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职教学内容

高职教学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职教学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比较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向服务型框架社会演进,西方国家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因此,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了多种教育模式。其中,比较典型的模式包括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北美的CBE和英国的BTEC。我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有必要借鉴国外的经验。下面,就职业技术教育的宏观和微观(培养目标、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学业考核)方面对双元制、TAFE、和CBE模式进行比较和评价,并就三种模式对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启示进行讨论。

一、外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方面比较

1.CBE模式

加拿大制订了职业分类体系。该体系由职业分类、职业手册、职业检索、国家标准、工作展望和技能描述六部分组成,为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就业服务和移民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另外,加拿大有18个职业必须经过培训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但是,加拿大在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间没有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在国家和省或地区层面上,政府、业界与学校没有建立组织,发挥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学校开设什么专业,往往根据自己的市场调查决定,上报省有关部门批准。业界没有形成一定的组织,参与到职业教育与培训当中来,只是通过各个学院组织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去提出对职业技术人才规格的要求。

在质量保证方面,职业资格体系与社区学院教育没有衔接起来,各类专业培养方案与培训课程大纲虽然常常邀请业界人士参加,但制订仍然不是按照职业资格要求设计,也不经过国家、业界和学校组成机构的认证。

2.双元制模式

德国联邦政府制订了职业分类体系,从而为明确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中统一管理的职业名称、不同职业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计划和考试要求等具体的可操作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接受双元制培训过程中,考生在行业协会监督下进行两次考试。第一次是在学习两年左右时的考试,叫中间考试,第二次是学习结束时的结业考试。这两次考试分别是培训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产生两类证书,即培训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德国的职业资格制度比较完善,行业协会在职业资格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主管职业培训工作的文化教育部门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院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用《培训条例》和《考试条例》规定了职业资格认证的总体要求和具体的认证考核内容及其方式,组成了以行业协会为主、以代表各方面利益人员为辅的职业资格认证组织;架构起全国统一标准、统一命题、统一考核时间、统一阅卷和统一发证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3.TAFE模式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使其职业分类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近乎完美地建立起来,规范了就业市场,规定了各个行业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与此同时,它还规定了初等与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高等教育的分立与贯通,明确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与衔接。这样就使得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紧密地结合起来。

培训包和澳大利亚认证框架使业界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其他行业为基础的机构或企业开发培训包,得到国家认证,职业院校严格按照培训包中的要求实施教育教学。这使得职业教育各利益相关者在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既经济又高效。质量保证平台主要体现在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性,从而建立起职教模式平台的比较评价指标体系。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培训包和澳大利亚认证框架的建立,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国家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机构的成立,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提供了条件。

二、外国职业技术教育微观方面比较

职业教育的微观方面主要是有关职业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教育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和对学生的考核等方面。

(一)培养目标

1.CBE模式

为了实现以职业能力作为进行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CBE应用DACUM方法,确定职业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这种职业分析工作,专业能力目标的确定是由来自企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完成的,较好地解决了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制定培养目标,实现了准订单培养。确定的培养目标用能力图表展示,准确清晰,为能力本位教育提供了前提。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模式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经过在德国经济部和教育文化部的统一组织下,由行业协会、工会、教师三方代表共同拟定的。作为双元制学校和培训企业,将为实现已经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和培训计划。

3.TAFE模式

TAFE学院的专业培养目标以国家资格认证标准为依据,此标准由全国性行业培训咨询机构,通过职业分析制定。培养目标用能力标准进行描述,在培训包中给出,包括关键能力与专业能力,着重进行对学员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教学环境开发

1.CBE模式

CBE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科目,以学科的学术体系和学制确定的学时安排教学和学习的教育体系,建立起了以能力为主线的能力教育体系。这里所谈的能力,不是心理学上能力的概念,也不能误解为只是操作能力、动手能力。CBE中的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知识(与本职相关的知识领域)、技能和态度(动机、动力情感领域)。这三个方面都能达到才构成一种专项能力。一般以一个学习模块的形式表现出来。每项能力的学习,都开发出一个学习包,其中有技能学习指导书、有关学习教材、操作手册等。

2.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职教模式。企业的职业培训由行会负责监督与管理,职业院校的管理则由各州负责。双元制模式的课程开发是以职业实践活动为核心,将与培训专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以及文化基础知识(数、理、化)全部综合起来。

3.TAFE模式

TAFE学院专业教学计划由州政府统一开发,各州教学大纲必须在国家注册,教学内容要满足行业的需求,符合行业的标准。TAFE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培训包、州教育部开发的专业教学计划、州或学校开发的教学大纲、学习或教学指导书、学校依据指导书选择的教材5个层次。

(三)教学实施

1.CBE模式

CBE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负责按职业能力图表所列各专项能力提供学习资源,编出模块式的开发出学习包,建立起学习资料室,集中建立起学习信息室。教师为学生提供动力,给学生注入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并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按学习指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完成学习后,先进行自我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进行考核评定。CBE的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并有严格的科学管理。CBE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课程可以长短不一,随时招收不同程度的学生并按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方式和时间。如全日制、半日制、个人、小组学习,听课或自学等。毕业时间也不一致,易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由于学生入学水平、学习方式相当程度的个别化,这就要求有一套严格的科学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和发挥设备的作用。

