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微观经济学供需理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国民经济总体的运行规律,主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宏观经济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学习宏观经济学有利于从整体角度把握社会发展状况,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本文主要简单的阐述了对宏观经济学的认识,内容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经历、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等,在此基础上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失业现象。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内容;发展;中国失业现象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宏观经济学概述
(一)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通过研究整个国民经济各种总量的变化,来说明资源利用是如何得以优化的经济学理论。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就业总水平以及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又被称之为就业理论、收入理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广泛。纵观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计量模型[1]。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包括投资理论、货币理论、经济周期理论、消费函数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等。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目标、经济政策工具、经济政策机制、经济政策效用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包括各派理论建立的不同的经济模型,主要用于经济理论的验证等。
二、宏观经济学的发展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总体说来,它的产生发展大约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阶段。凯恩斯之前,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领域,但是部分经济学家也开始涉足宏观经济问题,从经济整体角度来看待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是宏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又被称之为宏观经济学的古典学派。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著名的凯恩斯革命是分不开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使古典宏观经济理论陷入了困境,美国失业率在不断上升,同时国民经济总产出在不断下跌,在这一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失业率和总产出不是常量,而是变量。于是,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积极探索宏观经济理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理论上分析了失业长期存在的原因,这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第三阶段:补充拓展阶段。凯恩斯革命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关注起了宏观经济,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和拓展。著名的IS―LM模型、消费投资与货币需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菲利普斯曲线等都是这一时期宏观经济学的发展成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M.Friedman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现代货币主义。现代货币主义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主张政府应实行平衡预算的财政政策,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应执行货币供给原则,保持货币存量的稳定增长。现代货币主义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架构。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首先,两者均采用了实证分析法,都属于实证经济学。其次,两者互为补充。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角度分析国民经济,两者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社会资源的最优化。最后,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学是在微观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宏观经济学并不是微观经济学的简单加总[2]。
(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以家庭、厂商等单个经济单位为主要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则以整个国民经济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整体角度分析国民经济的运行规律与特点。第二,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经济,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运用平均量或个量的总和来分析整体经济运行情况。第三,基本假设不同。对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基于完全理性、充分信息等基本假设,假设“看不见的手”能够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假设市场机制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通过“看得见的手”调整市场机制的缺陷。第四,基本内容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这一中心理论还涉及到生产理论、分配理论、市场理论、产权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等;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具体包括开放经济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
四、宏观经济学论中国失业现象
(一)中国失业现象分析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失业理论,失业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不同的失业类型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就业反向恶化是中国失业现象的一大特色。下面就中国失业现象作简要分析:第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主要是指因季节性或技术性原因而引起的失业。造成中国摩擦性失业现象严重的一大原因就是求职者缺乏就业信息,求职者自身条件与工作岗位难以匹配。现阶段中国失业现状是:社会经验不足、技术能力不强的高校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不少职员因各种原因而辞职失业;广大农民工盲目涌入城市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些都造成了摩擦性失业。第二,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主要是指劳动力供需不匹配造成的失业。中国结构性失业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求职者数量质量与人才市场需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造成有的地区拥有大量工作职位却无人求职,而有的地区则多人争抢同一职位,如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异性造成东部地区人满为患,西部地区无人问津;二是求职者自身素质较低,专业性人才短缺,一方面大量求职者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苦于缺乏技术性人才。第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主要是指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它一般出现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2008年的经济危机造成中国失业人数增加就属于周期性失业。
