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数字城市即信息化的城市,是以城市为对象的数字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它以空间数据为基础,以网络为依托,将全市各部门、各行业的信息通过数字化与标准化改造,实现各部门数据的跨领域共享与使用。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各部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基础上,设计开发公共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专题应用系统以及为政府决策的综合分析平台,为政府、企业和公众快速地提供各种跨部门数据支撑的空间信息服务,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需求。

数字城市的意义

数字城市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数字技术为调控城市、预测城市、监管城市提供了革命性的手段,同时也是一种可持续、适应城市发展的手段。

数字城市的建设能进一步提高城市现有各类政务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合理规划与充分利用; 能改造传统行业,推动劳动生产率的革命性提高; 孵化一系列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高科技遥感手段快速、准确、定量地显示城市的资源环境状况及动态变化,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防灾减灾和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条件,提高政府的综合分析与决策能力。

数字城市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手段。例如,城市规划师在有准确坐标、时间和对象属性的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中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就像行走在现实的城市街道上一样。五维虚拟城市环境为设计城市空间布置、组合配置城市资源、改善交通系统提供了形象的图案。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的公共基础和主要技术支撑。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系统支持下,实现了对城市空间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可视化管理,它包括标准规范、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技术平台、应用系统、人才队伍和保障体系等七大要素内容,缺一不可。

在城市信息化过程中,包括公安、卫生、交通、能源和居民生活管理系统等在内的各个独立的系统平台,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即需要建立在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平台上,这样,各个系统才能够实现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叠加与共享分析。因此,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空间基础地理信息共享平台,才可以实现上述专业平台的建设,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目前主要从事城市信息化与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工程中心装备有国内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数码航空相机,可以进行高分辨率航空摄影与遥感信息获取,同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数据处理软件IRSA以及其他国内外相关领域软件,已经形成了空间数据获取、处理、管理、与共享的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

建设内容

为了解决城市目前在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建设城市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以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地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标准规范与管理办法制定;

公共基础数据库与专业共享数据库建设;

公共技术平台开发;

城市各级政府部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系统开发;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系统开发。

作者简介

池天河: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目前主持中科院遥感所创新方向型项目“数字城市建设模式与标准化体系研究”。

彭玲: 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遥感图像信息提取与遥感空间信息产业化工作。负责研究成果转化及科技成果推广工作。

层次结构

城市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结构可以分为公共平台、专业应用系统与综合应用系统三个层次。

公共平台主要为城市提供公共基础数据库,提供统一的标准规范体系,同时提供一整套公共的技术支撑手段,实现全市范围内基础数据的共享与服务。

专业应用系统是在公共平台的技术上,采用公共平台提供的数据、标准与技术手段,建立各自领域部门的专业应用系统,实现系统与公共平台的接口,从而保证专业应用系统与公共平台的互动。城市中各单位均可在公共平台的支撑下建立各自的专业应用系统,如国土资源专业应用系统、城市规划专业应用系统以及消防、公安、林业、农业等。

综合应用系统是在公共平台与各个专业应用系统的支撑下,针对城市综合应用问题,建设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采用公共平台基础数据,同时以所需专业应用系统提供的专业数据为基础,针对城市的综合问题,提出相应的分析与决策支持。该类系统如城市应急防控指挥系统、城市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和面向企业与公众的信息服务系统等。

典型应用

城市应急防控系统

城市应急防控信息体系,是针对城市突发事件以及事件应急所开发出来的由多个软件系统构成的技术支撑体系,该体系集成了应对一种或多种突发性事件行之有效的应急预案,通过这套应急防控信息体系,可以在危机事件发生时为决策人提供紧急的决策支持,并通过多种高科技通信手段进行指令信息的传递与控制。

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

城市宏观经济管理与决策系统要确定管理与决策的指标体系,及时反映宏观(地区)经济运行态势、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征的指标,最终实现宏观经济评价决策指标量化和分析评价模型与宏观经济政策模拟计算。