2.双元制

学生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企业培训起着主导的作用,职业院校只起着配合和服务的作用。这样使职业教育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双元制模式的教学“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行动主体。学生学习以职业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职业情境的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地计划、独立地实施与独立地评估为方法,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

3.TAFE模式

TAFE学院的学生,入学的年龄、背景不限,鼓励人们多次、不断地学习,而且可以对学生的现有工作能力及前期学习进行给予认可。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上,教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其理论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两者没有比例要求。突破了传统一次性教育的局限,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的终身教育模式。学员可以通过课程学分认证灵活地在证书、文凭或者只是提高个人品位等方面自由选择。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学习。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TAFE学院教学实施改变了教育的时空观,使人们可以在一生当中选择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学习,从而迈向学习化社会。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在一个真实或仿真的项目开发环境中进行学习。为了保证教学系统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学校还设有辅导中心。

(四)学业考核

1.CBE模式

CBE模式学生考核的内容和标准是根据DACUM图表确定的,DACUM图表由行业优秀工作人员研讨确定。这保证了学生考核的内容和标准与行业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学生成绩根据本专业服务现场的职业岗位标准核定,而不是通过与其他学生成绩相比较来确定的。学生考试前,就了解其成绩按其操作的结果决定,并掌握评分方法和评价标准。利用技能操作标准衡量学生学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考核时间可按需要随时进行,时间由学生与相应的教师约定。学生的考试结果记入正式档案。

2.双元制

双元制模式对学生的考核通过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院校所组成的考试委员会,制定统一考核所用的试题试卷进行。这样就实现了教育、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考核办法。这种考核办法,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3.TAFE模式

TAFE的教育度量标准以全国统一的框架为根据,并根据各行业不同岗位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来制订,集成为培训包(TP)。其中,能力标准是它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质量评价的尺度,也是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内容。对TAFE学生的考核包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两部分。对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只要提供有效证明或通过某级的考试,即可认定免修,而对于实训课,即基本能力训练课程则不能免修。考核标准严格按照行业要求的客观能力标准掌握,以实际操作结果为依据进行课程成绩判定。评估与考核方式亦多样化。

三、三种模式对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启示

为了满足工业化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取得了空前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还达不到行业的要求。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层面的,又有微观层面的。从宏观层面看,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职教育的运行环境不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上述三种模式的平台或者运行环境是较为优良的,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组织解决了许多它们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比较典型的是TAFE的平台,澳大利亚通过国家培训体系,为TAFE学院提供了专业设呈所需要的人才需求情况,教学所需要的培训包,学生毕业就业所需要的资格证书。之所以澳大利亚政府提供这些服务,是因为对于一所职业院校来讲,它自身是没有能力解决好这些问题的。从微观层面看,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实施职教教学的过程中,连接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的中间环节——教育目标和内容设计层面上的问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三种模式的课程目标都是业界为主体制定的,体现了行业能力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另一个主要原因是我国高职院校学业考核方面不够准确和灵活。三种模式在学生考核方面都注重学生实际操作的结果,以结果为衡量依据。

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充分借鉴上述三个模式的经验。专业能力目标的确定应当由来自企业、行业协会的专家和专门课程设计的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完成,各实践技能单元操作标准和考核指南格式参照CBE模式的DACUM图表和TAFE的培训包(TP)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实践课教材、教学手段和保障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群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模式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融合

一、引言

目前教育信息化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中,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当中,从教学模式和方式上不断寻求创新,从而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在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的被动学习,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质量,而引用信息化教学可以转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从属关系,让学生主动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在高职教育中,信息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教学的,这种多媒体网络教学不仅仅能够辅助学生学习,还可以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情景上的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提升整体的教学质量。现在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教育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各地区高职院校都开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当中,这种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极大推动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本文针对高职教育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进行研究分析,寻求出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融合方法,从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内容

1.教学观念。高职教育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关键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建立起全新的信息化教学理念。将高职教育教学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信息化技术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意识,深入到信息化教学中,领略其中的奥妙,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信息化实践中,寻找到有价值的信息。2.教学目标。高职教育教学的课程标准中,包含了对知识、信息、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对知识进行整理吸收的过程中,考验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信息化教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这种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整理中吸收到有价值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学课程与信息化技术相辅相成。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过程中,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质量。3.教学内容。高职教育课程与信息化技术融合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信息化技术就是将教学课程中这些枯燥乏味的静态文字转换成动态的文字或者图片。在转化过程中,需要将文字和图片有机的结合,这也就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也是信息化技术的优点所在。

三、如何实现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的融合

1.增强教学内容的呈现。在信息化教学与课程的融合中,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将课程中的内容重新组合、排列,让课程中的文字、图片等内容,融入多媒体网络中,利用声音和视频来传达其教学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另外还要增加一些实践教学,让学生亲身参与进去,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吸收能力。2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在教育行业的,教学内容会根据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而且信息化技术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创新的领域,因此,在教学内容与信息化技术相融合时,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地更新改造。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信息化技术平台,掌握全新的知识内容,扩大教学层面,这样可以改善教学知识落后的问题,极大的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3.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在信息化教学与课程融合的过程中,教学结构的改革非常重要的。要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建立起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一直以来,课程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主,教师通过课本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信息化教学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将全新的信息技术带到课堂当中,让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学习内容的制作者,为学生搭建起通往知识海洋的桥梁。

