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教育现状

社区教育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教育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1篇

一、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现状

社区教育认知情况:全区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认识比较到位,部分工作人员认识比较深刻。对于开展社区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对有效的社区教育的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认识比较全面。但也有部分单位对社区教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情况:制度建设方面,部分单位设置有岗位管理制度、会议制度、教学等,而表彰奖励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和资源建设制度相对匮乏;阵地建设方面,绝大多数街道有固定社区教育场所;教师队伍方面,大部分街道专职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匮乏;经费运转方面,部分街道没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教学活动开展情况:各街道针对幼、青、中、老四个年龄层居民开展了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教育工作,活动内容较为丰富,培训内容较为全面,工作形式较为多样,逐渐形成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日常性活动与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社区教育没有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认识不够深入,社区教育得不到有力支持,保障措施不到位。同时,社区教育工作者对社区教育认识不够充分的现象较为普遍,居民对社区教育认识更显不足。如:社区教育工作人员、居民群众将社区教育等同于青少年校外教育,参与社区教育积极性不高。2.社区教育工作经费短缺。部分街道没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有固定专项工作经费的街道,每年能用于社区教育的人均经费在1—2元之间。同时,大部分街道没有足够经费来扩建和完善社区教育阵地,能够用来支付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课酬、图书更新、电脑维护等的经费寥寥无几。3.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社区教育队伍建设滞后,队伍机构、素质、知识结构无法满足居民需求。一是队伍结构不优。社区教育队伍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队伍高龄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队伍素质不高。在所配备的社区教育教师或管理者中,部分教学者基本功不够扎实,知识面较窄。三是知识结构不优。部分社区教育工作者知识面狭窄,知识单一。4.城郊资源分布不合理。社区教育在中心区域发展较好,在偏远区域发展滞后。在社区教育项目实验、特色课程上,中心区域较偏远地区发展好。总体而言,社区教育呈现城郊极不平衡格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相关部门对社区教育重视程度存在明显差异。5.教育课程、形式体系单一。居民群众对社区教育的需求差异较大,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态势。中心城区中大部分居民希望能够通过社区教育进一步丰富生活内涵,提升生活质量,倾向于“衣食住行生活知识”、“生活礼仪”等方面的学习;偏远地区几乎全部居民倾向于职业技能的培训,例如糕点师、焊接工等。目前,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教学形式为粗简的“课堂化”、“学校化”培训。

三、东西湖区社区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保障体系。一是政府相关部门、教育行政单位要尽快出台社区教育工作有关规章制度或有针对性的指导文件。如: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会议制度、社区教育档案管理制度、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制度、社区教育表彰奖励制度等。二是制定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社区教育评价指标,引入居民监督反馈。这些评价指标应该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活动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进一步细化。(二)建立经费投入制度。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区财政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二是解决社区教育社会组织投入机制中的社会缺位问题,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支持社区教育事业,鼓励家庭及个人增加学习投入,确保经费来源广泛化。(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各街道、社区(大队)要及时了解信息,发动更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广泛与各级学校合作,聘请专职教师担任社区教育课程的主讲,聘请中小学教师担任课程兼职教师。二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加优秀年轻教师、青年教师比例,提高中青年教师比例。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有计划地对社区教育管理者、专兼职教师、社区志愿者进行培训,提高社区教育师资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四)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从本土资源与需求出发,开发本土教材,推进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项目建设。推进社区教育基地建设,抓好党员先进性示范基地、爱国主义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基地建设。推进社区教育示范街道创建,更好地发挥社区学校(分校)的作用,鼓励更多街道主动参与到社区教育示范街的创建工作中来,进一步推动社区教育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结论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社区护士;社区教育现状;调查;技能

[中图分类号] 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b)-0145-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educational system of community nursing human resources education by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nurse education. Methods The education status of 120 community nurses,came from 17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Shiyan Street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from August 2015 to January 2016 were investigated according to mean of questionnaire. Results Among 120 respondents,115 cases had the general training qualifications,accounted for 95.83%.Education background was mainly of junior college,and accounted for 58.33%.A total of 50 research papers published,periodicals of national level was 32 and accounted for 64.00%.The mainly factors that impacting nurses received continuing education in community nursing were age and education background.The mastery score of other community nursing knowledge liked common basic nursing technology,basic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pre-hospital first aid,prevention and detec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as (2.38±0.51) points,which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skill.A total of 75 investigators had received job training,accounted for 62.50%,the training content were mainly of community prevention,healthcare and recovery. Conclus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health education skills of community nurses are low,the modes of strengthen job training,encouraging community nurses to improve education and rational adjustment professional title structure should be taken to improv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the educ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improved,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mmunity nursing staff should be improved,which can improve the service quality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stitution.

