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合 校本 角色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本土生成,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能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实践性等特点。校本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基于整合的理念。因此,我们把校本课程定位为“整合型校本课程”。

整合首先是一种理念,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核心理念。同时它还有多种特质:从方法论分析,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策略;从结构维度考察,整合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模式;从存在状态透视,整合是开发和实施的一种教学过程。整合尤其体现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对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正确把握,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有效把控,使其具有鲜明的校本色彩。因此,整合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在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担任多样的、崭新的角色,在建设课程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

一、借力、助力、聚力:整合资源的魔术师

魔术师在舞台上玩转各种神奇,实现种种不可思议的效果。其实,在魔术的背后,更多的是借助道具、灯光等外在设备,当然,也有魔术师自身娴熟、敏捷的身手。教师在建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也应该如魔术师一般,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善于运用多种技巧来整合各类资源。俗话说,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于一所学校,并不缺少适用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只是缺少发现它的眼睛。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必须做敏感的发现者,去捕捉蕴藏在社会、社区、校园、学科、学生、教师中的各种类别、各具特色的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去整合,像魔术师一样为学生提供课程菜单。

1.以地域之源借力课程构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所学校因其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拥有丰富而又各具特色的地域资源。历史文化、风俗传统,是学生及其父辈们浸润其中却可能从未关注的。约定俗成、家家恪守的风俗形成的起因是什么?特色小吃的历史又是如何?家乡古迹的前世今生是怎样的?一个个问号的背后或多或少都藏着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学生有必要了解问号背后的故事与历史,而这些无一不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去捕捉。通过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建设。七都小学的《小桥流水》校本课程,带着孩子们看桥、测桥、研桥、护桥,培养了孩子浓浓的爱家乡情感。盛泽实小的《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则引导孩子们从蚕宝宝开始研究,直至了解家乡丝绸之乡美誉的来历。铜罗中学的《酒文化系列校本课程》让孩子们领略了家乡黄酒酿造的历史和工艺,了解了家乡人的勤劳、聪慧。

2.以学校之优聚力课程特色。在一所学校或长或短的办学过程中,其办学思想、理念、特色总会在岁月中不断积淀、沉积,形成学校独有的一张名片。我区在二十多年的学校特色建设中,不少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与风格。同时,这种特色与风格也弥散于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校独特的优质资源,聚焦特色,整合利用。同时,也要凝聚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如行政的支持、各科室的配合、各学科教师的积极参与,多方协同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屯村实验小学多年来坚持以写字教育为办学特色,拥有一支学有专长的书法指导教师队伍,一批批学生也在学校六年的学习中练就了过硬的软硬笔书法技能。为了让这张名片更加闪亮,学校开发了以书法为主题的整合型校本课程,开发了以研究书法家、书法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文本类校本课程,同时还研制了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练习所用的写字练习册,作为校本课程的拓展与辅助。在课程的建设中,学校组建了由书法老师、语文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参与的课程建设团队,整合人力,分工协作,共同做好课程的开发工作。

3.以自身之长助力课程开发。教师自身的兴趣、特长是最直接的课程资源,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教师要适时审视自己,分析自身特长、学科专业特点等,使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生动的师本资源。实验初中某教师业余时间爱好集邮,多年来收藏了不少珍贵的邮品,并对邮票的历史、种类、特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充分利用自身这些优质资源,开发了校本课程《集邮》,受到学生的喜爱。当然,教师在审视自身兴趣特长的同时,也要关注自己的学科特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整合型校本课程开发的又一途径。实验小学科学教师在四年级科学课中执教关于《电》的内容后,发现学生对电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对发电的方式、电的保存、电的输送等问题意犹未尽,他便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开发了校本课程《奇妙的电》,将学生的研究从科学课引向更为深入的校本课程。

二、设计、架构、论证:整合需求的建筑师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庞大的工程,需要有明确的课程建设目标,有规范的课程开发序列。从课程实施的纵向结构上来看,课程包含五大要素: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和其他辅助材料。整合型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何定位?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教材编写的要素又该如何把握?这一系列的问题涉及到课程如何有效整合国家意志、学校意志、学生意志,尤其是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做整合需求的建筑师,要精心设计、细心论证并最终架构校本课程。

1.以学生需要设计课程。校本课程建设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有力体现,其目的在于弥补国家课程个性不足的缺陷,给予学校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和自主开发权。因此,校本课程开发首先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符合国家对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其次是学校意志的体现,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的体现。当然,校本课程更应该是学生意志的体现,要满足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使其思维模式得到改变,视野得到开阔,并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我们提出“着眼于学生”,就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资源开发的轴心,更着眼于学生的基础、立足于学生的兴趣,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使校本课程成为一门生动的生本课程,构建一种和谐的课程价值文化。盛泽实验小学基于三、四年级学生喜欢参加轮滑活动这一兴趣爱好,开发了《轮滑》校本课程,利用体育课和社团活动时间进行课程实施,在满足学生爱好和需要的同时,使学生的体能和技能得到提高。

2.以系统思维架构课程。整合型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尊重学生意愿和兴趣的基础上,需要以系统思维来建构课程。教师在课程架构中需要不断地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目标等进行反思与分析,根据课程实施的阶段情况提出明确而细化的改进要求,使课程逐步完善,并向系列化、系统化发展。我区庙港实验小学开发的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的校本课程《太湖文化》,根据三至六年级不同年段的学生分别确定基于太湖文化的课程目标,在内容上进行分层、分布,在资源上进行分类、筛选,在方法上进行调整,形成了适合四个不同年级段学生需求的太湖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当然,系统思维还体现在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即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指导用书的编写,学生相关配套材料的准备以及课程评价的设计等,综合考虑课程的各个要素。

3.以多元评价论证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教师从“教授者”变为“研究者”,从“点菜者”变为“菜单提供者”。如何使教师提供的这份“菜单”满足学生的需求,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这需要在实践中以多元的评价来对其进行反复论证。首先要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学生在参与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其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发,参与热情是否得到提升,能力能否得到发展;其次要获取教师的指导反馈信息:教师自身在指导课程过程中做好积极的自我反思,在课程内容的建构、实施方法的使用等方面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年龄特点;再次,还要及时了解家长对课程实施的有关反响信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家长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变化的反馈。莘塔小学在《耕乐》校本课程实施中,家长在参与中提出让孩子了解农具的发展历史,虽然有的农具已经不再使用,但是孩子们在研究中能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因此,教师要积极聆听多方面的声音,整合多方面的评价来论证和评估并完善课程。

三、支持、助推、合作:整合助学的隐形师

整合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充分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凸显了学生特长,体现了教师能力。教师是校本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参与者,在课程实施中,是学生的指导者,提供必要的支持,也是积极的合作者、联系人,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助推学生学习的隐形师。

1.提供支持。校本课程内容综合性强,且跨学科、跨领域,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不同层面的参与指导,提供多学科、全方位的指导。盛泽小学《玩转数学》校本课程,是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拓展课程,其中很多的数学概念、规律需要数学老师的有效指导。尤其是外出活动时,还需要教师做好相关的联络、安排,如车辆、活动时间、校外辅导员安排等。震泽实小为推进《蚕丝被》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建立了校外课程实施基地——蚕丝被厂,带领学生定期外出参观,接受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也参与动手实践,效果非常好。再如庙港实验小学在实施校本课程《丝韵》时,学生亲自参与动手养蚕活动。然而,对养蚕知识的缺乏成为校内教师指导时最大的障碍,学校借助校外社区力量,将社区农科站的技术人员请进学校,通过做讲座、解疑问等方式指导学生的养蚕活动。

2.助推成长。校本课程的实施给了学生更加自由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的表现舞台,也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与特点,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表现,去发挥。开发区实验初中的校本课程《百工》,整合了劳技、美术、物理等课程,提供给学生二十多种可以选择的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灵活参与,教师也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成长的平台。在这里,学生找到了课堂以外、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机会,其欣喜是不言而喻的。为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学校每年还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并举行校内拍卖活动,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

3.联系合作。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它的持续发展,需要校长、教师、学生、社会、家长等成员的共同参与,是一个合作、探究、反思的过程。教师在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与社区人员的合作、与其他教师的协作、与校级行政领导的沟通等方式去解决课程建设与实施中的一个个问题。教师还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在课程实施中与学生是平等互助的合作伙伴,不仅给予学生活动上以帮助,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团结共进。因此,教师就是实现多方联系的拉手,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有效实施凝聚着多方力量。

整合型校本课程的建设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责任与使命,教师不再是课程的简单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管理者、指导者。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使自己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得到全方位地提升。从“埋头拉车”到“仰望星空”,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老师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研报告[J].全球教育展望,2002(5).

