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1篇

赵忠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社区与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1980年开始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国著名的家庭教育研究专家。《中国家庭教育》杂志主编,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任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口文化促进会学术委员等职。我国第一位家庭教育研究生导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近年来,不少年轻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由于家长们在孩子早期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致使有些家庭的早期教育步入了误区。那么,究竟该怎样看待早期教育、又怎样进行早期教育?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教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教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赵教授的解答也许能为一些家长指点迷津。

专家访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近些年来,有人把早期教育吹得神乎其神,个别城市甚至有人挂出了“神童教育”的牌子,再加上有些媒体的炒作,于是,给不少家长造成误导,使他们也信奉“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作为家庭教育专家,您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又怎样评价早期教育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赵忠心答(以下简称答)年轻的父母们应该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什么样的早期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都是有利的。确切地说,科学的、适时的早期教育是有益的;不科学的、任意超前的早期教育不仅无益,而且还是有害的。比如:有人说,“早期教育没做好,孩子这辈子就完了。”这种观点太绝对化。人的成长和成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许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的成长和成功就是这些不同的阶段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能说哪一阶段是最重要的,哪一阶段是不重要的。应该因人而异,有的人早期教育很成功,但也不见得今后就一定能成功;有的人早期教育不够成功,但是也未必就影响这个人以后的成功。北大的副校长陈章良7岁以前一个字都不认识,可他29岁就成了博士生导师。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片面夸大所谓早期教育的作用,是不科学的。

至于“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比如,长跑时,如果起跑慢了那么一两步、两三步都是没有关系的,关键是中途要有实力,有冲劲,最后那一两百米能够很好地冲刺。正如跑马拉松,开始慢一点不要紧,在漫长的跑道上还有很多可以获得成功的机会。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也是这样,把人的成长过程看成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是“早期教育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问:目前,有不少家长都把早期教育理解为“超前教育”,请您谈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答:“超前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教育大大提前:主张让孩子在3岁以前,掌握3-6岁的知识,3-6岁学小学的课程,小学时学中学的课程,中学时学大学的课程。这种教育对个别儿童有可能适应,而对绝大多数儿童来说却不一定适应。

当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确实存在“越超前越好”的倾向。有的省市《家庭教育大纲》甚至把“超前性”作为家庭教育的一个教育原则提出来。一些商家也迎合某种不正常的心态推波助澜,鼓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于是,在早期家庭教育中就出现了任意超越儿童年龄发展阶段的“超前教育”,“超早期”进行一些行为能力训练,“超早期”进行智力开发。比如,在孩子能力还很差的时候就进行某些“高难”动作的训练,刚出生几十天就教孩子练“迈步走路”;刚刚学会说话,就教孩子背唐诗、学英语;在孩子两三岁时就把小学的算术、语文课本拿来教孩子“攻读”;有的人甚至主张把小学要解决的问题提前到3岁,做到“0岁识字,3岁扫盲”等等。我认为,儿童从0岁到6岁之间,是身心发展相当迅速的时期?但要促使其发展,是有条件的。按照美国著名儿童学家格塞尔的思想,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是更看重于“成熟”。

早期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不能跟学校教育即正规教育相比。幼儿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也是一种非正规教育,不能把教育过早地正规化。幼儿园教育,孩子从小班到中班,再从中班到大班,是无需考试的。孩子到了某一个年龄,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相应的班,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进程,我们不能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

问:除了一些家长急功近利,将早期教育变成了“超前教育”,您认为目前在早期教育方面还存在哪些误区?

答:概括起来说,主要以下两大误区:

严重的过度教育。目前有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就是,学龄前儿童除了上幼儿园之外,还要上各种学习班和特长班。可以说,现在的孩子从一出生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包袱。其实,这样做不好,最好的早期教育是让孩子过得愉快,获得快乐。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剩余的精力,让他们充分展示爱玩的天性。不能把学龄前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和上学的孩子一样。教育过度,肯定会适得其反。孩子在这个阶段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让孩子过早地背上学习、生活的十字架。我们要让孩子充分地享受他们的快乐童年。

复杂的知识教育。有人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孩子早识字,多识字,早学算术,早学外语等等,其实,这是不正确的。我觉得,不论是识字,还是算术,都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而且这个基础应该是全面的,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强调某一个方面,这样做,必定是以牺牲其它方面为代价的。另外,早期教育还存在重智轻德;重视智力因素,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特长发展,忽视全面发展;重视知识,忽视能力;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营养保健,忽视体育锻炼等误区。

问:既然早期教育不提倡大量地、机械地灌输抽象知识,那么它的主要教育任务是什么呢?