城市人口综合应用系统

在对城市人口基础信息库的数据分布需求调研基础上,基本明确各类人口基础数据的产生部门、采集渠道、数据标准以及应用流程; 确定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人口管理的各个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管理模式。基于统一的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的人口数据库,开展多指标人口分布模式分析,为优化人口管理提供支持。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1.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概述1.1.1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和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1999年设立旅游管理专业,2010年起以酒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景区管理三个方向为重点开展专业教学,走“服务地方建专业、依靠行业发展专业、校企联合强专业”之路,培养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结合地方行业发展需要,制定了“2+1”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酒店、旅游景区、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岗位(群)的要求设置专业培养计划,制定专业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做到理论和实践双体系教学。其中“2”主要是指前两年学生在校以理论课程学习为主,辅以校内实训和生产性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1”主要是后一年,学生在旅游企业中顶岗实习,并在实习中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旅游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实行开放性办学,充分利用丽江旅游教育的有利优势,将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企业变为旅游教育资源、市场和平台优势,建立了“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了“教、学、做”合一“,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1.2开展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1.2.1校企共建,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充分利用丽江旅游发展优势和区域优势,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了一批涵盖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景点等领域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见表1),其中丽江王府饭店、丽江东巴谷村被评为云南省高职高专示范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与当地知名旅游企业深度合作,共建校外旅游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实现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功能,强化了学生专业素质训练和核心技能实训,体现了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办学理念。1.2.2服务地方与行业发展,拓展校企合作领域主要表现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承担了丽江旅游在职人员的培训,从2002年至2013年,承担了近5000人在职导游的职前、职后培训工作及上10000人的酒店员工的在职培养或职业资格证的培养和鉴定;服务地方旅游行业发展,参与和承担区域旅游调研、开发与规划等科研任务,如承担老君山国家公园遗产保护与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从旅游界和文化界聘请资深专业人士或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实践、实训课程的教学,使实践、实训教学更接近行业要求;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与昆明中经中贸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启动共建导游数字化教学资源及旅游管理课件的制作。1.3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质量监控体系。1.3.1建立多层次的教学指导机制学校按旅游类专业(专业群)建立了由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省级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领军名师,丽江市旅游行业高级管理人员,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积极鼓励和推进行业、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过程。根据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旅游管理在人才培养中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高等性,1.3.2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制度建设首先,学校将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制定了根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企合作实施方案》、《丽江师专旅经系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方案》《、丽江师专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暂行规定》、《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管理实施细则》、《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学生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办法》《、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管理细则》《、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办法》、《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的聘任及管理办法》、《丽江师专旅经系教师到企业实践活动记录及考核表》《、丽江师专旅游与经济管理系兼职教师考核表》等制度,确保校企合作顺利开展。其次,企业顶岗实习期间选择业务精、责任心强的校内外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和管理学生实习,及时解决实习期间学生在专业和生活方面的难题,并避免出现学生实习管理松散和无序的状况。1.3.3积极探索实施以用人单位为主的第三方评价,突出旅游行业需求具体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毕业学生“双证率达到100%”)、职业技能大赛、毕业核心技能考核“、订单式”人才培养、实习单位评价、学生就业率等方面提高和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因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层次,校企双方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合作,同时形成稳定、长效的深度合作合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例如: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对学校及时掌握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关键是学校当前的人才培养必须高度契合企业未来的用人需求,但事实上毕业生在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与用人单位的实际仍有脱节的现象。通过对长期对校外企业的调研发现,校企合作基本上处于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有一纸协议相联系的状况,校企合作协议对企业约束力不大,尤其缺乏相应激励措施“,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企业与学校合作共设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基本上疏于实践运作,其指导建设的作用也没有真正体现出来;学校专业课堂开进企业等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因企业经营需要与学校授课时间上的分歧无法真正开展。因此从学校方面来看,需要从专业定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需求。2.2学校对开展校企合作积极性高,但服务产业能力有限就学校来说,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获得明确、具体、直接的利益,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培训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等条件,能弥补学校在专业师资、设备、实战环境演练等方面的不足,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更为积极和主动。但学校在解答“能为企业做什么?”的问题时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师行业服务能力较低是较为突出的表现。如高星级酒店基本在员工培训方面都有企业的规范,学校参与度低。就丽江来说,丽江铂尔曼酒店已形成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由酒店集团根据企业经营运作的实际需要安排培训内容、时间、导师和人员等。2.3旅游企业合作主体不明确“,用”人重于“育”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企业中利益分享不明确、不实际,导致企业在合作中积极性和热情都不高。从多年合作来看,学校联系8-10个实习点(包括酒店、旅行社和景区),每个实习点平均10-15人的毕业生进行为期至少半年的毕业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住宿、午餐补助、人均1000-1200元/月的实习待遇,多数企业通过接收实习生获得人力资源的补充,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期间的学生顶岗实习。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企业对学生的“用”大于“培”,甚至将学生充当了知识型的廉价的劳动力。部分企业也没有将是否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作为旅游行业服务工作者准入的必要条件;在就业和职业晋升方面,学校实习生与普通社会劳务人员相比并没有明显的优势,欠缺对实习生职业发展的培养和指导。2.4学生职业定位和认识模糊,也导致学生实习管理难度加大学生将大三的毕业实习期视为准毕业期,从心理上认为已经脱离学校的管理了,给学校和旅游企业带来了很多的管理难题。比如,学生到企业实习半年的时间基本是从事基层服务工作,抱怨实习工作辛苦,部分学生认为在旅游行业没有发展前途,不愿意接受学校安排的实习甚至中途终止实习;实习生与企业老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紧张;学生不认同企业文化,不服从企业管理,对企业提供的实习条件不满;学生要求进行实习岗位轮换与企业经营实际不符合,导致学生认为实习工作枯燥、学不到东西等。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3.1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质量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及学生特点,结合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对相关课程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利用旅游节假日或寒暑假期,采用分阶段的校企合作模式,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组织实施教学,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另外,在学生在校期间全程多途径全方位加强学生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的培养,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主题讲座、模拟实训、职业技能比赛、岗前培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方式积极推动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进程,助力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3.2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加强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的标准化与量化考核是加强校企合作制度管理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可以通过学校领导和企业领导听课和实习督导、校内外指导教师专业考核、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等形式来加强实习过程和结果质量的控制。3.3重视教师科研能力及业务素质的提升,提高专业为企业服务的水平一方面,学校要提高服务企业的积极性和专业能力,要经常深入合作企业调研,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导游词设计、外语培训等;另一方面,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不仅仅为企业提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劳动力。例如,邀请企业负责人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构建等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或者通过选派学生员工以学校和企业代表的双重身份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技能比赛,切实扩大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的积极性。3.4逐步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从企业方面来说,需要具备人才战略的高度去认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和认证。高职教育的定位以服务行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院校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群开展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经由国家有关部门对学习合格者授予相应的执业资格认证证书,是一种市场准入制度。校企双方通过建立和落实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和行业准入制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掌握水平,更是能将学校教育、职业培养、企业制度、学生就业等联系在一起,稳定和深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3.5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进程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激励或补偿等政策和法规,鼓励各类企业投入资源共同参与校企合作。比如,企业与学校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供教学设备或合资办学的,国家或地方政府可按合作程度给企业某方面政策的倾斜,如税收减免、经济奖励、荣誉表彰等。另外,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等,对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检查,实现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

