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1篇

记者:您好,隋厅长。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卫生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这无疑为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回顾“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改革和发展积淀了一定的体制和机制优势,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能否总结一下经验?

隋厅长:的确,“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吉林省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协调发展,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从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看,到2010年末,吉林省人均期望寿命从2005年的73岁提高到73.9岁,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8.62‰下降到6.78‰,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末的34.62/10万下降到28.5/10万,这三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值,保持了较低水平。

“十一五”期末,吉林省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526个,拥有床位115037张,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达到170120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89人、拥有医生2.21人、拥有护士1.62人、拥有床位4.06张。位居全国较好水平。

5年来,吉林省把卫生体系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卫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建立;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科学规范,传染病网络直报和预警预测系统建立并发挥重要作用,重点疾病防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爱国卫生工作蓬勃开展;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和卫生监督网络更加完善,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化学中毒医疗救治基地;妇女儿童保健管理持续强化;全省农村卫生工作和城市社区服务不断取得新进展,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完善,探索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科医院和公共卫生机构分工合理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新农合制度建设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职业道德与作风建设不断加强,建立完善了质量控制体系、综合评价体系和教育、监督、惩处并重的行业纠风体系;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为主的各类人才培养项目陆续实施,医疗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和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医药事业和食品药品监管及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此外,卫生法制建设、卫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可喜进展。

同时,“十一五”期间,吉林省卫生系统经历了汶川地震救援、玉树地震救援、黑水县援建,甲型流感、手足口病、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抗洪救灾及多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严峻的考验。实践证明,吉林省卫生系统是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冲的上、打得赢的过硬队伍。

记者:“十二五”期间既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间,也是卫生事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更是各种矛盾凸显期,卫生事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期间,面对机遇和挑战,卫生厅对于发展规划的制定原则和终级目标是什么,将如何推动吉林省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隋厅长:“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将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重点,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和政府职责,加大卫生投入,落实医药卫生事业的公益性。重点以推动卫生发展方式转变为着力点,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缩小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健康状况差异,努力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卫生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水平。

未来5年,吉林省各项卫生发展指标的完成,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发展指标中,3岁以下儿童保健覆盖率提高到90%;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继续控制在全国较低水平,继续加大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治力度;计划免疫规划工作更加深入,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要达到90%以上;慢性病控制、重性精神疾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农村改水改厕、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督、医疗保障、卫生资源发展、卫生投入和中医药发展指标更加科学。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卫生事业发展主要任务: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原则,建立健全以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各级医疗机构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继续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妇幼保健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完善卫生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强化应急组织管理、指挥决策系统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监测预警、物资储备和调动、科技支撑建设,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继续加强卫生监督和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完善覆盖全省城乡的三级四层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强县级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能力。二是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医疗救治中心、重点专科和农村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继续强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优化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三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增加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精神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和监管,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公立医院设置与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功能、数量和规模,优化结构和布局,积极探索运行机制转换。五是继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筹资标准和待遇水平,提高新农合制度覆盖面,逐步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基本医疗保障差距,使政策性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新农合的补偿封顶线达到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倍以上,最终实现全省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扩大大额门诊特殊病种补偿的病种范围,在全省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基础上,适当扩大病种范围,提高对重大疾病报销的保障水平;大力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确保省内各县(市、区)的村卫生室实行人事、业务、药械、财务等一体化管理率达80%以上。六是加强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全省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为基础的基本药物评价标准和工作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七是严格落实药品安全责任。完善药品监管机构,提升监管能力,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实行新一轮国家药品(含医疗器械)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强药品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餐饮、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管执法,提高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八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建立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涵盖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综合卫生管理等五大领域的重点业务和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两大基础数据资源。九是全面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完善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机制、投入补偿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完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实施“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推进中医药理论、技术、产品创新和传承进步。

到2015年末,吉林省卫生资源指标、健康指标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就医条件将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衡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指标将进一步改善,预计人均期望寿命值达到75岁以上、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和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2/10万。

记者: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医改”日渐成为摆在决策层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将采取哪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满意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隋厅长:应该说吉林省卫生系统医改工作是成效显著的。在省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根据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要求,吉林省卫生系统扎实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成效持续显现,为实现全省医改三年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2月底,全省新农合参合1302.05万人,占实际在乡农业人口的99.07%,补助标准从人均每年120元提高到200元,支付限额提高到6万元,可达到我省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倍。二是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全省基本药物招标和配送企业选定工作。2010年12月1日,我省全面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并根据基层需求,筹备开展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工作。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展较好。2010年以来,吉林省已按计划实施了33个县级医院、97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90个村卫生室和12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同时,继续实施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项目,2010年,为全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招聘、培训执业医师3300余人,轮训村级卫生人员13000余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四是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顺利实施。2010年,吉林省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53.9万人次,13.3万农村适龄妇女接受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9.18万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得到补助,8.7万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8000名白内障患者接受了免费复明手术,共修建无害化卫生厕所15.25万座,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1062万份,免费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健康体检92万人次,开展健康教育135万人次。吉林省探索建立的均等化资金监管机制先后在卫生部、财政部专题会议上向全国介绍了经验。五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吉林省确定了长春、辽源、通化等3个重点联系城市和舒兰市、蛟河市、公主岭市、镇赉县、乾安县、靖宇县等6个重点联系县(市)。吉林省结合自身实际,在构建新型医疗服务体系、创新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同时,推行优质护理服务,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推进临床路径电子化管理,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卫生部陈竺部长在2011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对我省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和均等化服务专项资金监管机制的建立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年是全面完成医改三年目标任务的攻坚之年,全省医改工作将继续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方针,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发展新农合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突出抓好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体系”建设4个重点。

