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智慧校园规划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大学;绿色校园;绿色教育;绿色就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26702

1引言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倡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大学校园的生态化定位和绿色建设刻不容缓。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发起编制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即将颁布实施,该标准的制定与颁布必将对我国发展绿色校园,开展全民绿色发展理念教育,加强绿色校园研究产生重要而深远的推动作用。

2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

作为有着建筑专业背景的山东建筑大学,在校园规划、节能、节水、节材、环保、运行管理及教育推广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校园进行了成功实践。笔者顺应时展要求,提出“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

绿色大学的建设是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以科学手段在大学环境、管理、教育、发展等方面进行的规划建设。建设过程和成果将体现教育生态化,有益于“绿色人才”的培养,促进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唤醒社会“绿色意识” 的形成,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3绿色大学的建设内容

清华大学首先提出“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1]。因此可以把绿色环境、绿色管理、绿色教育和绿色发展作为建设绿色大学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绿色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实践案例,探讨绿色大学的建设内容。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本身的绿色大学建设,更有益于推动中国高校“绿色大学”的建设进程。

3.1绿色环境

绿色环境主要指的是校园的硬件设施等物质条件建设。这一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绿色环保”的原则,灵活运用环保科技,建立完整的科学规划体系。主要包括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场地、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环境质量与污染控制等方面[2] 。国内相应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相对成熟,在不少高校都有成功应用的示范项目。《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的颁布实施将对校园绿色环境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山东建筑大学在十年期间把“沟壑与砾石相伴,荒草夹荆棘丛生”的荒山,建成了“生态化、人文化、现代化”的绿色校园,极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这主要归功于科学的规划体系和环保技术的使用,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管理无不体现绿色建筑和生态社区的思想理念[3] 。学校所有建筑均按照国家标准进行节能设计和建设,尊重地形,合理布置建筑景观,将废弃的采石场建成为生态居住园区,将荒山建成了济南绿化最好的美丽的雪山,利用冲沟,构建立体交通和映雪湖,土方精准平衡无借土无外运,针对园区地形复杂、远离市区、无市政排水管网等问题,对水资源进行分级利用和处理,实现中水回用、污水零排放,雨水渗透与收集,节约用水。首次将太阳能综合技术引入到大学园区用于采暖、通风、热水、光伏、采光等用途建成了生态学生公寓、绿色图书馆、教学楼和教工居住园区示范工程;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煤矸石、粉煤灰、黄河淤泥等环保建材;通过合理的布局为建筑争取了良好日照,通过植物配置,结合水体、景观,改善了园区微气候,道路周边通过立体绿化实现了吸声降噪。形成了雪山、映雪湖、日月广场、文化长廊等景观,生态型、园林式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3.2绿色管理

大学的日常运营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降低运营成本,节能减排。可从提高管理使用水平和增加科技含量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以绿色大学的标准建立相应的绿色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其高效率、低能耗地使用学校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实施智能管理,避免人工操作、运营很容易出现的缺位、懈怠、不可控和不可见的浪费。

山东建筑大学充分发挥山东省智能建筑技术实验室的学科优势,研发了能耗监测系统,研制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自控产品,建设了智能监控技术系统,实现了照明、空调、路灯、采暖和用水等的最优节能自动控制。用智能监控技术系统打造的绿色智慧校园,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年节省资金400余万元。该项目2010年通过住建部的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显著提高了大学校园的绿色与节能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节能环保和社会效益。

3.3绿色教育

在绿色大学的建设中,绿色人文教育举足轻重,是绿色大学能否“绿意昂人”的关键。绿色教育主要包括“绿色文化展示”、“绿色意识培养”、“绿色素养培育”等方面,目标是教书育人打造绿色社区。实现途径有增设绿色教育与技术公共课程、环境与遗产解说[4]、成立绿色环保社团协会、开办绿色大讲堂、设立绿色科普基地、举办环保创意创作科技实践等。

