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我县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全面提高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现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l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28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意见》(桂政发〔*〕192号)《国家教育部(原教育委员会)颁发的小学管理规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校常规管理规定》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教育教学业务”主要指小学内部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科研工作、学生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业务。

第三条小学的工作重点是教育教学工作。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服从和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县内城区小学、各乡镇中心小学、各村小学及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

第二章管理体制

第五条根据我县小学校点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教育主管部门直接管理各中心小学,中心小学直接对县教育主管部门负责;县通过乡镇中心小学管理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各村小学和社会力量办学的小学直接对中心小学负责。

第六条县对小学的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机构或部门有:县教育局教育股、教育局秘书股、教育局教研室、教育局电教站、教育局仪器站等,由教育局教育股协调管理。

第七条乡镇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机构是乡镇中心小学。乡镇中心小学是县教育部门领导的教育机构,同时又是协助县教育部门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实施管理的事业机构;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的中心,同时也是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中心,对本乡镇村小学教育教学业务具有组织、指导、协调和质量监控的职能。乡镇中心小学校长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县、中心小学、村小学三级要根据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小学管理制度,确保全县小学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对认真履行职责的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应予奖励。

第三章工作职责

第九条小学各学校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教学课程计划开齐课程,上足课时;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业务管理制度,保持良好教学秩序。严格执行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运转,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三)健全学籍管理制度加强学籍管理。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入学、转学、休学手续完备。逐步取消留级制度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积极组织开展校内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广泛开展校内听课评课活动,努力探索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规律,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五)严格贯彻执行县颁布的教学常规,督促教师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测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六)切实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积极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法制观念和安全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德育工作要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七)应重视体育和美育工作。认真上好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学校应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美育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服饰、仪表、语言、行为等审美要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八)积极参加县级、乡镇组织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教学经验交流、教学质量调研等活动;积极协助县级教研室部门和本乡镇中心小学在本校开展教研活动。

(九)加强本校教师的教育、管理和培训,大力抓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积极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和其他形式的学历培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十)各乡镇中心小学,每学期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要上交教育局教育股,教研计划和总结要上交县教研室。各村小学的工作计划和总结要上交本乡镇的中心小学。

(十一)积极完成县教育部门和乡镇中心小学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条乡镇中心小学在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除了要履行以上的职责外,还要履行如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示范作用。乡镇中心小学要依法依规办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在教育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校园安全卫生、“两基”巩固提高等方面成为本乡镇小学办学的示范,带动全乡镇小学的发展,促进全乡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发挥小学教研中心作用。小学教研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中心,全乡镇小学教研活动由中心小学组织实施。在中心小学校长统一领导下,由中心小学教研组牵头,组织全镇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课、教学观摩、教学竞赛、课题实验、经验交流、教学基本功训练、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中心小学校长、辅导员等领导应有计划地深入各小学听课、指导学科教学和学校管理.

(三)发挥小学教师进修培训基地作用。乡镇中心小学是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乡镇中心小学负责制定并实施本乡镇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并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加强小学生学籍管理。建立全乡镇适龄儿童档案,掌握全乡镇每学年适龄儿童人数,严格控制学生辍学。己入小学的儿童,在中心小学造册建立学籍档案,并于每年9月底前报一份到县教育局教育股备案。

(五)负责本乡镇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两基”档案收集和管理等工作。

(六)协助和配合乡镇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办学责任,促进本乡镇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做好组织发动学生入学、维护学校治安和安全、校舍建设等有关工作。

(七)在县教育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小学毕业考试命题和组织考试等工作,配合做好小学教学质量调研工作。

(八)完成县教育部门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第十一条县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仪器站在小学教育教学业务管理方面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加强对乡镇中心小学的领导、管理和指导。

(二)检查督促各乡镇小学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抓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检查督促各乡镇各小学抓好学额巩固工作,严格控制学生辍学率,巩固和发展“普九”成果,促进全县小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四)指导各乡镇中心小学组织开展全镇性的教研活动,总结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五)督促各乡镇中心小学加强对本乡镇各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督促各学校和各学科教师按照教学常规要求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

第十二条县教育局的有关股室要根据新的小学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大力加强对小学教育教学业务指导与管理。

第四章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制度。学校要建立德、智、体、美全面评估教育质量的科学标准,要通过多种形式评测教学质量,不得以考试成绩排列班级、学生的名次和作为衡量教学质量、评定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第十四条教育教学工作调研制度。县每学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小学教育教学调研不少于1次;乡镇每学期开展全乡镇的调研不少于2次。调研前要制订出具体的调研方案,调研结束后要撰写出调研报告,并送交教育局、教研室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中心小学校长。

第*条校本教研制度。学校应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与措施。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从改革实践中不断发展。各小学每周要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集体备课、教学研究等活动不少于2小时(中心校每周星期一、三下午4∶00-5∶30,村小学每期星期一下午放学后,为活动时间),教师要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各中心小学每学期要集中全镇各村小学的教师开展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不少于2次。每学期要组织不少于2次校际教研活动。

第十六条小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制度。各小学每学期开展学生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专题教育活动各不少于1次。每次活动要事先做好方案,事后做好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

第十七条教学常规检查评比制度。全县的教学常规检查每三年1次,抽查每年1次;乡镇每学期抽查1次;学校每学期抽查2次。三级常规检查,事前均要制订出方案,检查结束后要撰写检查总结,并表彰先进的集体和个人,推广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第十八条课堂教学听课评课制度。县教育局各股室干部每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20节。教研室教研员、中心小学业务辅导员每学年深入学校听课不少于80节,学校领导每学期不少于20节,学校教师每学期不少于15节,听课后要进行评课。

第十九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制度。县级每学年举行全县的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课活动不少于2次(由教研室小学组统筹安排);乡镇级不少于3次;校级语文、数学不少于10次,其他学科不少于1次。每次研究课事先都要制订出方案,定出研究专题,事后撰写活动总结。

第二十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会制度。县级的小学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每年不少于1次(可结合有关会议进行);乡镇内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1次;校级经验交流会每学期不少于2次。

第二十一条教学质量检测制度。根据我县在自治区立项的A类重点课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调查研究”的要求,县每学期组织1次部分年级和部分学科的教学质量检测。每次检测必须精心组织,严格要求,深入分析,总结表彰。

第二十二条教育教学评比活动制度和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制度。教学评比活动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赛、论文评比、优质课(含班会课)评比、说课评比等活动。县级每学期不少于1次;乡镇级自行举办的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次。每三年进行一次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教坛新秀评选。每次活动事先要制订出方案,活动结束后进行总结表彰。