四、结论

在信息化技术和课程内容融合中我们总结出几点建议:1.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个平台,创建资源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创造能力。2.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先进性,掌握紧跟时代潮流的信息,利用多媒体设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将课程中的文字内容进行处理,建立模拟的实践学习环境,让学生亲自操作,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3.在信息化技术与课程内容结合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起自我学习的主观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2]王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的重中之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高职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依然走进了我国教育核心。精细化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中的一种理念,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运用,从教学到实训等各个层面,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水平,以便其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工作。基于此,加强对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精细化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精细化管理

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内容管理精细化主要包括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实训要求、方法等进行精细化描述,指引教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第一,针对各个专业岗位实施调研,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对岗位工作的要求、工作内容、实际过程等分析,最好能够形成规范性的文字描述;第二,对各个专业职业要求、技能要求进行明确分析。对岗位任务中列举典型进行分析,将典型工作中职工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知识以及态度提炼归纳出来。教师选择若干个技能作为改专业的核心技能,围绕核心技能展开实训教学,构建系统化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训练。第三,确定核心专业技能后,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对职业技能实训方法进行制定,同时形成指导性文件,保证实训内容实现精细化。

2高职教育实训教学场地精细化管理

第一,对于高职教育实训场地内的标识,必须保证其醒目,具有合理的分区,这样才能为生产组织提供方便,也有利于相关设备的运输、摆放,同时也便于工作人员通行。第二,在实训过程中,实训场地中设备的功能、型号、名称、实训中的用途等都需要标明,能够让参与实训的学生清晰的了解相关信息,更能够便于实训教学的开展;第三,关于实训场地的整体布局,应该模拟实际工厂企业等布局,保证设备按照一定的间距摆放,尽可能地与企业生产条件一致,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高职教育实训教学任务精细化管理

实训项目任务精细化管理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标准与目标,主要是通过对实训项目任务量化描述等,为实训提供更加详细的参照。第一,根据本行业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结果,对岗位核心技能以及职工需要掌握的核心技术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岗位归纳出具体的实训项目任务,然后根据确定的实训任务进行操作与训练。第二,明确项目任务操作的具体目标要求、任务实施按照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结合技能抽测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提练并明确每个职业岗位所需要进行操作实训的技能种类、操作内容、实施过程、实施办法等。最终总结并编写科学、全面的实训项目任务教学指导文档、项目任务标准,在此基础上,落实岗位技能实训和职业素养培养的依据和标准,达到实训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精细化。

4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过程精细化管理

第一,实训教师应该精心的准备实训的项目任务,同时明确实训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合理的进行组织,对学生、设备进行合理的安排,保证各个学生物尽其用,保证参与实训的学生能够遵守实训的要求;第二,实训任务的实施是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重点,精细化管理主要是根据生产实际要求,对实训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参照项目教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具体来说,可以将任务实施分为五个流程,包括讲解、演示、点评、考核、总结。第三,在实训过程中,会用到一些物料,还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坚持不浪费以及循环利用的原则,制作物料管理一览表等,对物料实施精细化管理。

5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结果精细化管理

实训教学结果评价是保证实训效果的最后环节。第一,实训教学的评价必须简单明了,能够结合实训任务目标等,保证实训评价方式的操作性、可靠性;第二,对于学生的实训评价,一般采取现场评价的方式,在实训期间表现、安全文明、任务完成效果等几个方面入手,及时做好现场的记录,这样才能将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第三,对于教师的评价也是保证实训效果的重要体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抽查等方式,并做好记录。

6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浪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实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中关键的环节,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其中,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促进高职实训教学健康发展,对高职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陆伯庸.结合技能抽查标准的高职实践性教学精细化管理研究[J].电子世界,2012,14(9):74-76.

[2]东晟源.试论高职院校中的教学精细化管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6(11):85-88.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英语教学 就业导向 教学内容选择

1.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高职教育也得到了社会的重视。然而,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很多高职院校参照本科的系统型教学模式,没有突出自身职业性的特点,忽略了“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教学方向,尤其是在高职英语的教学上更是如此,从而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择业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前的高职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还未充分反映和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这就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如何根据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和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职英语教学特点及现状

2.1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特点

2.1.1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

高职英语教育是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两者的结合,具备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英语教育与高等英语教育在课程设计及课时比重等方面比较相似,而且都非常重视实用性,其职业英语教育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尤其是课程内容主要根据具体的职业选择设计,使学生经过本阶段的学习具备了从事其职业方向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取得了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职业资格。

