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1篇

此次调研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被调查者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1岁,40岁以上的占84%;学历从高中到本科不等,其中高中学历占42%,大专学历占37%,本科占21%;男性占47%,女性占53%。对于获得的数据和资料,使用专业分析软件SPSS进行统计分析。

一、上海街道社区科技传播的现状与作用

1.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的作用日益凸现,但传统社区传播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调查显示,目前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等现代大众媒体进入千家万户,在更大程度上担负起了科普和科技传播的主渠道使命。尤其是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科技传播载体,约有30%的受访者将电视作为他们接受科技信息的第一渠道,这与电视生动形象、直观丰富的科普和科技文化节目有关。其次,街道社区的黑板报、橱窗和传单仍是科技传播的主要辅助渠道,依然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将其作为自己接受科技信息的主渠道,社区独有的科技传播载体由于具备了醒目、方便、及时、针对性强等特征,对信息的接收者具有亲和力和归属感。这表明,传统的传播方式在街道和社区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但我们的调查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街道社区的科技传播工作者看来,尽管电视是最主要的科技传播渠道,但传播效果却最差。与之负相关的是,传单是最不重要的科技传播渠道,但传播效果却最佳。对于这种数据的负相关,我们提出两个假设:第一个假设是自我满足使然,那就是街道社区的科技传播工作者们可能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更有价值,且自认为科普传播的针对性比较强。如果这种假设成立,我们可以解释传单的传播效果能一枝独秀,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同属于大众媒体的报纸、广播,其传播效果也会比电视高出很多呢?因此,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那就是以纸质为代表的媒介(传单、报纸)比电子媒介(广播、电视)在科技传播过程中目标性更强、信息更集中、保存更方便,有利于信息接收者的信息比对、参照和深加工,从而传播效果也就更佳。这就给我们一个启发:对于传播科技信息而言,不能仅依赖某种媒介,每种媒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应该将多种媒介整合使用,才能获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2.科技传播工作在社区日益受重视,但支持不足仍是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调查显示,科技传播工作在街道和社区开始日益受到重视,67.5%的受访者表示,科技传播工作正在由弱变强,科技传播的力度和重视程度正在提高,27.5%的受访者表示说不清,仅有5%的人认为科技传播正在萎缩。因此,大部分基层工作人员对科技传播工作的未来充满信心。相应的,有67.6%的科技传播人员认为科技传播的地位有正在由低到高的改变,而认为没变化的有26.5%,认为科技传播地位在降低的只有5%左右。

与这种“日益受重视”的价值认知态度相对应的,社区开始将科技传播工作列入了日常行政的工作规划。调查显示,55%的受访单位有自己的科技年度计划,甚至还有45%的受访单位将科技传播工作列入了本部门的中长期规划。有年度计划,这反映了科技传播工作已进入到社区的常规化行政工作中,而有中长期规划,则反映科技传播工作不仅是某一项日常工作,而且在本部门的工作中具备了一定的战略地位。在社区这样一个琐而细的行政载体中,科技传播工作地位的日益提高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上海科教兴市主战略的具体落实。

尽管科技传播工作的地位在街道、社区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经费不足、领导不重视仍成为制约科技传播工作进一步推进的最主要因素。

经费不足是客观反映,领导不重视是主观感受,而这两点恰恰是基层工作中普通行政人员关切度最高的。尽管纵向来看,与历史相比,科技传播工作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横向来看,与其他工作相比,科技传播工作所获得的资源支持却不是那么重要。由于科普属于群众性、公益性和发展性需求,是以消费而非生产为主的社会领域,大多不仅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投入和消耗大量的物力财力,而它的社会效益又常常是滞后的、隐性的。政府需要为人民做他们所需要做的事,而这些事靠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做不到或无法做得那样好的。目前科普最主要、最直接的是公共财政划拨给各级科委和科协的科普经费,间接投入是有关政府部门在科技教育项目经费中对本系统具有科普性质的工作经费支出。此外,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也是科普经费的来源之一。但是本来就稀缺的科普经费,大多用于科普大型活动和科技展馆的运营,真正到达街道和社区的少之又少。作为科普宣传基本细胞的街道社区,在经费的制约下,开展日常的科技传播工作已是捉襟见肘,指望其能有更好的传播效果也就难以胜任了。

3.科技传播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网络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们的调查发现,科技传播工作在社区的地位有了较大的提高,其对受众科技素养的提高也有不可取代的独特作用。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又如何呢?相关数据却与我们的期待并不尽一致。

对于目前社区科技传播工作开展的现状如何评价?调查显示,52.5%的受访者认为目前的街道社区科技传播工作开展得一般,对目前科技传播表示很满意的仅为7.5%;与此相对应的是另一个数据,即受访者对自己科技传播工作的评价:满意的仅为5%,较满意的40%,一般的47.5%,不好的则达到了7.5%。

这种工作评价“质”的不佳也可在工作的“量”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在科技传播开展的频率方面,半月内开展一次的为20%,一月开展一次的为42.5%,两月开展一次占7.5%,还有30%的受访者居然是一个季度才开展一次,这说明绝大部分基层的科技传播活动频率还相对较低,科普间隔周期也较长。

这种工作实绩评价一般与工作地位日益提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反差,一方面,传播者们在自己所从事工作地位的提高中获得了社会认同的欣慰,但另一方面,传播者们又受困于工作实际效果与期待效果的心理差距。那么,这种差距又是从何而来呢?

除了我们上述第二点提到的经费等资源方面的原因,科技传播网络的不完善也是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我们的调研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很难找到专门负责科技传播的人员。在街道和社区,科技传播的分工不是很明显,大多数还处于兼职或者临时突击帮忙等不确定状态。遇到“SARS”这样的重大事件,街道社区的工作人员几乎是集体出动,而在平时,科技传播的负责分工不明确。由此可见,要建设好科技传播这张网,首先要确立网格与网格之间的节点,而这些节点,具体到街道社区,就是单个的专职从事科技传播的工作人员。人员专职,管理专业,这些又验证了第二点中的第二大制约因素,即“领导重视”。

调查显示,62.5%的受访人员在总结工作经验时认为,科技传播最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在领导比较重视的街道社区,科技传播开展得比较好,反之亦然。这说明,科技传播工作一方面确实需要政府积极地推动和领导,而另一方面科技传播作为其独立的、旨在提高全民科技素养的一项社会工作,其意识和管理职能并没有被确立和得到切实的行使和重视。

4.社区科技传播人员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离专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专职的科技传播人员很少,但许多街道社区还是在近几年,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目前兼职工作人员(当前街道社区科技传播工作的主力军)的科技传播素质。55%的受访者认为培训次数在上升,10%的受访者认为没变化,35%的受访者认为在减少。这表示,绝大部分受访者的培训时间在增加。培训的量在增加,质的提升则更加明显,8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培训水平在不断提升,认为下降的仅有10%。这说明,目前对科技传播工作者的业务培训是有效的,应坚持下去。

这种科技传播工作人员对自我角色的乐观认识还反映在对未来从事科技传播工作同行数量的认识上。72.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人员将增加,只有22.5%的受访者认为未来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人员将减少。在对自身素质的期待上,这种乐观态度也得到了延续,67.5%的受访者认为科技传播工作者的素质正在提高,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在下降。