(二)中国失业现象的应对措施
第一,多方位防止结构性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打破地域界限,建立空岗报告制度,最大限度的披露空缺岗位,继续完善市、区、街三级就业体系,促进就业人员的流动,全面提升就业者的专业性素质等等都是防止结构性失业的重要措施。第二,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防止摩擦性失业。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现阶段中国各大高校频频扩招,难免会造成人才质量的下降。为了防止结构性失业,必须完善高校教育体制,注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求职者的专业能力;加大社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金投入,大力支持培训机构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完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与职业指导,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第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应对周期性失业。为了应对周期性失业,可以增加政府开支、降低税率、增加货币供给量等。我国要实行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深化企业改革,确保经济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扶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民生工作,解决消费不足问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行利率市场化等。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等[3]。
五、结论
总而言之,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活动看做一个整体,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的总体趋势的一门经济学科。宏观经济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学理论的完善而不断发展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宏观经济学将会真正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武建奇.关于宏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03)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直到垂垂老矣,这一生当中,始终都在面对一个基本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生活?不得不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已经彻底被经济所挟持了。在我们的生活中,经济学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与经济打交道,比如说,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所作所为,基本上都与经济活动有关。不得不承认,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之前,我对现实中的一些涉及经济现象的问题不甚了解。但是在学了一个学期的微观经济学之后,我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至少不会感觉那么莫名奇妙了,对一些现象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进行解释了。
下面我就对我身边经常遇到的一些现象,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简单的谈谈我对这些现象的理解。
一、大学食堂里的经济现象
1、吃饭问题
每个人只要活着,都要面对这个问题吃饭问题。这不仅是在大学食堂里要面临的问题,也是我们大家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案例:某一大一新生第一天来到学校食堂,对学校食堂的饭菜不熟悉,不知道自己要吃多少就可以,所以第一次来食堂吃饭的时候该同学买了4个馒头,吃完第一个馒头时感觉很满足,吃下第二个时也感觉不错,但是吃下第三个就感觉饱了,看着剩下的馒头该同学秉着不浪费的心态继续吃,吃完后感觉特别撑。经过教训,该同学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
通过微观经济学来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微观经济学里讲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随着商品和服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消费中得到的总效应增加,但是增加的效用是不断减小的。该同学在吃完第三个馒头的时候正好吃饱,满足值也就是效益值为10。下面对满足值进行细致化的描述,吃第一个馒头时满足值为5,吃第二个和第三个时分别为3和2。在这里,每一个馒头的成本没变,获得的总效益是不断增加的,但是获得的边际效益是不断减小的,而该同学在满足值最大时继续吃下一个馒头,使得自己处于过饱状态,造成身体上的不舒服,这就使得
满足值减小,也就是从吃馒头中获得的边际效用逐渐减小。该同学是个理智的消费者,在第二天只买了3个馒头,这样就达到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作为一个理智的消费者,其目的就是要达到利润最大化,即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效用。
下面我就用图像来对这个例子进行分析:
首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可以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设商品X的效用函数为:
TUU(X)
则边际效用为:
MUdU(X) dX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表达为:
dU(X)MUdX 2dMUdU(X)0dX2dX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结果,所以,经济学无处不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也有亲身经历,每当打完篮球回到宿舍,感觉口很渴,喝第一杯水,感觉太爽了,太满足了;然后继续喝第二杯水,感觉还可以;到喝第三杯水的时候,感觉已经不渴了,此时已经达到效用最大化了,如果再继续喝第四杯水,就会感觉不舒服了,这是总效用就开始减小了,这就是一种很简单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造成的现象。
2、食堂占座问题(从资源稀缺性和供给需求理论分析)
我相信很多同学(包括我)曾经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好不容易结束了一上午的课后,想到吃饭的时间到了,然后高高兴兴的去食堂就餐,然而食堂里早已人满为患,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空位,于是就用自己随手携带的课本或书包占座,然后再慢慢的去打饭,回来之后,到处找自己的位置,本以为是记错了,可是找遍了整个食堂都没有,于是不仅失去了座位,还丢了课本。这些同学丢了课本显示出学生们的道德问题,但这归根结底要说到学校食堂的座位太少,使得同学们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现象每次新生入学进行军训的那几天最严重。我就有亲身经历:大一入学的时候,开学前几天要进行新生军训,好不容易结束了一早上的军训,又累又
饿,赶紧跑到食堂吃饭,结果发现食堂全是穿着军训训练服的大一小新生,然后突然想到赶紧先占个座再去打饭,不然,等一下没座位了,结果看到的是一大片已经用军训帽子占好了座位,好不容易用帽子占到一个座位,饭打回来,却找不到自己的帽子在哪了,因为一眼扫过去,都是帽子,都不知道哪一顶是自己的了,这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到大二开学的时候,又轮到下一届大一小新生军训了,早上或者下午上完课奔赴食堂,结果也不大理想,食堂坐满了人,找不到一个空座位,因为军训的大一新生差不多都是一个点下课的,这个时候,食堂正处于就餐高峰期。所以说,吃个饭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现代大学占座已司空见惯,食堂占座、图书馆占座、自习室占座、上课教室占座等等。但是食堂占座不像自习室占座那样,用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占字就行,所谓食堂占座就是用自己随身携带的书包或者书籍宣布对该座位的主权,在大学,占座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占座文化。