[Key words] Community nurse;Present situation of community education;Investigation;Skill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对预防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在不断深入的卫生体制改革下,深圳作为原卫生部发展社区健康中心的试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得到较大发展[1-2]。本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1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120名社区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宝安区石岩街道社区护理人员的教育现状,探讨宝安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教育的发展方向,为其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6年1月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17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20名在职在岗社区护士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方法

参考国内外文献,在相关专家指导的基础上自拟“社区护士教育现状调查问卷”,信度为0.87,效度为0.82。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6年1月对研究对象进行集中指导,集中填表,问卷有统一的指导语和填表方法说明,填写后当场收回。共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问卷回收率达到100%。

1.3 调查内容

①社区护士年龄、性别、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护理教育背景、进修学习继续教育现状、护理科研及科研论文撰写情况;②影响接受社区护理继续教育的因素;③对社区护理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包括社区护理的科研方法、家庭健康护理理论及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动态管理等社区护理理论与方法;④社区护士岗位教育培训现状及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意向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社区护理知识与技能需求采用聚类分析,以P

2 结果

2.1 社区护士基本情况分析

120名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28.61±8.25)岁;临床工作年限0~22年,平均(6.61±3.68)年;115名持全科岗位培训资格证,5名无岗位培训资格证;学历:中专20名,大专70名,本科30名;职称:护士40名,护师55名,主管护师22名,副主任护师3名; 120名调查者共发表科研论文50篇,其中国家级期刊32篇,省部级期刊15篇,地市级3篇(表1)。

2.2 影响接受社区护理继续教育的因素

将年龄、学历、职称等可能影响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意向的10个影响因素纳入回归模型,调查社区护士岗位培训意向的影响因素,应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学历是影响护士接受社区护理继续教育的主要因素(表2)。

2.3 社区护理知识技能的自我评价分析

常见基本基础护理技术、院前急救基本知识、技能及传染病的预防与检测等其他社区护理知识的掌握评分为(2.38±0.51)分,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技能;其次为不同人群的社区护理知识和技能,评分为(2.29±0.52)分;社区护理的理论与方法评分为(2.19±0.64)分。

2.4 社区护士岗位教育的方式

通过现有培训方式分析发现,120名调查者中有75名进行过岗位培训,占62.50%,其中14名参加过网络学习,52名通过讲座接受培训,6名通过参加健康教育观摩进行培训,另有3名调查者接受过一对一指导。

2.5 社区护士岗位教育的内容

社区护士岗位教育培训内容主要以社区预防、保健及康复为主,其中社区护理概论占94.67%,社区卫生服务概论占90.67%,社区健康教育77.33%,婴幼儿卫生保健68.00%,社区护理程序73.3%,老年保健62.67%,常见疾病的预防护理68.67%,社区康复70.67%,院前急救61.33%,社区常见传染病与性传播疾病的护理88.00%。

3 讨论

社区护理是服务个体患者、健康人及家庭,覆盖全社区范围与生命健康的全过程[3-5]。社区护士的教育体系是发展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完成社区护理功能的基础[6-7]。发达国家用自己的成功经验证实,提高、增强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文化层次及个体素质,对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8-10],有助于为居民提供一系列多方位、全面完整的护理保健服务。本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已得到较大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利用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初步实现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目标,但是社区护理人员专业教育现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11-13]。

3.1 提高社区护士在校学历教育

课堂教授是社区护士在校所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但目前医学院校存在课程安排、内容较为局限,学生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学习相比较少,对社区护理专业知识不够重视等问题[11-16],对此,可增设社区护理相关课程,甚至建立社区护理专业,加大实践在学习中所占的比例,培养具有专业社区护理知识的专业型社区护理人员。

3.2 加强社区护士在职岗位培训

通过对现有培训方式及社区护士岗位教育培训现状分析发现,120名调查者中,有75名进行过岗位培训,占62.50%,其中14名参加过网络学习,52名通过讲座接受培训,6名通过参加健康教育观摩进行培训,另有3名调查者接受过一对一指导。上述调查表明,现阶段宝安社区护士虽已有部分接受过在岗教育培训,但大部分被调查者反映,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内容与实际社区护士实践内容存在一定差异,培训内容不能完全满足社区护士的需求。从社区护士岗位教育培训现状中可以看出,社区护士对常见疾病医疗、护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需求量较大,建议今后的培训内容可以增加社区护士职业防护、家庭护理、社区护理管理及科研、社区灾害救治与护理、社区人群的运动指导等知识[17-19]。