非常有意思的是,科技传播人才素质问题在基层反映不强烈,但在市科委调查时这一问题却提得非常严重,上海市科委科普处明确告知我们,在上海市真正具有科技传播专业知识和学历,并经过科技传播专门训练的在职科技传播人员非常少,几乎为“0”,大多数从事科普和科技传播工作的人员都是从其他专业背景中转移过来的,在基本素养和知识结构上离专业的科技传播工作的要求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那么,这种上下认知的不统一是何原因造成的呢?在我们看来,是受访者的出发点不一致。对目前实际的科技传播工作者来说,他们的感受是,培训力度在加大,培训水平在提高,相应的科技传播的专业素养也在提高;但对主管此项工作的市府机关领导来说,由于“科教兴市”的主战略地位异常之高,对于科技传播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自然希望更加专业化了。一个是理想的期待,一个是实际的现状,但最关键的问题是这期待与现状实在差距太大,尤其是在最基层的街道社区是无法通过培训等弥补方式来完全实现。因为,第一是人数限制,在街道社区拥有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可被培训的人员本身就少(后面一节有具体调查数据说明);第二是知识结构的限制,有些文科背景的人员虽有学历,但因知识结构和条件所限,再进行自然科学和科普培训也勉为其难;第三是客观条件限制,比如街道社区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有限、脱产进修的时间有限等。“输血”和“改造”,这将成为上海未来街道社区科技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的两个同样重要的问题,都不容忽视。

二、优化上海街道社区科技传播网络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正如我们在调查中所发现的,现有街道社区的科技传播网络,只能完成一些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科技时事宣传,而无法实现系统的、能激发起市民进行科学创新的文化养成。我们建议,可从以下3方面对街道社区现有的科技传播网络进行优化。

1.就街道社区政府而言,科技传播资源的支持要行政化

在调查中,通过对“环保”常态科技传播和“SARS”危机科技传播的比较,我们感触最深的一点是,现有的街道社区科技传播网络不是做不好科技传播工作,而是看其处于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在“SARS”危机中,科技传播成为一项头等大事,涉及所在行政单位的成败荣辱、绩效考评,所有的行政资源都调入支持此项工作,因此传播效果特别好;而在类似“环保”这样的常态科技传播中,尽管其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由于其现实紧迫性在基层的感受不那么迫切,对街道社区的业绩考评相关度也低,多是作为一项次要任务去完成,自然传播效果也就比较差。这种效果差的原因表象是没有专项的科技传播行政经费做支持,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各级政府多是将科技传播工作看作是“锦上添花”的辅助工作,而没有将科技传播工作列入到本单位的必要工作,即没有实现对科技传播工作资源支持的行政化。

要实现对科技传播工作资源支持的行政化,政府必须做到3点:

(1)财。即将科技传播工作列入到当年的年度财务预算当中,保证一定比例的最低标准,具体到数额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但必须保证此块经费每年以不低于5%的速度增长,这样经过5年左右,街道社区科技传播工作的行政经费将有一个较可靠的保证;

(2)人。即将科技传播工作作为一个岗位列入到街道人员编制当中,最少必须保证一个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有一定传播工作经验的人员专职从事此项工作即职业化。

(3)考核。建立起相对独立、科学的科技传播工作考评体系。对于科技传播工作从计划到实施,从形式到效果,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要每年对本辖区的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科普传播、宣传和教育计划并加以实施,再将不同年份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作为对科技传播工作者工作成效好坏的主要评价依据。

2.就街道社区企业而言,科技传播品牌的建设要区域化

街道社区不仅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组织,具有行政管理职能,同时它作为社会的一个基层空间,还应更多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而这一社会自治的作用,多应依靠所在社区的企业和中介组织协同配合,整合资源发挥作用。

企业不同于政府,其参与科技传播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让社会认识和接受与其产品相关联的新知识、新技术,目标是将公众培育成新技术、新知识的消费者。如果公众不能理解和接受这些科学技术,不能认识到这些科技给他们可能带来的价值,那他们就很难成为这些科技产品的消费者。这决定了他们参与科技公共传播的时候,通常选择那些说明新知识、新技术可以给消费者带来何种“用处”和“好处”的信息,以便利用这些信息打动和吸引公众,激发公众的消费欲望。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公共传播,可以促进公众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分享,但他们传播给公众的是一个与产品、生活密切相联的科技概念,给科学技术建立的是一个实用化、产品化的社会形象。①

在企业参与科技传播这样一个特点中,我们尤其要在上海市十一五“行政区”向“经济区”转换的大背景下,立足于“数字长宁”、“知识杨浦”、“生态崇明”、“航天闵行”、“精钢宝山”、“科技徐汇”、“海洋南汇”、“汽车嘉定”、“精化金山”等区域功能定位,大力发扬各区街道社区所在企业参与科技传播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加快推进上海市的科技创新。

3.就街道社区传播者而言,科技传播能力的培养要专业化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在街道社区从事科技传播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兼职人员,学历层次较低,79%的受访者在本科学历以下,年龄结构也老化,84%的受访者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45岁,他们多有曾经从事或者正在从事宣传干事、政工干事的职业经历。由此看来,我们可以就目前在街道社区从事科技传播的工作者下一判断:即他们从事科技传播工作更像是原有宣传工作的拓展,而不是作为专业的科普传播职业化取向。从他们的教育程度、年龄层次和职业背景来看,显然无法承担起未来十年上海“科教兴市”和提高区域内居民科技素养的重任。

要改变这样的现状,我们课题组认为措施不外乎两条,一是“输血”,即输入新鲜血液,大力选拔一批受过系统科学训练、有理工医等背景的青年大学生,将其充实到街道社区等一线的科技传播工作岗位上去,成为职业的社区科普工作者;二是“改造”,即对现有在职人员进行科技传播的专业化培训,不仅要在知性上训练他们对科技的基本常识,更关键的是要在理性上训练其严谨、准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培养其求真、务实的科学判断力、敏感性和前瞻性。■

(作者分别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2篇

一、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一)全力护航肺炎疫情防控

进一步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力护航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活动;二是针对生产、办公、生活、购物、交通及居家等各类环境与重点场所,做实做细做好环境卫生整治、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三是围绕疫情防控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活动。

(二)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

立足市疾控中心研究制订的“健康细胞”建设标准和工作规范,各级各部门要大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为健康城市建设打下基础。

二、持续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和巩固工作

(一)明确卫生创建任务

1.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按照市委、市政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总体安排,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严格对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和要求,多措并举,尽快推动问题整改和成果巩固,确保今年顺利通过各级爱卫办的检查验收和考核。

2.根据年度目标,积极推进卫生细胞创建。按照“重点培养、辐射带动、严格标准、着眼长效”的原则,开展卫生社区、卫生先进单位、无吸烟单位的创建活动;按照全市卫生细胞建设“在巩固中发展、在创新中提高”工作思路,各社区、单位要一手抓创建,一手抓巩固,推动创卫工作再上新台阶。各社区、相关单位部门要制订本单位年度计划,积极争创市级、、省级卫生社区、单位、无吸烟单位,促进社区和各单位爱国卫生组织和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二)切实巩固创建成果

一是相关社区、单位要抓好、省级卫生单位巩固复审工作;二是街道爱卫办会同市爱卫办将不定期对创建受检社区、单位开展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工作,努力提高卫生创建质量。

三、持续深入开展社会卫生综合治理

(一)广泛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

广泛动员各部门、驻辖区单位、广大人民群众及广大志愿者深入持久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把环境卫生整治抓细抓实。一是充分抓住爱国卫生月契机集中开展好各类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二是常态整治小区、院落“十乱”现象;三是彻底解决“三无小区”、“三无楼幢”、院落、城中村的卫生死角问题;四是集中整治治乡结合部、市场及学校周边、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五是及时清除居民楼道内的“牛皮癣”小广告。

(二)统筹推进“厕所革命”

通过卫生城市创建、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建设等工作,稳步推进社区阵地办公场地厕所达标建设管理。配合市行业责任单位,督促物业公司管理的公厕开展保洁、整治行动,全面达到干净、卫生和整洁标准。