第二十三条教育教学果奖励制度。修订完善《*县小学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方案》,按照方案的要求,每年表彰奖励1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总结推广先进的做法和经验。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作为主题教育让我更快、更好、更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站位,在思想上明确方向,在工作开展上充满动力,在工作方法上更更加切合实际。尤其是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的结合本职工作的调研活动,我的《县域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需求、内容、方向的调研》,取得的良好效果,对我的工作开展起到了良好的指引和帮助作用。

一、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调研要求,我首先结合手头已经在展开的工作制定了自己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案:

1、确定调研主题:《县域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教师培训工作的需求、内容、方向的调研报告》。

2、确定调研时间:2019年9月27日——9月30日

3、确定调研活动的活动形式:深入一线学校座谈、组织填写问卷、反馈意见信件等形式。

二、充分准备,

1、组织问卷调查材料,细化分类,设置问题,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后附调查问卷样本);

2、联系基地学校,准备座谈相关的材料、人员、场地;

3、准备、保障接受反馈意见的通道,包括电子邮箱、个人电话和办公电话;

三、按照预定的时间、地点和参与人员,我带领学校相关人员,通过组织培训老师填写调查问卷、深入基地学校开展座谈、以及汇总反馈意见邮件和电话内容,已经顺利完成本次调研活动。

四、汇总调研内容,提炼调研突出问题

本次调研结果,基本契合了调研主题,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基本方面:

1、最受欢迎的讲授老师:高校面向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和优秀的一线中小学教师。

2、最需要培训的老师:专任教师。

3、希望培训按照学科类别进行,形式多样化,时间更灵活机动便于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有利于引进激励机制,营造教研氛围。

4、培训内容上,对于个人思政理论提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现场观摩、外出学习考察研讨互动等,几个方面的要求更为迫切。

5、对目前的培训活动,非常满意的占比42%,一般49%,着体现了我们的培训活动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五、调研总结

1、通过本次调研活动,对于县域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和教研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察,倾听到一线老师的心声,使我对于有的放矢的制定培训目标,组织培训项目有了更为充足的信心和力量。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9日

一、研究背景

教育资源是社会资源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国民精神文化生活能否丰富多彩。其中,中小学教育资源又是教育资源的基础。如何进一步促进各地中小学教育设施资源均衡配置,将是今后乃至相当长时间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地方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和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不高、功能不全、设施陈旧等问题尤为突出,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水平的提升,导致了九年义务教育设施资源配置的不公平。本文主要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情况进行研究,并从中得到启发,继而有助于促进我国中小学校的建设能更加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二、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标准

(一)美国。美国是最早实行义务教育的国家,其就学政策是根据学生的居住地就近入学,即按学区入学。美国并未对中小学校建设进行统一化,它的教学关注点主要落在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美国实行小班化教学,私立学校平均约15人为一个班,公立学校平均约25人左右为一个班,极大地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基础教育是地方政府的保留权利,中小学教育行政权属于各州而不是联邦,州一级政府承担了较多的义务和责任。因此,美国大部分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以各州或县、市为主体,只规范辖区内的中小学。

美国建筑布局灵活多样,以适应不同教育目标下、不同地域环境及不同学校管理模式的需求。美国中小学很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建筑形态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教学空间丰富多样,如游戏空间、运动空间等。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美国中小学校建筑通常将学校内的大型公共设施集中设置在学校的重要位置,成为学校的“公共核心空间”。

在未来发展中,美国中小学校建筑会更重视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与同社区之间的联系,提倡学校公共设施向社区开放,实现和社区资源共享。校园建筑设计更加弹性,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学校将往“信息化校园”方向发展。

(二)日本。日本采用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学生采取就近入学原则。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偏向素质教育、创造力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生活能力和动手能力。学校和班级规模严格按照标准设置:小学每个学校12~18班,每班人数控制在35人以内,中学每个学校24~36班,每班人数控制在40人以内。新建学校一律不许超过学生总规模限制和班额限制。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严格实行必须“一刀切”。在日本,义务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所占比例很小,小学没有,初中只占10%的比例,高中占30%的比例。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日本的中小学校建筑不断发生变化,重点由量变转向质变。学校建设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解决某种用房数量的不足,而是强调中小学建筑功能要具有满足中小学生进行多种多样教学、活动的环境空间。日本中小学的每所学校建设功能都很齐全。除了国家必配的基本设施外,各地方可在最低标准上,根据自己的财力增设其他设施。日本学校建设标准很高,学校一直被作为防灾抗灾的重要场所。日本在中小学校基准面积标准中,除具体规定普通教室的面积和每班固定使用外,特别教室的数量和面积、体育馆的面积是按学校规模定量的;管理用房和各种辅助用房在标准中均未列出名称和面积,其指导性和灵活性较强。

均衡发展是日本教育发展的重要特点。日本对困难地区给予更大的支持。日本偏僻地区的校舍通常与大都市并无二致,甚至好于经济发达地区。为了统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日本以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了基础教育统一办学标准。这一制度有效地缩小了地区差异。

(三)韩国。韩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实行就近入学原则。2014年班级平均学生数,小学平均23人,初中平均30人。农村学校班额要少一些,在一些偏僻的农村地区,班额少的在10~15人左右。2014年平均每个学生享有校舍建筑面积和体育运动场馆面积分别是:小学平均为16.5平方米和16.3平方米,初中平均为14.2平方米和13.4平方米。在韩国,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教育阶段都存在私立学校。韩国在教学设施、师资、财政投入等方面各个学校标准一样。基本不存在由于学校办学条件不同而带来的择校现象。

韩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最低办学标准,制定了相关法律规定学校必备的建设用地以及必备校舍等其他设备。为了使中小学校舍更趋标准并提高学校建筑设备的质量和使用效率,韩国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先后制定了4种标准设计图,供建设学校时使用。韩国的办学设施追求简单实用,他们认为,校园环境要尽可能地减少人为建设,多给学生提供与自然接触的空间。

韩国的城乡教育差别较大,但这种差别是体现在学校教育质量上的差别,而不是学校之间办学设施上的差别。可见,韩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很小。

韩国的学校布局科学合理,功能教室设置科学合理。韩国义务教育学校没有规划建设学生宿舍,小学一般服务半径4公里,初中5公里,学生上学一般步行几百米,最远不超过2公里。同时,每一所学校建设的功能齐全,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办学设施追求实用够用,行政办公条件因陋就简。教职工集中办公,每人的使用面积不到3平方米。

(四)德国。由于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个邦、州在教育上教育体制各不相同,但普遍实行12年义务教育,提供义务教育的学校包括:(1)小学阶段:基础教育,绝大多数学制为4年;(2)中学阶段:主体学校,学制5年,前4年是基础定向阶段,毕业前一年学生可以选择继续为升学做准备,也可以为接受职业教育打基础;完全中学,学制9年,培养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实科中学,学制6年,重点培养学生毕业后接受各种职业教育或直接就业;综合中学,学制9年,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校,综合了上述三类学校特点。德国把特殊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的范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提供,且落到实处。