(一)大力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落实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重点建立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规范基本药物采购机制,实现全省基本药物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一体化”常态运行。

一是建立省级基本药物采购服务管理平台。完善招投标、采购、配送、结算、监管五项功能,满足国家提出的“基本药物货款省级统一结算”的需求,这项工作省财政已经列支专项预算经费。二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基本药物服务机构和队伍,调整现有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职能,增加基本药物服务功能和人员编制。在全省10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和42个县(市)建立基本药物管理办公室,确定全额事业单位性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的日常使用管理、统计数据上报、回款资金审核等项工作。三是建立全省基本药物品种增补遴选机制,以需求为导向,计划增补基本药物省内执行品种240种,同步将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品种及中药饮片纳入基本药物管理。四是开展全省基本药物制度(临床使用)培训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五是试点探索将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进行合理补偿。

(二)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主要完成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核定工作,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稳定长效的多渠道补偿机制和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

一是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定编定员工作。我省已原则确定,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5‰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按照服务人口的1.0‰核定,以县(市、区)为单位实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目前我省确定的编制核定标准在全国属最高(其他省份均在1.0‰―1.5‰之间),此项工作计划利用3至5年时间完成。二是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口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我省“收支两条线”这种补偿机制确定以后,各级财政将按照科目和标准,全额承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支出和业务支出,这既能够更加充分体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政府办”的宗旨,又能够避免过度医疗等趋利经营行为,更加突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质,能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以药养医问题,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根本转变,符合当前我国不断强化社会管理、不断倾斜公共财政投入的核心理念。北京市、安徽省、江西省和甘肃省已在全国率先采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资金管理模式,经过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国家的充分肯定。三是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估办法。制定基层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强调根据承担和完成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实行奖补,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充满活力、效果明显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杜绝全额补偿机制建立后,出现大锅饭、平均主义、养懒人等弊端现象。四是制定乡村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实乡村医生补助经费。逐步落实村卫生室所能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绩效考核,按劳取酬,不断增加村医收入,扶持村卫生室的生存和发展,提高服务水平,发挥村卫生室医疗预防保健网底作用。

(三)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综合改革经验。重点强化县医院建设,初步建立起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一体化”服务模式。

一是继续在长春、辽源、通化3个试点地区开展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大胆探索 “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上的综合改革,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形成经验,逐步推广。二是优先建设发展县医院。加大对县医院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提高县医院看大病的能力,充分发挥县医院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龙头作用。2011年底前,实现省内30万人口以上的县要有一所医院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标准的目标。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长期合作帮扶机制,100%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起对口支援协作关系,并开展三级医院远程医疗会诊试点。三是建立省、市医疗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各级专业医疗质量控制评价评审组织,深入开展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四是完成各级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编制工作。出台我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实施意见》,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群众的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五是出台《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启动住院医师培训工作,并根据国家即将出台实施的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开展试点。六是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奖补项目,鼓励各地公立医院大胆探索,总结经验,促进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健康发展。

(四)积极推进公共医疗卫生"六大体系" 建设,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维护群众健康权益。

“十二五”期间,省卫生厅将着力推进医疗急救体系、卫生应急体系、大病救治体系、传染病及重大疾病防治体系、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建设。六大体系建设将按照今年起步、明年全面实施、三年基本完成、最后一年收尾的总体安排进行,计划五年总资金305亿元。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2篇

“医改难题”拷问大医院

“大会正式开始之前,请大家集体起立,为天津爆炸事件及四川泥石流遇难者同胞默哀一分钟。”中国医院协会会长黄洁夫在大会伊始前提议全场起立,向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和在此前四川泥石流灾害中遇难的同胞表示哀悼,大会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拉开帷幕。

在随后的开幕式上,黄洁夫率先谈起了医改进程中的难题,他直发诘问:新医改中,大医院和院长究竟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中国医改今年处在深水区,但原卫生部属院校附属的一些大医院仍游离在医改的主战场之外,医改变成是改医院,而不是医院在搞医改。”黄洁夫坦言,2009年以后,国家对于医疗保障的投入从原来的8000万元骤增至3.6万亿元。然而这些巨额投入却并没有被完全用在刀刃上,没有收获应有的效果。“中国最大规模的医院马上要达到一万张病床,我在英国学习考察时跟同行谈及这个数字时,他们都惊呆了。这说明我们没有‘守门人’,大门没守住。”黄洁夫遗憾地表示。

