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经济发展;相互影响

城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规划局对城市发展的战略部署。城市规划是一个城市各项建设和管理的依据。政府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来对经济进行引导和调控。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利用,探索出城市生活和生产的合理布局,有利于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产业水平和经济发展效率。

城市经济发展并不单单指城市经济水平和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还要关注到城市环境方面的发展状况。城市经济发展要考虑到整治、环境、经济等各方面,要进行科学的生产和发展,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绿色发展。要想实现这种绿色、可持续的城市的发展,就必须要制定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的指引下,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一、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1、城市规划可以使城市的功能结构发生改变,能够开拓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就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城市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规模以及经济指标、产业布局现状等等各种因素。经济发展的情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重点,几乎全国所有城市都完成了上一轮规划的内容和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调整做了充足的准备。

2、城市规划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优势。发展以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国家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城市规划的制定中会特别注意对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进行引导。注重将销售、供应、办公、服务、娱乐、文化等活动联系起来,使各个场所得到相应的、最适合的发展和市场效益,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力,建成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以引入国际资本。

3、城市规划可以在长时期内,合理有序的引导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从整体上对城市今后几年的发展做出长远规划,同时也会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目标进行具体化,使得规划期限与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一致兑现。城市规划的计划性、长远性、具体化,都能真正发挥其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

此外,城市规划的不到位和不科学、不合理也将会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城市规划属于政府经济职能管理体系, 它是政府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特殊需要。但如果城市规划没有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也没有调查城市市场的发展结构和体系,它也将阻碍城市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城市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

1、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了城市规划制定的方向,成为城市规划的依据。如果对城市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的不清楚、不真实,将会导致城市规划具有误导性和阻碍性。所以,在制定城市规划之前,一定要对城市企业的规模大小、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的地质水文、地形地貌都调查分析清楚。

2、地区经济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城市规划执行起来的速度和质量。城市经济发展的现状是城市规划得以顺利执行的条件和基础。经济基础好的地区使得城市规划的进程加快,效率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之,则会影响甚至阻碍城市规划的执行和实现。此外,由于地区企业分布状况以及发展状况不同,将会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制定速度和难易程度。

三、将城市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促进两者共同发展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发生作用的。城市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和动力,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条件和目标。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两者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将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城市规划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据城市中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潜力。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据调查资料显示,城市规划目前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在城市化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所以,要重视城市中的第一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此外,还要进行城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拓宽城市发展新空间。

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要按照城市发展规划的大方向和具体步骤来进行。城市发展规划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指向标,所以,城市经济发展中一定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中的各项发展指标,例如要力行环境的保护,绿化工程的建设等各项标准。按照城市规划的步骤脚踏实地的走,就能够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结语:

城市规划和城市经济发展都在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规划中包含着城市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而城市经济发展又能够有效的提升城市规划制定和执行的速度和质量,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以,在实际城市建设中,一定要将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广雄. 浅议我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 2006,(21) .

[2] 范围,李国庆.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04) .

[3] 奚江琳,钱七虎. 中国大都市地下空间后发优势探析[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2005,(03) .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生态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环境的保护促进,但是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一些工厂总要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液体,对城市、乡镇环境都造成了危害,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策略,才能取得有效进步。

一、生态经济概念

生态经济就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更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二、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一)生态文明促进与融合较为欠缺

生态文明是一个国家整体环境保护效果的一个象征,破坏了原有的生态文明,环境遭到随意破坏,资源被随意占用,使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链出现断裂,造成更多的问题出现,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进程,无限制地开挖有限资源,对农耕地进行无限制地占有,商业经济得到了提升,却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耕社会,我们的哲学思想也是崇尚“天人合一”。西方的快速经济发展战略传到我们国家来之后,我们就似乎忘掉了自己原有的生态和谐观念,一股劲儿投入到商业经济发展中去,这样的局面不适合中国人的发展观念,更不利于对环境的保护提升。所以要想顺利地搞商业经济发展,必须将生态理念文明也提升上来,对更加专业的生态融合技术进行运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进步统一起来。

(二)可持续经济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现在来看,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但是刚刚出现的环境破坏事项也是有目共睹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的几年时间内,我们在生态建设上下的功夫还是不够的,国家政府没有将全面的区域经济建设与现有的生态保护手段认识清楚,在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方面还在摸索着前进。各种理论性的知识不能对区域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比如河流治理、环境绿化、空气过滤等技术都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没有真正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协调它们的进步与提升。

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要想搞经济建设,就不得不破坏相当程度的环境与资源;要想保护环境与资源,就要关闭一些大型的工厂。这样的现状我们有必要进行解决。

(三)生态市区建设存在困难

上面已经说过,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是有冲突的,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更是举步维艰。现在一些大型城市中出现的大面积的雾霾天气是一个重要的写照,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一现象,找到它出现的根本原因,才能进行有效的改善。

生态城市建设困难原因有许多,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想要的经济发展进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不能保证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手段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与生态进步不可同日而语。

