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体育的特征

传统体育的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1篇

1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渊源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经过五千多年的雕琢,使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愈加炫耀夺目,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医文化则犹如皇冠上灿烂的宝石,彰显着古老文明的厚度与张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并在同一文化区域内相互融合、渗透,又共同丰富、发展。所以,复杂、庞大、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不可能不对中国传统体育的理论以及技术等产生影响。从养生来说,方法来调通经络、流畅气血、协调阴阳,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我国的医学典籍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点。《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行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又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静虚,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养生这个宽泛的概念中,也包括有传统体育的成分,指导着国人体育保健的活动。如果抛开养生的成分来看技击与我国医学的联系,从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武术的发生、发展来看,远古时期的技法简单实用,几乎都是要命的招法,其目的就是制敌,比如插眼、锁喉、顶裆等。可以看出对这些部位的选择是离不开当时人们对人体的认识。而到后期武术发展中,人们去解释为什么用这些招法时,我们就可以想象到武术一定离不开医学知识,也就是拳谚所说的“拳起于易,理成于医”。

2中医学在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体育在漫长的发展中借鉴和吸纳了中医学的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伤科的应用。其一,武术拳理中基本上是运用中医的阴阳理论,通过“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如太极拳的名称和拳理中强调的动静、内外、快慢、开合等,这些都是阴阳法则在不同角度和方法上的运用,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理论是完全一致的。而形意拳中的五行拳则是根据五行学说的原理创编的。其二,传统体育与中医经络学说是长期相互融合的,经络学说指导传统体育的发展。如武术中的点穴法,八卦掌的“行桩”练习,少林功法中的目功、面功、鼻功、口功、舌功、齿功、身功以及擒拿术等就是以中医人体经络学和针灸学的穴位理论为技击指导的。其三,中国传统体育之武术理论将中医学的精、气、神学说完整吸收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认为精是本源,气是动力,神是主宰。如拳谚:“外练手眼身法步,内练精神气力功”,《拳意内经·神运经》则强调“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形意拳也注重内外“三合”等。其四,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伤科更是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尤其是武术。在古代战争频繁,人体损伤严重,不断发展的伤科医学保障了人员的战斗力,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中医伤科在武术中的应用也更为频繁。

3中医学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的特征

    3.1整体性

整体观是中医学对人体疾病诊断、施治的出发点。中医学的整体观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把人体的五脏六腑看作是—个相互联系、制约、作用、影响并相互包含、相互映射的有机系统;二是把人体病变诊治与地理环境、气候、四时变化等自然因素联系起来进行考虑,中医学的整体观贯穿中医理论的始终。中国传统体育受中医整体观的影响,也表现出整体性特征。第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灵枢》中就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受着天地间众多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气候、 时间等都影响着人的生命过程,都与健康和疾病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并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中国传统体育从中医“人与天地相参”的观念中得出养生和预防应当“顺应自然”的实践原则。“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仇”等武术理论都是受中医学的影响而逐步完善的。第二,身心合一。中医从唯物的心身一元观中提出了“形神合一”、“形之神用”的辩证思想观点。认为人的生命过程是形与神两方面的相互协调、和谐,“形神合则生人,形神离则死人”,正因为形神合一,才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形神合一的理论,揭示了形与神之间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所以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形体和精神的整体调摄,提倡形神共养,做到养形调神,守神全形,使得形体健壮而精神充沛。这一观点影响着中国传统体育对人体心身的认识,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习武观。中华武术健身术以“壮内强外”为目的,这种整体健身观与中医学摄生的整体观是一致的。

3.2融合性

中国传统体育的融合性指的是养、医、击三者的融合。养与医在中国传统体育甚至中医理论中认为没有明确的界限,是一种互渗互补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中有很多项目都具有“有病治病,无病养生”的功效,形成了“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鲜明特点,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体育不仅有养生的功能,而且具有医疗的功能。这其中尤以太极拳为代表。太极拳是我国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和中医中辩证施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论、经络学说极其一致,具有调身养血脉、调息养气、调心养神的功效。在马虹著的《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中就论证了太极拳对人体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的调节功能。《黄帝内经》中也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巳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不亦晚乎!”受此影响,传统体育理论对人体的认识划分为两类,从生理层次上来说,练习传统体育能够促使经脉通,精气流畅,从而使人气健神旺,健康长寿。从心理层次来说,能使人神清气爽,精神和调。八段锦歌诀“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很好地凸显了我国传统体育“以养为主,养医结合”的特点。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从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医学的联系以及对中医学的应用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神韵的凸显是离不开深厚而庞大的中医学背景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体育彰显着迷人的个性、古老的神韵、现代的气息,同时也表现出与西方体育有别的个性特征:整体性、融合性。

4.2建议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迅速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对全民健身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优势。本文在分析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其发展的阻碍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探究其未来发展路径,得出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协调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全民健身 发展路径

一、民族传统体育概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具有民族的政治文化生活特点具有世代传承性,并是各民族人民在生活实践中用以健身、防身、娱乐的健身活动[1]。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健身性和娱乐性等方面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多样性、健身娱乐性,使其民族文化特征在一代又一代自我复制中得以保存。有些项目已成为民族成员喜闻乐见的活动,甚至成为该民族的一种象征。

(三)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与功能决定了其对全民健身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健身和保健作用,与西方体育更高、更强、超越自我的目标相比民族传统体育则更注重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第二、民族传统体育具有较强的经济实用性,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的要求远远低于西方体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受年龄、性别、体质条件的限制[2]。

二、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的阻碍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的开展有着众多的积极作用,民族传统在目前的发展中并未发挥其本身优势,在全民健身的中发展的不尽如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发展存在一下几点阻碍因素。

(一)认识度不够

国民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地位。民族传统文化信心的丧失,直接影响到民族传统体育在国民心中的位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创造的,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发展与提炼的,它历史悠久,充分反映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地域性等特点。不但具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健身、卫生知识外,更具有规范社会道德公众行为的价值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二)区域性因素,项目众多而导致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高山大川阻隔了地域间体育运动的交流与融合,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体育运动项目。正是由于项目众多,而且许多项目大同小异,更有许多项目的属性尚无法清楚界定,加上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民族的种种原因。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间的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在项目发展和开展不平衡的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更是日益受到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流的世界现代体育的冲击。