四、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一是组织各社区、相关单位参加市疾控中心举行的病媒生物防制培训;二是各社区、相关单位要定期组织开展环境消毒工作;三是各社区主动配合市上购买的专业服务公司开展好春秋两季和常年小区消杀活动。在投放药物期间,各社区要组织力量加强巡查,及时消除祼露的已死亡病媒生物体,减少环境污染。

五、全力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一是广泛宣传《省爱国卫生管理办法》、新时期爱国卫生实施意见等法规政策,强化干部群众“寓健康于万策”理念。二是加强爱国卫生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月”、“世界厕所日”、“无烟日”活动,广泛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形成良好社会氛围。三是发动广大志愿者、广大居民投入爱国卫生运动中,形成人人动手、人人参与携手共治的良好局面。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3篇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管理,我中心成立了重症精神病人管理小组,组长由中心主任戴双兵兼任,副主任丁常信副组长,成员有许发平、步海峰、李双根、郑霞、李叶根及各村医组成。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重性精神疾病工作领导、检查、协调。许发平为专职管理员负责全镇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档案建立、日常访视、计算机数据维护工作实施。步海峰:具体协助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日常工作。

二、年度工作目标:建成功能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系统,至20**年底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5%。普及精神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对重性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认识。年度计划管理精神病人80多人,全部病人统一进行规范化档案管理,完成4次健康指导率95%以上,年度健康体检率达到95%。

三、主要工作内容

1、管理人员培训: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要求,做好精神病管理人员培训。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分期分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精神病防治专业人员、患者家属等相关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患者家属护理、桂委会人员相关知识与技能。

2、为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康复指导。及时为每一名新发现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登记的内容包括患者及监护人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患者精神疾病家族史、初次发病时间、既往诊断和治疗情况、既往主要症状、生活和劳动能力、目前症状、服药依从性、自知力、社会功能情况、康复措施、总体评价及后续治疗康复意见等。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3、精神病人的发现:接受过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培训村医与中心医生通过合作医疗报销,网格化入户服务管理等方法,不定期对辖区人口进行调查,收集在医疗机构进行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信息,对发现新患者下列患者(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重性精神发育迟滞等。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并做初步筛查工作,明确的建立管理档案,纳入规范化管理。不明确诊断的重性精神病,但有危险性倾向的人员信息,再建议其立即到专业机构诊断治疗的同时,上报上级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4、定期随访:对于纳入管理的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精神卫生、用药和家庭护理理念等方面的信息,督导患者服药,防止复发,及时发现疾病复发或加重的征兆,给予相应处置或转诊,并进行危机干预。对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在现用药基础上按规定剂量范围进行调整,必要时与原主管医生联系或转诊至上级医院;对伴有躯体症状恶化或药物不良反应,应将患者转至上级医院。

5、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加强宣传,鼓励和帮助患者进行生活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接受职业训练。与病人家属进行交流,发放精神病科普宣传资料,讲解精神病人护理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歧视和误解。

6、健康体检:根据精神病人病情,每年安排适当的时间为所有在册管理的精神病人提供一次免费的体检,体检内容主要是身高、体重和血压等一般项目,另根据需要,可以提供肝功能等检查,体检结束后及时告知体检结果,并提出针对性的健康干预措施。

重性精神病工作计划(二)

重症精神病人排查工作计划根据市、区对精神病人管控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现就我辖区开展精神病排查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及做法。

一、任务目标在本辖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精神病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康复、治疗,实施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

并接受上级机关检查验收。

二、主要措施

1、建立精神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同志任组长全面开展工作。

2、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康复治疗试点工作。

3、大力推广“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以社区管理为依托的服务网络。

4、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和社会各界都要关心、帮助、尊重精神病人,管好精神病人的生活和治疗。

三、工作流程根据经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流程大体上为:

建立社会化工作体系——制定规划——培训人员——摸底调查——建档立卡——落实措施——总结评估。

四、具体做法

1、成立以中心医生为成员的精防康复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日常工作,搞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配合精神病患者的监护人送往医院诊断及治疗,康复训练。

2、建立社会化工作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充分利用技术资源,发挥基层组织和社区居委会的作用,为精神病人提供医疗、康复等方面的服务。

3、做好摸底调查,建档立卡,全面准确掌握社区精神病患者基本情况,重症轻症,阵发性,先天性,后天性病人,因疾病或家庭遗传性引起精神病和各种疾病引起的病史调查,并按规定时间填写各种调查报表。

4、筛症患者,对精神病患者,有诊断治疗指南的送往康复医院治疗,普及精神病卫生知识,创造接纳精神病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精神病人就业提供条件,帮助解决他们有生活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从而顺利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5、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使用基层精防康复工作人员统一培训教材,对社区卫生站医生和志愿工作者及家属进行培训。

重性精神病工作计划(三)

在市、区精卫办以及街道精卫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中心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将继续参照《重性精神病患者管理服务规范》提出的工作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工作质量,争取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现将我中心20**年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1、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加大团队成员培训,继续加强自身精防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2、继续加强信息化管理,完善精神病患者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严格按照监管级别要求及时走访病人,并准确录入精神病案管理数据。

3、加强与社区专管人员之间的工作沟通,充分发挥组织网络作用,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做好应急处置预案工作,确保全年无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4、继续做好摸底调查,努力提高检出率,提高登记率,及时更新病人信息,及时做好报告工作。

5、认真做好贫困精神病人患者免费服药工作,及时备足必须药品,同时做好免费服药患者的体检工作。

6、按时参加各种工作例会,认真学习市、区精卫办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加强队伍建设,及时沟通工作情况。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4篇

第二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包括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

第三条本办法中的计划生育药具,是指国家依法免费提供,用于避孕节育的药具。

第四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指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管理、采购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供应发放和随访服务等。

第五条国家为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提供计划生育药具;育龄夫妻在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可以免费获得计划生育药具。

第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把计划生育药具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计划生育药具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实行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为育龄夫妻提供优质服务。

第二章机构与职责

第八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受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委托,承担本辖区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九条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发展中心(以下简称药具发展中心)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组织研究计划生育药具工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药具管理有关规章制度;

(二)拟订全国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以下简称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方案;

(三)组织实施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的政府采购、经费使用、仓储调拨、质量监测、发放服务、信息统计工作;组织实施国家储备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计划、采购、仓储和调拨;

(四)指导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的业务工作;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系统业务培训和避孕药具科普宣传;

(五)组织实施计划生育药具有关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十条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拟定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

(二)拟订药具专项经费分配和需求计划方案;

(三)编制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年度预算和决算;

(四)承担本级的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及使用、计划统计、仓储调拨、质量管理、发放服务等工作和对下一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第十一条县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主要承担以下任务:

(一)宣传、贯彻、执行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的方针政策;

(二)统计、编制、报送计划生育药具年度需求计划;

(三)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调拨计划和承担仓储与运输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四)指导基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工作;

(五)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第十二条乡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承担以下任务:

(一)编制计划生育药具需求和发放计划;

(二)承担计划生育药具的仓储调拨、发放统计和宣传工作;

(三)为育龄夫妻发放计划生育药具、指导计划生育药具的使用和随访服务。

第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供应站,依照计划生育药具年度订购计划,负责计划生育药具的收购、仓储和调拨。

第十四条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具有相应资格,并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从事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的各类人员,应当了解国家和地方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及相关领域法律、法规和政策,掌握计划生育药具及相关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第十五条根据分级、分类培训的原则,对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和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

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同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组织实施。

第三章计划与采购

第十六条编制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的原则是品种齐全、结构合理,库存适量、杜绝浪费,保障供应、满足需求。

第十七条年度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要在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内,按照育龄人群(含流动人口)实际需要、人均使用量、现有库存量和上一年度需求计划执行情况编制。

计划生育避孕药具政府采购目录由国家人口计生委确定并公布。

第十八条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每年编制一次,乡级为起报单位。

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的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需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后,逐级汇总上报至药具发展中心;药具发展中心进行审核、汇总后,编制全国计划生育药具订购计划方案,经国家人口计生委批准后,逐级下达。

