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实际课堂教学工作进行探讨,综合采用案例启发式、讨论式、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世纪中医药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43-02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模式的改革,注重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中医学愈来愈受到重视,而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科之一。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日趋丰富。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践改革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新世纪中医药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2007年以来,在从事教学过程中主要从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与实践,现就这两个方面做一浅探。1.教学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但是由于其内容抽象古朴,文字简练而哲理深奥,对于由高中数理化学习而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难于掌握其精要。故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根据教学大纲、课时安排等,制定讨论课时次数、内容、时间等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尤其是学生的实际学习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近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对中医理论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等章节由教师讲解为主。在讲解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上单一的理论知识,适当的加入病案,对某些教学情景的具体描述,来增加同学的学习兴趣,便于其理解。此外,我们也可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病因病机学说中,对情志疾病的讲解中,可以先讲述范进中举而发疯的故事来讲解“过喜伤心”。而针对其他章节,如第一章中的精气学说、第六章中的其它病因、第九章中的养生等均可由学生自学,由教师布置自学思考题,并对要点难点给予提示。组织课堂讨论检验自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如:平素意外伤害病因、治未病与现代预防理论相结合等等。2.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医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形式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具有信息量大、教学面宽,知识点集中准确等优点。在教改探讨中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视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作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得到了提高。

2.1多媒体教学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可以借助的手段,借助计算机、投影仪等进行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深奥,富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哲理性,我们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把索要传递的信息形象化、具体化,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加之语言的有机结合,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经络学说的讲解,在讲述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及分布规律等均可使用这种方法。再如:阴阳学说部分内容宏观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通过“阴阳鱼”图片等影响资料的动态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看到阴阳的相互转化,加深其对阴阳学说抽象概念的理解及掌握。但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应当注意,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注意突出重点,避免把所有的内容都放在幻灯片上,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2篇

1 在代表方剂的分析讲解中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方剂是中医辨证论治中的一个环节,因此对方剂的讲解和方论的分析就不能以方论方,必须把具体方剂放在具体的病证中去层层解析,以便学生理解,加深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治则治法,中医诊断学中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中药学中药物药性、功能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可以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理论在重复回顾的基础上深化和延伸相关知识点的内容,又可以进一步打牢学生的基本功,为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其中尤其突出体现在对中医基础中的有关治法的细化和具体化、中药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对治则、治法的表述比较抽象,而在方剂学中就比较具体。如“热者寒之”的治法,根据病位的不同,对这个治法的应用会有所区别:外感风热,热在卫分,应以辛凉清热透表法,如银翘散;热在气分,热甚伤津,应以甘寒清热生津法,如白虎汤;热在营分,则宜清营透热法,如清营汤;热在血分,只须凉血散瘀法,如犀角地黄汤。在讲解完清热剂章节后,就可结合辛凉解表的内容,对“热者寒之”治法的具体应用作一个归纳和总结,让学生们体会这一治法应该根据病位的不同、驱除热邪的方式和途径的不同、热邪致病的病机不同而选择以辛凉、甘寒、苦寒药物为主的不同清法,并从具体的方剂中理解清热剂的基本配伍思路。由此,加深了学生对中医基础中抽象治法表述的理解,并可将治法灵活应用于临床,创制新方。同样,在方剂学的教学中还可以加深对单味中药药性、功效等的记忆。在我们与同学的交流中,多反映对中药的药效、药性的记忆比较困难,经常混淆。在方剂中对中药的选择是基于辨证立法的前提,用其药味或药效之所长。因而我们在讲解到所选择药味时,常常会对同种功效的药味之所长作出比较,由此来加深学生对所选择药味的性味、功用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会对诸如桂枝、麻黄、黄芪等一些常用药在不同方剂中应用侧重点作出总结,让学生体会在不同病证中中药所发挥的不同效力。通过这样的讲解,中药不再是一个个枯燥、孤立的个体,更容易联想记忆,加深印象。

2 在方剂学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实践医学,离开了临床,理论就成了空头理论。因而,作为桥梁课的中医方剂学在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临床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方剂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会应用所学的方剂,还应通过学习掌握临床治疗疾病的常用治法、遣方用药的原则、药物之间配伍的规律等,从而为后期临床各科的教学奠定基础,指导临床灵活化裁运用方剂。