(三)区域文化因素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经济、地理、政治、文化等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创造,民族性应是其主要特征。而部分传统体育受兵、墨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山地文化的影响,形成勇猛搏击、刚健有为的文化特性;部分传统体育受原始宗教和巫文化的影响,具有神灵敬祭、玄秘精深的文化特性。不同区域不同的文化的特征,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一体多元的特性,文化内涵丰富本是好事,但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过于丰富,各自发展,各自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严重阻碍民族传统体育的推广。

(四)缺乏适应性

产生于天然经济时代、成熟于自然经济时代的民族传统体育,在整体上只能适应这两种经济形态居主体的社会,其变异、重组、扩充的自由度极小,而这样的特性也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难以在现代社会中更好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要发展,要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就必须广泛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民族传统体育,而民族传统体育的很多特性都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推广,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体育发展的规律。

三、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发展路径的探讨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点的探寻

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相辅相成,民族传统体育对全民健身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但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没有很好的结合发展,没有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不能相互促进。探寻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的融合点,促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全民健身和谐快速的发展,是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方向。

(二)多元文化的互溶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元性,导致不能力合一处,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而且各地区少数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这些因素都使得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带来了困难。

(三)大力推广优势项目,培育潜在优势项目,扶植弱势项目

因为我国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有较强的地域性,针对各地的情况不同,体育项目的发展前景也有优劣之分。根据各项目的特点以及项目的开展现状可分为优势项目,如武术、舞龙、舞狮、传统养生类项目;潜优势项目如龙舟、毽球等和弱势项目。并根据项目的分类区别对待,分别制定与项目想适应的发展对策。

(四)加强宣传推广,转变观念

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中,达到全民健身目的,使民族传统体育重新回到人民群众生活中去,宣传与推广是不可少的。体育宣传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民族体育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也关系到体育事业能否健康的发展[3]。

四、小结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全面健身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传统体育项目独具的特征和价值,使这些体育项目突破自身和外在的局限,走出一条适宜的发展道路,在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孟峰年.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58-60.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3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而且也包括非主流的少数民族体育活动。它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条件、文化背景下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而出现。它可以以一定物质实体为载体,也可以是一些纯粹人类精神文化的东西,有形的载体和无形的精神文化内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艺术性。应该说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内涵中,既有物质层面的传统运动项目:运动器械、服饰、壁画、出土文物等,也有精神层面的民俗文化、组织文化以及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的价值观念及规律。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特征

1、种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统计,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种类多达977种,其中,汉民族的项目有301种,其他55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多达676种。它们的延续与发展,无不与不同民族的语言习俗、岁时节日、生活习惯、伦理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联系在一起的。

2、分布的地域性

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分布着56个民族。根据民族传统地域性特征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可分成五大板块:东北板块:主要包括朝鲜、满、蒙古等民族。西南板块:主要包括藏、彝、苗等民族。中南板块:主要包括壮、瑶、土家等民族。…中东板块:主要由汉族组成。由于民族分布的地域不同,气候的变化不同,民俗民风的差异性,各民族便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

3、民俗性和娱乐性

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对民族最具凝聚力的要算民俗文化。它不仅将朝夕相处的民族成员凝聚在一起,而且还能将分散于各地,甚至五大洲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团结在一起。风俗习惯既受到民族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域因素的制约,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铸成多姿多色共存共荣的民俗特征。如端午、中秋、春节仍然是百姓重视、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舞龙、高跷、狮子等娱乐体育活动成为超越时代存在的一种符号和民族传统。

4、资源的整合性

体育资源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广泛性、地域性、多功能性等,它又内含观赏性、健身性、文化娱乐性、民俗性等内容,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育文化的内容、范围、形式、规模不断发展,通过资源的整合,其质也将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它的整合和利用能显示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特征,彰显传统体育文化价值,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归位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整合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通过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整合,让其拥有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从而呈现出中华民族体育自身的文化传承价值。2008年奥运会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五千年华夏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最好机会。为此,我们应该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中华体育文化的真精神,反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把优秀文化呈献给人类社会。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奥林匹克全球化的持续,不同的文化越来越多地交汇在一起,由于人类文明是由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域中分别发展起来的,因而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风格和样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也需要不断地整合与推广,让全社会广泛认知,让中国传统文化去丰富奥林匹克文化,为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递进

中国传统体育的价值是通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三个命题阐发的,中国礼乐文化主张万物和谐,阴阳协调,以中和、和谐、协调为美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有礼、乐、射、御、书、数 “六艺”,它强调的不是技艺的竞赛,而是通过技艺的修养来完善人格,达到内心和谐,促进心灵与体格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与奥林匹克精神旨在推动体育与人的心灵和谐发展的理想有着巨大的契合,对于当今奥林匹克比赛过度强调比赛成绩,忽视心灵提升的现象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们提出“人文奥运”的宗旨,就无形地显示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价值递进所在。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价值回归

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发展是一个动态平衡过程,它需要与时代变化的韵律合拍,只有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因为其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开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增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等有着直接而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二,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无形的文化遗产;其三,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生活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民族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特征,是一笔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可见,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上注重其价值回归是十分重要的。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优先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首先要重视中华文化源流中合理的内核挖掘,重新定位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涵义。其次,必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诠释,使我们在理论探讨和行动实践上更为清晰和明确方向。为此,应充分发掘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的民族文化特征,优先建立、健全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转化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要将体育文化资源的调查、发掘、保护同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结合起来。

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层次性

我国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民俗风情资源相当丰富。各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特点,其鲜明的民俗民风是维系民族发展的内核。在开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上,应注重开发的层次性。第一层次通常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它是无形的。第二层次是文化生产的层次,主要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产品。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由于各民族长期的生活条件不同,形成了区域文化特征,依照项目的内容、功能、形态,过滤筛选确定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不断将成熟的民族体育项目推广,有利于实现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转换。第三层次是文化品的层次,主要指人们生活中体现民俗风情的一些活动。由于受民族因素、地域、经济、政治、宗教、语言的长期影响,互相依赖,传统体育文化铸成了多姿多彩共存共荣的地域民俗特征。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应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自20世纪中期开始,文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潮流开创了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比如欧美国家的体育旅游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4大旅游客源输出国,第1大旅游目的国,将有1.57亿国际旅游者到中国旅游,又有2.5亿以上的中国人到各地旅游。可见,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上,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当今的体育,已经不是一种孤立的体育文化现象,它已融入到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我们要站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制定对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优惠政策。使我们的体育产业不仅要把资源开发的范围扩大,而且要改变资源的配置方式,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把优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提高自我造血的功能和产业化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性,为全民健身提供服务。