[2]乔治·A·比彻姆.课程理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张文军.从控制的课程文化转向自我负责的课程文化[J].全球教育展望,2005(6).

[4]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5]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4(8).

[6]徐玉珍.是校本的课程开发,还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概念再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7]钟勇为,郝德永.课程意识:蕴涵与路径[J].当代教育,2005(8).

[8]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2篇

摘 要: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炙手可热的教育话题,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灵魂。“山品教育”是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山品教育;核心素养;校本课程

一、核心素养的含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具体落实到小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上,各个国家的表述稍有不同,我国从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等为清华附小学生呈现的目标中,大致可确定以下几点: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体质强健,至少有一项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有健康的心态,悦纳自己,友善乐群,自强不息;有“天下情怀”,爱祖国,爱人民,有为社会服务和奉献的公益精神;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乐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能自主学习,又能与人合作;有良好的审美情趣;有敏锐的环境感知能力和信息捕捉能力,学会适应,顺应发展。

二、山品教育

“山品教育”是我校研究开发的校本课程,我校充分利用了学校地处白云山下的优势,旨在培养具有像山一样的品格――稳健宽厚、笃实好学、秀外慧中的人才,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山品教育”所有课程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充分考虑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极具自主性、丰富性和差异性,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目前,“山品教育”开设有管乐、舞蹈、美文诵读、绘画、电脑制作、观鸟、植物识别、羽毛球、棒球、下棋、剪纸、儿童文学欣赏、趣味数学等41门课程。

“山品教育”教学资源丰富,白云山和祖国名山大川优美的自然L光、丰厚的历史文化任我采撷,学校按不同课程、不同层次编写了“山品教育”教材,并与社区、社会培训相结合聘请教师,有外聘人员,有热心教育的专业人士。

三、山品教育对培养核心素养的作用

“山品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大作用。

“山品教育”所有课程都以社团活动形式进行,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充分展示才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学生充满自信,不断激发灵感,体现出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智慧。管乐队70多个队员,分A、B两班,有时独练,有时合奏,既有乐器,谱架要拿,还要搬凳子,拿教材,但学生有条不紊,互相帮助。即使外出参加比赛,学生也训练有素,表现出严明的纪律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舞蹈队的姑娘们,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都穿着薄薄的舞蹈服在地板上摸爬滚打,压腿、下腰、劈叉,满头大汗,但没有一个叫苦叫累的。

棒球队的男生们,平时可能大大咧咧,但一到训练场上,就俨然成了勇敢的运动员,他们戴着防护套,投球,击棒,跑位,挥汗如雨,却乐在其中。

科普、植物识别组的学生,更表现出顽强的意志。他们经常周末跟着教师行走在白云山的沟沟岭岭、树树藤藤之中,刮破手脚、蚊虫叮咬是常事,但他们乐观向上,积极探索,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观察结合起来,通过颜色、形态、气味等判断植物,培养了严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落实“山品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制订了“山品明星”评价表,从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客观效果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由学生自主评议、投票表决,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思想道德、学习能力、个人成长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学校自开展“山品教育”特色课程后,以山品课程为载体,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在永平片2016学年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价中荣获B组(优质学校组)第一名,白云区一等奖。学校经典美文诵读表演节目荣获白云区一等奖,轮滑比赛项目获得广州市团体第二名,管乐队参加“2016年第七届广东音乐邀请赛”获管乐专场比赛银奖,棒球队在2016年广州市青少年棒垒球赛中荣获第四名,羽毛球队在2016年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比赛中荣获小学男子团体第六名,田径队在永平片第七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获公办小学组团体总分第六名,学校还获得白云区2016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据统计,2016年全校师生共获奖120项,其中团体12项,教师45项,学生63项。在期末各学科的检测中,学生成绩也稳步提升,位居片、区的前列。

自然生活中,山有山的伟岸,海有海的深沉;草有草的翠绿,花有花的艳丽。印度思想大师奥修说过:玫瑰就是玫瑰,莲花就是莲花,只要去看,不要去比较。

核心素养,就是要关注每个生命个体的质量和价值的提升,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山品教育”校本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是现实生活中“完整的人”,是独立的自我,对培养核心素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3篇

第一件:教育部正在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并向课程标准的使用者教师发问卷,直接寄教育部。

第一个正式课程标准文件(以前都是实验稿,)教学大纲首次正式颁布,标志着课程标准的成熟性,也标志着它的刚性、法规性,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的准绳,必须执行。

教材走向多样化,不能只按照教材教学,教参也只是参考,考试评估主要依据《课程标准》,而不是教材。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研究课程标准,重视课程标准。

也在制订课程质量监控标准。

第二件:中考改革实验。

现在有 17 个实验区,不能用旧卷子考新课程内容。

今年正在实行中考改革,主要改革考试内容。(车宏生:测量专家总负责此项目)

实验省成立考试评价小组, 17 个组到北京与课程标准组成员一起研讨如何设立试卷。

增加主观题、探究性题目,减少了记忆题,但是给阅卷增加了难度。

阅卷经费增加,阅卷时间增加。

例如:画净水器,比较李白的四首诗。(可能是没有见过的诗)

中考是平时教学的指挥棒。

探索新的毕业办法。学业成绩加综合评价。(五或六门中考成绩)

综合评价的六个目标:道德品质、公民素养( 3 个次级指标)、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审美与表现、健康与运动、(评价等级分成 A\B|C|D|E 五等)

14 个二级指标, 35 个三级指标(即关键表现)。

7 个老师对同一个学生评价思想道德评价,(计算机软件处理)

同学互评,老师与学生评价综合得分。

评价公示制度、评价监控制度

高中成立招生委员会(校领导 1/3 ,教师 1/3 ,社会人士 1/3 ),可以有自己的招生标准,例如综合评价需为 A 等,考试成绩在多少分之上)

初中成立评定委员会

同等条件下学生的录取,需要增加面试。

初一学生开始建电子档案。

第三:推进高中新课程。(山东、广东、宁夏)

高中课程改革的特点:多样化、选择性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改变繁、难、偏、旧,重视三维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学习。

考试随课程改革而改革。

《标准》的修改稿特点:

更加符合中小实际(难度有所降低)

更加贴近教师(语言的表述更适合教师)

更加便于操作(案例增加)

以课改为切入点,落实 8 号文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课程改革不等于换教材。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需要做到:

1 。从儿童经验出发,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前考虑:知识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学生经验的基础上加入新知识。)

2 .尽量让学生形成知识的过程。(体验知识的过程,如蚯蚓的咸味,因为蚯蚓在碱性土壤中生活。)

3 .允许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与表达。

阅读使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新大纲的阅读标准)

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抓住中心思想。(旧大纲)

不能用老师的感受替代学生的感受,不考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义,而是讲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文章。

阅读教学要求的变化:

1 .教师不能再滔滔不绝,而要引导学生阅读,重视学生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

2 .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3 .体味、品味、感悟、熏陶。

4 .增加了阅读量。

阅读教学的改革体现了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

重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能力的培养。

蚯蚓的习性与特征(美国教师的科学课)(教学方法:在发现中学习)

每个学生都是发现者,有个学生将蚯蚓用线系着吞入肚子,发现它没有死,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 老师高度评价他的大胆探究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并对他表示钦佩。

调动学生的兴趣。

(英国老师美术课:先让学生在 5 张白纸上画画,然后让学生每一次转圈,受到新的启发,并且培养合作学习。)

英国美术教师:技巧可以培养,但是想象力是不可以培养的,但是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 2 )教师要有课程意识。

课程的 5 要素:教科书(以教材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学情景、教师与学生互动(能够产生的问题及对问题的解决。因此,每节课既有预设的目标,又有生成的目标,而且生成的目标在未来评价考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为这是考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新课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理解教材的能力、体现教材内容的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以教材和学生兴趣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了解新课程改革的过程,对基础教育的关注、内容的一张报纸折叠 32 次可达 1 万多米,比朱峰 8800 多米还高。

转贴于 杜威问小学生:不停地挖地,能见到什么?