德国很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个性培养,故对中小学实行小班制教学,每班人数在25~30人不等,课堂形式丰富多样,课桌一般呈U字型,方便师生交流。

德国中小学建设没有统一的标准。德国大部分中小学校一般不设置食堂和宿舍,由学生自己解决。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体质锻炼,所以学校体育设施设置齐全,体育场和室内体育馆共同具备。

(五)香港。香港早在1978年就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并强制适龄儿童入学,不上学构成一种违法行为。香港的中小学教育包含6年小学教育,6年中学教育,其中中学不分设初中和高中,设置初一到初六6个年级。中小学校由投资主体的不同,将学校分为官立学校、津贴学校和私立学校,其中90%以上为津贴学校。香港对中小学校实行小班制教学,保证教师有精力关注到每位学生,极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小学每班人数为25.5人,中学每班人数为40人。

香港特别重视中小学校的校园建设。学校占地面积虽然偏小,但校园条件优越,教学设施设备齐全,规范统一,发展均衡。香港教育部门规定,小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0.9m2以上,中学生生均教室面积在1.1m2以上。学校通过各种巧妙设置,充分利用空间,尽量满足学生学校和生活的建设需求。《香港标准与准则》对中小学校建设用地作出相关规定:小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8m2左右,中学生生均用地面积在6m2左右。

(六)台湾。台湾中小学全部实行小班制教学,规定学校班额为36人左右。台湾除规定班额外,对学校办学规模也有限制。根据台湾《国民中小学校设备基准》条款,中小学的班级数量不宜超过48班,超过宜设分校,重划学区。台湾中小学坚持“一生一特长、一校一理念”,注重学生的素质和兴趣培养以及学校的办学特色。除了重视素质教育外,台湾更对创造性教育推崇备至,秉承“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传授”的理念。为促进学校创造力教育的实行,台湾通过立法与官方计划的形式,为创造力教育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

台湾学校校舍用地分为三部分,分别为校舍建筑用地,运动空间用地,绿地、庭园、步道用地,分别占用的面积为30%、30%、40%。校舍建筑教学区域除普通教室外,还包含专科教室、多目的学习空间、特殊教育教室、图书馆(室)、信息教室等。其中,规定普通教室生均面积不少于2m2,专科教室的面积按普通教室的1.5~3.0倍设置。台湾中小学校的用地面积相对宽松,分为都市计划区内、外的学校。对于国小,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2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对于国中,都市计划区内人均为14.3m2,都市计划区外人均为25m2。台湾中小学对体育特别重视,小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保证在6m2以上,中学生生均所占运动场面积在8m2以上。

台湾在中小学的建设上很民主化。从规范条款而言,采用目标与准则相结合的方式,而不是给出具体的标准,利用各种不同的功能分区,规划设计可以增加多样的变化,而在用房功能上则重视空间的多种用途。校园的建筑重视文化的传承,体现地方性特色。台湾重视中小学校校园设计,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处处教育的理念。台湾重视学校绿化,特别规定校园内校舍建筑物及操场以外的空地面积50%以上要进行绿化。台湾提倡学校资源社会化,对社会大众开放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提升学校设施设备的利用率。

各国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情况总结见表1。(表1)

三、启示

通过对国外及港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标准比较来看,我国中小学校建设可获得如下启示:

(一)推崇小班化教学。从各国的中小学教育情况来看,小班化教学是主流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表1中可看到,美国、韩国、德国中小学班额较小,小班化程度较高。日本和台湾地区班额和我国内地相差不大。香港地区和内地相比,小学班额较小,中学相差不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小学班额在50名学生左右,有些中学达到60人,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教学达到的效果不佳,教育质量不高。推行小班化教学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发展,有利于我国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行。

(二)统一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我国《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中,生均建筑面积为8~9m2/生。虽然,我国大部分城市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均高于全国标准,但大部分贫困地区建设标准与国家标准持平,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可见,我国城乡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差异较大,教育设施、资源分配严重不均,不利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该问题,我国可借鉴日本、韩国两国的解决办法: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的教育投资,教育优惠政策往贫困地区倾斜;制定统一的办学标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全国各地区维持一定的教育财政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使全国中小学基本上都具备最低限度的办学标准,缩小地区差异。

(三)严格控制办学规模。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小学建设标准都不低,但是由于大量招生,办学规模严重扩大,导致校园过度拥挤、资源缺乏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标准。而国外对办学规模都有严格的控制,超出规模应建立分校。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中小学校建设水平,应对办学规模进行严格控制,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学校教学用房功能多样化。学校建筑应往功能多样化方向发展,提倡一室多用,该做法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从简单地增加用房数量向教学空间丰富多样方向转变,以适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利用资源,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同时,又可节约投资。日本尽管是个经济发达的国家,但仍很重视校舍的综合利用和多功能空间的开发。

(五)重视体育设施建设。我们可以看出,各国和港台地区均很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为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体育馆生均建筑面积标准均较高。为了适应并满足中小学生不断增强的体育锻炼需求,我国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配备也应得到加强。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巍,方章东.促进城乡中小学教育资源均等化探析――以淮南市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2]杨秉翰,刘畅.日本中小学建设标准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胡庆芳.学校应成为社区服务的中心――美国中小学发展的趋势[J].北京教育,1998.4.

[4]陈向阳.日本、韩国教育现代化考察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4.6.

[5]田祖荫,杨宇,胡成玉等.韩国、日本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15.10.

[6]于月萍.日本、韩国基础教育考察报告[J].辽宁教育研究,2007.9.

[7]牟子元,张必信.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校建筑[J].建筑学报,1996.8.

[8]张坤.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特色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9]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规划署.香港规划标准与准则[R].2014.