2.1 重视对临证思维模式的训练中医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辨证论治。也就是临床医师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取病人的症状、体征,运用八纲、脏腑辨证等知识,综合分析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机,做出诊断,明确病证,依据治疗原则,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宜的药物,以君、臣、佐、使的立方原则组成方剂,酌定剂量、剂型、用法等,这就是中医的理法方药的各个环节,即临床辨证论治的整个过程。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遵循逻辑思维的一般过程和规律,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1]。在教学中我们突破教材中的编写体例,采用以先表述方名及主治的病证列举出病证的主症及兼症运用辨证知识分析病位、病性总结病证病机确立治疗原则及具体治法(即教材中的功效)选择作为君、臣、佐、使的药物总结方剂配伍特点,强调所体现的治法总结此方的应用。这样的讲解基本符合中医临床接诊辨证论治的整体过程,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顺着思路来训练临证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养成良好的理法方药的思辨模式。

2.2重视对同病异方的比较后期临床课的教学多是以疾病为主体展开概念、病因病机、分型治疗等系统内容,而在方剂学的教学中大多针对的是证而非病。在临床上,处方是否有效在一定程度上验证辨证立法是否准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道理。因此,在学生尚未接触具体的疾病时,在教学中就应该强调病证之间的关系,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同病异方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从中加深对病证关系的理解,进一步为临床课教学打下基础,并可有效地指导临床处方。比如在方剂学教材中有数首治疗喘证的方剂,在理气剂一章有关降气的教学中,就可以把苏子降气汤、定喘汤与前面的麻黄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同为治疗咳喘的方剂放在一起比较,重点比较咳喘的病因、病机、特点、兼症、立法选药等方面,从而对咳喘造成的病因和分证论治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

2.3 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及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病案讨论对于提高学生辨证组方的能力、强化理论联系临床具有重要作用[2]。对于临床医疗专业的方剂学教学,一要利用课堂或课后时间加强对病案的讨论、分析的训练。在教学前半段可以选择与教材症状表现相似的病案进行分析,让学生立法组方,然后与原方比较,教师点评。侧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对所学方剂知识点的学习。在方剂学知识已经有一定积累的教学后半段,可选择兼病、兼症较多的不典型病案,将班级编为小组进行病案讨论和分析,立法处方,然后组间点评,教师总结。侧重在于了解学生对方剂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断改进教学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自学能力,锻炼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减应用方剂,提高其辨证选方、辨证组方、辨证用方的能力。二要在考核时加重对病案分析和处方分析的分值。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在临床上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以考促学。在方剂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注重在教学中深化和拓宽中基、中诊、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在理论教学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切实发挥好方剂学的桥梁作用,对培养临床应用型中医药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3篇

1.1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统一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

;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的实践性教学,只有通过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技能的临床锻炼和培养,才能对疾病有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疾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临床见习特点,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和精讲复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临床见习效果。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药学;实践教学;深化;改革

中药学是以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中药为目的,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近年,在中药学实践课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经过不断实践和深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

1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背景

教育具有普遍性,但各学科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性,中药学既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同时又是从基础过渡到临床的枢纽课程。因此中药学课程和教学质量的优劣,不仅关系到本学科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方剂学和内、外、妇、儿临床各科的学习。

中医专业学生的教育以培养医生为主要目标,一个好的医生必须做到"医理通,药性熟",中医源于实践,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在现今的教学中存在脱节的问题。现行的中药学教学以课堂讲授基本理论为主,对学生实际应用技能的培训重视不够[1]。多种实践教学法的采用可激发学生学习中药的热情和兴趣。近年各中医药院校都开始重视并采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笔者就我校中医学专业中药实践教学的体会与思考同大家一起讨论与交流,以期与同仁达成共识。

2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具体措施

2.1坚持药材饮片的辨识和考核 学生的知识一般是从感知起始的,教材的语言唤起的知觉远不及直接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所产生的知觉那样鲜明具体。

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将课上所涉及的中药饮片准备好,授课时带入课堂,通过教师的讲授以及学生的及时观察和辨别,同学对于饮片的色泽、性状、气味、口感等有了更详细的认识, 如黄连色黄、玄参色偏黑为佳,黄芪的"心"纹理;薄荷的凉、鱼腥草的腥等。课后再利用中药标本室的资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课堂所学的中药饮片知识,让学员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口尝、比较鉴别等方式加强对所学习中药的感性认识。