他强调,医改是大医院的职责,千万不能遵循不切实际的路线图推进,而应该按照实际的情况,为了群众的利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否则,中国医改今年在深水区,明年还是在深水区,永远都将在深水区”。

谈及当前大热的分级诊疗,黄洁夫认为,大医院在探索分级诊疗的过程中理所当然发挥着主导作用。对于医生多点执业的发展现状,黄洁夫并不乐观,他引用了一段对话表明了当前部分院长的保守思想:“昨天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分级诊疗搞得很红火。旁边一名院长回应,‘是啊,听说有个省都有7位医生下海了!’如此这般,到何年何月才能实现几百万医生体量的多点执业呢?”黄洁夫认为,务须思考如何让医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实行多点执业。让现在医生说不清楚的“走穴”,变成合理合法的方式。

“Primary care,绝不是初级卫生保健,而是最基础的保健。绝不能说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病无所谓大小,正确的说法是,全科医生看常见病、多发病,专科疾病去医院。”黄洁夫表示,目前国内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和定义仍然错乱混淆。“现在不是懂全科的医生少了,而是毕业以后的教育以及一些机制没有让他们成为全科医生。”黄洁夫建议,“我们不应该再去办全科医学院,而是应该考虑体制如何改革,让更多医生分流扩充到全科医生队伍中去。”

进一步谈及医疗机构的公益性,黄洁夫强调,医院讲公益性绝不是全民免费。

“最近我们前往捷克、比利时、英国等国家访问发现,捷克在转型后第一个建立健全的就是卫生法。我希望国内的医院管理者要呼吁,推动国家明文规定医疗卫生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法定占比。再有,如果支付体制不改革,医药费、检查费不断高涨,医改就很难成功,而大医院必须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十三五”严控大型公立医院扩张

“很多大医院不断扩张和购置大型设备,这不完全是院长的自主行为,也隐含体制机制的问题,是改革不到位的驱动后果。”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与信息司司长侯岩在大会上表示。“十三五”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就“十三五”以后医院应该以怎样的思路发展,她透露了正在编制中的医疗卫生“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侯岩首先总结了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包括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布局结构不合理;医疗卫生服务量增长很快,但人力资源增长速度达不到相应水平;服务体系碎片化突出,上下结构、横向防治体系间缺乏有效衔接;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过大,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能力不强。

“2009年至2014年,国内800张床位以上的三级医院已经增加到了1369家,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二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侯岩借统计数据直指当前大医院规模不断扩张、基层医疗卫生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尴尬局面。

进入“十三五”时期,医疗卫生服务将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结构调整。侯岩表示,这一时期具有新的特点。首先,中国将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约束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优质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部分贫困地区群众健康公平问题成为小康社会的严重挑战。其次,经济社会将进入“新常态”。为适应这种新常态,医疗卫生服务不能仅仅依赖高投入,更要突出体制机制改革,转变简单规模扩张发展模式,转而强调从体系优化、结构调整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再次,这一时期也是多重健康问题的叠加时期,表现为慢性病死亡率上升、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公共卫生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医疗和公共卫生缺乏衔接协同,这些现实难以应对复杂健康问题的调整。最后,新时期也将是医药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时期。

“十三五”以后,深化医改终将进入攻坚克难时期。侯岩指出,公立医院改革还有很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破题,医疗保障公平性和专业化水平亟待进一步提升,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的问题依然严重,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容小觑。

在分析同时期的国际医疗卫生发展趋势时,侯岩坦言当前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实际差距,并介绍“十三五”规划将在国际大趋势下借鉴国际经验,以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调整服务结构。

综上不难看出,“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将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中央与地方、激励与约束的关系,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下沉,更加注重中西医并重。

侯岩认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大医院必将大有可为,应该更充分、更有效地发挥区域内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而不是发力于普通门诊量扩张。她建议,医院管理者要认清改革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未来趋势一定不是以量取胜,而是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能力水平,在疑难重症处理、专科服务上多下功夫。此外,要将医院发展置于区域规划框架内,在整个服务体系中考虑单个医院的发展成果。

北京医改样本

作为首都,北京市医疗资源丰富、医改起步早、经验丰富,其医改进程一直倍受关注。为让与会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北京医改工作,大会特别安排了北京医改专场。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描述,北京市在医改过程中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了城乡特困人员医疗救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实施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行办法:在基本医保基础上重大疾病所发生的符合规定的高额医疗费用,5万元以内可报销50%,超过5万元可报销60%,且上不封顶。

在支付方式上,北京市实行总额付费试点,从2011年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3家医院,拓宽到目前全市196家二级以上医保定点医院;2011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6家医院试点108种疾病组成付费制度(DRGs);积极探索“共保联办”模式。