[10]徐宇东.台湾教育见闻[J].两岸关系,2008.11.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我国课程改革运动的不断深化,我国各地中小学教育局积极根据地域及人文特点的不同衍化出不同版本教材,较好地切合了当地教学活动的需要,中小学教材建设取得较好发展。但同样占学生总量较大比例的高职院校却始终没有根据专业对其相应的体育教材进行契合专业实际的编写,虽然有不少校本教材开发,但质量不高、不具针对性,更难以满足高职多数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高职体育教材建设也需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设思路。

关键词:我国高职体育教材 存在的问题 建设

一、前言

高职体育教材是高职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材与教学内容、学校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发展需求是否高度契合是衡量教材成败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高职体育教学水平的重要因素。虽然我国教育部自1993年就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鼓励各校根据《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根据学校需要实现教材多样化。但近20年过去了,通过笔者走访调查,在所调查的绝大部分高职学校,能够积极进行契合学校教学特色、学生专业特色体育需求的教材研发的寥寥无几,虽然不少学校不断更换体育教材,但就其内容而言,无不沿袭本科体育教材编写框架,难以契合高职多数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因此高职体育教材建设也需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建设思路,使教材编写更具高职特色和实用性。

二、当前我国高职体育教材建设弊端及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重竞技,轻学生需求关注度

纵观当今高职教材的编写内容,用超过2/3的篇幅来阐述竞技运动,特别是三大球的各种竞技技术原理、动作、攻防技术和比赛规则,较少涉及健身项目和传统体育等与学生健身需求相契合的内容,在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编写更是缺乏系统性和关联性,编写思路仍然是重竞技体育,较少关注学生的健身需求,,没有及时引导学生树立体育健身价值理念,无法充分认识到高职体育对自身未来身体素质发展的价值。

(二)专业区分度差,不能体现高职体育教材特色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及参考资料,并且其相当一部分内容都会转化为教学内容,并作为学生体育考核及评价的参考,因此高职体育教材必须要立足高职教学本色,尽量契合高职体育教学的特点及教学需要。但笔者分析手头上所能搜集到的十几种高职体育教材发现,教材模式化严重,编写内容区分度较差,基本沿袭本科体育教材框架及模块,缺乏对高职院校特殊教学需求的分析。即便有像徐建平等主编的《高职实用体育教程》虽有对高职体育专业进行涉及,但仅限于概述,并未进一步按照专业性质和健身需求的不同的思路对高职体育教材进行编写,总体而言,高职体育教材专业区分度仍然很差,不能较好地体现高职体育教材特色及教学特点。

(三)相关职能部门对高职体育教材编写工作缺乏关注,资金、调研人力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高职体育课程在高职教育教学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轻,再加上近几年大学生严重扩招,高职院校就业压力空前提升,特别是今后长达五年的时间我国高校毕业生依然会维持在700万以上的高位,摆在高职学校和学生面前的重大任务往往不是文化知识学习,而是如何迅速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尽快积累相应的职业技能,提升自身就业优势。在这样的办学指导思想下,对学生就业帮助较小的体育学科往往被边缘化,正常的体育教学都难以保证,更不用提教材编写活动的有序开展。各级教育职能部门及学校对高职体育教材编写工作缺乏相应的关注,在教材调研论证工作上的资金、人力投入更是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高规格高职体育教材编写工作的需要,有的学校虽然能够在体育教材编写工作上有所投入,但基本仍局限于本系体育教学人员,由于理论认识水平的限制,很难科学地完成一系列调研活动,往往在教材内容设置上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最终流于形式,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我国高职体育教材建设出路及建设思路探究

(一)合理处理竞技体育比重,提高学生健身需求关注度,高度契合学生学习需要

由于高职学生未来大部分会从事相关专业的职业技术工作,部分工种会对身体的磨损、损耗较大,因此对于这部分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自然不同于本科体育教学,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健身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学校体育教学获得较好的身体素质基础,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好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这就要求高职体育教材在编写过程中,要充分调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及专业工作特点,合理处理竞技体育比重,在普及社会参与度较广的竞技运动项目之外,更要加大提高学生健身需求关注度,加大健身休闲体育内容的比重,高度契合学生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养成两三项较为擅长的体育运动项目,为日后坚持体育健身打好基础。

(二)建议高职体育教材编写加强专业区分度,能够体现高职体育教材特色

处于同一所学校的高职学生由于专业设置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因此建议相关教育职能部门加强对我国高职学生的关注度,组织相关的人力、物力,在大量实地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确定出高职各专业的“相似带”,根据“相似带”有关数值划分高职体育教材编写区分度,分专业进行相关教材编写,这样才能充分够体现高职体育教材的特色,较好契合高职学生专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王仕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材现状调研[J].滁州学院学报.2008(12).

[2] 林向阳.普通高校体育教材的调研报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专业化教育;兴趣化教育;素质教育

引言

在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也是一个需要人才的社会,所以,这就要求教育必须面对现代化。而现代化的教育就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文化背景为依托,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我国现阶段所提出的素质教育,就是对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诠释。在此之前,小学生的体育教育如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而展开素质教育,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们急需解决的难题。由此,本文就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与现代化教育相结合提出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建议,把专业化教育与兴趣化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可行模式之一。

一、 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特点

第一,室外场地的教学。在小学的体育教学模式中,室外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教学场所。学生们在室内学习久了,一到室外来,身心都会很快的放开来,享受一种无拘无束的心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释放压力,缓解疲劳的方式。

第二,教育、学习与锻炼相结合。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讲述体育运动和卫生心理等方面的文化知识与技巧,又要使学生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所以说,它是一门

教育、学习、锻炼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在老师们的教学与引导下,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练习,不仅仅可以好好地去掌握基础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够使自己的身体与心理都得到锻炼。

第三,与社会间的交往。我们可以发现,体育课以外的学科,在课堂上好像主要是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没有突出与社会间的交往。那么,在体育课中呢,这种交往与交流的成分就占去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又有人把体育教学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成为“小社会课堂”,它所展现的是一个看是虚拟却很真实的一个微小社会体。

第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必不可少的要承受一定的运动量。所以体育课也是一种需要消耗一定体力与汗水的学科。它潜在着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们的机体运动,起到锻炼身体,增强体魄的作用。这方面,恰恰也是其它学科所不具备的因素。

二、 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是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融合

第一,针对小学生们所特有的身体与心理特性,再结合素质教育中的指导思想,将“专业化与兴趣化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体育中素质教学的主线。其实,“专业化教育”本身即是体育教学中最本质的功能,同时,也是体育课中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与价值的所在之处。一方面,专业化的教育模式,能够更好的去激发学生们的兴趣爱好,体现出运动中游戏与娱乐相结合的属性,也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小学生们的心理发展需求,更好地去迎合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需要。另一方面,将专业化教育与兴趣化教育相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们的体力与智力等到双重发展,而且还可以磨练他们在竞技运动中的品德与意志,成为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

因此,在体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们的专业技能的训练,又要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各自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所以这就包含了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在专业技能上面要能体现专业性,另一方面,在专业技能训练方面,还要培养学生们的兴趣爱好。

第二,在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上,要重视改革教育教学评价的方式。在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中,应该打破传统的成绩达标测试,转为以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实践程度、完成质量等综合因素为评判标准。同时,教学效果的评估应该与学生平时的锻炼情况、个人卫生习惯、个人道德品质等种种方面相结合。对学生们运动情况的综合评判,能更好地去激励他们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对卫生健康等方面的文化知识的掌握。

