生)。

本次调查的总体范围是西安市的在校本科大学生,按照年级不同,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这四个年级。在抽样过程中注意男女比例基本相等,因为男女生出游考虑的因素和途中的需求会因为性别不同而有一定的区别。由于每个年级学生所拥有的时间自由度不同,所以在调查的时候我们会按照年级分析不同的旅游需求。

2.4抽样方法、样本容量及分配

因为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年纪不同、目标不同、有空旅游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所以经过分析我们决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

由于西安高校众多,我们可以以各个大学城为中心,随机选取几所大学作为问卷投放地点,在各个学校随机抽取受访者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访谈。

鉴于人力物力有限以及实地调查时学生的配合程度,我们同时还会在网上进行问卷投放,对其他城市的大学生进行更全面的调查。

理论上说样本量越大,抽样误差越少,结果的代表性就越好。但是在考虑时间和费用因素后,大样本并不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办法。综合各方面因素选择学生样本容量为50比较可靠。最终的实施阶段,我们将按照大一到大四的年级不同,共得到有效数据30份。

2.5数据处理方法

采集后的大量数据我们将会录入电脑的Excel软件中去,利用条形图、饼形图、折线图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通过直观的图表显示出大学生旅游市场的不同项目偏好,根据偏好调整我们的开拓方案。

2.6提出结果的方式

调研结果将以一份正式的调查报告(包括图表等各种形式)呈现出来,详细分析如今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前景,包括热门旅游路线、价位设定、租赁产品项目等,最重要的是指定出具体可行的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的方案。根据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特点和问题,结合周边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制订一些方案比如采取“开拓重点、机动灵活、薄利多销、诚信为本”的开发思路、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合理定价旅游产品、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采用面对面的销售方式等。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旅行社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兴趣,另一方面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旅游活动中来。为今后大学生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还处于不系统、不成熟、不完善的阶段,这份报告出炉后,可以提供给国家旅游局、各省市的旅游机构以及正规的各大小旅行社。

3 详细分析

(1)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男女生对于不参加旅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如图1结果

由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影响男生和女生是否参与旅行团最主要的因素都是是时间不充裕,结合大学生的课业不算轻松,周一到周五都要上课、周末要兼职的情况,可以发现这的确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相比起其它的原因,女生更多的是因为旅行社的路线不够吸引人,而男生则是觉得没有合适的同伴。

(2)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男女生出游因素的情况分布,如图2

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都举得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所占的因素最大,但是除此之外女生更显得精打细算,看重总体旅行的费用,而男生则显得大大咧咧,比较考虑旅行的舒适度,对费用则没有太大的要求。

(3)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被调查对象的生活费高低与喜欢去旅游的类型直接的关系,如图3

由此我们发现,不管是生活费低的还是高的,都最热衷于去风景名胜,而对主题乐园不感兴趣。月生活费800元以上的同学兴趣更为广泛一些。不过由于月生活费800元一下的样本较少,所以对于他们的具体感兴趣旅游地还不能得出完善的结论。

(4)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男女生对于出游所愿意停留的天数,如图4

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女生愿意只停留一天,而绝大部分都希望能停留四天以上,可以好好欣赏风景。而男生则偏好速战速决,希望停留三天的占了绝大多数,还有人只希望停留一天。

(5)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月生活费与可以接受旅游价格范围之间的关系,如图5

很显然,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生活费500(含)以下的只愿意支付最多500的开销,而生活费在500-800元的可以接受最多1000元的支出。生活费在800-1000元的则可以接受高低不等的多种价格。而生活费1000元以上的一般都能承受1500以上的开销。

(6)根据基本统计表可以得出男女生与出游时关注的服务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6

我们可以看出,男女生最关心的都是交通问题,尤其是女生,如果旅途交通不便利将会导致很多后果;其次就是住宿和餐饮,这些都是基本需求。而差异方面也很明显,男生对购物完全没有要求,而反观女生,几乎一半都表示购物也是旅行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男女差别由此体现。而且女生还有其他的需求,男生则没有了。导游方面二者差不多,都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认为重要。

4 调查结论

因为时间、费用等因素的限制,所选择的样本规模太小,导致我们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大,准确性较小。虽然这样,但我也从中得出了一些对于大学生旅游市场值得改进地方的建议。

4.1采取“重点开发、灵活方案、薄利多销、诚信经营”的开拓市场方法

4.1.1重点开发

目前大学生旅游市场中最具开发潜力的重点市场如下:一是大学生的春游和秋游市场。在我国高校中,每年春秋季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旅游已形成一种传统,其中又以大一的学生最为活跃,旅游的可能性和频率性较高;二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大学生。他们大都具有较强的旅游动机,出游条件较为成熟,且旅游消费也较大;三是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思想更成熟,行为更独立,旅游倾向更强烈。

4.1.2灵活方案

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旺盛,旅游动机多样化且追求个性化,在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时要机动灵活。一是在旅游产品的组合上机动灵活。吃、住、行、游、娱、购项目分别列示,供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自由组合,形成短、中、长线的包价旅游或小包价旅游,甚至零包价旅游;二是旅游方式多样化。针对大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多种可选择的旅游方式,如远足、自行车、轮船、火车等,也可将它们进行组合;三是组团要机动灵活。大学生出游前大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出游者,尤其是女生。旅游企业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推行自组旅游团。

4.1.3薄利多销

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规模较大且对价格较为敏感。旅游企业要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必须利用它的市场特点,降低成本,实行薄利,取得价格优势,才能激发市场,实现规模开发,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4.1.4诚信经营

大学生出游顾虑较多,同时对事物的怀疑心较重。旅游企业要培育和建立稳定的大学生消费群体,必须以诚信为本,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经历,树立诚实可信的企业形象。

4.2推出多种符合大学生需求的旅游产品

推出多种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大学生旅游者的需要,这是从根本上有效地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途径。