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应注重可续发展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文化特征;发展策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东西方文化大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形式,即西方发达国家依仗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进行文化入侵,使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受到挑战。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将对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特征、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1、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1.1、地域性

地理环境历来是一个民族、地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早期,人们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山东水系丰富,东绕渤海、黄海,泰山居鲁中,胶东是丘陵地带,不同的地域特点造就了各具特色胶东半岛文化、鲁中南文化和鲁西北文化,不同的文化有造就了风格各异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如烟台的螳螂拳、查拳、孙膑拳虽然其同为武术拳种,但其风格却有很大不同,即使同为秧歌,地域不同其特点也不同,如胶州秧歌和鲁西北秧歌之不同,就是明显例证。因此,山东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和形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其地域性特征。

1.2、健身性与娱乐性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以认识到了人体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喻中可看出古人对运动价值的认识。几乎每项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明显的强健身心的功能。娱乐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最大特点之一。我国的大多数体育项目多是载歌载舞,节奏明快,娱人娱己的体育活动,大多与节日文化密切相关,这些活动要么娱人,要么娱神,要么兼而有之,总之具有很强的娱乐性。

1.3、传承性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他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他的传承性指经过不同时代仍然保留原有某些特质的属性。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通过语言、文字、图象等媒体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和社会价值体系中传承的特性,但他主要是以身体为基本传承形式。特别是我国在前,人们生活自给自足,相对比较封闭,与外联系较少,未曾发生大的变异和更新,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都是在各自的区域内一代代传承,具有明显的传承性特征。

2、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1、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

(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独特功能是其作为产业商品的最大优势。西方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不断挑战人体的潜能,在运动成绩不断被刷新的同时,也走入了运动伤病、运动猝死种种问题的怪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竞技体育进行反思,在反思的同时也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中孕育发展,种类繁多,但多追求生命的延续与长寿,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受儒、道、佛的文化哲学思想影响,形成了起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和平为价值取向的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注重游戏、娱乐和技术,名次在其次。特别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脑力劳动逐渐增多,体力劳动减少,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人们更多的追求健康长寿,同时人们对体育文化内涵的追求也在增多,而民族传统体育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使这正是我们民族传统体育的优势所在。(2)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到2014年底,全省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8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09项。山东省的潍坊风筝和淄博蹴鞠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潍坊风筝、淄博蹴鞠、查拳冠县、梁山武术、莱阳螳螂拳被列入其中。在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更是有吴式太极拳、梅花拳、青岛孙膑拳、菏泽大洪拳、崂山道教武术、济南形意拳、青州花毽、临清潭腿等41项被列入其中。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是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3)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鼓励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大力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制定,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2、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环境的缺失。2014年初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1978-2013年,城市常住人口在激增的同时,城市数量也在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保护与传承我国以传统农业文明为基础孕育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是当前所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有很大部分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使农村失去了天然的继承者,而农村楼房的兴建改变了传统的居住方式,人们的交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原本活跃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生存环境的改变对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发展是一大挑战。(2)产业开发人才的缺失。传承性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特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家族内传承;二是师徒传承。传承人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延续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或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濒临消亡而无法生存,或由于年龄老化无法继续现有技艺的承接。曾有老武术家感叹道,以前是徒弟求着师傅学,现代是师傅求着徒弟学,这也从侧面说明传统项目继承人的缺乏。从国家或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看他们普遍年龄在五十岁以上,民族传统体育的鲜活传承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物质基础,而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开发的必要人力条件。对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的保护就有了文化和经济的双重价值意义。民族传统体育创新和经营人才应该是既具有市场营销的专业知识又是各项目的行家能手,他能把技术和市场结合起来,使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但从当前情况来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市场意识较差。虽然我省也设立了很多的研究课题,但真正应用到产业开发的研究却较少。

3、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策略

3.1、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

体育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1998年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提出的我国第三产业今后一段时期发展的增长点。由于体育产业和经济、文化、艺术、旅游、饮食等行业有很强的关联性,于是,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进行战略合作,广泛拓展体育旅游的经营领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今后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异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成为旅游活动的内容。游客通过民族体育活动感受浓郁的地域风情,体验健身娱乐。这些活动不仅推广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实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而且促进当地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强体育部门的活力,甚至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树立等都起到重要作用。

3.2、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品牌战略

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结合,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别,对本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山东省已经跨越为体育大省,无论在竞技体育还是全民健身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出了“市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的发展目标。然而从山东省的总体情况看,由于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好多是存在于民间,受经济发展条件的制约,山东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并没能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其产业链条也远未形成。其实,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市场很广阔,但是我们企业却不能很好的把握市场脉搏,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无法生产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

3.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战略

人是文化产业的第一资源。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而言,所需要的人才,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维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它是一个运动项目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法定的传承人,他们主要起着传承各种技艺的使命,二是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运动员,主要通过专业运动员的参赛,提高项目的运动水平,吸引更多人的参与热情。三是参与全民健身的普通群众,促进项目的普及。第二是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经营人才,他是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3.4、完善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政府规制

政府规制即政府运用政策、经济、法律等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为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廓清道路,理顺关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良好有序的产业环境,使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化能够依据市场规律健康发展。政府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对市场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以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有序发展。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的一些盲目开发、不当竞争等问题,这些问题单靠市场调节是无法解决的。这就使的政府规制更加重要。文化产业的政府规制,主要指的是政府为保证文化产业政策法规的实施,运用行政手段对法规的运行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经济的干预。政府对山东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的规制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制定有利的产业发展政策,如资源保护政策、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产业合理发展布局等。二是运用经济手段协调产业开发,主要是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控制价格、进行补贴的渠道实现。三是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但是目前政府规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制度设计有明显漏洞、社会信用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市场秩序更加混乱,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强政府规制、建立健全政府规章体系是培育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邹克扬.民族传统体育的十大特征[J].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

[2]赵文,胡小明.发展民族体育的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0,21(5).

[3]牛爱军,虞定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武术传承制度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4).