综上所述,应加强岗位培训,大力开展基层工作卫生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工作,同时从经济上对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给予相应的支持,鼓励社区护士提高学历及合理化调整职称结构等,努力提高社区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而改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 路玲,叶耀辉,王素珍,等.江西省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思考――基于SWOT分析[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7(6):88-90,97.

[2] 贾朝霞,谢争,王军华,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配置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2):1868-1871.

[3] 万枫涛.社区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1,9(23):2155-2156.

[4] 姜华.神经内科护士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认知和活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5):251.

[5] 谢成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成效[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385-386.

[6] 陈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2014,27(11):314.

[7] 耿婷婷,赵庆华,肖明朝,等.社区卫生中心人员接受培训与居民满意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5):1129-1130.

[8] 刘佳,贾静,严玲霞,等.优质护理服务中科室护士和护理员管理模式探讨[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4):81-82.

[9] 尹翔燕,杨国勇,李秀娥.美国牙科辅助人员培训及实践范围对我国口腔护士培养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杂志,2014,14(3):332.

[10] 白雪,王惠连.本科实习护生专业自我概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护理杂志,2014,31(6):19.

[11] 黄德群.基于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3):64-70.

[12] Finkbeiner BL.Technology in dental assistant education[J].Dent Assist,2007,76(5):28-30,32.

[13] 潘晓彦,邱华丽.优化教学模式 适应护士执业资格考试[J].护理研究,2014,28(13):1655-1656.

[14] 张雪梅,杨秀华,王丽红,等.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的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5):66-67.

[15] Staggs VS,Knight JE,Dunton N.Understanding unassisted falls:effects of nurse staffing level and nursing staff characteristics[J].J Nur Care Qual,2012,27(3):194-199.

[16] 李莉,李银芳,刘航,等.思维导图在《基础护理学》实验课集体备课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3,20(3):8-10.

[17] Cho WK,Lee CM,Kang MJ,et al.IL-13 receptor α2-arginase 2 pathway mediates IL-13-induc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13,304(2):L112-L124.

[18] 王云屏,梁文杰,杨洪伟,等.中国卫生发展援助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5):37-43.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 素质现状 社区教育需求

一、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的素质现状

(一)心理预期过高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普遍存在对搬迁后的生活心理预期过高的问题。在搬迁之前,他们认为成为了城里人,那么生活也将随之改善能过得更好。但是许多人发现现实生活与自己的想象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他们产生了一些消极情绪。主要表现在,一是预期过高,存在攀比心理。很多人呈现出一种比谁拿到的拆迁补偿款多,或谁分的安置房地理位置好等攀比的心态。二是内心空虚,心理压力大。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出去工作,都抱着一种消极的心态,在麻将馆打发时间的大有人在。三是缺乏认同感,与周边交流少。很多人认为周围的城市居民看不起他们,所以基本不与周边的城市居民有太多交流。

(二)缺乏职业技能

目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整体就业情况并不客观,许多人处于无业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缺乏职业技能。征地之前,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多以种植和养殖为业,从事的工作内容传统单一,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大部分人受教育年限较短,科学文化水平不高。面对城市中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就业难度很大,即便是找到了工作,整体质量也不高。二是就业观不正确。许多年轻人没有摆正心态,对薪酬待遇的期望过高,不愿意选择工资较低的职位。还有一些人在找到工作后,态度懒散,缺乏时间观念,无法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所以又很快失业。

(三)文化素质较低

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人们生活的典型形式和总体特征。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影响,城市与农村分别形成了特征鲜明的生活方式,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长期受农村生活方式影响,生活习惯与城市文明存在很大差异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改变。许多人已经习惯了农村自由、散漫的生活,他们缺乏城市交通、卫生以及公共生活等意识,行为方式与城市居民有一定差距。原来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基本都有自己的事情可做,但是现在很多人赋闲在家,赋闲后也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感觉生活空虚,没有精神寄托。