在山东建筑大学,绿色的校园孕育出绿色的文化氛围。学校各个环保类社团应运而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如“节水保泉,爱我泉城”活动、爱心义卖、环保文艺表演等活动。学校还定期组织绿色讲堂,节能成果展,环保主题竞赛,绿色设计竞赛等。一系列的教育和行动增强了同学们的绿色意识,有利于大学生绿色素养的养成。

3.4绿色发展

绿色大学要发挥高校在理论、科技、文化、人才等各方面优势,以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绿色人才去影响和引领社会潮流,履行大学的社会责任,才能实现绿色大学的可持续大发展。主要包括绿色科技研发、绿色就业创业、绿色推广等。

绿色科技研发要以国家政策为向导,以高效实用、适合推广为基准,争取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的资助与合作,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搭建示范平台,迅速完成孵化,形成产能,造福社会。

绿色就业创业是指高校中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群体以高校现有资源或通过努力能够拥有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成立团队或培育商业公司的形式,去创造出更大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过程。它不光解决就业,还能创造绿色就业岗位,即不占用原有社会需求岗位而另外创造的就业机会。它是高校新技术孵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新型科技成果的培育和蓄能任务,能有效提高孵化速度,拓展推广应用空间。目前,山东建筑大学绿色就业创业以团队形式进行项目化运作,服务内容覆盖了当前校园绿色环境和节能建设的各方面,规划为室内外环境设计、资源整合与节能利用、校园环保建设、智慧校园运营管理四大类板块内容。学校成立了济南建大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对大学生就业创业进行催化。当创业团队满足商业运营条件时,学校适时地在资金、场地等方面提供支持,助其腾飞。

绿色推广指的是充分挖掘和发挥绿色大学示范项目的绿色影响力,借助行业机构或政府部门的力量,将绿色大学的建设理念、绿色技术、绿色文化等推广到其它领域,实现大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山东建筑大学成立了绿色校园工程技术研发服务中心,专门从事新技术的孵化和推广应用。

在大学绿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具有绿色素养的学生是大学绿色发展进程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将逐渐蜕化为绿色人才,这些人走出校园后,将对社会发挥意义重大的绿色影响。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吴小惠,等:新时期绿色大学的探索与实践文化与教育

4结语

山东建筑大学在绿色大学的建设上,作出了不少的努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当然,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其固有特色,在进行绿色大学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其特点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

十胜利召开,使社会各行各业迎来了深层次发展的机遇,高等教育亦然。绿色大学是教育生态化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全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将是高校建设的新目标。参考文献:

[1]王民.我国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J].环境保护,2010(19):44~47.

[2]吴志强,汪滋淞,干靓.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J].建设科技,2012(06):52~55.

[3]赵莹,赵学义. 绿色大学校园设计与建设实践——以山东建筑大学新校区建设为例[J].建筑技艺,2011(Z6):78~81.

[4]王名,李冷.基于绿色大学创建的高校校园环境解说规划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12)2:46~51.

收稿日期:2012

作者简介:2013年2月1213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期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范文第2篇

自2009年启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以来,北京市教委紧紧围绕“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中的深层次应用;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总体发展目标,积极推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并取得了全面进步,数字校园发展水平总体上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挥着引领作用。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也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和战略转折的挑战,需要所有数字校园建设参与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共同推进数字校园实验工作。

实验工作进展

第一批29所实验校已经进入验收评估阶段。所有实验校已完成校、区县、市三级验收,完成了成果申报和审定,已经开始成果提炼、推广和项目应用评估。

第二批38所实验校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完成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三轮评审,正处于项目前期的立项暨招标阶段,即将进入建设阶段。

第三批33所实验校目前正处于前期培训和方案完善阶段,预计2015年3月资金到位后进入立项与招标阶段。

当前取得成果

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启动以来,在全市相关部门的协同推动下,市、区、校有效联动,形成了市区抓统筹和服务、学校建特色和应用的良性机制。总体上讲,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建成了一批引领性与实效性并重的数字校园建设示范校;培养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基础教育信息化专家、干部、教师队伍;开发、凝聚了一批适应教与学方式变革需求的数字化资源;构建了一个市、区(县)、校统筹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工作机制;培植了一系列推动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生长点。

