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生劳动实践小课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于低年级写字的兴趣和能力的研究
一、 课题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强调,中小学要加强写字教学,同时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要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基础外,还要打好写规范字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替代了写字,许多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写字质量的好坏,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会写字就行了。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越来越多的孩子轻视写字。通过调查,我发现目前,小学生汉字书写的状况和前景实在令人堪忧。部分学生书写汉字字体歪歪斜斜,结构不匀,笔画松散,行款不齐,根本无章法可循。而小学生因为年纪小,对于写字这种需要耐心并且比较机械的课程,兴趣很低。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通过调查和测试,我发现部分学生写字能力较低,达到大纲“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仅占一小部分。部分学生书写字体欠端正,结构不均,笔画松散,错别字连篇。究其原因:
1、主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的写字能力。过重的作业负担使学生无暇顾及书写的质量,教师批改也只注重字写的对错,忽视对字写得美观、规范的评价。其他学科的教师认为写字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对于学生的书写情况关注得就更少了。学校所设的写字课流于形式,写字课时常被其他学科挤掉或并入语文课,就算上写字课教师随意安排的多,教师布置完作业就完事,学生任意写,置写字教学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2、学生身心的局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手掌肌肉尚未发育健全,力量较弱,对笔的控制能力较差,且姿势也不够端正,另外小孩子对写字兴趣爱好程度相对于其他较为直观形象的学习内容来说要低得多,性格特点的影响使有些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本课题的提出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顺应现代社会发展趋势,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委员曾“郑重要求”维护写字教育,他认为习字教育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及智力开发大有益处。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指出:“中国人从小就要注意写好规范字。小学阶段,除了打好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外,还要打好写规范字的基础。”可见,小学写字教学是何等的重要。小学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写字基础打不好,学生将来长大了,要想写出一手好字就特别难。因此,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写字教学,培养学生写出一手好字,使学生终身受益。
写字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是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直接功能;对学生意志的磨练、情操的陶冶、良好习惯的养成、坚强品格的培养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字如其人”、“字正人正”,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育人的过程。而这一切,电脑是无法取代的。未来社会需要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所以本课题的提出也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写字是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写字教学,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重要作用。写字教学,是指在指导学生把汉字写的正确、工整、整洁、美观的过程中,受到艺术的熏陶,美的感受,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意志、品格,以及乐学求美的良好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依据
1、以《大纲》为依据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稿)对小学生写字提出如下要求:“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大纲》还对低、中年级的写字教学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2、写字教学有关经验
不少国内专家研究表明,学习汉字有利于人的左右脑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启迪愚蒙促进智能的发展。
郭沫若先生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得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断专横,最容易误事,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二)、本课题的基本理论
在写字教学中,以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创造良好的习字环境,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把写字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一位学生,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习字水平,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三、课题的界定
写字,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之为“人的第二面孔”。在中国古代,关于写字则有“心正则笔正”的论述。抓好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在教学生会写字的同时会做人,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样一种观点,我提出了此课题实验。
写字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字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写字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都有明确的规定,把“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列为语文教学的五大任务之一。所以,我从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多方面,各角度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和课堂写字教学的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不正确执笔姿势原因的分析研究
2、如何培养学生的习字兴趣的研究
3、写字教学育人功能的研究
4、提高学生习字水平的策略研究
5、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写字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6、形成低年级写字评价体系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阅读小学写字教学及教科研相关书籍,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2)进行课题初步论证,形成研究方案。
2、实施 阶段
(1)根据实施方案针进行课题研究,并对实际教学研究中的课例进行分析。
(2)定期围绕课题开展活动,更新观念,及时反思、调整课题实施方案。
(3)根据课题研究的具体情况,完成读书笔记及课例分析。
3、评价与总结阶段
检测各种策略的效果,作出定性、定量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了解学生的书写现状,调查分析原因,研究相应的策略
2、行动研究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写字教学,改进写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3、文献资料法:查阅资料,把握相关课题研究动态,使之更好的促进课题研究。
还有 经验筛选法 观察法 个案法等等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__.10---20__.11
在本阶段中,主要通过查阅各种与写字教学有关的资料,总结前人对写字教学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同时还存在哪些困惑。确立了从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上进行对写字教学的探究和创新,形成本次研究的课题。
2、调查阶段 :20__.11---20__.3
(1)针对低年级学生对写字是否有兴趣和家长对写字教学的观察程度,从二年级中随机抽取学生、家长1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对写字教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方法比较固定化,没有创新。在练习的过程中比较机械。对于反复练习学生还是比较厌恶的。大部分学生对于自己写得字没有信心。家长虽然比较关心学生写字的情况,但是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不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指导。而且家长更关心学生在成绩方面的优劣。通过问卷调查,我知道了教师在写字教学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查阅相关资料,学习别的老师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
(2)通过集中测试,找出学生在书写过程中的主要困难。我发现低年级学生除了对个别比较难的字,在笔顺上容易出错,大部分字学生还是能比较好的掌握它的笔顺。对于字的间架结构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这是造成字在书写过程中不太漂亮的主要原因。学生的字间架结构摆的不太好的原因,通过分析试卷和调查个别学生,我发现主要有以下原因:1、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握笔姿势存在问题。比如:大拇指包住食指、中指没放在笔下方、握笔倾斜的方向向前等等,这都是学生在整个写字的过程中,处于一个极其不舒服的状态中,使他们不能很好的进行描摹。2、学生由于年龄小,在写字过程中有一个坏毛病,喜欢把整个田字格占满。这样使字变得结构不合理。3、学生在老师教写字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听讲。
(3)通过对个别学生的个案研究,主要是观察学生在写字中的一举一动、和家长联系等方式,找出这个学生在写字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端正他的学习态度,通过多种方法,最终使这个学生在写字中感受到了成就感。
3、实施阶段:20__.3---20__.1
(1)通过前期的调研,我觉得在写字课堂教学过程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热爱祖国的文字开始,真正的喜欢上写字。因此,我把“字理识字法”运用到写字教学课堂中。学生通过理解这个字的起源和变化的过程,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我还在写字教学中开展给字编首歌,看谁记的妙等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改变在教字的过程主要以老师讲解为方式的现状。