答:我认为,早期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要学好母语;三是丰富感性知识,掌握生活常识。到入小学之后,孩子再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

在学龄前阶段,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掌握生活常识,这是直接经验。上学之后读书,书中讲的就是间接经验。所以用认识论的观点来看,要想掌握大量的间接经验,首先应该掌握大量的直接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间接经验。生活常识就是感性知识,只有感性知识越丰富,将来学书本上的理性知识时,才能有更好的理解力。书上的知识不能死记硬背,要靠理解来记忆。所以过早地让孩子读书或识字,甚至大量灌输一些抽象的知识,而不是先丰富孩子的感性认识,这实际上是违背认识论的。最终也是行不通的。

爱涂鸦的女儿

我的女儿刚两岁,她乖巧懂事,而且对图画挺感兴趣。一有空,我就领着她满家属院“疯玩”,玩累了,就给她讲讲故事,看着她满地涂鸦。可是我父母非常反对我的做法,多次要我提前教孩子认字、识数、背古诗。我该如何做呢?

湖南益阳读者田野

你父母的要求并不正确,科学地说,受儿童的年龄和各方面发展水平的制约,早期教育不能任意地超前,超前一定要慎重。正确的做法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给孩子相应的能够接受的知识。而人为地强化,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学来的知识,是不扎实的,也会有许多漏洞。

美国儿童学家格塞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就是“双生子爬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一对双生子中的一个从出生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爬梯训练,连续6周。到第52周时,他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孩子不做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时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但到两周以后,这个孩子不用旁人帮助,也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成长是受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人为地任意提前训练,效果不见得更好,不见得有那个必要。不仅没有必要,还会给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造成负担,弄不好还可能影响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赵忠心

这样的教育对吗

我们社区附近的两所小学都是全市一流小学,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入学后在学习上能显山露水,往往在孩子入学前就开始灌输大量的小学知识。我们这样的教育科学吗?

河南南阳读者夏后秋

家长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孩子将来进入小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别人高,能在学习的竞争中占有优势。提前进行教育和训练,可能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占有一些优势。但很可能只是一时优势,不见得能一直保持下去。

对此,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做过的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则从3个月开始,就提前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平均高出15点。然而,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因为有些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入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逐渐地丧失了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上述实验告诉我们,进行超前教育和训练的人,自认为进行超前早期教育就一定会“早出人才”,出高水平的人才。这仅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是一种推测而已。

赵忠心

自责的母亲

我和两位朋友都是同一年要的孩子。现在三个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他们两家都在教孩子小学知识,此外,一个在学电子琴、一个在学打乒乓球。由于我们夫妻俩都在工厂上班,不知道咋教孩子,只能靠幼儿园里教点东西。一想到孩子的未来,我非常后悔没抓住他前两年的学习时间,我该怎么办?

甘肃天水读者 覃琴

其实,你没有必要自责。作为家长,一定要明白:一个家庭一个背景,一个孩子一个特点,必须因人而宜,因材施教。适用于一切家庭、一切家长、一切孩子的“绝招”肯定是没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学会思考,学会判断,学会选择。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家长才能够把握好早期教育的方向和方法,走出早期教育的误区,陪伴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为孩子漫长的人生征程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过早地灌输书本知识,孩子往往都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的,这样一来,势必会扰乱今后正常的学习。你想想,全世界的小学都是6、7岁上学,最早也是5岁半上学,为什么都定在这个时间?说明人只有到了这个时期,才能学习间接经验,才能掌握理性知识,再早了就不行。也许个别人可以,但多数都是不行的。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2篇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088)

[摘 要] 为了解0-3岁婴幼儿参加早期教育的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1名幼儿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接近半数的婴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盈利性质的早教机构的学习;家长在时间和经费上的投入较为理性;对早教机构家长最不满意的是师资;是否参加早教机构的培训对家长教育方式影响不大。今后对早教机构的发展,政府应加强监管;早教机构应努力提高师资质量,优化课程体系,重视婴幼儿家长教育。

[

关键词 ] 早期教育;0-3岁婴幼儿;父母教养方式

一、问题提出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与实践的不断进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能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展,为其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教育对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重视o至3岁婴幼儿教育”。《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提出了0-3岁婴幼儿教育的公益性发展方向。2012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的通知》,将在上海市、北京市海淀区等14个地区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

国外0-3岁早期教育政策和相关研究都非常丰富。如新西兰的“普鲁凯特计划”,英国1997年启动的“早期开端”计划,美国的“开端计划”等。美国哈佛大学早期教育专家怀特曾领导他的团队,对0-3岁婴幼儿进行了全面的跟踪研究;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法兰克波特葛兰儿童发展中心是美国最为悠久的儿童发展研究机构,他们研发的教育方案供早教专业的培训师、教师及新手父母使用。这些研究成果对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随着儿童身心发展知识的普及,我国的家长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人一生发展的巨大作用。面向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处于一种异常活跃的状态。从已有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们一致认同,在当前的早期教育实践中,早教机构和婴幼儿家长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和困惑,因此还非常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有关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参与情况的调查。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选取北京市两所公立幼儿园的540名幼儿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20/0。在所调查的儿童中,男孩195人,女孩243人,缺失23人。所调查幼儿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自编《早期教育调查问卷》,含5个维度,分别为参加早期教育总体情况、早期教育投入、早教机构的情况、早教机构质量评价、早期教育观念;共23题,题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和填空题;采取回溯式问卷调查,由家长根据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早期教育的实际情况填写。