4.3合理定价旅游产品

因经济条件有限,大学生对价格比较敏感,大学生出游人数随价格变动弹性较大。只有合理的定价,才能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出游,形成规模市场。合理的定价主要包括:

(1)明码实价。明码实价能令消费者感到诚实可信,增强大学生的出游信心。若设置多种折扣,只会增加他们对旅游企业利润的怀疑,促使他们放弃通过旅游企业来安排旅游行程的可能。

(2)根据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制定不同的价格。旅游景区有热、温、冷景区之分,旅游时间有旺、淡季之分。旅游企业应根据出游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价格。这样既可利用淡季和温、冷景区的优惠价格吸引大学生,又可充分合理利用旅游资源,调节旅游企业的经济收益结构。

(3)根据可选择的旅游项目分别标价,既可降低旅游产品的直观价格,又可让大学生根据自身经济条件选择旅游项目,使其从心理上更能关注旅游产品。

4.4采取多种旅游促销方式

大学生从众心理显著,信息传递快。旅游企业在旅游促销中,可利用这一特点,采用一些低成本的促销方式,可取到较为良好的效果。

(1)与高校社团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内社团组织十分活跃,许多学校还专门成立旅游协会。旅游企业完全可以与旅游协会或其他社团合作,深入大学生内部,开拓大学生旅游市场。

(2)培养学生直销点。现在的大学生大都积极寻求打工兼职的机会,锻炼自己。旅游企业可聘用他们尤其是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固定的旅游直销人员,利用其信息广、朋友多的优势,长期宣传、销售旅游产品,达到深入扎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目的。

(3)利用网络促销。大学生大多爱好上网,现已建有的大学生旅游网,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旅游企业应在大学生较关注的网站如学校的网站内设立旅游专栏,供大学生浏览和查阅有关旅游信息。

(4)采用宣传单、报纸、海报等宣传形式,在食堂、娱乐场所等地进行促销,利用大学生旅游市场集中的特点,来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

4.5采用面对面的销售方式

大学生旅游市场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市场,它十分集中,特征趋同性较强。旅游企业选择销售渠道时,可避开一些销售的中间环节,采取直接面对面的销售方式,这样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供相应的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旅游市场[EB/OL].http:///linkurl=wnNEHp5G65Iybm4yZT14QkYBM7y6ub OmHjDAp21ix4Wj88feK8N1iA59O8ba309eFl0GiTz0KcCHp1WEfn4wgq

[2] 范云峰.营销调研策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赵轶.市场调查与预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 徐飚.市场调查学[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5] 徐联沧.消费心理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6] 刘德寰.现代市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 田志龙.市场研究:基本方法、应用与案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8] 调研在线网http://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可雇佣性 需求特性 动态改进

1.引言

2014年5月,主席在河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和深刻把握,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经济新常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大学生就业压力形势也日益严峻。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的一年一度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根据调查显示,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2%,较2012年同期下滑12个百分点,凸显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根据另一项权威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旅游业从业人员需求量、实际从业者分别为6000万、4450万,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WTO)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届时,我国旅游业就业需求人数将增至1亿人左右。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学生就业困难与旅游业人才需求缺口,看似矛盾的供需关系,实则反映了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间的严重错位。

2.大学生可雇佣性内涵

雇佣性即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由英国学者Beveridge在1909年首次提出的,社会的变化使得其拥有了更丰富内涵,2004年ILO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指出“可雇佣性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DFEE(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将其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英国学者Peter T Knight & Mantaz Yorker通过对雇主的调查后,提出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基于学科理解力(Subject 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感(Efficacy)及元认知(Meta-cognition)能力构建了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模型,对可雇佣性做了比较深入和全面的解析[1]。

虽然针对可雇佣性的内涵,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可雇佣性是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与后天学习的知识的表现,包含获得工作、维持工作的能力与素质。但是不同专业、不同行业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不尽相同,本文综合利用已有研究成果,针对旅游类专业毕业生选取了适宜于评价其可雇佣性指标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

3.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研究

3.1设置调查问卷。

旅行社、酒店和景区是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对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特征。为此,2014年6月至9月,先后对南京、常州、镇江三市的旅游行业、酒店经理人员组织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此中包括旅行社行业330人,酒店行业40人,旅游景区、景点行业30人,回收问卷377份,其中有效问卷370份,三者有效问卷分别为:314份、36份、27份。

3.2旅游类毕业生雇佣需求特征。

3.2.1不同类型的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结合全国《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1》分析出我国旅游业现阶段需要: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旅游人才。对三市的调查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分析包括旅行社、酒店、景区对于服务技能型、专业技术型、经营型、行政管理型四种不同旅游人才需求情况,发现旅游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存在矛盾,其中专业技术型人才供需比有较大差距[2]。

3.2.2不同层次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对调查问卷中“企业最需要人才类型”一项统计,旅行社有效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占比分别为53.29%、25.37%、21.34%。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旅行社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这也是旅行社行业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比例较大的原因,同时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需求比例也较大。酒店行业调查问卷中,选择“基层业务骨干”所占比例为45.27%,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占比为29.48%,选择“高层管理人员”则占25.25%,这表明,酒店行业对“基层业务骨干”的需求量较大。景区方面的调查问卷研究,显示选择“基层业务骨干”的占总数比例为31.45%,选择“中层管理人员”的比例达到37.40%,选择“高层管理人员”比例更是达到31.15%。在三个行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需求量较大,培养企业需要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是高等旅游教育的重要任务。

3.2.3不同专业知识人才雇佣需求分析

具有旅游专业方面知识和开拓旅游市场能力的人才往往是旅游行业的主要需求对象。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针对“现阶段本企业最缺乏的人才首选排列”一项,旅行社对“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公关、商务谈判人才”、“旅游产品设计、景区规划人才”、“外语类人才”、“一线接待、服务人员”、“其他”几个问卷选项选择比例依次为:52.29%、31.75%、28.62%、21.91%、10.21%、1.76%;酒店为分别为:61.87%、16.90%、2.92%、33.80%、23.94%、7.04%;景区分别为:49.94%、2.30%、4.29%、32.06%、1.91%、9.50%。这表明,“市场调查、营销策划人才”已成为旅游行业雇佣需求的重点,对于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是个有益启发。