4结语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摘要:探讨如何构建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并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服务于各项分析报告,高效发挥数据信息集成化、专业化、智能化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数据分析;公立医院构建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对经济管理大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分析与应用,解决医院各系统数据信息孤岛、决策滞后等问题,实现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共享与利用,对政府监管以及医院运行管理都极具现实意义。

一、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步骤

1.全面梳理医院业务流程

全面梳理医院运营管理、业务活动,根据财经管理数据产生、传输、效验等过程及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要求,制定标准化技术规范及数据编码,统一系统架构、数据库类型、数据结构,制定业务及财经相关数据系列编码规范,实现各业务系统内部之间、财务管理系统与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衔接,为大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及后续分析奠定技术基础。

2.建立经济管理政策机制

梳理汇总主管部门颁布的财经法规、规章制度,形成外部政策管理规范;而医院内部则规范科室设置、经费支出管理办法、财务权限等,形成内部控制政策规范,形成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政策管控机制。

3.整合现有经济管理系统,建立大数据平台数据仓

对医院现有经济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打破系统数据孤岛,构建规范的数据集成模式。依靠事件(业务)采集器对各类管理系统的数据进行采集、实时传递、校验,将符合规范的数据导入数据仓,形成规范、融合的大数据平台数据仓。

4.构建关键指标分析体系,设计多样化平台展示方式

遴选用于分析的主要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形成分析模型,为展示和分析奠定基础。利用信息手段,把大数据平台的成果通过表格、图形、支持web和手机APP等形式,多维度、多样化地进行展示和访问。

二、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1.应用于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

经济管理大数据能直观、简明地展现医院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撑。

(1)强化医院经营风险管控。通过对经济管理平台涉及医院运营情况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实现对现有和潜在医院经营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安全区间,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2)加强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通过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对科室成本、项目成本等进行归集、分配与测算,反映医院成本控制效果,使医院管理者了解医疗成本状况,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3)系统考核评价绩效。利用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产出的绩效结果,对医院进行系统绩效考核,达到短期和长期目标之间、财务和非财务的度量之间、外界和内部绩效之间的平衡,全方位反映医院的整体绩效。

(4)落实全面预算要求。公立医院作为财政预算单位,所有收支应全部纳入部门预算统一管理,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预算管理系统是大数据分析研究应用的战略起点与质控关口。公立医院作为预算编制、执行、决算编制的责任主体,需要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批、执行、监控、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有机地融入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预算管理系统中,使预算战略管理贯穿大数据分析研究应用的始终。

(5)全面推进医院物价管理。通过对经济管理平台大数据与物价数据的关联分析,进行不同病种收费情况纵向比较、不同疾病用药诊断横向比较,从多角度评价物价收费合理性、合规性。同时,通过整合价格信息、成本信息、收入支出信息等,实现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改革的实时监控。

(6)实时监测患者费用变化。利用经济合理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医疗明细收费数据的采集、分析等,形成患者费用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患者医疗费用。如果发现医疗机构患者费用异常增长,提示行业主管部门对医院进行必要的提示和适当干预。

2.服务于经济管理数据分析报告

医院端积累的大量数据,实时传送到相关主管部门,卫生、财政、统计等上级主管部门可以按相应的管理权限,形成管理分析报告,监督医院运营,支撑政府改革决策。

(1)经济管理数据分析的模式。主要包括:全面分析,也叫综合分析,对医院预算、成本、绩效、医疗价格等专项问题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分析,一般适用于对季度、年度报表的分析;局部分析,对主要问题或主要指标进行扼要剖析,一般适用于单个科室或医院的分析;专题分析,对某些重大的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分析范围单一,研究透彻深入。

(2)经济管理数据分析的主要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等。

(3)分析报告制度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分析报告总则,编制依据和基本原则,主要指标体系,分析应用报告的具体报表及其主要内容,定期分析的时间要求及上报的形式要求、报告结果的利用及考核。