为了解早教机构的学习是否会影响家长的教养方式,本研究采用台湾陈富美教授编制的《家长教养方式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经验证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共有59个题项,分别从权威、专制和放任等维度考察父母的教养方式。权威维度包括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专制维度包括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将温暖、说理、民主、随和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权威维度的总分,将命令、体罚、不说理、言语攻击4个因子的平均分之和作为专制维度的总分。对所得数据,全部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早期教育机构以经营性、盈利性居多

在所调查的461名幼儿中,有44.1%的幼儿在0-3岁期间参加了早教机构的培训。在参加早教机构培训的幼儿中,有69.4%的幼儿参加了1个早教机构的培训,其余幼儿参加了2个或2个以上。36.3%的幼儿参加的早期教育机构是外资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其余依次是国内企业性质的早教机构(31.2%)、幼儿园办的亲子班(23.2%)、其他( 3.8%)、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3.4%)、社区办的亲子园(2.1%)。由这一比例可以看出,在现阶段经营性、盈利性的早教机构占主流。

(二)儿童及家长在早期教育上投入的时间和经费差异较大

在时间投入上,幼儿开始上早教机构的初始年龄,最多的是在2岁半至3岁之间( 24.8%),其次是2岁至2岁半之间,(20.9%),6个月前开始上早教机构的比例最少(5.3%)。持续在机构学习的时间,在半年到1年之间的最多( 42.2%),其次是低于半年的(18.9%),再次是1年-1年半之间(17.5%)。

在经费投入上,每年在5000-10000元之间的最多,占39.1%,其次是5000元以内,占33.3%,再次是10000-20000元之间,占21.7%,2万元以上的仅占5.8%。经费投入与家庭收入相比较,19.2%在家庭收入的3%以下,33.3%在家庭收入的4~5%之间,28.2%占家庭收入的6—10%之间,10.3%占家庭收入的11~20%之间,8.9%占家庭收入的20%以上。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52.5%)的家庭在早教机构教育经费的投入上没有超过家庭收人的5%,较为理性。

(三)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及形式有待优化

婴幼儿参加的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以音乐、舞蹈为最多,其次是运动类,再次是创意美术类(见图1);主要教学形式为“游戏加活动”的占85.4%,“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占6.4%,以家长为主要教学对象的占5.2%。

此外,大多数早教机构会为家长提供服务,其中以“指导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最多,占42.4%,其次是“指导家长解决孩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占31.3%,再次是“指导家长了解营养、健康和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占12.1%,只有13.9%的早教机构不提供上述服务。

(四)家长对早教机构的师资和管理最不满意

对于早教机构,家长最满意的是教学形式,最不满意的是师资(见图2)。对于早教机构的师资,48.8%的家长不清楚教师是否为师范生。可见,师资是早教机构面临的最大问题。

对于早教机构的效果,25.50%的家长认为很好,49.0%的家长认为一般,20.70%的家长认为不明显,2.4%的家长认为没有效果。可见,只有不到1/3的家长对早教机构的教育效果是满意的。

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依次是: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 36.2%)、教师资质良莠不齐(22.5%)、收费过高(20.4%)、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19.0%)、其他(1.9%)。针对收费过高的问题,研究者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在所上早教机构中,单节课时费在101-150元之间的最多,占40.2%,其次是151-200元之间,占25.5%,再次是51-100元之间的,占22.5%。可见,单节课时费在100元以上的占65.7%以上。

(五)家长普遍重视幼儿身体发育与社会性发展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关注的内容从多到少依次是:儿童身体发育情况(20.6%)、儿童与他人的交往(18.6%)、儿童认知与语言的发展( 18.1%)、儿童感知和运动能力的发展(16.5%)、探索周围环境的兴趣( 13.5%)、对音乐美术等艺术的兴趣(7.1%)、对科学的兴趣(4.o%)、其他( 1.6%)。家长认为孩子进入早教机构学习的目的,从多到少依次是:提供与同辈群体接触的机会( 43.5%)、帮助开发孩子的智慧潜能(28.8%)、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20.9%)、家长学习早期教育相关知识(4.7%)、其他(2.1%)。由此可见,在0-3岁期间,除身体发育外,家长更看重儿童社会性方面的发展。

(六)幼儿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受到影响

以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分为两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家长的教养方式在各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见表2)。但是,分别以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为自变量,以家庭教养方式为因变量,进行方差分析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差异(见表3)。可见,是否参加早教机构对家长的教养方式没有影响,家长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其教养方式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与建议

在被调查对象中,有接近半数的幼儿在0-3岁期间到早期教育机构学习过。对于没有到早教机构学习的幼儿来说,16.7%的家长是因为早教机构收费太高,也就是说,是受客观条件限制所致。这表明当前早教市场确实受众广泛,政府、社会与早教机构本身都应进一步重视早教机构的教育质量,推动早教市场健康发展。

