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总体规划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人才培养应立足地方,结合地方实际,满足地方人才需求,建立起注重专业素质教育,采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与提高专业素养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分方向指导和培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桥梁、公路与城市道路、房屋建筑、矿山建筑等的设计、施工、管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1.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素养:在哲学及方法论、经济学、法律等方面具有必要的知识,对文学、艺术、伦理、历史、社会学等方面进行一定的学习。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工科数学,了解现代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应用前景。3.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的基本理论,掌握工程规划与选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工程测量、测试与试验的基本技能,了解建设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4.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语言、文字、图形等进行工程表达和交流的基本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5.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6.具有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初步能力,经过一定环节的训练后,具有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创新能力。(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1.根据人才需求制定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借鉴老牌院校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适合的、切实可行的方案。地方院校与重点院校的专业最大差别是学生的毕业去向问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应当定位在为土木行业的施工建设单位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单位对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掌握有关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技术;具有工程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工程质量管理与评估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结构设计、工程测量、材料试验、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设备使用的基本能力;了解土木工程的主要法规;具有进行工程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在培养计划的设计上,要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来设计教学目标和制定教学计划,要突出针对性,有侧重点,用人单位的需求应是教学培养方向的主导因素。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体现“足够广度、必要深度”的原则[2],一般基层单位工作比较复杂,专业划分不细化,大部分是多工种,相关专业交叉和综合。因此,这样就要求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体现“广度”的原则,拓宽学生的专业涉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要注重“深度”的把握。2.注重与行业接轨。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考虑到其学科性质并结合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其培养对象主要应迎合社会需求,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毕业后到单位能够尽快适应,直接上岗。一方面,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在一定范围内选用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信誉好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结为合作伙伴,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性教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体系,成立实践性教学环节指导小组,指导小组主要组织编写和审批各类教学大纲、指导书,检查实践教学进展情况和对指导教师进行考评等工作。实践大纲要通过有经验的教师来制定,大纲应包括训练目的、内容、深度、实施方法和有关规定及要求,具体操作流程,尽可能做到直观,供学生提前参考。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掌握理论、技能、素养三者之间的潜在联系,把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在具体工程中吸收有用资讯,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

二、加强和完善校企合作

以往,在人才培养方面,对于课程安排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关于专业研究的最新发展、最新技术、工艺缺少相应的讲授,与具体实践操作上联系不够紧密;教学方法则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不到充分的提升,造成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创新能力更差的现状。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已不再仅仅满足于适应当前工作的状况,而是着眼于未来行业的发展空间,并倾向选用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必须适合行业发展的要求,与企业合作,与行业接轨。提升专业科技含量,使学生掌握新结构形式、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适应行业的发展要求。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相互依赖,在合作的过程中,有效促进彼此发展。以教学为例,校企合作对于人才培养贯穿于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共同实施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打造专业人才。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各方利益共赢的办学模式,更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应主动争取,依托行业搭建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平台,创建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不断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从而提升地方高校的社会适应性,寻求地方高校优势,走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特色鲜明的教学发展之路[3]。总之,新办土木工程专业的地方院校要正视与重点院校的差别,取长补短,发挥自身优势,并与重点院校分开层次,有所侧重,摸索出适合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样才会培养出有活力、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才能在改革和发展的巨浪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郭建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在过去湖南工业大学的包装工程专业教学中,《包装材料学》、《包装测试技术》、《运输包装》、《包装工艺学》等专业课都分别开设了实验课,这些实验课都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附带几个学时的实验课。在过去的教学模式里,实验只是单纯起到验证、认识理论原理的作用,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但在事实上,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应当是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统一体。近些年来,我院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前期工作,从2007年起就将《包装材料学》课程由原来只有8个学时的实验设置成了拥有24学时的《包装材料学实验》独立实验课。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目前的实验项目大部分还是验证性实验,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不到培养;二是目前实验所用耗材是根据市场能够提供而购买的,由于存在局限性而缺乏可比性;三是仪器台套数少造成分组多,实验学时安排成问题;造成在相应的实验学时内不能完成所有实验的开设,对于选做实验学生几乎选择不做;四是开展的实践教学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