(2)学生写字的好坏,一直以来都是由老师来评价。有很多学生受到老师思维的影响,认为自己字写得不好就再也写不好了,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写字上。所以,我认为要改变现有的评价机制,以提高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我将单纯的老师评价改为学生、家长、老师的联合评价,而且主要以学生自评为主。让学生在自己给自己评价的过程中增强信心。同时,还通过新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多认字,多写字。
(3)写字不是单纯的书写过程,怎样让学生一边学写字,一边从写字课中得到古代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我这一直思考的问题。并且尝试着在教写字的过程中给学生说一说故事,但是写字教学时间有限,想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这一方面的熏陶,还需要有更好的措施。
4、评价与总结阶段:20__.1
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曾指出“如果在儿童的早年,不能合理地教育儿童,使儿童养成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将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小学德育纲要》明确指出:“小学德育应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
少年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则又取决于他们主人翁意识的激发和确立。
现在,班级中的大多数小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父母宠爱,较为优裕的生活条件也滋长着不少学生骄纵任性的行为作风。作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自我中心现象非常严重,产生了光想自己,不顾他人的不良心态。在一个班集体里,同学之间往往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告状”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他们集体观念淡漠,集体意识不强,习惯于置身事外,推卸责任。
为了让学生真正适应集体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现代班集体的主人,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成长环境,为学生创设自我教育的机会。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是现代班集体教育的必然要求。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就是从培养小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出发,让学生学会做集体的主人,以此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1、探讨小学阶段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范围及培养途径。
2、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案和不良习惯的矫正方案。
3、通过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和协作,培养学生对人、对己、对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研究和探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与主人翁意识培养的关系,探讨营建一个民主、开放、自主的新型育人环境的方法,通过形成一个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校内为主、校外结合”的育人结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所负的责任的认识,带动学生遵守规范、履行义务的主人翁的自觉态度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良好规范的形成与巩固。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通过一个阶段的施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在学生身上施用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还辅以运用以下方法:
1、比较研究法。多学科多角度开展对多个班级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同时,通过实验班与对比班级,同一对象的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为课题研究深化提供思路和理论框架。
2、实验研究法。选择相关学科,班级开展实验研究,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作好实验设计和实施,提示因果关系。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确立个案研究的对象,把握个案对象的具体情况及发展趋势,及时收集教育策略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完善策略。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反思,用现代教育理论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高学生主人翁意识及其良好行为规范培养的效度。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
(一)、遵循规律,制定学生发展目标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于自我和人我关系的认知发展速度不同,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先于对人我的认知,因此,我们应遵循“从自己到他人,从家庭到学校;从小事到大事,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目标和操作体系,并将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分解为若干方面,分阶段设计培养的目标,并按目标制订小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操作方法,从而使本课题研究有比较明确的方向。作为低年级学生,我们主要侧重学生与自我相关方面的责任心的教育,做好自我服务和诚实守信,要求他们对自己的事情,如学习、生活和游戏等负责:写完作业后自己收拾好,自己整理书包,按时完成作业等,对于老师交给的任务,自己记住并负责完成,答应别人的事也要努力做到。同时,在教育中还把知识与行为结合起来,并且更注重后者,要求他们保持行为的一致性。
(二)、培养学生做集体的主人
改革班级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意识。自我服务意识是建立在主人翁意识的基础上。通过服务岗位的确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级内有为同学服务的机会,真正落实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人人有责负。具体做法是:
1、搭建自主管理的平台
在班级建设与发展中,我们让学生参与讨论了班级管理所需要设立的服务岗位。通过大家的出谋划策,在班集体中创建了“纪律监督岗、图书管理岗、卫生检查岗、学习记录岗、生物角护理岗”等特殊的岗位。这些岗位确立以后,小朋友们都感到非常激动和兴奋,纷纷“毛遂自荐”,应聘自己喜欢的岗位。通过这些服务岗位的确立,班级的小朋友们都找到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感受到了自己的权利,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在班级中有声有色地开展起工作来。
2、开展活动,拓展自主管理的空间
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使整个班集体充满活力、凝聚力。同时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行发起、自由组织、自主安排,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也再一次感受到自己成了集体的小主人。在班级里,我们以校德育活动为龙头,分别开展了“我与诚信手拉手、献出一份爱、出一分力、尽一分责”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对于每项活动的开展,事先都征求学生的意见,活动的时间、方式、内容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在“责任教育”活动中,学生们自发开展了一次“救书”行动。通过对图书角中破损图书的救护,学生们感受到了因自己的不爱惜给图书带来的“伤害”。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得到了行动上的锻炼,受到了认知方面的教育。在接下来的一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相继开展了“我送妈妈几句话”、“妈妈,让我拥抱一下”、“说到做到、攀登目标”等自主活动。对于每一项活动的开展,他们都兴致勃勃,积极主动,而班主任则俨然成了一名普通的参与者。
3、打造“形象”,创设自主管理的氛围
学生置身于班级之中,班级形象工程建设既是学生集体意识的表现,又是发挥学生主体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特别重视班级形象和文化环境建设,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于班级环境建设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体现学生的个性。“小能手”展示区张贴着小朋友们的毛笔和国画作品。“从小勤学、长大成材”几个娟秀挺拔的毛笔字时刻激励着班级中的每一个小朋友前进。“七彩梦”栏记载着小朋友们优秀的作文、日记。在每期版报展示出来以后,一群小画家们总要争先恐后地为版报添一笔,还常常自我陶醉,希望老师能把其作品保留下来。当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他们服务于班集体的劲头更足了。通过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孩子们的自主建设,班级中呈现出了一个积极向上、美观温馨的“家园”。而所有这些班级文化建设,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增强了他们集体的自豪感,强化了集体的自主意识。
4、放飞心灵,激发自主管理的热情
传统的教育管理下,总是对孩子不断地要求,对孩子不停地限制。为了让小朋友们产生自主管理的欲望,激发自主管理的热情,我们在班级建设与管理别注意调整并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班主任,不再是学生活动的指挥者,不再做学生学习的主导者,而是做集体中的一员,做活动中的一员。在把自己放入班级的同时,我们还努力要求自己成为一名榜样。德国哲学家黑格儿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为了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我们努力地做着、尽情地“表现着”,当看到走廊或教室里的废纸片或塑料袋时,我们会弯下腰来把它拣到纸篓里,看到教室里的物品,扫帚显得凌乱了,我们会去把它们整理好……作为班主任,我们在和同学们共同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在学习上我们也对他们严格要求,认真上课,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情绪甚至每个眼神,做好后进生的补差工作,耐心辅导,不嫌其烦的讲解。我们在用自己的形象、自己的行动来感动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奋发向上。