严格合理的考核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标本辨认的有效方法[2]。为了准确考察学生识别药材的基本能力, 我们采取了"模拟药铺, 现场认药"的方式进行考核。所认中药为100 种常用中药,教师准备好试题卡,每个卡上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意选择10个数字, 学生随机抽取一张试题卡,根据卡上数字编号, 当场辨识药物,并写出名称、归类和功效。考试时我们收取学生的学生证,以规范考试纪律。我们曾对进行标本考试的班级和未进行标本考试的班级进行期末成绩的比较分析,分析发现,进行标本考试班级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和高分成绩的比率都较未进行标本考试班级的明显增高。

2.2带领学生参观中药基原植物 注意是学习活动中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注意时,才能保证感知的形象清晰和完整、记忆效果好、思维敏捷、学习效率高。组织学生参观药用植物园的新鲜基原植物,现场教学生辨认中草药,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到中药生药生长的环境和状态,并且对中药的来源及其科属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可以让学生识别和比较名称或外型相似的药物, 如茵陈和青蒿、苍术和白术等; 同一植物不同入药部位的药物, 如枸杞子和地骨皮, 大青叶和板蓝根,桑叶、桑枝、桑椹、桑白皮等,这样的学习让学生区别了相似的药物,提高了学生探究中药知识的欲望,也让学生了解到许多常用中药都是十分常见的。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们还组织教师到药学院听课,学习中药鉴定学及药用植物学的知识。

2.3坚持中药药理实验的学习,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们始终坚持中药的实验教学,通过实验的方式验证红花、苦杏仁、延胡索的作用,观察乌头的毒副作用。其中延胡索镇痛作用的实验观察为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按申报科研项目的方式,写出中药药理科研选题和设计方向, 并指导学生进行查文献、技术路线设计和实验准备,最后进行实验,。实验过程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准确记录,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并写出实验论文,教师对实验论文进行评分, 计入课程总成绩。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改变了以往学生只是机械的做实验,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了中药实验活动, 在积极主动的心态中获取、迁移知识。

2.4坚持案例式教学 学习中药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灵活应用中药,如果只是讲解理论知识,未免会使得中药知识显得枯燥,且在当今西医盛行的社会环境下,也很难让学生相信中医的理论和临床疗效[3]。因此在讲授中药知识的同时,我们坚持案例式教学。案例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而又严密的中医逻辑思维方法和辨证论证思维模式[4]。

案例式教学所选病例多是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呕吐、泄泻、水肿、便秘、胎动不安等。学期初病例教学,我们以巩固学生辩证思维,把握药物的个性特征为主。如风寒感冒表实无汗证,我们通过病因病症的审查、讨论、辨证清楚后告诉学生常选用麻黄,结合案例把握麻黄作为发散风寒药,其宣散力较强,发汗力强,为发汗解表要药,最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证,代表方剂,麻黄汤。再如,湿热泻痢选黄连等。学期中案例教学,除了巩固学生辩证思维,把握药物立体功效以外,还可以适当的增加药物特殊配伍的讲解。学期末案例教学,可以结合案例将对症作用的药物进行比较,如举胎动不安案例时,可以将具有安胎作用的紫苏梗、黄芩、艾叶、白术等药物进行比较,由于药性不同,其治证也不同,紫苏梗理气安胎,主治气滞胎动不安、呕吐者;黄芩清热安胎,主治怀胎蕴热胎动不安、心烦脉数;艾叶温经止血安胎,主治胞宫虚寒、胎漏下血不安;白术健脾补气养胎,主治脾虚胎萎不长、胎动不安等[5]。

2.5创立师承"双导师制",强化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 古代医家的成长,多有"幼承庭训"、"心羡口随"的过程,十分注重跟师临床的技能培养。作为一个教授《中药学》的教师,绝对不可以脱离临床只讲授理论知识。坚持年青教师上临床,跟师学习,以保证强化临床实践,更好地体会药物的特性,更好实践案例教学。我校中医专业特设新安医学教改试验班,积极探索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创立了师承"双导师制"。"双导师制"夯实了学生的前期基础理论,强化了学生后期临床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改革与深化的思考

在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实践教学方法。几点建议与思考:①加强临床用药技能的培养:让低年级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制订临床见习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定期安排分组见习教学,使中医和中药专业的学生都能初步了解中医诊疗的基本流程,并能够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信心,为专业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②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知识丰富扎实,才能在教授中游刃有余,先哲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除了教师要博览群书,累积素材以外,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并且制度化。

参考文献:

[1]胡晨霞.中医临床专业中药学实践教学优化思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2):25.

[2]部守琴,沙塔娜提.中医专业中药学实验课教改体会[J].新疆中医药,2008,26(2):67-69.