二、改革包装材料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1.包装材料学内容的改革。包装材料学的理论教学,包括纸张纸板、塑料高分子、玻璃和陶瓷、金属、复合包装材料等内容。通常提供的实验教学,较多是对材料的厚度、透气性、强度、热性能、透湿性及光学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和有关的计算,这些基本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优化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应该变为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包装材料学实验中,可以将验证实验项目瓦楞原纸、箱板纸(厚度、定量、挺度、环压强度等),瓦楞纸板厚度、强度方面测试(边压强度、平压强度、粘合强度等)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选择不同定量的瓦楞原纸和箱板纸,制备不同成分配比的淀粉胶,自己制作成不同层数、不同楞型、不同配方的淀粉胶黏剂的瓦楞纸板,同时可以制成瓦楞纸箱。然后我们通过测试瓦楞原纸、箱板纸的挺度(或环压强度),或者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的数值,分别用Makee公式和Kellicutt公式以及Wolf公式,可计算出瓦楞纸箱的理论抗压强度值。同时,通过对瓦楞纸箱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可以得出瓦楞纸箱的实际抗压强度值。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差别的原因,找出影响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因素,从而对影响瓦楞纸箱强度的因素如原材料强度、胶黏剂、楞型及层数,以及瓦楞纸箱的结构、制造工艺以及外界流通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利用这一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多方面了解理论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差别和影响因素,并把实验报告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网络视频辅助教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包装材料学实验课中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并把视频资料上传至实验室网站,学生可通过网络对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了解,可利用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的优势,选择课余时间对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操作,从而空出学时来满足综合设计性大实验的需求。

3.实验材料制备。由于学校购买的耗材存在局限性,有些耗材不能完全按照需求来购买,从而造成数据的可比性较小。如果采用自制实验耗材,通过实验耗材的制备可以了解材料的加工成型工程并可改变配方,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并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4.与科研结合。将综合、设计型实验与毕业论文课题或者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并将行业的横向课题引到实践教学中。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就以我校为例,每年都会汇总相关企业生产中面临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分解成为与实验相关的内容,既有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实际生产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能够紧密地联系实践,从而不会造成书本和实践脱节。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教学改革 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将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 ,其重点在于软件的分析与评价、规格说明、设计和演化,同时还涉及管理、质量、创新、标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和专业实践等。其先修课是《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这些课程着重培养学生从局部问题入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软件工程》则着眼于从全局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要求高,同时也是本专业中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

一、软件工程的发展

软件工程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自1968年提出“软件工程”这个词以来,已经历了40多年的时间70年代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软件工程的概念、框架、方法和手段,称为软件工程的“第一代”,我们称之为传统的软件工程,是目前软件工程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对象的方法与技术受到广泛的重视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并演化成一种完整的软件开发方法和系统的技术体系,成为软件工程的“第二代”,即对象工程技术。在以往的软件工程教学中,这一部分内容没有太多的讲解,且没有相应的完整实验要求和方法。

到了80年代中期,人们在研究和实践中发现,为了提高软件生产率和保证软件的质量,关键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中的管理和支持能力,并认识到最关键的是“软件过程”,从而逐步形成软件过程工程,并成为软件工程的“第三代”。项目软件过程改进与质量提高也是软件工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以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代表,目前的软件工程教学因为课时关系很少讲授这方面的内容。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软件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包含的内容非常多:从软件工程概述、软件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软件维护、面程、软件重用技术、软件配置管理、软件工程向对象方法学引论、面向对象分析、面向对象设计、UML建模语言、系统工标准化和软件文档、软件工程质量、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等内容,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工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新的技术和方法。但安排的教学学时一般都是48~64学时之间,在有限的学时中要教授这么多的内容, 导致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该类课程的普遍做法是以教师课堂授课为主,学生被动地听课,教学内容一般是重理论而轻实践,即使配备课程实验,学生也只是编写一些规定的文档,其开发方法和手段基本上与软件工程的要求脱节。

三、解决方法

精心选择教材,注重理论教学教材的选择要密切关注社会的需求,教学活动应该以社会即需求为主导进行。巨大的社会需求也推动了计算机教材的繁荣,各大出版社或引进或组织教师编写,各种计算机教材陆续走进了课堂因此,要选择一本适合本院学生学习的深入浅出的教材至关重要,通过大量认真细致的比较,我们决定选用由张海藩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软件工程导论》(第五版)为教材,分别讲述了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开分别讲述了用面向对象方法和结构化方法开学很有帮助,也是上机实践的好材料。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重视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向学生介绍概念的内涵时,既要注重科学性和严谨性,也要注重通俗性,通过生动的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利用课堂提问、课后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概念,逐渐强化理论知识,在时间上也互相协调、合理衔接,使学生从了解、理解到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为今后的实践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四、合理安排实验,注重案例教学