第十九条计划生育药具按照安全有效、质量优良、经济便捷、公正公平的原则和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二十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的入库、库存、出库、发放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和监控。

第二十一条实行计划生育药具购调存统计报表年度报告制度。报表必须数据准确、内容完整、报送及时。

第四章经费管理

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规定,进行药具专项经费预算、决算和财务收支管理。

药具专项经费必须纳入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部门预算,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截留和挪用。

第二十三条药具专项经费的使用范围、标准,要严格执行药具专项经费管理和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经费由省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统一结算,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规定统一支付。

第二十五条计划生育药具业务工作经费由设区的市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编制年度预算,经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审核并报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六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设置计划生育药具总账和明细账,对计划生育药具实行计价调拨,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第五章质量管理

第二十七条药具发展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工作。

国家人口计生委药具质量监测中心负责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监督检测工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要配备专(兼)职质量管理人员,做好本级计划生育药具的质量管理,并对下级的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二十九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在计划生育药具的采购、仓储、调拨、发放过程中,要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药具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及时收集、反馈计划生育药具质量和企业售后服务的信息。

第三十条报废过期、变质、失效的计划生育药具,要严格依照计划生育药具报损管理的有关规定,按照程序报批和处理。

第六章发放与服务

第三十一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渠道畅通、保障供应、方便群众、提高效率的原则进行计划生育药具的发放与服务,农村要以现有服务网络为发放主体,城市要依托社区、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确保计划生育药具发放的准确有效和及时到位,以满足广大育龄夫妻避孕节育的需求。

第三十二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广泛宣传国家发放计划生育药具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避孕节育知识,指导育龄夫妻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第三十三条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应当指导育龄夫妻安全使用计划生育药具,定期做好随访服务。

第三十四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发放服务和育龄夫妻需求信息的数据库,以信息引导服务,提高计划生育药具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

第七章监督与管理

第三十五条禁止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订购计划和药具专项经费分配与使用的监督和通报制度。

第三十七条国家人口计生委对全国计划生育药具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工作进行监督,并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对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的检查。

第三十八条省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政府采购过程的监督。

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生效后,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对计划生育药具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

第三十九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定期检查药具专项经费使用和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发放情况。发现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应书面报告国家人口计生委。

第四十条省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针对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计划生育药具采购、管理和发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订和落实整改措施,依法查处有关违法违纪案件。

第四十一条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对计划生育药具计划统计、经费管理、购调存管理、质量控制、供应发放的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第四十二条建立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报告制度。

各级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机构发现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的,应当及时报告同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对计划生育药具严重不良反应的,应当同时逐级上报至国家人口计生委。计划生育药具不良反应报告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三条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逐级考核的原则,将计划生育药具管理工作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考核。

第八章罚则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对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挤占、截留、挪用、贪污药具专项经费的;

(二)收受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回扣、贿赂的;

(三)将国家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药具流入市场销售的;

(四)由于管理不善,造成计划生育药具变质、损毁、过期、积压、浪费的;

(五)虚报计划生育药具需求计划和统计报表,套取计划生育药具和经费的;

(六)为计划生育药具生产企业或者计划生育药具供应商出具虚假质量检测报告的;

(七)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本办法中的“以上”、“以下”均包括本级在内;“省级”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乡级”包括乡(镇)和街道办事处。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5篇

怎样有效调控,才能避免规划制定与实施的两张皮现象?经过多次制定和实施学校教育规划,我认为围绕有效调控这个着力点,探索规划的过程化管理,或许会达到预期效果。

学校教育规划率先兴起于英美等国,20世纪50至70年代在西方空前繁荣,后因缺乏有效调控出现了许多问题。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规划以其有效调控在西方国家赢得了长足发展。学校教育规划及其有效调控逐渐引起全世界关注,越来越多的地方教育部门开始尝试这一项目,并在实施过程中结合有效调控策略,希求达到规划的预期目标。

目前,教育规划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各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治理薄弱学校都非常重视教育规划,并把它作为改进学校管理效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问题是,很多学校制定教育规划时,要么是校长冥思苦想,要么请人捉刀,而具体实施又缺乏有效的调控策略,以致规划聊胜于无、不了了之。

2011年9月我校新校区建成招生,传承学校百年文化,与时俱进再谱华章,我校制定了五年发展规划,并以“知类通达,以修大成”核心理念引领,促进学生把理、工、文、体、艺等统筹起来,触类旁通,集“知识、人品、技艺、爱心”于一身,奠基未来之大成。

怎样有效的将规划融入我们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怎样通过有效调控保证规划目标逐渐变成现实?这是现代学校管理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二、教育规划调控的必要性

学校教育规划关注的是学校的现实诉求及未来愿景,可规划始终赶不上变化。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随着时间推移、环境变化和人们对教育本质理解的改变,必然导致规划目标与现实不一致或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对规划进行有效调控。

规划调控是一种积极的规划实施手段和策略。正如其他社会组织一样,学校由各个部门组成,有负责教学的部门、负责课程开发的部门、负责学生课外校外活动的部门,以及负责学校与家长、社区联系的部门,它们共同构成学校组织系统。协调、整合各项部门活动,使其成为具有内在结构的系统规划,必须要有调控。

制定实施学校教育规划本质上是一个合作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与教师的协同效能。除此之外,制定学校教育规划还应咨询学校相关人员的意见并形成合力,这就必要依靠调控。

学校教育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求学校自我诊断,根据目标要求设计和实施规划,并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使规划内容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更需要调控。

三、教育规划调控的着力点

伴随学校教育规划实施,调控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抓住几个节点,方能事半功倍。

(一)在发展的理念和内涵上着力

一些学校虽有较长的办学史,但由于缺乏战略性思考,未能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办学理念和实践方式。导致学校发展目标不明、定位不准,未能订出远期、中期和近期规划来引领学校发展,未能抓住课程和队伍建设两大战略支柱来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转入内涵式发展。

近年来我们立足校情、生情,几经探索实践,确立了“知类通达,以修大成”办学理念和“为每个孩子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办学目标,通过课程建设这一主要途径来达成目标。

一是开设科技校本课程。超越课外活动视野,我校把科技教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课程体系,自编了机器人校本教材,面向全体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是开设国际数棋校本课程。2008年我校就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美誉的“国际数棋”纳入学校课外活动课程管理,孩子们通过参加“国际数棋”活动,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又锻炼了动手动脑能力,增强了创新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是开设诗文诵读校本课程。我校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将“诗文诵读”纳入校本课程。鼓励孩子们广泛诵读经典诗文,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的魅力;引导孩子们挖掘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健康成长。

我校还将艺术与语文课改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戏剧表演等课程;把陶艺教学与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泥塑、面塑、雕塑、儿童画等教学整合,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

我们认为,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略的实践者,是提高办学质量、达成办学目标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校把培养个性特长和教学风格,作为教师专业特色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教师专业成长论坛、特色教学研究沙龙等促进教师专业特色发展,促进教师形成有特色的个性风格和教学特长。

在明确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我校紧紧抓住课程和队伍建设两大支柱,走上了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了办学品位。

(二)在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上着力

一些学校忙于做大和快速扩张,热衷于超大规模的易地新建,举债“圈地”动辄数百亩,招生规模多倍膨胀。发展要有规模更要有质量,学校应处理好做大与做强的关系。我校在教育规划中明确指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方向,以创新特色活动载体为路径,致力于“做精做强”。