综合上述调查结论,影响旅游专业毕业生就可雇佣性因素可概括为:培养类型(包括目标、方式等)、专业知识。并且旅游业的雇用市场需求特征与其他行业相比,更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与综合素质结构,但是通过调查分析,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培养与旅游市场雇佣需求特征存在较大的不匹配现象,贴近实际,深化旅游类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是提升学生可雇佣性的一条紧迫而必经之路。

4.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可雇佣性提升策略

图1 双线制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等问题。为此,2008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指出:“造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体系不完善的核心原因在于我国的教育培养结构失衡……应用型教育又存在偏向学术和理论化的倾向……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双线制’(如图1)人才培养的体系。”依据此理论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具体提出如下措施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

4.1明确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产业,我国大多数旅游类职业院校偏重饭店、导游等教学内容,而且基本上是纯理论知识的传授,造成需求与可雇佣性的不对称,职业旅游类专业教育要转变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匹配雇佣市场需求特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打破专业面窄和单一化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课的开设比例与开设时间是当前旅游类专业课程调整的另一个重点,要加大实践课比例,扩大实习范围,灵活开课实践,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互促进。

首先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根据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的具体实际,抓住存在的不足,充分吸收国外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经验;其次,综合化设置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教学效益。主要是课程模块化组合,各学科间优化组合组成有机的教学单元,采取相应教学策略,学生能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最后,确保弹性学习制,这是灵活设置课程结构的具体保障。国外对于旅游类人才培养形成了许多有益经验,如美国康奈尔模式、瑞士洛桑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等,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有较强的借鉴意义[3]。

4.2培养综合能力,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问卷调查结论,一方面,旅游类职业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另一方面,由于旅游行业具有高度的实践性,因此要求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4―6个月”的实习期。应该努力优化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包括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诚实守信”、“服务意识”等,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

旅游类职业院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要伴随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其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旅游行业市场需求特征,从而适应“一条主线、一个核心”的思想。即以旅游业需求特征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实施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变化,动态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旅游行业对毕业生的接受度和认同度,始终把握市场需求特点实行动态的PDCA循环改进机制。

4.3加大师资培训,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我国大多数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比例不高,即使是已经获得“双师型”资格的教师中,具有真正的行业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的比例更低,专业教师的相关专业知识基本都是从书本到书本,与行业实际脱节严重。旅游类职业院校要通过学术交流会议或者进修、深造等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利用带队实习、在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建设真正的“双师型”教学队伍。此外,通过校企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管理人员参与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参加专业课程的讲授,让学生更好地接受专业知识教育,学生根据行业实际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结构。

4.4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

旅游类职业院校由于受专业和课时限制,因此,虽然设置的课程知识体系挺丰富,但是在课堂上往往完成不了应有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授课时“有重点”地讲解,学生学习知识不系统不深入,导致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间产生转化障碍,产生“两张皮”的现象。专业技能是影响旅游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的关键因素,只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大学生才能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才能将专业知识与技能相互转化,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然而,目前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知识与技能转化能力十分薄弱,知识学习上一知半解,不系统,实践经验少,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严重错位;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深度不够,学生缺乏综合技能的训练,成为制约其可雇佣性提升的短板。结合旅游行业雇用市场需求特征,对学生一定要注重技能培养,加强实践经验锻炼,找准不足,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5.结语

综合利用关于可雇佣性研究方面的已有成果,根据旅游类行业自身特点,提取适宜于评价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可雇佣性指标体系,制定了有关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基于实证角度,运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得出旅游行业对不同类型、层次、专业知识、素质结构、实习经历人才的需求特征。针对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培养毕业生方面普遍存在的重教授知识轻实践教学、培养结构失衡(目标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应用型教育侧重理论、素质教育不全面、学生可雇佣性与市场需求特征错位的现实,提出对旅游类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动态改进的“双线制”培养体系,以期能够为我国旅游类职业院校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提升旅游类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可雇佣性,实现其就业机会与就业质量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谢晋宇,宋国学.论离校学生的可雇佣性和可雇佣性技能[J].南开学报,2005,02:85-92.

[2]陈特水,殷章馨.论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行业需求特征――以湖南省旅游行业人才需求调查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6:103-106.

[3]Yorke,M.,Knight,P.T.Embedding employability into the curriculum[R].York:Higher Education Academy,2006:11-22.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5篇

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经济中一个举中轻重的产业,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接待国,第四大旅游客源国。中国的旅游业要有一个新的飞跃,中国要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大国,必须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旅游业需求。然而,目前我国的酒店在招收和使用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方面,随着我国加入WTO,世界著名酒店管理集团将继续扩大在华联锁酒店的数量,我国酒店业必然要参与一个国内和国外竞争对手并存的全球性的竞争。酒店的发展迫切需要受过专业训练、精通酒店管理的高素质人才,因而酒店需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另一方面,酒店招收的大学生却难以立足该行业。近年来,酒店大学生员工的流失现象有增无减。致使许多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员工时宁愿招收高中生(或职高生),而不愿意要大学生。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一、端正大学生就业思想

1.现状。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定位存在着较严重问题,在观念、价值等方面与酒店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存在好高鹜远的择业心态,缺乏酒店实际工作经验,缺少积累实践经验的思想准备,致使大量具有培养前途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流向酒店以外的企业与公司。相反,非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抢占酒店就业市场,导致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份额的下降。无形中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率低的现象。原因分析:作者通过多年来在酒店的实际工作经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深体会到现代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存在如下主要的问题。