(三)、坚持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作为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基础——自我责任感的培养,它的主阵地在学校,主渠道在课堂教学。所有学科的教学都会遇到非常个体化的学习问题,诸如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情感、学习性格等非智力方面的心理活动,以及观察能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智力因素的心理活动,所有这些都必须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要通过改革评价制度入手,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合作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用学生喜爱的评价介质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用激励性语言、亲切和谐的动作,增进师生情谊,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为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培养及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四)、形成合力,共同教育。
1、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一、课题研究驱动学校特色亮化,塑造精品校园
(一)科学论证学校特色方向
找准学校办学特色的方向至关重要,它是一所学校走向成功的起点。我校在制订三年发展规划,策划学校特色时,面对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立足学校实际,发挥集体智慧优势,召开学校办学特色定位论证会,集中思索: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大趋势是什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如何把握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设施一般的农村小学如何开展科技启蒙教育?我校在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中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陷是什么?生物科技启蒙教育在我校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实践的意义有多大?实践困难是什么等。经过层层论证,才将继续深化学校生物科技启蒙教育,加大生物科技启蒙教育研究,形成科技教育模式、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使学校原由的优势项目真正转变为学校办学特色项目,从而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科学规划特色实践途径
1、以课题驱动特色创建的优点
规划学校特色的实践途径是学校成功与否的关键。我校在确定了继续深化学校生物科技启蒙教育,形成特色校本课程建设这一办学特色后,就办学特色有效实践途径展开了探索,最后得出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推动学校特色形成是一条捷径,原因如下:一是因为课研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以课研形式可以深入、持续地推动学校特色工作的开展,区别于搞突击,确保学校特色创建的普及性和连续性;二是因为课研工作是以科学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研究途径,有别于急功近利脱离实践搞文本现象,以课研形式可以有针对性地推动学校特色工作的开展,确保学校特色创建的科学性;三是在课研搞特色过程中既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又培养了教师个体的科技素养和群体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为生物科技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一支专业素质较强的辅导队伍。
2、以课题驱动特色创建的两大实施过程
(1)以“农村小学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体系的构建”为接力棒,形成科技教育模式
继《农村小学生物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后,我们又申报立项了台州市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体系的构建》,开发了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满足学生要求的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体系。课题组围绕“使学生懂得一些基本种养殖知识;在动手操作和探究中,培养学生敢干实践、敢干尝试、敢干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生物、对科学、对劳动的兴趣和爱好,了解生物科技与校外世界的联系,促进学科学习”的总体目标,构建了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体系的总框架。该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特色项目的形成,构建了生物科技启蒙教育内容体系、生物科技启蒙教育方法体系、生物科技启蒙教育评价体系等。同时本课题获浙江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肯定了学校特色创建的成绩,扩大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影响面。
(2)以“农村小学生物启蒙科技校本课程建设”为着力点,提升科技教育品位
在《农村小学生物科技启蒙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个课题刚刚结题时,我们就与一些专家进行访谈,获取诊断校本课程设置的信息,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的框架提出建议,对学生的常识课、生活与劳动课进行了大量的多层次的评估整合,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评估。又申报立项了省“十五”重点课题《农村小学生物启蒙科技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通过与理论工作者的紧密结合,力求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取得突破。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我们设计了36个活动项目,编制了生物科技校本教材,在全校各班铺开试用。实践中,遵循四大原则:
①启蒙性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狭窄,受学生的认知规律、所学知识、思维能力等的限制,对他们进行科技教育,必须强调教育的奠基功能,以培养参与和从事科技活动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为主要目标。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采用传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活动,即每一项实验课题,指导老师先讲一讲科技知识和做法要求,有时指导师再示范操作,然后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掌握科技实践能力。
②地方性适合儿童的知识首先是儿童在现实中能感受到的,因而应该让儿童通过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农村地域广阔,动植物繁多,随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交替出现,物类的变化丰富多彩,春播秋收更是农村一道独有的风景线。我们就是从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选择生物活动作为学生科技教育的主阵地,走的是同农村产业密切联系的科教之路,基本上是围绕花果类的培育、繁殖、引种上的一些具体科学技术问题展开科技启蒙教育
,对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效果,既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又使农村学生直接领悟到科学的社会价值,深得学生和当地领导、干群的欢迎。
③实践性小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科技教育的内容决定了“从活动中学”的教学方法。我们在科技启蒙教育中,给学生创造接触社会和大自然的机会,以观察、实验、制作为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自体验学习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每两周定期上一节课,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实践,获得解决问师的真实经验,全面培养能力。
④渗透性在一个规模大,人数多的大校开展整体性的科技启蒙教育,光靠每周定期进行的一次科技园活动,显然是不够的。使科技教育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把科技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将科技和学科知识融为一体,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因此,我们采取课堂教学渗透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把科技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目标中,实施以生物科技启蒙教育为主各学科配合的渗透课程组织模式。
伴随着该课题的实施,在专家的指导下,我校分低、中、高三级段编印了学生生物科技启蒙教育校本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列入学校课程计划,在全校、全镇推广,使生物科技教育真正在全校学生中做到有计划、有课时、有教材、有教师的条件下开展,为我校构建起独特的校本文化,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特色亮化,使我校科技教育特色不断发扬,科技教育之翼更加丰满。该课题荣获了省创新教育成果一等奖。
(三)科学总结办学特色经验
教育是不断发展的,存在着共性和个性,需要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验证,只有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因此,我校并不不仅仅满足于学校在特色创建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而是积极地通过教育专家指导、长三角地区教育成果推广会等途径科学总结特色创建的成功经验,并积极地辐射到学校工作各层面,丰富了学校教育管理的内涵,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不断前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师资建设促进学校和谐发展,塑造教师家园
(一)以实施“师德创优”为核心,打造教师敬业奉献的家园
认真实施“__小学师德创优三年规划”,提高教师师德建设的规划性、实效性。以“团结人、鼓舞人、塑造人、提高人”为宗旨,汇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创教育文明,分年度分别以“爱学生”“爱事业”“爱学校”教育为主题,学校党政、工会精心部署,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强师德,促师能学习活动,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师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师德座右铭征集、爱学校征文、师德征文、“两法”学习、师德报告会、典型评选等活动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了一支精诚团结、求真务实、敬业奉献的教师队伍,真正树立起我校教师的师德师表形象,为学校自主发展,实现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保障。
(二)以实施“校本教研”为主抓手,打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家园