根据软件工程课程的特点,在安排实验的环节上,要注意以软件项目作为实践环节的主线,随着课程进展布置任务,从项目开发的准备工作、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软件测试到系统实施,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项目的开发。首先,应设置一些综合实验项目,通过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及技术文档的编写,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软件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是从众多软件开发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了每个知识点以及软件开发各个阶段的任务是如果完成的。此外,我们还收集和总结一些软件开发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将这些案例结合起来,贯穿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中,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些理论知识,建立软件开发的系统化与工程化观念和质量意识。

五、组织兴趣小组,培养团队精神

在软件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开发团队的方式协作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软件系统,建立支持小组开发的软件开发支持环境,一般每个小组5~6人,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根据所选项目的需求,制定项目计划,分工合作,在研究问题分析系统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知识。最后,由组长讲解所开发的项目。在这个过程中 ,让每个成员都得到实际的锻炼,并初步体会到一个软件开发项目的全过程。

六、结语

《软件工程》课程教学中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软件工程的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将来会更好的利用网络资源,设计出更符合教学的案例,同时建立自己的软件工程网络系统,提高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家广,刘强,等.中国软件工程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朱三元 ,钱乐秋,宿为民.软件工程技术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运用PBL教学方式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思考。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有学者提出,未来的医学教育不应成为单纯的自学教育,在医学教育初期,PBL应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相结合[2]。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在传统授课基础上融入PBL教学理念,联合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可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平台,探讨“强强联合”的实际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实施

1.1成立教师课题组

本次PBL教学与双语教学由教师课题组成员承担,均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师组成员包括呼吸内科教授3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心血管内科教授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教学管理人员1名(来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学管理科)。教师组成立后,首先由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近3年的双语教学学生评价,然后进行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双语授课方法以及关于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的培训。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授课任务(含PBL教与授课)与病例设计,另有1名呼吸内科教授根据教学大纲承担出题任务,教师组内其他教授协助资料收集整理校对等工作,教学管理人员协助规范教学流程。

1.2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肺心病的教学目的是:了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的基本病情,熟悉其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其教学要求是:①掌握肺心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②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③肺心病的概念和主要发病机制。熟悉:①肺心病失代偿期的治疗;②肺心病缓解期的治疗和健康教育。

1.3学生分组

参加本次教学研究的学生来自广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7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共234名,分为两大组,临床一组122人,临床二组112人。临床一组122人,分为4个小组,每组30-31名学生。

1.4课程教学设计

临床一组采用课堂双语讲授并融合PBL教学理念,教师组成员除了学习PBL的教学理念与技巧外,还要针对教学大纲,结合肺心病的教学目的,设计病例,病例设计要求逐层深入。在正式开课前,每个小组选派1名代表提前1周与教师组见面,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细化重点理论问题,同时提供病例,确定好授课流程,根据课时情况确定好各小组讨论时间及教师讲授时间与点评时间。教师组成员要求临床一组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准备工作:肺心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及病理生理;产生肺动脉高压的原因;肺心病是心脏病变特点;由肺、心功能不全而引起全身多系统病变的特点是什么;肺心病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临床特点;肺心病的诊断方法;长期家庭氧疗的适应症等。并结合病例进行具体分析。学生代表组织各小组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查阅文献、集体小组病例讨论,各组学生代表汇总集体意见,最后在课堂上发言,发言内容涵盖一定的英语词汇。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

1.5课程实施过程

开课后,临床一组授课过程为:首先由各小组学生代表上台发言,根据具体病例分析,回答学习主题中的问题,由台下的学生进行提问及讨论,同小组学生予以补充,该阶段主要以生生互动及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最后在设定时间内由教师对肺心病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和重点内容讲解以及点评,指出学生不足及有待改进的方面。临床二组则进行传统的课堂双语讲授方式。两个大组均在课前及课后进行双语病例题测试,两大组的测试题不同,共15道病例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其中英文病例选择题为3题。测试方向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

2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以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各大组课前及课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双侧)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临床一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略)