三、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研究

(一)生态文明的渗透提升

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中的国家,对于现代化的工业建设是非常推崇的。随着世界性的科技力量的提升,原有的生态环境被破坏,我们知道现在的城市化正在不断加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各种商业活动膨胀,这样,经济确实是得到了大跨步的发展,但是对环境的破坏力度也是提升了上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在政府的带动下,树立环境保护与改善的信心,提出生态建设的正确思想,利用先进的宣传力度,开展生态文化的展览会,对于自身存在的环境破坏现象进行全面的剖析,给城市居民讲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是重要的,但是造成大批的环境破坏,其结果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我们看到的经济建设与环境破坏是成正比的,而要想将这样的情况进行改变,一边开发经济资源,一边又保护现场的环境,甚至在原地建设更好的环境,促进生态技术的提升,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渗透到每个人心中,利用更加科学的技术手段,来促进生态文化的传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对城市、乡镇中的生态平衡建设显出自己的一份力。

生态文明主要是指对工业文明发展所导致的环境危机进行深刻反思,继承和发展工业文明,同时剔除糟粕汲取精华,形成遵循自然发展的整体性运行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双赢。

(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在城市规划的重点在于确保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逐渐变化,城市规划过程中逐渐渗透入其他的理论和要求,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以保证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平衡。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来说,由于基础较差,技术资源等支持比较缺乏,因此,在实际城市规划过程中,常常会忽略资源和环境等问题,而是将工作精力主要放在城市人口和经济方面。资源供应力决定着城市的经济水平和经济发展能力,城市规划时,必须要保证城市规划结果同资源供应力维持较为有效的平衡,既要保证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也不能由于经济发展影响城市实际发展状况,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绝不是被动的满足环境承载力和供应力指标,而是在建设和规划过程中,寻求双方的平衡点,实现城市规划的最佳效果。

根据农业部及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的农作物秸秆超过8亿吨,规模化的养殖场每年要产生7.8亿吨的粪便,而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更是不计其数,这些废弃物没有得到循环利用,不仅导致面源污染严重,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构建,造成了资源浪费。应当利用生物质发电、秸秆还田、发展沼气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循环利用,将其变为生物质能源及有机肥料,以减少废弃物对于环境造成的污染,政府应该对各区域中的相关环境破坏活动进行制裁,限制相关工厂的经济投入,帮助他们寻找到一条更加和谐、更加快速的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还必须克服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的人口膨胀问题、通货膨胀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解决的问题,这些事项的发展有利于整个生态经济建设的提升,在相关的经济发展区域内部,利用先进的技术渗透于各个环节当中去,把握重点,对小康社会的建设与生态平稳发展的联合突出有着较好的帮助。

(三)生态立市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生态立市,顾名思义,城市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相关环境的保护与促进,将生态系统中的建设标准认识清楚,使城市居民与相关的商业发展能够和环境和谐统一。资源的合理保护相联系,大家都认识到完美的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生态文明的建设意识,再从内容上对其进行全面的研究,帮助我们找到如何以全新面貌对待现代的经济发展现状,如何用最有力的经济建设手段突破难关,在生态保护上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需要我们自己有所领悟,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城市的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密不可分的,这需要政府来进行全面的辅助,带动城市内部的发展策略实现有效的进步,才能获得更多的提升机会。一些经济学家在大量的经济理论上,突出了城市经济大开发的重要性,却忽略了这个城市的经济进步是离不开生态环境的辅助这一重要理论。所以我们要看看环境调查数据,观察现在的生态环境是否真的适合搞大生产、大建设,如果经济建设影响了生态的和谐进步,则是对生态立市思路不利的,那么在整体的规划过程中,就不应该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否则就会产生与预期目标相反的情况。否则,环境遭到大量破坏,土地被随意占用,破坏了众多的和谐环境来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又反过来再占用土地,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树立生态经济建设的信心,从细节出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将生态立市的观念渗透到每个市民的心中,可以促使我们对整个城市形成一个重要的生态发展信念,使整体的建设方案切实符合生态经济的发展进步。

四、总结

将生态经济重视起来,必须对城市、乡镇中的商业经济建设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促进融合性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升,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找到适合我们发展的途径,为环境保护、资源健康利用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陶佩君,姜雪梅,柴江,张月辰.河北太行山区生态经济建设的科技理论创新分析[J].生态经济,2011(06).