1、建立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要素,以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研讨、调查研究等为基本形式的灵活多样的校本教研形式,并通过教学研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创设平台、创造条件。以“问题——计划——行动——反思”为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实施“周周有活动,每月一循环”的校本教研系列活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切实抓好“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反思交流、主题研讨”系列活动。①每月安排一次教师“理论学习”活动。②每月安排一次教师“集体备课”活动。③每月安排一次教师反思交流活动。④每月安排一次“主题教研”活动。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校本“研讨”活动,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的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的能力。
3、围绕调研中发现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确定教研重点,多渠道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组织了近30次全镇性的语文、数学、技能科教研会及教学开放周活动,做到上课、说课、听课、评课系列化,努力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水平,不断总结新课程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教改经验。
4、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灵活的校本教研方式,多次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多次邀请专家名师来校指导,单04学年,我校就有5批教师到上海、杭州等地学习,市内、外听课学习平均每人达2次以上,10多位专家来校指导,大大增加了教师与专家、名课堂直面交流的机会,真正实现教师成长中的专业引领作用。
5、以“评”促“展”,推动教师的专业提升。
通过各项业务评比和展示活动,多为教师成长搭台,通过组织镇新课程优质课评比、镇教学大比武、镇新教师教学汇报展示、镇语文教师阅读竞赛、镇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
(三)以坚持“科研兴校”为依托,打造教师群体研究型的家园
学校教育科研坚持以“以服务为方向,以创新为核心,以提高为重点,以管理为保证,以效益为目标”的工作思路。立足课堂教学,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通过组内研讨、网上研讨、教学研讨等形式加强教师业务培养,共召开4次全镇性的课题研讨会,并邀请专家点评引领。三年来,学校教育科研发展较快,成效显著,大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实现规划提供才力保障。
(四)以丰富“教工生活”为途径,打造教师和谐发展的家园
学校党政、工会以“陶冶情操、培能益智、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组织教工外出旅游、排球赛、篮球赛、电脑打字比赛、才艺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文艺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教师生活,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我校教工在全市的教工体操,教工 元旦文艺汇演中均获全市一等奖,充分展示了我校教工的风采,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市先进职工之家,下属3个片校被评为市先进职工小家,2名教师被评为市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凸现了学校办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快乐工作、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大家园。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创新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a)-0062-01
1 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意识
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我国已把信息技术课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信息技术这门综合实践活动课,去探索和研究适合中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课程活动模式。
1.1 在信息技术课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追踪新技术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活动中不但要教会学生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意识,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渴望创新。由于有关新技术的教学内容对设备要求较高,有些学校设备更新的速度目前还不能满足教学要求。因此,学校可安排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对Windows和Internet等目前广泛应用的媒体新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这些新的应用技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
1.2 让学生在巩固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创造素质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跨学科。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2 让学生尽情享受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带来的快乐,在各种竞赛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一个地区内或一个学校内举办的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等活动,无疑给学生创造了绝好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这些活动通常是以竞赛的形式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例如,创造活动竞赛中有发明创造、科学论文、电脑机器人大赛等。“小发明、小创造”是中小学生运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创造成果;科学小论文是中小学生在参与科技活动后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包括实验和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是对学生在创新活动中取得成果的记录;机器人比赛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学习、探索、掌握和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兴趣,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机器人创意设计更是激发了同学们创新的兴趣。
3 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和提供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
虽然举办科技节、艺术节和体育节等活动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受大多数竞赛类活动的参赛要求限制,只有少数有特长的学生才可以参加,而大多数学生还只是一个观众和听者。那么,如何才能使大多数学生都亲身体验到实践活动的乐趣呢?我想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想方设法给大多数学生创造一个条件相对完善的活动基地。
比如我市教育部门的做法就很值得推广。经张家港市委、市政府批准,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成立。基地主要面向张家港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设置新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教学和实践。基地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实践三大中心,遵循“延伸学校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实践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贯彻“让学生经历一次体验,感受一次成功,尝试一次创新”的办学理念,依托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长江自然资源,充分利用各馆室设施设备,自主开发了“家政、工艺、科技、农艺、体能拓展、主题教育”等六大系列、一百多个实践活动项目,将主题教育、生存体验、科学探索、劳动实践、军事教育、手工创新制作等活动有机结合,凸显了基地“共建型运作、开放式课程、长江风文化”的办学特色,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学有所得的第二课堂、动有所获的理想场所、玩有所乐的成长乐园”,处处体现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的育人目标。
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具有丰富综合实践课教学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学生不仅能够得到军事训练(国防教育、射击训练)和拓展训练(胜利墙、高空攀岩),而且能够掌握一些生活劳动技能(野炊、内务整理)和安全防护与自救互救技能(消防演练、担架制作),能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原理和常识(生活中的化学、模拟驾驶),开展一些“趣味性、实用性、智能性、创新性”的课题研究(电子百拼、紫藤花艺),从生物中走近生活、提高艺术修养。
一、课题的提出
紧张、繁忙、竞争的气氛也同样笼罩中小学校园。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水平的限制……致使那些脸上写满稚气和青春的孩子们,背负着成年人的沉重期望,在本该悠闲的双休日,奔波于各种为他们特设的学习场所。经过了一天的学校生活,疲惫不堪地回到家中,大人们都在悠闲自在地欣赏电视节目,而小小的孩子还要伏案对付那似乎永远也做不完的习题,电视中精彩的节目对他们来说只是周末晚上的奢侈享受孩子们的负担实在太重了。于是,有些孩子开始厌学,有些孩子因为不堪忍受而逃学拒学,有些孩子甚至以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烦恼。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教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急需解决,我们肩负的任务重如泰山。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就是对学生中出现的厌学情绪要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厌学是目前中小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是导致辍学的最主要的因素。如果不加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就会发展为厌学症。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渠道对小学生厌学现象进行分析与研究,探寻其厌学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作出不同的决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希望通过实践和研究,取得如下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学习效率有所提高。
2、班主任工作更加细致、合理、有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3、家长的教育方法更得当,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更密切。