此外,北京市还通过完善基层卫生体制机制、扩大社区药品报销目录等方式构建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推进医联体建设;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两个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三个机制”(财政价格补偿调控机制、医疗保险调节机制、医院法人治理运行机制),在三甲医院试点公立医院改革;调整医疗资源布局;推动薄弱地区公立医院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办医。

“对比2009-2014年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情况,数量从2009年的9717家增长到2014年的10 265家;诊疗服务也在稳步开展,北京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服务总量2.3亿人次,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6645万人次,占全市的28.9%;政府办综合医院门诊人均医疗费用418.6元,住院人均费用18616.2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均医疗费用174.4元,住院人均费用6106.4元。”方来英表示。

另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已到达81.81岁,同时北京市孕产妇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7.19/10万),北京市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至2.33%。此外,群众个人卫生支出占比正逐步下降:2009-2013年,社会卫生支出占卫生筹资总费用从42.96%升至53.18%,个人卫生现金支出从27.87%下降至20.41%。

可以说,北京医改为居民带来了切实利益,也让居民健康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六大政策向儿科医疗服务倾斜

“促进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医疗服务体系规划和建设,以及卫生技术人员培养、财政投入、服务价格、医保报销、人事薪酬等相关保障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副处长在会上表示,为推动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协同有关部门从六大方面入手制定相关政策。

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儿童医院99家,设置儿科的医疗机构共有35 708家,共有儿科床位数44.16万张,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总量为11.1万人,2014年儿科门急诊量达4.65亿人次。尽管总量和增长速度均有所提升,但数量依旧偏少,平均每个省级行政区仅配有3家儿童医院,设置儿科床位的医疗机构不足1/3,儿科床位缺口约9万张。除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也比较明显。

同期,儿科医务人员短缺的矛盾更为突出。我国每千人口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为0.46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当前儿科执业(助理)医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70.9%的儿科医护人员日均工作9小时以上,64.3%的儿科医务人员不愿意继续从事儿科工作。

此外,对儿童医院运行状况的调查发现,2014年,儿童医院直接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为9.79%;医院次均门诊费为221元,较城市医院低19.1%;次均住院费用为8103元,较城市医院低30.1%;业务收支负结余率为48%。在缺乏财政补助的情况下,62%的儿童医院难以维持运行。

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儿科的人力资源成本明显高于其他临床科室,亟需政府从财政投入、服务定价等方面加大补偿力度。然而,表示,儿科医疗服务同样存在相关补偿机制不完善的宏观缺陷。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3篇

为推进全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渝府发〔〕98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渝办发〔〕318号)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发〔〕3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效率、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目标,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能力为基础,以健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筹资机制为核心,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动力,以加强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基本、基础和基层的改革重点,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总体目标

到年末,初步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初步建立,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进展,医药科技创新和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逐步缩小,人民群众享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工作措施

(一)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结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突出公共卫生问题,免费提供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儿童保健,妇女保健,老年人保健,食品安全,饮用水卫生监管等。

制定实施并适时充实调整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地方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和国家免疫规划、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改水改厕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提高人均公共卫生经费水平。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每个乡镇设立1所由政府举办的全民事业性质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所村卫生室,推行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

加强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卫生室建设,确保乡镇卫生院具备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具备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疾病的诊治能力。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社区在公共卫生服务、初级诊疗、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等功能。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有效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努力降低个人医药费用负担比例。

(四)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所有政府举办公立医疗机构使用药品,全部执行市级统一网上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其他公立医院按规定使用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允许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买基本药物。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五)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龙头医疗机构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改革公立医院以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医药分开运行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建立以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为主的补偿机制。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一般诊疗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一般诊疗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积极推动非公立医院发展,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格局,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各类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六)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七)逐步建立全县实用共享的信息系统。创建一体化的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药品监督四大信息体系,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八)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偿机制。完善公共卫生投入机制,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经费由政府根据公共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足额安排,所需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政府根据人员编制、补助标准、服务任务和服务绩效考核情况全额预算安排。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取得的服务收入按照规定上缴财政专户或纳入预算管理,逐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

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药品收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由县财政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给予足额补助,人员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的成本确定。社会力量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由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补偿;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采取签订医疗保险定点服务协议等方式,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渠道给予补偿。县政府按绩效考核兑现的方式,对取得乡村医生从业资格且被聘任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补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落实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责任,认真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保改革成果惠及全县人民群众。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4篇

摘 要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在深入总结多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采取有效促进群众健康的服务方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我国城乡医疗服务结构很不科学,片面发展大医院,忽视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其次,预防和医疗的差距巨大,国家对旨在防病控病的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太少,重医轻防现象长期存在,必须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关键词 社区卫生服务 现状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236

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近年来我国的卫生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医疗条件较明显改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意义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在深入总结多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出发,采取有效促进群众健康的服务方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1]。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好了,对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卫生概况

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万人。

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8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396.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5.2万张(72%)、卫生院床位83.8万张(21%)。