[4]王延用,殷平.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5篇

>> 岭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 瑶族山寨的变迁 瑶族传统文化 越南瑶族地区的旅游开发与文化变迁 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变迁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传承与发展 体育价值观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广东瑶族节庆活动中的体育文化特征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对传统建筑园林的影响 黎族传统文化对黎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高胡在岭南传统文化中的蜕变 社会变迁视野下的传统文化的演变及其教育意义的探析 从传统秋千的演进看哈尼族体育文化的变迁 关于满族传统体育的社会文化功能变迁探究 华侨文化对岭南文化发展的影响 西方建筑文化对岭南建筑文化的影响探究 城市传统文化的空间变迁 基诺族传统火文化及其变迁研究 岭南画派创作的革新特征及其艺术影响 论中原移民对岭南文化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014-08-20.

[2] 陈斌. 瑶族文化论[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11.

[3] 涂传飞. 农村民俗体育文化的变迁:一个村落舞龙活动的变迁的启示[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6.

[4] 谷家荣. 祭典与狂欢――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师公跳盘王调查[J].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3):24-29.

[5] 郭珊. 将长鼓舞跳进了北京[N/OL]. 南方日报数字报・南网. ,2011-11-04.

[11] 李荣芝. 现代社会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系统构建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1):59-62.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民族体育文化绚烂多姿,就已发掘出的传统运动项目多达上千项。它们的存在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大的传承价值。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少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焕发出新的活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自1953 年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运会于2010 年9月在河南省济源市举行,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作为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通过特色项目运动队开展训练和体育教学方式进行均取得优异成绩,对这五所高校队员和训练现状的调查有利于更深入认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探索今后高校在体育课中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河南省五所高校:河南大学(石锁)、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洛阳师院(毽球)、黄淮学院(陀螺和板鞋竞速)、南阳师院(蹴球)开展项目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在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查找相关少数民族运动学术论文文献资料作为支撑材料。

2. 访谈法。通过与河南省五所高校部分队员和教练员交流谈话,了解该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操作方式,为论文撰写前期工作提供部分资料来源。

3. 问卷法。随机通过对参加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员(珍珠球男女队员、陀螺男女队员、板鞋竞速男女队员、毽球和蹴球男女队员等)及各队教练员共 81 人发放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 79 份,有效回收率为 97. 53%。

二、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受到社会及高校欢迎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反映了各民族意识多方面活动的文化财富,与现代体育相辉映,铸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到今天,已经从传统的娱乐及其文化的附生物转变为具有独立特征的体育运动项目。河南省开展常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有很久的训练历史,最早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如开封的东大市石锁,南阳毽球、洛阳回民中学的木球等传统项目。自2008年起先后在全省设置了训练基地、活动站等,河南大学等五所高校被批准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作用和功能决定了其发展可引入学校课堂,特别是高校体育课堂。五所高校除了长期开展选拔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集中训练以外,也都在尝试将基地的特色项目设置成高校体育课程。例如黄淮学院在这几年中开展了武术、陀螺、板鞋竞速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并且受到了一定的欢迎。河南大学将石锁列为体育专业武术方向学生一门基本学分课程也取得良好效果,初步完成了增设内容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案的编写工作,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已形成了大众参与和基地训练优秀运动员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大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认可程度

调查显示,五所高校的运动队队员来自各校不同专业、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学生对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是积极认可的,这也表明,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高校体育选项课已被大多数同学所接受,学生认识到了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的价值所在,总体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丰富程度感到不满意,可以依据喜好选择的余地不大,这要求我们在今后多开设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选项课,让课程内容力争丰富,形式灵活多样多彩。

(三)河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竞技训练水平

2010年9月10日-13日河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高校训练基地所报项目均取得第一名,河南大学石锁队在全国单项比赛也连连夺冠,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珍珠球和合球在全国赛和国际比赛中也获得冠军和优异成绩。通过近几年省民委的指导和部署,高校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经验的积累和竞技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显著成效,教练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竞技能力不断在全国步入前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展组织和训练过程中对高校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同时,也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良好契机。在师资方面,这几所高校不断扩大教师教练队伍,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具有较丰富教学训练、比赛经验。在2010年河南省民委组织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技能培训和裁判员学习班,学习班讲授与技能教学由五所高校训练基地承担。这届比赛中石锁(河南大学)、珍珠球(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毽球(洛阳师院)、陀螺、板鞋竞速(黄淮学院)、蹴球(南阳师院)等比赛项目裁判组织工作和裁判长、裁判员均由这几所高校承担和赛前培训学习。逐步形成了技能与裁判工作、教学竞技水平的稳步提高与推广,这对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相当有利的基础和资源。

(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

河南省民委最初从申请训练基地的多所学校和单位中选出这五所高校,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考虑场地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有较好的条件,包括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田径场及其他健身场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场地是较简单的,如武术、毽球,珍珠球、抢花炮、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等,只要在现有场地上稍加画线修改就可以用作赛场。毽球在羽毛球场地挂上网就可以二人或更多人同时进行练习;珍珠球在篮球场地稍加画上几条线就可使用;板鞋竞速和高脚竞速在田径场地或室内跑道都可练习。唯有陀螺需要建设场地,黄淮学院训练基地在校领导大力支持下也建设成了中原地区高标准场地一块和辅助场地一块。场地是项目开展的保障,也是高校体育教学有序进行首要条件。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及社会功能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世代沿袭下来具有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特质模式。作为一种流行于某个地域的民间文化内容,它产生于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体现着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了各个民族之间的不同生活环境、民族特征、生活习惯、宗教祭祀等,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民族性。任何一种传统的体育文化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它与狩猎、御敌、生产方式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所接受,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人们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文化现象并形成了对其发展的肯定性心理倾向。(2)传统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而来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稳定性。(3)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不同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领域中各具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些传统体育表现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出各民族都具有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自我意识。(4)时代性。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都给予民族传统体育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交流融合等社会因素影响,民族体育的演变与发展也印上了时代的烙印,反映出民族体育时展历程。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社会功能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健身功能。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进行的,这是体育最本质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体育具有健身的功能,健身和增强体质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2) 教育文化传播功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着极丰富的思想性、教育性、实效性、趣味性、传播。重视和开发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多样的内容和功能,广泛开展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培养人们的体育意识、健身观念,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活动等大有益处,同时还能起到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弘扬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被社会及高校接受,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结合本校实际教学适当的改进,融入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的需要、时代的任务。少数民族体育进入高校体育课堂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多样化、灵活化和个别化,有利于改善高校体育教材结构体系,使其多元化和乡土化,同时,彰显特色化高校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 方哲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67-75.