三、 小学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创新

第一,兴趣化的教学模式。在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兴趣爱好的培养,“兴趣”才是一个人学习新知识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在他们那个年龄层,其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并且模仿力也是很强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成长的变化规律,展开科学的多变的个性的教学模式,以适应其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求老师们多变换思维与角度,精心设计各种教学环节,在学生的兴趣培养这方面,多下点功夫,获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个性就是特殊,是与别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也会对不同的参与者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因此,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不同类型的运动项目,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张扬自己的个性。比如,足球运动就要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应具备沉着冷静、机警灵敏的特点,所以,经常参加这种类似活动的学生,可以帮助它克服孤僻、内向的性格弱点,渐渐向开朗、外向转变。

第三,与社会交往的教学模式。学生们终会有走上社会的那一天,所以在此之前,就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会与社会交流,在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增强自我调节意识,学会处理不同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学会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承受不同的压力与挫折,在不断的合作与竞争中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尤其是现在的独生子女,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其今后学习、生活都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第四,培养合作意识的教学模式。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现在都会强调一种合作意识,这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于这种合作意识,而我们应该从小就培养,使之成为一种理念,深入脑中。小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就应该从与同学间的合作开始,无论是在游戏,抑或是学习,都不能只顾自己,要充分体现出合作意识,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语

在现阶段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换的过程中,我们就应当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着手,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使之能够在兴趣化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专业化的教育。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或学生某一方面的任务,而是他们互相作用的结果,既要学生去配合学习,又要老师认真去挖掘学生们所潜在的兴趣爱好。只有双方能够完美的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体育老师们在体育课上,不仅要向学生们传授体育运动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还要着重培养学生们的运动兴趣与爱好,做好体育素质教学的第一步。从学生的兴趣来开展教学活动,逐步让他们形成专业的体育素质,这也是今后体育课中教育教学所努力的方向。只有做好了这些,那么我们所期盼的素质教育,将专业化教学与情趣化教学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也指日可待了。

参考文献:

[1]黄巧关,郑壮涛.浅谈小学体育教育的专业化和粉趣化[J].科技信息,2011(18).

[2]樊文娴.小学体育教学调研报告――关于小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J]大江周刊《论坛》,2011(7).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教师信念;信念教育

【作者简介】段乔,华中师范大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陶行知

信念是光,照亮人生前进的路。教师信念则是教师、学生和教育之光,照亮教师的职业生涯、照亮学生的知识之路、照亮教育的光明未来。中国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平衡,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还有不少落后地区,这些地区地理位置较偏、经济社会发展较低,教育水平也较为低下,这些都对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制约。环境水平短时间内难以改善,因此提高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信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念与教师信念

(一)信念的涵义

信念与知识、情感、行动密切相关,但又不同于知识、情感、行动单一的方面,是一个人知识、情感、行动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形式。

(二)教师信念的涵义

教师自古以来是为人师表的典范,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身系国家与民族之未来。因此,教师的信念对于教师个体,对于学生,对于国家与民族都意义重大。

对于教师信念的概念,目前存在着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两种界定。从微观角度来说,研究者大多数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它包括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对学生的控制、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4个方面的内容。而也有一些学者把教师信念放在教师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大背景下考虑其内涵,认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教师在其人生信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其在教育教学交互作用中的行为的反思批判、建构并被始终坚信、信奉和践行的个性化的实践知识体系。它包含着对教育本质、理想、教育与人生、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等的自我解读。

笔者更认同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教师信念,在社会大环境背景下,教师在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事业、教师职业、教学活动、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良好正确的教师信念促使教师对教育事业、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增进自身的责任感,更好地为教师职业尽职尽责。

二、培养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的意义

落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理位置较偏僻,生活条件较艰苦,教学条件较滞后,这一系列因素主要作为教师信念赖以形成、维持并发挥作用的外部因素而存在,它们会对教师信念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所处环境会激发教师的责任感。但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是,它们也会对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念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比如难以留住人才、难以吸引优秀人才,等等。因此,培养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的意义重大。

1. 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事业的需要

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是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极其重要的力量,教师的信念又是教师提高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巨大动力,因此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教师的信念,要让教师认同自身的教育价值,有为教育事业不断奉献的精神。

2. 落后地区发展和未来的需要

教育事业关系地区的发展和未来,落后地区的自身特殊性更需要培养出大量优秀的人才为地区发展作贡献,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地区的落后现状。

3. 提高教师自身意识能力责任感的需要

教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信念的支撑,教师信念的加强能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更高的水平服务教育事业,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三、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师信念培育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基于调研中发现的现象及问题,研究分析了现阶段改善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了解决的途径及建议,指出在教师方面,应立足“底部攻坚”,做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强度,关注农村教师的身心健康,并为农村教师提供专业化发展的平台和资源。

(一)从教师个体出发的教师信念形成与强化

培养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关键还是要从教师个体出发,针对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劳动成果和职业发展促进教师信念的形成和强化。

第一,通过教学活动的成果体认教师成功,从而形成和强化教师信念。首先,教师应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教师的自身能力对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将最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活动中,真正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其次,教师应创造条件,改善教学条件。落后地区教学条件有限,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并集思广益,不断创新,创造条件,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共同制作一些教学用具、实验器材等,且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创造条件服务于教学活动。再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落后地区的教学管理相对落后,因此教师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教学活动的有序顺利开展。

第二,加强自我学习和职业发展,促进教师信念的生成和维持。首先,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不断自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培训条件有限,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加强自我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促进自我提高。其次,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虚心请教学习。由于落后地区教师职业培训的机会有限,因此教师们应创造条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如组织听课、说课、评课、经验交流会等,互相学习和进步,同时应虚心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高自身能力。再者,珍惜每一次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由于培训机会有限,因此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们更应把握和珍惜有限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

吕国光、王嘉毅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就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进行数据调查分析中得出:教师在任教职的最初12年里,其信念水平持续下降,12年后其信念水平开始缓慢回升。教师信念发展的关键期在其任教6年内保护其在学生时代初步形成的教师信念,减慢以封闭、传统为主要特征的“消极”教师信念形成的速度。 由此可见,应当牢牢抓住教师信念发展的关键期,防止信念水平的下降,因此应在教师任教的初期就应开始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反思,以增强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成为合格优秀的人民教师为目的,从而增强教师的信念。