(一)市级层面

在专家团队的引领和帮助下,在区县和学校的大力配合和全力参与下,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在市级层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数字校园方向引领、管理考核、咨询培训服务、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四个层面。

业务引领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发展阶段的紧迫需求,完成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实施方案》(京教基[2009]17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京教基[2014]2号)等业务指导文件的编制和。对不同时期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起到良好的规范、方向引领和促进作用。

管理考核方面。紧密结合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管理需求,相继颁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暂行)》(京教财[2012]32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验收细则》(京教办函[2013]35号)、《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京教基[2014])等文件。初步探索形成了一套全市范围内开展数字校园建设管理、推进的机制,在资金使用、招标采购、专家队伍、监理制度、项目管理、市区校三级验收、成果评审、应用评估等方面形成了较为清晰的制度体系,为数字校园推进机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咨询培训服务方面。围绕各区县、学校在数字校园实验工作中的困惑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组织各类培训、交流、研讨活动,组建数字校园市级专家库,通过关键阶段评审、实地调研、专题培训答疑、现场指导等方式为各区县和实验校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有力地提升了区县和学校数字校园相关人员的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素养和项目管理水平,保障了数字校园实验工作质量。通过市级专家库对数字校园实验成果进行审核、提炼和总结,帮助学校提升对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的认知水平和理论水平。同时为区际、校际间的深入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公共支撑服务方面。一是以“三通两平台”为契机,结合数字学校项目,优先为数字校园实验校搭建了互动课堂环境(“三通两平台”达标示范工程),全面优化提升数字化学习支撑环境。

二是在集约推进的大思路下,在总结、提炼各实验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管理与云服务平台”市级数字校园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开放、共享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为全市实验校之外的区县、学校提供数字校园应用服务、数据服务和资源服务;实现其他区县之间、不同学校之间数字校园的数据共享和资源交换,搭建学校间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交流、协作的服务体系,固化全市总体推进数字校园的工作机制。

(二)区县层面

在市级数字校园建设资金的引导下,区县逐渐发展成为数字校园规划、建设的主体。在区域集约推进、数字校园标准、数字校园公共支撑体系、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建设模式从“单校建设”向“区域统筹”协同过渡,推进方式从“市级引领”向“区县主导”过渡。

朝阳区:在建成41所数字校园后,从2012年开始,致力于区域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探索,形成了云服务平台、建设标准、评估体系、培训体系等工作成果。朝阳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通过对中小学数字校园共性应用和公共服务的提炼和集约建设,大幅降低数字校园建设成本,数字校园单校成本从300万降至35万元。同时,朝阳区投入专项资金对学校互动课堂等个性化应用进行重点扶持,在实践中寻求集约建设和个性发展的效益平衡。

大兴区:以16所数字校园实验校为样本(其中7所市级实验校),颁布了数字校园项目管理办法,编制了数字校园五级认证的标准体系,形成区、校数据互操作的技术规范,为区域实验校数字校园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业务引领、技术支撑和管理支撑,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延庆县:确定了区域统一规划、集约建设的数字校园建设模式,要求数字校园实验校在信息中心的统筹协调下与区域整体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对于需求上共性较大的软件应用平台,由实验校之间协商共同开发,成果作为区域整体数字校园组成部分在全区推广。

此外,海淀区、东城区、门头沟区、丰台区、顺义区、密云县、平谷区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数字校园建设探索。

(三)学校层面

学校层面出现了一大批由学校原发性需求所驱动的、具有学校特色和原创性的数字校园软硬件系统,较好地满足了学校的业务管理或教育教学需求,实用性强,具有较好的示范效益。同时,经过应用探索,沉淀出了一批在学校日常管理与教育教学业务过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并初步产生良好效益的常态化应用成果、实践案例和管理创新成果。

第一,通过各方力量的合作,生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学校信息化深化发展需求的中小学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如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北京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等。