[2] 徐金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探究[J].武汉体育大学学报,2003(3):99-101.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当今时代,休闲体育得到众多体育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适合我国国情的休闲体育应该是什么样子,又该如何发展?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视角,沿着让民族传统体育“休闲”起来的思路,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如何建设休闲体育进行了思考.研究认为:应该挖掘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并将之纳入休闲体育项目体系,建设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适合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等,这些新时代的语汇,标示着人类正Et益摆脱了繁重的生产劳动,相应的闲暇时间大幅度地延长.“休闲时代”到来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被时代列车带到了“休闲时刻”.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法宝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化”之后的.“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基本要求,中国的休闲体育也应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可是,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休闲体育“特色”在何处?如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本文把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相结合进行思考,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

1问题的提出

休闲体育是个“舶来品”,是对英文“leisuresport”或者“leisureactivity”的中文翻译.中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应该走什么路呢?是“全盘拿来主义”,还是“中国特色之路”?答案显然是后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戴着“中国特色”的眼镜,来审视当今倡导的休闲体育项目,其结果是有点遗憾的,似乎“拿来主义式”的休闲体育项目好像更“盛”一筹.且看:即使在发达国家也被称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球,在中国大地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一些体育院校竞相把高尔夫课引入“休闲体育”的课堂.网球,这个花费不菲的休闲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当代大学校园的一道时尚风景线,引起一些“白领层”的热爱.再看CCFV近期热播的“城市之间”节目,用“洋气十足”的休闲节目和“土洋结合”的主持人冲淡了展示城市文化的主题,忘却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忘却了“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风土人情,忘却了“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是一种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共同构成了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世界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作为本民族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弘场本民族精神的光荣使命,也折射出本民族文化的光芒.在这个意义上,民族体育的发展就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因此,应把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当今休闲时代紧密相连,抓住休闲时代提供的机遇,汲取“休闲时代为民族体育的振兴提供的土壤的甘甜乳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因此,休闲体育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缺失”,就是民族文化的“损失”.建设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成为当今最为迫切的问题.

2建设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必要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国社会也进入了“休闲时代”.中国有中国的基本国情,有中国的文化背景、文化底蕴,有中国的风土人情,有中国的地理风貌,建设中国的休闲体育,我们的“中国特色”决不能丢.因此,中国的休闲体育应该“不断地丰富和增加中国元素”,把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与休闲相结合,挖掘、彰显和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功能与价值,把民族传统体育充实到休闲体育项目当中,建设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让中国的休闲体育“休闲出”属于中国体育的“世界的美丽名片”.这不仅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也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

3中国特色休闲体育的可行性

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休闲”,是完全可行的,这一点从对“休闲、休闲体育”的特征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属性的分析中就可以得出.

3.1“休闲、休闲体育”的特征从词汇构成角度,休闲由“休”与“闲”二字构成,是对英文“leisure”的中文翻译.“休”与“闲”展现了休闲一词两个最为基本的要素和特征,从词源学来看,“休”是象形字,原义是指“人依木而憩”,是在生产劳动时间之外的休息、休养、调整时间.“劳动是人类从万物中脱颖而出、成为时间性存在的根本前提,正是劳动才使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发生变革,由此推动着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然而,人不是永动机,何况机器还有故障和维修的时候,因此劳动之后,人需要有恢复体力、休养生息的时问,这个时间就是休息时间或闲暇时间,这里我们统称为自由时间J.这里代表着闲暇、自由时间的“休”字就是休闲一词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中文词汇中素有“闲情逸致”之说,“闲”字表示了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状态,是一种庄子式的“逍遥”状态.“闲”所表示的这种心无羁绊、悠然自在、舒适逍遥的人生境界,是休闲的第二个显著特征 .“休”作为“非劳动时间”是客观存在,“闲”作为一种心境是主观境界,二者构成了休闲最为显著的特征.“时至今日,不仅一般群众难于说清‘体育’是什么,忱址体育专家、学者们对‘体育’的理解也是见仁见智.有关体育概念及其术语的定义或表述,总是使人感到困惑.体育是个社会历史性的概念,有其时代性和历史性.但是,从最一般意义上来讲,体育就是人的身体活动,即“physicalactivity”.把休闲与体育相连,最为浅显的理解就是,“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非劳动时间内(自由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同样有着客观和主观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时间性,即在“自由时间”内进行;二是主观上有追求“悠闲自在乐逍遥”人生境界的目的,或者获得了、达到了这种“闲情逸致”的心境,或者称之为“对人生幸福状态的主观体验”.

3.2民族传统体育的休闲特质“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融合多种民族文化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的养生、健身和娱乐体育活动的总称”民族传统体育散发着草原的芳香,传播着森林的气息,展现着水乡的风情,显示着高原的神奇,它那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地方色彩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如在1999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中显示:在我国体育人口对体育项目的选择排序中,武术和太极拳(被分开来统计)分别占第l1位和第l2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沐浴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数千年,经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体现了中国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世界观、自然观和人生观.中华民族在“仰观俯察”中,把“天、地、人”相联系、相统一,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潴、人与人和谐、人的身心和谐”的和谐理念,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人生哲学”.陶渊明的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用“悠然”二字道出了人生的最高“休闲”境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着中国文化这种处处反映一种“悠然、休闲的”人生哲学的品质.武术太极拳、导引养生、荡秋千、舞龙舞狮、赛龙舟、风筝等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悠闲理念的代表.人们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过程中,不仅体验了“闲情逸致”,而且提高了休闲境界.因此,拥有天然“休闲特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不只是能够成为休闲体育项目,而且“民族体育跨进休闲时代,它的价值才真正显示出来”.