3.2临床二组授课前后比较

(表略)

3.3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测试分数比较

(表略)

3.4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后测试分数比较

(表略)

3.5临床一组、临床二组课前课后测试分数差值比较

(表略)

4讨论: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到医学院所订的课程计划及教授方法应该确保学生能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并为他们终身自学打下基础[3]。因此,如何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备受关注,鉴于“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良好效果和自身优势,已被国内外愈来愈多的学校所认同或采纳。但也有教育研究者指出,PBL教学方法因取消了基础理论讲授,不利于学生掌握完整的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可能欠扎实[1]。基于这种理论,本研究以肺心病双语教学为实践平台,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两种教学模式,均可使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差异呈显著性(P<0.000),临床一组授课后测试分数为8.4754±2.11728(满分15分),临床二组为9.2679±2.07074(满分15分),提示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讲授,而测试题又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听课的学生均可以较好的完成病例选择测试题;第二,两组授课前分数比较显示临床一组的成绩较临床二组低,差异呈显著性(P<0.009)。这点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有报道认为,应用PBL教学方式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方面都显著优于采用其他教学方式的学生[4];而且从本研究的课程设计来说,临床一组提前1周开始对理论知识进行学习,查阅文献,集体讨论,而临床二组并未强调进行课前预习。从测试题的方向来看,主要分为肺心病病理基础以及小病例的诊断、治疗及处理,只要理解理论基础的重点,选择正确的选项并不难。但测试结果表明,授课前临床一组成绩较临床二组不但不高,而且低于临床二组。说明课前1周有指引的自学(预习)并未更好地使临床一组的学生正确理解肺心病基础理论要点。换言之,这样的测试结果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掌握疾病重点知识的能力不足,学生常常喜欢在考试前等教师来划重点也是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教师实施给予的指引也需要改善,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该方面的研究结果与周瑞等人报道一致,他们认为PBL教学适用于具备一定基础知识的毕业后工作的医生,对于学生而言,面对众多资料,常常存在“该学多少和该学哪些”的困惑,导致课前学习效率并不高[2,5]。另外,本研究还对临床一组和临床二组授课后测试分数进行统计,结果提示临床一组的成绩低于临床二组,差异呈显著性(P<0.004);同时,临床一组与临床二组在授课前后的成绩提高方面并无显著性差异(P=0.964),说明融入PBL理念的传统双语授课模式并不优于传统双语授课。换言之,在课堂上,如果完全是教师讲授,时间充裕,理论内容分析更为透彻,更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结合两组授课前成绩比较结果,可以认为,学生面对初学的临床理论知识时,并不能通过自学很好的掌握疾病理论要点,仍然需要教师进行透彻的理论讲解,才有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习效率。这与文献报道一致[1-2]。因此,随着PBL教学的不断推进,其应用方式也得到不断完善。例如在英国的一些医学院校,开始选择以传统讲授式教学为主,小班式PBL教学为辅的新型教学方式[2]。#p#分页标题#e#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1.教材内容不合理

作为高校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都是教学体系中的重点。然而,从目前这三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看,三者在内容上存在很大一部分的交叉重复,这种教材体系的安排破坏了课程间的内在逻辑递进关系,重复的授课使教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学生也在重复学习过程中感到乏味,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一些新的管理会计理念和方法也没有及时更新在教学中。

2.“填鸭式”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管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材的章节体系,通过黑板板书或放映幻灯片,逐章逐节地讲解课程理论知识,很少采用其他灵活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形式。如回归分析、经济批量订货模型等内容的授课,很少涉及实务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因素,学生只要套用公式就能计算出数据结果,根本无法反映管理的权变性,这样使学生怀疑管理会计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厌学情绪。

3.案例资源缺乏

高质量的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来看,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国外案例多,国内案例少;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知识点案例多,综合性案例少等。这些问题容易造成案例的适应性差、案例的综合性差,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为解决管理会计教学问题,西京学院积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当下学生特点,试图找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通过共享平台建设“一师一优课”,该平台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积累、整合,最大程度地解脱教师,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建设课程思路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种种弊端,本课程在建设时“以学生为中心、以实际应用为导向”,重难点内容紧密结合CPA、CMA相关考点、商业案例比赛相关知识、论文选题等,强化理论与实际结合。