(一)政府应加强监管

在家长反映的早教机构的问题中,选择“市场比较混乱缺乏监督管理”的最多(36.2%),可见政府监管是主要问题之一。同时,家长提出主办早教机构的单位应是幼儿园(27.8%)、社区( 24.8%)、政府专设机构(21.4%)、妇幼保健机构(8.9%),认可由社会主办早教机构的仅占12.9%,这表明家长期待政府在早期教育中行使主要职能。

首先,应明确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目前中央政府部门无明文规定0-3岁婴幼儿教育由哪个部门主管,3岁前婴幼儿教育主管归属问题仍不明确。一旦发生问题,就有可能出现谁都能管、但谁都不愿管的局面。管理上出现“真空”,也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如家长反映的师资、课程、收费以及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所以首先要明确0-3岁早期教育的主管归属,然后加强政策上的规范与引导。

其次,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合作。明确主管部门并不意味着由一个部门完全负责,早期教育涉及卫生、妇联、工商、教育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自身的组织和专业影响不同,应借助各自优势,协商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只有各相关部门的紧密合作才能促进早期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三,应需加强对早教机构的监管,建立准人和退出机制。我国目前仅有部分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有对0-3岁早期教育机构的评估细则与标准。对早教机构的质量评估,可以从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以及儿童发展评价三个方面着手。结构性质量包括师资水平、教育活动、教师与儿童的比例和班级规模等;过程性质量包括教师与儿童的关系、发展适宜性教育活动、有刺激的和丰富的教育环境;儿童发展评价则是从儿童发展的效果进行评价,即结果评价。如能从结构、过程、结果三方面设定早期教育机构的准人标准,开展动态评估监控,将能把不符合办学标准的早教机构排除在外,同时促使已经运行的早教机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与策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

(二)应不断提高早教机构的师资质量

从调查结果来看,0-3岁早教师资质量最让人担忧。我国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的人员,在专业训练、专业资格制度和职业规范等方面都缺乏规范与保障。为此,首先应加大职前培养培训。随着人们对婴幼儿教育的重视,对0-3岁早教师资的需求增大,但我国目前还缺乏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的大专院校,供需矛盾突出,因此需要在师范院校、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0-3岁早期教育专业,或者增设0-3岁儿童保育和心理发展方向的课程。

其次,应制定0-3岁早期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制度,设定该领域教师的人职门槛。现在市场惟一有资格认证的是由劳保部门颁发的育婴师执照,但调查发现,接近半数的家长并不清楚教师是否有资质。针对0-3岁早期教育对教师专业性要求更高的特点,应设置标准化的统一的从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从人口优化早期教育从业人员队伍。

第三,应加强对在职早期教育人员的职后培训。当前从事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人员,有些具备教师资格证书,但是缺少有关0-3岁的保教知识,可通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定期的、规范的职后培训,让教师掌握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实施保教工作。

(三)优化课程体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7.6%的家长对课程内容是满意的,家长在早期教育阶段最关心的除身体发育外就是幼儿的社会性,但早教机构可供家长选择的课程却以艺术类课程居多,与家长的期待不符。同时,19.0%的家长认为当前早教机构的“教学内容缺乏科学规范的体系”。为此,早教课程首先必须适合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调查发现,少部分0-3岁早教机构存在识字、算术等超前教育,这是有违婴幼儿年龄发展规律的。儿童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其主要的发展任务,在0-3岁应以动作技能、语言能力、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为主,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

其次,早期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0-3岁婴幼儿的心理发展由于被试选取较难等原因,研究还不够丰富,尤其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研究还很缺乏。各个早教机构大都宣称有自己的理论基础,但在实践操作中理论与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往往是脱离的。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还应侧重于如何与教养实践相结合。

第三,应制定0-3岁婴幼儿课程与学习的国家标准。OECD国家的经验表明,课程和学习标准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它能够为教育实践者提供课程依据,也能让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内容,提高家长对早期教育的认识。12哦国已经制定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此基础上,还应制定《0-3岁儿童保育指南》,以推动0-3岁早期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发展。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3篇

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这个结论应该说是肯定的了。许多科学研究证明,儿童早期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人的幼年时期是人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3岁时的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三分之二,12岁时基本达到成人的脑重。脑细胞间的连结,到3岁时已完成80%。大脑智能的发展,到6个月时已能达到成年潜能的50%,到3岁就能达到80%。另外,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为儿童早期学习提供了可能。有的专家认为,婴儿满周岁时神经系统的发展程度已达到成人的70%,当孩子长到3岁时,大部分已告完成。婴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快速发展,需要外界不断地给予合理的、丰富的刺激,良好的早期教育能给儿童以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得到训练,从而加速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指出: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势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坏了不易变,这些儿童进到学校里,教师需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形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是事倍功半。名家的经验之谈,是值得年轻家长们借鉴的。

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有个模糊观念需要澄清,即有的家长把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仅仅理解为早期智力开发。不错,早期智力开发是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早期教育的全部内容,科学的早期教育还包含有早期人格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劳动能力、审美能力的发展等等。