二、从素质现状看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社区教育需求

(一)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心理预期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逐步融入城市社会的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需要通过参与社区教育接受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降低其心理预期,从而更好地从心理上实现与城市社会的融合。一方面,心理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开放思想,接受城市文明,改变传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防止其被边缘化。他们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增加自己对城市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减少自卑感。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在面对挫折、困难甚至不公平待遇时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培养他们正确、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应帮助他们掌握调试心理及控制情绪的科学方法,使其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现在的生活。

(二)通过社区职业技能教育增加就业

从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就业难的原因可以发现,他们对职业技能教育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实用性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过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可以使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掌握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职业技能。不同年龄层次可能对职业技能的需求有所不同。青年群体可以学习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技能,中年就业群体更适合一些易学易操作的技能培训。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择业观教育,了解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情况以及就业政策,摆正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找到正确的职业定位。同时,通过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使他们适应现代化的管理制度,能够遵守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帮助其树立起职业所需的合作精神、时间观念等等。

(三)通过社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急需开展社区文化素质教育。具体的说,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需要接受公共道德教育。开展社区公共道德教育可以宣传社会公共道德,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法律准则;引导他们树立城市文明意识,使文明的行为规范深入人心,帮助他们从以前散漫、相对无序的生活转变为富有节奏和条理的生活。同时,成建制农村转移人口还需要通过社区教育,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休闲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成立阅读、音乐、舞蹈等兴趣小组,通过兴趣小组他们可以学习了解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扩大人际交往的圈子,参与到社区文化与体育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4篇

社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措施

社区是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人们的生活、活动、工作等都在这里进行,是一种区域和邻里之间的社会实体。长期以来,我们都非常的注重对党、军队、企业、机关和学校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对于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逐渐成为了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阵营,其特点和重要性逐渐的凸显出来,因此,加强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探讨已经成为了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对社区群众进行思想正式教育工作,通过大量的开设课程学习和教育活动,逐渐的提高了社会群众的思想道德苏浙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了社区群众的文明程度。

(一)取得的巨大成绩

1.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加强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近几年来,我国社区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能力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意识不断地得到了强化。我国还建立了各种思想教育机构,有重点性的对社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了广大社区群众的大力支持。

2.用实际行动解决社区群众问题,大力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其重点都放在了帮助社区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从群众的利益角度出发,克服困难,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有困难的社区家庭中,解决了社区群众遇到的难题。

3.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我国开展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掺和了更多的文化教育形式,很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喜爱,还充分的发挥了社区应有的文化资源,通过碎社区群众的大力宣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的丰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成就。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1.进行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难越来越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新的体制还没有建立完善,社区群众的思想还受到就观念、旧思想的束缚。在一些社区居民中,外来人口占有很大的比重,再加上工作、生活等遇到困难,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化,部分群众的利益收到了很大的束缚,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心理就出现了不平衡的状况,因此就对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产生抵触和怀疑,影响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2.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者力量比较薄弱。在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工作者的力量很薄弱,队伍建设的人数比较少,比例相差比较大,有些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文化水平还不够高,不能完全胜任这份工作,收到了社区群众的怀疑。对于群众提出来的问题他们甚至不明白、弄不懂、看不清,思想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惑不解,有时候甚至感到非常的棘手。在开展政治思想教育过程中,他们不能客观、公正的对待群众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不乐意的心态,很难让社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一)加强社区党支部建设

支部是党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并且贯穿于党的方针路线和各项任务中。在新时代和新任务的要求下,党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自身建设的主要观念,并不断推进围绕党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好党支部建设,能够使集体的力量的到凝聚和发挥,并有助于社区群众困难的解决,也能够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在社区党支部的建设中,一定要以大局为重,抓住重点和中心,不断提升政治意识和忧患意识,贯彻和落实社区群众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党支部应该认识到意识形态所面临的复杂性和严峻性问题,使受教育的党员能够严守各项政治纪律,积极的帮助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党支部应该做好每个阶段的思想分析工作,及时把握思想变化的动态,使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党的主要思想始终保持在一直的方向,全心全意的为群众服务。

(二)构建科学的、合理的社区管理体制

要根据我国社区的建设特点,要不断地理清楚管理渠道和统一管理机构,将社区整体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合理,这样就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我们要鼓励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加强对他们知识文化的教育,要不断地向社区群众服务,满足衙门的需求,才能真正的形成“一股绳”,才能真正的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文化建设是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社区文化的建设,通过积极开展各种新颖文化、文艺活动等,来丰富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

三、结语

总体来说,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大事,要想真正的做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需要凝聚社会大众力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参与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才能让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个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李清华,王邦志,高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应对措施分析与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Z1).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5篇