另一老师问:地球的中心是什么?学生齐答:地心。

教学内容不够,小组讨论来凑。 -- 新课改实验( 20 分钟按照教材讲完,然后就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材内容少,需要教师去扩充。

( 3 )改变教学模式。

提倡高度个性化、多姿多彩的教学。

例:三幅图(美术教材上)变成 100 多幅图。(学生手蘸颜料在白纸上作图,并让学生在手和胳膊上作动态图。)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创新。

教学理念:

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即以学评课)

历史课: 918 ,以音乐松花江上开始,看图片、电影片段。然后学生谈感受。

这节课虽然没有上完,但是对我的震动比学校任何思想品德、爱国主义教育都大。 -- 一女学生

不让学生说,就是对学生感情的不尊重。 -- 教师

是一节有缺憾的好课 -- 评委对这节课的评价

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人才。不追求课程的圆满。

三代农业生活表演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巧妙地处理学生的问题。

讨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有位学生提出城市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交通问题等。此时,教师将此问题转化为:城市化的利与弊(让学生辨证地看问题,讨论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利与弊。)

如何理解教学目标?怎么制定教学目标?

教师在新课程上讲的少了,但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并在关键地方简要点拨(讨论:如何处理白色污染?有个学生说,可以研制一种降解塑料袋,另一学生说降解塑料袋已经出现,老师说,你们说得很好,菜市场有这种塑料袋。这句话有些苍白无力,教师应当说:这种降解塑料袋体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魅力,以后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所有的白色污染都会消失。)

教师被学生问题带着走的课堂情景越来越多,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需要很好地处理学生提的意外问题,与课程内容尽量结合,以另一种方式改变学生的问题。

教师要改变角色,也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科学结论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 科学课教师

备课时不可能预测到课堂中发生的事情,要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状态,抓住有利时机因势利导。

学生问答问题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失,因此教师要即使捕捉。

新课程的教学策略:

捕捉亮点,让智慧闪耀光芒;点拨偏差,让失误得以矫正;引发争论,让思维擦出火花;削枝支除叶,让质疑抓住主干;拨动情弦,让情感得到熏陶;尊重选择,让个性自主张杨;满足表现欲望,让生命释放活力。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个不变的程式,更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模式,而应该是一个随机应变的模块。他应该寻着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 3 步、 5 环、 7 程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课堂有无充满学生成长的气息。 -- 某教育局局长

新课改的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并不简单是信息量的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结构重组。新旧知识之间的过程是谁也不能代替的,必须学生自己经过。

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需要做到:

( 1 )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结构重组、知识建构的时间。(上课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重构知识。改变讲的越多、越透的就越好的教学观念。)

( 2 )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插话、反驳、提问、补充。

( 3 )在课堂上少问 “ 为什么? ” (直奔答案)多问 “ 你是怎么想的? ” (即要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

( 4 )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快下课时,提出第 4 种解法,延课 3 分钟。校长批评他。这是评课活动。专家

教师的观点比校长新,校长的观念比教育局长新;教育局长比当地的领导新。

校长要给教师宽松的改革环境。

( 5 )教师要学会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作业是长时间的作业,分小组汇报:金属材料。

很多老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麻烦,费时费力。

例: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水沟中的树叶,如何造车把树叶清扫出来。 -- 陈至立访问法国小学,被这个男孩的创意所震惊。

陈部长回来后,倡导 “ 做中学 ” 项目。

探究性学习一定要注重探究的过程,而不是重视结果,很可能探究的问题没有答案,或者答案并不统一。

综合性课程考试题中会有许多探究性试题。

根据学习内容决定是否采用探究性学习。

即根据学习内容决定学习方法。

探究性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6 )改变师生关系,创设让学生个性张扬、民主、快乐的课堂文化。

改变师生关系实际上是要改变课堂文化,从等级森严束缚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转向民主、宽松、激发学生思维的课堂文化。

教育部正在做预算,给村小每班配备一台计算机、教学光盘。

你说、我说、大家说,教师向实话实话的主持人。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会被学生问住。(无花果、菠萝是种子还是果实?老师说,我也不知道,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探究性问题,下次课我们再讨论。)

蹲下了身子,坐在学生中间,能够听到学生的真正心声。(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讨论。)

身高的距离产生了交流的距离,(小学老师与篮球明星没有交流,太高,脖子累。)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 柏拉图

让学生不迷信教师,而要追求真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改变师道尊严。

( 7 )教师要创造性使用教材。

2001 年进入实验区的教材有 49 个,数学有 4 个,语文有 3 个。

江苏教育出版社一、二年级语文教材重视写字。教材的字大,字的结构。把字变成字串,便于记忆掌握。

2002 年有 60 多种,现在有 100 多种。重庆市有三种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来组织考题。

新教材的特点:

新教材的难度降低,知识面加宽。

新教材的开放性:知识的开放化、答案的多样化

深圳有个语文老师让学生调查: 56 个民族如何过年?

北京:我们过年赠送小礼物(学生自己设计礼物)

1 .当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较远时,可以改变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

(如水乡,对于北方学校学生很难有那种体验。)

2 .及时发现新的课程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 8 )教师要更新知识。

孙笑天:(数学专家)

做一个好的数学教师,

1 。需要知道课堂中的数学与生活中的数学的关系是什么?

(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符号感、数感、估算等都渗透到小学数学中。)

2 .新课标要求,从儿童的经验出发学习数学知识。

3 .要求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英语增加了 “ 任务型学习:即用今天所学的语言,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项交际任务。 ”

有的老师将之理解为让学生抄课文,背单词。

语文教师最重要的是要融入文化的变革之中,追求先进文化的先进思想。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积累、感悟、熏陶。(与作者进行直接的交流,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重视阅读中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

校本课程:课时落实到学校,国家只给时间和指导意见

校本课程每周 3 节课。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

将来学校的特色是通过校本课程体现出来的,而不是英语、计算机。

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素养体现的。

西山高级中学调查:学生想学习的课程:科技、文学艺术、体育、

教师按照学生的兴趣提供校本课程,例如有位数学老师要开 “ 根雕艺术课 ” 。食堂杨师夫(高级厨师烹饪评委)要开烹饪课。( 40 多人报名)共开 50 多门校本课程。钓鱼、插花艺术、电视主持、礼仪交往等校本课程。(每周五下午)一年后高考成绩没有下降,学风更好,第二年成绩上升,最近与省重点中学持平。为无锡电视台输送 3 名主持人。

教师不但会上课,还会开课、编书。

江苏省教委拨款 2.6 个亿,迁校扩建。

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校本课程依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的需要、学校的资源来开设。

北京四种的办学目标:培养高尚(有道德)、高雅(有修养)、高明(有知识、有智慧)的人才

新课改出现的新问题:

课堂不是越活越好。(不要追求肢体表面的活,而要追求学生思维的活跃。追求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刻性)

四个太阳歌舞、读课文、吃水果,表面很活,但是没有真正实现课程目标。

应当从学生经验出发,问学生:一年几个季节?你喜欢哪个季节?画一幅太阳,表达学生自己的渴望。这样才能在理解、感悟中体会四季的分明,表达自己的感受。

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活。

自主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认真倾听,迅速对学生问题进行归纳,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学生深入讨论,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例如:城市化的利与弊。此外,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的程序,捕捉错误或紊乱的信息,帮助学生纠偏,或理顺学生的思维顺序。每一位学生回答问题后,都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问答,尤其要对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评价,而不只是鼓励话:很好,不错。)

3 .对 “ 过程与方法 ” 的理解有偏差。

例如:四个太阳

元、角、分概念的掌握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十几次模拟购物来实现的。(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表扬不是越多越好。过度表扬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注意力。

一味的表扬正如一味的饿处罚,并不可取。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夸奖,不但起不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使学生形成浅尝折止,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一味地喊好者,而是唤醒激励学生,对学生的发言要有客观的评价。学生在学习中幸福感不是简单来自教师的 “ 很好 ” 与鼓掌,而是他新的发现与体验,这会远远超过简单的表扬带给他的幸福感。

如何保证学生主动参与。

学习的三大要素: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什么叫参与?不是追求肢体的参与、行为的参与,而是追求思维的参与。

参与要五看:一看参与的主动性如何;二看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三看参与过程中的交往情况;四看学习过程中的智力活动情况;五看学习中的学生发展情况。

“ 蓝天是白云的家 ”

教师问学生:用迁移法说明生活中有什么是什么的家:田野是禾苗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