4、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研究本校厌学学生为主,以研究家长的教育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班主任的育人之道为辅,多渠道、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厌学原因,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帮助厌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健康全面地发展。
四、研究的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中树立系统观、整体现,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以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透过各种错综复杂的现象从中找出主导性的因素与线索,从而作出更有效的决策。
2、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始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动态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学生,力求通过动态考查把握学生出现厌学情况的来龙去脉和问题症结,不能静止地看待某些表面现象或行为表现,应由果溯因,以动态的视野寻求其心理机制的运行和外部影响的发展脉络,防止用僵化的模式去分析研究。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要求教师在分析与研究中,既要重视心理学方法和技术的使用,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利于发现厌学的根源,采用有效的措施。
5、指导性原则
教师在找到学生厌学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之后,要组织力量(或家长或老师或其他重要人物)对研究的对象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教育,以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解决问题,走出困境,更好地促进他们发展。
6、异同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研究中,既要注意掌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年龄差异、性别差异、知识水平差异,理解接受能力差异、家庭环境差异等影响,努力做到共性、个性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7、保密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谈话内容结果予以保密,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人格与利益的关系,学生的名誉和隐私权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8、主体性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和尊重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的自觉和积极性。
五、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谈话与问卷)
通过谈话与问卷了解各班级中有哪些学生有厌学现象及厌学的原因,以收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具体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2、观察法
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动作以及在日常生活、学习、劳动、游戏中的活动表现,了解存在的问题,在掌握比较详实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研究。
3、个案法
教师通过详尽搜集厌学学生的有关资料,系统整理,综合分析,研究策略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4、资料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加强理论探讨,为实践指明方向。
5、经验总结法
总结研究中的有效经验,提炼概括,撰写论文。
六、课题研究的难点
受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拼命灌输,课外则布置大量的作业,通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地应付考试;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大,教育不得法。一些教师已经意识到应当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家长不同意。为了“提高”自己孩子的水平,许多家长在孩子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还要布置额外的作业让孩子做。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以及创新之处
1、加强家校联系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同时端正家长对子女读书的看法,使其与校方达成共识。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能够并乐于努力去达到目标。另外,家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要多表扬,少批评。还有,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
2、加强师生联系
有人说“教师是学生在学校里的家长”。可见教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教师应该走近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世界,并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他们以信心与关爱,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能够与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出色的教师。教师绝对不能歧视学生,而应该正确引导学生。
3、上好学习心理课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缺乏内在动力,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上好学习心理课,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指导课余生活
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八、课题研究任务分工
九、研究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研究论证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1、确立研究方案;
2、开题论证;
3、进行学生学习能力分项调查(问卷法、谈话法)。
阶段成果:调查报告、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2月)
1、进行实验,个案研究;
2、适时反馈,调整研究策略;
3、课题研究小组进行论证,并设计有效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阶段成果:创造性学习个案及教学实践阶段经验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得失,继续深入研究。
2、收集小课题研究成果,撰写实验论文及研究报告。
3、展示课题成果。论文、案例、随笔等。
4、整理分析研究结果,结题论证。
第四阶段:反思提高
最终成果形式:实验报告、经验论文和有一定推广价值的开放性学习案例。
十、参考文献
1、杨心德:《学生的自我有效感与学习动机》,《教育研究》
特色内涵
学校实施“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项目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里的“技术”,是指科学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艺术”,是指音乐、美术和其他艺术形式。强化对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立身之本;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实现技术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完美结合,技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其他各学科的完美结合。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是指学校通过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通过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让每个学生在高中3年掌握多项基本的技术和艺术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与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特色项目从侧重点来看,涵盖了普通高中课程8大领域中的3大领域:“技术”(包括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艺术”(包括音乐与美术等)、“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在其他5大领域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人文艺术素养。学校还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加强技术和艺术素养的培养和锻炼,使办学特色更加凸显。
历史渊源
学校多年来着力于校本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首先,坚定了全校师生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组建了高素质的技术、艺术学科教师队伍,两个学科共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15人,包括1名美术特级教师和1名通用技术特级教师。其次,学校改造提升了技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中心。2011年暑假期间,学校以国家“中学技术教室、艺术教室装备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传统与特色,建设了6间美术工作室、4间音乐工作室,升级改造了15间技术教室,确保了技术教育和艺术教育课程的顺利、有效实施。这些“工作室”由有特长并热爱相关学科的教师主持,为有不同爱好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选择余地,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真正实现个性化发展。最后,学校加强了校本课程的建设,包括艺术、技术、科学、健康和综合实践等几大类。艺术类包括版画、陶艺与泥塑、纸立体构成、民间美术、室内外环境设计、篆刻、京剧鉴赏、播音与主持等;技术类包括机器人设计、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flash网络动画、图像处理、虚拟现实、影视制作等;科学类包括趣味魔术、趣味制作、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等;健康类包括家庭保健、体育运动(田径、球类)等;综合实践类包括心理健康、家政课堂、交际与礼节、校园与社区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办学特色的彰显提供了课程文化支撑。