临床上将糖尿病定格为一种慢性的终身性的疾病,一旦确诊之后患者需要终身治疗。随着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加深和发展,社区内越来越注重对糖尿病的护理,其中,对糖尿病的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区护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我们社区从2007年2月至2010年8月内开展了对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属的社区健康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在受到健康教育之后,提升了对糖尿病的认识,并在日常护理中积极的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有效的控制了该病的发展,还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研究情况。

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1典型症状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1.2病理变化血管病理变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目前威胁糖尿病病人生命最严重的病理为心血管病变,约70%以上病人死于心血管性病变的各种并发症。

2 健康教育

2.1宣传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社区宣传健康教育的方法,对糖尿病患者以及家属进行耐心的说教,让他们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的认识,并让他们清楚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根据目前的医疗水平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在治疗上必须要坚持长久治疗。宣传: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发放有关的资料、定期的举行糖尿病的专题讲座等[2]。促使社区的人们破除迷信,坚信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并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法,从而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良好的心态,以便做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最终将糖尿病的发生控制在萌芽状态并及时的治疗,以减轻患者的困扰及其所带来的负担。

2.2所宣传的内容

第一,血糖的正常值以及波动的范围,定期监测血糖值和尿糖值的重要意义。第二,日常饮食的基本原则、对进食的科学选择、进食定量热量的计算。第三,糖尿病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第四,保持定时定量的运动,还要选择适宜的运动种类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第五,口服降糖药的种类、配伍禁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服药的时间以及剂量等。第六,胰岛素的使用、保存、剂量、注意事项。第七,对低血糖的预防措施、识别和处理的方法。

3 具体的实施

在社区中,工作人员要免费为人群检查血糖、尿糖值,并且还要建立相关的糖尿病健康档案。同时,还要进行定期的健康咨询和进行健康指导。针对血糖值不稳定的患者要派专业人士上门去诊治并护理,以保证合理完善的治疗糖尿病。若患者居家仍血糖不稳定的需要送进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3.1提倡营养干预法

3.1.1合理的控制总的热量以维持标准的体重糖尿病患者在恢复的期间所摄入总的热量最好是达到或者是维持理想的体重为最佳。降低总的热量能有效的降低体重之后改善患者的血糖值,降低胰岛素的抵抗。通常理想的体重使用简单的公式进行计算,即: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针对糖尿病患者每天能量的供应应该结合患者的提醒、体力活动、病情的恢复情况等进行计算。从而做到个体化的治疗。

3.1.2平衡膳食。在中国居民的膳食指南中,平衡膳食是核心,同时还是对糖尿病进行营养治疗的基础[3]。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膳食要多样化,即要营养还要合理。糖尿病患者每天应该均匀的摄入蔬菜、水果、谷薯类、鱼、禽、蛋、乳等食物,不能偏食。在搭配食物方面应该做到:主食以粗细搭配,副食要以荤素搭配;第一,我国膳食中主要是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的来源,占总热能的50%~55%,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减少或者是禁忌单糖以及双糖的摄入量。第二,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忽略脂肪,应当将体内的饱和脂肪酸控制在10%左右,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在300mg/d以下。如若患者的血清三酰甘油的水平升高,其降低的措施主要是包括: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同时还要降低糖类的摄入,增加运动量,禁止饮酒。第三,摄入的蛋白质要适量的选择优质的,主要是以补充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通常,正常人每天所需要的氨基酸量约为1g/(kg?d);若患者的肾脏功能为出现异常情况下可以考虑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超过0.8g/(kg?d),一旦患者的GFR开始在下降,那么应该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最好是不要超过0.6 g/(kg?d)。第四,要丰富糖尿病患者的膳食纤维、无机盐以及维生素的量,患者要戒烟并限制饮酒量;由于膳食纤维能有效的降低血糖并且还能改善葡萄糖的耐量作用,每天所摄入的量为20~30g,同时还要补充B族维生素,其中包括VB12,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神经症状;补充VE能有效的防止微血管发生病变。针对老年的糖尿病患者需要注重钙的补充以便于防止出现骨质疏松。在糖尿病患者治疗和恢复的阶段补充足够的微量元素(锌、铬、锰等)。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社区资源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0-02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论是欧美、台湾还是日本等地区,都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职能,开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国内近年也兴起了新生事物――社区儿童教育,还有的社区积极开拓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责任心是个体重要心理品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2)理论依据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2.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有利于将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的其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2)通过研究,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3)通过研究,可以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包含在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我们理解为是人们生活周围的各种机构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二)研究思路