[3]黄芳.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 8(4):66-67.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盲校;中医藏象学说;教学策略

一、藏象学说在盲校中医教学中的重要性

1.藏象学说在中医学的重要地位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通“脏”,又有藏之意,即为藏于人体内部之脏腑,象即表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学说的内容,就是描述脏腑在生理、病理过程中的形诸于体外的各种征象,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可以说是中医学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最基本内容之一。它是历代医家在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概括总结而成的,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体好比一辆汽车,藏象学说就是研究这辆汽车的各个零件的位置、形状、作用和正常与否的表现,只有清楚了上面的内容,维修工人才能根据各种表现判断出汽车的哪个零件出了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维修。所以只有学好了藏象学说,才能加深对临床疾病各病因病机的认识,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提高理、法、方、药的连贯性。

2.藏象学说对盲生学习中医按摩专业的重要意义

中医推拿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形式多样的推拿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盲生学习推拿按摩,要有一定的中医学基础,尤其是藏象学说的知识,如此才能认识人体内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对临床表现进行系统分析,做出正确的诊断,才能处方施治。因为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若脏腑不和,则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皮肉筋骨失去濡养以致肢体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愤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说明各种病变与脏腑息息相关,互为因果。所以作为按摩的理论基础,藏象学说一直以来都作为必考内容出现在考取按摩师资格证的理论内容当中,足以看得出其重要性。

二、盲生学习中医藏象学说存在的问题

中医理论基础是盲生学习中医保健按摩临床各科的基础,只有理解了中医理论基础,才能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清楚,才能指导临床的处方用药。笔者从事中医理论教学十余年,发现盲生在学习中医理论时存在下面问题:

1.视力缺陷导致盲生认知事物比较单一片面

由于盲生视力障碍,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单一、片面,正如“盲人摸象”的故事,摸到大象的某个部位,就以为是整头大象的形状,容易以偏概全。例如,在学习肝脏的功能时,盲生知道肝脏的结构里有很多血窦,能贮藏血液,所以对“肝藏血”的功能很好理解,但对于“肝主疏泄”的功能他们就难以理解肝脏怎么会跟情志变化扯上关系。而脏腑间的联系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如心脏跟肝脏,一个在胸腔,另一个在腹腔,它们之间究竟是怎么联系的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含义。

2.盲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影响了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生活经验的缺乏也大大影响了学生对藏象学说的理解。尤其是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视觉观察得到的信息对盲生来讲都比较难理解。如,讲到六腑的功能,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即能对食物进行初步的消化,学生因为视力障碍,不能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胃如何把食物研磨成食糜的过程,所以对初步消化的标准没有概念。但如果教师告诉盲生食物初步消化成食糜的样子就像早餐吃的粥一样,盲生就能马上反应过来,明白胃的功能就是把食物磨成像粥一样的东西。又如,小肠的“泌别清浊”的功能,其中的“清”和“浊”盲生也因为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理解,我们可以跟盲生举吃甘蔗的例子,当甘蔗经过咀嚼就能分离出甘甜的蔗汁和蔗渣,把蔗汁吞下去和把蔗渣吐出来的过程就是泌别清浊的过程,像这样如果用一些盲生熟悉的例子去解释,他们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教师在举例说明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避免选盲生不熟悉不了解的生活例子,以免使他们越学越糊涂。

3.盲生对部分中西医的概念混淆不清,没有形成中医思维

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容易造成盲生的混淆。且由于现代西医发展迅速,很多学生没有接触中医之前已经接受了西医的模式,尤其是盲生,本来的生活经验较少,对自然万物的变化比起普通学生更难理解,更容易先入为主,常会以西医的思维去理解中医学,造成概念不清,难易理解。教学中,盲生常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中医说肾虚会影响,而西医明明说肾是一个泌尿器官,只有一个肾也没问题,这到底谁说了算?”诸如这些问题都是因为盲生没有搞清楚中西医的区别,没有用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

如何提高学生对藏象学说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谈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三、盲校中医藏象学说的教学策略

1.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藏象学说,分清中西医学的同名脏器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器官是西医学的解剖学概念,而脏腑在中医学里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中医脏腑的功能,可能包括几个西医器官的功能;一个西医器官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几个中医脏腑的功能之中。因此,不能把中医学的脏腑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器官混同起来,要注意区别理解。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说明:

如,前面学生提出“中医说脾是‘后天之本’,不能缺少,而西医却说脾即使手术切除,也不会危及生命,到底谁说了算?”的问题,教师在讲授时要向学生解释:中医的脾与西医的脾脏同名,但两者的含义和本质却有很大的区别。中医的脾具有“主运化”的功能,即脾具有把水谷转化为精微,并把精微物质吸收、转运到全身的生理功能。这个功能相当于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即对食物进行彻底的消化吸收。就是因为脾具有运化的功能,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可见中医的脾是相当重要、不可缺少的。在西医里,脾脏是体内最大的淋巴器官,具有造血、滤血、清除衰老血细胞及参与免疫反应等功能。若脾脏功能亢进或外伤致脾破裂时,可以手术把它切除,人并不会因为没有脾脏而无法生存。可见,虽然中医脏腑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器官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

通过对中西医学的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使得学生能从本质上分清两者的区别,为中医正名,加强学生学习中医的信心,相信中医才有可能学好中医。所以,在讲授中医藏象学说时一定要强调以中医思维去学习中医,不能因为名称相同而混淆。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方法讲述藏象学说中各脏腑的功能和

关系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脏腑的生理功能,并理论联系实际,解释临床的生理病理现象,是教学的重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藏象学说的特点,在藏象学说里,处处体现整体观念。那么,我们可以怎样讲授才能让学生明白各脏腑的生理功能及脏腑间的关系呢?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下面以肝为例子加以说明。

如,在《黄帝内经》里,有一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也就是把肝比作智勇的将军,学生一定会对这样的比喻很感兴趣。在介绍肝的功能前,先让学生想象将军给人什么印象,举学生熟悉的例子,如《三国演义》里的张飞,学生归纳出他既勇敢善战,但又容易脾气暴躁,武断独行的典型形象。为什么把肝比作将军呢?通过学习,学生了解到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特点就好像将军行军打仗时的性格,所向披靡,不能受到任何的阻挡,一定要顺着他的意思勇往直前,一旦受到抑郁阻挡,就会出现各种的病理状况。而肝藏血的功能就更加形象了。让学生想象一下这位大将军打了胜仗,君王当然会大大有赏,人体内的君主就是心,所以为了安抚这位大将军,作为君主的心会把一部分的财富赏赐给他,在生理功能上即把一部分的血液分给肝,让肝能藏血,让肝的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发挥。一旦君主分给将军的赏赐不多,即心分给肝的血不足,将军就会造反,肝的功能就会出现问题。通过比喻的方法,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既能把肝的生理功能特点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同时脏腑间的关系也能生动地说明,学生在很轻松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掌握也很牢固。

同样,其他的脏腑也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的功能,如,心在人体如同一国的君主,所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皆由心主宰;肺比如宰相,能辅佐心治理调节一身的气血;脾和胃好像米谷的仓库,能贮藏和消化食物,并能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如一个国家,既需要统筹一切的君主,又要辅助的大臣,还要懂得行军打仗的将军以及专门负责后勤粮草的官员,各司其职,又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理功能,体现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3.结合生活常识和现象帮助盲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医知识。我们在讲授脏腑功能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中医理论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对其进行

阐述。

如,很多学生被青春痘所困扰,虽然他们视力障碍,但也不能阻挡他们的爱美之心,尤其是一些女学生,常为满脸的青春痘苦恼不已。抓住他们这种心理,在介绍肺的生理联系内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肺在体合皮与大肠相表里这两方面考虑,想想怎么才能使皮肤润泽光滑。经过讨论,就可以得出要想皮肤好,就一定要保持大便的通畅,这与现在所流行的排毒说法是一致的。同时,还可以建议学生注意日常的保健,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适当运动,多吃白色的食物,如杏仁、银耳等来提升肺的功能。很多学生经过亲身试验,发现青春痘真的明显减少了,认同中医的同时对中医的理论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又如,在介绍肾的生理功能时,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家里的长辈上了年纪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发现长辈们会有走路或上楼梯气喘、冬天衣服比年轻人穿得多、头发花白、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夜尿频多、容易骨折等现象。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明白到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由盈转亏,这都与肾的功能减退密切相关。这样比起单纯枯燥地介绍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和了解肾的功能,并且培养了学生善用理论知识解释临床现象的能力。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中医理论的讲授方式,盲生学会了举一反三,在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懂得运用中医理论知识,解决临床实际情况。譬如教师可以继续以上面的例子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思考对于老年人出现上面的症状,如何预防或者减轻呢?学生很快就能融会贯通,马上能想到用补肾的方法,如,吃一些黑色入肾经的食物,如黑豆、首乌等,或者中药杜仲、断续等。