[2]李臣波.诸城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中国城市经济》杂志是以推动城市产业经济、研究城市经济发展理论、弘扬城市文化、传播现代城市理念为宗旨的城市经济权威性刊物。《中国城市经济》以探究和总结城市文明历史和现状、资政育业的政绩为特征,对内向政府决策者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外向省市及国际间交流提供信息通道和合作平台,是城市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路标。

十年来,涉及区域和城市的许多政策、决策都是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通过期刊这个平台提出相关的建议,引起城市、部委乃至国家决策层的关注而被采纳的。《中国城市经济》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及时地宣传报道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具体实践,对于提高广大城市经济理论研究者、城市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的显著的积极作用。本刊迄今拥有288位城市市长顾问和42个理事会常务理事城市,使杂志成为党和政府在城市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学术期刊是交流学术思想获取专业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的会刊,《中国城市经济》水平的高低、社会经济及效益大小,离不开学会的学术影响、社会地位和综合实力。学术期刊与图书相比,出版周期短,发表文章快,内容新颖,能及时反映理论成果和城市经济方面的发展现状;与报纸相比,专业性强、信息量大,更能集中、详细地对某一问题进行及时、深入的讨论,也便于保存和查阅。因此,《中国城市经济》是中国城市经济学会进行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有人把本刊形象的比喻为“永不落幕的学术会议”。

从1999年创刊至今,《中国城市经济》也曾面临严峻的考验。众多平面媒体,特别是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刊物作为学会会刊,没有分文财政资金支持,没有人事编制来吸引人才,完全依靠市场运作,而资金和人才恰恰是制约发展壮大的瓶颈。在学会领导和众多城市、企业的关心支持下,杂志社发扬艰苦创业、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通过不懈努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009年,对作为文化产业领域最具意识形态特性的新闻出版业来说,注定不平凡。9月26日,国务院确定了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发展文化产业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

从国际经验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国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将稳步增长,文化消费的比重也将逐步提高。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200美元,这预示着文化需求旺盛的时代正在到来。事实上,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包括经济、文化在内软硬实力的竞争,让“把蛋糕做大以应对全球化冲击”成为不二的选择。

深化文化产业体制改革背景下中国学术期刊如何发展,是我国学术界和期刊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面对近年来期刊界已经取得的成绩,业界同仁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对比期刊业赖以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的深刻变化,对比按照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期刊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在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宏观体制上看,期刊出版资源按地区、部门分配的格局仍然存在,期刊重复建设、市场分割的问题依然突出,行政权力介入期刊经营带来的运行不畅、不平等竞争和垄断经营,阻碍了产业规律的效用,也束缚了期刊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从微观的经营机制上看,期刊转企改制的任务尚未完成,“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期刊业发展的需求,不少期刊单位经营机制仍然比较落后,不愿也不敢放弃“皇粮”,以发行收入为主的单一盈利模式还处于主导地位,在应对新兴技术带来的数字化出版革命方面还没有取得关键性突破,期刊经营管理人才显得更加短缺,期刊市场的活力未能充分迸发,仍需不断改革创新。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系统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3.016

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指城市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在旅游企业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环境的综合作用下,通过在旅游市场上销售其产品而反映出来的发展能力,具体表现为旅游市场的占有能力和旅游生产要素的可持续发展能力[1]。城市旅游竞争力是旅游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国外研究以N. Leiper的旅游吸引力层面对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的影响研究发端[2],当前研究面向多维化[3,4]。国内研究论点较早由屈海林等在20世纪90年代对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与竞争优势的研究中提出[5],全面兴起于21世纪,研究角度逐渐深入、拓展[6-11]。

国内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都取得长足进展,学者借鉴国内外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深入探讨与实证分析,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完善。尽管如此,还存在不足之处,如研究对象大多是针对单个区域或单个城市群体,鲜有对特定条件下的某一类型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鉴于此,本文以2011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作为中国主要沿海城市遴选基础,选取排名前50中的16座沿海城市作为研究目标,以定量方法衡量主要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客观评价主要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为研究沿海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理论评价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指标选取

1.1 研究方法选择

目前对于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较多,国外研究主要量化方法有方差分析[12-13]、回归分析[14]、偏离份额分析[15]、因子分析[16]、聚类与判别分析[17]、模糊罗氏模型(FRM)分析[3]、重要业绩分析[16]等,刘素平等[1]对此作了较详细的论述。国内研究以层次分析法[6,10]居多,但近五年应用频率减少,多见于与其他方法结合运用,因子分析法[8,11]和主成分分析法[7,16]近年来应用较多,同时兼有聚类分析法[7]、数据包络分析(DEA)法[9]、因素分析法[18]、偏离—份额分析法[19]、“波特—钻石理论”模型[20]、系统动力学[21]、增长率相乘法[22]、生态位模型[23]等方法的应用。本文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系统聚类分析法,利用其科学分类性质对研究城市进行分类,具有较强的实操性。

1.2 指标体系建立

基于国内外文献对城市旅游竞争力问题研究的梳理和回顾,并遵循综合性、科学性、可比性和KMO值可行性等原则的基础上,选取25个与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指标(2011年),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1.3 数据来源

为体现评价指标的客观性,指标收集来源于2012年各城市统计年鉴、2002—2011年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网站、大连市政府网站等各城市政府网站。

2 主要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

第一步:以二级指标为基准分别对原始资料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采用标准差标准化方法,其公式为:

式中=Xi,S=;X'为标准化值,Xi为原始资料,为各项指针平均值,n为样本数,通过标准差标准化后形成数据矩阵。

第二步:将标准化处理后的三组数据分别输入SPSS19.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提取累计百分比大于85%的相应未旋转公因子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中,前四个公因子初始特征值依次为3.674、1.529、1.337、0.694,各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5.925%、19.115%、16.715%、8.672%,累计达90.427%。其中第一公因子在C2、C3、C4、C5、C7上载荷较高,反映服务基础条件;第二公因子在C1上载荷较高,反映医疗资源基本现状;第三公因子在C8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旅客周转能力;第四公因子在C6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居民出行舒适程度。

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中,前四个公因子初始特征值依次为6.144、2.387、1.453、1.016,各因子贡献率依次为51.198%、19.895%、12.107%、8.464%,累计达91.664%。其中第一公因子在C9、C11、C12、C13、C14、C15、C16、C17上载荷较高,反映经济环境与旅游发展协调度;第二公因子在C18、C19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第三公因子在C20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居民旅游意愿强烈程度;第四公因子在C10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中,前四个公因子初始特征值依次为1.533、1.304、1.015、0.682,各因子贡献率为30.685%、26.086%、20.292%、13.643%,累计达90.679%。其中第一公因子在C23上载荷较高,反映沿海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状况;第二公因子在C24、C25上载荷较高,反映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第三公因子在C22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绿化水平;第四公因子在C21上载荷较高,反映城市居民生态福利水平。

第三步:在“转换(Transform)”模块中的“计算变量(Compute Variable)”中输入公式Yi=FACi-1*SQR(Ki),算出各因子对应主成分得分。其中Yi为主成分得分,FACi为未旋转因子得分,Ki为方差初始特征值,i为对应序数。

第四步:以各公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进行加权,得到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和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得分,然后通过公式(2)~(4),计算各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表2)。

式中:Si为i类旅游竞争力的均方差,Xi为i类中j城市各项旅游竞争力得分,n为城市个数,Wi为i类权重值,Zj为j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得分。

第五步:将沿海城市和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输入SPSS19.0软件,利用分析(Analysis)模块中的分类模块进行分析,采用欧氏平方距离(Squared Euclidean Distance)测距,最后得到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图1)。

3 城市间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3.1 城市间旅游竞争力比较分析

① 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基础设施条件优势明显的是上海、杭州和南通。上海作为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依靠其大型经济体建设起相对完备的基础设施,为其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奠定了基础;杭州是一座被赞美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城市,旅游基础条件非常优越,并且医疗水平和居民出行舒适度水平均名列前茅,但其旅客周转能力相对较弱,原因是主要旅客周转集中在上海,为其减轻了旅客周转负担,进而对交通设施建设力度减小,旅客周转能力减弱;南通占据“据江海之会、扼南北之喉”的地理位置,是南北客货运的交通要道,并且铁路与欧亚大陆桥相连接,旅客周转能力水平高,故其主成分得分达到较高水平。中山居民出行舒适程度较高,但其服务基础条件相对较低导致其旅游基础设施竞争力整体较弱。

② 城市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广州、上海、杭州位列发展现状前三甲。广州作为珠三角核心城市,经济环境与旅游发展协调度较好,城市居民出游意愿也较强烈,促使其旅游发展现状处于较优越的状态,并且与香港、澳门联系紧密,入境游客可进入性较强,未来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上海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较高,经济环境与旅游发展协调度在16个城市中居首位,经济发展与旅游发展形成良性互补,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杭州不仅基础条件优越,而且其经济总体状况同样发展良好,各项指标发展相对均衡,综合发展现状水平较高。

③ 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珠海、烟台、青岛城市旅游生态环境竞争力较强。空气质量状况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珠海、烟台、青岛位列前三位,并且青岛的生态环境建设较其他城市水平高,但其城市绿化水平相对较低,应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珠海除了空气质量较好外,城市居民生态福利水平同样较高,但应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烟台虽然城市绿化水平略逊于东营,但其其他指标均衡发展,综合生态竞争力水平较高。

④ 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由表2可知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上海、杭州、广州、大连、青岛、天津、深圳、珠海、厦门、宁波、烟台、东营、福州、南通、中山、东莞。上海凭借其优越的旅游基础条件和强大的经济所表现出的旅游吸引力,成为主要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中的佼佼者;杭州凭借其均衡的发展模式,各项竞争力都相对靠前,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较高;广州与上海类似,凭借基础条件优势和发展现状良好,在主要沿海城市中名列前茅;大连基础设施竞争力和生态环境竞争力较强,但发展现状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经济发展与旅游协调度较差,有待进一步探讨解决措施;青岛与大连类似,发展现状水平如何提高有待深入研究,第三产业发展总体状况较差可能为一大诱因;天津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有待整体提升,突破这一束缚,其整体旅游竞争力将大幅提高;深圳由于城市发展较晚,文化内涵相对较低,但其现代人文景观较发达,应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其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其后现代城市发展;珠海生态环境竞争力较强,其他竞争力水平有待提高;厦门医疗资源基本现状水平、经济环境与旅游发展协调度水平、城市居民生活福利水平等都较低,这直接影响其主要竞争力水平,进而影响其综合旅游竞争力水平排名;宁波空气质量状况堪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只有244天,除了东营的199天,其他城市均在320天以上,空气环境净化水平有待提高;烟台生态环境建设较好,但其旅游服务基础条件有待加强,应加大市政投入,增加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基础设施人均占有率,提高游客自助游舒适程度;东营是一个以能源为基石的沿海城市,但能源的限制性就在于其不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东营市政府也做了相应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作,但效果甚微,原因在于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能源发展,可发展工业旅游促进产业转型,进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福州作为省会城市,除生态福利水平较高外,其他旅游竞争力要素成绩平平,有待提高;南通地理位置较优越,处于“咽喉”要地,但未能有效利用这一资源,可发展休闲旅游等时下热点旅游提高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中山应加大吸引资金力度,建设配套的宾馆、酒店以及旅行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并且应加强景区数量建设,丰富旅游路线,提高竞争力;东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有39.32%,而其他城市均在80%以上,差距明显,并且其他要素建设水平都有待加强。排名相对靠前的城市应在保有自身优势基础上,全面发展,增强实力;相对靠后的城市需要寻找自身优势作为突破口,提高竞争力水平。