2.课程内容

根据建设课程思路,建课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知识篇、实务篇和拓展篇。基础知识篇系统地讲解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等;实务篇是对基础管理会计知识点的运用,包括销售预测、利润预测、生产经营决策分析、全面预算等;拓展篇是对管理会计理论方法的延伸和拓宽,包括责任会计、行为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内容。对于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内容重复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控制等内容,放在成本会计优课中介绍。而对于长期投资决策和资金需要量预测等与资本运营管理有关内容,放在财务管理优课中介绍。

3.授课和学习方式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建课时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讲义、微课视频、论坛发言、学习视频、阶段性测试、章节练习和自我测试等。讲义系统讲解每一项目和模块的知识体系;微课视频讲解重难点,强调重点和集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论坛发言促使学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有利于启发思维和激发兴趣;学习视频主要是收集网络资源中的优质课件,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多方位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由“点”到“面”的学习知识;阶段性测试、章节练习、自我测试等资源起到巩固知识和检测学习效果的作用,教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4.丰富教学案例

为解决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匮乏的问题,目前西京学院一方面积极引进双师型的教师,聘请在企业有丰富管理会计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担任该课程的校外导师;另一方面,西京学院积极开发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和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或进行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管理会计事务,对企业进行理论指导,促进管理会计的运用。

三、结语

互联网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极大的便利,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的转变势在必行,“一师一优课”是实现翻转课堂的重要手段和创新之举。在现有基础上,今后将继续丰富“一师一优课”的资源,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中学习课程,营造良好的学风,提升学习能力,实现优秀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目标。

作者:赵慧丽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韩锡斌,王玉萍,张铁道,等.远程、混合与在线学习驱动下的大学教育变革*--国际在线教育研究报告《迎接数字大学》深度解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5):3-11.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会计教学现状;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式; 实施方案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改革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笔者在学习《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基础上,结合二十多年来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工作的经历,分析了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研究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提出了“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迫切需要联系实际并结合学科具体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笔者在对唐山市部分企事业单位调研(调研报告另文)、结合会计教学分析发现,在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下列情况:

(一)一般企事业单位不支持会计专业学生的工学结合

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实习,由于业务不熟不能给其增效,还难免给其会计等部门增加工作量,且企事业单位不愿让学生知悉其商业秘密;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谋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愿主动为社会培养技能性人才,甚至是与自己竞争的人才;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费用不能列入成本,也不能减免教育附加税,抑制了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所以,该实习很难使学生了解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会计核算的全过程,仅重复性地处理简单的经济业务,达不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模拟实习的会计业务重复操作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包括言语理解、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思维策略),目前大部分学校推行模拟实习。但一般未能涵盖会计课程以外的更多课程,且重复处理的会计业务操作多,有的虽增加了一些诸如投资、减值准备等业务操作也是少之又少欠缺系统性,该模拟实习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

面对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情况,面对高职高专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笔者提出了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

二、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将会计专业部分或绝大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穿插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主体任务为驱动,以将任务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进而完成任务项目的教学模式。

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先从部分课程整合提出主体任务,再划分为若干应用项目试点开始,在不断总结、探索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到绝大部分课程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一)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的主体任务

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计算机知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基础》、《经济应用文写作》、《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经济数学》等,对上列课程进行整合后,可以提出如下主体任务:

1.整合《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提出如下任务:根据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利用手工和电算化会计软件,进行成本计算、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

2.整合《经济应用文写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对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

3.整合《计算机网络基础》、《管理会计》、《经济数学》课程,提出如下任务:运用手工或计算机相关软件预测经济活动。

任务驱动使学习目标得到明确,在学习的各阶段围绕一个既定目标,有重点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熟练掌握其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

(二)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主体任务下的项目导向

主体任务下的各个项目导向内容应该能自成一体,构建全方位的融入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结构,明确项目涉及的学科内容,完成项目时间、方式、考核方法等,以便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实施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教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帮助。

将会计专业部分课程整合后提出任务驱动的主体任务,在主体任务下将课程整合为六个项目,整合课程的目的在于,节约基础课程课时,增加专业课程动手操作课时,实现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

按学期完成六个项目导向的学业后,分五个级次考评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五次考评方案如下:

1.完成第一至第二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一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70分。

2.完成第一至第三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二级,第三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80分。

3.完成第一至第四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三级,第四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0分。