立足于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有益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责任心;

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创新家园共育的形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幼儿进行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利资源,了解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为课题研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案例研究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料,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3.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与内容;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4年6月)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段不平凡的教研之路,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收获。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加深了对孩子们责任心的了解,并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出谋划策,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开题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家长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如何培养大班孩子的责任心”调查研究工作;

3.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在春游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活动;

4.六月底我们根据开学时的调查表,交流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三)课题从2011年3月进入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如: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与社区携手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的活动;2.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中班社会活动《能干的我》和小班语言活动《一二三爬起来》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3.利用家长资源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小班幼儿责任心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寻找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5―0210―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以来,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3年底,中国的就业人数达到74423万人,第二、三产业吸纳的劳动力占37886万人;其中,农民工达30315万人,占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的80%,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p82-94)。然而,农民工却成为中国日益庞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的缺失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讲,社会成员应该获得与其贡献相对等的报酬。但农民工进城务工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剧烈冲突,使其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待遇问题就是其中之一。按照国民待遇的规定,农民工子女应享有教育公平的权利。城市的义务教育资金来自公众税收,农民工在流入城市所缴税款中,已包含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因此不应让农民工再额外承担不合理的教育支出。然而,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农民工子女教育受歧视问题仍是影响中国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矛盾。

二、社区教育与教育公平

(一)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公平是指社会成员具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是人们对教育资源与受教育机会分配的评价,其本质是人们对接受教育时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的评价[2]。从社区教育的涵义可以看出,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教育管理制度,社区教育能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主要原因如下:(1)社区教育以促进社区发展为基本目标,其教育对象具有全员性,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面向所有的社区成员;(2)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对社区内所有成员实行教育活动;(3)社区教育机构可通过政府挂牌管理,多渠道筹措资金,并保障资金得到合理使用;(4)社区教育的内容丰富,适应了社会成员的各种需求。据此,教育公平是社区教育的最终目的,社区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二)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

社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雄厚的思想基础。因此,了解各种社区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其运行机制是正确选择社区教育发展道路的前提。

概括起来,社区教育的发展理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比较成熟的模式(如图1):(1)整合模式:该模型假设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成社区内各种利益的均衡与协调,强调社区教育的作用是对社区内所有的个体和组织提供相同的、无差异的服务,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理想状态。(2)压力模式:假设大多数利益都是通过社区内对资源的竞争来实现的,社区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协助那些弱势群体以及被社会忽略的领域,使他们获得一定利益。帮助弱者成了社区教育的主要作用。(3)协调模式:假设由于现存的组织造成了一些群体的不平等,引发了各种利益间的冲突,社区教育者的角色就是针对具体问题和社区的关注热点,协调引发各种冲突的群体关系,对居民进行政治教育和社会行为教育[3](P9-32)[4](P99-65)。

整合模式以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是一种理想的社区教育模式。因此,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之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陆续放弃了这种社区教育模式。压力模式,针对特定群体(如图1中的群体4)展开社区教育活动,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此模式在发达国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由于社区教育活动过于集中在一定群体上,忽略了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限制了其效果的真正实现。协调模式强调各群体之间的矛盾关系是社区教育问题存在的关键,因此,协调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是社区教育的重要任务。现阶段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流入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利益不均衡,此点正符合采用协调模式的前提。因此,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式”,调节各种利益关系,通过社区教育建立科学的协调机制,缓和现存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无疑是一条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思路。

三、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应用

(一)模式选择的依据

社区教育的协调模式旨在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均存在多种矛盾关系(如图2),正是这些矛盾解决不当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面临不平等待遇,这点基本符合社区教育协调模式使用的前提。

1.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大环境的矛盾关系

流入城市的大环境与农民工子女教育之间存在不协调之处,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流人地政府的低调回应。(2)农民工子女与其受教育的实际权利受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羁绊。现阶段,义务教育资源也是按户籍分配的,流动人员子女因为没有流人地的户口,所以无法享受由流人地政府财政负担的教育经费,而这些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政府,又不愿出资划拨经费,于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难以实现。(3)农民工子女与流人地居民之间的矛盾。城市对农民工持经济接纳和社会拒人的双重态度,在发展城市经济、填补空缺岗位时,农民工成为吸纳的对象,但是一旦要加强就业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市容环境整治时,农民工又成为排斥的对象。因此,在制度和设施的安排中不时透露出拒入和排斥的态度[5]。农民工子女也无例外,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农民工子女的现象比较严重。