4结论与建议

传统体育的特征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统体育;媒介话语;呈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H)06―0005―05

传统体育近年来已经成为体育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事项。笔者首先有感于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对于传统体育的偏见和错见,继而反观跆拳道、瑜伽等舶来项目备受追捧的现象,隐约发现:传统体育面临的不仅仅是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生存土壤的变迁,更要面对,在全球媒介系统已经形成的时代如何进行话语传播的问题;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也不止于文化渊薮的差异,媒介资源传播上也因议程设置的存在而导致马太效应的出现。

本文所研究的传统体育是指,从我国原始社会到之前,根植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基础上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点和地域特点的体育活动。研究拟对传统体育媒介话语的呈现姿态进行文本分析,剖析文本话语所反映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揭示影响传统体育媒介话语呈现的若干因素,引发对传统体育被动传播机制的思考。

1 样本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在确定研究样本的过程中经历了两重选择。首先,确定将报纸作为本研究的目标媒体。在报纸、电视、网站三大主流媒体中,报纸的动态感、立体感和传播速度均不及后者,但也拥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内容繁多,选择性和针对性较强,关键胜在有深度,有利于受众深度了解事件本身。之后,在全国性体育报纸和地方性体育报纸中进行了选择,以办报历史、综合全面、权威主流作为筛查标准,选定《中国体育报》作为研究样本。《中国体育报》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全国性体育日报,日发行量30多万份,信息量大,权威性强。它见证了中国体育报纸发展的所有阶段,其内容安排除了在竞技体育新闻报道上大做文章之外,更重视体育报纸的宣传功能,与《体坛周报》、《足球》致力于特定项目的专题报道不同,《中国体育报》还兼顾一些非奥项目的宣传报道,传统体育也被囊括其中。

在时间范围的确定上,笔者选定2010年12月―2011年3月为研究时段。主要基于下述考虑:此期间没有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体育事件,基本属于媒体常态报道期,基本可以反映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报》上的呈现常态。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在此时间段《中国体育报》有关传统体育为主要议题的信息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包括各类消息、评论和深度报道。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包括武术、龙舟、舞龙舞狮、风筝等,研究还采用数理分析法,对上述项目的信息数量、版面分布、体裁分类和内容安排进行了统计分析。对总计100份样本进行分析,关于传统体育各种形式的报道信息共计172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约略勾勒传统体育的媒介呈现姿态。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体育“片段式”的媒介呈现姿态

2.1.1 信息数量零散且分布不均

每份《中国体育报》的信息量约在50―65之间,100份样本的信息总计约为5000―6500条。传统体育的信息报道量约占总量的3%左右。在172条关于传统体育的报道信息中,武术的信息量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占据信息总量的66%;其次是舞龙舞狮和龙舟,两者合计占据24%;风筝和陀螺分别为4%和2%;而抖空竹、独竹漂、赛马的报道则各出现一次。

信息量可被视为传统体育在主流体育报纸中的曝光率。我们可对各项目的出现频次进行分析,尽管曝光率明显偏低,传统体育不同项目之间也存在信息分布不均的状况。以武术作为主要议题的信息量远超过其他项目的总和。这一结果与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武术的重视和推广紧密相关。舞龙舞狮和龙舟的信息数量虽然远不及武术,但作为社会化传承普及的重点扶持对象,也成为宣传推广的组成部分。而更多的传统体育项目则仍以无声无息散落于民间的方式自发地表达。

2.1.2 版面整合冷中有热

对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要议题的信息所在版面进行分析,笔者发现:传统体育较少出现在头版要闻中,更多出现在专题版面中。以头版要闻的方式出现的信息共5条,均以“武术”、“大武术观”为报道对象;以武术专题版面头条方式出现的信息最多,共74条;在除武术之外的专题版面中涵盖了传统体育的其他项目,如抖空竹、陀螺等就大致分布在“全民健身版”和“体育教育版”。虽然《中国体育报》中并没有明确出现“健身版”、“教育版”、“武术版”的专题版面规划,事实上按照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和归并,早已成为报纸传媒的基本框架。《中国体育报》武术专题版中均以“武术”作为核心议题,内容尽管各有侧重,但均纳入武术专题版面;健身版成为群众体育的宣传阵地,健身政策健身形式和健身队伍推介等内容均在其中,一些便于推广开展、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就被作为健身形式屡被提及。尽管武术是传统体育的不二代表,但已作为独立的篇章分化出来,除武术之外的其他传统体育项目则被整合进“健身版”和“教育版”。由此可见,版面分布中的“整合”和“分化”也反映了传统体育发展冷热不均的社会现实。

2.1.3 报道方式流于浅层叙事

消息多、评论和深度报道少的调查结果可反映一个事实:关于传统体育的报道方式流于浅层叙事状态。对传统体育的报道方式进行分析,结果是消息居多(89条)、评论居中(34条)、深度报道最少(27条)。三种报道体裁中,消息报道事物的概貌,没有详细的经过和细节;评论具有政论性的特征,按照评论者所代表的观点解释对象;深度报道是一种深入挖掘、阐明事物来龙去脉和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三种体裁各有优势。这一结果与报纸传媒的整体发展面貌相符,也反映了报纸传媒在时下流行的浅阅读形态中角色扮演。此外,《中国体育报》属于日报,时效性要求最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深度报道的数量和质量。

2.1.4 教育内容大于文化特色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中国体育报》对传统体育的报道内容更倾向于“教育专题”(共93条);其次是“比赛新闻”(共38条);之后是“健身推广”(共26条)。教育专题的内容占54%;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关于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报道量为3条,占2%。教育专题占据大半,这一结果表明,体育职能部门已经

意识到传统体育遭遇的现实困境与其教育地位的缺失密切相关,并开始重视和强化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推广的意义和措施;另一方面也印证了传统体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比赛新闻和健身推广也占据一定数量,反映了以武术为代表的部分传统体育积极走竞技化道路和社会化道路的现实努力;文化传播偏少,究其原因是文化传播属于深度报道内容,不仅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的溯源,还包括现实文化价值的阐释,因而文化传播在以时效性见长的日报中就被纳入冷僻范畴之中。

从信息数量、版面分布的、报道方式和报道内容四个方面可以约略勾勒出,我国传统体育在《中国体育报》主流媒体中的呈现姿态。因其数量零星、分布不均、浅层叙事,我们将其描述为“片段化”。喜忧并存的是,武术作为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在主流报纸媒体占据一席。从中不难看出体育主管部门的主观努力和国人对于武术的特殊情感。但是,传统体育整体并未走出“晦涩模糊”、“陈旧过时”的现实镜像。在所选择的报刊媒介上,我们可轻易地分辨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本形态:现代竞技体育和传统体育。文本话语不仅折射出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还反映了媒介所提供的符号现实与受众的主观现实之间的关系。