水田是鱼网,网住蓝天、白云、高山;水田是乐园,蓝天在里面舒展,白云在里面翻滚;小鸟在里面歌唱;

小组学习不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和谐、互动的环境,让他们面对一个共同解决的问题各抒己见,产生观念上的碰撞,思维上的冲突,互相倾听、协商,达成一致。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智慧是无限的,从而学会调整自我,学会理解他人、尊重他人,共享他人的思维成果。学会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的 3 要素:

有一个共同完成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

个人的意见进行小组加工。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达到(合作学习的要求):

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作出评价。)

会问(听不懂时,请求对方做进一步的解释。)

会组织和主持小组学习。(根据别人的观点做总结性的发言)

关于双基的问题

1 .对双基进行了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

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例如看交通图。

2 .用什么样的办法打好双基发生了变化。

关于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改变了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的培养目标。评价是多把尺子,校本课程给了学生更多的发展选择空间。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挖掘课堂英语文化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 创造多样实践机会

在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起始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校自2011年成为课题《小学文化资源对小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的实验校以来,结合我校实际和我校市级“十二五”课题《小学生乐学实践课程研究》,确定了《跨文化交际的英语乐学课堂研究》这一子课题,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如下成果:

1. 挖掘课堂英语文化,渗透文化培养意识

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校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认知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从词汇、交际行为、节日文化、网络媒体等角度,多层次、适时适度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教育,使学生感受异国文化,逐渐接受中外文化的异同。

1.1 结合词汇教学,拓展词语文化

词汇习得是英语学习的中心任务。任何语言都存在“一字多义”的现象,词义的准确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绝不能按词语的字面意义去理解,必须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比如“boy”这个单词,在小学课本上只说是“男孩”的意思。但我们没有以本为本,而是告诉学生,它还在许多口语中被广泛使用,词义远不止“男孩”,像“Cheer up, my boy!”句中的boy指“孩子”。又如:“Oh, boy, what a beautiful castle!”句中的boy则是表示惊奇的感叹词。

1.2通过创设情境,提高交际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得体,体现出异国文化的不同内涵,我们在课堂中为学生设置尽量真实的语境,用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开展课堂交际活动。如:在学习Birthday这一话题时,让学生给一位快过生日的学生开派对,大家提前精心制作了生日礼物,在开派对的时候,学生们同唱Happy Birthday to You生日歌,赠礼物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现场打开礼物,并且告诉他们这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种体现。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和快乐的氛围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1.3结合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异同

PEP小学英语教材中,有一些选学内容是介绍西方节日的,如圣诞节、万圣节、 复活节等节日名称和主要文化元素圣诞树、要糖果、画彩蛋等,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那么学生对有关西方国家节日知识了解会非常浅薄,白白错过了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增进国际理解、形成跨文化意识的良机。因此,我们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挖掘其文化内涵,增补了一些材料,侧重点落在文化层面上,使他们体验到中西文化的异同。如:在五年级出现感恩节这一节日时,教师通过把它同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节日来历、庆祝方式、传统食物等多方面的对比,既扩充了学生的词汇,增强了他们的英语文化素质,同时还引发他们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强烈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他们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1.4借助多元资源,增强异域感受

语言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近年来,多媒体英语资源蓬勃发展,它以声情并茂的教学手段,鲜活灵动的语言交际情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感悟英语文化,尤其是有关日常生活习惯等教材上不太可能学习到的英语文化知识。如:在学fork, knife, spoon, plate等餐具时,问学生:“你们会摆放和使用西餐的餐具吗?”学生凭借以往看电影电视的印象,七嘴八舌地说了一通,又各自想当然地比划摆弄了一番,这时教师不要立即做出评价,而是请学生看一段Let’s Talk in English有关西方餐桌礼仪的专题介绍录像。看完节目,学生们就没有争论了,都明白餐具该如何摆放了。最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文具来模拟模具,进行一次模拟请客吃饭。学生的兴致很高,这样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摆放和使用餐具,对单词的掌握更加牢固,西餐餐具的使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2. 开发英语校本课程,整合优质英语资源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鉴于此,又针对我校学生家庭创设英语氛围和提供英语学习条件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我校英语组教师自主开发了英语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该课程按低、中、高年段分为词汇、歌曲、歌谣、诗歌、文化、情景剧六个方面。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也是对课外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词汇拓展了学生平时经常用到但教科书上没有的词汇,例如水果的单词,我们经常吃的樱桃(cherry)、荔枝(litchi)等单词就可以到校本课程里去查询。我们根据年级特点搜集和编写了朗朗上口、活泼动听的歌曲、歌谣、小诗,有的还配了视频。悦耳和谐的音韵和鲜明的节奏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节奏的敏感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文化部分涉及到西方英美国家的名胜、饮食、礼仪、节日、服饰、动漫等等,此外,我们还结合学校实际,把伊斯兰文化的部分内容也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来,我校是一所回民小学,结合这一特点我们适当加入了阿拉伯文化元素,体现了三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情景剧则为学生提供了许多经典和与时俱进的剧本,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运用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这套校本课程目前已成为我校英语广播站、英语社团、英语课堂教学等多方面不可或缺的学用资源。

3. 创造多样实践机会,提升学生交际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渠道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生活中鼓励他们灵活运用,使其形成良好的交际能力。但就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看,学生接触英语的主要机会均在课堂,英语课时每周最多3节,课堂上的英语口语练习也是有限的,平时学生大部分时间均用母语交流,针对这种现实情况,我们英语组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些接触英语的语言环境。

3.1师生用英语问候

2010年9月我校号召全校学生在校园用英语和教师打招呼, 并对全校师生进行了简单的日常交流培训。提倡学生之间平时能用英语交流的尽量用英语交流,我们定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孩子们从一开始的胆怯、羞于开口到现在的落落大方、用词准确,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许多到我校参观的领导和教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2创建英语广播站

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优美的语音语调及口语表达能力,展示学生们的英语才华,我校2009年10月创建了英语广播站并正式开播。起初,由教师带领学生们学习英语歌曲,播诵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优美短文,朗读英语小故事、新闻播报等。之后由学生主持播报,收听欣赏学生们自录的英语磁带,最终达到让每个孩子参与到英语广播站中来的预期目的,让每个孩子在这里找到自信,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提高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3.3 定期组织英语活动

为了大力推进小班化英语口语教学,稳定并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检验孩子们平时开展的各种口语活动,我校每学期都定期开展英语口语比赛,每次比赛先由英语教师在各班举行预赛。在为期一周的活动中,经过班内全员参与的“海选”,各班选拔出六名学生代表本班参加最后的全校总决赛。

总决赛中,学校领导莅临现场。选手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顺序依次出场。每位参赛选手都在服装、道具等方面做了精心准备。低年级学生喜欢展示生动活泼的英语歌谣、演唱英语歌曲、朗诵英语小诗;中高年级学生则喜欢妙趣横生的英语故事和激人奋进、幽默滑稽的情景剧。评委教师还在自我展示之后与学生们进行自然地交流,通过几个问题,很好地检测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赛现场评选出Super Star(英语超级明星)和New Star(英语新星)两个奖项。通过口语比赛,孩子们找到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和动力,促进了口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除此之外,我们还在校园开设了英语角、定期举行“我是单词王”、英语书法展等一系列活动,以大量的真实活动去激发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和交流欲望,增加他们的语言实践机会。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关系十分密切。事实上,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将文化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育,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世界意识,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今后我们将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探索,在提升教师英语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让学生快乐而自信地学习和成长。

[1] 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金立深. 中国学生的学习文化研究:技巧?意识和跨文化适应[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5篇

一、学校课程的实施,张扬了学生个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个性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自由空间,没有空间也就没有发展。在学校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学生既可以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让教师去取舍,也可以不选自己不感兴趣的课,让它自动消失。在这种新的课程形态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他必须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意学生的差异性,尽可能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提供差别性教育。通过这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动了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个性。 在平时活动中,我们会看到师生为某一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在课程汇报会上,擅说的学生采访,会写的学生编辑、撰稿,会画的学生负责美工,善于交往的学生负责联络、协调,能歌善舞的学生表演节目……每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展示。