2.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的矛盾关系

这一矛盾主要表现在:(1)恶劣的“小区”环境与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之间的矛盾。长期务工的农民工无论是在城市边缘聚居,构成边缘社区的主要成员,还是散居在城市内部,大多居住在地租便宜、基础设施差、环境条件恶劣的地段。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偏差的社会治安条件也会影响农民工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2)农民工畏惧子女求学的心理与农民工子女需受教育的现实之间的矛盾。窘迫的经济条件使得多数农民工对子女求学多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农民工聚居在一起的社区内,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轻视教育的共识。所以,要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提高农民工本身对教育的认识也是非常必要的。

3.农民工子女与就读学校之间的矛盾关系

目前,我国农民工子女在流人地城市主要有高价私立学校、公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三种入学途径。然而,农民工子弟在这些学校都面临着困境,主要表现在:(1)民办私立学校以高昂的学费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绝于门外。(2)由于目前我国教育评价体系的限制和一些发端于农民工贫困的子女教育问题,使得大部分公办学校不愿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受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学生负担重,很多农民工子女宁愿选择民工子弟学校上学。(3)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难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实际需求。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和频繁搬迁等现象,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

4.农民工子女与其家庭的矛盾关系

这一关系主要表现在:(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强烈需求与其家庭脆弱的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据现代教育报公布,2003年我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六岁儿童中46.9%不能及时入学,“超龄”上学现象比较严重、不在学儿童“童工”问题突出。相较而言,2001年我国平均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已经达到99.19%,失学率只有0.81%。可见,在教育机会方面,农民工子女遭遇一定程度的不平等[6]。农民工家庭收入本来有限,加之由地区间的经济收入差距造成个人承担的教育成本占收人的比例失衡[7],从而使很多农民工子女失去就读机会。(2)农民工家庭教育滞后。Conger和Jouriles等学者曾提出,许多家庭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国内有关研究也表明,由于农民工生活的困窘,农民工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理解远低于流入城市儿童,农民工对子女的严厉与惩罚也远高于城市儿童。由于农民工多缺乏教养子女的科学方法,农民工子弟的家庭教育滞后,不利于儿童成长[8]。

(二)社区教育协调模式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应用

1.通过社区教育全面缓和农民工子女与流入城市之间的矛盾

主要工作内容有:(1)通过社区教育填补现行义务教育体制存在的漏洞。社区教育是社会学的范畴,可突破户籍管理制度的限制,并非以行政区划为界。目前,我国对农民工问题已划拨专项费用,笔者建议,社区管理部门可争取部分经费,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为社区内所有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受教育的机会。(2)成立社区教育管理委员会,并由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层人员担任社区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层管理者,保证其行政能力和影响力。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内可设立农民工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对社区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监督工作。同时,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工作监督小组,保证并监督专款专用。(3)社区在对城市居民进行社区教育的过程中,应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认可度,便于农民工子女融人社会。

2.社区建设中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

鉴于农民工子女与社区小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在社区建设中应重视农民工相对聚集区的环境维护,现今农民工居住环境相对恶劣,主要归因于农民工聚居区的环境维护经费来源少。为改变此现状,可争取我国对农民工的拨款和社会资助,改善聚居区内的基础设施、环境、卫生、社会治安条件。其中,岗位设置可以以农民工为主,提高其自我监管的意识。同时,在社区教育中增加环境教育、卫生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工的环境意识、卫生保健意识和法制意识,以期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另外,社区可针对农民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改变农民工对子女就学的态度,给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社区教育承担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常规上考虑,社区教育是以职业技术教育、道德教育、环境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针对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难以落实的现状,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其承担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部分任务。在农民工子女相对聚集的社区成立社区小学,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划拨的农民工专项拨款、社会资助和当地政府补贴;师资建设可利用社区内离退休的教师、科技工作人员,仅需给予精神鼓励或象征性的物质鼓励。

