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养生 体育 绿色养生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2篇

对传统武术价值功能和发展走向的思考 李龙,李伟,许子安,Li Long,Li Wei,Xu Zi-an

加强乡土武术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陈永辉,潘春娥,Chen Yong-hui,Pan Chun-e

竞技武术商业运作模式的研究 马文杰,Ma Wen-jie

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 曹琼瑜,刘丰,Cao Qiong-yu,Liu Feng

儒家学派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曾凡鑫,Zeng Fan-xin

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 李富刚,侯俊,Li Fu-gang,Hou Jun

试论太极拳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价值 黄树梅,Huang Shu-mei

传统武术推广模式的探讨 向玮,Xiang Wei

少儿武术训练损伤机制及预防对策研究 王伟,朱永光,Wang Wei,Zhu Yong-guang

竞技武术套路动作创新理论探析 董刚强,Dong Gang-qiang

试论对立统一规律在武术套路中的运用 刘期努,Liu Qi-nu

大负荷专项训练对散打运动员铁代谢影响的研究 漆振光,QI Zhen-guang

试论孙子军事战略思想与散打战术 王芹芹,高东清,Wang Qin-qin,Gao Dong-qing

散打比赛中男子与女子侧踹腿技术的比较与分析 高振兴,Gao Zhen-xing

关于小学武术兴趣班教学的几点思考 岳春林,黄敏,Yue Chun-lin,Huang Min

多媒体技术在武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徐瑛,Xu Ying

技击方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应用及研究 张广华,Zhang Guang-hua

学拳、用武、育德——武术三探 姜周存,Jiang Zhou-cun

我国传统武术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徐武,黄光丽,Xu Wu,Huang Guang-li

影视传媒——武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柄双刃剑 刘尧峰,Liu Yao-feng

武术散打运动的美学初探 吉洪林,Ji Hong-lin

浅析太极拳休闲的文化内涵 付郁,蔡利敏,Fu Yu,Cai Li-min

"少林武术名天下"的原因探析 赵红波,秦瑞瑞,Zhao Hong-bo,Qin Rui-rui

武术的奥运历程探析 刘晓玲,Liu Xiao-ling

形意拳拳学特点之研究 董新亚,郝建峰,Dong Xin-ya,Hao Jian-feng

福建鹤拳技术特点的对比研究 朱月明,唐照莲,刑登江,Zhu Yue-ming,Tang Zhao-lian,Xing Deng-jiang

劈挂拳及其劲力特征 刘志兰,张正红,Liu Zhi-lan,Zhang Zheng-hong

太极拳影响大学生传统文化态度的实证研究 陈善平,闫振龙,吴健,Chen Shan-ping,Yan Zheng-long,Wu Jian

呼和浩特市武术现状的研究 张彩琴,Zhang Cai-qin

浅析合气健身操的存在价值及健身作用 侯明英,杨爱民,Hou Ming-ying,Yang Ai-min

长拳第二套国际竞赛套路动作的技击性分析 陈光玖,Chen Guang-jiu

武术散打力量新探 李龙,Li Long齐鲁武术简论 李成银,Li Ming-yin

关于21世纪全球武术和谐发展的竞赛构想 谢明川,Xie Ming-chuan

以史为镜才能展望未来 张君贤,Zhang Jun-xian

我国武术运动产业化研究 赵静,Zhao Jing

太极拳运动变化中的矛盾关系研究 张天熙,段宝林,Zhang Tian-xi,Duan Bao-lin

秦汉社会与中华武术 徐香梅,Xu Xiang-mei

老庄学派的养生思想研究 庄昔聪,Zhuang Xi-cong

武当兴衰史古诗考证 向武云,白萍,Xiang Wu-yun,Bai Ping

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价值探析 李俊,卫志强,Li Jun,Wei Zhi-qiang

孙禄堂武学研究综述 万会珍,Wan Hui-zhen

经营性健身场所搏击操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赵海波,李永明,Zhao Hai-bo,Li Yong-ming

浅论传统导引健身法在现代应如何发展 史俊梅,刘玉红,Shi Jun-mei,Liu Yu-hong

对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在太极拳练习中存在的呼吸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牛晓梅,周惠新,Niu Xiao-mei,Zhou Hui-xin

业余散手运动员训练中损伤产生原因及预防研究 吴祖会,Wu Zu-hui

加速武术散打发展的战略措施——包装与宣传 吉洪林,Ji Hong-lin

高校武术课双语教学的实验研究 沈辉,张宏伟,常生,Shen Hui,Zhang Hong-wei,Chang Sheng

教学目标的设立在太极拳教学中的作用 王军,Wang Jun

应重视"三视图"在武术类教科书中的合理运用 张宗豪,马建桥,Zhang Zong-hao,Ma Jian-qiao

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王红芳,王艳,Wang Hong-fang,Wang Yan

武术谚语英语翻译的技巧与原则 李永刚,Li Yong-gang

全球化悖论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建 张力,张大志,Zhang Li,Zhang Da-zhi