三、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建议

1.以政府主导模式构建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

调研显示,当前59.86%的医院尚未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即使已建立的也是处于初步阶段,应用水平不高。因此,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迫在眉睫。在目前经济发展及医改形势下,医院信息化建设应采取政府主导、统一建设的模式,或采取政府主导与单位自建相结合的模式,政府统一程序设计、统一实施推广、统一管理方法。同时,迫切需要打破医院壁垒,促进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数据流引领技术流、物资流、资金流、人才流,打造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跨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大数据平台。

2.坚持顶层设计优先

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具有涉及范围广、数据规模大、工作难度高等特点,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应充分认识在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过程中顶层设计的作用,紧紧围绕核心理念和顶层目标,形成数据之间的关联、匹配和有机衔接。同时,也要注重顶层设计的实际可操作性,表述要简洁明确,具备可实施、可操作性。

3.规范数据管理

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收集并积累了形式多样的数据,可以应用于医院战略管理、职能管理、科室运营管理等方面,因此,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是后期数据分析和信息整合的关键。政府主管部门在平台构建之初,就要根据技术特点及数据构架,综合考虑平台后续发展的趋势,提出数据管理的技术性规范要求。同时,根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以及财经管理的要求,对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如财务核算类、成本管理类、绩效评价类、医疗价格类、收入明细类等;面向不同类型数据形成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及管理模式,例如会计核算以管理核算科目为主,成本核算以规范核算口径和数据接口为主,医疗价格管理以政府定价标准管理为主,突出不同类型数据管控的要点。

4.强化基础环境

构建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需要一定的基础保障,包括机房设备、连接链路等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系统的技术构架、数据库类型、开发工具等。

5.同步推进配套管理制度建设

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对大部分医院来说是一项新课题,在建设过程中要解决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整合、数据标准化、分析指标体系、评价模型建立、报告分析应用等诸多问题。因此,要尽快实现医院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从“账房先生”转变为“运营战略家”;并同步推进各项配套管理制度,明确有关责任,使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及管理在制度框架的保障下有序、健康发展。

6.发扬首创精神,鼓励先行先试

公立医院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是一项探索性、前瞻性的工作,应鼓励不同医院发挥首创精神,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试点探索,行业主管部门给予政策、资金、组织方面的保障,不断积累试点经验,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的经济管理大数据平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4]王舰.智能化立体动态会计信息平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王舰,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9,(9):53-54.

[6]解文明.建设基于IPv6的下一代数字化医院探析[J].医疗设备信息,2006,21(6):32-36.

[7]许金叶,李歌今.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会计云计算建设的核心[J].财务与会计,2013,(4):40-43.

[8]许金叶,徐琳.构建会计大数据分析型企业[J].会计之友,2013,(8):97-100.

[9]张振,周毅,杜守洪.论医疗大数据及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C].2013年中华医院网络信息大会,2013.

[10]赵婧.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分层数据安全问题与防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4):119-123.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财务人员;岗位风险;预防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本身业务活动的复杂性以及医院多种形式改革的深化,基层部分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改革的深化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核心,主要是存事财务岗位的人员为非专业人士及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者。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非营利性医院财务信息质量,笔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现就基层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对策探讨如下。

一、导致基层医院会计信息质量现状

(一)收入管理混乱。一是门诊收费入账不及时,大量现金存于出纳处,以收坐支无视库存现金管理规定和安全。门诊性收费不能够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收费票据及其他票据填开使用管理不规范。对库存材料和其他项目有违规收费现象。

(二)支出管理不严。一是正常经费支出审核不严,不合理支出条据时有发生。二是自立名目发放各种奖金和补助。三是资产购置财务管理不规范,对大型专用医疗设备不实行政府采购。

(三)债权、债务账不符实,明细挂账不到位。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债权、债务拖欠时间过长,未能及时清理,债务人已破产、解体,造成虚有债权;有的会计人员处理错误,已报销却未及时冲销已发生的债权、债务,造成财务数字失真。

(四)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将材料及低值易耗品长期列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人为加大了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基层医院由于未按时、定期进行资产清查盘点,不及时入账,对残损变质的材料及闲置、报废的固定资产不及时按照程序报批处理,资产账长期结转。

二、造成医院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

(一)《医院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完善,严重滞后于事业发展需要。个别医院还执行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即使执行《医院会计制度》,有些会计科目运用上还不符合要求。给财务的汇总和信息真实性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滞后。在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财务会计人员无本专业从业技术资格资职,大都是门外汉由所在单位任命后,临时抱佛脚。不可避免地受控于医院管理者,而不能很好地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能。

(三)宏观会计管理弱化。由于财政部门对医院财务会计岗位人员人事权的丧失。致使基层医院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相对削弱,会计信息失真行为未能得到有效遏制。

(四)财经法律、法规观念淡漠。部分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对《会计法》等有关财经法规、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及理论业务学习不够。思想认识不到位,加上用人上的弊端造成了原则性的动摇和变通。