4.完成第一至第五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四级,第五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95分。

5.完成第一至第六个项目导向学业的为第五级,第六学期期末考评学生本级次的会计职业能力,评定成绩最高为100分。

毕业论文成绩按会计职业能力成绩

×60%+毕业论文分数×40%计算。

三、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案

(一)第一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基础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面对企业日常简单的经济业务、事项,审核或填制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开设并登记会计账簿,编制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

4.完成时间

第一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知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基础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二)第二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上》。

2.导向内容

⑴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⑵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一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出纳岗位业务核算,存货、日常销售、应收预付业务核算及发出存货成本的计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岗位的业务核算,金融资产与长期股权投资较简单的业务核算;电算会计核算上机操作。

⑶考取会计证和会计电算化证。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电算会计核算提交机打装订后的记账凭证(附相关原始凭证)、提交会计账簿、报表信息存储盘。

(3)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考试课程。

4.完成时间

第二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会计电算化》期末成绩=上机操作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30%+会计电算化证×30%

《财务会计上》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一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证、电算化证×30%+操作技能分数×50%)×80%

(三)第三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经济应用文写作》、《财务会计下》和《成本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在第二项目3.⑵资料基础上,处理流动和非流动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与政府补贴、利润及其分配业务核算、编写财务会计报告;销业务核算和产品生产成本计算。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会计账簿、利润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及有关附表;提交产品成本核算的费用分配表、成本计算、产成品入库单等;提交纸质和电子版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等。

4.完成时间

第三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应用文写作》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附注×40%+财务情况说明书×40%

《财务会计下》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

+操作技能分数×80%

《成本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操作技能分数×80%

第二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附注、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会计操作技能分数×50%+成本会计操作技能分数×30%)×85%

(四)第四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会计报表分析》和《经济数学》。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经济数学理论,分析会计报表、编写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四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经济数学》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

+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会计报表分析》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三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注1]

×80%)×90%

[注1]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五)第五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财务管理》。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技能、财务管理基本理论,完成财务管理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等。

4.完成时间

第五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期末成绩=平时成绩×40%+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60%

《财务管理》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80%

第四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注2]×80%)×95%

[注2]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财务管理分析报告、预测方案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六)第六项目导向

1.涉及课程

《计算机网络基础》和《管理会计》。

2.导向内容

(1)掌握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掌握下列操作技能:在掌握此项以前项目导向2.⑵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利用第三项目3.⑵资料,运用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技能、管理会计基本理论,完成管理会计实务操作。

3.完成方式

(1)跟班听课学习或自学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参加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2)完成本项目导向2.⑵操作,提交纸质或电子版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4.完成时间

第六学期期末。

5.成绩计算

《计算机网络基础》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基础理论知识分数

×30%+平时上机操作成绩×70%

《管理会计》期末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会计报表分析相关报告×80%

第五级会计职业能力成绩=(闭卷测试本项目所涉及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数×20%+管理会计分析、预测、决策报告 [注3]×80%)×100%

[注3] 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所用基础数据与第三项目3.⑵数据不符的,管理会计实训报告成绩按不高于60分评定。

结束语:世界是综合的,在实际生活中找不到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也找不到一个单纯的会计问题。一直以来,教师多侧重于对所教课程的探究和分析,忽略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旨在改变传统的教与学,使学生成为“我要学”的学习主体。

由于篇幅所限,笔者对会计专业全部课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的构建等问题将另文研讨。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一线教师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奉献绵薄之力。

【参考资料】

[1]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 邓泽民.侯金柱,著.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高职会计;课程

在高职会计教育中,虽然有按案例教学法的尝试,但一直是教学薄弱环节,主要原因是专业课课时的限制;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效率低下,很难进行综合的案例分析;教师能力和经历的限制等。如果说过去忽略案例教学只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素质的话,那么,着眼于学生专业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21世纪高职会计教育中忽视案例教学对学生素质的负面影响则是致命的。

一、案例教学法概述

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地说,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种典型、特殊事情的情景和境况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案例,就是指实例、范例、个案、事例、实情、事实、状况等,它是对具体事物、现象及其发生过程所进行的描述情境,作用是作为典型真实的素材供人们研究。这些案例以书面形式展现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进行全面讨论,最后得出认识结论。这种教学方法为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距离。这种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同传统注入式教学模式是相对立的。