3.2城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划分

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树状图(图1),将研究对象旅游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类型(表3)、四个级别,进行比较分析:

一级旅游竞争力城市包括上海和杭州。上海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其综合功能非常完善;杭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依托其经济发展,形成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增长极。区位条件优越,优势互补明显,促使上海和杭州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级别竞争力优势将继续保持,但杭州想要超越上海短期内无法实现,因为杭州发展对上海的依赖性较大。

二级旅游竞争力城市为广州、大连、青岛、天津、深圳五座城市。广州作为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在区域内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其生态环境竞争力相对较弱,应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大连港口经济作用明显,生态环境建设较好,在沿海城市旅游竞争力中排名相对靠前,但其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较弱,应加大旅游营销的投入,促进旅游经济增长;青岛与大连相似,也是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较弱的城市,但其医疗资源基本现状、空气质量、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优势明显;天津发展得益于其区位优势且人文旅游资源较丰富,旅游发展水平较高,但其生态环境建设欠佳,污染相对严重,影响旅游业快速发展;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后建设起来的城市,其自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但其城市发展水平、绿化水平较高,加之与香港毗邻,口岸优势明显。此级别竞争力水平相当,互相超越的可能性较大,若想保持或提升竞争力,除需确保自身优势发展外,还需及时整改弱项、提升水平。

三级旅游竞争力城市为珠海、厦门、宁波、烟台。这四座城市旅游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综合得分依次为-1.61、-1.77、-1.80、-1.98,都在-1.50~-2.00之间。但珠海发展受制于城市规模,其所处的城市群过于密集;厦门城市旅游基础竞争力较弱,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宁波各项条件相对适中,由于上海、杭州的竞争作用导致其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下降;烟台生态环境建设较好,但旅游发展现状欠佳。这一级别水平相对较低,各种综合性因素导致综合竞争力水平下降,因此准确定位城市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形成“黑马式”超越不无可能。

四级旅游竞争力城市为东营、福州、南通、中山、东莞五座城市。共同特点是旅游综合竞争力水平相对较弱,其中南通旅游基础交通条件较好,东莞生态环境竞争力和基础条件竞争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亟待提高。其他方面五座城市均有待提高。此级别城市想要实现“跳跃式”超越可能性不大,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居民舒适生活水平是今后发展的主方向。

3.3 区域竞合关系分析

根据16个城市综合排名以及城市空间分布绘制沿海城市空间分布及位次图(图2),将16座城市划分为四个区域:环渤海区、长三角区、珠三角区以及海峡西岸区。环渤海区包括天津、大连、烟台、青岛、东营五座城市,其中竞争效应较明显的是天津与大连、烟台与青岛两对,在区域内对客源市场的争抢方面尤为激烈,天津较大连更胜一筹,其区位、经济和市场优势明显,空间上对客源吸引力较强,青岛较烟台略占优势,政策倾斜优势明显;合作效应较明显的是大连与烟台、青岛,双方都有固定的轮渡航班,交通便利促使城市间可进入性增强,彼此形成稳固的客源地。长三角区包括上海、杭州、宁波、南通四座城市,此区域竞争效应较弱,原因是上海一枝独秀,杭州作为副中心,宁波和南通对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合作效应优于竞争效应。珠三角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五座城市,黄耀丽等[9]提出的“哑铃”模式适于本区,因区域内旅游资源高低搭配错落有致,区域内合作对各城市发展促进作用将更明显。海峡西岸区包括福州和厦门,厦门自身发展条件较优越,而福州作为省会,其政策辐射作用强于厦门,合作是本区发展的大方向。区域间、区域内城市都存在竞合关系,如何寻求合作、协调发展,防止同构无序竞争,实现“共赢”是区域间、区域内面临的首要问题。

4 结语

基于国内外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的回顾和梳理,构建适合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SS19.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模块和系统聚类分析模块对中国16个主要沿海城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上海、杭州、广州旅游竞争力相对较强,南通、中山、东莞竞争力相对较弱。其中,城市经济体规模、环境污染程度及城市绿化水平对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影响较突出。(2)城市间旅游竞争力水平梯度化明显,利于抱团式合作发展、阶梯状搭配发展前景看好。如:珠三角地区“哑铃”效应明显,可利用两级优势,抱团合作、梯度发展,促进全域旅游资源有效利用,提高区域旅游综合竞争力。(3)同一区域内城市合作优势大于竞争优势,可建立旅游合作试点区域。

参考文献:

[1] 刘素平,邱扶东,冯学钢.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08,28(5):867-871.