第二,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数字校园建设的认识,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内容、建设模式、推进方式等方面的认识显著提升,涌现出一系列的管理和理论成果。如《丰师附小数字校园智慧课堂》、《牛栏山一中数字校园管理与推广创新机制》、《天竺镇中心小学字源识字教学实践研究》、《黄村镇第一中心小学的1+X数字校园建设》等。

第三,在教育教学主流业务方面开展了深入的信息化应用探索,如“丰台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在iPad类平板电脑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大兴区黄村镇中心小学在互动反馈技术支持下的高效课堂”、“密云县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实现与城市校的远程教学和教研”、“石景山实验小学秉承扬长教育理念构建师生成长乐园”等。

第四,培育和涌现了一批对数字校园有深刻认识的校长、学校信息化主管、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学科骨干教师,为全市、各区县数字校园的深入应用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对以上成果进行提炼梳理、总结,以形成体系化的、彰显首都特色的数字校园典型案例。精心制作宣传视频、应用集锦、典型案例教材等系列成果,以便于在全市、全国给予推广,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数字校园实验工作开展过程中也呈现出来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数字校园的发展目标不明确。随着实验工作的深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终极目标,需要紧跟数字校园的发展进程,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第二,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不清晰。当前数字校园工作的实验性质已不满足区县和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需求,不利于实验校数字校园长效机制的建立。数字校园工作需要回到常态化、长效化的轨道上来。

第三,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学校缺乏对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加之对数字校园内涵认识存在差异,会呈现出“大而全、重点不突出”、“重硬轻软”、“重管理,轻教学”等问题,存在“技术驱动”、“企业主导”的现象,没有完全做到“办学理念特色牵引、业务驱动、需求驱动”,与课堂教学关联度有待提升,在学校教育品质提升、办学质量提高、师生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展。

第四,数字校园的执行能力有待提升。学校存在盲目采购产品、堆砌软件功能,却忽视与学校自身规划和办学特色结合的现象,数字校园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实施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数字校园的建设机制需要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明确实验校的工作责任、建立数字校园长效运维机制,克服“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推动数字校园建设朝着“整合”、“融通”的方向发展。

解决方法和推进策略

围绕当前数字校园工作面临的挑战,需要科学谋划发展目标、全面优化发展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实施能力、明确各方责任,共同破解数字校园建设中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难题。

(一)科学谋划发展目标

结合数字校园工作实践,北京市教委将数字校园发展目标总结为以下内容: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

特色引领。是指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紧扣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教师能力发展、高效管理等数字校园建设重点,突出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应用,加强数字校园对学校核心业务工作的支撑、引领与服务作用。市级层面重视树立示范典型,给予推广。

集约推进。当前实验成果表明,集约建设是破解重复建设与低水平开发,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唯一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在全市、各区县范围内打造教育信息化公共基础支撑平台,提供综合门户、统一用户认证管理、数据交换与共享、其他共等公共基础应用,尝试使用区域和社会各类成熟的应用和服务。

双向融合。数字校园要促进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教育信息化要进入学校教育、教学等核心主流业务。要采用双重视角,从教育看技术,从技术看教育,强调教育与技术的双向融合,在教育与技术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内涵发展。探索数字校园的发展路径,要关注学校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即关注学校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养、人才培养,最终寻求学校数字校园的生态发展之道。

(二)全面优化发展路径

数字校园作为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工作,可按实验探索期(2009~2015年)、普及和提升期(2016~2018年)、成熟期(2019~2020年)三个阶段规划设计。通过全面优化数字校园发展路径,明确当前所处阶段和历史使命,指导后续数字校园工作。

实验探索期。探寻实验规律性成果。通过实验探出数字校园实施方案、指导意见、建设指南与评估指标。通过上述成果,提炼打造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

普及推广期。依据评估结果,在全市范围内遴选数字校园发展水平较高的20~30所学校试点推进智慧校园,挑选50~60所学校进入专项深化研究;选取300所左右中小学校普及推广数字校园。在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环境下,选择4个区域试点研究市区之间、区校之间的数据融通和业务融合;尝试以“三通两平台”接入为切入点,整合现有各系统,形成“三通两平台”架构,实现与教育部的数据对接。