我们把校园特色活动作为落实学校发展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挖掘潜力,广泛运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在实践中感悟”:一是求活求新的德育活动。根据新时期孩子心理特点和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养成教育、感恩教育、安全教育、责任教育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并邀请家长参加,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道亮丽风景。二是求实求细的科普活动。我校每年科技教育活动月,举办评比、竞赛、展示、表演四大类、十个项目的竞赛活动,进行发明创新作品、科学小论文、社会实践活动评比和国际数棋、电子模型制作、科学知识等竞赛,推出优秀科技作品、研究性学习成果和机器人表演。三是求新求异的创新活动。我校成立国际数棋、机器人、科学幻想画、科技手抄报、科普知识比拼、陶艺、模型拼装等多个创新小组,积极导引学生参与研究活动。

我校以丰富实践活动为路径,学校教育立足课堂、校园并延伸至课余、校外,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三)在特色的定位和提炼上着力

一些学校对办学特色理解存在偏差,以为特色就是教学质量,或将培养少数特长生渲染为特色。部分学校虽有一些亮点或特色建设有了初步成效,但依然未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个性化办学经验,未能融合传统优势与办学特色,并进而梳理出能够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特色办学实践中,围绕落实“知类通达,以修大成”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适合孩子发展,适宜环境变化,适应时代变迁”的三适合特色教育,为学生创造了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我们同时创新特色激励机制,一改以往只表彰少数学习优秀孩子而忽略对大多数学生激励的惯例,实现了优秀学生表彰100%覆盖。每个学生都会因其某方面的优秀获得受奖激励的机会,并进一步赢得自信和身心健康发展,尽情绽放出生命的个性之花。

四、教育规划调控的具体策略

学校教育规划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形成体现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浓厚学校文化氛围、形成学校发展共识、凝聚人心的过程,有效调控学校教育规划就是要延伸这种过程,尽可能使全体教师趋向于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形成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我校的具体做法是:

(一)建立教育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

学校应及时进行教育规划的分析评估,发现并准确判断学校发展的最佳机遇;通过规划选择评估,及时获取和处理规划执行情况与规划目标的差异;通过规划绩效评估,对规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分析、评价奖惩和调控,有效实施规划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只有将规划分析评估、选择评估、绩效评估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将规划制定过程与实施过程融为一体,才能建立起规划管理的调控体系,有效地调控规划。

(二)合理分解,调控年度教育工作计划

依据规划中对年度工作计划的要求,合理分解规划目标,确定实现年度目标的措施、策略,充分考虑工作计划与学校规划的对应性、工作目标的科学性、措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我校新校区在落实学校教育规划时,首先围绕规划总体目标确定了以规范管理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分层分类为工作原则,围绕搭建框架、形成机制、建立制度、强化管理四个层面的工作要求,拟定了六个工作目标和七个工作目标量化指标,出台了六个工作举措要点。学校随后下达了学年度教育工作计划目标分解书,分解书包含年度工作计划分解目标、具体工作的调控、对应的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三块内容。通过自上而下的层层分解,使工作目标明确落实到部门或个人,具体措施更具操作性。

(三)项目管理,强化规划调控的有效性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我们就考虑到规划该由制定者来实施。既然制定过程体现了民主和共同参与性,规划实施过程就一定要突出制定者的主体地位,避免出现把学校规划与年度计划束之高阁的现象。

我们尝试引入项目管理,促使校长分权和授权,确立项目负责人的主体地位。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校长组织召开项目实施前期会议,明确此项工作的质量标准、完成期限,倾听实施过程中应提供的保障措施要求,为负责人独立开展活动创设良好的工作平台;项目负责人可以调动校内资源。学校拟定项目实施评估办法,建立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展开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激发了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和独立开展工作的成就感,也促进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升。

我们还倡导把项目转变成各级各类课题,建立项目激励机制,实行项目质量考核,以提高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和质量。

(四)校本评估,突出规划调控的过程化

规划实施的过程化管理是学校规划调控的一个重要部分,应与学校日常管理融合。过程化管理,实际就是对规划实施进行校本评估,分为常规评估、专项评估、项目评估三类。

常规评估即围绕发展性教育督导评估方式展开,如计划类评估(学期计划评估、月工作计划评估、周工作安排评估)、改进预防类评估和管理常规类评估。

专项评估即围绕阶段性工作重点或薄弱工作开展评估或校内督查。如为保证“六一”活动质量并强化后续管理,今年我们对每个活动进行了专项评估,并将评估结果纳入教师个人考评。

项目评估即针对每个项目方案开展全方位评估,我们借助发展性督导评估的思想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通过评估环节进行过程监控,在不断反馈、矫正、调控中做实做精各项重点工作,通过评估也使管理者清晰地掌握了学校教育规划调控的质量与脉络。

五、健全规划调控的组织基础

有效调控学校教育规划,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有计划有组织有序推进,我们的做法是: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教育规划调控领导小组及专项小组;建立规划调控评估机制和奖励激励制度;调整部门设置,使之与项目组对应;建立完成规划调控的经费保障;建立学校论坛制度与调控交流沟通平台。

实施规划调控,我们尚存困惑:一是缺少外部对学校教育规划调控的评估,规划调控的效果难以把握,规划调控的科学性有待论证。二是尽管有学校内部评估,但具体操作仍难把握调控力度,调控的效果对于规划的修正与完善主动性不够。

对于我们来说,调控学校教育规划只是初步展开,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有些想法还停留在启动阶段,但我们执着于这样一种信念:学校教育规划是一种管理理念,而规划调控更是一种学校管理行为。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6篇

今年以来,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统揽,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努力克服地震灾害对我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地区生产总值65.5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7.9%,同比增长18.8%,高于预期目标6.8个百分点。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地方财政收入)6.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71.6%,同比增长89.5%,高于预期目标73.5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2%,同比增长32.5%,高于预期目标14.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4%,同比增长17.6%,高于预期目标4.6个百分点。

──新增城镇就业人数2142人,完成全年目标的71.4%,城镇登记失业率2.1%,控制在4%的预期目标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28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6.5%,同比增长17.9%,高于预期目标9.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010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4%,同比增长16.9%,高于预期目标7.9个百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0.89‰,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内。

20*年上半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继续保持高位平稳运行,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经济高位平稳增长。1-6月,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7.6个百分点,增速自去年以来一直保持在17%以上,波动较小(见图一),经济发展稳定性增强。

经济效益继续提高。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10.01亿元,同比增长56.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增长89.5%,比去年同期提高了28.5个百分点(见图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基金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0.4%,比去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9.45

亿元,同比增长9.74%,盈亏相抵后利润5.42亿元,同比增长17.96%,比去年同期提高16.8个百分点。

(二)试验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得到加强

“三个集中”推进步伐加快。一是工业集中发展区基础设施继续得到完善。道路建设及绿化、水、电、气管线等配套工程进展顺利,完成投资2.21亿元。二是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有序转移加快。上半年,全区新开工建设拆迁安置房、农村新型社区6个,姚渡镇黄坭新型社区即将完工;启动了福洪乡幸福村等5个村新型社区建设前期工作。三是土地规模经营进一步扩大。上半年,全区新增耕地流转面积2.04万亩,农用地流转面积累计达到11.64万亩。

城乡承载能力继续增强。一是道路交通建设有序推进。*江大道、香岛大道已完工,大石路改建工程拆迁全面完成,完成了13公里的新农村道路建设和华金大道二、三段12个港湾式公交站台建设。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完成了同华大道、华金大道二、三段改造等工程;主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江大道配套工程、华金大道四段改造、北部新区道路路网建设工程正加紧推进。三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110KV景峰变电站初设审查和拆迁已完成,预计今年底建成投运;220KV大同变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省电力公司批复,预计9月份开工建设。四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整治渠道10.6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5平方公里;实施农村用水保障二期工程,完成了城厢、清泉、人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移民饮水工程,解决了1.46万人口的饮水困难;新建农村沼气池510口,建成11个农村微型污水处理设施;深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工作,建立6座垃圾压缩中转站,日集中处理农村生活垃圾120吨左右,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经营城市取得新进展。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手段,引进了一批实力企业参与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主城区旧城改造全面推进,怡湖副广场片区、大弯三角地带和蔡家庙片区已拆迁完毕;大邦海洋市民广场已交付使用;现代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一期工程基本完工。