论舞龙的兴起与发展 陈喜福,黄振鹏,Chen Xi-fu,Huang Zhen-peng

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因素分析 常保荣,石海燕,Chang Bao-rong,Shi Hai-yan

浅析影响女大学生公体课积极性的因素 李萍,Li Ping

传统武术的继承应从"短"字入手 王岗

论武术科研的创新意识 康戈武,Kang Ge-wu

现代意义武术概念的探讨 范鸿雁,Fan Hong-yan

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竞技武术论文综述 郭,Guo Wen-ge

浅析中华武术当代价值观 张军,王健全,Zhang Jun,Wang Jian-quan

论中华传统武术文化中尚武崇德的内涵 王军平,Wang Jun-ping

明代武术发展与明代社会 关彦莉,Guan Yan-li

太极推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任斌,Ren Bin

李小龙武学思想之透视 王遂振,Wang Sui-zhen

武当武术养生探源 刘代荣,吴建军,刘大伟,Liu Dai-rong,Wu Jian-jun,Liu Da-wei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田桂菊,Tian Gui-ju

浅析形意拳的"劲力" 韩丽云,Han Li-yun

西安市武术表演市场开发研究 薛龙,Xue Long

对提高散打运动员战机把握能力的探索 周维方,Zhou Wei-fang

武术教学与学生创新人格的养成 朱施成,Zhu Shi-cheng

加强课堂"有效教学"促进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刘旭东,刘朝生,Liu Xu-dong,Liu Chao-sheng

对普通高校学生进行武术裁判员培养的探析 刘巧芳,王永胜,Liu Qiao-fang,Wang Yong-sheng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 王楠,马琳,Wang Nan,Ma Lin

普通高校武术套路"趣味教学"法浅探 段晓霞,Duan Xiao-xia

大学教育中的武术美学 孟庆袖,Meng Qing-xiu

武术教学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朱清华,Zhu Qing-hua

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姜玉泽,高丽,Jiang Yu-ze,Gao Li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研究 张玲,Zhang Ling

试论太极拳与健身防病 陆卫良,Lu weiliang

跆拳道在中国成功推广的因素分析 邬宝坤,Wu Baokun

对十运会武术套路比赛的观察与思考 曹琼瑜,Cao Qiongyu

旋转性练习对武术套路运动员平衡能力影响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少年规定拳动作结构分析 宋桦,Song Hua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董芳,Dong Fang

武术套路运动员在攻克指定难度训练中易伤部分的治疗与预防 许华,Xu Hua

浅谈如何提高散手摔法的有效性 刘期努,文春辉,Liu Qinu,Wen Chunhui

江苏省散打教练员现状调查与分析研究 张宗豪,,Zhang Zonghao,Chen Zhong

济南市散打俱乐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侯嫣然,Hou Yanran

论太极拳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白刚,Bai Gang

试论高校高水平武术教练员专业素质构成的理论研究 吕墨竹,Lv Mozhu

高校武术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张吉祥,Zhang Jixiang

浅析24式"简化太极拳"的教法 张守升,杨润琴,Zhang Shousheng,Yang Runqin

对高校公体课武术项目设置的反思——兼论传统武术在高校开展的可行性 张金,Zhang Jin

浅析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王志朋,罗贤忠,Wang Zhipeng,Luo Xianzhong

浅谈音乐在武术套路训练中的作用与配用方法 赵涛,Zhao Tao

武术的教育功能对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梁世强,Liang Shiqiang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特征与方法探析 高楚兰,Gao Chulan

新疆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王红蕾,田小从,Wang Honglei,Tian Xiaocong

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研究 邓跃飞,李炜,Deng Yuefei,Li Wei

对高校女生健美操课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李倩,Li Qian

普通高校三级跳远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 宋惠娟,陈丽波,Song Huijuan,Chen Libo

浅谈提高警察体能训练的基本方法 王浩,Wang Hao

论少林武术的价值 刘海科,Liu Haike

中国传统武术与书法 李永明,马会清,Li Yongming,Ma Huiqing

论太极拳欣赏 路锋辉,王飞,Lu Fenghui,Wang Fei

浅谈武术术语翻译 程艳伟,Cheng Yanwei

中国红拳的尚武精神与锐意进取的思想 杨宝生,向玮,Yang Baosheng,Xiang Wei

浅谈武术内家拳中的重力线及其应用 赵珍,Zhao Zhen

太极拳进入社区的现状调查与研究 谢晓菊,Xie Xiaoju

江西省武术馆校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方斌,左家伟,Fang Bin,Zuo Jiawei

高校开展大学生跆拳道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宋桦,Song Hua

28式木兰拳练习对中老年女性身体形态的影响 朱勇军,张坤,Zhu Yongjun,Zhang Kun

试析太极拳的健身功用 李梁,Li Liang

新疆武术运动员的竞赛状态焦虑的研究与分析 曹庆华,窦彦丽,Cao Qinghua,Dou Yanli

竞技武术套路发展对武术推广的影响 胡赛风,Hu Saifeng

女子散打运动员训练期间生化指标监测的研究 陈翔,Chen Xiang

对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必修课教学模式应用的研究 陈威,Chen Wei

沈阳体育学院木兰拳选修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吕墨竹,Lv Mozhu

江西省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张斌,牛闽生,Zhang Bin,Niu Minsheng