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教育呢?综合各方经验,以下几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1 在游戏中进行教育。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孩子认识世界、培养完善人格的主要途径。成人应根据婴幼儿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正确地挑选玩具,由易到难地安排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游戏,使孩子在游戏中懂得各种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讲故事,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展孩子的视野。从故事中使孩子懂得是非、美丑、善恶,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诚实、勇敢的人,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

3 带孩子去旅游、逛公园,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大千世界气象万千,那里有孩子们取之不尽的知识,把他们带进这千姿百态的世界之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浓厚兴趣,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用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手段来陶冶孩子的心灵,发展他们的智力。孩子生来爱唱歌,爱画涂鸦画,家长们只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兴趣,孩子们在从事某项艺术活动中,身心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随着艺术上造诣的高深,他们的身心都会得到完善发展。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4篇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我们坚持以服务于家长的主导思想,以促进婴幼儿发展为本指导思想,根据家长的需求,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切实提高家长科学养育能力,开启潜能,使宝宝健康活泼的成长,使0-3岁散居婴幼儿受教育的普及率不断提高。同时也不忘提高我们老师的早教指导能力。

二、现状分析:

1、上学期参加的人数还是比较多的,这足以看出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了,从参加活动的孩子的月龄来看,小月龄的孩子人数也在逐步增加,因此本学期设计游戏时对月龄段的考虑应该再仔细些。

2、从每次陪同孩子前来参加活动的家庭成员来看,其中奶奶占多数,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早教指导员应该给不同的家庭成员提供不同的指导内容、指导方法。

3、由于我园的新教师占多数,因此在活动中的指导能力还不够,本学期有必要继续组织新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使她们更好的了解这月龄段的孩子,以便能在活动中更好地进行指导。

三、具体工作及措施:

1、继续做好亲子活动的宣传工作。利用发邀请涵、到相应街道贴通知等形式,提早让家长们知道我们的活动,并能安排时间带孩子来参加。

2、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听取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调整,提高早教工作的有效性,使早教工作更科学化、合理化,以适合家长的需要。

3、继续完善0-3岁的婴幼儿动态发展档案的建立。

4、继续丰富游戏内容与形式,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我们更多创设机会让家长的互动游戏,而大月龄的孩子则以丰富的游戏形式使其进一步感受幼儿园的游戏活动。

5、继续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婴幼儿知识,掌握与婴幼儿家长沟通的技巧,提高教养水平,提升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到细、做到位、做扎实。。

6、利用我园举办的一些大型活动,邀请0-3岁的孩子一起来参加,如:“夏雨幼儿园六一节活动”等活动,使他们更加熟悉幼儿园、更加喜欢幼儿园。

四、每月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夏雨幼儿园早教指导站的工作计划。

2、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四月份:

1、开展早教指导活动。

2、组织教师学习《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

五月份:

1、邀请0-3岁的孩子参观我园的“艺术节活动”的展示作品。

2、向家长发放科学育儿知识。

六月份:

1、向家长发放科学育儿知识。

2、早教指导工作小结。

幼儿园早教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根据《xxxx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实验工作方案》(xx教基[xx]48号)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幼儿园为核心,依托家庭、社区,对所在社区0-3岁婴幼儿的教养者进行指导服务为宗旨,以提升社区0-3岁儿童家长的科学育儿水平,促进儿童早期身心健康成长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发挥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优势,扩大幼儿园早期教育的示范、辐射作用,运用丰富多样的早教指导形式对辖区内0—3岁的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开展早期教养指导活动,切实提高0~3岁婴幼儿及其家长的受教育率,促进0-3岁早期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工作目标

1、宣传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知识和实践操作方法,有效促进社会对0-3岁儿童早期科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了解,全面提高全县0-3岁儿童家长或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

2、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教服务活动,使家长更乐于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帮助家长掌握0—3早期教育的科学教养方式,提高家长的育儿经验。

3、加强早教师资力量的培训,培养和建设从事0-3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设计、组织、开展早教指导工作的能力。

三、工作措施

1、组织广大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执行《xxxx省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明确0-3岁儿童早期教育指导原则、目标内容、组织实施与评价方式,不断提高早教育儿理论水平与指导能力。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5篇

早期教育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但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的重点应发该哪里?有关专家认为早期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身体方面。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二是良好性格方面。父母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

三是智力开发。让孩子开阔视野,多接触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知识,锻炼能力。主要的是学到如何学习和创新的方法,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早期学习标准;质量评定和推进系统;早期教育质量;美国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9-0042-05

一、从标准到教育标准

标准是基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相关机构批准,以供共同遵守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标准作为解决产品质量问题,提高生产效率的对策,在工业企业中最早出现和被运用。20世纪中期以后逐渐扩展到商业、政治、教育乃至艺术等诸多领域。现今时代,人力资源越来越多地被人们视为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全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由此,经济领域内的标准化做法被移植到了教育领域,出现了所谓的教育标准。

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国学生基础学力的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显著下滑。受此触动,80年代以后的美国政府开创性地为全美基础教育设立了教育目标。与此同时,各学科国家级的专业协会纷纷围绕教育目标展开了相关研究,全美数学教师协会率先提出数学学习的内容标准。那以后,各州纷纷开始制定本州的教育内容标准。一时,标准化运动成了教育改革的抓手。〔1〕