2.1.2高职英语教学更加强调专用性、实用性。

不同的行业和职业的语言应用范围不同,高职英语强调专用性,旨在培养能够在特定的职业范围使用英语的专门人才,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职业性比较强。实用性强是高职英语教育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突出学生对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中则需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2.2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延续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缺少多样化与灵活性,一贯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开展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一部分学生放弃英语学习,挫伤英语学习的整体积极性,尤其是会为即将就业的学生带来不能胜任工作的担忧。

这种现象的持续存在,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职英语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毕业于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从本科开始接受高等学校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不自觉会将这种教学和培养方式带到高职英语教育这一工作中;二是高职英语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应更加明确教与学的目标,充分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设计和确定教学内容。

3.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

3.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对于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构建,《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提出:“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英语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选择长期以来参照本科学科系统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并未对学生即将走进的工作岗位需求作明确的分析,因此也就无法真正地将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英语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提高整个高职教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在完成对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3.2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元素之一,其取材应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和职业性的特点。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实用性,在积极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能力的同时,还应突出能力培养类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取材应做到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适当减少理论性知识的同时,增加实用性知识所占教学内容的比重。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取材还应以就业为导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适用性这一特征。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高职院校相比本科来讲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如何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语言应用技能成为高职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例如,在词汇的学习上,学生在掌握了基础词汇之后,应根据其专业和岗位职责的要求对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词汇进行重点记忆,而不是要求学生“大撒网式”的学习。

3.3教学内容应将真实工作任务作为其重要组成要素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最显著的特点是技能性、实践性和知识的专用性,也就要求教材的选择应尽量与高职教育特点相符合。一直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选用高职高专英语规划教材确定教学内容,然而单纯依据教材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并未体现出高职教育知识专用性的特点,在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上缺少针对性。

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始之前应该对学生即将接触到的工作给予充分分析,把职业需求和学生能力发展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同时可对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工作实务两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可以按照岗位职责的需要精选,而不是单纯将相关知识一一介绍,使学生难以把握需掌握的知识重点;实务部分则可将学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予以分析讲解,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然而,现实的高职英语教育情况并没有提供一个成熟的参考模式,这就对当前的高职教育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挑战,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开发适合本校高职英语教学的教材来实现高职课程内容的时代适应性。

3.4教学内容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老子》中有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重要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帮助他们将理论知识深化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英语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果采取按照课本“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就不会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学生参与的比重,添加课堂的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兴趣。其次,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学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主动获得知识、学习技能;再次,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自学习惯。“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使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主动求解。最后,要为学生提供培养自学能力的平台,使学生敢于、善于开口说英语,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4.结语

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学识水平高、应用技能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2010年6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高职院校也愈加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高职英语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学科,将就业需求作为教学内容取材的重要依据,加强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正是高职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林福泰.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赤峰学院学报,2009,(7).

[2]陈小凤.以就业为导向办优质高职教育.高职教育研究,2009,(2).

[3]马峥.试论高职英语教育的教学内容选择.中国校外教育.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块化 课程建设 中高职教育衔接

[作者简介]彭鸿(1960- ),女,吉林延吉人,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及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吉林 辽源 1362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2012年高等教育教学重点课题“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技术标准对接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TZ2012-0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017-03

强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有机衔接,是完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是促进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为指导我国教育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第十七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渠道”。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是我国职业教育特定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通过开发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以促进宏观经济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由于课程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因此,实现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衔接顺利实施的关键。但是,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体系暴露出模块化课程设计理念落伍、模块化课程开发偏离市场需求和学生的求学诉求、模块化课程教学方法及内容缺乏科学性与系统性、模块化课程评估标准不规范等诸多问题。模块化课程建设是创建特色型中高职职业教育的关键,有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对探索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有效实施路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开发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开发活动主要有如下问题:

1.中高职院校缺乏契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高职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实体,培育符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当前我国中高职院校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其模块化课程在开发阶段缺乏对该专业对口就业市场的必要调研和对未来就业趋势的充分认知,这使得课程开发的方案设计偏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定位,使得所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具备从事指定职业或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

2.职业院校没有将课程体系建设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进行有机结合和系统考量。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问题上各行其是,课程内容大面积交叉重叠;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协调,任课教师未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协调好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没有体现中高职教学层次的差异性。

3.中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事业单位通过深度校企合作的方式来开发模块化课程。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已经引起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职业教育的广泛重视,但目前在深度和广度上还远远不够。部分中高职院校不重视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未能有效吸引企业的资深人士参与职业教学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使得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市场的真实需求相脱离,从而不能有效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与中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应具备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认知水平和认知角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部分中高职院校在制订模块化课程开发方案时,没有对该课程所属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考虑职业岗位的真实需要,从而不能将课程开发方案与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所要求的技能相结合,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的问题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易暴露如下问题:

1.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易出现系统性与科学性欠缺的问题。当前我国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尚未形成统一、连贯的教育体系,同类专业之间缺乏衔接和递进。中高职教学体系是以课程为教学单元的传统教学体系,部分引入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中高职院校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专业模块教学教材,没有成熟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这使得任课教师难以迅速熟练地掌握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考核标准,从而暴露出教学内容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进度控制不精确等诸多问题。

2.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教学易出现理论教学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过程不同步的问题,导致专业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要求对学生的综合技能素质进行训练。在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常运用理论课程分模块教学的方法,容易导致实训教学组织与理论课教学组织脱节。