(1)缺乏对酒店业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的理解。酒店业管理人员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水平,而且更应该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没有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准备,对就业的岗位和待遇期望值过高。当前在酒店业内,绝大部分管理人员是首先从服务员做起,积累起经验后逐级晋升为管理人员的,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酒店成功经营的根本。因此,不从实践中充实自己的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难以在酒店中立足。

(2)对职业的不认同感。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因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因素的吸引,许多人涌入酒店行业。但是随着对酒店职业特征的深入了解,加之对外国人及涉外行业神秘感的消失,酒店业从业人员曾有的职业优越感随之减弱,从而造成了大量人才的流失。

(3)缺乏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由于大学生到酒店后,同职高生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同样工作和工资),大学生在一线操作方面与职高生相比,其技能略逊一筹,造成大学生心理的不平衡,使自己失去继续工作的信心。

(4)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等现象。一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不愿意多花时间在专业技能操作课上下功夫,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5)由于中国现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仍以分数为基础,学生对大学专业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缺乏对酒店业的正确认识。当大学生对酒店工作有一定了解后,产生了专业与意愿的背离,从而导致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的流失。

2.解决方法。

(1)要教育学生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和择业心态。大学生应该树立从基层做起的思想,要认识到进入酒店工作后,不首先从服务员做起,就不会有事业的成功。基层工作为大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应该克服怕苦心理,要有耐性,避免产生急于升迁的焦躁情绪,树立从零开始的理念,培养从大处着眼,小事入手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求职心态。

(2)大学生对自己应有一个实事求是的认识。不仅应考虑“我想要从事什么职业”,“我愿意干什么工作”,而且更要用“我能干什么”,“酒店需要什么”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审视自己。大学生应该学会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捕捉成功机遇。确定适当的期望值,及时协调个人志愿与酒店业需要的关系,合理支配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以得到业内的认可,从而获得求职择业的成功。

(3)应该教育学生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训练不畏困难、不怕挫折的心理素质。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是遇到挫折后,要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苟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认真分析,才能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从工作的成就中去寻找乐趣。(4)大学生要不断为自己设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以激发自我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创造实现自我的机会。大学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理论知识得以升华,才能成为当代酒店业所需要的管理型人才。

二、完善酒店人事管理体系

1.现状。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纷纷登陆中国酒店业的市场,例如香格里拉(Shangri-La)、喜来登(Sheraton)、希尔顿(Hilton)、洲际(Inter-Continental)、雅高(Accor)、凯悦(Hyatt)等。这些世界知名品牌酒店管理集团,凭借其雄厚的实力、世界一流的管理和品牌,实行本土化人才策略,挖掘中国酒店业内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由于本土化战略的实施,导致国内酒店业管理人才的流动,使酒店业争夺管理人才的竞争加剧。管理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中、低层,还发生在高层,例如在中国北部的五家香格里拉酒店中,就有两家香格里拉酒店(长春和青岛)是中国人当总经理,外国人则做副总经理。这意味着,中国的现代酒店业对酒店管理人员的学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酒店改革了过去由中等技术职业学校为主的人员结构,对高学历的人才需求量呈逐步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认为“本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最紧迫的问题是提高人员素质的占79.57%”,回答“招聘中最困难的问题是寻找本地受到良好训练的员工的占72.3%”。由此可见,中国酒店业急需高素质的人才,而酒店招收的大学生难以立足该行业的现象有增无减。这说明酒店在使用大学生时,在人事管理方面存在问题。

2.原因分析。(1)酒店对人才规划缺乏长远观念,对所需大学生员工岗位缺少正确的设计和分析。有些酒店尽管每年通过各种招聘会招进了一些大学生,但对大学生员工没有明确的培养与使用目标,抱着一种“使用了再看”的想法。其结果是,要么因“人才高消费”,进来的大学生员工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要么因使用不当造成“招进来,留不住”。(2)酒店的人事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僵化性。酒店仍然遵循大学生与职高生同一起跑线的做法,而且提升制度并不倾斜大学生,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因此一有机会就纷纷跳槽。(3)国际酒店进入中国已有20年了,目前酒店业已渐入成熟阶段,提升机会相对减少,且现有的中层管理人员年龄较轻。尽管酒店的高层领导认识到酒店的发展必须有充足的后备人才,很希望能招聘和培养更多的大学生员工,以此来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但相当数量酒店的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要么因为不重视而忽视对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培养,要么因为自身的生存利益,对大学生员工的发展设置障碍。

3.解决方法。要有效控制大学生员工流失,酒店必须从完善人事管理体系入手,完善大学生员工的使用和管理体系。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制定岗位任职资格。岗位任职资格是一份关于完成某一岗位职责所必须具备的个人资格、技能及素质的说明。酒店要以适用性为原则,制定合理的学历比例,确定大学生的招聘需求,使招聘的大学生能与酒店职位“匹配”,避免“人才高消费”,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2)建立吸引大学生的企业文化。酒店应该为大学生员工或与大学生员工一起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计划,使他们明确自己在酒店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酒店只有真正重视大学生员工的发展,在经营管理中突出“人本”思想,建立独特的旅游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酒店应该想办法减弱大学生因缺乏表达自己思想而产生的孤独感,使大学生能早日融入酒店并与酒店建立一种亲密关系。

(4)授予大学生员工一定的权限。酒店管理部门在授权大学生员工之前,应该保证,酒店组织重视他们的意见,相信他们的能力,支持大学生员工做出的努力。

三、更新旅游院校的教育模式

1.现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快速,近年来不论是在系院和专业的设置上,还是在办学规模上都有很大的发展。但在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旅游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与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相脱节的现象。旅游高等教育不能满足旅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工作协作能力上的缺陷。这就造成了大学生自身就业的困难,并导致酒店人才缺乏的双重窘境。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的提高及酒店管理人才的流失是我国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关系到我国旅游业的兴衰。