第三,通过教师的幸福能力的自我提升,促进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追求。首先,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责任意识。以落后地区优秀教师模范为榜样,分析地区情况,明确教师背负的责任感,树立为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服务的信念。其次,教师应减轻自己对名利的欲望,一心一意投身教育事业。名利的欲望放下,就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和教育事业上,放在教学和学生身上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教育热情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教师的信念自然会与日俱增。再者,教师应培养自身的幸福能力。人们不应该单纯追求幸福,而应力求成为值得享有幸福的人。教师的幸福能力也密切关系到教师的信念。伦理学家石里克认为,“幸福能力就是接受幸福的能力”。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必须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要有自己对教育活动的主体实践能力。 从而从教师的自己幸福能力的提高出发,不断增强信念。

(二)培养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信念的保障性条件

首先,国家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教育财政拨款制度的经验,并结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一个规范的中央对地方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以支持落后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不仅有利于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且也可以防止地区间教育经费投入出现过分悬殊的差距。

其次,提高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和条件,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清贫,很多老师在教学之余还要承担繁重的农活等,以负担来自生活和家庭的压力。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关心教师的生活和身体情况,减轻教师的生活压力。

再者,加强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

最后,形成尊师重教的优良社会风气,也会有利于提升落后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信念。 落后地区的教师待遇、地位都较低,这些都影响教师的信念,因此,落后地区应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从而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加强教师信念。

信念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它似乎有着无穷大的动力,指引着人们。在教育中,心存信念是必需的。有了信念,才不会动摇最初的热情和理想;才能淡泊名利,不为外物所动;才能一心一意,不放弃不退缩,坚持下去。在落后地区,经济本来就不发达,教育是贫困人们心目中改变命运的途径,因此,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更应加强自身的信念,为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翌.教师信念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吕国光.教师信念研究[M].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07.

[3] 檀传宝.教师伦理学专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4]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现状调研报告[R].21世纪教育研究院,2013.10.

[5] 吕国光,王嘉毅.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6] 侯景新.落后地区开发通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根据市教体局的统一安排,我校组织学校领导班子先后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进行调研,广泛与教师座谈、交流,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并接受反映的问题,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校教师队伍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举行政治学习、工作述职、演讲赛、专题研讨交流会等活动,尤其是开展思想大讨论以来,极大的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使其使命感、责任感普遍增强,人人争创一流成绩的浓厚氛围正逐步形成。

目前我校教师队伍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爱岗,尽职尽责,兢兢业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我市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三个代表”,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全校涌现出了一批师德高尚、工作成绩优秀、在社会上享有较高威信的模范教师。广大教师一心扑在工作上,追求一流的教学成绩和育人质量,使我校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但是,当前我校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几个学科教师缺编,造成物理、生物、政治、历史等薄弱学科,给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在教师素质方面有三点不足: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个别教师虽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对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有的教师缺乏爱心责任心,对家长给了好处的孩子特别照顾,对其他不主动沟通与帮扶。

2.工作作风需改进,少数教师业务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好。有的教师不爱读书、不善于学习,理论水平低,知识陈旧,管理方法、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现代教育思想;对工作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全面了解具体的情况,大搞形式主义,真抓实干做的少,对工作不用心,精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不高,私心杂念较重。

3.质量意识待增强。个别教师敬业精神和进取心不强,职业倦怠,教学上应付,不思进取,敷衍塞责,得过且过,教学成绩始终较差。

二、对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促进师德建设。

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做到爱岗敬业。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首先要成立组织,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让领导小组切实负起全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督促责任。

其次,继续在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三讲三比三热爱”的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素质、理论水平。

第三,各年级组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要认真组织全校教职工读书学习活动。在学习方式方法上,一要抓住重点学,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等知识,以学习促进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二要联系实际学。要把解放思想学习讨论与个人工作及思想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三要构建和谐幼儿校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科学发展的思想意识,掀起学习讨论。

2.培养树立典型,带动全体教师。

典型人物对众人有较一定的影响,但对教师影响最大、最有说服力的还是他们身边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人物,因此,我们要培养、树立一批典型。要把近年来我校教育方面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模范教师筛选出来,总结他们的工作成绩,交流他们的先进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带动作用,使广大教师学有榜样,通过我校“帮、带”活动实现整个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和飞跃。

3.开展业务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代的日新月异就是我们面临的第一挑战,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都必须紧随时代车轮,不断地更新、拓展、充实、提高。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迫切地学习新技术,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

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参加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外出培训,坚持接受继续教育。

4.表彰模范教师,弘扬师德正气。对我校涌现出来的师德模范教师,学校要进行表彰鼓励,把师德作为岗位聘任、评优树模的重要内容,从而营造人人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关爱学生的良好氛围。

爱生是教师的天性。教师必须拉近与学生心灵的距离。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是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可爱之处,这样的爱才会是发自内心,持久的。基于这一点,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学生交朋友,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

每位教师要时刻按照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5.构建评价机制,科学评价教师。

围绕市教体局开展的“三查三评”活动,落实对教师的评价。一是完善教师教学工作监测考评方案,以更有利于调动全校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每学期组织一次评议教师活动,精心设计评议材料和表格,主要通过三种形式进行:学生评议教师、领导班子成员评价教师和家长评议教师。从而确保对教师工作评价的科学、公平、公正。

6.争取上级支持,加强薄弱学科。

学校可通过正常渠道与教体局、人事科、教研室的领导进行沟通,反映学校实际情况,争取领导的理解与支持,尽快解决学科教师缺编现象,解决薄弱学科建设中的师资问题,以保证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总之,为了认真贯彻市教体局 “以改革创新求发展,用特色内涵铸辉煌”的工作思路,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广大教师敬业爱岗,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这一神圣事业中去。我校要继续在教职员工中深入开展“三讲三比三热爱”的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2017年学校领导干部调研报告二

根据“千名干部下基层、服务群众见行动”活动的要求,本人于近期,深入所联系帮扶的罗庄区黄山镇桃园村,走访慰问了部分群众尤其是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五保户低保户,通过进村入户与村民进行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家中存在的困难、生产生活中的需求等情况,并将便民联系卡送到他们手中,告诉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困难、意见和诉求,可以随时联系,帮助协调解决。现将本次入村调研的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临沂市罗庄区桃园村位于黄山镇,位于罗庄区城区东南方向40公里处,是罗庄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全村现有村民620人,180余户,耕地面积236亩。村委班子4人,党员20人。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使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一、农民收入逐步提高。目前,全村有97%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惠农补贴划入各户“一卡通”中,农

民的生活得到了逐年提高,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家庭财产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巩固。全村现有私家小轿车26辆,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有23%的家庭购臵了电脑。尤其是随着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

第二、生活环境不断优化。通过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组织实施了精整农田、道路通达工程、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卫生室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实现了道路畅通,电网逐步改造,供电质量有所提高。有线电视和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村,宽带网络逐步延伸,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

第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渠道的变化,基础教育投入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小学教育、农业信息网络、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市区两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等科教工程,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广。