2.2 传统体育媒介形态建构的深层探究

2.2.1 媒体报道所反映的文化意识形态――两种比较

进入20世纪以来,传统文化作为一个社会热点名词进入了公众视野。与之渊源颇深的传统体育也开始在各种媒介中偶有露脸。提及传统体育,人们首先会想起武术。如上文所述,武术确已成为媒介关于传统体育报道的重点,除武术之外的传统体育项目则是寥若晨星。相对于西方现代体育与媒介之间的深厚关联,传统体育与媒介之间还未建立起真正的有效对接。前者并不重视媒介在形象建构中的作用,后者也缺乏关注前者的直接动力。前文对于体育媒介文本数量、形式和内容的分析,可以初步从直观上推测媒介对于传统体育的关注和报道限于某个“片段”或“局部”,相对于现代体育在媒介上的全景式展示,呈现形态所折射的文化意识形态的差异也是两者在现实场域的深层反映。

在报道的人物主体上,《中国体育报》关于传统体育的报道对象,其主体身份多为普通群众。近年来,传统体育也被纳入全民健身体系,在各地区域所开展的社区健身活动和农村体育中频频登场。相关报道如《山里娃舞龙贺新年》、《20万人登高独具特色》、《乡村民俗体育开展得有声有色》等,报道主体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普通群众,其参与主体体现出明显的草根特色,刻画的是草根英雄和草根参与精神。而关于篮球、足球、网球等典型西方体育的报道人物主体的身份均为精英运动员,在所从事的项目领域中具备突出的竞技能力。报道对其体育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展示和刻画往往不遗余力,这种努力从标题就可见一斑,如《**职业生涯再创辉煌》、《王的盛宴》、《王的精神》等。这些极富激情的标题和用语,进一步彰显了竞技体育睥睨天下的独特魅力。两者相比较,西方现代体育在媒介中所呈现的体育人格和文化身份更符合媒体受众对于英雄人物和偶像运动员的期待。

在报道的内容重点上,传统体育常被媒介提及的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和健身价值。如在《武术健身操丰富大课间》、《打陀螺重回中小学课堂》、《**大力推动风筝文化建设、学校将作为课程推广》等新闻报道中,均将传统体育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体育教学进行了嫁接。强调传统体育进入学校课堂的现实意义。考虑社会转型中传统体育的日渐式微与学校体育教育缺失之间的关系,这种努力和呼吁体现了积极意义。再考察关于西方体育的媒体报道内容,则主要归纳为记录、得分、关键人物和赛事解说。如在《中国女柔三金收官》、《浙江力擒辽宁》、《洛里驯服蜂王》等报道中,对于胜负双方、比赛进程、赛事预报、关键人物的突出表现等都有浓墨重彩的捕绘。前文所述,评论也是体育报纸媒介中常被使用的一种体裁,评论多与批评建议有关。相较于国外体育报刊对于现代体育过度商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的担忧和批评,我国的批评建议多集中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对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反思和建议。

在报道的价值旨归上,传统体育强调该项活动简便易行,便于推广开展。大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对设备器材的现代化程度要求并不高,如武术、抖空竹、风筝、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所需要的器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均属于手工制造,即使在现在,手工制造的设备也能满足基本的活动需求。同时,对于开展场所的光线、声响、气温等等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因此,便利性和实用性成为传统体育在媒介报道中传递的一个价值讯息。与此相对,西方体育在媒介报道中传递的价值讯息与便利性无关,而是团结、牺牲、胜利的荣耀和落败的遗憾。如《**梦想绽放》、《强势之下的华丽与哀愁》、《**痛失好局》等。此类报道的文本讯息往往将竞赛中的团队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融为一体,关注价值的实现。

在报道项目的气氛营造上,传统体育被一以贯之地突出其教育文化内涵。在本研究所选择的分析样本中,关于武术的74条文本信息中,有68%的报道均关于武术健身操文化内涵和锻炼价值的探讨,分析武术健身操进入校园的机遇和挑战。如《武术健身操的文化内涵》、《多元文化视角下武术发展冷思考》。除武术之外的其他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报道大多分布在全民健身版和文化教育版。此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关键词即为“文化”、“健身”、“教育”,而西方现代体育依托竞赛体制,在预报和再现体育赛事上擅长制造悬念,强调一流水平比赛的激烈对抗和鹿死谁手的紧张氛围,最常出现的关键词是“对决”、“争夺”、“拼抢”、“力克”等。

从报道的人物主体、内容重点、价值旨归和气氛营造上,我们能够清晰的分辨两种不同形态的媒介文本。这些被建构出来的文本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传统体育尽管强调浸润其中的文化重要性,但是在自在自发的传承方式还未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加之传统文化的内隐性特征,使得关于传统体育的媒介文本并未完成有效的“能指一所指”,所奔走呼吁的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只能是隔靴搔痒。文本所传递的草根参与性、文化教育性、便利实用性和自在随意性等特征,在现代体育的精英参与、英雄主义、价值实现和悬念制造等特征的反衬下,后者更迎合现代世界敢于竞争、勇于挑战、针锋相对、自我实现的价值体系。

2.2.2 传统体育的媒介话语与刻板印象的形成

从前文对传统体育的报道数量统计和内容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总是倾向于塑造“有利于优势权利结构”的共识及价值体系。西方体育在媒介的塑造中已经成为受众特别是年轻男性受众热捧的对象,与此同时,在媒介话语中所呈现的传统体育的草根参与性、文化教育性、便利实用性和自在随意性等特征却构成另一种“刻板印象”。

笔者在从事的公共体育选修课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选择项目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学校开设的太极拳、太极剑、长拳等传统体育项目摈弃在外,了解其原因,在年轻受众的眼里,传统体育

在一定程度上已被贴上“老年人体育”、“农村体育”、“难登大雅之堂”、“不新潮时尚”等标签。很多人并没有亲身参与的实践经历,但是在被问及一些传统体育的活动内容之时,却会形成一些与参与经历并不相符的主观印象,我们可称之为“刻板印象”。它指的是人们对于某一群体或事物所持有的简单化看法,一种与其代表的真实情况不相符或不完全相符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并不注重表现一个群体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反而是从本身简单的性质出发,将重点放在宽泛的相似性特征上。