城市管理水平继续提高。一是按照建设“大城管”格局的要求,启动实施主城区“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清洁城乡大行动”和开展扬尘污染整治工作,城市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二是“天网”一期工程正式启用,公共安全监测预警预报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完善;三是城市管理联动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容秩序整治力度加大,全区市容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清泉镇太平村15组和祥福镇东方村7组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四)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协调发展取得新进展

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一是重点产业支撑作用明显。上半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完成42.92亿元,同比增长24%(见图三),

比预期目标高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1.26亿元,同比增长26%,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二是重大工业产业化项目进展顺利。巨石四期、三洲核级材料及大口径特种钢管生产线技改项目,望晖热轧无缝钢管热处理、车丝石油管生产线基本竣工;王牌公司年产10万辆载货汽车扩建项目、天马精密大型和精密冷辗长寿命轴承生产线、台玻节能LOW-E镀膜玻璃及配套等项目实施顺利,攀成钢公司A-R轧机重建项目、川化4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线等项目开工建设。三是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取得成效。攀成钢、王牌、三洲、巨石列入*市首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企业名单,攀成钢、川化、天马、华明、巨石、台玻入选20*年*工业企业五十强。四是重大项目引进成效明显。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引进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轻质住宅产业基地(总投资20亿元)、浙江天马公司精密风力发电机轴承生产(总投资5.5亿元)、香港米高公司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总投资5650万美元)等项目。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上半年,全区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76亿元,同比增长11.6%,比预期目标高1.6个百分点。一是西部物流枢纽进入实施阶段,*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式开工建设,*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启动,**江物流园区、*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已启动;二是商贸、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启动了《*江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和天府怡都生态观光走廊、人和山野休闲旅游项目建设,成功举办20*•*•*江首届杏花节。全面实施《*江区主城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积极推进区内农副产品入超市工作,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共建成“放心店”85家,全区消费市场活跃程度上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提高3.2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上半年,全区农业增加值实现4.01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预期目标0.6个百分点。一是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区小春粮食作物总产量39655吨,比上年增长1.3%;生猪出栏16.4万头,比去年同期增长1.64%;肉类总产量1.46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3.73%。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推进。加快实施《*江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一乡(镇)一园区、一区域一主业”发展和农业标准化园区建设,建成伏季水果基地7.5万亩、珍稀食用菌园区及双孢蘑菇标准化基地0.2万亩、韭黄标准化种植基地0.5万亩、优质大头菜生产基地1.2万亩,全区常年存栏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到36户;积极推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启动以清泉镇为核心的现代农业港建设。三是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稳步发展。全区现有龙头企业35家,规模以上农业企业24家,新增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9个,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个。

(五)节能减排成效初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节能减排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和考核体系,认真落实《*江区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江区“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和《关于做好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推进。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川化股份公司与攀成钢公司签订了循环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模企业间的工业循环经济得到推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攀成钢浊环水深度处理利用工程、川化膜技术回收治理等项目和省政府下达的玉龙公司、华明公司两个限期治理项目全部完成。预计,上半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5%,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削减1423吨、COD削减2770吨、氨氮削减264吨(上报数)。

生态环境建设成绩显著。发展速生工业原料林174.37万株,新增造林面积2.1万亩,工业区森林公园被授予市级森林公园,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1.3%;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工作,完成了华金大道二、三段、同华大道、石家碾路绿化节点建设,实施了*江大道、香岛大道绿化配套景观工程,上半年新增城市绿地19.19公顷,主城区绿化覆盖率显著提高,达到43.6%。全面巩固和深化省环境保护模范区创建成果,编制了《*江区四川省环境保护模范区持续改进计划》,继续实施“环保五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气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67天,出境断面水质实现3个月达标。

(六)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上半年,财政投入“民生工程”资金2.17亿元,为民办实事的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首次将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纳入基金统筹管理,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综合基金当期征集率达到99.6%,参保人数较去年末新增1.6万人。全区城乡居民低保金累计发放441.94万元,医疗救助金累计发放50.07万元,累计救助5867人次。继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标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少儿住院互助金参加率分别达99.89%和96.39%。积极落实惠民行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覆盖了中心城区和大部分乡镇,基本实现全区医疗保险“一卡通”服务。成立了统筹城乡敬老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全区敬老院、民福院管理进一步加强。大力实施扶贫解困送温暖行动,发放救助资金和物资87.2万元。继续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启动了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规划建设。

比较充分就业目标初步实现。全区11个乡镇(街道)保持了比较充分就业,已建的7个失地农民集中居住区和1个农村新型社区就业率分别达到96.84%和93.69%。上半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142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就业1807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全区春季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受益学生37313人,补助资金829万元。实施中职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发放助学金180万元,受助学生12023人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前进职高迁建启动,*技师学院*江分院主体完工,川化中学及外国语小学迁建工程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继续完善。区医疗中心建设选址、设计单位和环评机构已确定;全面启动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成立医管中心,实行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村卫生站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区102个村卫生站实行“三化两服务”,基本实现村卫生站“五统一”。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科技之春”科普月活动,大力实施“金桥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文化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区文化馆扩建工程、区图书馆过渡馆装修和大弯、红阳、城厢、龙王4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推进;开展了庆五一迎奥运“碧云天之夜”文艺晚会、20**•*江慰问灾区群众文艺晚会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继续抓好群众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完成15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选址工作。

从总体上看,今年上半年全区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但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不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较大;因宏观调控、物价上涨和地震灾害影响,部分企业的成本上升或销售市场发生变化,经济效益出现较大下滑,影响了全区税收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区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仅为32.69%,比去年同期下降19.5个百分点;能源消耗增长依然较快,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困难度较大;土地、能源、资金等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房地产销售形势严峻,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外部发展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20*年下半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下半年,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国家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下阶段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有利于我区经济继续保持去年以来快速发展的势头;从内部环境来看,随着灾后重建工作的展开,建材需求强劲,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鼓励支持政策,将有力地促进我区冶金建材主导产业的加速发展,加之一批重大项目的竣工投产和开工建设及工商银行13亿元灾后重建贷款的逐步落实,将对全区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预计全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将增长18%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7%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0%左右。

为圆满完成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项任务,下半年需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依托项目载体,推动产业发展新跨越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认真贯彻落实《*市*江区推进新型工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坚持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的推进和建设。继续按照“四个尽快”的要求,加快建设攀成钢公司A-R轧机重建项目、川化4万吨/年亚氨基二乙腈生产线、*锡蓉薄板有限公司彩钢板生产线等项目,尽快开工巨石五期、米高风电成套设备等项目,形成产业聚集效益,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加快推进与浙江省永康市合作建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工作。

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市*江区统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实施农业“1124”工程,加快现代农业港、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农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抓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继续发挥龙头企业、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推动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二是加快毗河以南地区经济发展。按照“五位一体”的发展要求,加快推动天府怡都生态观光休闲旅游走廊建设,结合龙泉山脉生态旅游整体推进,尽快启动人和山野休闲旅游、福洪*生态谷开发建设等项目,积极打造*东北部休闲后花园。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围绕西部物流枢纽建设,加紧推进“两站两园区”和*市粮油储备(物流)中心建设;按照“商贸活区”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江产业工人多的优势,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带动商气,继续抓好主城区大型商业业态建设,加快怡湖商业城、*江区大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建设项目规划编制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综合承载能力