3.中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方法和技巧缺乏有效把握。多数教师和学生只能使用适合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教材及辅助学习资料展开学习,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都缺乏支撑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教辅材料的支持,没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和技能的帮助,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厌学和弃学情绪。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模块化课程考评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建设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基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标准化教学绩效考评制度。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下的模块化课程考评存在如下问题:

1.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存在教育观念滞后的问题。当前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估工作重视对学生掌握固化知识的教学效能评估,忽视对学生能力培养水平的有效评估;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评,忽视对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的考评;重视对学生的集体主义素养的培养,忽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诉求的必要尊重。这导致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方向偏离职业教育目标设立的初衷,降低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投入产出比,使职业教育文化建设效果浮于表面而未能深入。

2.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的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在程序和方法上存在问题。中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工作的评估流程不够规范,评估方法缺乏系统性,对评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缺乏科学合理性,从而使得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难以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外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活动,并为此投入大量资源来追求优异的评估结果,以期提升中高职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但此举在执行过程中易导致应对上级监督和评估的举措流于形式,偏离外部的评估目标。中高职院校对本级教学主管部门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建设普遍不够重视,具体的评估过程缺乏规范性,评估方法也缺乏科学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内部监控与评估过程的严格要求导致学校内部问题的外部化,从而影响校方声誉,不利于学校展开招生和就业工作。此外,校内各部门职工与教工之间过度熟稔的人际关系,使得校内管理部门难以严格按章办事,从而影响了教学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评估质量。

二、基于模块化课程设计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对策

(一)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建设的原则

1.中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或岗位需求为导向来制定模块化课程建设标准。中高职的课程结构应当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通过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掌握当前社会对指定职业或岗位的需求特征,并以此制定各门课程及各教学模块的建设标准。部分实用性较强的中高职专业,可以依据人社部已颁发的职业分类制度和职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来制定统一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准则。在人才培养准则中,应明确中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定位,以高效的教育分工协作方式来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效能。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将中高职的同类课程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从而在有效满足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前提下,提升中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使得学生在同等的学习时间内能获得岗位所需的更强的从业技能。

2.中高职院校应当以从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核心来规范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应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轴心,正确处理好中高职理论教学与技能教学的科学匹配问题,实现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中高职教育的理论与技能教学的衔接。模块化课程建设既要重视中职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之间存在的职业技能实践基础的差异,也要重视他们之间存在的学力基础的差异。中职阶段教学工作应当在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心理成熟度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以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为重点、以强调“学中做”为指导理念的教学,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训练。在高职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能掌握能力教学为重点,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水平,以“做中学”为教学指导理念,强化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这要求中高职教育明确划分通识性课程模块和专业性课程模块,并将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辅资料、教学评估标准及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等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体,形成有助于提升学生职场竞争力的从业核心能力。

(二)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开发策略

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模块化课程开发策略可以从时间序列和内容重构等两个维度有序展开。

1.模块化课程教学时间序列安排应符合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规律。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是由若干前后连贯的教学活动构成的。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课程设计依照由易到难、由通识课程到专业课程的顺序展开,并在学生对具体课程内容的认知顺序、智力与素质培养顺序依次递进的基础上来安排具体知识模块的教学时间顺序,以确保学生系统地获取专业知识。教学单位按照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将课程划分为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独立教学模块,便于学生有选择地修习该课程。中高职衔接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活动,其组成成分繁多,因此,任课教师应将各模块所蕴含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技能要求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匹配,由此形成在教学时间轴线上的知识教学时间序列、能力教学时间序列及素质培养时间序列。教育工作者应将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序列及教学效果三者有机融合为一体,使得中高职教育活动形成有序连贯的一体化教育系统。

2.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序列安排应符合中高职衔接式教育模式的基本规律。模块化课程教学活动应当按其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性来优化其教学内容组织形式。依据教学方式的不同,中高职衔接式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可以划分为理论教学模块、实践技能教学模块及综合创新教学模块等。一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式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应着力于对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的理论教学内容分工。中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工作,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相关的基本定义、基础定理和基础性研究方法的了解和认知,并适度培养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前沿的重点关注,为下阶段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高职阶段的理论课程模块教学工作,应重点拓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来开发创新思维的能力。二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式实践课程模块教学设计应细化为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块和综合实践教学模块设计等内容,并着力于划分中职教育阶段与高职教育阶段的实践教学分工。中职阶段的实践教学应偏重于专业课程型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亦应与中职阶段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相匹配,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亦应与中职阶段理论教学内容相融合;高职实践教学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结合其所学理论知识发现、分析并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系统运用所学知识来指导实践活动的能力。

(三)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教学策略

模块化课程教学法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采取的教学行为的总称,是保障教学活动秩序有效进行的手段。中高职院校在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