二、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

21世纪初,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早期教育在个体学习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美国各州教育主管部门在K-12(幼儿园~中学12年级)标准化运动的引领之下开始为儿童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即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应该会做什么的标准。至今,美国各州均已为本州3~5岁儿童制定了早期学习标准或指南,超过半数的州还专门为婴幼儿制定了早期学习指南。〔2〕

由于美国的早期教育服务项目类型繁杂、资质不一,政策上的支持缺乏明确的可持续性,管理上也呈现多头化的局面。因此,不同于K-12标准化运动关注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否应该设立全国统一的标准,如何利用标准促使教学效益最大化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最主要目的是运用标准来促成各种早期教育模式的融合,即借助早期学习标准,创建一个统一的保教系统,整合原本零散且缺乏有效组织的各类保教项目,以提升早期教育质量。〔3〕下文将先介绍早期学习标准的几个主要运用,并介绍学者们就如何通过早期学习标准来提升教育质量形成的相关思考。

三、早期学习标准的运用

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通常将儿童的早期学习内容分为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数学、社会与情感、艺术、科学、社会学习及学习品质八个领域,〔4〕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主要运用包括: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举措,以及课程与儿童发展评价等,它们既与早期学习标准密切相关,也是早期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1.早期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标准的制定

早期学习标准规定了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与此相适应,早期学习标准也成为了各州制定早期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Early Childhood Educator Professional Competencies,简称ECEPC)标准的重要参考。

根据美国各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2009)的调查,已有33个州基于本州早期学习标准分别制定或修订了ECEPC标准,该标准明确了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早期学习标准对于ECEPC标准制定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ECEPC标准明确了教师应该掌握的有关儿童发展的内容,早期学习标准与教师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直接对应;其二,ECEPC标准明确了一名优秀教师在有效支持和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时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这是与早期学习标准密切关联的。

目前,美国的一些州将达到ECEPC标准作为教师职前获得学历和资格证的要求,还有一些州将ECEPC标准作为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晋升考评的部分依据,也有一些州对职前和在职教师都提出了ECEPC要求,如弗吉尼亚州于2007年根据其早期学习标准制定了早期教育工作者专业能力标准,并要求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将这些标准内容纳入其培养方案。

2.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目的之一,但标准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新鲜事物,如果不能加以恰当理解和有效运用,则可能会对教师的儿童观、教学行为等产生负面影响。〔5〕要使教师深入理解早期学习标准,并将其有效运用于教学实践,就需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专业发展支持。专业发展支持有两种基本类型——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早期学习标准推出之后,美国各州有针对性地推出了各种举措,以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1)职前教师专业发展支持

高等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越来越多地强调对早期学习标准的理解和运用。2008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当时已经有30多个州的高等院校早期教育专业在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而2008年之后的早期教育专业大多已将早期学习标准纳入课程体系。比如,缅因州的2年制社区学院和4年制早期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就已将本州的早期学习标准融入其中,其中还有一些课程把早期学习标准作为教材内容。同时,不少州也开始强调为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关服务,比如,南卡罗来纳州要求2年和4年制高等院校的教师参与“培训者培训”项目,学习如何在课程中有效运用早期学习标准。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误区;原因;对策

一、我国当前学前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前社会上对于早期教育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教育决定论盛行。在早期教育领域中,最为盛行的一种说法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缺乏良心的所谓“专家”,不负责任地宣扬鼓吹,搬出诸如“最新脑科学研究表明”之类的术语,极力夸大超前教育和超前智力开发的作用,甚至将早期教育提高到决定孩子一生的高度。

2.重外轻内,本末倒置。研究表明,3-6岁是孩子性格塑形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至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而当前的早期教育看不到这一点,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发展,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情感、能力这些对孩子影响更为深远的方面。片面理解“幼小衔接”概念,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致使幼儿园小学化。

3.求高求全,过度教育。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弱势。如果家长非要给正常的孩子定一个超常的标准,那结果只能等于拔苗助长。但大多数家长却没有或者不愿看到这一点,而是对孩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和重托。

二、产生误区的原因

1.传统考试制度导致人才标准单一化。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以及在此之下的考试制度,导致人才选拔制度具有纵向的人才选择“顶端化”和横向的人才选拔“单一化”。在此情况下,升学这个指挥棒仍然具有压倒性的导向作用,高分数仍然是现实教育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在目前的中国,期望所有学校办学质量、师资条件、教学设备、学校环境都达到优质水平不现实。而这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优质名校稀缺,从而催生了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之风。

2.家长从众心理致使孩子“被责任”“被希望”。出于传统,中国的家长大多会刻意地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去攀比,这与西方教育中注重儿童自身个性发展有很大差异。喜欢用孩子的成就来为自己脸上贴金,是中国父母的一个“陋习”。由此,中国的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被责任”“被希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给孩子,尤其那些事业比较成功的父母容易以自己的尺度去衡量孩子,规划孩子的前程。而在这其中,孩子自身的个性、权利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3.营利机构行为引发不科学的泛滥宣传。近些年,大大小小、形形的亲子早教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的各大城市兴起,许多家长也对早教趋之若鹜。在这些机构有关早期教育的功利性的、不科学的宣传中,早期教育变成了适合所有儿童成长的万能灵药。