(五)受利益驱动。受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效益驱动的影响,不少医院为获取眼前的、局部的利益,在会计核算中弄虚作假,使会计信息失去了客观真实和持续性基础,人为地降低了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

(六)财务内控制度不健全。医院财务失控,内部管理混乱,主要表现为医院内部无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会计岗位设置缺乏相互监督制约机制、无良好的内控制度等。

(七)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较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有些会计人员不坚持原则,不依照法规办事,业务素质低,责任心不强,只敷衍于事后核算,结账不及时,不参与医院管理,为医院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说不清道不明。

(八)财务监督力度不大。我国目前财政、审计、税务、工商管理等部门尚未能实现信息共享,对会计信息质量不够重视,处罚力度不够。

三、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的对策

一是增强医院负责人的法律意识,加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

二是大力推行基层财务岗位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制的普及和法制化。

三是加强财会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促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传统型向现代型、单一型向全面型转变。

四是健全法律制度,严肃财经法纪,加大执法力度。

五是督促各医院建立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加强社会监督,强化外部监督职能;实行社会监督与内部审计并举的方法,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建立医院内部监督的制约机制。

总之,应加强对医院财务核算的整顿和建设,建立和完善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工作的高效性及准确性,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也保证医院财产的安全,为医院管理决策者提供完整的信息,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2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5号.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摘 要 成本核算在医院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应用很广,发展很快。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手段将更加完善,其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将更广泛深入。笔者作为一名三级医院的成本核算人员,认真分析了成本核算在公立医院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医院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谈一下粗浅的认识。

关键词 医院成本核算 应用现状 改进措施 发展趋势

2010年12月28日,财政部出台《医院会计制度》,以规范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其中,将医院成本核算单列一章,足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医院成本核算是指医疗机构把一定时期内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加以记录、汇集、计算、分析和评价,计算出医疗服务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确定一定时期内的医疗服务成本水平,并据此分配医疗服务费用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全面、真实、准确反映医院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意识,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绩效,增强医院在医疗市场中的竞争力。

成本核算在医院应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应用很广,发展很快。成本核算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的手段,已被管理思想广泛渗透,医院管理人员应当了解医院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应用成本核算。

一、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的现状

1. 成本核算工作受到重视

目前大部分医院都十分重视成本核算,把它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保证生存、持续发展和参与竞争的重要途径。各医院都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并配备了人员专职从事成本核算工作。

2. 成本核算方法各异,效果不尽相同

由于我国没有制定统一的科室成本核算的具体办法,各个医院自行制定核算办法,科室成本核算方法各异,取得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有的医院仅停留在核算奖金分配的水平上,有的医院则靠先进的成本核算大大提高了医院经济管理水平。

3. 成本核算基础差,大都是不完全成本核算

受体制、历史原因所限,我国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基础差。目前大多数医院所能测算的医疗成本是以消耗材料为主的变动成本和少数固定成本,成本核算只能采取不完全成本核算的形式。许多很重要的成本,如房屋折旧、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等,由于数据难以统计、核算方法比较困难等原因不能进行核算。现有能进行核算的成本项目,有一部分数据不正确,或者核算方法不合理。

4. 成本核算的结果只能支持内部管理激励分配,没有真正用于医院经营决策。

5. 对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正确

目前,许多医院都将成本核算的结果作为奖金发放的基础和依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强员工成本意识、调动积极性的目的。但是,有些医院不能正确认识成本核算与奖金分配的关系,错误认为成本核算的目的就是为了奖金分配,甚至认为成本核算只是奖金分配的手段这种本末倒置的认识会将成本核算工作导入误区,严重影响了医院成本核算的发展。

二、医院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 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

一是计算机网络基础差,许多信息需要人工处理;二是网络之间兼容性差,数据不能在网络之间传输,要借助手工传输数据。技术手段的落后影响了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制约了成本核算的发展。

2. 资产不清楚、实物管理不规范

一些医院实物部门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物管理制度,实物资产未能做到逐级、多层次、全封闭式的会计核算,造成医院资产不清,科级统计核算不实。不规范的实物资产财务管理制度制约了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和成本信息传递的及时性。

2. 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部门的成本控制和效益评估缺乏有效手段

许多医院的行政管理及后勤保障部门占用资金过大,人力成本过高,是造成医院总成本超高的重要原因。医院对这些部门的费用开支缺乏有效控制,对这部分费用的分摊也缺乏合理的依据。对这些部门的效益评估和奖金分配更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量化和衡量管理效益难度很大,也缺少合适的评估指标。

3. 成本核算着重点放在事后核算,不重视成本控制

医院成本控制是包括制定事前成本计划和成本控制标准、事中进行成本差异揭示和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控制反馈等内容的完整体系,但大部分医院的成本控制仅停留在事后控制阶段,成本核算着重点放在事后核算, 而不放在事前、事中控制。成本耗费是否合理,可否在成本耗费发生时或尚未发生时就对此项成本费用进行有效控制缺少相应的配套措施。

4. 内部服务定价不够科学合理,脱离现行市场价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本数据的真实性