2.原因分析。我国高等学校传统教学模式是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互相脱节。高等学校的毕业生由国家统包统分,这就导致有些高等学校的教学设置与当代酒店业需求脱离,专业设置、学生录取、教学管理、学生就业及学生毕业后是否学以致用、是否适应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均缺乏整体的规划。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滞后性,有些旅游院校仍沿用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造成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就业率低;而酒店急需的中层管理人才又得不到满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以旅游人才市场需求为中心,改变供需脱节现象。高等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根据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围绕酒店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机制,这是现代旅游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解决方法。(1)高等学校应该建立全面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旅游教育与教学模式,包括:市场调研、教学组合、教育实施、质量评估等4个阶段。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即旅游院校通过对旅游企业人才市场需求的调研,通过对人才市场信息的了解和企业人才需求调研,获取较全面的有关旅游人才市场的资料。针对教学目标市场,即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组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旅游高等教育能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要。(2)旅游院校必须加强与酒店的协作。酒店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国际旅游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旅游院校只有加强与酒店的合作,及时了解、掌握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组合,才能有效解决供需脱节的问题。酒店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协作可以弥补我国旅游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3)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大纲,它既要体现高等学校教学宗旨的基本要求,同时又要适应酒店对人才的特殊需要。在教学环节上必须处理好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实习的关系,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要注意基础课、理论课、专业技能操作课的比例。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的关系,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4)加强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高等学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应切实加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开展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准确定位。超级秘书网

四、结论

总之,要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大学生员工流失的问题,大学生本身必须端正自己的择业动机,树立首先从基层做起的思想,发扬勤奋敬业的精神;酒店应不断完善人事管理体系,提高大学生在酒店中的地位,为大学生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旅游院校应更新教育模式,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原则,培养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人才。只有将这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为我国酒店业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稳定的专业管理人才,更好地推动酒店业的蓬勃发展,早日实现旅游强国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伴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教育也迅速发展,各大高校也扩大了招生人数。截止2015年年底,国内有1518所普通高等学校开设了旅游专业,同比2014年增加了396所,在校学生就有57.1万人。即使是这样,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依旧存在比较大的缺口,尤其是旅游行业发展需要的高度复合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然而旅游本科毕业生却依然行业就业率低,失业率高。造成旅游本科人才供给与旅游市场高素质人才需求严重脱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国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缺乏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人才培养相对单一,培养目标比较模糊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被大多数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所采用,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也导致了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应用丢失。大多数传统教育中,都是以知识为标准的教育方式。以贯穿基础课程和专业知识为培养体系,强调课堂教育为主题。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大多数高等院校的教育水平都可以达到本科的教育水平,但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特色相比,许多的高等院校的教育目标不太清楚,对于学生的培养目标太模糊。还有高校常年都使用一种教学课程和课本,根本不能根据旅游管理市场的发展来对培养人才进行调整。

(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难以适应旅游管理市场需求的变化

目前,在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旅游高等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一方面,旅游业作为我国主要的第三产业,旅游管理市场就需要大量的高质量的人才,这些人才不仅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应的管理才能。但是,目前国内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毕业生普遍缺乏旅游行业需要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行业的要求。这也就导致了行业对于毕业生的期望度不高和毕业生在行业的贡献度不高,地方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管理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不符合

旅游专业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大部分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虽然对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在实施这些操作的时候仍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学校安排的理论知识太多、实践教学课程完全不受重视。这些都导致实践环节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低层面的技术操作、特别针对学生的实习、就业技能来设置课程不足。

(四)学校实训教学设施、设备投入严重不足

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由于历史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有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还是以课堂老师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少有专业的实践、实训中心,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也只是配置了一些比较低端的实训设备。比如说,在学校建立几间模拟的客房和餐厅,只教学生如何模拟铺床和摆台。就是这样低端的培养方式和不系统的实训条件,不仅无法达到实训的目的,还容易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旅游管理只是一些简单的铺床和摆台,与员工的管理能力和人际关系、随机应变无关。现如今旅游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快速发展,行业的岗位技能更新也非常快,各大高校应该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条件进行更新换代,以提高专业实践技能的教学水平,适应旅游管理行业的市场发展需求。

二、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要性

(一)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时代需求

根据我国的中国梦指导思想,创新是教育行业必须重视的方向,大力发展创新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关系差异,要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旅游本科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与时俱进,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理念,加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教学方式上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学习式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提倡学生爱学、会学的自主学习模式。现阶段的教育一直以课堂为中心,基本是教师一言堂,教师教授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为考试合格死记硬背,缺乏对理论知识与实践层面的深入探究,学生没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习惯,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旅游本科应着力培养既能适应行业实际应用需求,又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时代人才,才能立足于行业并可能引领行业的发展。

(二)培养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旅游行业和专业竞争需求

我国旅游业发展快速,行业对于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每年有新增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设立,总体来说旅游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也有扩大。但旅游劳动力供给依然不足,劳动力低学历,流动率高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此情况的存在与两个方面的因素密不可分。一方面是,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不愿意在一线抛头露面,认为从事一线工作太没有面子了,不符合自己本科毕业生的形象;另一方面就是由于旅游市场进入门槛比较低,技能要求比较强,旅游管理本科学生在校期间技能学习和系统培训不如高职和中专生,从而导致本科TP毕业生在服务基层就业缺乏年龄、技术等优势,竞争力不足。这也说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人才培养定位于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达成基本是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应是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的复合应用性和创新性能力不够。因此只有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创新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本科人才的职业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真正解决旅游市场长期高层次人才不足的问题。

三、旅游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定位

旅游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应是现在地方旅游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旅游管理本科突出高级应用人才为导向,加强专业能力的培训,应把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学历培养和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实现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界定目前尚无定论,但职业高级应用能力是关键。而高级应用能力核心应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虽然大多数旅游本科在人才培养目标中有提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真正实现的鲜少。因此旅游本科应建立本学科和专业应用型创新性研究和实践平台,突出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创新培养,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出能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引领行业发展的创新性人才。