[2] N. Leiper. The Framework of Tourism: Towards a Definion of Tourism, Tourism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79, 6(4): 390-407.

[3] Jen-Hung Huanga, Kua-Hsin Pengb. Fuzzy Rasch Model in TOPSIS: A new approach for generating fuzzy numbers to assess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tourism industries in Asian countrie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2, 33(2):456-465.

[4] Tatjana Dimoskaa, Boris Trimcevb. Competitiveness Strategies for Suppor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tic Destination [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 44:279-288.

[5] 屈海林,邱汉琴.香港都市旅游的形象与竞争优势[J].旅游学刊,1996(1):24 - 28.

[6] 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初探[J].旅游学刊,2003,18(3):39-42.

[7] 黄耀丽,李凡,郑坚强,等.珠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结构体系初探[J].地理研究,2006,25(4):730-740.

[8] 陈晓,李悦铮.环渤海主要滨海城市旅游竞争力定量研究[J].经济地理,2008,28(1):158-162.

[9] 马晓龙.城市旅游竞争力—基于58个中国主要城市的比较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10] 张永峰,杜忠潮.西北地区“丝绸之路”沿线10城市旅游竞争力浅析[J].干旱区资源与境,2009,23(10):194-200.

[11] 徐喆,李闯,李悦铮.吉林省城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1):159-165.

[12] Kozak M, Rimmington M. Measuring Tourist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and Empirical Findings[J]. Hospitality Management, 1999(18): 273-283.

[13] Michael J. Enright, James Newton. Determinant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in Asia pacific: comprehensiveness and universality[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005, 43(5):339-350.

[14] M. Sahli, B Hazari, P. Sgro. Tourism Specialization: A comparison of 19 OECD Destination Countries[EB/OL]. http://erc.ucy. ac.cy/english/conference2003.

[15] E. Sirakaya, M. Uysal, L. Toepper.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South Carolina’s tourist industry from shift-share analysis: a case study[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5, 33(2): 55-62.

[16] N. Gooroochurn, G. Sugiyarto.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 industry[J]. Tourism Economics, 2005, 11(1):25-46.

[17] Michael J. Enright, James Newton. Tourism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a quantitative approach[J].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6): 777-788.

[18] 周长春,保继刚.肇庆城市旅游竞争力研究—兼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析框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2):78-82.

[19] 杨新军,马晓龙,霍云霈.旅游产业部门结构合理性的SSM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1):49-52.

[20] 莫帮洪,杨剑川.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框架初探[J].社会科学家,2005,10(S2):193.

[21] 李雪,董锁成,张广海,等.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动态仿真与评价[J].地理研究,2008,27(6):1466-1476.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经工办是一个综合服务协调部门,做为一名经济口的干部,需要熟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一年来,在学习上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市委的重大决策决议,做到自学和辅导学习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市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六个《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二是按照机关工委的要求,定期收看党员电教片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特别是到我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后,对我的启发和感触很深,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有损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事,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指导经济工作能力。一年来,除了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外,我的业余时间就是通过各个方面和各种渠道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知识。首先是阅读单位征订的关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其次是定时收看新闻以及相关财经报道;第三是阅读报刊杂志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文章摘抄下来,分类成册,以备系统学习之用。通过采取以上学习方法,使我对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有了系统地了解,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思路确定后,抓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干部。年初,市委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后,我们经工办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在单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起草了《塔城市关于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与起草了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会议的相关交流材料;二是为了落实好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参与了市委组织的调研组,对九个乡镇场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对乡镇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三是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6月中下旬,由王主任带队,市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和我组成调研组,对我市20家重点保护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企业涉及外贸、加工、服务行业等,详细了解掌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税收以及职工待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市上半年关于城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调研中,王主任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一方面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使我对全市的企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四是根据年初经工办的工作部署和王主任的安排,由我负责协调非公局和个体私营协会,对近两年来市委、政府命名的优秀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回访,主要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现状和是否存在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与非公局和个体协会共同完成了《关于对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四是共编写了经工信息10期,领导参阅6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是认真及时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执行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经常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从中吸取教训。坚持以自律为主,以廉洁从政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强化自律意识,始终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努力把廉洁自律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把服务群众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根源上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6篇