5. 成本核算还没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展开

很多医院成本核算停留在“摸家底”、核算奖金收入的水平上,院科两级核算多是“一切向钱看”。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医院管理层对成本管理的作用认识不够,成本意识不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二是单纯讲究经济效益,将成本核算引入歧途;三是尚未建立起更高层次的成本核算管理体系。

三、医院成本核算的改进措施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强化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观念,使成本管理理念深入人心,使人人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2. 加强医院信息系统建设

在全院建立一套功能完备的计算机系统,包括在各临床科室设立“医生工作站”和“护士工作站”;在各临床和医技科室的检查治疗发生地、各实物管理库、各收费点以及账务和核算管理等处实行联网;在后勤保障和机关管理部门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等,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的及时、准确、简便和可靠。

3. 重视购置固定资产的成本效益论证,防止盲目购置

要全面实施医疗器材公开招标制度,降低医疗器材价格。

4. 加强医院实物管理

包括设置专门的实物会计、进行资产清查、完成实物管理软件设计、制定实物在不同部门流通的内部价格、建立实物管理制度、确定实物计价和分摊方法等。

5. 建立一套成本核算的管理体系,以此规范成本核算的程序和模式

医院成本核算的法规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纲领性法规,如成本核算管理办法或管理规定,明确成本核算的依据、目的、任务和核算形式;确定组织领导和分工;确立核算对象,划分核算项目。

第二层次是操作规范,包括三类基础性法规:第一类是各成本项目的核算实施细则。其中制定医疗收入管理及核算办法,详细划分成本、费用归集和分摊的具体对象、比例和核算的基本方法。第二类是各项实物供应使用管理规范。其中对医疗仪器设备、药品、医用材料等实物,出库、供应、消耗各个环节的时间、数量,特别是临床科室的 、消耗等日常管理工作制定相应的规范。第三类是对内服务定价标准。其中主要对技术保障、后勤服务等部门通过的劳务、消耗材料等项目制定合理的价格标准,以反映这些部门的劳动价值,并据以确定被保障、被服务单位应承担的相应成本费用。

第三层次是考核制度。包括对成本核算的各个作业环节、每项具体程序进行考核、评估的指标体系及考核办法;确定医院的效益奖励分配办法和相应的考评办法。

6. 实行全过程成本管理

即对经营全过程所有环节、各个方面,从经营活动发生源头进行事前制定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标准,事中揭示成本差异和控制,事后进行成本反馈分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全过程成本控制。

7、确定医院经营指标,建立完善的成本分析体系

医院经营指标包括经营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成本收益率等)、人力和物力资源指标(每床平均职工人数、工资成本率、病床使用率、管理成本率等)、发展能力指标(收益增长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分别采用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盈亏平衡分析法等各种成本分析法,对核算结果认真分析,全面掌握医院及各科室成本费用构成、分布及变化规律,分析成本升降原因,寻求降低各项成本的途经。医院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核算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分析研究,提高医院成本决策水平。

8、加强院科两级核算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实现院科两级管理,就是在医院的统一指挥下,给予科室一定的经营管理自由权,使科室主任合理组织各项收入,对科室的各项费用支出及消耗精打细算,合理使用人、财、物,提高科室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要健全激励机制,注重奖金分配的激励作用。在分配框架中,注重医院对科室核算中的公平、公开、公正性。鼓励技术、责任、工作量和风险在分配中的参与度。

四、 医院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1. 医院预决算管理与成本核算管理相结合

预算控制是医院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但是需要有制度控制做补充。

只有医院预决算管理与成本核算管理相结合,才能对医院的成本消耗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使医院经济管理由粗放型改为集约型。

2. 由单纯的医院的会计核算向科级统计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发展

随着医院成本管理的发展,成本核算不再仅仅是单纯的会计核算方法,而是结合医院自身特点,逐步向科室统计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等核算体系发展。

(1)科室统计核算医院科室是直接使用和消耗成本的单位,因此,开展科室统计核算有利于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分析成本超支原因,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2)病种核算以每一病种作为成本核算单位,建立单病种诊疗的标准成本,能反映每一病种治疗的效率和费用的高低。将其与不同时期、不同医院对比,能反映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益;与实际病种成本对比分析,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将有利于进行医院成本控制监督,为以单病种费用为基础的付费方式提供成本数据。

目前,国内有几家医院已率先实行单病种付费方式,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效果。案例一,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2004年起实行冠脉搭桥、心脏单瓣置换和双瓣置换三个主要心外科医保病种手术费用的单病种结算,医保统筹支付金额比天津市其他医院平均结算金额降低了19.6%,患者个人担负金额平均降低了37.6%,为患者节省费用24.3%。案例二,山东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实行单病种预付制,医药总费用当中药品支出低于20%。武广华院长认为,推行单病种预付制能够解决以药养医机制。实施单病种付费既控制医疗质量,又控制医疗成本。从以上两个成功案例来看,单病种付费方式应是我国医院收费方式的发展趋势。相应地,病种核算应是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病种复杂多变,加上其工作量大,需要专业医护人员参与,实施起来,仍需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3)医疗项目核算即直接将成本分摊到具体的单个医疗项目,这样的成本核算更准确。医疗项目核算能使医院了解所开展的项目的合理性及收益性,其核算多用于服务定价、投资论证、付费偿还、效益评估等。但由于医疗服务项目种类繁多,计算烦琐,工作量大,不能单独反映一个单位或部门成本,这种核算办法更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反复论证测试,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 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发展