1.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来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作为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立论基础。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决定中高职学生所接受教育的内容及质量水平,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职场定位,因此需要中高职院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以确保在较为漫长的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输送的人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中高职教育衔接式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既有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水平,切实保证将教学内容安排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相契合。中高职院校在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诉求和人才市场的实时需求动向,便于学校及时掌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并修正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立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群或岗位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群设计,是中高职院校预先设计的各专业学生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的集合。职业群设计方案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清晰地阐述职业活动的若干基本功能单元,并将其与模块化课程的各教学模块单元相对应。中高职院校可以将各职业功能模块划分为基本模块和可选模块两类,制订差异化课程模块教学方案,并实施针对各模块的单独考核和独立授予证书策略。同时,中高职院校还应当制定各模块单元的核心技能标准,明确学生应具备的技能和水平,并开发支持学生核心技能培训的教材,考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3.中高职院校应当基于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的职业群设计方案来确定教学内容模块。在设计具体的模块内容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应坚持系统性原则来设计模块化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教学法应当秉持系统设计与分步实施的策略。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模块化课程教学的诸多方面。中高职院校应当将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材及教法等教学基本要素进行优化重组,形成适合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升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效果。二是应坚持实践性原则来设计模块内容。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中高职教育衔接工程中的教学制度创新,具有新颖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育主管者应当紧扣人才市场需求和学生诉求来制订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具体变革方案,并在实践中根据前期模块化课程教学变革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有效的调整。

(四)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策略

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是检验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在中高职教育衔接过程中,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估活动可以按照以下策略来展开。

1.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Object Factor Program,OFP)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充分考虑了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背景,并汲取了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实现了对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评价与模块化教学的教育目标的统一评估。通过向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输入影响教学目标各影响因子的测量值的方式,来提出相对科学、有效的综合评估值。针对模块化课程的目标要素与方案式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包括三个要件,即教学目标、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要素及教学方案,三要件构成相对统一与封闭的评估流程循环。对于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效能评估而言,教学质量评估者首先应在分析专业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理解该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精髓,掌握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所针对的社会需求类型;其次,评估者应将影响模块化课程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分解,并制定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实施措施;最后,评估者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将各评估要素值进行汇总,总结出评估的最后结果,并据此制订相应的教学质量整改方案。

2.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为便于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的具体落实,教务部门和教学部门可通过协商的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以形成若干利于教学实务操作的课程教学模块。由于中高职的人才培养计划具有系统性的特点,支撑其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课程之间以及课程内部各模块之间具有有机性的特点,这要求中高职院校建立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体系,以有效促进各门课程之间及各模块之间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针对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应当起始于课程设置,包括对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的监控、对模块化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监控、对模块化课程教学效能评估过程的全方位监控等具体内容。中高职院校应当在对企事业单位和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情况,做出面向模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全流程监控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廖毅芳.建构中高职衔接物流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2]毛越华.MES视角下我国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策略论[J].教育与职业,2013(6).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6篇

高职英语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技术能力水平都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需要高职院校给予相应的重视以及支持,进而通过改变对于高职院校英语的态度、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以及组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等办法全面提升英语教学的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1.转变态度,改进方法,提高高职英语的时代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仍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以及客观的评价,其成就以及发展均没能够得到夸奖与表扬,这种对于高职教育的歧视态度使得高职的英语教育也因此陷入了窘境,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以及进步,所以为了促进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便需要转变对于高职教育的态度,进而促进高职英语教育方法的改革,时下高职英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就需要加强宣传,通过理论的建设与强化来转变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态度,进而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与希望,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转变提供动力与支持,进而促进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促进英语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时代性,为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帮助与支持。

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能够正视自己对于高职院校教育事业的作用,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以及能力水平而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发展,进而自主地适应时代的需求与变化,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以及实际使用能力,进而为学生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提升做出贡献,发挥英语在学生就业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根据形势,更新内容,提高高职英语的开放性

高职教育是与经济形势以及社会需求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行业企业的需求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与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高职英语教育就要根据形势的转变以及要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英语教学的内容,进而提高人才与社会的相适应性,提高就业率。

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对各个专业的经济形势进行研究与分析,对周边的企业需求进行调研与总结,适应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需求的变动,围绕社会与企业需求,按照“跟、转、变”的步骤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与针对性,提升英语教学的时代性。

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能够进一步地提高办学的开放程度,认清自身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能够把教学活动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企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的联系起来,进而为教学活动提高方向与指导,为英语教学的改革与转变提供参考,只有紧跟市场、围绕企业以及适应变化的英语教学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突出特征,强化特色,提高高职英语的针对性

高职院校教育的首要特征便是教学活动的专业化以及专项化,每一个系别的设置都是为了某一种专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也正是基于专业的区别以及特点进行设置的教学内容才能够适应高职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而促进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高职英语的教育也不例外,也要依据专业的特点与性质进行课程的设置。

开放的办学观念能够有效地将高职院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而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安排提供指导,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改进,则是为了强化专业特征,提升专业技能,进而实现专才培养的教学目标。

为此,就需要高职院校的英语教育能够对专业的培养手段与目标进行研究,能够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够结合实际的教学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安排,并且能够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自觉地改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才能够为英语教学增加活力,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4.选拔师资,建设队伍,提高高职英语的专业性