一、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经工办是一个综合服务协调部门,做为一名经济口的干部,需要熟知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一年来,在学习上我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入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和市委的重大决策决议,做到自学和辅导学习相结合、精读与通读相结合、理论和时间相结合,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特别是认真研读了市委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六个《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和重点;二是按照机关工委的要求,定期收看党员电教片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特别是到我市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观看后,对我的启发和感触很深,一定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绝不做有损于国家、集体和人民的事,一定要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三是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指导经济工作能力。一年来,除了学习党的政治理论外,我的业余时间就是通过各个方面和各种渠道学习关于市场经济知识。首先是阅读单位征订的关于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书籍;其次是定时收看新闻以及相关财经报道;第三是阅读报刊杂志时,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对工作有帮助的文章摘抄下来,分类成册,以备系统学习之用。通过采取以上学习方法,使我对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经济的一些理论有了系统地了解,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助领导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工作思路确定后,抓落实的关键就在于干部。年初,市委召开六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后,我们经工办的工作重点也明确了。在单位领导的指导和帮助下,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起草了《__市关于促进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全面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参与起草了农村工作会议和新型工业化会议的相关交流材料;二是为了落实好年初确定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参与了市委组织的调研组,对九个乡镇场进行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对乡镇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三是为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6月中下旬,由王主任带队,市委办、政府办副主任和我组成调研组,对我市20家重点保护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企业涉及外贸、加工、服务行业等,详细了解掌握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税收以及职工待遇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市上半年关于城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调研中,王主任针对不同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一方面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也使我对全市的企业有了全面的了解,受益匪浅。四是根据年初经工办的工作部署和王主任的安排,由我负责协调非公局和个体私营协会,对近两年来市委、政府命名的优秀个体工商户进行了回访,主要了解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现状和是否存在行业不正之风等问题。与非公局和个体协会共同完成了《关于对我市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思考》调研报告;四是共编写了经工信息10期,领导参阅6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五是认真及时地完成了上级业务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不断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执行党风廉正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经常观看反腐倡廉警示教育片,从中吸取教训。坚持以自律为主,以廉洁从政为重点,在实际工作中,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时刻珍惜党员的光荣称号,强化自律意识,始终做到工作上高标准、生活上严要求,努力把廉洁自律变为一种自觉行为,把服务群众变为一种自觉行为,从根源上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域经济 威海

一、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竞争力

1.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表现为在产业上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同一产业内生产上相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在各个国家地区出现了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的经济集聚区,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促进了产业集群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将产业集聚和国际经济竞争力联系起来提出产业集群理论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他通过研究国家有竞争力的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产业集群理论,并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波特指出,国家之间的竞争关键在于产业之间的竞争,而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世界上不少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就表现为它们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例如美国硅谷地区的经济由当地的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撑,美国的底特律和日本的丰田城的经济则由当地的汽车产业集群支撑,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台湾新竹的半导体硬件加工产业集群,广东东莞的电脑硬件制造和装配产业集群等。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当地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地区经济竞争优势也表现为当地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群的一般特征。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还包括提供相关公共品和政策支持的政府机构,相关科研机构,职业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形成资本,劳动力,信息,知识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产生很强的区域集聚效用和扩散辐射作用。产业集群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空间集聚性,即大量企业和相关机构空间上高度集中,相关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网络化,各经济活动主体和相关机构组织通过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关系频繁接触和发生相互作用结成一体化网络;分工和协作性,集群内各经济主体进行生产上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并在经济活动中相互协作;根植性,集群内经济活动主体具有相同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共同的市场交易规则,彼此之间信任度增加,降低了纯粹市场组织中交易的不确定性;自组织性,集群一旦产生,集群内部和集群外部高度互动,通过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推动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集群的以上特征使得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1)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内企业竞争力。

①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集群内部企业频繁的经济往来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培养了企业之间彼此的信任,增加了交易的透明度,便利了市场信息的获取,降低了企业间交易的不确定性,降低了企业交易成本;集群内企业的空间集聚,有利于企业间具有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劳动力在不同企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获取成本;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联系,相互支撑,有利于资源和信息共享,以及彼此间的学习,促进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之间的扩散,降低了企业创新成本和信息获取成本。

②集群内企业在生产经营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依赖使得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在从事对外经济活动时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整体,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市场活动中的经济地位和对外谈判能力。

(2)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

①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往往处于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在生产上进行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同时共用同一运输网络和销售网络。产业集群内部的其他相关部门机构则发挥协同作用,对产业发展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企业和各个机构部门的分工协作提高了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提高了整体经济竞争力。

②由于集群内企业在空间上集聚,集中使用基础设施,并且处于同一产业内部,专业化生产提供相同或相近的产品或服务,产品和服务集中供给当地或外销,有利于实行企业大规模生产,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③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一种无形资产,品牌正在成为城市经济竞争的核心竞争力,而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发挥区域品牌效应。在山东省内,有诸如寿光蔬菜,烟台苹果等由于产业集群而产生的区域品牌;在山东省外,有诸如浙江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区域品牌,这些区域品牌的形成以及随之而来的品牌效应极大的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