通过媒介话语分析,我们认为,在大众传播媒介环境中部分年轻受众已经形成了关于传统体育的刻板印象。报纸媒体报道偏少与“非主流”的刻板印象密切相关;报道的参与主体多为社区街道群众、农村群众、中小学生等,容易与“老年人体育”、“农村体育”相联系;并且传统体育的开展环境多为街道社区、田间地头,与自然环境联系密切,往往不局限于特定修建的标准体育场馆等,因此所形成的“难登大雅之堂”的刻板印象。尽管这些关于刻板印象的文本元素取材于传统体育的现实生活世界,但是作为构成报道文本的“符码”,却会受到大众传播媒介成规和规则的限制。而呈现规则总是顺应大众文化和流行心理潮流的,提取的内容要素与媒介规则构成了传统体育的媒介呈现环境。事实上,《中国体育报》作为机关报,在均衡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报道之间已经做出了明显尝试和现实努力。相对于传统体育在《足球》、《体坛周报》以及地方体育报纸中的销声匿迹,《中国体育报》所体现的官方色彩,以及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关怀、呼吁和动员,是其他商业性报纸所并不具备的。因此,我们更能想象其他报纸媒体对于传统体育刻板印象形成所构建的媒介环境。

而这个被构建的媒介环境,也被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李普曼称为“拟态环境”。体育作为一项需要身体力行的活动,当亲身参与不能实现的时候,媒介就成为我们接触、了解、认知该项体育活动的重要渠道。在大众传播时代,我们与体育之间不再是直接的认知关系,而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这一事实存在的“中介物”,更多地以它所“呈现”的“媒介环境”来认知体育在我们生活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如上所述,在媒介所呈现的拟态环境中,部分年轻受众特别是男性受众容易形成关于传统体育的刻板印象,而刻板印象以简单划一的参考标准和偏见色彩的情感体验掩盖和遮蔽了传统体育除乡土民俗、便利实用之外的内容和特征。其实,传统体育除了文化性和教育性之外,更不乏对抗激烈、强烈审美、团结齐心、拼搏进取等内容品质,而上述特质并没有在所呈现的拟态环境中予以彰显。因此,笔者认为媒介所呈现的拟态环境,构建了传统体育的刻板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传统体育不仅仅要面对社会转型所伴生的文化土壤的流失和变迁,更要面对在大众传播时代如何进行有效话语传播的问题。

2.2.3 影响传统体育媒介话语呈现的三种力量

《中国体育报》中的相关报道文本绝非传统体育在现实生活情境的简单复制,其媒介话语呈现结果不仅受制于以体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方针政策为代表的政治力量的制约,同时也受到媒体自身市场定位的影响,并且民间话语势力也开始成为一支影响传统体育媒介话语传播的力量。

首先,我们可以清晰地捕捉到政治力量的在场。《中国体育报》不仅是体育主管部门的机关报,同时也是宣传工具,在五十多年的报道实践中充分履行了主流体育意识形态宣传者的功能和喉舌功能。在所调查的文本中,有74条以“武术”为核心议题的信息,其中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直接或间接发生关联的信息量有41条,约占55%。在具体报道中,所涉内容围绕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两个维度展开,在文化传播、规则探讨、比赛信息和健身推广等层面进行了宣传报道。从时间来看,信息数量在此阶段呈现一个高峰,这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时间和内容遥相呼应。《规划》在“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中指出,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努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加强运动项目文化建设,推动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走向世界”。因此,在为数不多的传统体育报道中,武术一枝独秀的局面充分反映出武术作为中国特色体育项目受到的来自主管部门和政策层面的肯定和推崇,同时也显示了政治力量对于传统体育媒介话语传播的影响。基于这种影响,有理由期待,传统中华体育精神文化也可以同当年女排精神、乒乓精神一样通过媒介的舆论导向作用得到传扬。

其次,我们也不难察觉出“无形的手”的掌控力,即市场化的媒介受众定位对传统体育媒介传播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质化的报刊媒介在版面、专题、广告等方面发生了激烈的竞争。《中国体育报》作为机关报,目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公费订阅的方式,订阅主体多为体育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受众群体主要为体育从业人员,因此传统体育的相关信息体现出明显的健身、教育特色。总的来说,《中国体育报》的读者以中青年男性为主、职业和收入相对稳定、具有中上等水平的学历。这一受众群体则更为关注现代体育的赛事信息,由此可见,传统体育的信息量偏少也与媒介受众群体的阅读偏好有着密切关系。而信息内容特征也受媒介受众群体的职业趋向影响,多表现为健身资讯和赛事讯息。可以预见,体育报纸媒介为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势必要争取掌握了体育管理话语权、消费话语权和知识话语权的主流人群成为自己的媒介产品消费者。而传统体育的媒介受众是否将在其中还未可知。因此.媒介受众定位对传统体育媒介话语的影响也已从隐喻走向公开。

同时,民间话语势力也隐约成为一支影响传统体育话语传播的力量。与政治势力所反映的官方话语相反,民间话语则是一种鲜活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由精神的话语。传统体育的民间话语势力应该包括目前我国学校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传统体育文化专题研究者等。这部分人群可以在传统体育的跨文化交流中有所作为,应该致力于报纸媒介中除比赛、会议等信息传播之外的多元文化内容的探讨。如对传统体育的精神品质、文化生态困境、传承方式、代表人物进行专题报导和深度评论,加强对部分项目的赛事预测和分析,增加对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走向的争辩和讨论,不仅可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加强《中国体育报》作为机关报所独有的深度、广度和厚度。前文调查指出,传统体育的信息报道不仅数量零星、分布不均,而且还流于浅层叙事,这种浅层叙事状态不仅与新闻专业队伍的素质密不可分,也与民间话语势力的式微相关。与政治势力和市场力量相比,民间话语势力尽管目前被淹没其中,但是我们还是可以从《黔东南独木龙舟的田野调查》等报道中察觉出民间话语的力量。

3 思考和结语

大众媒介所提供的符号现实已经成为影响人们主观现实的决定力量。正如美国传播学家格伯纳等人研究指出,传播媒介的涵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媒介在“主流化”过程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关于这点,我们

可以从前文分析中得到印证。传统体育的媒介呈现姿态是其社会传播过程中被动、滞后反应的必然结果,刻板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传统体育至今还未形成与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反应、有效互动的运作机制。

体育传播与文化传播密不可分。尽管我们可以轻易发现在传统体育媒介文本中“文化”字眼,但是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绝非凭借口号呼吁和动员就可实现。借用高、低语境文化概念,传统体育文化也属于一种典型的高语境文本,在现有的文本传播中,只有少量的信息被经过编码后传递到受众,如方便、实用、群众参与等信息,由此形成了刻板印象,进一步阻碍了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事实上,对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体系的解读关键是传达其象征和指示意义,而这些意义的获得应该通过何种形式的符号传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