二、高职会计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高职会计案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依据高职院校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以及会计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即教学案例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工作的实际,不能随意主观臆造、脱离实际。会计案例教学的内容应以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为主体,依据会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会计与理财实务资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改造,做到精心整理、精炼概括、去芜存精,才能选编出具有实用性的会计案例,真正达到学以致用、指导会计与理财实际工作的目的。

2.典型性原则

即应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中,分门别类地选择和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会计与理财实例,并能反映同类事物的一般特性,对学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每类典型会计案例都能充分运用所学的会计与理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从对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可能做出的多种方案的分析和评价中寻求最优方案,从而让学生由初步认识典型会计案例,扩展到分析和评价一般的会计案例,通过掌握典型会计案例的要求和特点,认识会计与理财实际活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3.综合性原则

即教学案例要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要过于简单。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综合会计案例,激发学生进行深入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以便于他们对这些难点和重点问题的认识和掌握,从更高层次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实施

高职会计案例教学旨在配合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进度,使高职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以应用。

1.准备工作

在已建立的会计案例库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根据教学进度而定)提前一周左右发给每一位学生,并且简明的向学生介绍所选择会计案例的种类、性质、内容和分析评价的要求,让学生仔细阅读会计案例和一些参考文献,这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正确分析和评价会计案例,并写出会计案例的分析和评价报告。

2.案例分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广泛讨论,根据学生自己的分析和评价报告,各抒己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判,阐明会计案例的重点和难点,指出学生分析评价报告中的优、缺点,还可以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进一步分析和评价是否正确。通过分析和评价复杂多变的会计和理财实际问题,掌握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把会计案例用于具体的实践

首先,将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首先在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中利用其所提供的凭证、账本、报表等实验工具,使得教师所提供的会计案例得以重演,从而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并且提出最优的解决方案。

其次,把手工会计中所用到的会计案例,再在电算化模拟实验室中,利用财务软件再次得以重演。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会计实行电算化的必要性以及电算化给会计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4.核评估

在会计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的学习形式,学生在学习上比过去更紧张,学习的压力大。为此,应改革考核考试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要包括:(1)变单一测试为复合测试,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又以学生在课堂案例分析中的成绩与表现为主;(2)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考试中静态题主要测试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动态题主要测试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相结合的办法,促进学生变死学为活学。考试的形式也可灵活些,依据情况既可采用闭卷考试,也可采用开卷考试;既可采用笔试,也可采用口试或实际操作。

四、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实质是属于研究型学习,能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因此,我们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新力,邰学群主编.《新课型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05月第1版.

测试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 基础会计 考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93-02

1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

《基础会计》是会计教学中的一门入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的就是会计学的原理,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程序,重点突出了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掌握了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专业知识,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企业实际会计工作中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期末账务处理以及财务报告编制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为日后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基础。

由课程的教学目标可见,该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模式的现状

与高职《基础会计》教学目标相比较,现阶段该课程的考试模式存在诸多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考核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

目前,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数沿袭了传统的考试方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其主要特点在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

像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容易出现很多问题。首先来讲,作为闭卷考试必然对考试成绩存在了或多或少的偶然性。造成这种偶然性的关键就在于,闭卷考试处于一个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环境,这就造成了学生的紧张心理,并且在限定的时间内要独立完成,这更增加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其次就是在这种死板的考试中,教师必然会以教材为中心,考前通过划范围,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固定住,学生自然而然缺少了自我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不到学生真正应有的水平及能力;最后就是闭卷考试通常都已客观题和记忆性题目居多,答案固定,使得学生没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死板呆滞,缺少灵活性。

2.2 考试内容重理论轻能力

高职院校毕业生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不但要掌握“应知”的知识,还要学会“应会”的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考试内容要突出职业教育的“实用、实训”、“应用”等特点,考试内容应加强与市场和社会需要的联系,重点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

然而,现行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方式,无论是从考试环节还是试卷题型来看,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这种考试导向下,会导致学生在思想上只注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轻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远远落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学生在毕业时自然就不能把握会计业务的精髓。也就是学生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帮助企业解决日益复杂的会计问题这一方面能力则显得明显不足,尤其现在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实践能力的缺乏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很难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3 考试过程重结果轻过程