由于高职院校在社会上一直没能够得到正确的认识与评价,使得一些学历高以及能力强的教师都涌向了其他类型的高校,而高职院校教师的选拔与任用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不足、能力不强,进一步限制了高职院校英语教育的发展。

为此,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地改进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平衡院校内的教师学历以及年龄结构,并对那些毕业之后直接参加教育工作以及教学效果脚底下的教师进行培训与再教育,进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规律,继而提高教师的职教能力以及教学水平。

同时,也要注意对兼职教师的使用,对于那些一线的生产与操作水平均较高的兼职教师,高职院校需要对其进行引导与教育,加快其由一线的能工巧匠向着合格的高职教师转变的过程,进而为高职英语的教学提供切实的指导与建议,促进高职英语的改革与完善,提高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改善整体的能力结构,进而为高职的英语教学注入活力与生机,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也要明确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进而对那些能力水平以及知识储备均较丰厚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为其成长与进步提供平台与机会,并积极地引进新型教师,将培养与引进结合使用,将专职与兼职协调配置,实现队伍内的先进力量的带动作用,进而提升高职英语的教学水平。

5.提高质量,培育特色,提高高职英语的持续性

高职英语教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关系着学生对于技术的理解以及实际的操作水平,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英语教学的质量,不仅要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够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可持续性发展。

为此,需要高职院校树立起质量意识,即办学的效果以及教育的目标,要明确而教学工作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并且能够将自身的教育目标与教学水平定位与相似的职业教育院校区分开来,进而提高职教的目标性,提高高职英语教育的功能化。

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能够认清行业发展的形式,认清竞争的激烈化,从而意识到错位发展以及差异化办学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地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与思路,为办学理念的确立以及英语教学的改革提供科学的指导与方向,从而树立起自己的品牌,突出自身的优势,构建核心的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结语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沈苏霞(1978- ),女,浙江嵊州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和通信运营。(浙江绍兴31201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绍兴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通信类专业学生业务营销意识和营销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GJ305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5-0125-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已经具备综合职业素养以及在技术、服务、管理和服务方面能在一线从事生产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正是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目标存在差异,使得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方面如何组织教学、选取教材以及选用教材等问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一、高职课程教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为一线行业提供生产、服务、管理与建设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为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开设将就业作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性课程,这和普通本科院校有本质差别。高职院校开展的各门课程教学,既要让学生获得应用性方面的知识,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也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应用开发能力,在今后所从事的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进行高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发现适合自身的办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结构上与高职教学要求不符合。尤其是对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高职来讲,教材的创新性、实践性以及应用性等方面,与时展变化来讲有些滞后,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教学应该从其基本特点出发,对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使其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更加契合。

二、高职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设计不科学

教材是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进一步落实高职课程改革思路以及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从高职教材方面来说,出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教材,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为大力推动高职教育改革、高职教育实现新跨越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然而,在高职教材建设方面,还是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做好中小学知识和高职知识有序衔接。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的不断深化,教学效能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内容拓展以及知识储备方面,都相对来讲比较科学合理。有些刚进入高职院校的大一新生,已经对部分知识达到了较好掌握的程度。但是,有些高职院校所开设的课程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讲授,这和中小学学到的知识存在重叠的情况。

2.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材的理论设置增多,并未从实际应用出发,不能做到“理论够用、强调实践”的高职教学模式。从这里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教材需要超越零起点的平台,从高层次作为基点,并且在教材基本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探讨与调整,尤其是要做到和高职教育目标相匹配。

(二)教学方式与组织形式单一

在进行高职教学的方式和组织形式方面,并没有从高职教育本身的特色出发,还是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师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互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一般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虽然是动手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有所提升,但是在对知识进行运用的过程中,缺少对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提高,很难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

(三)课程教学安排方面不科学

由于高职教学的实践性比较强,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课堂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重点是集中在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课程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来设定学时。以计算机基础这门课为例,在高职一年级第一学期,应控制在54学时左右,每周控制在4学时,也就是说讲课与上机的比例是1U1。因为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安排是2课时上课与2课时的上机操作,将上机与课堂教学人为分开,也就是说上机和课堂教学的安排不够科学。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也不利于教师教学。通过实地调查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安排情况来看,教师讲授的内容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练习,使得学生没有办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导致学生未能及时验证课堂知识,从而使得学习效果不好。

三、推动高职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科学设定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课时

中小学知识与高职知识存在一定区别,在对中小学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以及重视系统性学习外,高职课程还需要培养广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具有的能力能够运用到实际应用层面,将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所以,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设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1)体现出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学的不同侧重点。在教学内容方面,高职教学不能进行“一刀切”,应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在当前的教材基础上,对陈旧、过时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并且及时补充新的信息,激发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教育目标的特点。进一步确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特点,确立高职人才教育的教学目标,确立正确的教学观、人才观。高职教学需要全面突出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科学设计好教学内容,写法上强调应用为目的,还应该将作业设计作为主线,让学生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

此外,还需要科学安排教学课时。从当前的高职教学实际来说,教学不能和原来一样,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完全分开。由于实践教学得不到保障,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从高职学生反馈的实际来看,学生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实训基地内,这样教师在进行演示的时候,能获得更好的直观性,并且教师在演示完之后,能立刻进行示范,做到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密切结合,从而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二)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