学校课程在开发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课程完全是为学生的需要而开设,校本课程就如同是把课程放在了开放式的货架上了,形成课程超市。学生可以自由挑选,如学生对做饭有兴趣的,可以选择参加烹饪小组,学生对书法感兴趣,可以去参书法小组……这样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了。五年级一个数学考试经常不及格的学生说:“自从我上了趣味数学课后,对数学再也不那么讨厌了,我喜欢老师给我们介绍数学的一些趣味性知识,喜欢数学小问号,喜欢数学课。”期末他的数学竟然考上了80分。 二、学校课程的开发,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课程的开发实施,丰富了学科资源,延伸了学科课堂,拓展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分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朗诵小组在“七一”汇报演出时,搜集整理组歌进行排练。为了让学生有激情,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二万五千里的情景,并讲解了当时的社会局势,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精神。此外在陶艺课中,学生还把生活中的很多工艺制品拿到陶艺校本课上研究,并结合实际进行改进。如常见的笔筒,有些学生就改成既能放笔,又能放墨水的两用工艺品,很受大家喜爱。这种将手工工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挥了学生独创的精神。

三、学校课程的开发,陶冶了学生情操,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

小强是五年级有名的“淘气包 ”,经常不交作业,爱打架,还三天两头旷课,令老师和家长头疼透顶。学校课程申报时,出于好奇,他报了跆拳道。第一堂课,原想好好在那里“大展手脚”,不料,跆拳道老师让大家面对教室墙上的“忍”字坐下,开始讲解跆拳道的起源、精神。整整一节课,小强都是认真聆听。接下来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每一次练习都要求“以礼始,以礼终”, 不仅要求学生学习跆拳道的技术,而注重对跆拳道礼仪、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遵从,还有人的礼仪、忍耐、谦虚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的体会。一个月过去了,老师和同学发现他变了,变得有礼貌,爱帮助人了。他的妈妈激动地对老师说:“学校开设的学校课程真好,他让我的孩子身体不但强壮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信,学会了做人,现在还被评文明少年呢!” 学校课程的开设,使原本调皮、习惯差的问题少年找到了自信,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取而代之的是阳光少年的进取形象。

四、学校课程的开发,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当今小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当中,时常暴露出自私自利、不易相处、依赖性强、意志力差、责任心弱等等问题,尤其在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方面更是不尽人意。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当今世界和未来世界里更为重要。因此,把团结协作的能力培养融入学校课程活动中,不仅是为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

团队协作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并基于全局观念和团队的需要,学校课程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团队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如在合唱队,有些学生的音色、音高很有特色,但为了整体合唱效果,这些学生都表现出很高的集体荣誉感,尽量调整自己的发音,使整个团队的歌声更和谐、动听。舞蹈队汇报演出时,每个队员各尽所能,积极准备,从演出的准备到道具制作,到分工表演,个个都尽力配合,把团队的荣誉放在第一位,为了演出的更精彩,所以在平时训练过程中,队员们也认真对待,团结协作。

在学校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学会了团结合作,提高了自己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如在烹饪小组活动中,有一个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但他动手能力比较差,总是不能熟练掌握切土豆丝的要领,他在多次体验失败后有点灰心丧气。这时,老师和同学及时引导他观察同伴的动作,学习其他同学的作法,在同学互助和一次次的鼓励中,他刻苦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同学有了明显进步。

五、学校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生的艺体素质。

由于学校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兴趣,侧重于活动性,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发挥和锻炼,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

近年来,在各类艺体、征文、科技等比赛中成绩斐然。40余名学生在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等奖;三百余名学生在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邮票设计大赛、征文活动中获奖 ;百余名学生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 ;数十名学生在全国钢琴、电子琴考级中获的佳绩;学校腰鼓队、军乐队在多项活动中表演获上级领导好评;校舞蹈队编排的舞蹈《时刻准备着》获全国小学生舞蹈大赛二等奖;三名同学分别获国家、甘肃省器乐、声乐比赛一等奖。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6篇

一、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

(一)问卷设计

1.你认为开设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必要吗?( )

A.很有必要 B.只在高年级开设

C.只开设校本课程 D.不必开设

2.你所在的学校正常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吗?( )

A.各班按课表正常上好 B.大部分班级正常

C.大部分班级不正常 D.所有班级均不能落实

3.你所在学校进行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专题校本培训吗?( )

A.每月不少于1次 B.每学期1~2次

C.每学年1~2次 D.没有进行

4.你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内涵有怎样的认识?( )

A.很清晰 B.比较清晰

C.不够清晰 D.完全不清晰

5.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部分的知晓水平如何?( )

A.很清楚 B.比较清楚

C.不够清楚 D.完全不清楚

6.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需要划分具体课型吗?( )

A.需要 B.可以划分,也可以不划分

C.只在高年级划分 D.不需要

7.你知道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一些具体课型吗?( )

A.知道 B.只知道一种

C.全不知道 D.不必知道

8.你在教学中精心准备过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教学吗?( )

A.精心准备 B.正常组织

C.比较随意 D.没有准备

9.你认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最难处理的环节是什么?( )

A.课前准备 B.活动组织

C.策略运用 D.课堂评价

10.你能经常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吗?( )

A.经常运用 B.适当运用

C.偶尔运用 D.从不考虑

(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张,收回40张,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二、相关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了部分教师已经对“综合与实践”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活动课课型及教学策略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与《课标》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未能到位

“综合与实践”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对培养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部分教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认识明显不到位,从调查情况看,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在部分年级(比如高年级)开设这门课程,甚至有少数教师(占5%)认为不需要开设。究其成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材中这类课程所占比例较小,以苏教版为例,每册安排了两课时,给人产生了其地位远不如新授课那么重要的感觉;“综合与实践”贴近生活,开放性强,教师、学生在课前需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操作过程相对烦琐,策略运用也不够丰富;“综合与实践”在各地区组织的调研监测中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对其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很不适应;等等。

(二)课程落实参差不齐

课程的落实水平决定着教学的效果,少部分学校的教师(仅占25%)认为,所在学校的各个班级能够按课表正常上好综合实践课,而近一半的学校有大部分班级实施了这门课程,依然有少数学校大部分班级未能落实这一课程。各学校呈现出水平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出管理者、教师在理念上存在差距。

(三)校本培训存在缺陷

从调研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一个薄弱环节,每月不少于一次专题校本培训的学校仅占10%,每学期或每学年进行1~2次的学校占大多数。培训中鲜活的案例明显偏少,有的农村小学也只是“一阵风”,并没有坚持下去。

(四)概念内涵模糊不清

什么是数学“综合与实践”?一部分教师对其不够了解,有30%的教师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对于综合与实践课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要手段的特点理解得不够透彻;还有一部分教师对开设“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和发展综合素质的体会不够深刻,对这一课程的丰富性、多元化了解不够深入。

(五)课标学习浮于表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进行了专门阐述,但不少教师未能认真学习新课标,尚有7.5%的教师表现为很不清楚,这反映了广大教师对课标的学习还停留于表面,对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实施意义、编排体系及特点、教学建议等没有作深入思考。

(六)课型特点把握不准

不同类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呈现的形态各异。但是,一些教师未能把握课型的异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共性熟视无睹,对不同课型的特点、教学方法及实施要求把握不准。甚至有部分教师认为不必再对课型进行细化分类,对一些模式的特点产生了模糊认识。一些教师知道了其中的几种课型,比如场景观察型、课题研究型、游戏探索型等,部分教师不能掌握不同课型的特点。

(七)课程实施存在差距

与传统课堂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更多的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不少课堂活动是在教室以外的场地进行,比如“测定方向”“球的反弹高度”,对于习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他们很难适应新的时空。由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不同,组织水平参差不齐,效果也不尽相同。

(八)评价体系比较简单

相对于新授课而言,一些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标准显得简单,对教师在课堂各个环节如何操作没有明晰的要求,教师自评无“法”可依,造成教学的低效现象,不少教师难以准确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九)策略运用不够主动

学校的研讨活动主题单一,往往只涉及考试检测的教研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未能受到重视。近几年来,在校级以上各种教研活动中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校不足20%,集体备课开展专题研究的案例则少之又少。

二、对策建议

结合以上调研,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一些教学对策。

(一)增强课程意识,力求全面落实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因其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品质大有裨益,教师有必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各年级均要落实好这门课程,各学校之间、各教师之间必须不断缩小在实施方面的差距。

(二)加强专题培训,提升实施水平

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实施路径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很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认识,还可以提高教师的实施水平。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基本课型及实施策略等。培训方式主要包括专家讲座、课堂观察、活动观摩、沙龙研讨等。就区域层面而言,有必要加强校际合作、骨干引领,并建立研究共同体。