我国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由于平时没有考试压力,一部分学生便不认真学习,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期末。即使平时成绩占了期末成绩的一定比例,但由于比例偏低,期末考试的决定性和重要性同样突出,“一考定成败”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校往往把考分的高低作为学生是否补考和评优的依据,导致了学生在考试中通过作弊来获取高分。加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缺乏其他的形成性考核,学生把过多的精力关注在期末一两场考试上,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也因此产生了侥幸心理,考前要求教师点题目,突击背书。这样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没真正掌握本专业要求的能力。

3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

《基础会计》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而传统的考试方式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能力,探索适应本课程教学特点的考试方式势在必行。

3.1 推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单一的笔试考试形式难以测试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根据《基础会计》课程特点,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可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于基本理论知识可以采用笔试加口试的形式进行考查,其中口试可以是学生就所选内容的自由演讲、案例评论、回答教师的提问等。采用这种考试模式有利于考察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和现场的应变能力。

对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操作性较强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设置工作情境,布置工作任务,将基本知识点融入现实的经济业务中,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对于较难且有发挥空间的知识点可采用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发言的形式去验证。在《基础会计》课程中,由于学生刚接触会计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多加以指导,尽量给出比较清晰的案例分析思路,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言,这样可以将学生的被动思考很快的变成主动思考,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信息。

另外,教师可以经常设置一个主题,主题可以来源于身边的小事:如何开设个人银行账户?如何将各班的班费等等用日记账的形式记账……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通过撰写小论文或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考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多元化考试方式既能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又能评价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造性,是较理想的评价方式。

3.2 考试内容要突出实践性

作为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走向社会后更多地是从事会计的实际工作。而会计的实际工作就是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大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使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需要。除了要安排专项内容的实训以外,还要在考试过程中设计考查学生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会计专业的学生必须重视实践能力”,迫使那些靠死记硬背、临阵突击,甚至心存侥幸,打小抄,想蒙混过关的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平时的每一堂理论课和实训课,重视平时技能训练,重视综合应用能力与操作技能的学习。《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其考试内容在考核理论的同时应突出实践性。

3.3 重视形成性考核,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习者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可以有效地解决“一考定成败”的弊端,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的考核更客观。

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已为建立形成性考核体系奠定了基础,但还应合理安排考试的频率和时间。《基础会计》课程考试的安排可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而定,如基本理论的考试可安排在期末进行,填制会计凭证等实训操作考核可在每个操作项目训练结束后进行。此外,考核的内容甚至还可以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这种形成性考试制度,有利于学生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实现课程既定的目标。

4 《基础会计》课程考试改革的做法

笔者认为,本课程应采用期末考核和形成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形成性考核由平时考核和实训操作考核组成。期末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平时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20%,实训操作考核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40%。

4.1 期末考核

采取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占总成绩的40%。除了传统的题型以外,还要在题目中设计与考查学生操作能力有关的题目。具体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会计核算业务题等。在一份试卷中,各类型题目的分数比例为:单项选择题20%,多项选择题20%,判断题10%,会计核算业务题50%,其中会计核算业务题要求学生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相关会计凭证、登记日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考题中涉及的凭证、账簿和报表完全按照实际会计工作的格式设计,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又考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2 平时考核

平时成绩由学生平时上课出勤、平时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性小测验、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大等方面构成,占总成绩的20%,可以通过课堂考勤、作业批改、口试等方式进行。

4.3 实训操作考核

实训操作考核主要考核学生会计核算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能力,在每一个操作项目结束后进行,分值占总成绩的40%,考核内容分为五部分

(1)会计凭证操作。要求会填制原始凭证;会填制记账凭证;会编制科目汇总表。

(2)会计账簿操作。要求会登记各类账簿;会对账、结账;会编制试算平衡表。

(3)会计报表操作。要求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4)更正错账。要求会按规定方法更正错账。

(5)书写要求。要求按标准格式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

各部分分值比重依次为35%、30%、20%、10%、5%。

通过这种对学生进行分阶段测试,多元化的考试方式,力求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既符合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又能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减轻其考试压力,使考核评价伴随学习的全过程。

5 结语

考试改革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良好的考试改革方式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结果必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但同时考试改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孤立的过程,它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以及师资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基础会计》课程的考试改革必须建立在科学、系统、全面、可行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考试改革才能成功。

参考文献

[1] 杨世鉴,李紫.浅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考试改革与实践[J].会计之友,2010(28):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