近年来,学校技术、艺术教育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学校完成了5项市级及其以上技术、艺术教育科研课题;在全国专业期刊上发表10多篇技术、艺术教育类论文并获奖;在全国普通中学技术课、艺术课教学大赛中,多名教师获得一等奖。在技术教育上,学校与时俱进,抢占改革制高点,成立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处,自主开发多部校本教材,实施学生自主选课、走班制教学。学校承担的两项劳动技术教育课题及取得的成果获得专家好评:1项是全国社科基金课题“基于素质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实践深化研究”的子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课程比较研究”;1项是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学劳动技术教育历史、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经市规划办专家组鉴定,成果等级为A等。学生多次参加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共获得6项金奖、10项银奖、8项铜奖,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全国首届中学生技术设计竞赛中,2名学生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在艺术教育上,自2006年起,学校开始探索实施美术教师工作室制度。按照个人特长,为特级教师王威等美术教研组教师筹建工作室,先后建立了“全国版画藏书票工作室”、“陶艺泥塑工作室”等6个特色工作室,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和教师。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学生们感受着艺术的魅力,丰富、发展了艺术素养。2010年,多名学生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藏书票比赛并获得优秀团体奖。
愿景与规划
发展愿景
在特色高中建设实践中,学校将突出以下特色。一是整体构建特色学校发展蓝图,系统实施建设策略,实现全体学生、教师和学校的三维和谐、互动发展。二是打造一流的技术、艺术教育中心,为特色教育提供硬件保障。三是建设一支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为特色教育提供软件保障。四是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辐射源,使之达到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形成各项素养“百花争艳”的良好局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五是形成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六是注重实践和落实,形成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未来,学校将拓展、优化、创新、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把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促进办学品质的提升,创办内涵厚重、特色突出、全国知名的品牌学校。
三年规划(2012~2014年)
整体思路:以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以课程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为保障,以多样化的活动为渠道,以技术、艺术素养的培养为龙头,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宗旨。
关键词:实践中探索; 感兴趣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082-001
我校实施新课程以来,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现有综合实践活动专任教师2名,另有兼职教师42名,形成了一支专职教师为引领者,兼职教师(语、数教师)为实施者的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
一、加强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导,学校根据实际,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实施和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各职能部门课程管理职责。同时,建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组,对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情况进行研讨、交流。
二、制定课程目标
我校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健康”作为总体目标,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目标为:
1.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
2.初步掌握参与社会实践与调查的方法、信息资料的搜集分析与处理的方法,研究探索实验论证的方法,获得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3.了解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社区服务和探究活动的一些常识,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交往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塑造完美人格,初步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三、确保课程设置
我们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落实好课时,并在课表内明确列出。三至六年级每周3课时(含信息技术1课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安排,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但必须确保学期总课时,不得挤占挪用。
几年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和社区中去寻找、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和筛选,确立若干个“主题”,然后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调查、观察、上网、实验、咨询等综合实践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确立主题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总结评价。各年级组依据实际制定出活动计划;教导处加大过程管理力度,组织综合实践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设计每一次实践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综实课程建设,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了科学有效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校在抓好学科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结合校情、生情实现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相对接。在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方面,体现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三年级采用由扶到放,简易活动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的操作方式。四年级逐步以专题活动为主,小主题活动为辅,五、六年级则以专题活动为主。
四、注重课题研究
去年五月我校参与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委托项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与实验”项目的研究,申报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整合的研究》已经批准立项,并通过网络与课题组专家进行学习和交流,九月份学校派课题组负责人到广州参加了此项目的子课题实验区第三届年会,我校被评为“全国先进实验学校”。
为了更好的完成研究该课题的任务,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综合实践领导小组,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方案及管理制度,增加了有活力的青年教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我们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努力钻研了该课程与语、数整合研究的校内外有关教育资源,积极进行课改实验。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掌握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及较高的认识水平,专任教师具有较高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课题组教师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五、打造综合实践特色
我校位于保定市阳光北大街,与保定槐茂酱菜厂相邻,槐茂酱菜厂以生产“保定三宝”中的面酱、酱菜扬名海内外,我校依托社区资源优势,大胆创新开展了“共同携手,走进泡菜文化”的系列活动之“爱心”泡菜的制作活动。制作泡菜需要的场地小,原料便宜好买,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学校在四、五年级开展了这项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自产自用是学校开展此项活动的宗旨。为此,利用暑假期间,学校实施了以开辟种菜园地、学种蔬菜为内容的劳技教育基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重要的是重技能的实践探索。为了让学生参与种植的全过程,学校将地划成田块分到班级,插上班牌。并聘请了专人负责传授翻地、种植、施肥、浇水、除草等技能的实践。教师边讲边示范操作,学生边听边模仿操作。学校除了布置统一的实践操作任务,安排相应的规范操作活动外,还鼓励学生创造条件获得实践亲历的机会。
为了达成课程自身的特定目标,在开辟劳技教育基地的同时,学校装修了三间综合实践活动教室。为制做泡菜提供了场地,更为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有力的场所。三间教室各具功能。大致分为制作间、亚硝酸盐检测间、储藏间。根据各自的功能每间教室在布置上也各具特色,制作间张贴了泡菜的历史及功效、泡菜的制作方法步骤,布置了供学生参观学习的各种蔬菜种子的介绍及仿真蔬菜。由于亚硝酸盐引起食物中毒的机率较高,食入0.3~0.5克的亚硝酸盐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因此,测定亚硝酸盐的含量是食品安全检测中非常重要的项目。
我校是一所__学校,学生来自*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各个少数民族学生。我校结合“民族工作进校园”这一大事,将体艺与各民族文化相融合,提出了《依托民族文化的初中体艺活动的创编与实施》这一课题,__年被列为*市基础教育教研课题立项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报告:
一、 研究的背景
(一)研究的缘起
1. “轻负高质”的实施亟需有力推手
为中小学生“减负”喊了多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注重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实践创新能力。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的体艺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素养,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从而喜欢到学校里来,喜欢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肯定是不累的。关于这一点,上世纪90年代前的中小学生是深有体会的,那个年代能有多少学生能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按理说当时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也是激烈的。但是学生们有自己的传统的民间的娱乐方式,朴实、健康、生态,他们在这种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成长,所以没有人感觉学习负担有多重。那个年代的体艺文化能不能借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对一些富有地域性的体艺活动进行改革,使之富有时代的内容和教育的内涵,依托民族文化创建学校体艺特色,应该是促进“轻负高质”的实施的有效推手。