不完全成本核算制度下的成本数据,成本内容不全而难免失真,使费用补偿无依据,甚至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也不利于相关经济决策。为此,医院要适应成本核算发展趋势,由不完全成本核算向全成本核算管理发展。全成本核算是一种全员参与、全要素、全过程控制的全面系统的成本核算管理方法,它有利于实现医院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目标。

4. 由简单的成本统计向成本控制发展

目前,大部分医院所采取的奖金分配方法属于事后成本统计形式下的奖金分配方法,其基本模式是收入减支出,结余部分按一定百分比提取科室奖金。这种方法的弊端就是容易使科室过分追求提奖比例,而忽视了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本身。首先,将收入作为奖金计算的依据之一,无形中可能导致科室通过大处方、重复检查等方式来提高收入,这无疑会造成过度医疗,加大病人负担,不符合国家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目标。其次,将已经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计奖因素,但实际成本是否合理、是否应该发生却没有相应的考核手段,也就不能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成本。

因此,医院迫切需要改变以成本核算计奖的方法,而将奖金分配和成本控制、成本反馈分析以及工作的质、量、技术难度、效率、患者满意度等指标挂钩结合起来,医院奖金分配应立足于成本,将对科室成本控制管理的考核以及对科室成本效益的评价作为奖金分配的依据。

5.成本核算方法由成本统计、测算向精细化核算发展。医院经济管理水平越高,成本核算程度越精细

6. 成本核算全面数字化

由于医院全成本核算的涉及面广,数据的归集要细致、准确、全面,并且要完成正确的数据分摊与计算,因此靠手工完成时相当困难的,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并且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还不能得到保障。所以,全面实现数字化是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我国于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我国的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就是给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每一个依法成立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和工会等组织机构颁发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标识,以达到对国民经济各基本单位进行科学标识的目的。组织机构代码标识的法定性,唯一性,稳定性,充分保证各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它来对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基本活动单位进行管理。建立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就是为避免政府各职能部门重复为各组织机构赋码,重复采集同一单位的公用信息,提高政府各职能部门处理特定信息的能力,同时,保证政府各职能部门利用代码标识这一技术手段,迅速调用、查询分属各部门的信息,达到强化宏观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建立组织机构代码标识制度既是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信息标准化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地提出了重点建设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人口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及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基础信息库。其中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建设的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是以组织机构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基础信息库和查询服务系统,进一步明确了组织机构代码信息是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信息系统。

组织机构代码证书是证明持证单位具有法定代码标识的凭证和传递代码信息的载体。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正本为纸介质,副本分为纸介质副本和电子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组织机构代码的结构是由八位本体代码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和一位校验码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组成。本体代码采用系列(即分区段)顺序编码方法。

组织机构代码作为数据在向计算机或其他设备进行输入时,容易产生输入错误,为了减少输入错误,编码专家发明了各种校验检错方法,并依据这些方法设置了校验码。凡设有校验码的代码,是由本体码与校验码两部分组成。本体码是表示编码对象的号码,校验码则是附加在本体码后边,用来校验本体码在输入计算机过程中准确性的号码。每一个本体码只能有一个校验码,校验码通过规定的数学关系得到。校验码的校验原理是:系统内部预先设置根据校验方法所导出的校验公式编制成的校验程序,当带有校验码的代码输入系统时,系统利用校验程序对输入的本体码进行运算得出校验结果之后,再将校验结果与输入代码的校验码进行对比来检测输入的正确与否。如果两者一致,则表明代码输入正确,系统允许进入,如果不一致,则表明代码输入有误,系统拒绝进入,并要求代码重新输入。

在赋予组织机构代码的同时,还采集了该单位规范的机构名称、机构类型、经济行业、经济类型、注册资金、职工人数、注册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E―mail、投资国区、法人代表(负责人)、主要产品、业务范围等30余项公共信息,其主要信息项均按信息分类标准规则标引了分类代码。如:分别采用了GB/

T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12402―2000《经济类型分类与代码》、GB/T2695―2000《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GB/T12406―1996《表示货币和资金的代码》、GB/T2260―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和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的《主要产品分类》等一系列国家信息分类标准规则。这样,每一个组织机构代码不仅代表一个唯一的单位,而且附带其后30余项以代码为特征的公共标准信息单元经技术处理后,输入计算机,形成分层级的代码数据库,为政府能够充分利用该代码实施宏观管理、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技术手段。