总之,适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脏腑功能,中医的理、法、方、药就能一气呵成地被连贯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引经据典,挖掘藏象学说的文化底蕴,培养盲生的中医文化素养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可以看到,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变更,有不少医学专著面世的同时,也有很多宝贵的资料被时代的变更所掩埋,尤其是到了近代(后),西方医学的大量传入,对中医的冲击很大,很多珍贵的药方都已失传,造成了中医断层的情况,现存的一些古籍也残缺不全,大大影响了后人对原文专著的理解。

正是由于中医学历史悠久,正如醇香的美酒宜慢慢品尝,学习中医学也应细嚼慢咽,多了解以往各医学著作的精髓,体验其中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自身的中医文化素养。所以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教师适当地引经据典,让学生能原汁原味地理解当中的含义。

如,在讲授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时,会引用“治痿独取阳明”这一治疗原则,该论点出自《黄帝内经》中《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跟学生介绍时可以举临床“重症肌无力”这种病来说明。此病主要的临床表现就是肌肉进行性无力,属于中医“痿证”的范畴,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中医会用大量的补脾药物如黄芪、党参来治疗,收到很好的疗效。结合临床实际的例子来说明古文中引用的观点,使得所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同时由于言简意赅,容易上口,学生记忆比一般的白话文要容易得多,脱口成章,也更有中医的文化底蕴。

由于我们的学生是视力障碍,所用的现行盲文没有音调,造成读音的不准,从而影响到对字词的理解,即听完一段古文,但完全不明白它讲什么,这时就需要教师对词语进行分析,告诉学生这个是什么字,如,前面提到的“痿”,是中医的病名,即“痿证”,指四肢肌肉萎缩,运动不利的一类病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也可以结合《古典医著》《医古文》等学科的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医学经典句子,加深对藏象学说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授中医藏象学说的时候要积极帮助盲生以中医的思维模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不能把中西医两者相混淆,还要结合盲生生活实际,列举盲生熟悉的生活例子,想方设法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加强中医文化知识素质的培养,让盲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学好中医藏象学说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成为品.中医学基础.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2]成为品.实用正常人体学.北京:中国盲文书社,2007-09.

[3]杨毅,王恩.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教学体会.时珍国医国药,2008(05).

[4]王全年,孙广仁.中医藏象多元意义的解读[N].中国中医药报,2006.

[5]潘玉瑞.中医“藏象”教学拟问.中等医学教育,1996(02).

[6]张立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中国中医药报,2006-09-18.

[7]周训蓉.中医“肾精化生脑髓”理论在延缓衰老中的应用.中医药信息,2006(04).

[8]王今觉.谈“望目辨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01).

病因病机的基本理论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护理;全身麻醉;躁动

[中图分类号] R2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9(b)-015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n emergency agitation in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patients. Methods Convenient selection between January 2015 to March 2016,in our hospital 200 patients for general anesthes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routine nursing operation group and TCM nursing group, and the TCM nursing group was added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ursing operation.We observe and record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 the degree of awakening and agitation scale in the recovery period and the agitation score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ag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TCM nursing group the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anxiety test scores(64.6 ± 5.6)point、(57.4 ± 4.8)poin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89.1 ± 5.1)point、(81.9 ± 3.5)point,and the awakening period of adaptability increased(59%93%),emergence agitation decreased(41%7%),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decreased(153)and restlessness rates decreas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ce effectively . Conclusion TCM nursing intervention prevented the agitation in emergency of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and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Nursing; General anesthesia; Agitation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患者对于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护理工作者也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全麻恢复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进入麻醉恢复期护理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不按指令行动,发生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运动,严重时可造成患者自身的意外伤害等不良后果[1]。中医护理操因其便捷、有效的特点在围手术期护理上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将中医护理应用于预防全身麻醉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为服务患者,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该研究以2015年1月―2016年3月200例在该院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手术病人在围手术期所经常产生出现的护理问题,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将中医情志护理、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护理技术运用于围手术期护理,通过中医特色护理干预有效的降低了全身麻醉病人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人来源于方便选取在该院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96例,年龄区间21~77岁。所有患者ASA分级范围为Ⅰ~Ⅲ级,其中包括静脉麻醉31例,静吸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169例,妇科腔镜手术90例,胃肠道手术44例,食管癌切除术20例,泌尿系统腔镜手术20例,胆道腔镜手术15例,肛肠科手术11例。所有患者术前神志清醒,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史,无情感创伤史。随机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A组)100例,其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区间24~75岁;和中医护理组(B组)100例,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区间21~77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A组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B组在A组的护理基础上添加中医护理操作。中医护理操理作:①情志护理: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估,根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②穴位按摩:采用自我按摩或护士辅助按摩的方法,通过按摩不同的穴位来预防术前焦虑、紧张性高血压等疾病;③耳穴埋豆:根据患者的情况,选用不同的配穴,将王不留行贴在穴位处;④围手术期疼痛的护理:采用心理、香薰、音乐、针灸、按摩等多种方法。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测评表[2]评定①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4 h焦虑评分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镇痛剂使用率。采用焦虑测评表评定患者术前、术后24 h是否出现焦虑及其严重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术后疼痛程度评分,评分>7分者给予药物镇痛。②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期操作配合程度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苏醒期操作配合评级,评分标准:1级:平静睡眠;2级:清醒,平静;3级:易怒,易激动;4级:难以安慰,无法控制的呼喊;5级:无法安静,迷惑,谵妄[3]。1、2级为配合,3、4、5级为躁动。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可信区间95%,校验水准为0.05,以P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焦虑测评分值及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B组术前、术后24 h的焦虑测评分值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麻醉苏醒期操作配合、躁动及术后使用镇痛剂情况比较