高校武术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陈寿忠,Chen Shouzhong

浅论在武术教学中对学生武术意识的培养 呼美兰,Hu Meilan

关于高校体育专业武术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思考 王新华,Wang Xinhua

高校公共体育武术选项课开展模式创新之研究 王占涛,Wang Zhantao

龙狮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 戴有祥,Dai Youxiang

儒道两家养生思想的比较研究 王卫荣,Wang Weirong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发展研究 胡杰,胡红霞,Hu Jie,Hu Hongxia

健身气功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 任颖慧,杨润琴,Ren Yinghui,Yang Runqin

美国大学课程改革趋向对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启示 马世坤,Ma Shi-kun

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中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张吉祥,Zhang Jixiang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太极拳;体育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2-0013-01

二十四式太极拳又称简化太极拳,因具有健身和防病治病的良好功效以及无需器材且对场地要求不高等的特点,适宜在高校开展。通过近几年的太极拳教学,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表明,有60%的学生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普及太极拳持肯定态度;有79%的学生将选择太极拳作为将来的主要健身手段之一;有72%的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68%的学生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观有了一定层次的理解;有89%的学生了解中华体育文化的主要成就以及太极拳的种类和拳理。在此,从多年的太极拳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以求太极拳教学的多样性,从而提高太极拳的教学质量。

一、教师观念的重新定位

体育教学改革之难点,关键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太极拳的教学,有着不同于其它体育学科教学特点,除了言传身教、把全部知识和技法传授给学生外,太极拳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不断探索进取,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通过组织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使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有初步的统一。要组织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学、练太极拳,通过观看录像、拜名师来规范动作,统一标准,并建立相应的业务考核制度,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及时组织教师总结、交流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太极拳的普及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挖掘太极拳的文化内涵

太极拳是拳,不是操,不是舞,太极拳看起来是“文拳”不主张“武”但却能“武”。而这种“武”不同于一些“硬打硬进”的武术,它非常重视“以柔克刚”,即迎对方的来力不与其对击,反而接对方来力向已身,帮助“对方”“打已”,同时顺来力划弧,以改变对方的击打路线,化解来力,再借对方的力加上自己的劲形成合力还给对方,将其击倒或击出,这就是太极拳“任他巨力来打我,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击特征。太极拳涵盖着丰富的道德精神及人生哲理,诸家流派无不要求弟子尊师重道、孝悌忠信、谦逊质朴、节俭守纪,在太极拳教学中,面对这些丰富的精神遗产,我们教师应将思想道德的教育贯穿于太极拳教学过程的始终,这既有利于厚重教学内容,增强学练乐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优化实践教学方法,尝试建立新的太极拳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技术教学中,示范动作应正确、舒展、优美、大方、刚柔相济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感官上得到一种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学习的欲望,教学中各招式应结合具体的攻防拆解,使学生深入了解其招式的含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式式相连,绵绵不断,但其柔和缓慢特点与年轻人个性特征不相适应,首先,先快教略讲,后精讲慢练,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来讲,大学生都喜欢节奏快的运动。而太极拳动作柔软、舒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这一点,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采取“慢拳快教法”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多个小动作,并对这些动作进行快速的示范讲解,先让学生对这些动作之间的转换形成完整的概念,然后,让他们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模仿练习,教师则在一旁进行提示、点评,待他们能以正常的练习速度练习后,教师再对每个动作的要领进行详细的讲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克服畏难泄气的心理。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将动作的攻防含义渗透到教学中,并传授给学生,一方面,从全民健身的认识高度去教育学生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另一方面结合基本防卫术,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确在一个徐缓的太极拳动作中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民族技击方化,这样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充分利用优美的音乐练习太极拳

音乐在太极拳教学中能够起到特定的伴奏效果,口令、音乐可辅助太极拳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懂得控制太极拳练习的节奏,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伴奏下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当中去。运用太极拳音乐组织教学。太极拳的动作如行云流水,绵绵不绝,缓慢、柔和而连贯。许多学生由于练功心切,急于求成,动作速度不知不觉中就加快了,从而失去了太极拳原有的风格。此时,教师可以配置太极拳音乐辅助教学,使学生根据音乐的速度进行练习。

随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树立,太极拳运动的开展越来越显示出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在太极拳教学中要不断提高学生对太极拳理论的认识,突出太极拳运动的技击美、姿态美迎合学生青春期的身心特点,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合理运用讲解示范法、完整分解法、语言提示法、口诀法等教学方法,由粗到细,由分到合,由停到贯,这样能使太极拳套路教学收到显著的效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委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s]. 1997.

[2]薛劲松.走极拳的起源和发展[J].武林,1993(7):38-40.

[3]王文中走极拳十大保健作用[J].武林,1994(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