(二)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实施“1+0.5+1.5+0.5+0.5”人才培养模式

“1+0.5+1.5+0.5+0.5”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大学1年级进行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操作实践课程学习和实训;在大学2年级第1学期开始在实习单位进行基层实习,熟悉企业基层服务环境,熟练掌握专业实际操作技能,接触和感知行业职业需求,争取轮流到旅行社、酒店和景点等每类职业都能体验一遍;在大学2年级第2学期至在大学3年级第2学期开始开设专业管理类课程、高级应用型专业课程(如高级导游技能、酒店高级管家服务等)和创新性课程(如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线路开发等);在大学4年级第1学期要安排学生到他感兴趣的岗位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应让学生带着平时探究的行业问题和专研的研究性项目深入行业实际开展实习,边实习边实践;在大学4年级第2学期让学生带着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返回学校一方面进行实习经验总结,一方面继续从实践结合理论的视角完成研究性项目即毕业论文。这种“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以实际应用型为根基又回到理论的高度,真正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总结和探究规律,让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成为可能。

(三)制定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根据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复合应用型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在课程设计时,要始终把学校人才培养和行业高层次人才需求定位紧密结合,构建一个以学生专业复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体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专业基础实操技能到高级专业岗位技能、从初级管理到中高层管理、从基本创新思维训练到专业创新创意策划这3个维度分别从基础到高级开设相关课程,同时让专业技能技术的应用贯彻在学习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从而多层次实现教学目的,大量的实践结合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更符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

(四)加强实践教学,构建“三位一体”探究式教学模式

从实际出发,加强实践教学,开展实践结合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是培养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是教室、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在课程学习和学生实训性和应用研究性项目实施的三个基本场地。在教室课堂教师应变革传统的“一言堂”式授课方式,更多鼓励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启发式教学,课堂应变为教师与学生探讨和解决专业问题的场所;在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更应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自己动手解决现实问题,开拓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应为学生配备校外指导老师,能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共同探究问题,完成指定的应用型研究项目,从而实现教室、实训基地(或工作室)、校外实习基地“三位一体”探究式学习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专业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方位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旅游局.2015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Z].2016.

[2]范新宇.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1).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7篇

一、前言

随着全球温室效应影响,国内民众环保意识的高涨,自行车旅游作为一种健康、绿色的旅游方式被高度推崇。自行车旅游能够满足游客健身、游乐的需求,符合当代人追求游乐体验的旅游心理,更符合低碳旅游、绿色旅游的大趋势。

国内外学者于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自行车旅游这一新现象和新兴旅游市场,现有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较为分散,主要包括自行车旅游的性质和特点、自行车旅游的经济社会影响、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自行车旅游发展的模式、对策建议、发展趋势分析及游客体验等。总的说来,目前国内外对自行车旅游的学术研究都相对滞后于自行车旅游在全球的发展实际。

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发展迅速,相关研究多为对政府政策的解读分析,以及游客行为特征和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研究。研究时间早,无法准确解读快速发展的武汉市自行车旅游现状。因此,本文拟以武汉市为例,研究分析自行车旅游市场的基本特征,以及自行车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

二、武汉市自行车旅游现状概述

武汉市近几年着力建设自行车绿道系统。根据2012年的《武汉市绿道系统建设规划》,武汉市十年内将建成绿道2200公里,包括市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并设置服务区70处,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停车、自行车租赁、商品租售、休息餐饮、医疗救助等服务。绿道建设为自行车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设施保证。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在武汉连续三届圆满举办,极大地调动了武汉市民的骑行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骑行氛围。另外,武汉大学城的学生群体热衷于自行车骑行,对于推进自行车旅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高涨的自行车旅游热情推动了自行车租赁行业的发展,大量个体租赁经营点在景区周围、商业网点出现。然而,政府大力推广的公共租赁自行车却难以赢得游客的青睐。

三、数据采集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2013年5月至2013年11月,调研小组在东沙绿道、滨江绿道、知音湖绿道、汤逊湖等发放问卷,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56份,有效率78%。访谈调查共计得到访谈资料共18份。

(二)研究方法

对于问卷数据使用SPSS进行分析,对人口统计学特征、游客行为模式和满意度三类问题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根据研究需要进行相关分析。

四、分析与发现

(一)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整体来看,在武汉市进行自行车旅游的游客,主要是青年男女群体,大学生群体占到了66.6%,自行车旅游群体表现出年轻化、高学历的特征。

(二)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动机与需求特征分析

1、骑行需求较为旺盛

调查发现,超过65%的受访者有在武汉市进行自行车旅游的体验,武汉市已有大量的自行车骑行群体。同时,武汉市潜在的自行车旅游需求未被满足。在没有骑行经历的受访者群体中,有将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进行自行车旅游。但由于道路状况差、自行车租赁不方便等因素限制,受访者没有进行自行车旅游活动。

2、骑行动机多样化

据调查,游客骑行动机主要包括放松心情及缓解压力(31.8%)、游览景点及欣赏沿途风景(25.6%)、锻炼身体(19.2%)和亲近回归自然(15.%)。动机呈多样化,反映出自行车旅游具有文化功能、康体功能、美育功能和社交功能等。

(三)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消费行为特征

1、自行车旅游目的地优先选择环湖和环山旅游路线

旅游者骑行的地点多为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景点。东湖景区(38.5%)、黄鹤楼景区(20.3%)及江滩(18.7%)位列前三,成为骑行者的重要选择。从骑行者的动机来看,游览景点、欣赏自然人文风光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2、喜欢与同学一起骑行