(三)研究结构特点,探索不同课型

课型指上课的具体形式或类型。一般指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出来的课堂教学的类型,是由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一种课堂教学结构。

以什么样的维度或视角来划分课型,这是一个错综复杂、非常棘手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所采用的视角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课型分类,从而形成不同的课型体系。划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课型有着不同的方法,可以根据活动地点的不同,将综合实践活动课分为课内活动型、课外活动型和课内外相结合型;也可以依据“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形态,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进行归类,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主要有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社会实践型、课题研究型、校本特色型、阅读拓展型、学科融合型等几种课型。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研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不同课型,对场景观察型、游戏探索型、课题研究型、社会实践型等八种不同的课型进行深层次研究。这些课型有相同点,有利于探究整体建构,有不同点,有利于形成不同的模式,从而使综合与实践课程内涵更加丰富、课堂更加丰润。

(四)研讨教学案例,优化教学策略

怎样上好“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材中安排的课程以及自主开发的课程如何落实,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鉴于此,我们应当研究典型的教学案例,对不同课型的典型案例进行重点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从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课堂评价等不同层面进行策略运用的研究与思考。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设疑―精设问题,明确探索方向;善导―精心组织, 指导合作探究;促思―精于启思,提升能力素质;展现―精彩展示,激励个性张扬;深省―精妙点评,促发自主完善。在实践活动中,又要进一步发现问题,寻求解决不同问题的相关策略,达成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高效化。

(五)构建评价体系,促进质量提高

在当前的教学中,影响“综合与实践”课程深入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评价体系的缺乏,有的学校没有制定《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评价标准》,有的学校没有形成定期督评机制。评价应该体现“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侧重点应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六)开展系列活动,形成文化自觉

从区域层面看,要围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引领教师理解课程意义、把握课型特点、掌握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活动课程;从学校层面看,要通过教研组、课题组等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定期举办课堂观摩、沙龙研讨,从而促进教师形成一种执行课程的自觉性。

总之,这次调查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实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需要教师从观念上更新、从认识上提高、从策略和方法上革新,只有全员重视、深度研究,并不断丰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7篇

近年来,随着群众性教育科研的普及和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先进的教育科研理念做指导,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实施新课程的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小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教育学会积极组织培训和指导,扎实推进,区域内的小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长春市教育学会经研究决定,对孔祥鹏等56位同志(课题组)的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等小课题组织指导先进集体进行表彰(获奖者名单见附件)。

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获奖者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小课题研究。也希望获奖者珍惜荣誉,继续开展好研究。

长春市教育学会

2010年4月21日

附件:

获奖者名单

一、小课题组织指导先进集体:

农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农安县教育学会;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教育学会

二、小课题优秀成果:

一等奖

长春市宽城区天波小学 张学萍小学生家庭作业改革的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 孔祥鹏牵手小课题,成长伴我行

农安县杨树林乡中心校 杜向华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学会积累

农安县新农乡中心小学校袁淑娟小学三年级英语“背儿歌,记单词”策略的研究

农安县鲍家中心校 李艳华建立班级日记,提高小学生写作质量的研究

农安县华家中学朱晓南英语互助小组教学方式的研究

农安县哈拉海镇第一初级中学张海燕改写历史歌谣,提高学习效率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 杨建宇培养学生观察、体验能力的行动研究

农安县杨树林中学 张金莲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

农安县龙泉中学孙海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英语听力技能训练研究

二等奖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 张 玲培养学生观察习惯的行动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九中学小学部周丽芝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策略的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 梁莹莹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的行动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 韩 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晶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行动研究

农安县开安一小 李 冰指导学生写好生活日记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长春市朝阳区安达小学王冰雪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中的生命教育研究

农安县前岗乡中心校 韩 雪结合音标教学单词,提高单词识记效率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语文三年组多渠道的培养学生识字的策略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英语组小学英语高效阅读练习策略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十三校 许 蕊深入备课,提高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十二校 毛鸿娟小学低年级学生完成数学开放性作业障碍情况的研究

长春市东光学校 王 伟偏旁部首情节识字研究

农安镇第三中心小学 孙冬梅开发利用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研究

长春市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王振学物理学科不留作业的思考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十三校 庄 颖低年级有效识字方法探究

德惠市万宝镇中心小学张吉萍快乐阅读 真情写作

农安县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汪丽伟利用虚宫格指导学生写字

长春市第五十三中学 房越超创设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生活化情境

长春市净月实验小学 于润玲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研究

三等奖

双阳区太平镇沃土小学王海燕小学英语发音规则的研究

长春市第八十二中学 王金昌单亲学生特殊教育研究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净月分校 孙淑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序、有效、和谐课堂

九台市卡伦中心校张守森以校刊为载体,放飞《雏鹰》梦想

长春市绿园区春阳小学李明睿矫正不良学习习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长春市高新区东方红小学 刘晓靖低年级写话 重在培养兴趣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六校张丽力培养学生写数学日记的实践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朱宝环行动研究提高了物理实验课的教学效率

长春市宽城区天津路小学 金 燕“玩”出规则意识

长春市宽城区第二实验小学王冬梅小学低年级绘本写话练习

长春市第四十七中学 朱哲漫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的尝试与实践

长春市宽城区朝鲜族小学 李莲花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指导方法的探究

长春市第十九中学张文静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长春市宽城区天津路小学 赵军梅做中学活动与科学课程整合的有效性研究

农安县红旗小学 刘晓晶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研究

农安县五中 王淑芳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研究

农安县合隆中心校张文会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永萍数学日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谷晓颖高效韵律英语教学法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赵梅琳历史立体复习方略实践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石瑞波激发学生写轮流日记兴趣方法的行动研究

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第七小学王 勇竖笛教学培养学生音准能力

长春市第二实验小学 李海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

长春市朝阳区红旗小学李亚芳用爱心抚慰“自闭症”的孩子

长春市第五中学 杜丽娟语文学科创建“主体有效课堂中开放性阅读教学”研究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第8篇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经典论断道出了人的本质。回归本真的德育,就必须观照关系中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关系中的人结成了群体,形成了社会,产生了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厚、优秀的文化。赋生命以文化的底色,既是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应尽之责,更是文明传承的必然要求。

让孩子心灵散发翰墨的馨香

古城里,蓝天下,几株古树的掩映中,一个三面包围,南面敞开的古色古香的院子出现在记者面前――这便是有着130余年历史的墨池小学。

楼不高,只有三层。风格也很简朴,砖的青灰构成了学校的主色调,一楼教室圆形拱门和屋顶瓦的红色,让古朴的校园平添了几分生动。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院子西边的一个大厅里,一群盛装的孩子正在诵读《弟子规》。声音稚嫩、清脆,韵味十足,让记者情不自禁地跟着念起来。

“这是学校正在开展的《弟子规》诵读展示活动。”同行的陈绚校长见状,忙向记者介绍。

“那么,学校为什么要选择《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呢?”面对记者的疑问,陈校长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起了学校的历史:

墨池小学是温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学校,可追溯到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由英国传教士在康乐坊设立的艺文学塾。1903年10月20日,在艺文学堂新校园落成后举行的开学典礼上,创办人苏慧廉如是说:‘这所学堂的成立是本着三个可见的目标:启迪智慧、强健体魄和磨砺道德……道德品质是智慧和真理的根本,甚至比智力培养和体格锻炼更为重要,而这正是本校的主要目标。

“我们在梳理学校办学历史,明晰学校办学传统,立足学校区域文化的前提下,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做有民族根基的世界公民’。为此,我们通过构建国学启蒙教育课程体系来践行‘临池博学,见贤思齐’的校训。”

为了让身处现代社会的儿童认同古老的《弟子规》,学校进行了艰苦、耐心而富有成效的努力。

首先,是让孩子能诵读。一年级新生一入校,就收到了礼物――《弟子规》教材;每周一晨会,大队部会选取其中一段布置周行为规范达标重点,开展“我读弟子规”活动;每周二午间,广播室播放录音,全校师生听读《弟子规》;编创《弟子规》韵律操,利用大课间时间边诵读边做操,帮助孩子将《弟子规》内容熟记在心。