第四、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广大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村民中广泛普及了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近五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一批懂科

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

综上所述,可见桃园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距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存在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整个桃园村还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投入严重不足。随着农村集资搞建设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得失利益的驱使,村民“一事一议”举步为艰。加之前些年村公益事业负债未消化,村集体经济无力加大投入。现阶段涉农所需的道路、水利、土质改造等基础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支农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区域和资金分配上又十分有限,造成农村的多数区域是没有投入的。根据调查走访的数据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无法进行,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特别是遇到旱涝灾害的时候,农民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

第二、农村劳动力素质依然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

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较大。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受市场经济影响,出现了读书无用论,部分少年初高中未毕业就进入社会。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主要为体力劳动,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第三、村级社会事业建设滞后。近些年来,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但总体上看城乡差别依然存在,某些领域的差距还呈扩大趋势。在教育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有些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子女的日常教育、抚养问题也十分突出,加之农村教育的设施的配备远远不如城镇,学生所学知识面相对较窄。在医疗就医方面,尽管实施了“新农合”,但乡村卫生室就医条件较差,医疗水平较低是客观的现实,加之医疗费用报销政策的局限,农民就医的根本问题仍未全面解决。村级没有稳定的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不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依然薄弱。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就业保障仍很薄弱,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一笔收入,但这些人背井离乡,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并可能

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第四、村级后备干部严重缺乏。当前,部分村干部组织群众、引导群众的能力素质明显滞后于农村发展需要,但在村子李很难找到合适的接班人。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桃园村大批有文化的青年外出务工,向城镇发展,加之村干部工作忙且工资报酬相对较低,岗位吸引力不强,致使选拔年轻干部的余地越来越小,选人难度加大,出现了村干部难培养、难选拔的局面。

2017年学校领导干部调研报告三

根据县委“机关干部下基层当好群众贴心人”活动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安排,县物价局在第一时间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xxx同志任组长,局长xxx同志为副组长,xxx、xxx同志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带领局机关干部到局第四批选派干部挂职村槎水镇金波村深入细致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宣讲政策,入户调查,征求意见,解答群众疑问等形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活动要求,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金波村基本情况

金波村由金冲、邱冲、波罗三片组成,全村面积约19.6平方公里,约2万亩山场,联户集体林场2个,1200余亩可耕田;37个村民组,共986户3416人;劳动力约1400余个,其中外出劳动力约600余人。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使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三农”政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全村有95%的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惠农补贴划入各户“一卡通”中,农民的生活得到了逐年提高,家庭收入逐年递增,家庭财产不断增长,推动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得到不断的加强和巩固。全村现有私家小轿车26辆,有线电话600多部,户户都安装了有线电视,

有20%的家庭购置了电脑。尤其是随着惠农政策的不断深入,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有一半的农户建起了楼房,很多盖新房投入的资金都超过15万以上,处处呈现出生活富裕、生产发展的繁荣局面。

第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组织实施了精整水田、道路通达工程、退耕还林、农网改造、人畜饮水改造、卫生室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全村37个村民组实现了道路畅通;农村电网逐步改造,供电质量有所提高。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制。有线电视和电话、移动通讯覆盖全村,宽带网络逐步延伸,扩大了农户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第三、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农民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渠道的变化,基础教育投入得到了有效保障,中小学教育、农业信息网络、远程电化教育设施建设发展较快。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了农民工培训、扶贫培训等科教工程,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了有效推广。

第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以宪法为核心,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重点的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依法治村、民主管村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近五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一批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讲奉献、有知识的农村能人、致富能手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全面建立了民主管村的工作机制。

综上所述,可见金波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距新农村“二十字”方针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调研发现,当前整个金波村还存在的制约经济发展、基础建设等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有的是一直以来长期存在的难点问题,有的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民委员会选举难。

金波村是由原金冲村和波罗村合并而成,由于历史原因,合村后积累了不少的社会矛盾,合村后村民尚未真正合心,而从地理位置上,全村又分成了金冲、邱冲和波罗三片,在村委选举中,地区思想严重,往往各自为政,没有全局观念,导致村委会主任连续多届未能选出。

第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随着农村集资搞建设政策的进一步规范和得失利益的驱使,村民“一事一议”举步为艰。加之前些年村公益事业负债未消化,村集体经济无力加大投入。现阶段涉农所需的道路、水利、土质改造等基础投入,主要靠争取国家支农项目,而这些项目在实施的区域和资金分配上又十分有限,造成农村的多数区域是没有投入的。调查显示,由于受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瓶颈制约,部分农田水利建设和道路改造无法进行,导致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特别是近几年来旱涝灾害不断,农民增产增收遭受严重影响。

第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较大。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

小学教育教学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1.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施教机构的教师实行专兼结合。培训机构应当配备素质较高、适应培训工作需要的专职教师队伍,并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中小学校长作为兼职教师。”

其次,笔者所在的福建省最近也下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该文件提出:“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培训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师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由专家学者、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和专职培训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合理流动的高素质培训师资队伍。”这里所说的“培训师资队伍”既包括培训教师的师资队伍,也包括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师资队伍。

最后,几乎所有的地区在评估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时,所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都有“专职教师队伍建设”这一评估指标。

2.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要求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首先,各种层次的中小学校长培训都有一些规定的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任务由专职教师承担比较合适,因为这些主干课程或主要内容的讲授不是半天或一天就能够讲授完的,兼职教师讲授时间具有不稳定性,在讲授安排上难以操作。

其次,如今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常采用课堂研讨、教育考察、撰写结业论文等多样化的培训形式,因为这些培训形式适合成人特点,能够突出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

当培训采用课堂研讨这种形式时,研讨前题目的选择、研讨过程中的引导与点拨、研讨结束时的点评与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组织参训校长在本地或到外地进行听课评课和教育考察这种形式时,听课评课和考察时的引导、听课评课和考察后的总结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

当培训采用参训校长完成结业论文撰写这种形式时,结业论文撰写时的指导和结业论文质量的验收等就需要专职教师参与。另外,校长培训机构对兼职教师的选拔、讲课内容的安排与协调、讲课质量的监控等也需要专职教师参与。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中小学校长在非培训阶段也可能遇到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上的某些困惑问题,这也需要专职教师的支持和协助。

3.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

如今,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配备有专职教师,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则配备的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规范;而配备专职教师不齐全或根本就没有配备专职教师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工作就相对比较不规范。于是,人们对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就有了“无专不稳,无兼不活”之说。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要求

1.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中只是提出要求必须有一支专职教师队伍,但并没有硬性规定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具体的数量。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数量要根据所承担的培训规模来确定。一般地说,平均承担40名左右校长的培训规模就要配备一名专职教师比较合理。