成熟期。数字校园进入成熟期后,将通过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平台将共、基础服务延伸普及至所有北京市中小学校,形成市、区、校三级运维技术服务体系和统分结合的建设格局。数字校园建设主体由学校转为市、区、校三级分类推进。学校重点关注应用创新研究、管理业务流程变革、教与学方式转变,工作重点从建设、应用、推广转向对应用和服务效果的关注。

(三)加强顶层设计规划

2014年颁布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工作的指导意见》、《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两个重要文件,把顶层设计列入学校数字校园工作的首要任务,要求实验校站在学校办学理念和整体发展的高度,以业务为导向制定数字校园规划,在理清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整体思路、发展路径、推进方式、重点和特色、组织与保障体制机制,并从数据、功能、流程、应用体验等多个层次综合选取软件架构及技术路线。

强调数字校园建设要有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分阶段、抓重点、创特色地持续推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要“全员参与”,要注意“教育技术”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相适应。将顶层设计质量纳入数字校园评估指标体系,旨在评估第一批实验校的同时,有效引导第二批、第三批实验校数字校园顶层设计工作。

(四)强化区县主导作用

数字校园建设机制的健全和完善,需要进一步发挥区县主导作用。《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评估指标体系》包含区县评估指标体系,拟在第三批实验校完成建设任务后同步对区域数字校园工作进行评估。

要求各区县指定专人负责本区的数字校园实验工作,研究制订本区数字校园建设的整体规划,逐步在全区推进数字校园的建设工作。要切实做好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顶层设计,建设区域数字校园信息化公共平台,并做好与市级平台对接、与学校特色建设整合;监控建设进展,推进验收评估,积极配合市级开展好经验总结、应用评估和成果推广等工作;定期组织实验校进行培训交流;为数字校园建设、运维、常态化应用和长期改进提供经费保障,使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纳入本区县常态化工作。

(五)提升学校实施能力

开阔学校视野、提升规划能力。通过各类技术、管理、业务方面的培训、交流研讨、现场考察、案例分析等,提升学校数字校园的规划能力;通过专家评审机制,加强对规划的管理能力;通过任务书备案机制、市校两级监理机制和项目验收机制,加强规划的实施能力;保障项目完成预期目标。

提供学习、观摩、产品体验交流平台。通过市级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的规划和建设,集成当前市场数字校园主流产品的宣传资料、成果展示和应用体验;提品模型部署环境、给予学校试用系统登录账号、给用户预授权期限等方式鼓励学校在建设前加深对数字校园系统的认识程度和理解深度。

搭建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搭载各类共性的、具普遍推广意义的优质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和平台。给学校开放数字校园实际应用学习空间和使用空间,逐渐将学校数字校园工作从建设主导转向应用二次开发,或尝试购买数字校园成熟服务。

通过搭建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尝试实现各业务应用系统与全市数字校园公共支撑系统互联互通的策略,从而实现统一数据标准下的市、区、校三级数据的常态化共享交换等。

后续将把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转为常态化工作,以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建设与推广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形成市、区县级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特色建设统筹融合的建设格局,力争探索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六)数字校园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机制

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工作长久有效地开展下去;要不断探索科学有效的数字校园工作方式,使数字校园真正成为促进教育教学,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要从建设重心逐渐转移到长效运维机制建设上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长效管理办法,使数字校园管理工作常态化,要建设、管理好数字校园工作队伍,切实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探索数字校园建设和维护经费保障机制,形成市、区、校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共同营造适合北京市发展的数字校园运行、保障的工作环境和运行环境。

后续重点工作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要以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项目建设的意见》(京基教二[2014]2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数字校园建设的规划、指导,完善“市级抓统筹、区县做整合、学校建特色”的三级推进机制。

(一)成果提炼推广

第一,组织专家组对第一批实验校工作成果进行总结提炼、宣传推广。编撰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工作成果集、拍摄数字校园成果宣传片等。

第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设立数字校园专栏,形成数字校园宣传态势,鼓励学校进一步探索数字校园与学校工作的深度融合。