卫生总费用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0.3%、34.5%和45.2%。

卫生机构总数略有增加。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预计达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 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

城乡差异

目前我国城乡医疗服务结构很不科学:片面发展大医院,忽视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80%的医疗资源在城市,而80%的人口却在农村,造成患者不是在基层社区就近就地求医问药,而是涌向大医院,远道而来的农村患者不仅要承担交通、食宿和就医的沉重经济压力,更要面对挂不上号、排不上队、看不上病的巨大精神压力,从而加剧了看病难现象。其次,预防和医疗的差距巨大,国家对旨在防病控病的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太少,重医轻防现象长期存在。疾病预防事业费约占国家卫生事业总投入10%,而西方发达国家这一比例高达40%~60%。国家应加大对农村的医疗卫生投入,大力发展以预防、保健、医疗、计生、康复、健康教育为主体,主要针对慢性病及一般性疾病的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资源过度向大医院集中,城市大中型医院集中了大量的高新医疗设备和优秀医护人才,基层卫生资源则严重不足[2]。目前,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仅占城镇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8.9%,卫生技术人员数2.7%。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势在必行。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的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进一步专题研究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的体制机制。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把握城乡各自特点,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贫乏、交通不便、仍以基本医疗为主要需求的现状,区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因地制宜,适当分类,科学合理地确定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规划设置、运行机制和人员编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更多实惠: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完善,筹资及保障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广大农民的期望和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3]。

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优秀卫生人才到农村、城市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服务。健全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人员在岗培训制度,鼓励参加学历教育,促进乡村医生执业规范化,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加强高层次科研、医疗、卫生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加强护理队伍建设,逐步解决护理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培育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规范医院管理者的任职条件,逐步形成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医疗机构管理队伍[4]。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结构和规模,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医学教育投入,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社区的高等医学本专科教育,采取定向免费培养等多种方式,为贫困地区农村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

参考文献

1 任苒,于娣,贾险峰,陈俊锋.辽宁省农村卫生系统反应性调查与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04,12:36-38.

2 杨德华,等.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反应性评价[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5篇

自《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网上并公开征求意见以来,引发了一场网络热议。这份事关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文件传达了哪些医改新精神,在改革措施上有哪些新亮点,大家密切关注。

全民均享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快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征求意见稿》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依靠政府财政倾斜,加快发展农村和城市社区医疗卫生建设。

当前我国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平衡。统计显示,如今医疗条件最好的北京,每千人拥有的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6.31,条件最差的贵州只有1.25,两者相差4.2倍。目前,占全国人口15%的城市居民享受着2/3的医疗卫生资源,而占85%的农村人口却仅获得不足1/3的医疗卫生保障服务。本来就很短缺的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使得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体难以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则面临社区医疗机构资源匮乏、技术薄弱、设备陈旧等问题,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初级诊疗服务上,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一些社区医院门可罗雀,而大型医院却人满为患,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极不完善。

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条件的差距,达到医疗资源的分配平衡。《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里,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有了合理完善的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还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药。过去由于缺乏医疗保障,许多居民尤其是城乡贫困居民“有病不敢医”,对此《征求意见稿》提出,近期力争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合率达到90%以上,并逐步提高筹资和保障水平。再加上城乡医疗救助和慈善援助,就能够逐步实现“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使城乡居民告别求医问药靠自费的历史,真正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政府主导公益性医疗卫生事业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主导和监管责任,是“新医改”确立的核心精神。

回顾过去20多年间的医改历程,由于“民进国退”导致的政府监管不善和财政投入减少、医疗机构市场化以及改革措施执行不力等种种因素影响,使得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药费用上涨过快等问题凸显出来。其间,“政府主导派”和“市场派”的医改模式选择之争也使医改进程反反复复,迷失了方向。随着卫生总费用的扩张,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的沉重负担落在了消费者的肩上,由此造成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医患矛盾尖锐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妥善解决,民众反响强烈。社会发展以民生为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败,关乎国民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总结过去医改的经验和教训,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困境,推动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2006年6月,国务院正式启动新医改,成立了由国家11个相关部委组成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负责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

经过两年多的调研和讨论,2008年10月14日,发改委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

以人为本,突出医疗机构的公益特性,强化政府主导和监管责任,这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信号,即中国政府正力图扭转过去屡遭诟病的市场化改革导向,而以公益性和公平性为原则,更加关注9亿农民及城市中低收入者和非就业人员的利益,通过政府主导,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努力弥合医疗保障方面的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平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公益事业,政府主导,成为这份《征求意见稿》传达的核心精神。

深化医药制度改革

破除公立医院的“以药养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医药体制改革的重点。

在《征求意见稿》提出的近期工作重点中,医药行业的制度改革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以药养医”是过去公立医院生存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备受争议之处,其最大的顽症在于“过度医疗”,医院、医生使用的贵重药品越多,获利就越多,而患者只能成为花冤枉钱的“冤大头”。