2.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

《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1999年12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8号)第六条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要以提高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政策法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学校管理理论和实践、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培训具体内容要视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有所侧重。”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要以教育专业教师为主,并配备部分思政专业、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和现代科技专业的教师则主要聘请兼职教师担任。当然,教育专业、思政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师也可以聘请兼职教师担任。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些专职教师要逐步从单一的教学型向综合型发展,也就是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还能成为中小学校长的参谋。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专职教师还可以承担中小学教师的通识培训任务。

3.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

相关的法规和正式文件至今还没有硬性规定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达到什么样的学历和职称的要求,但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省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高级中学、完全中学和职业中专学校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70%以上;市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初级中学校长和小学学区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硕士学位和高职称者应占60%以上;县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主要以培训小学校长为主,专职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和高职称者应占50%以上。

根据以上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数量、专业构成、学历和职称所提出的要求,可能就有部分培训机构或因专职教师的数量不够、或因专职教师的专业构成不合理、或因专职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没有达标等原因而无法达到这些要求。笔者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考虑到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并以保持社会稳定为出发点,贯彻“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这一通行的、惯例的原则,对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专职教师进行逐步的人员调整和补充,力争在2015年之前使所有的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队伍能够达到人员数量适当、思想和业务素质优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要求。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特殊能力要求

中小学校长是中小学教师中的精英,平均综合素质高于普通教师的综合素质。因此,作为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素质不仅要有普通教师的素质,例如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敏锐的政治思想、良好的心理素质、广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高超的教学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而且还应该具备某些特殊能力。笔者根据调研的结果认为,只有具备四种特殊能力,才能适应承担培训中小学校长的任务。那么,这四种特殊能力主要是指哪些能力呢?

1.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

所谓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是结合国家规定的培训目标和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能够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对培训有哪些需求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需求的判断能力,就可以在培训前备好课和安排好教学计划,并使整个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调动参训校长学习的积极性。

2.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

所谓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是在准确判断参训校长培训需求的基础上,能够选择最精炼的培训内容进行教学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内容的选择能力,就能够在培训中充分利用有限时间使参训校长学到最需要、最实用的教育管理理论等方面的知识。

3.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

所谓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是根据培训计划和培训机构的实际条件,能够恰当地组织各种培训活动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活动的组织能力,就可以使整个培训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而且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未来中小学校长培训活动形式多样化的趋势。

4.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

所谓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是根据培训目标以及通过核算培训成本(人力、物力、财力)和培训成果,能够对培训效益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专职教师具有培训效益的评价能力,就能够不断改进培训的方法和形式,更合理地配置培训资源,从而促进培训效益的提高。

培训机构专职教师的选拔、管理和提高

1.严把“入口关”

专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所以要严把“入口关”,也就是对新近加入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要进行严格和细致的考核,必须经过试教和试用期这两个程序;坚决杜绝一些低素质的教师凭关系加入这支队伍。对专职教师的学历、职称、素质和特殊能力的要求,必须参照高标准严格执行。

2.对专职教师要压担子

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的立足点应放在依靠专职教师上。举办中小学校长培训班时,主干课程的授课应尽量由专职教师来承担,把提高教学质量的担子主要压在专职教师肩上,使他们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还要设立专职教师开设新课程资格评议和讲授提纲审查等程序。随着今后中小学校长培训以办提高班和研修班为主,课程的设置和来源将多样化,为此,条件成熟的培训机构可以由专职教师推出一批选修课程,即公开课程内容和公开主讲教师姓名,让参训校长选修。这就营造了专职教师之间的竞争氛围,促使他们慎重考虑课程内容和认真备课,重视平时自学,重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进而达到提高全体专职教师素质的目的。当然,还要采取一些措施力求在专职教师之间形成“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有竞争”的局面。

3.建立健全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的一系列制度,鼓励岗位成才

这一系列制度主要包括:①继续教育制度,即创造条件和提供机会,让每位专职教师能经常通过选送出国进修考察、参加省级以上的业务培训和各种有关学术会议,拓宽他们的视野;特别要鼓励年轻的、只有本科学历的专职教师参加提高学历的进修。②集体备课、说课、听课、评课制度,即授课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专职教师应定期进行集体备课;每位专职教师授课前都要在本机构内进行说课;每个学期至少要听课或听各种类型的讲座二十五小时以上;每个学期专职教师之间至少要互相评课一次。③评选优质课制度,即每学期每位专职教师都要开若干节公开课,然后从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全体专职教师认真上好每一节课。④教学反馈制度,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听取参训校长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并将反馈意见及时通报给授课的专职教师,敦促他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授课水平,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教学专长。另外,还要将参训校长的反馈意见作为考核专职教师授课水平的一个重要依据。⑤导师制度,即老教师和青年教师结成对子,互教互学,教学相长。⑥考核制度,以考德、考能、考勤、考绩为基本标准,以授课效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此激发全体专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⑦学习现代教学手段制度,即要求每位专职教师能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改变落后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⑧著书立说制度,即大力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增强每位专职教师的科研意识,并规定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科研任务,以科研促业务水平提高。特别要强调的是,还要通过评选专职教师优秀科研论文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⑨联系中小学校长制度,即要求专职教师定期与中小学校长联系,了解中小学校长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遇到了哪些新问题或有什么困惑,以便及时帮助解决。

4.通过挂职锻炼和调研等形式,丰富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

倘若专职教师不了解中小学的实际情况,缺乏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就很难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和理论联系实际。所以,应该要求每位新的专职教师必须有一年以上的时间下校挂职锻炼,如担任学校副校长或校长助理等职务,让他们有机会全面参与具体的学校管理工作,从中积累大量新鲜的感性材料,并把这些感性材料与自己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结合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更快适应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工作。对工作年限较长的专职教师,也应要求每年有一定时间下校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以便使自己能集扎实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于一身,克服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5.通过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来提高专职教师业务水平

兼职教师队伍主要由高校专家教授、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优秀校长组成,他们理论功底扎实,熟悉中小学教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教学上有专长,能有效地提供“药方”,解决学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各类“疑难杂症”。当这些兼职教师授课时,相关课程的专职教师就要认真听课,从中不仅学习他们的教学艺术,而且学习他们的新思路、新观点、新理论和新经验。

6.建立省级专职教师人才交流库

将全省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的详细情况登记在册,并建立跨地区的专职教师网络,组建中小学校长培训讲师团,扩大专职教师容通量,特别要注意把优秀专职教师推荐到各市、县(区)授课。这种师资共享的做法,一方面能发挥优秀专职教师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又能让广大专职教师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提高业务水平,并解决一些培训机构专职教师不足和教学水平跟不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