2.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利用程度亟需提高
少数民族艺术是各族人民长期创造与积累经验的结果,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歌民谣、民间乐器、地方戏曲、民间工艺等等,有着一定的感情效果与多样的社会功能。我们的学生和家长身上有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气息,在他们内心渴望本民族艺术资源被重视、被利用,他们既是民族艺术资源,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播者。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忽视艺术教育,或者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开设的音体美等艺术课程也没能跳出课程标准,内容比较单薄。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资源是可能的、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质的文化,民族文化特别是民族体艺活动,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和独特文化气质。一个民族文化的落寞消失,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逐渐消亡。
3.学校美育的薄弱状态亟待改变
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所以,本地孩子所在的学校都很关注对学生的美育,而且很多本地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会被送去参加艺术培训班,学习舞蹈、唱歌、乐器等等。
而我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状况以及父母工作的原因,很少有学生会参加学校以外的培训、辅导。而且他们小学时期就读私立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很少接受美的欣赏、艺术技能教育。导致他们在审美艺术修养方面和本地的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如何缩小我校学生和本地学生美育上的差距,就成了摆在我们这一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的美育已经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二)研究的意义
1.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需要
民间体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比如踢毽、拔河、跳板、踩高脚、打陀螺、放风筝、扭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中华民族传统艺术则是炎黄子孙智慧的结晶,它适应劳动人民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是民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具体体现。比如,手工艺品、民间饰品民族服饰、戏曲艺术、民间绘画、民歌民舞等。然而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忽视艺术教育,或者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开设的音体美等艺术课程也没能跳出课程标准,内容比较单薄。所以说,合理开发利用少数民族资源是可能的、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2.是切实提高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所谓审美能力,即是艺术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正确的审美观念。它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审美鉴赏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规律和美的理想去改变世界,发展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
审美能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人的审美能力是指人们对美的事物或艺术的欣赏和鉴别的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审美理想。由于一个人的实践经验不同,修养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审美能力上存在差异,这里还有生活条件、阶级地位、民族状况、道德、宗教、政治观点影响和制约。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教学工作,不仅仅是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注重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依托民族文化,探究和创编具有时代特色的学校体艺活动,可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学生的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美的感知、美的判断,加深对美的认识、美的向往。
3.是打造学校艺术特色校园的需要
在时代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很多家长关注最多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多学校开设的 音体美课程没能跳出课程标准,有些甚至为了中考,为了中考加分,原本生动的体艺课变成了枯燥的内容,甚至还变成了学生的压力。
我校是一所__学校,学生来自全国*个省、市、直辖市,其中有很多少数民族学生。在那些学生和家长的身上,有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的气息。他们本该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但是由于他们一般疲于生活的奔波,有些甚至对自己家乡不认同,导致他们不愿意唱家乡歌,跳家乡舞,没有心思做民间游戏。据调查,我们的学生缺少享受体艺活动的社会、家庭条件,更没有培训的机会或艺术熏陶的环境。他们在小学阶段,以基本满足有书读,以读好语文与数学为宗旨,艺术教育的缺失使得我校创建体艺特色已变得非常的必要。有效整合丰富的各民族体艺资源,创编浸润民族文化的体艺活动课程,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民族情怀,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文化融入的自豪,享受到第二故乡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我校的育人理念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心健康、言语文明、有爱心、肯吃苦的具有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是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因此,结合我校生源情况,摸索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德才体艺智兼顾的学生发展特色道路,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依托民族文化的初中体艺活动的创编与实施”的课题研究。通过研究不仅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体艺文化殿堂的根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强化学校体育艺术,为不同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创新发展平台,提高学生的艺术和运动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使学生的才智和灵性真正达到了教育的最优发展。
二、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概念的界定
1.“民族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带有该民族特点、反映该民族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课题主要研究民族文化中一种“娱乐型”的文化,主要指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审美意识及从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精神文化。
2.体艺活动创编:指的是在对民族艺术进行欣赏和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造,使之具有一定的时代性
3.学校体艺活动与“民族文化”关系的表述:
中华民族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极其丰富灿烂的民间文化,各地区、各民族中都流传着特有的体艺传统,它来源于各民族生产、生活环境,淳朴自然、贴近生活,是学校体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的艺术课程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信息,认识和理解民间艺术的历史、文化意蕴,感受其中反映出来的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热爱和尊重,参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研究的预期目标
1.通过依托民族文化的初中体艺活动的创编,开发一套浸润民族文化的体艺校本教材,通过课程的实施,开展体艺技能指导和活动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文化渊源等,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让优秀民族文化世代相传;通过课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并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与本地的融合。
2.创建学校体艺特色,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把握素质教育的动脉,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谈话,走访家庭,调查学生、家长对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了解程度,为课题提供背景材料。包括问卷调查、学生文章。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行动研究法。了解民族艺术,开展对民族体育、美术、音乐等专题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和改编。通过民族艺术文化活动的创编以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构建起以民族艺术为依托的美育实践模式。
4.经验总结法。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分析师生对民族体艺文化的认知和创编,总结现有的经验材料,并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形成一种管理模式,形成学校特色,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三、研究的实施
(一)学生民族体艺文化了解和接受程度的现状研究
我校有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在那些学生和家长的身上,有着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气息。
他们本该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但是由于他们一般疲于生活的奔波,有些甚至对自己家乡不认同,导致他们不愿意唱家乡歌,跳家乡舞,没有心思做民间游戏。据调查,我们的学生缺少享受体艺活动的社会、家庭条件,更没有培训的机会或艺术熏陶的环境。他们在小学阶段,以基本满足有书读,以读好语文与数学为宗旨,艺术教育缺失。这些调查资料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创建依托民族文化的体艺活动的奠基