之后,是将《弟子规》的学习与各学科课程有机整合。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引导老师以德育微课程为载体,设计以学生生活为核心的班本课程,以儿童的方式探究世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体验。如“中华礼仪最靠谱”“生日送诗”“论语故事馆”等班本课程,内容贴近儿童生活,通过心灵的触动改变行为,实现了德育的无痕开展。

童蒙养正,如果只停留在诵读和课堂,是难以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的。只有打动了孩子,教育才能抵达他们的心灵世界。而活动是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为此,学校每学期都会设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读经典《弟子规》,做现代文明人”系列活动,让“童蒙养正,磨砺道德”的教育如充满童趣的花朵,吸引着孩子,感染着孩子:

“火眼金睛找陋习”比赛――发放竞赛单,找出不良习惯,对照《弟子规》,写出相关文明礼仪语句。

“践行《弟子规》情景剧”展示――以年级为单位,组成侦察队,寻找身边的陋习,根据《弟子规》的相关要求,自编自演情景剧。听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好习惯壁画展――师生及家长共同完成践行《弟子规》壁画,既美化了环境又深化了教育。

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大队部在寒暑假向全体学生发出倡议,发动学生设计、记录《低碳生活实践表》,征集、评选“低碳生活”标语,通过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是一种学习领域的扩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校“艺文节”――以“小眼睛大搜索”为主题开展摄影比赛,拍摄春游活动中的好行为、好习惯、好人好事等。

……

学校坚持“长跑式”循环往复的教育,允许孩子犯错误,抓小事,养“大德”。从衣食住行这些身边的小事开始,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变急功近利的“有为”学习为看似“无为”的习惯养成。在这样的德育理念下,许多让人感动的德育故事发生了:

宽转弯,勿触棱,缓揭帘,勿有声

孩子活泼好动,他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就是“瞎跑”,尤其是喜欢在教室和过道之间来回乱跑,教室的门总是被重重地关上之后,便迎来一阵急促的撞门声。我于是做了两张卡片,一张上写着“缓揭帘,勿有声”,贴在教室的门上;另一张上写着“宽转弯,勿触棱”,贴在教室的拐角处。然后,我带着孩子们,走到贴着“缓揭帘,勿有声”卡片的门前,让孩子大声地读,并记在心里,“孩子们,记住了吗?”“记住了!”孩子们大声地回答我。“这句话也是我们在《弟子规》里读到过的,它告诉我们开门、关门的时候都要轻轻的,记住了吗?”“记住了!”这次他们喊得更响了。接着我又带着他们走到贴着“宽转弯,勿触棱”卡片的拐角处,用同样的方法让孩子们记住这句话,并向孩子们演示了怎样走路转弯才是安全的。那一天,我发现孩子们个个都瞪着眼睛认真地听着,记着,学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故事中生活、生长,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地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一直是广大德育工作者孜孜求解的难题。用喜闻乐见的故事、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孩子,无疑是一条有效的路径。在中华文“墨”的浸润下,墨池小学孩子身上散发出文化的馨香,让人久久回味。

新时代的“三味”乡土德育

双屿小学位于古城温州西郊,校园面积不算大,楼层不高,房舍也不鲜艳。步入校园,脚下是写着温州俚语的小径,一侧的墙上是温州传统儿童戏的线条画,眼前的一切让人顿生亲切感。

对于为什么要选择乡土文化作为学校德育特色,徐立臻校长的话语有些沉重:

“温州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中属于孩子的风土人情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但随着温州社会的不断发展,许多原本存在于生活中的乡土乐趣被封存于博物馆,化为了乡愁。我们的孩子不会讲温州方言,不知童戏为何物,了解的只是一些瓯越文化碎片,温州乡土文化的代际传承已经断裂。因此,让孩子从小接受乡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对乡土文化的认同与情感,成为富有文化自尊和民族自信的人,已经成为学校德育迫在眉睫的一件大事。”

双屿地处鹿城区城郊结合部,经济发达,外来人口众多,既是温州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衔接地,也是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汇地。在学校920名学生中,本地生占45%,外地生占55%。学校在调查中发现,温州本地的孩子希望传承父辈的文化传统,而新温州居民更希望子女享受到一样的本土文化教育,以便于自己的第二代能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中。

基于历史的使命与现实的考量,实施乡土文化校本德育便成为双屿小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是,不管是外来孩子还是本土孩子,曾经的乡音、乡韵、乡情离他们都已经很远很远了。如何让今天的孩子认识、认同并爱上传统乡土文化呢?双屿实验小学开出了“三味”药方:童味、土味、情味。

所谓“童味”,是指课程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与组织形式富有童趣,是儿童乐于参与的。为此,他们筛选与孩子最接近的乡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童趣元素,回归童年的本真,力图让每一个儿童的生命都得到关注,让每一个儿童的天性都得到尊重。

所谓“土味”,是指课程的内容源于乡土,突出质朴。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引入身边带有泥土气息的人、事、物,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让乡土文化“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课程之中。

所谓“情味”,是指课程价值与目标是为了“人”的发展,突出学习共同体的情感色彩。针对学校外来孩子占多数的学情,学校致力于传承乡土文化、传递人文情怀,消除因地域差异、生活经历及家庭背景的不同而产生的隔阂,最终实现各类学生的融合和健康成长。

“乡土德育‘三味’,是我们对课程目标、教育使命和核心价值进行的深入考量。”徐校长用一句话作了总结。

为了有效实施“三味”乡土德育,学校开发了三类课程:

专题式课程:按照童趣、恒久、实用的原则,构建了方言序列、民俗序列、童戏序列的序列式课程,分别安排在三、四、五年级实施。其中,《学讲温州话》编排了12个专题,《温州童戏》编排了19种童戏活动,《温州民俗节庆》编排了6个节庆专题。

大单元式课程:设计了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形式,将“三味”乡土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即:将一个乡土专题的内容,渗透、延展、补充进语文、数学、科学、艺体等国家基础课程中,以突破三级课程的鸿沟,跨越学科界限,构建出相对稳定、综合的课程体系。

探究式课程:借助“三味”乡土课程与地方课程、德育课程、社团课程的整合研究,开展乡土文化节、七彩大舞台、童戏大赛等一系列开放式大型乡土活动,成立屿露文学社等12个乡土文化社团,创设东瓯王庙等12个乡土实践基地,助推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获得更大的发展。

在课程实施上,学校设计了生动活泼且富有创意的形式与载体:

口袋书:创编三本原创教材――“口袋书”,其尺寸仅为10cm×15cm,精致小巧、富有童味,可以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灵活,让课程顺理成章地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课程实践包:创编与原创教材配套的《校本课程实践包》,其中《温州话》侧重于语言表达、交流互动的活动设计,《温州童戏》侧重于玩乐体验、协作互助的活动设计,《温州民俗节庆》则侧重于采风考察、探究实践的活动设计。

七彩月系列活动:给予每一个节庆不同的色彩和定义,让节日既富有童趣,又彰显特色。

三课联排:将校本课程、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安排在一个半天的连续三节课中进行,突出活动课程的连续性、交叉性和整合性。

乡土空间“活化”: 以师生共同设计、学生自己创造等方式,共建有活力、可活动、能活用的“活化”空间,包括:乡土教学空间――俚语小径、童戏墙绘;生活文化空间――民俗文化墙、乡音角;课外活动空间――童趣林、乡土美术坊。

如此富有特色的乡土德育实践创新,让记者深为叹服。

乡土是一条纽带,连接了教室中的你和我,连接了过去的精彩和今天的鲜活。双屿小学的孩子在精心设计的乡土课程文化中认识自我,快乐发展,逐渐成长为真正的温州人。

历史如一条长河,流淌的是千百年来民族的文化记忆。只有经过文化的浸润,个体的人才会变得丰盈、强健,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但是,这种浸润,必须是基于孩子,为了孩子的,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的。墨池小学实施的“童蒙养正”系列活动,讲述的感人德育故事,让孩子的道德根基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下,更加强健;双屿小学的“三味”校本乡土德育,让孩子在参与中感动、感悟,自觉地吮吸温州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茁壮成长。两所学校的探索,让中华传统文化与温州地域文化的花朵在鹿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相互辉映,争奇斗艳。

超越人:促生命走向自觉自由

超越是人的根本特性。在不断地追逐理想,化理想为现实,然后在新的现实基础上追逐更高的理想的过程中,人不断地超越着自己。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在于唤醒、激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生物的自我与俗常的自我,走向生命的自觉自由。