有53.3%的受访者选择与同学一起骑行,家人、情侣也是其主要游玩伙伴。这与自行车旅游者的年龄层分布主要为青年群体有关,其社会关系主要就是同学、家人、情侣。

3、喜欢在春秋季节、节假日和周末出行

由于武汉市夏季高温、动机湿冷的气候特点,短暂的春秋季成为游客骑行游玩出行的主要季节,共计76.1%。游客多选择在市内和郊区骑行,范围小,距离近 ,属于短程一日游范畴,这一点很好地适应了学生和上班族周末和节假日的旅游需求。

4、旅游消费水平不高

自行车旅游消费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骑行群体以青年人为主,学生和刚步入职场的上班族消费能力有限;另一方面自行车旅游时间短,旅游活动以体验骑行乐趣、欣赏风景为目的,主要花费为租车费(41%)和餐饮费(29.7%)。

5、自行车自有率高、个体租赁自行车更受欢迎

自行车旅游者中有49%拥有自行车,较高的自行车自有率表明自行车旅游在武汉市得到了相当的普及。有29%的自行车旅游者选择向个体自行车租赁企业租赁自行车。品牌车行车辆种类多,骑行体验好,租借方式灵活,成为游客租赁自行车的首选。

(四)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

1、有利因素

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包括:自行车骑行游客市场基础较好。自行车赛事的开办,民间车协纷纷成立,骑行群集较大。自行车旅游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武汉市政府将绿道纳入市交通建设规划,增加公园绿地建设,增设服务设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初具规模,个体自行车租赁市场快速发展,这两个系统的自行车租赁服务为游客骑行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不利因素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自行车绿道建设尚未完善,绿道建设呈现片段化,缺乏合理衔接;绿道缺乏有效管理,经常被行人、机动车和摊贩侵占,影响骑行体验。同时,公共自行车主要是为解决上班族“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而设计,在规划设计和租用手续上并没有太多考虑自行车其行车需求;此外,由于管理不善,自行车受损严重,导致骑行体验差。

五、武汉市自行车旅游市场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着力开发自行车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自行车赛事旅游产品。通过自行车越野竞速赛、自行车公路赛、“BMX小轮车”技巧挑战赛等一系列自行车比赛,激发武汉市民参与自行车运动的热情,扩大武汉自行车旅游的影响力。

开发自行车会展旅游产品。借助会议、展览会和节庆活动等各种展览和活动的开展提供自行车相关产品,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展会平台为武汉自行车旅游提供宣传和推广。

(二)引导市场需求、规范市场供给

发展武汉自行车旅游市场要靠政府部门宣传引导。政府应当大力宣传绿色低碳、健康环保的旅游方式;对自行车旅游市场及相关行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结合武汉市旅游特色,开发有吸引力的自行车旅游线路,提高旅游产品质量。

(三)加强支撑和配套建设

大学生旅游市场需求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农业;发展策略;市场营销;产品开发

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tourism activities function organic union form tourism agriculture such a new industr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griculture, is to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new way of thinking, i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e, farmers' incom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ffective way. In this paper the lure of agriculture and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e article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ket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strategy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planning, three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and tourism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evel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tourism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strategy; Market marketing; Produ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农业是以农业为载体, 既有农业生产功能, 又有旅游活动功能的新型产业,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规划、设计、施工, 将农田建设、农艺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游客参与融为一体, 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 增加就业机会, 向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经历为目的的一种新型产业。旅游农业主要是为那些不了解农业、不熟悉农村,或者回农村寻根,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城市居民服务的,其目标市场主要在城市居民。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甘肃、陕西等地区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灾后重建的任务有序推进,当地原有的农业生产与旅游资源得以重新整合。发展旅游农业, 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思路, 是促进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型旅游农业符合灾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特定历史阶段的创新需求,所以本文重点介绍四川金花镇在灾后的农业与旅游发展规划中针对旅游农业的实施性发展方式。

1、发展旅游农业的作用

1.1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旅游农业迎合了久居大城市的人们对宁静、清新环境和回归大自然的渴求。

1.2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发展旅游农业,有助于促进农用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合理调整,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同时又可以带动餐饮、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1.3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旅游为招徕游客,必须维护将景点内外的整体宜人环境,还原农业与农村自然景观,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2、发展旅游农业的条件

旅游农业并不是万灵丹,不可能适应于任何地方。而旅游农业顾名思义,就是要将旅游与农业相结合,两者的发展潜力必须进行综合评估。以金花为例:

2.1旅游资源:由于金花镇震前旅游业主要依托以溶洞观光为主的仙女洞景区、以农家乐为主的玄郎沟景区,同时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避暑胜地。震后仙女洞景区受损严重,近期不具有再开发条件,玄郎沟景区内的农家乐、度假山庄、休闲广场等设施破坏殆尽。虽然曾经开发的旅游项目恢复或者提升需要大投入,但金花农业与旅游的发展结合资源尚存。

2.2区域位置资源:金花镇交通优势明显,距成都市92公里,距绵竹30公里,与什邡市的洛水、蓥华、红白三镇隔石亭江相望,应该说真山真水给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自然的物质基础。

2.3农业观光资源:金花镇独特的山区环境以及小气候特点本身就是优质的旅游资源,而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农业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3、旅游农业的发展策略设计

3.1以旅带农、农旅互补并重。首先营造环境,着重基础设施的建设,再进行文化和旅游项目要素的包装,使土地大幅升值,实现了旅游和农业的完美结合,互相烘托,互相升华,提升品质。将旅游产业巧妙地与农业生产嫁接,引导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3.2创造环境 ,持续发展。改善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逐步建立地区旅游营销合作网络,共同开发旅游资源等。树立大旅游观,围绕“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协调发展,带动旅游农业商品加工业、旅游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暂不具备开发条件的旅游资源,要加强保护,避免盲目开发或无序开发,确保景区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3.3坚持创新,品牌建设。创新体系,建立规范的旅游市场运作规则,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发展,鼓励村民自办农家乐,加大对企业进入旅游市场的政策扶植力度。进行旅游品牌建设,对于规划中确定的“避暑胜地•山水金花”特色品牌,要通过各种途径,在广泛的市场地域建立起有效的营销网络,尤其瞄准成都经济圈进行针对性的旅游形象、旅游品牌营销。