1.各类资源的调集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艺术教师缺乏,我校也是如此,专职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都只有一位,所以要开展民族体艺的探究和创编活动,除了发挥艺术老师的作用,还要去挖掘学校其他教师的艺术潜力。王晓松老师担任音乐教学工作,他本身专业素质非常强,不仅会唱多个民族的民歌而且很多少数名族的乐器他也信手拈来,像巴乌、洞巴、葫芦丝、勋等乐器王老师都能演奏。学校充分发挥王老师专业教师作用,提供表演和教学改革的平台,从而提高我校学生音乐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对美的向往,为学生的民族体艺探究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学校经过调查、摸底,发现有的老师学过一点艺术方面的知识,有的是艺术爱好者,比如,徐老师黄梅戏唱的溜,李老师会朝鲜族歌舞,何老师喜欢十字绣,邱老师跳竹竿舞有一手,于老师会京剧。从这一实际出发,学校制定了相应的政策,鼓励支持这些老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去负责学校艺术社团。同时,学校创造条件让这些教师有交流和学习的空间,从而有效推进体艺活动的创编与实施。
不仅如此,由于我们学校小,美育师资力量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借力校外资源,给力民族艺术教育团队。
借助社区、青少年宫的人力资源,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认知水平以及民族民族文化艺术课程的指导能力。邀请民间艺人来校表演并授课,拟 写相关的民间艺人简介、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的相关内容。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联合教育团队,共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推进学校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注重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与学生美育相结合,让学生在民族文化艺术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以及美的表达能力
学校今年投资1万多元,购买了民族文化艺术方面的图书,在图书馆专门设立了民族文化书柜,供学生和老师们借阅。网络媒体资源丰富,为了便于学习和参考,我们下载了一部分民族艺术的音像资料,建立了民族文化专题网页。这些书籍、音像资源作为课程资源,是开展民族体艺活动探究的基础。
2.民族文化氛围的营造
学校的围墙是“民族团结一家亲”手绘画,学生在书画社退休教师的带领下,悉心描绘,将代表每个民族人物特征,器乐特征和建筑特征的画面作为校园环境视觉形象。藏族、壮族、蒙古族、回族、苗族、傣族、朝鲜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物就跃然墙上,未进入校园就可以在外墙通过画面领略各民族的基本概况。“书画作品展示”的走廊文化和“渗透民族知识,渗透融合教育”的教室文化将学生的才艺和创新能力展露无遗,让学生更好地亲近民族文化艺术。
我校利用课间、午间校园里播放经典的民族音乐,让校园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之星”广播站开设民族音乐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音乐,了解了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也加深了他们对美的认识。
把民族节日誉为民族文化的宝库一点都不过分。民族节日活动内容丰富,诸如对歌、跳笙、吹箫、吹笛、唱戏、踢毽、登山、敲铜鼓、打花鼓、打手毽、打磨秋、耍狮子、舞龙灯、丢花包、打陀螺等等。总的看来,活动项目都有一定的艺术元素。我校的“红五月艺术节”、“十月民族节”大型活动营造了依托民族艺术的美育的浓浓氛围。另外,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的活动也给了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三)依托民族文化的体艺活动内容的探究
1.民族体育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间游戏的改造,体育课程的拓展
民间游戏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特别是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学校对民间游戏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为体育课的拓展和延伸,加以开发和利用。
(2)大课间活动的改革,体育特色项目的创建
开展民族特色大课间优秀班级评比活动。在大型活动和评比的引领下,促进师生民族体育探究和创编热情。现今,滚铁圈、跳房子、丢沙包、跳皮筋、斗空竹、跳绳等各种小型多样、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已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特色”的良好态势。
2.民族美术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美术课程的拓展
搜集民族艺术的文本资源和家长资源,把手工、服饰、书画等艺术形式整合,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社会资源利用,拓展美术课程。开展了“大手扶小手,共绘民族文化展示墙”活动;民族风走廊和教室布置将学生的才艺和创新能力展露无遗,让学生更好地亲近民族文化。
(2)民族工艺美术的制作
民族工艺是造型、装饰、色彩共同整合的艺术形象体系,具有文质兼备的特点。我校通过社团活动开展十字绣、风筝制作等,让学生学习、动手探究少数民族工艺的制作中,也感受蕴藏其中的文化。
(3)民族服饰的欣赏
为了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更好的了解,学校成立了手工社。手工社有专门的指导老师,每星期都会按时开展活动。指导老师会通过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结合自己的讲解,向同学们讲解不同民族服饰的特点以及不同的民族服饰所适用的范围、情境、年龄、礼仪的方面的知识。同时,指导老师还结合社团的特点,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民族服饰上的小饰品,体会少数民族的劳动之美、灵巧之美和包含在其中的人情之美。
3.民族音乐活动的校本化研究
(1)民族歌曲欣赏
音乐教学的主要基本形式是歌曲教学和欣赏教学,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创编教学。我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文化的融合是很为重要的,而欣赏各地民族音乐是文化融合的一种策略。课改音乐教材中不论歌曲还是欣赏曲都选择了大量的民族音乐,不仅在音乐课上引领学生开展民族音乐欣赏,而且通过广播站、大型艺术节活动促进音乐欣赏。我校利用课间、午间校园里播放经典的民族音乐,让校园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校园之星”广播站开设民族音乐专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民族音乐,了解了不同民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体会民歌的表现形式,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增强对民歌的热爱,也加深了他们对美的认识。
(2)民族歌曲学唱
音乐课在常规教学的同时,开展民歌学唱活动。学校“五声民歌社” 经过指导老师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他们的音乐素养以及音乐欣赏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学们曾经合唱了土家族的歌曲在镇海区比赛中获二等奖。
(3)民族歌舞的探究
开展学校民族节,举行民族体艺活动民族创编表演赛。通过大型艺术活动促进师生对民族歌舞的探究热情。竹竿舞,人、竿、声、舞四者的有机融合,构筑了一幅生动多彩、充满生命活力的画面。学生对竹竿舞的探究有浓厚的兴趣,参与竹竿舞学习的每一个班级都按着教学内容逐步进行,学生都很积极参与竹竿舞教学活动,也培养出一批跳竹竿舞的“小精英”。
四、研究的成果
(一)构筑起以民族艺术为依托的初中美育实践模式
依托民族文化探究和创编体艺活动促进了我校美育。我校经过一年多的的探究摸索,依托民族艺术广泛开展审美教育,采用“发现客体——酝酿孕育——(审美)意象形成——内化创造”的活动程序,形成了“NAT”美育模式。
“NAT”在信息技术领域是指“网络地址转换模式”,我把我校的美育模式提炼为“NAT”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有“网络地址转换模式”一样强大的功能。第二它是“以民族艺术为依托的初中美育实践模式”的英语字母代表,民族艺术(National art ),取其“NAT”,在社团活动等行动中实现,行动(action)又含“AT”。 “NAT”美育模式框式如下图所示:
(二)开发了一套有效的体艺活动校本教材
艺术方面充分挖掘了民族民间工艺和民族音乐,包括剪纸、国画书法、民歌民谣、民族舞蹈等民族艺术。体育方面充分利用了中国的民间游戏与玩具、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开展“民间游戏”、“民间玩具”的开发与研究,丰富“体艺2+1”内容,努力探索阳光运动的趣味性、多样化。
通过课程的实施,开展体艺技能指导和活动的同时,使学生了解各民族历史、风土人情、文化渊源等,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沉淀,让优秀民族文化世代相传;通过课程的实施,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实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并立志建设家乡的情感,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心,增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与本地的融合,增强新镇海人在第二故乡的归属感。
(三)创建学校体艺特色,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
我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学生中深入进行民族教育,进行民族体艺文化的融合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艺术节文化渗透、“民族精神代代传”读书征文活动等等,开展民族文化团结 宣传教育,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
与此同时,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民族团结思想教育。各学科充分挖掘教材中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地、创造性地实施民族自豪感渗透和民族团结教育。公民需要民族团结意识启蒙,青少年时代正是启蒙教育和意识培养的黄金时期。民族团结教育进课堂意义重大,应该被当作一项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团结的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创建学校体艺特色,有利于学生乐学环境的营造,提高学生的素质修养和学习兴趣,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课程开发和实施能力,把握素质教育的动脉,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走出一条民族文化育人,职业理想导向的学校特色之路。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五、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由于我校年轻化、教师队伍年轻化,民族体艺发展需要艺术专业性强的师资力量,这是我校急缺的资源,因此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反思这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还有诸多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流动性大,为训练民族体艺方面的特长生增加了难度和工作强度;
2、 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尚需提高;
3、 体艺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