破除“以药养医”的关键,是解决公立医院合理补偿问题,减少其对“市场”的依赖。《征求意见稿》要求,要探索建立比较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实公立医院政府补助政策,改进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努力让百姓更加方便快捷地看病就医。这实际上是力图通过财政投入,让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质,并通过制度改革,发挥其应有的高效规范的服务功能,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医院改革紧密联系的是药品供应问题。我国的药品经营企业呈现“多、小、散、低、乱”的特征,医药市场流通秩序混乱,药品流通环节太多,医药市场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过度的竞争也导致药品供应中普遍存在虚高定价、高回扣等不正常现象;一些地方假劣药品充斥市场。

针对这一状况,《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合理确定我国基本药物品种和数量;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或集中采购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完善基本药物的医保报销政策,减轻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有了政府的主导和监管,医、药分离并各自规范,切断了医药购销之间的利益链,药品市场将得到有效整顿,药价将回归合理,群众才能够享受到真正透明有效的治疗。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6篇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医疗卫生服务要以民为本》。我不是一名医疗卫生服务工作者,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关心、关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我们的应尽之责、情理所在。能够参加此次渝东北地区.卫生事业发展论坛,我深感荣幸。因此,我也想借此机会,站在一个普通公民的角度,谈谈我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理解和思考。

医疗卫生服务涉及千家万户,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总书记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

党的十七大报告给了我们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提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更凸显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卫生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往往通过医疗卫生服务看经济发展成果,看政府管理能力,看党风政风建设,看社会和谐公平。

要建成渝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也就自然承载着要把建成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虽然通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现状不容乐观,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看病难、看病贵”依然是当前困扰老百姓最大的难题。

在我们身边,经常听到人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健康!为什么?就是因为有病怕没地方看,即使有地方看,也怕遭遇高额的医疗费用!我们从老百姓的眼里只看见了一个字——难!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申请低保的人,他们找了工作,在劳动,也有收入。他们仍要申请低保,为什么?他们诉说着同一个理由——劳动所得不是用来吃饭,而是看病吃药!

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些人生了小病,没有钱,就不去看医生,一拖成了大病,更无钱医治,再拖就无药可治了。

诸如此类现象和问题,不胜枚举。

我们常常还听见很多人这样说,我们不怕穷,就是怕生病!穷了可以慢慢来改变,但是生了病,即使再富的家也会搞得穷!那些处在贫困边缘的人们,很多人不是因为懒,不劳动,而是因病而致贫、因病而返贫!

因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当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老百姓也有意见。但是无论我们诉说太多的理由,强调太多的原因,寻找太多的借口,老百姓都不会去管,都不会去听,他们只会关心三个问题:一是能否看得了病,二是如何才能看得起病,三是怎样才能看得好病。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好老百姓关心的这三个问题呢?我以为,就是要做好这样三个方面的工作:

1、要重视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了病的问题。

我认为,一是要建立一个以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常言说:音乐无国界!那么医疗卫生服务呢,没有地界!我们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城乡统筹发展为契机,摈弃传统观念,打破地域界限,整合、利用好卫生资源,推动渝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知道,渝东北地区各区县关系密切,的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在渝东北地区具有非常明显和突出的优势,一些课题和项目在国际上均属领先水平。因此,对于来讲,必须建立一个三、四级并存的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片区、区县、镇乡、村社四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各区县要建立三级综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区县、镇乡、村社三级梯次医疗救助体系,明确各个层级的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实行分级负责,层级管理,真正建立起“小病在村社、一般疾病到镇乡、重大疾病去区县、特大疾病进片区”的渝东北地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要认真调查渝东北地区现有的重点医院、厂矿医院、私人医院、乡村卫生所、个体行医点等各类资源,及时编制出台农村、城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增添服务设施设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服务效率,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需要。

三是要在建好梯次医疗救助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基本医疗保险为主,推行商业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等办法,分类建好农村农民、城镇居民、城镇职工三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医疗卫生改革。

四是要积极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宣传使老百姓认识到医疗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医疗诊治服务,还能够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和计生指导等服务,使他们起树立科学的卫生保健意识。

五是要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做到疫情网络直报、村村通电话报告,建立统一、高效、快速、准确的疫报系统,全面提高公卫事件处置能力。

六是要大力改善服务环境,努力把医院园林化、病房家庭化的理念用到医院的建设上,注重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为病人的治疗和养病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要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多方出资的筹资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

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将医疗卫生经费,特别是疾病防控、除害灭病、健康教育、卫生创建等重点卫生项目费用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加而增加,确保资金落实,真正用到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上去。

二是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类资金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畅通投资渠道,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逐步建立起“小病不要钱,大病花小钱,重病少花钱”的公共医疗卫生长效服务体系。

三是坚持预防为主,治防并重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抓好预防保健工作增强老百姓的健康保障能力,通过抓好爱国卫生运动改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抓好健康教育培养老百姓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通过抓好老百姓健康档案的建立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医患关系。