高职教育不管是从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是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过程来讲,强调采用教学规律,遵守一定的教学原则,使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水平分层次教学。在进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有些学生的水平相对来讲高一些,有些则相对低一些。为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需要从学生学习能力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这样既能让基础稍微差的同学学到基础性知识,也能让学习好的同学有更大的提升。

2.教学方法实现多样化。高职课程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这就需要教师将原先的注重讲授法教学的方式,逐渐转变为讲授法与自学法相互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听明白基础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既巩固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也提升了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的高职教育的新情况,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要实现与时俱进,每一门课的教学深度、教学难度以及教学强度等都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对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应用水平等提出了新要求,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摆上了议事日程。为此,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积极引进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充实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在当前高职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能做到在职继续学习,适应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加快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步伐

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发展迅速,具体情况如上表所示。为了能确保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顺利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改善管理机制。当前的高职精品课程在建设方面还是以突出项目为主,采用校、省、国家三个级别的方式来进行逐一申报与审核。在申报成功之后,再经由专门的学校来对其进行建设、管理以及应用。该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精品课程的遴选,而且能够更好地筛选适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学校,推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发展。

2.实现共享机制。创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平台,对高职精品课程进行集中式的存放以及管理,对课程资源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便于课程的制作。对已经上传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审核,并且确保资源的共享性与优质性。为了更好地将高职精品课程资源转换为教学资源,需要提供相关的原素材。采取科学的组织方式,根据课程类别、基础资源、拓展资源等进行权限设定。为了促进资源共享,共享平台可以使用积分制,对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适当的积分奖励。

3.优化运用机制。高职精品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也就是说网络教与学的使用核心是网络学习。对于精品课程来讲,需要让学生明确网络学习的基本特点,并且从这些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好网络学习理论来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方面,需要给教师设定编辑器。教师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编辑器能对网络内的资源进行组织与构建任务型课程,包含建立网络课程大纲以及结构,对资源与信息进行全面梳理。从教学实际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文件、视频、文本等进行全面的整合,组织不同的课程教学模块。充分借助教学平台,实现对教学有序管理与评价。通过这样的平台,学生能设定教学进度,自觉地学习;教师也能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综合性诊断评价。

[参考文献]

[1]胡殿宇,陶乃彬.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刘伯玉.高职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6).

[3]罗敏杰,唐冬生.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4]潘玉清.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8(21).

[5]首珩.高职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3(25).

高职教学内容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合作 教材

一、引言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劫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教材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进行编写,依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开发课程教材,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1]。但是,目前建材建设远远落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真正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匮乏,这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

二、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2]。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使用的教材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教材。其弊端在于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实践内容过少,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沿用专科教材和中专教材。其弊端是在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与教学内容体系上存在严重不足,难以达到高职教学的基本要求。三是自编或联合编写的讲义或教材。其缺点是存在相互转抄,教材质量低劣[3]。近年来,各大出版社和学校纷纷组织了一线教师展开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撰写工作。此类教材大部分都采用了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方式进行编撰。在典型工作任务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知识点的项目化等方面作出了很大的突破。与传统教材相比,新版的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教材更适合人才培养工作的需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如教材的整体规划有所欠缺,教材的前瞻性有所欠缺等,严重影响了高职的教育,因此开发新型校企合作教材已迫在眉睫。

三、校企合作开发高质量的教材

(一)职业院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企业

(1)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技术主流的企业。不要盲目追求大企业;大企业不太关注学校的利益;太小的企业在市场上没有代表性。

(2)对学生实习、就业有帮助、对教师业务提升有帮助的企业。最好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渠道企业,同时可以为教师提供实习、培训的机会。

(二)校企合作开发教材流程

(1)校企双方讨论并确定教材提纲

在企业中,大多数工种都需要岗位培训。首先,从企业岗前培训内容着手,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通过与企业专家广泛、深入的交流,将培训内容按照模块的方式重新组织、细化、归类,联系学生的培养目标,组织安排好相关的教学内容,确定教材大纲[4]。

(2)确定教材结构和内容体系

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首先要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理论知识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突出实际操作技能。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其次我们要灵活运用单元式结构,把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分成几个单元。每个单元分成基本知识、技能操作、能力测试几部分。其中的知识要点和技能操作都是围绕着具体工作岗位而编写。

(3)院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教材编写

高职专业教材开发应该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学校一线教师共同完成,高职教材要求体现实用性、先进性,反映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技术水平。高职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要共同研究教材内容,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搜集资料。教师执行写作,遇到技术问题与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探讨,由高职老师完成教材技术内容初稿,再由企业专家对内容修改、完善。编写完成后请企业专家审定[5]。

[参考文献]

[1]沈卫文,熊林,吴蜜..高职学院网络专业教材建设的思考[J].教育广角,2011年第12期.

[2]黄嫦娇.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内容的若干问题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6).

[3]宋岩丽. 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3(1):80~81, 2010.

[4]张富建.浅谈”校企”企教学模式下的教材编写[J].职业与教育,20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