④大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生产上相互关联,频繁进行交易性和非交易性往来,有利于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使产业集群成为一个创新性网络,有利于形成创新环境,提高地区整体经济质量,增强地区整体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以及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得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威海市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对促进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威海市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的最东端,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山东省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威海市旅游业和海洋产业发达,威海市是联合国人居城市,旅游业是威海市优势产业,同时作为沿海城市,其海洋产业发展迅速,威海市的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同时威海市工业体系健全,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和船舶制造,纺织服装业和食品医药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威海市工业发展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其中的汽车制造,船舶制造和纺织服装业与周边的烟台、青岛、潍坊三市存在区域重复建设,四市地区间产业门类趋同,而且主要工业门类在各市经济中都占相当比重,各城市之间存在低层次竞争,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经济交流和政策协调。

三、培育威海市产业集群,促进威海区域经济发展

1.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威海市处于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区位优势好,对外联系紧密,开放程度高,通过大力引进外资和承接日韩转移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渐形成旅游业和海洋产业等优势产业,现阶段威海市已基本形成以下几个产业集群:

(1)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威海市船舶制造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大量的船舶制造和修理企业。威海市在汽车工业方面以三角集团为代表发展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业,三角集团在全国轮胎行业中排名首位,其轮胎品牌是中国驰名商标,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就整体来看,威海市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并不具有区域竞争优势,船舶制造业无论是与青岛还是大连市相比都远远不及,而汽车制造业只是限于零部件生产,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难以做大做强。

(2)纺织服装产业群。威海市纺织服装产业是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和充分利用劳动力低成本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金候”和“寒思”等著名品牌。威海市纺织服装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且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威海市已不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而且就纺织工业而言因为邻近的青岛市是中国重要的轻纺工业基地,所以很难做大做强。而服装业与青岛和潍坊市相较,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考虑与周边地区分工协作,充分融入半岛经济圈。

(3)海洋产业群。威海市渔具生产,海洋食品生产加工,海洋生物工程药品、保健药品生产发展迅速,是威海市的优势产业。威海市是中国的渔具生产基地,威海市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到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威海市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的唯一不足在于缺乏科研支撑,海洋生物工程药品和海洋食品的生产加工都要求向高科技含量方向发展,这需要强大的科研机构支撑,而威海市大中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较少,难以给予有效的支持。

(4)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扫描仪,传真机,光纤生产,新型电子元件,微电子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发展前景乐观。日本和韩国是世界电子信息业的中心,随着日韩产业结构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中低端类产品生产会加速向国外转移,而威海市邻近日韩,具备一定的经济技术基础,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环境优越,又具有较低的劳动成本优势,在承接日韩转移产业上其条件得天独厚。

2.威海市产业集群发展方向。

(1)实行差异化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半岛地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由于区域特色相近,经济发展模式趋同,在产业集群发展上结构趋同,低层次竞争,如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产业在青、烟、威三市都有发展且都占较大比重。威海市只有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威海市应考虑重点发展现有产业集群中的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威海市在渔具生产和海洋食品加工生产和海洋生物制药上与半岛其他城市相比有较大优势,海洋产业应该成为威海市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为促进海洋产业发展,政府应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重点在于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科研支持,建立配套的科研单位,提供科研资金支持。就电子信息产业而言,威海市由于不适合大规模发展机电制造业和汽车工业等重工业,这一方面是由于威海市面积和人口较小,一方面也由于威海市旅游人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因此在制造业方面,威海市更适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而且正如前面所述威海市在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得天独厚。综上,威海市今后产业集群的发展应重点培育海洋产业集群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使此两大产业发展成为威海市的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势。

(2)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协作,积极融入半岛城市经济圈,在更大范围内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就整体经济实力而言,半岛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必要以青岛市为龙头,发展半岛城市经济圈,这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威海市应该正确定位,在半岛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积极参与地区分工协作,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在半岛城市圈这个大环境中发展产业集群。现阶段,半岛城市间经济结构趋同,条块分割,利益分割,低层次竞争,产业配套协同能力差。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加大地区专业分工和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构建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在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产业,纺织服装产业制造方面可以由各地区分工协作,培育大的产业群,各地区作为产业群的一个部门一个环节,这样势必提高整体经济效率,提升半岛城市整体竞争力,促进半岛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在发展半岛产业集群和建设半岛城市经济圈方面,各地区政府一定要高瞻远瞩,从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出发,消除行政壁垒,加强交流合作,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划和发展政策,实现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3)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和城市创新服务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建立开放性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引导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网络,加快信息、知识的扩散。建立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技术密集型园区,创造技术研发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信息化网络,降低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成本,推动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和职业培训机构,引进人才,培养,吸纳高素质企业家队伍和职工队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培养人们具备现代管理观念和创新协作精神。

参考文献:

[1]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7期

[2]吴忠培董丽雅苗娴雅:产业集群的组织特征及其研究意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8期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沿海企业与科技[J].2005年第2期

城市经济发展现状范文第8篇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

[2]方新普等.体育的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1:39.

[3]李志伟等.试论现代奥运会的社会功能及人文价值[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