3、要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水平提高机制,努力解决老百姓看得好病的问题。

我理解,一要抓好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教育,强化卫生法制的学习,加大医疗卫生市场的整顿,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因病施治,合理用药,提高服务质量,切断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处方临床检查、医疗收费的直接挂钩关系,从源头上抑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减轻患者负担,促进医疗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二要积极引导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打造自身特色,创造自身优势,全方位开拓服务领域,为老百姓提供个性化服务,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强化业务培训,增强工作能力;培养业务骨干,聘请名医“传帮带”;抓好业务尖子的进修深造;高薪引进突出贡献专家和退休专家充实业务科室,传授技术,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是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吸引急需的专业人才;择优安置涉医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卫生系统工作;广泛招聘有资质的医务人员充实到基层队伍,不断壮大服务队伍,完善服务功能,使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无病无痛、无忧无虑的生活。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7篇

近年来,*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和加快新农区建设的一系列政策和意见,不断加大对城乡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以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农区三级服务网络为基础,综合实施医疗、预防保健等各项卫生工作措施,建立起配套齐全、功能完备、运转协调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加强农区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区为市辖中心区,辖1镇6个办事处。结合*区实际,我局认真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区域卫生规划,以区级综合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网底,加强区属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加强农区卫生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准入管理,加强农村卫生服务质量的评估、管理与监督,维护农区医疗市场的正常秩序。3年间,累计投入900万元,新改扩建了*区人民医院、*区铁路医院、*区中医院、*区*镇中心卫生院及标准化村卫生室等三网业务用房建设;投入1164万元购置ct、cr、彩超等大型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三级服务网络的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区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共有区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2家、村卫生室17家。20*~20*年,*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连续三年评估达标,实现了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村村都有标准化卫生室的目标。

(二)建立农区卫生医疗救助体系,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为缓解农区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我区积极推进新型农区合作医疗制度。20*年,此项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区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和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以“点对点”,“点对面”等多种形式进行多渠道广泛宣传,20*年参合率达95%;实行新型农区合作医疗网络化管理系统,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健全新农合资金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审报程序,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医疗救助,协调区民政局对五保户、低保户和大病医疗实施救助工作,切实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截至目前,参合农民累计有2*2人次享受到了合作医疗费用补偿,补偿金额共计150万元(其中获得二次补偿634人次,补偿金额6.7万元),门诊直接核报7613人次,核报金额17万元,农区居民的医疗负担有所减轻,患病就诊率和住院率明显提高,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以逐步缓解。

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范文第8篇

郑州地处中华腹地,北接黄河,东拒太行。作为古都之一,郑州始终站在中华文明的舞台中央。

从提前4年实现新农合全覆盖,到全国首张居民健康卡的诞生,从郑州“片医”到全省首家医联体的成立,郑州虽然未在17个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之列,但始终以“改革急先锋”的姿态,活跃在新医改的舞台中央。

作为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主政者,郑州市卫生局局长顾建钦可谓前线总指挥。面临不断激增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优质医疗服务资源的短缺,如何实现病有所医,是包括顾建钦在内,所有医疗卫生系统主政者不得不面临的一个问题。

面对这一难题,顾建钦给出的答案是:守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片医”争先

《中国医院院长》:您如何看待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在新医改中的地位?您所创建的“片医”服务模式有何特点?

顾建钦: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事关绝大多数人群的公共卫生和健康需求,是现代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新医改提出的“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目标的重要环节。近几年,郑州市卫生系统一直把打造“为民卫生、效能卫生、公平卫生、和谐卫生”作为工作的总体目标,将工作重点聚焦在基层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上。

在学习借鉴英国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和中国片警服务理念的基础上,郑州在全国首创“片医”服务模式。其基本内涵是,通过组建包含医生、护士和公共卫生人员在内的“片医”小组,以定岗、定人和定服务的十定服务形式,向社区家庭提供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承担起健康守门人的职责。

郑州的“片医”服务模式首先是覆盖城乡,其次是内容丰富,再次是服务主动性和服务效能高。总理曾专门批示,要在全国推广郑州“片医”服务模式。2009年9月,我还跟随陈竺部长到美国哈佛大学专门介绍郑州“片医”服务模式经验。

《中国医院院长》:目前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岗位缺乏对医务工作者的吸引力。郑州在化解此问题上,有何经验可借鉴?

顾建钦:在全世界医疗卫生系统中,提高基层岗位对人员的吸引力都是一个难题。我们也面临着待遇低、人员不稳等问题,但目前郑州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事“片医”了。之前整个郑州市只有400余名工作人员,现在仅城市工作人员就已扩充至4000余人。

大家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工资待遇比之前有所提高,能够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其二是政府投入有所增加,除了对新建和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投入外,郑州市按照市、区两级财政4:6的比例,每年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拨付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09年片医服务区域达到人均35元。其三是原有主办机构有部分经济资助。其四是社区服务中心通过发展,得到了公众认可,机构收入有所提高。“片医”能够在岗位上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公众的认可,也是促使他们留下来的很重要原因。

同时,卫生系统还会给他们很多培训机会。我将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任都送到新加坡进行培训;每年新进“片医”的第一堂培训课,也都是由我授课;我们还先后组织多项培训班,邀请知名专家授课,使社区卫生的服务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中国医院院长》: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片医”的工作积极性?