第三,拟于2014年10月下旬组织召开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成果交流暨研讨会,通过实验校开放日、数字校园研讨、数字校园成果展等方式,加强认识,提升观念,促进后续工作开展。

(二)数字校园评估

2014年6~11月开展第一批数字实验校评估工作,结合应用成果评定情况,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树立标杆,推选出数字校园“示范学校”和“示范应用”,彰显成果的同时,为后续数字校园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每批次数字校园实验项目结束后,均应启动数字校园应用评估。在第三批数字校园验收完成后,依据评估结果评出数字校园示范区县。评选出智慧校园试点校,试点推进全市智慧校园的实验工作,达到“特色引领、集约推进、双向融合、内涵发展”的效果。

(三)建设指南和标准

为了规范和促进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刘延东同志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北京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指南(试行)》。本指南的适用范围是具有良好信息化环境的北京市所有中小学数字校园。

同时为指导具体建设工作,编制《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标准体系框架》,用以约定不同层次数字校园的建设标准、认定标准和评估标准。

(四)云平台建设与推广

2014年10月,完成“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云服务平台”一期的上线和推广。该平台利用市级已有教育云管理平台、数字学校、统一认证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三类功能:一是面向市、区、校三级数字校园推进管理交流协作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固化三级管理与服务机制;二是在凝练、总结优秀建设与应用成果的基础上,建设数字校园应用展示、观摩、体验中心;三是为各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提供统一的、共性的基础应用服务与数据资源服务,在全市范围内集约化建设数字校园,形成市级建共、学校建特色的统分结合的格局。

智慧校园规划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刘月秀(1974- ),女,江西吉安人,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64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YJA880067)和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分会课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院校创业教育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X2012Y22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054-02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各种思潮时刻冲击校园,如何培养理想崇高、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的青年大学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心理契约引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更符合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心理契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不但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调动学生各种潜能,提高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和对学校的忠诚度,而且可以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一、心理契约的基本内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这一概念最早源自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借用而引入管理领域。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阿吉里斯(Argyris)首先在其《理解组织行为(UnderstandingOrganization Behavior)》一书中探讨了雇员与雇主之间的一种隐性及非正式的理解与默契关系,并把此称之为“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施恩(Schein)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他强调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我国心理契约的研究起步较晚,较为薄弱。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的关注始于本世纪初。我国学者曹威麟、朱仁发等通过对现行心理契约定义存在的缺陷进行剖析,根据定义的逻辑方法认为所谓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并未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从国内外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心理契约具有非正式、主观性、隐含性等特征,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种无形的、未公开说明的情感和相互期望,心理契约的核心是组织能够了解到个人的发展期望,并设法满足这种期望,个人为组织的发展努力奉献和付出,因为个人相信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期望。如果心理契约运用得好,它能带来比制度管理产生硬性约束更好的效果,能够更好地调动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潜力,同时也能使个人得到更大的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

二、心理契约的作用

事实上,由于高校自身特点决定了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必然存在着非正式契约关系,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的隐性的责任、义务和期望。正确运用这种心理契约关系,使之成为制度管理的延伸,可以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又使之成为管理内容和手段,调动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使教育双方形成和谐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从而使学生产生高度的认同感和满意感。

1.心理契约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期望,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每一位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期望,并相信学校这个组织会满足他个人教育需求和帮助他实现人生期望,这种潜在的隐形的期望会对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对组织的期望,通过采取措施合理满足他们的期望,使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憧憬,将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勇于拼搏。如高校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保障在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获得更高的物质和精神激励,更多的表现和锻炼机会,更大的个人发展空间;学生将视学校的这种激励为对自己努力付出的肯定和回报,从而更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心理契约可以促进教育双方的良性互动,实现价值取向一致。心理契约是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强调教育双方的平等和公平。学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来实现和满足学生合理的心理需求。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体现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奋斗目标的有机结合。在相互平等、信任和尊重的心理契约下,学生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把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人,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学校声誉,关心学校发展;学校视学生的期望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以学生为本,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激发学生进取的潜能,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迈上新台阶。