3.4控制风险 ,信息科技。结合金花实际,在旅游农业发展过程中,逐步建立突发性危机预警系统和灾难应急系统,特别是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危急事件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实施旅游信息化战略,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鼓励旅游服务领域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包括电子可视和导游系统等。

4、营销战略与促销方案

4.1市场营销战略

4.1.1旅游形象设计:在当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形象塑造已成为旅游目的地占领市场制高点的关键。国外旅游研究表明,形象是吸引游客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形象”使游客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游客前往。金花旅游形象定位应站在四川这个高度,从游客心理感应和需求的角度来考虑。

旅游形象定位:避暑胜地,山水金花

主题促销口号:金花,一个可以大口呼吸的地方

4.1.2主要营销战略:

确定金花镇旅游核心目标市场:绵竹、什邡、德阳以及成都等地;基本目标市场:成都经济圈地区;机会目标市场:上述以外的四川省其他城市;此外,还需制定近期和远期的市场发展目标。

培育主导旅游产品,提供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旅游产品组合系列,并在目标市场区加强营销活动,提高知名度和综合吸引力,吸引过夜游人。

树行业龙头,用优质、创新的服务招徕游客。在宾馆业方面引进国内外著名饭店管理公司(集团)管理金花镇一家宾馆饭店,用其规范化的运作与高水平的服务来带动金花镇饭店业,乃至农家乐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将其客源带到金花。同样,在旅行社方面,一是通过接触周边市场的大型旅行社,建立稳定的客源渠道;二是将现有的旅游销售资源集团化、网络化,扩大规模实力,以特色取胜。

4.2目标市场促销策略

4.2.1 采用公众推销策略:可与绵竹市旅游推广相结合,捆绑式的加入绵竹市在成都大型百货商店、城市广场、火车站广场等地进行的旅游产品推销;

4.2.2 实施产品开发策略:根据金花镇旅游产品的现状和特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管理,开发新产品,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具体行动包括:针对中老年开展的健身、疗养游;针对青少年举办的科普夏令营和素质教育基地;针对大专院校师生和学术团体组织科考探险和学术讨论活动;针对都市白领阶层在森林公园和温泉附近修建高档的度假村和度假别墅等。

4.2.3采取媒体营销――“三人成虎”策略:

可动员“名人”(如著名媒体人、学者、作家、文体明星等)在热门媒体上,写一些与绵竹各旅游景区(点)有关的博客、游记或采访实录、专栏等;再借助名人效应对金花旅游做几次深化报道,以扩大影响,吸引大众;

4.2.4 采取“一拖二”的营销模式

通过适当项目(认养动植物、科普、战争游戏、纪念树等)吸引少年儿童,这一客源层最大的特点是伴游率高,往往是一人出行父母陪同。

4.2.5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大型主题活动和节事活动,扩大影响,激活市场,如登山节、山货尝鲜节、垂钓比赛、摄影比赛等。

5、旅游农业的产品开发规划

5.1农业旅游产品

在争取传统的公务、商务市场的基础上,重点细分市场,寻找有针对性的需求特点,设计产品才能更好的抢占市场。

细分市场 需求特点 产品设计

家庭旅游市场 求乐 休闲农场

中小学生旅游市场 求知 体验农园、农业公园

大学生旅游市场 求奇求异 野外训练、登山摄影写生

老年旅游市场 养身 民居农庄、颐养园

新婚旅游市场 求美求异 传统民俗婚礼、森林婚礼

5.2休闲观光旅游产品

规划认为江、山、沟、滩等具有浓厚自然资源特色的景观元素,以及新民居形态、农耕活动、山体景观是观光旅游的核心。但纯粹自然景观并不能带来持续的旅游效益,需要结合全镇旅游业空间布局综合设置农家客栈、温泉山庄、篝火广场、森林观鸟、体验种植、采摘水果、登山远足、悠闲品茗、拓展训练、溪畔垂钓等动态参与性项目,形成休闲观光服务景区。

5.3避暑文化旅游产品

仔细分解金花发展避暑旅游项目,除了充分利用独特自然条件、地理条件以外,必须在文化上提炼精髓。中国避暑文化大致分为四种:

一是东方文化。道家之追求自然野趣、儒家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家之尊崇等传统哲学观是避暑文化的脉络。二是园林文化。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三是生态文化。山区林木茂盛,古树参天,具莽莽森林气象,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以自然生态之风光为本色,游之思之,尽得理想中的生态之美。四是宗教文化。很多名山都因为大寺大院而闻名,宗教文化是避暑文化旅游重要的驱动要素。

从金花现有的资源看,并不具备东方文化、园林文化、宗教文化的沉淀,但其中,园林文化是可以人为建造和借鉴的,加上与生俱来的生态文化,在文化层面也是大有发展前景。规划建议重点在玄郎沟、云盖滩发展避暑文化产品,即避暑山庄。避暑旅游活动可以融入休闲观光旅游的项目中综合考虑。

5.4特色旅游产品

中药植物百草观光园:中草药具有悠久的历史,积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中药植物百草观光园项目 ,既展示了中华文化历史,又萃集了民族文化感情,对陶冶人的情操,普及中药文化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对农业经济有巨大拉动作用。

茶叶博览园:依托茶园主要建设包括茶文化体验园(采茶、观赏、品茗等)。

参考文献:

[1] 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旅游学刊,[1999,(1)]

[2] 彭海珍.从中国假日经济看旅游市场.经济师,[2001,(3)]

[3] 张遵东. 关于我国旅游农业发展的思考[ J ]. 农村经济, [2004 (6) : 31~33. ]

[4] 龙茂兴 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 [2006 (9) ]

[5] 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 [2006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