顾建钦:首先要给“片医”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为此,我们专门聘请设计公司为“片医”做了形象设计,并做到工作的“十个统一”,以此打造富有特色的“郑州片医模式”。

其次是制定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我们将建档率、投诉量、表扬量、规划免疫量等数量指标,与工作质量、工作效能等质量指标相结合,制定了一整套“片医”绩效考核体系。同时,引入第三方调查机构,对社区服务中心满意度进行评价。医疗机构收入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如此,有管理、有激励、有考评,片医的工作积极性便有了制度保障。

目前郑州市的“片医”服务范围,已拓展至80余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40余万人群。未来,我们还将借鉴国外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从待遇、保障、激励等措施着手,不断提高“片医”的工作积极性。计划用3~5年时间,让郑州人民全部拥有自己的社区保健医生。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已越来越接近了。

医联体起航

《中国医院院长》:日前,郑州市成立了河南首家医疗联合体。在您看来,此联合体有何特点?

顾建钦:2012年11月17日,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区域医疗联合体(下称“郑大中心医联体”)成立,成为河南首家医联体。医联体由郑州中心医院牵头,联合46家医疗机构组成。

首先是城乡统筹、全面规划。为合理规划郑州市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我们计划在郑州建设5个区域医疗联合体,同时在医联体内打破医疗机构的属性限制,无论公立还是民营、综合还是专科,只要愿意加入,都积极为其创造条件。

其次是采取多元合作机制。合作形式包括整体接管、全面托管、派生新院和建立联盟等多种方式。郑大中心医联体就是通过联合市、区、县医院、行业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多种医疗机构,整合而成。目前医联体正通过兼并、新建等自身裂变的方式,不断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再有就是服务同质化。在区域医疗联合体内逐步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统一的学科建设规划、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及统一的绩效考核体系。去年有232名二、三级医院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坐诊。

除此之外,郑州还组建了河南省老年医疗联盟;郑州市儿童医院也加入了北京儿童医院联盟;郑州市骨科医院加盟了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联盟。未来我们还将依托郑州某三甲综合医院,成立企业性质的医院集团。“资源共享、信息互联、服务同质、便民惠民”,是我们为医联体提出的总体目标。希望通过机构间协作,实现强强联合、上下联通、服务公众的目的。

《中国医院院长》:为鼓励医联体建设,郑州市卫生局出台了哪些鼓励政策?

顾建钦:为加快推进医联体试点工作,郑州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支持郑州市区域医疗联合体发展的意见》,提出了12条鼓励政策,比如建立统一调配急诊急救应急反应机制、人才考试考核机制、合作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机制等。

在便民、惠民方面,为支持区域医疗联合体,新农合实施了“一免一减一提升”政策,即区域医疗联合体内下转患者免除起付线;上转患者实际起付标准等于上转医院起付标准减去转诊医院起付标准,连续转诊患者起付金额最高不超过区域医疗联合体内三级医院起付线标准;提升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新农合总额预付标准,市级医疗机构增幅为20%,县级控制在15%~20%,乡级控制在10%~15%。

《中国医院院长》:除了构筑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外,医联体在非临床服务集约化管理中能发挥何种作用?

顾建钦:医院非临床服务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医院后勤管理服务。它承担着为一线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提供服务保障的任务,与全体医护人员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随着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患者对医院的需求由治好病痛提高到良好的就医体验,医院对非临床服务业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有鉴于此,今年6月,郑州市卫生系统在市中心医院举行了第41次核心管理团队集中学习,专门邀请了全球医院非临床服务领域的领军企业美国爱玛客公司的管理团队和专家来郑州,以“医院非临床服务管理理念与实践”为主题,进行了授课和分享。

今后郑州卫生系统要高度重视非临床服务的管理工作,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在医联体内部,药品采购、设备购置和后勤保障,都可以实现集约化配置。医联体还可以将保洁、设施管理、能源管理、运送、配餐等非核心业务整体外包,通过引进专业公司,引入国际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和先进的服务理念。这种整合型外包服务,可以做到服务上统一调配,资源共享,管理成体系化。

《中国医院院长》:您是如何看待新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对此有何规划?

顾建钦:新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定要把社区中心和全科医生发展起来。目前中国基层医疗机构太过薄弱,医保和其他配套政策尚不完善,距社区首诊还相距甚远。这些年,郑州卫生系统所开展的工作,就是在不断夯实基层基础,为未来实现社区首诊奠定基础。一个可喜的现象是,2007年郑州只有100万人次在基层就诊,而2012年这一数据已增长到400万人次。这说明郑州市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是卓有成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