三、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有树立,二者间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为“两课”教学、主渠道为日常各种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僵化,教育方法老套,漠视个体差异,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泛。另外,师资不足、经费紧张、轻视实践等因素也造成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时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有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机结合,对学生的吸引力度有限,第二课堂活动教育效果较弱。高校与学生之间没有建立很好的沟通联络机制,学校的管理目标和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无法很好结合,“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难以实现,心理契约作用无法发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学生的需求与期望,无法激发学生的潜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性与求知欲的工作。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化,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关注学生个人成长的期望和内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落不到实处,缺乏个性化和全程化。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学科规划、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规划建设等没有重视学生的参与,学校的管理规章制度制定与专业设置等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对自身权益的维护和保障机制没有很好地形成。当心理契约遭到破坏时,校方也不重视对学生做出及时合理的解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还没有形成。

3.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但是,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政治教育工作者,仍然抱着陈旧的教育观念,一提起思想教育就大讲特讲政治理论,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受教育者,缺少与受教育者的沟通与交流,始终扮演着教师中心的角色。第二,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新课改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但依然有部分教育者,以书本为本位,只重视知识点的记忆,原理的背诵,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思想觉悟的提高。第三,教育内容空洞,缺少时代活力。这是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缺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只重视学生的知识积累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很少考虑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同时教育内容缺少先进性和前瞻性,不能体现时展的特征。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社会现实矛盾关注较少,造成教育领域狭隘,受教育者目光短浅。

四、利用心理契约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契约的构建,贯穿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育人的各个环节,其中招生就业、奖助学金评定、入党保研、评优评先、人际关系等都是心理契约构建的重要环节。

1.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要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与他们的成长目标一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契约具有共同的预期,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目标任务和执行路径,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规划路径合理进行分类管理,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既有利于心理契约的构建,也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从2009级学生开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为必修课程,所有学生都必须撰写职业规划档案,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基本掌握了学生的目标预期,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教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双重目标的统一,从而增加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和对学校声誉的忠诚度。这种满足双方需求的心理契约的建立,必将推动学生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既尊重教学规律,又尊重学生的个人期望,在了解学生的需求基础上,结合青年人的特点和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提高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教学资料数据库,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邀请名师讲授舆论关注的国际热点和社会焦点问题,如目前受国内外媒体广泛关注的事件,就是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机会。社会焦点问题如高房价、看病难、教育公平等等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切入点。

3.切实关心和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建立奖助贷育人的公平机制。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心理契约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作用,更要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因素,要以情感人,以情育人。要做到以情感人,教育者必须关心和体贴受教育者,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教育者应把自己的心血倾注在广大学生身上,不仅传播知识,解惑释疑,而且在思想、政治、学习、生活上关心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的深厚感情。目前高校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在20%以上,如何做好奖学金评选、助学金发放等工作体现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公平性,也体现了教育者的思想智慧和工作艺术。必须要依靠公平公开公正的奖助贷工作机制,才能真正发挥育人效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唱响网络主旋律。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已经突破3000万,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0个大学生中有7.2个网民,照这样计算目前中国大学生网民的数量在2100万以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艰巨。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必须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对学校的期望并尽量满足之,同时要引导学生对学校的心理期望与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期望达成一致与默契,在学校和学生之间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建立相互依存关系,这才是增强对组织的情感承诺的有效方法。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使学校网络思想教育阵地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机结合。

5.构建全员育人的和谐校园,满足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用心理契约可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贴近学生思想实际,能否贴近学生心理期望与需求,最关键的基础条件是营造一个全员育人积极向上的和谐校园。高校领导层面必须率先垂范,认真了解学生的情况,切实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领导带头形成示范效应,推动广大教职工形成全面关心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学生反过来也会关心学校的发展,使个人的期望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接近甚至一致。

[参考文献]

[1]曹威麟,段晓群,郭江平.心理契约对高校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7(4).

[2]曹威麟,朱仁发,郭江平.心理契约的概念、主体及构建机制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双月刊),2007(2).

[3].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和特点[J].学术探讨,2009(12).

[4]胡文斌.论心理契约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