三、几点疗治对策

1.建立关于早期教育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早期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刊物等现代传媒的影响,建立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有效控制有关机构的功利性、不科学的宣传,使广大家长既充分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又不至于因为过分重视而引发恐慌性的早期教育潮,在家长中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早期教育观。帮助广大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儿童早期教育知识范文第8篇

2、 医学证明:经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其远期表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

3、 专家说:社会上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

4、 幼儿的学习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让家中唯一的宝贝长大后能考上重点大学,找到好工作,甚至能赚大钱,已经成为当今国人家庭生活的头等大事。正是为了迎合这种心理,前一时期在一些文化商人和媒体的联手操作下,“小作家”、“小神童”等神话不断涌现,培养“天才儿童”的“革命性”学习方法也频繁地见诸于书籍、报刊和广播电视,《哈佛女孩刘亦婷》所受到的全国范围的追捧就是最好的明证。这铺天盖地的宣教反过来又成为一种标准,继续加强父母们对早期教育的误解――把孩子培养成智商130以上的小神童,提前学习小学课程保证好成绩,特长爱好多多益善等成为年轻父母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心态。

超前早期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朋友的女儿思思今年6岁,聪明又可爱。但是,爸爸妈妈发现她最近变得越来越不爱说话,不爱笑了,还常常半夜惊醒,醒后一头一身的汗,全家人为此急坏了。带她去医院就诊,经医生诊断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造成的。医生介绍说:压力过大会使人感到头昏脑胀、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思维呆滞、紧张和焦虑。思思的爸爸妈妈为了让她能够多学些东西,给她报了绘画班、钢琴班等很多特长班,别的孩子学的,她一项也没落下,一个6岁的孩子同时兼顾这么多种类、又这么大量的学习任务,当然力不从心了。在爸爸妈妈期许的目光下,越是希望做得完美,讨大人的喜欢,越是不如意,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表现出情绪和行为上的失常。医生说若不及时纠正,会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对孩子造成永久性的伤害。朋友现在一提起孩子的学习就后悔地说:我以后再也不给她压力了,她愿意学什么就让她学什么,她快乐就好。

林林3岁起在幼儿园就开始识字了,两年过去,现在已经认识1800多个汉字并可以独立阅读了,全家人别提多高兴了,一有客人来,就让林林“表演”认字、读书。慢慢地林林与邻居小朋友玩耍时变得既傲慢、又不讲道理,常常以“神童”自居,以自我为中心,指挥别人干这干那,在家也不太听爸爸妈妈的话了,批评他时还学会了顶嘴。林林的父母可能还不知道,认字多并不表示他就是神童,在重视他知识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了他的品质教育。

6岁半就写出了长篇小说《窦蔻流浪记》的窦蔻,称其为“神童”一点也不为过。但过早的成名、成人化思维使这个孩子的性格已经有点扭曲――自视甚高,对谁都严加防范,不信任。记者采访他时提问题,他从不正面回答,总是反问记者。尽管年纪很小,由于早熟,他没法跟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这对他与人正常的交往、沟通、合作是非常不利的。孩子过早出名会变得很浮躁,自以为了不起,不思进取,藐视、防范甚至敌视周围的人,如不及时纠正,最后很有可能变成“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悲剧人物。

在采访中,一位孩子的家长向记者诉说孩子的变化:“我们的孩子自从报了奥数班后,虽然比以前运算得快一些,但我也发现他错得也比以前多了一些,并且还有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想改都改不过来。” 另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自从上了“英才班”后,认字多、运算快、会英语、明显比同龄小朋友“聪明”,但是却变得胆小、自私,一遇到挫折就默默流泪。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年级的李老师说:“孩子学前学过写字,会带来很多困扰――最常见的是儿童执笔姿势与写字笔顺的错误,这使得老师们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指导纠正;另外,老师教的生字,孩子已经会写了,引不起学习兴趣,于是捣蛋,不守秩序,影响他人,养成上课不专心的坏习惯。”

有些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打下一个好的学习基础,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就教孩子读书、写字、做算术等。更有幼儿园在大班就开始教小学一年级的课程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它迫使儿童背起不适于自己年龄的负担。让人震惊的是,在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告诉记者,自己“愿意变成小狗、小猫,这样就可以不写字、不背诗了!”――面对超负荷的学习压力和毫无乐趣的童年生活,竟然有孩子在他们天真烂漫的年龄,产生了如此悲观厌世的情绪和想法!