数字经济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一、会计及其同经济效益的关系

会计即用观察、计算、分类、总结等方法、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反映、预算、为企业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服务的工作。会计工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会计预算、核算工作中始终以货币为计量尺度。一是它面对的是全部经济活动,并且是对经济活动完整、系统的计算与记录。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会计反映、监督经济活动,其目的还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这就决定了会计必然会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一定关联,这个内在的关联就是:会计职能是为经济效益提高而服务的;会计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企业会计职能只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体现出来,换而言之,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科学管理中,会计要立足于会计基础性工作,分析、预测企业经济前景,进而参与企业经济决策与管理,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从中可知,会计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企业提供经济活动数量、数据,它更侧重于通过数字和数量来反映企业经营情况,将企业劳动消耗、劳动成果、经济利益联系起来,通过对几者关系的对比、考核,从而找到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衡量企业经济决策是否合理,进而完善企业经营决策。

二、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正确提供经济效益状况反映数据

企业财务会计的主要工作除了登记会计账簿、填制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管理会计档案、办理会计交接外,还有记账、算账、报账,通过会计工作等。通过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近视记录,企业可以系统、全面了解企业经济效益状况,如企业资金流走向、成本效益、经济利润、税金等,了解企业经济效益高低,进而在企业经济活动中以这些信息为参考依据,调整经营决策、管理思路,加强经营管理,以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因此,可以说,会计提供正确数据,可以为经济效益提高提供根本保证。

(二)经济效益提高的推动力量

现在会计不仅要有事后记录、反映功能,还要能通过信息分析、综合比较,科学预测企业经济前景,能动为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全面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会计分析可以为企业经济效益提供帮助。因为合理分析、评价经济效果的重要目的是结合企业经营活动,对企业指标体系进行评测、考察,然后为企业发展思路调整、发展步伐调节加油助力。在经济效益已经成为经济工作中心的今天,科学的会计管理,能有力促进经济效益提高。

(三)责任会计的积极作用

企业生产大计和效益使命,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企业职工身上。企业经济效益提高,需要广大职工发挥工作积极性,也需要经济责任制的贯彻执行为其铺路。企业会计工作的基础是责任会计制度,在责任会计制基础上,企业会对各部门、单位、个人的生产责任做出指标性规定、科学安排。然后,在企业产出中,还会对责任指标执行情况进行逐级考核,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绩,将责任者的任务完成情况与其物质利益直接挂钩,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责任者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四)参与经济决策,服务经济效益

企业工作涉及的内容不但有企业物化劳动耗损、企业资金占用和周转情况、企业销售成绩和财务结果,还包括企业现金流量、企业偿债能力等。总之,会计工作会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参与到企业经济决策中去,为企业经营目标预测、经营决策、效益分配提供参考,为企业宏观、微观经济效益服务。此外,会计还具有监督职能,利用详实、全面的会计信息,会计可对企业经济行为进行规范、监督,进而提高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三、如何发挥会计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一)规范单位经济工作秩序,整顿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工作时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根本所在,也是经济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因此,要想增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综合结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企业首先要真规范内部经济工作秩序,整顿好会计基础工作。具体来说,企业首先要重视经济法规的制度效应,完善经济管理规章制度,归企业出工、进料、领料、消耗、操作、成本进行制度规范,杜绝出工考勤松懈、进料无验收、消耗无定额、操作不规范、优劣不奖惩、经济责任不清等现象,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整顿会计基础工作的重点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会计法规宣传,使会计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对会计基础工作要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认识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做好会计基础性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企业发展需求,也是国家经济法规的要求;开展会计培训,加强会计管理队伍建设。会计人员的会计业务知识、实务操作能力决定了企业会计工作质量,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企业应在完善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利用企业网络学习平台、会计函校学习、组织培训、进修学习、专家讲座等形式,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会计人员培训、教育工作,以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创建会计验收机制。在市场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在部门领导、生产组组长、会计带头下创建企业会计验收机制,规范企业生产验收标准,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打分、监督,如实记录企业原料订购、分配、燃料、动力和工具消耗、工时定额等状况,由每个会计对自己负责的考核项目进行管理、验收,以保证会计规范化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

(二)强化会计管理职能和功效

强化会计管理职能,就是充分发挥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会计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核算职能、监督职能,会计核算工作的内容主要有记账、算账、保障等,会计之友不断开辟新的工作领域,做好经济情况分析和记录工作,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强化会计核算职能的方法有: 加强会计管理理论研究和学习,明确会计管理目标,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会计管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使会计人员在党的领导下,加强会计知识和技能学习,学习和熟悉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知识,提高职业道德,整顿工作作风;确保会计工作面向企业生产、基层和群众,提高会计核算手段,拓展会计预测、决策、控制、评价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确保会计工作尤其是会计信息能全面、系统、准确、及时的反映企业经济情况,能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益参考;给予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济决策的权利,在重大技术改造决策、生产项目中,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认真审查投资项目的经济效果。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方法有:建立健全会计法规,严格财政纪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会计财务工作目标和原则,界定财会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允许会计人员凭借特殊地位和职权,对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和监督,对实物款项进行记录、监督,做好企业资产清查、记录工作,以提高企业资产利用效益。允许会计部门和财会人员对企业财务报告、财务收支进行监督,以确保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准确、可靠、可用。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做好会计账薄监督,并督促会计部门配合国家工商行政、税务部门的监督工作,严厉打击弄虚作假、贪污浪费的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