B组苏醒期躁动7例,术后使用镇痛剂3例,显著低于A组的41例、15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患者苏醒期躁动评分比较

B组苏醒期躁动(3、4、5级)显著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临床护理要点

3.1 中医情志护理

3.1.1 情志治病 主要是机体在外界环境的刺激和影响下,内外综合作用的结果[4]。在中医临床上常见于脏燥、郁证、癫狂、不寐等。如《黄帝内经》篇中说“喜怒不节则伤脏”。所以,当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喜”本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变化,然而“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可见,患者缺失的情志护理会促进患者的病情向坏的方向转变。而正确、有效、动态的情志护理的管理能使人体的气血调和,脏腑功能正常,从而有益于健康的恢复。因此,情志护理在围手术期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机体脏腑气血病变,也会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灵枢・口问》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说明大脑对情绪刺激的反应会影响脏腑功能。手术患者因处于围手术期的不同时期,所面临的不良情绪的干扰也是个动态的过程,作为护理人员也应区别对待,根据患者的情志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护理计划。

3.1.2 情志护理方法 对于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情志护理,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评估,并相应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如通过语言、动作使患者在不知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解除心里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提高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在病房、手术室的环境也要保持整洁、安静光线充足,使患者心情心情愉快和身体舒适。要关怀和体贴病人,关心病人需要,主动帮助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做好耐心解释工作。

3.2 中医穴位按摩

在围手术期护理中,除应用情志护理外,根据中医理论知识,采用穴位按摩的方法,通过经络穴位的按摩,放松肌肉、消除疲劳、调节人体机能,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疏通经络、平衡阴阳。

3.2.1 穴位的选取 对于预防术前焦虑,选印堂、太阳、四神聪进行穴位按摩以达到镇静安眠的效果;对于预防紧张性高血压,选百会、涌泉、三阴交行穴位按摩已达到宁心降压的效果;对于预防抑郁的病人,选五脏俞加膈俞,即心俞、肺俞、脾俞、肝俞、肾俞及膈俞的穴位按摩已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的效果。

3.2.2 实施方法 将按摩方法教给病人,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按摩或护士辅助按摩。手部多用简单的挤压法,足部常用按压按摩法和拇指、食指推按的方法。穴位按摩应遵循有力、柔和、均匀、持久、渗透的原则,操作时开始要轻,由轻到重,然后再逐渐减轻而结束。一般以肩带肘,以肘带腕,以腕带手,由浅入深,均匀柔和,连续不断,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舒适为度。

3.3 中医耳穴埋豆

中医认为耳廓上布满了耳穴,它与整个人的气机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中所说:“耳者,总脉之所聚也。” 在围手术期过程中,利用耳穴埋豆压迫穴位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增强病人体制;调节病人心态;消除精神神经方面的症状的目的。其优点是简单易行,易于掌握;不伤肠胃、肝脾;安全、无创、无痛、无任何毒副作用;能够持续刺激穴位。

3.3.1 耳穴的选取 对于配用穴的选取,根据对患者的评估,采用不同的配穴。如高血压患者配用肾穴、枕穴;失眠患者配用脾穴、肝穴耳背多梦区;胸闷患者配用交感穴、心穴、肺穴。