一是加快工业集中发展区项目用地保障和配套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工业拓展区控制性详规,尽快启动建设。二是尽快完成汽车新城开发建设规划,积极做好汽车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工作。三是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博能片区、大同南北片区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川陕复线和川陕干道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加快*江大道配套工程、主城区中小街道改造、北部新区道路路网工程、华金大道四段改造和大石路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尽快启动清泉大道、城(厢)清(江)路等道路建设。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和水利基础设施,增强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四是要抓好要素保障工作。切实抓好220KV大同变电站和110KV景峰变电站建设,积极协调推进巨石、三洲特种钢管、天马轴承三个企业自建110KV变电站的建设。

(三)切实抓好节能减排工作,加快生态区建设

一是狠抓节能减排。全面实施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加强节能管理和减排治理,抓好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江工业集中发展区循环经济推进工作,加快“烧结烟气脱硫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集中供热节能减排技改工程”,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废物综合利用,促进攀成钢高炉余热回收等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加快建设城厢镇、清泉镇和祥福镇污水处理厂。继续实施农村沼气池建设,积极推广和扶持再生能源及新型能源的利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循环经济。

二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创建四川省环保模范区持续改进计划、清洁城乡大行动、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大气、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三是进一步加快生态城市建设。强力推进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建设,完成*江大道绿化配套工程,尽快启动城市带状森林公园工程,打造环绕城区的生态大道。

(四)抓好体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促进林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产权、林权依法流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加大筹措资金力度,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建设,加强与驻区金融机构合作,进一步促进形成“银、政、企”交流机制,落实灾后重建工行授信贷款和其他金融机构在谈贷款,充分利用9家区属国有投资公司的融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拓宽项目建设资金供给渠道。

(五)以改善民生工作为重点,推进和谐*江建设

加大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体制机制,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技师学院*江分院、川化中学和外国语小学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前进职高迁建(区职教中心建设)项目,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分步推进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市、区、乡、村四级网络体系;加快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区级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三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继续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规范化建设和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建设工作,推进区文化馆和图书馆建设。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7篇

一、目的和任务

通过效能监察工作例会,相互交流情况,互通信息,研究对策,督促各地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职责,形成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的整体合力,推进行政效能的提高,保证政令畅通,确保农村新五件实事落到实处。

二、成员单位

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例会成员单位为:市纪委、市监察局、市农业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广电局、市国土局、市审计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今后,根据工作需要,可酌情增减。

三、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

市纪委(监察局):牵头组织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

市农业局: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工作,以及农村沼气工培训工作;协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牵头组织实施以农村沼气及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能源工作。

市交通局:牵头落实全市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任务;协调解决农村公路建设过程中从规划编制、配套资金,到工程建设管理、桥梁配套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探索建立农村公路管理与养护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市水利局:牵头组织实施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具体抓好县乡河道、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的年度计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通过整治,使河道水质得到提高,水环境明显改善,以此带动整个农村水环境的改善。

市建设局:牵头搞好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实施包括排水、生活垃圾收运、公共厕所、路灯安装、景观绿化、生活污水相对集中处理等具体内容的全市农村村庄环境整治工作;牵头抓好建设整治试点村工作,为农村村庄建设整治提供技术指导。

市教育局:具体负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工作;牵头落实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两免一补”政策;协助财政部门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扶持、指导各县(市、区)进行职教中心建设,使其逐步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做好农民创业培训的相关工作。

市文化局:牵头抓好以农村文化站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建立完备的农村文化服务网络;牵头组织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

市卫生局:抓好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牵头抓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不断提高乡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牵头组织实施并按时完成儿童保健、妇女保健、重大传染病防治、特殊人群健康管理、健康教育、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测、公共卫生信息收集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各项任务;牵头抓好农村改厕工作。

市广电局:做好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宣传报道,全方位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组织实施农村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在农村的有效覆盖,增强广播电视在全市农村广大地区的宣传效果;完善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广播电视建设与发展的长效机制。

市国土局:牵头做好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统筹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所需要的用地计划;建立和完善“两公告一登记”的被征地农民补偿的保证机制、农村土地资产管理机制,以及为乡镇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运行机制等“三大机制”。

市审计局:协助各职能部门做好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各类专项资金的经费审查工作,确保各类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和管理。

市财政局:协助各职能部门做好全市农村新五件实事所需各类专项配套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工作,以及项目投资的审核和监督检查工作。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做好农民创业培训的相关工作;推进“镇镇通”工程,建立覆盖全市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立全市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农村劳动力输出的服务能力;开展面向农村劳动力的专项就业服务工作。

市环保局:协助农业部门抓好农村清洁能源工作;协助卫生部门抓好农村改厕工作。

四、活动形式

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例会,由市纪委、监察局分管领导负责召集并主持。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也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开。每次工作例会由全体成员单位或部分成员单位分管领导及职能处室负责人参加。根据会议议题,与会人员专题汇报本部门(系统)农村新五件实事实施进展情况或阶段性成效,交流信息动态,排查存在问题和不足,会商对策措施,指导全市面上农村新五件实事工作。

为便于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设立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例会联络处,承担具体联络事宜。市各职能部门也要明确相关职能处室和人员负责联络事宜。

五、具体要求

1、强化责任意识。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村新五件实事效能监察工作,进一步明确本部门工作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意识;要落实专门处室和人员承担农村新五件实事组织实施及相关具体工作;要建立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强化内部处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递,及时将本部门(系统)工作进展情况或阶段性成效向工作例会报告。

社区科普工作年度计划范文第8篇

为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省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省老年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三年推进计划》,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加快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老龄工作的形势、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我市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截至“十一五”期末,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13.9万人,已占到人口总数的14.8%。“十二五”期间,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增长的末期,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保障压力明显增大。

近年来,我市的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社会化养老体系还不健全,老年服务产业发展滞后,老年人精神关爱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没有理顺,对老龄事业的投入也相对不足。有效解决老年人切实利益问题,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二)老龄工作基本原则:坚持老龄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坚持政府引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增加公共财政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坚持家庭养老、互助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服务体系;坚持道德规范与法律约束相结合,广泛开展敬老养老道德教育,加强老龄工作法制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为老服务”的原则,使广大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充实;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展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

(三)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努力建立和完善有市特色的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发展模式,围绕老龄战略对策、服务保障、经济供养、健康支持、宜居环境、老龄工作“六大”体系建设,以改善老年民生为主线,以推进养老服务为重点,以落实惠老政策为核心,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载体,以打造大老龄格局为目标,坚持突出重点,破除难点,打造亮点,实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努力使老年人保障水平有新的增长,生活生命质量有新的改善,幸福指数有新的提升,在较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不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

(四)以落实惠老政策为重点,大力推进老龄政策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老年人社会保障水平。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继续扩大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推进农村独女户夫妇养老保险、村干部养老保险试点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险工作。对城镇无业居民养老保险2012年要达到全覆盖。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发挥好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

(五)继续做好老年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工作,参保的老人按政策及时予以报销。按省三年推进计划规定,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社区门诊统筹制度。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不收取挂号费和基本检查费政策。卫生部门广泛开展老年健康教育,三年内城乡老年人健康知晓率分别达到65%和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合格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90%和70%,保证每年为60岁以上老年人做一次身体检查。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家庭医生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试点的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全部实行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管理)。到2013年底,全市城区家庭医生服务社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签订社区家庭责任医生服务合同的家庭比例达到50%。积极研究和实施高龄老人大病救助制度。

(六)要做好困难老年人的社会救助。城乡低保政策和救助措施向困难老人倾斜,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老人救助率达到100%。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老年人应保尽保,对城乡低保对象中的70岁以上老年实行分类施保或重点救助。研究低保边缘老人的扶助措施。对符合廉租房实物配租条件的城市低保纯老人户,优先纳入廉租住房实物配租范围。