以价值建构成就自觉生命

“有利于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是温州市十七中德育人的孜孜追求。在杨成风校长看来,“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是我们办学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学校教育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只有学生的成功与发展,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才能有机地整合统一”。

如何让孩子取得成功与发展,不断超越自己?十七中的德育工作者认为,价值建构是关键。陪同记者采访的刘燕副校长深有感触地说:“人是主体性的存在。而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生动展现,既需要责任内驱、规则约束,也需要爱心行动。”

温州市十七中把责任教育、规则教育和爱心教育作为学校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

他们借助责任培养,养育“内驱力”。学校要求学生对生命负责:安全第一,身心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有所成;对家人负责:成熟稳重,能够担当家庭的责任,赡养父母;对社会负责:不危害社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们借助规则教育,培育“约束力”。规则教育的内容包括:交通规则、生命安全;班规、校规;家规家训;社会公约、制度、法律等。

他们以爱心教育,培育“行动力”。“没有爱,也就没有真理”。这里的爱,内容从自我到社会、自然,具体为:关爱小自己:生命安全,身心健康,学业有成,品行端正;关爱小社会:孝敬父母,团结同学,热爱班级,维护学校荣誉;关心大社会:关心社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爱护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

价值观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行动、再认知、再行动”的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对此,十七中的德育工作者有着清醒的认识。实践中,他们把七年级作为规则教育的主要时间段,适当延伸至八、九年级,通过课堂学习、主题晨会、主题班会、家长学校、宣传橱窗、电子屏,开展初中三年“安全、行规、礼仪、学习、活动”等五大规则序列的认知教育,养育学生尊重规则、富有责任的意识。在校园“四节”、运动会、春游、劳技考试、消防安全演习、心育活动、志愿者公益活动、寒暑假社区实践等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责任与爱心的品质志向。借助现代化技术,建立网络化的《校园快讯》、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袋等平台,开展学生行为的实时评价,将学校的责任、规则和爱心教育落到实处。

2013年12月18日下午3点15分,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之“心连心 梦促梦”贸易活动准时开始。

只见宽敞的活动大厅里人潮涌动,人声鼎沸。有卖家热情的叫卖声,有买家略显青涩的砍价声,有好奇心驱使的询问声,有分享购买经验的讨论声。走近一看,才发现各个摊位正犹如选美的美女在争奇斗艳。各班的同学都把自己班的摊位打扮得异常引人注目,有走婉约路线的,有走豪放路线的,有走卡通路线的,可谓美不胜收。再看摊位上的商品,用琳琅满目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有二手的闲置物品,有手工制作的食品、挂件,还有艺术作品等。这些商品在主人精心的摆放下、在卖家用力的推销下、在涌动人潮的映衬下,显得特别吸引人。在两节课的时间里,这些东西几乎被购买殆尽。

下午5点多,天差不多黑下来了,心理辅导站负责人不得不宣布活动结束。最后,每个摊位将自己辛苦赚到的钱(所卖东西总额的30%)上交心理辅导站,作为“心灵善款”。加上心灵捕手社团的爱心摊位所得,本次的“心灵善款”共计2543.5元,这些“心灵善款”将全部用于帮助那些有梦的人去实现梦想。

富有创意的爱心活动温暖了寻梦者,也让圆梦人体验到了助人的快乐。

在温州市第十七中,记者还听到了一件新鲜事。每年6月的7、8、9日,校园里都会挤满了学生。那些比教室里孩子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会钻进教室,听原来的老师上课;会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会坐在大树下,和学弟学妹们聊聊天……

这些人不是别人,全是近两年来从学校毕业的学生。他们趁高三的同学高考的三天时间,回到原来就读的初中,重温美好时光。

好的教育,不是让学生的头脑中留下多少知识,而是所有的知识都去除后,剩下的东西。十七中的毕业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学校开展价值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不管是已经毕业的校友,还是在校的学生,只要有了价值的根基,对成功和发展的追求就会成为一种行动自觉。价值观教育,让十七中的孩子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超越。

超高人气的儿童哲学课

说起“哲学”二字,大家往往会将其与神秘、高深、晦涩等词语联系到一起,认为是专家教授才能做的事。但在温州市瓦市小学,哲学却来到了小学生的课堂,而且这一来就没有再离开,迄今已是15年。今天,瓦市小学的儿童哲学课,孩子们喜欢,专家们赞叹。“孩子们在提问、思考、讨论、辩论中,口头表达与思辨能力不断提高,心灵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思想与精神更加丰富。”说起儿童哲学课的实施效果,杨素琴校长脱口而出。

瓦市小学的儿童哲学课走到今天,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

2000年9月,学校仿照昆明市铁路南站小学编写的《中国儿童哲学》,在几个实验班中尝试开展教学。他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朗读课文、发现矛盾、提出问题、辩论讨论,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初步得出问题解决的方式和步骤,让儿童在自由的思想碰撞中受到哲学的启蒙。

2003年,鹿城区全面进入新课改,学校拥有了从未有过的课程开发权――可以堂而皇之地开发校本课程了。经过认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儿童哲学”是最佳选择。于是,学校决定在高年级开设儿童哲学课程。但是,任教老师觉得这套教材没有明确的课程目标,编写零乱,入编故事哲学味不浓。于是,学校决定开发适合自己的儿童哲学校本课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在累积大量案例的基础上,编写出校本化的《儿童哲学》教材(上下两册)。

2005年暑假开始,学校对《儿童哲学》校本教材进行了修正,通过有关专家审核正式定稿,并于2007年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同时,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不断规范和完善儿童哲学的评价体系。学校还组织广大教师撰写教案,编写教案集,以便资源共享。这一时期,积极探究儿童哲学的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对教学内容的探索也逐渐深入,许多老师不再依赖学校提供的教材,而是发动学生共同寻找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意义的典型事件或故事开展学习活动。

儿童哲学成了瓦市小学孩子最喜欢的一门课。

“我感觉越来越聪明了。”

“我觉得自己越来越能说会道了。”

“我觉得哲学课是一门很好的课程。它给了我们很大的发言权,让我们有了一个自由的空间,还能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斗一斗智力。”

“我觉得儿童哲学课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分辨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等能力,使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全班同学都很喜欢儿童哲学,每次上课前遇见老师,我们都会说,快点,老师,我们等不及了!”

……

调查显示,97%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上儿童哲学课。这足以说明了儿童哲学课的超高人气,那么,数字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儿童哲学课不是竞赛性的,排他性的,它在启示孩子独立思考的同时,还追求一种民主的氛围,孩子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倾听,学会了互相尊重。同时,由于我们经常设计一些有关社会问题的探讨内容,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孩子们社会化进程,也让学生来关注时事,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杨校长道出了问题的答案。

2013年,浙江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健敏博士观摩了学校“一场球赛”儿童哲学课后,动情地说:“瓦市小学儿童哲学课的探索与实践坚持了15年,实属不易。人的品德不是灌输出来的,如果靠讲,是感动不了人,感染不了人的。儿童哲学课让孩子在辩论中构建现代观念。当今社会,很具挑战性,许多现象需要思辨,需要观点交锋,需要心灵对话。德育在细微处,在于点滴积累。感动一次容易,但只有让孩子感动百次甚至更多次,才能变成善良的人。儿童哲学课是本真课堂,它让百年老校充满生机活力。真正的教育不应是只让孩子接受知识,而应是启迪思维,润泽心灵的教育。真正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希望儿童哲学课作为瓦小的办学特色能坚持下去!”

校长的感悟、孩子的心声、专家的感言,道出了儿童哲学独有的魅力。

课程有魅力,是因为孩子喜欢。孩子喜欢,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很快乐。他们为什么在课程开设长达15年的时间里都这么快乐?我想那一定是因为他们很自由。在民主的氛围中,经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我反思而获得的道德观念,他们当然会乐于接受并付诸实践。如此,纪律、规范、道德要求,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在此过程中,孩子完成了自我的超越,品尝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灵自由的快乐。

超越,是学校德育永恒的使命。也只有超越,人才能向自由王国靠近。温州十七中通过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助推孩子自觉发展;瓦市小学通过儿童哲学课程,让孩子品尝心灵自由的快乐。他们的探索给人的启示是深远的。

八所学校,八枝鲜花。她们虽然风格各异,却同样精彩迷人。在鹿城德育这个百花园里,盛开的不只八枝鲜花,所有的鲜花都尽情地释放着自己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