3.3.2 实施方法 先根据治疗需要选择穴位,再次核对后,用皮肤消毒液将穴位处皮肤消毒。将王不留行籽准确地贴于穴位处,以患者局部有刺痛感为佳。在留埋期间,巡回护士定时进行穴位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强治疗。

3.4 围手术期疼痛的护理

临床上认为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的主要原因是疼痛。疼痛刺激可引起患者体内一些内源性递质和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心血管功能、呼吸系统、内分泌功能A紊乱增加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增加围手术期的风险。按中医理论,疼痛的病机主要是气血不通或机体局部得不到滋养。疼痛的治疗则以行气止痛,通经活络,升阳举陷,回阳固脱为基本原则。由于术后苏醒期对疼痛的耐受性可能与其认知程度有关,患者手术对麻醉和手术有焦虑、恐惧、心理应激反应增强,影响大脑皮质的痛阈,导致痛阈降低,增加其对疼痛的敏感度,若有心理准备其疼痛程度有所减轻[5]。所以通过科学、合理制定患者的疼痛护理计划,减轻患者对于疼痛的不良反应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对术后疼痛的病人我们采用心理疗法分散患者注意力;采用香薰疗法来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通过类似现代音乐疗法的五音入五脏的方法来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通过针灸、推拿、刮痧、艾灸等方式消除炎症反应,增加局部血供,松解肌肉痉挛促进患者术后的康复。

4 讨论

不可否认,全麻手术对病人来说是一个较大的创伤。全麻苏醒期时病人由于意识障碍,对于不良刺激显得较为敏感,可出现躯体的扭动、四肢乱动、头痛、烦躁、极度兴奋等应急行为,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将会危及病人安全,对患者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由于全麻患者发生术后躁动的机制仍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物中枢性抑制作用消失后,患者意识虽已恢复,但部分物的残余作用致使大脑皮层与上行网状激活系统(觉醒激活系统)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部复原,从而影响患者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6]。有研究表明,术前患者的情绪会直接影响麻醉复苏和手术的效果,还较容易导致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7]。该研究对比了增加中医护理后,患者术前和术后的焦虑评分,发现在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有中医护理的患者术前、术后的焦虑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下降,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中医护理,特别是情志护理对于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非常有效,也有很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的结果类似[8]。在麻醉期的操作配合、躁动情况及术后使用镇痛剂情况研究中,该研究发现在介入中医护理后,相对对照组,患者在苏醒期的操作配合度提高(59%93%),躁动出现率下降(41%7%),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者数目减少(153),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所有患者的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进行比较,发现两组患者的躁动评分的构成有所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对对照组,中医护理患者的躁动评分大多分布在1~2级中,少数分布在3~5级中。目前,全面的中医护理对麻醉期躁动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但赖爱华[9]等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医揉按联合穴位中医揉按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降低老年髋部手术全麻患者苏醒期的躁动评分。这与该研究结果类似,但该研究在中医穴位按摩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中医情志护理、中医耳穴埋豆等多种中医护理方法。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以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护为特点,讲究情志护理,重视心理护理,能弥补现在西医护理的不足之处[10]。

该研究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介入了中医护理,数据显示相对对照组,中医护理组的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焦虑评分均下降,苏醒期的操作配合度升高、躁动出现率下降,躁动评分降低,术后使用镇痛剂的患者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早期中医护理的介入,可以在围手术期间展开针对性的护理,争取患者的积极配合,对症处理,护理得当,避免有害刺激,可明显减少并发症和避免术后躁动造成的医源性损伤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于艳,房特,佟盛艳. 全麻恢复期患者躁动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1):90-91.

[2] 魏源.多维焦虑评估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30-31.

[3] 张伟,杨惠杰. 全麻手术病人苏醒期的躁动因素分析和护理[J]. 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11-113.

[4] 钱会南. 中医情志病的病因病机与诊治研究现状及展望[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4):711-713.

[5] Lee A,Chui PT,Gin T.Educating patients about anesthe-sia: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media―based interventions[J].Anesth Analg,2003,96(5):1424.

[6] 段群颖. 全麻后苏醒期躁动患者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53):251-252.

[7] 刘正楠,王斌全. 围麻醉期的护理干预对缓解全麻苏醒期躁动的研究[J]. 中国医疗前,2013(6):1-3.

[8] 杜存英. 中医护理对外科手术前失眠及焦虑患者的影响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4(36):220-221.

[9] 赖爱华,常少仪,杨伯梅,等.中医揉按及穴位按摩在全麻老年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应用及效果[J]. 哈尔滨医药,2015(4):3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