进一步做好老年社会福利和优待工作。通过市民生计划平台,坚持在每年的民生计划中,保有不少于两条的惠老民生内容及条目。抓好高龄老人津贴发放工作,切实保证发放到位。适时调整出台市区老年人免费乘车标准,对70周岁以上老年人逐步取消限乘次数。

三、大力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七)规划部门要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规定,把老年福利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通过税费优惠、扶持奖励、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发展养老事业。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民政部门要统筹规划,积极运作,促进养老机构床位数按每年10%的比率增长。

落实养老服务机构税收减免政策,对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老年服务机构提供养老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经有关部门认定后可免征企业所得税。民营养老机构的用地优先安排;用水、用电、燃气、供暖等实行民用价格;安装电话、网络、有线电视实行价格优惠和优先照顾。对符合民办公助条件的民营养老服务机构,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资金,给予奖励补贴。

(八)要按国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着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城区,推广“电子保姆”、“呼叫平台”等为老服务新举措。在农村,结合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积极探讨“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的建设,探索包括养老大院等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的建设。

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方式,按省三年推进计划要求的“每个城市社区至少配备3到5名养老服务员,每个村配备1至2名养老服务员”的要求,在2013年前,逐步配齐城区和农村养老服务员。

(九)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养老服务队伍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将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并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到2013年持证上岗比例达到公办的98%、民办的70%。积极开发社区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零就业家庭人员,城乡低保人员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

(十)深入开展老年人精神关爱行动。高度关注老年人心理和精神健康,争取利用2年左右的时间在文化教育、舆论宣传、心理咨询、疾病康复、志愿者服务和精神产品提供等方面,培育创建一批老年精神关爱示范典型。依托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村)为老服务阵地设立精神关爱园地和聊天、心理咨询等服务场所,开展心理疏导服务。加强“爱心护理院”建设,重点做好病残、空巢、高龄等老年人心理关爱工作。围绕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不断扩展为老服务新领域。“十二五”期末,各城区和老年人口较多的县(市),分别建有1所具备一定规模和集养老、医疗、康复、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四、推进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和宜居环境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十一)以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为重点,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支持体系建设。各级医疗卫生部门要创造条件,落实老年人免费体检和就诊优先等惠老措施,不断调整扩大优惠面。深入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以自我保健和预防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为主的健康宣传教育。深入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为老年人定期开展健康讲座、医疗服务、免费检测等活动。

(十二)加强老年活动场所和文体组织建设。“十二五”期间,改扩建老年大学,加挂市老年活动中心牌子;各县(市)、区要建有一所综合性老年活动中心;街道和乡镇建有一所老年人活动室;社区和村普遍建有老年活动站及健身活动场所。市园林和体育部门要统筹规划,在各大公园和文化广场加建老年活动乐园。各县(市)、区体育、文化部门要加强对所在区域老年文化、体育组织的指导,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文体活动,通过开展“老年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搞好“文化惠老”,不断丰富老年人的晚年文化生活。要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开展老年人文体活动。

(十三)以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老年宜居环境体系建设。要将老年服务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统一规划部署,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产业。要鼓励企业,加快发展老年用品的开发、生产和营销,为老年人提供更丰富的生活日用品。对老年人用品生产、营销企业给予一定税收政策扶持。根据老年人需求,举办老年用品博览会,为老年人生活需求的产品销售和信息交流搭建服务平台。

(十四)要按国家实施全民教育要求,制定好我市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到2013年,全市各县(市)、区要建成1所老年大学、街道(乡镇)都要建有老年大学(学校)、社区(村)都要建有老年学校(分校),基本形成以市老年大学为龙头、县(市)、区老年大学为支撑、街道(乡镇)老年学校为骨干、社区(村)老年学校为基础的四级办学网络。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开展老年教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老年教育体系。完成省老年学校覆盖面三年内城镇社区达到80%,农村村级达到60%的要求。

(十五)发挥老年人的经验优势,做好老年人才资源二次开发利用。在2013年前,建立市、县(市)、区二级老年人才信息库,将中级以上职称的老年人全部免费纳入信息库,并定期举办老年人才的专场招聘会和中小企业对接会,为老年人奉献余热搭建平台。围绕科技攻关、新农村建设、科普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银龄行动”活动,为振兴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服务。

五、弘扬敬老养老美德,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十六)认真落实《市优待老年人规定》。2012年开始,对故去的城乡百岁老人和低保老人,公办殡葬部门统一实行殡葬四项费用全免,减免费用由县(市)、区财政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拓展和延伸优待项目及范围,让更多老年人得到实惠。

(十七)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家庭养老制度。切实强化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建立新型家庭养老监督调解制度,形成由基层政府、老龄部门、社区(村)、老年组织、新闻媒体相结合的监督调解网络。大力推动孝道文化的宣传普及,深入开展“文明户”、“五好家庭”、“孝亲敬老之星”等评选活动和“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合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家庭养老的浓郁氛围。推行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将传统的道德养老和法制养老紧密结合,不断夯实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围绕家庭养老,要进一步落实“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要求,确保老年人生活标准不低于家庭平均生活水平。加强引导、监督和执法,督促子女履行赡养父母的义务,促进家庭和谐,提高家庭赡养和经济供养能力。对尊老、养老、敬老出色的家庭、个人和组织,各级政府应予以褒奖。

(十八)进一步弘扬尊老传统,坚持开展“敬老月”、“敬老日”活动。教育部门要把敬老、爱老、助老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养老机构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将助老纳入大中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要把敬老、爱老、助老宣传教育作为干部职工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方面。各级政府要结合开展和谐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树尊老、爱老、养老先进典型。宣传部门要给予积极支持和配合,切实搞好有关宣传报道。

(十九)贯彻国家老年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级老龄办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老年法、省贯彻国家老年法的若干规定、市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不断提高依法开展老龄工作、依法发展老龄事业、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认真履行执法职责,做好督促检查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老年人赡养和被侵权案件上升势头,督促和会同有关方面,做好调处化解,签订赡养协议书和诉诸法律移送工作,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二十)各级司法部门要加大对老年人法律援助力度,降低门槛,简化程序,提供便捷的法律援助服务。对城市“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因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给付赡养费,以及因身体遭受严重损害请求赔偿的案件,要提供专项法律援助。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及时受理、及时立案、及时审理、及时执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对老年人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要优先审查、优先受理、优先指派律师服务。对老年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有困难的,其所在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村)居委会应提供帮助。老年人遭受家庭成员暴力侵害时向公安机关紧急救助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予以处理。要建立健全乡镇(街道)社区法律援助网络体系,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六、加强领导,进一步完善老龄事业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一)以健全老龄事业体制机制为重点,大力推进老龄工作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老龄工作列入日常工作议程,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定期召开会议,认真听取汇报,及时研究解决老龄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把老龄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检查考核。

(二十二)要进一步强化“大老龄”意识。进一步健全党政主导、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从2012年起,市政府将定期对各级各部门贯彻《实施意见》情况进行督促评估。全市将每两年开展一次老龄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二十三)加强基层老龄工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通过设立社会公益岗位,在2013年前切实解决好基层社区老龄专干问题。在尚未解决专干前,要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在社区公益岗位中增加为老服务项目和工作内容的通知》规定,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老龄工作有人负责。

注重老龄社团组织建设和管理,培育发展各类老年社团组织,积极筹建市老年协会。按全国老龄办《关于加强基层老年协会建设的意见》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成立老年协会的城镇社区争取达到95%以上,农村社区(村)达到80%以上,并发挥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二十四)加快建立老龄事业经费和工作经费投入增长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逐年加大对老龄事业的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省“1、2、3元”比例提取标准,积极落实老年事业经费(不含各级政府对“三无”、“五保”老人的保障经费)。从2012年起,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要每年按财政留成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老龄事业专项经费,用于发展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