4.通过社区教育改善农民工家庭教育现状

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滞后无疑造成多数农民工子女对受教育的心理压力和认识的偏差。因此,在农民工相对聚集的社区,应通过科教片、专家讲座、文娱活动等形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其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农民工子女得以减轻来自家庭的压力,使其享有较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从社区教育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通过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社区教育可以作为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2)争取国家划拨的农民工专项资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针对农民工子女创建社区学校,开办中小学教育,可缓解农民工子女对公办学校的压力,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享有教育资源不足的现状。(3)要在社区教育中增加国民待遇、教育公平、农民工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彻底改变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偏见。针对农民工增加家庭教育、环保教育、法律教育等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本着参与科学讨论的态度,笔者提出了社区教育是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现状的重要途径,并利用社区教育协调模型,从协调农民工子女与所接触的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学校和家庭之间的矛盾关系人手,较系统地论述了社区教育解决中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但社会问题的解决往往都需要制度的保障,社区教育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作用的发挥及实现都需要国家对社区教育进一步重视和提供政策保障,也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元,等.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张文武.浅议实现教育公平的几点对策[J]国成人教育,2005,(3).

[3]C.Allen,J.Bastiani & I.Martin and K.Rich-ards.Community Education:an agenda fOr edu-cational reform[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4]汪大海,孔德宏.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5]吕露光.城市居住空间分异及贫困人口分布状况研究――以合肥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4,(6).

[6]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达到9.3%[N].现代教育报,2003-11-07.

[7]杨愚如.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教育公平问题IJ].教育与职业,2005,(1).

社区教育现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70-03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从那时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和社会民众的支持下,社区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围绕社区教育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也日渐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理念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社区教育研究应加强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以使其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这里将概述研究现状,剖析不足,探讨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社区教育研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开展了从市区到国家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社区教育内涵的研究

凡社区教育研究必然首先阐释社区教育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演绎,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空间的社区性(社区范围内)、对象的全面性(社区全体成员)、功能的社会性(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也就是社区教育的特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吴遵民从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出发,作出如下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该定义是在借鉴外国学者观点后得出的本土化认识,强调了居民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居民学习权利的保障,强调了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学习社会、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这类研究一般都从分析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手阐述如何相互促进、寻求发展。其中关于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该研究将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该研究指出,从社区教育到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了从教育到学习的突破。这一突破,使社区居民从教育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意愿、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等都更加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同时,这一突破还体现了从教育范畴到生存范畴的跨越。学习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教育范畴的问题,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强调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将社区教育置于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对江西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中日合著的《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作为以终身教育为背景论述社区教育的理论专著,该研究对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究;厉以贤在《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一文中,着重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目前多从树立大教育观、加强国家立法、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打造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等角度加以论述。也有一些研究将社区教育发展对策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叶忠海教授在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时,提出了八种对策――“形成以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运用多种举措激励民众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社区构件的建设”、“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和“强化社区教育的科学研究”。其研究考虑到了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时代背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指出,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社区学校、工作队伍、出版各类专业刊物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关于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不同,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所用术语虽各不相同,但国际上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还是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社区教育时,较多地关注了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北欧的民众学校、日本的公民馆、英国的“生涯发展贷款制”和“个人学习账户制”、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其中,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介绍和研究最多,也最详尽,涵盖了社区学院的渊源、发展历程、特点、职能、课程体系、领导体制、投资体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国外还非常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均有相关法律来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完备和社区教育效果。国外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和法制建设为其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我国借鉴。

(五)关于区域社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的区域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研究者往往以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结合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研究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寻求发展对策。这些研究包括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社区教育认证制度等方面。我国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社区教育主要

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在区域社区教育研究中,有些研究将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促进市民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二、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研究的视角看,目前多从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区建设、学院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有一些研究虽涉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但缺乏深入、专门的研究。比如,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对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二者关系的阐述不够深入,对策研究也缺乏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

从研究的内容看,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涉及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实施模式、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评估机制等各方面,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多为专题研究,或仅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缺乏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

从研究的成果看,现有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是理论研究或脱离实际或缺少深度,很难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提升,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富于开创性的结合实际的深入探讨,研究成果缺少普遍推广价值;三是国外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或引进多转化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有真正促进我国终身学习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

三、研究的走向

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已由终身教育逐渐转向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区学习则是各国公认的实现其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这些重要教育文件指明了社区教育发展要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终身学习侧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视角。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给社区教育研究带来新的思维空间,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时代赋予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区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城区)的构建。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为所有年龄的社区居民提供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机会,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如何定位发展的研究,以使社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应崧,等.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4][日]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6]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8]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吴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2]叶南客.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向度[J].学海,2002,(5).

[13]昊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9).

[14]冯晖.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5]杨荣,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16]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17]华敏.美国终身学习的实施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