医学实验证明:超前早期教育之过失

孩子在妈妈的肚子里就欣赏音乐, 1岁学数数、外语,1岁半背唐诗、儿歌,接着开始上各种各样的“班”……这样一个安排应该说是时下很多父母为孩子制订的一份成长计划。殊不知,就是这样一份“完美”成长计划竟然是导致孩子“生病”的罪魁祸首。天津市儿童医院对近万名就诊儿童的调查显示,因父母早期教育不当,大约有26%和15%的孩子分别有多动障碍和注意力障碍。

许多人都知道一个著名的实验: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实验说明,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到了不同的年龄段自然就会获得不同的技能,不应过度强调技能,很多的技能其实都是与生俱来的。一些期望孩子成为天才的父母,在婴儿才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孩子走路、认字,医学证明,孩子该爬的时候不爬而练习走路,其长大后的协调功能比会爬的孩子差得多。

天津市儿童医院体检中心室对60名3~4岁儿童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接受过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孩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完美,创造力和学习能力非但没有加强,孩子们的逻辑记忆能力反而大大减弱了;孩子在经受过特殊早教以后变得没有爱心,不再懂得去包容别人。这是因为家长、老师在对孩子进行灌输知识的同时,会有意无意地把一些成年人之间的竞争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比方说,同在一个班里上课,父母往往告诉孩子要多表现,想办法让老师喜欢自己,不要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久而久之,互相竞争、互相争宠的观念就在孩子心中萌生,造成爱心减弱、心地狭隘。

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课题研究组等单位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失衡的发现率为15.6%。其中,有8.75%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学习能力发展失衡问题。而早期家庭教育失误常常加剧孩子能力不均衡发展,使孩子从爱学变为厌学。不良的教育环境、缺少适当的教育机会、富有刺激性的食物、过高的教材要求、父母的过度溺爱都是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失衡的重要原由。此外,独生子女们缺少伙伴,单调的生活妨碍了孩子在语言、动作及动手能力方面的发展。

专家谈:超前早期教育的危害

在不久前召开的“儿童早期发展与参与”研讨会上,北京儿科研究所儿童健康与环境研究室主任丁宗一不客气地指出:“现在社会上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不管弄出多少名堂,在我看来,很多都是伪科学!”“儿童的发展必须在适宜的生理成熟度的基础上,才能进行适时的训练。”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赵忠心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对“天才儿童”的盲目炒作,实际上是在误人子弟。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有作用但不是万能的,不是父母想到的孩子就一定能做到。不能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家庭教育不是说不教育,应该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为乐趣而学习,而不要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学习。

赵忠心同时认为“哈佛女孩”刘宜婷的培养方法仅属个案不可复制。

家庭早期教育应该怎么做?

早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有些父母认为早期教育就是让孩子多认字、多做题:1岁认1000个字、3岁认3000个字,加减乘除都会算。不但不能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很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些父母不仅为孩子的成绩沾沾自喜,还以为这就是科学的育儿方法。实际上,真正的早期教育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学习兴趣、对事物的好奇心、对生活的认识,还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正确态度。

现在,年轻父母越来越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但许多家庭却对早期教育存在着观念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不当。很多人认为早期教育就是单纯的智力开发、技能培养,所以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参加多种技能的学习班,这种用高年龄段的标准去要求一个低年龄段的孩子的方式显然是不正确的。

幼儿不是不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坚韧的品质和良好的心理承受力,这是幼教要完成的任务。

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玩”幼儿教育教专家指出:早期教育的核心就是一个“玩”字。学龄前的孩子应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去观察世界,去体验生活,促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爸爸妈妈们,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引导方法,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玩中教,在玩中学,让孩子在玩中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我们可以让孩子去听音乐会,去欣赏画展,去看歌舞,去看体育技能比赛,去看动植物,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千姿百态的各种现象。让他们将听到的,见到的,感知觉到的大量信息抢先注入到大脑里。使得大脑成为储存信息的大仓库,汇聚知识河流的大海洋。这样的早期教育效果好,符合孩子的生理特点,又不需要花很多的钱。父母们又何乐不为呢?!

原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现旅居美国的陈宁,与笔者是多年的好朋友,她借鉴西方教育观念,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玩。她除了跟一双女儿一起做游戏、搭积木、玩拼图外,还变着花样陪孩子一起玩。在院子里种花养草,在树上给小鸟架个小房子等着鸟儿来坐窝,到树林里观察各种小动物;带孩子游泳、溜冰、滑雪、旅游,以引起女儿玩的兴趣,平等地对待孩子,与孩子交流,把她们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女儿在玩中学习、成长。

早期教育是智育与德育并重孩子在4岁之前就能掌握一生中50%的行为能力,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更为全面。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拥有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感知刺激丰富、充满温暖爱心的家庭环境中。一般来说,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因素。而且,6岁以前是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性格的关键时期,是奠定高情商的起始阶段。

在早期教育问题上,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早期教育除正常的智力开发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孩子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父母大可顺应孩子这一心态,多鼓励孩子尝试,让他自己去体会、感受,在尝试中产生自信心。在探索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家长不要急于指责、嘲笑、挖苦和恐吓,应该教给他相应的知识和恰当的方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我们深知,大多数父母、特别是知识层次较高的孩子父母,并不是不明白超负荷早期教育的弊端,但是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许多家长也表达了自己的顾虑: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他们总不能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输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