要分析这一现象,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问题资源的稀缺性问题。所谓资源的稀缺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们的欲望总是无限的,这就造成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的欲望总是超过实际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在人流高峰期,座位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占座行为是对这种稀缺性资源的恶性竞争,食堂的座位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够的,供不应求,座位这种稀缺性资源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同学们要为座位的使用权而竞争,先到先得,一旦被别人占了自己就只能站着,不能被同时占用。而在先占座和先买饭问题上,理性经济人的做法是先占座,这样就造成了座位的更加紧缺。
我觉得学校可以实施的的解决方法:学校可以通过增加座位数量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还可以对学校食堂进行扩建,但是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这都需要从学校的经济实力进行考虑。最经济的方法是调整就餐时间,可以分时段进行就餐。
面对先占座还是先买饭的问题,理性的人会选择先占座后买饭。假設先买饭后占座,那么在买饭的时间里有限的座位资源被后来的人占有,在买饭回来时再四处寻找座位,不仅要花更多的时间还要面对端着食物的不方便与尴尬。如果先占座后买饭,会节省很多时间,时间成本较前一种情况小得多,同时不用面对端着饭找座位的尴尬。
3、食堂排队问题(供给需求理论)
现象阐述:
在知味堂吃饭,总会有这样的打饭现象,我们发现只有在凉菜间和打白米饭处会排队,其他菜品地方都很少出现排队。针对以上现象,我将用经济学原理做一个简要分析。
为了便于下面阐述的方便,我们假设
其他打菜处为A窗口
凉菜间为B窗口
打米饭处为C窗口
A总特点:需求量大,不稳定,窗口多,打菜的劳动力多
B总特点:需求量不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C总特点:需求量大,较稳定,窗口少,打菜劳动力少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会,到了饭点的时候,大家都蜂拥而上,特别是周一到周五,早上或下午下课的时候,大家都是一个点下课,每个餐厅窗口前面都是长长的队伍,这是学生素质高的大学,而在某些大学,餐厅窗口前更像是菜市场,打饭师傅的叫卖声、学生的嬉闹声,乱作一团。
其实,排队从某种角度看,是资源配置供需不平衡的结果。而要满足资源配置的最优化需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配套跟进,但这种投入这种跟进,有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这将需要很大一笔资金。
而在一时尚无法解决供需矛盾的情况下,排队却是解决供求矛盾的一个相对公平的方式,因为它遵循了先来后到的时间优先原则,给排队的人一个预期:只要按照顺序排着,总能轮到自己。
那么为什么会存在很多不排队、乱插队的现象?经济学里有一个囚徒困境理论,说的是两个囚犯一起做坏事,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关押在两个牢房里审讯。在这种情形下,囚犯有两个选择:一是背叛同伙,与警察合作;二是保持沉默。两个囚犯都知道,如果他们都选择沉默拒不承认,那么警方将无法定罪。警方也知道这一点,于是宣布如果愿意供出同伙者可无罪释放,并得到重奖;另一方将被严厉惩罚。因为双方都不能确信对方是否会背叛自己,为了保全自身,最后都会选择背叛。结果反而使双方都无法保全,全部坐牢。这个理论映射了部分不排队者的心理,就是不相信他人会排队,生怕自己老老实实排队吃了亏。于是,只要有一个人乱插队,就会引起整个队伍秩序的混乱,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而插队者自身利益最终也可能受到损害。
可见,在资源配置不足的情况下,排队可最大限度节约时间成本,使资源得到相对优化配置;不排队,必然会导致整体效率的降低。
学校食堂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解决打饭难问题,学校食堂增加窗口以及打饭菜人员。可能由于食堂提供的服务不足,供求不平衡,学生就餐耗费的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下,道德成本自然也随之增高了,插队、欺骗乃至暴力等都有可能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其次学校可以增加食堂的数量,这样不仅解决了打饭难的问题,更防止了垄断,而垄断会导致腐败化和官僚化,从而提高了学校食堂的经营质量。
二、从机会成本角度浅谈生活中的小事
关于毕业之后是读研究生还是找工作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这是一个很多大学生都在纠结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我们未来的生活。这个问题就要考虑到微观经济学的机会成本的问题。通常情况下,一种资源往往有很多种用途,如果某人选择了某一资源用于某种用途,这就意味着他同时放去了这种资源的其他用途,而其他用途所产生的价值就构成了使用这一资源的成本,经济学上称之为机会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指的是某种资源用于次佳用途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所放弃的其他各种用途中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有如下的一个计算公式:
机会成本总和=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因此,在考虑此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机会成本,所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有些人想考研,觉得现在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压力太大了,学历已经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了,想通过读研究生,来提高自己的学历和知识,为以后的生活奠定一天更好的路;然而,有些人却不想考研,想毕业之后就赶紧找工作,因为依目前的形式看,找工作的压力一年比一年大,竞争也越来越大,谁知道三年之后会发生什么?竞争会变得有多大?研究生又有多少能找到很好的工作?毕竟三年也不是个短时间,所以有些人选择不考研,毕业后就找工作。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所以,所做出的选择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用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原理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这种现象:对于要考研的那些人来说,他们选择了考研,也就意味着他们暂时不找工作,所以从工作中得到的工资和经验就构成了他们读研究生的隐性成本,而他们读研的学费跟生活费就成为了显性成本,这两个成本加起来就是他们读研的机会成本,算一算,这个机会成本也不算低了;而对于要找工作的人来说,读研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还有通过读完研究生后再找工作获得的工资就成为了他们找工作的机会成本。但是每个人对这些机会成本的估价都不尽相同,所以权衡这两个机会成本之后,所做出的决定就不一样。
结语: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随处可见经济学现象,因此学好经济学对我们来说很有用而且很重要,学好了经济学,我们就可以用相关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和解释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这就不至于让我们对这些现象感到困惑。学好了经济学,我们在做一些选择的时候,可以权衡其利弊,从而做出一个更好的选择,也不至于让我们无从下手。
大一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微观经济学
摘要
本文写了大学生兼职的时薪,以及目前我国大学生毕业面临的失业与最低工资的联系,并且运用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知识对最低工资进行了简要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最低工资的利与弊。
关键词
兼职 机会成本 最低工资 价格原理 供应 需求
正文 步入大学生活以来,一直想找兼职,想为自己赚一点零用钱。加了各种兼职群每天更新着各种兼职信息。每天都在搜罗着适合自己的兼职,同时还要考虑付出是否和收入成正比。
当然,既然选择想要去做兼职,我就要考虑自己所要放弃的。去做兼职,自己相对而言就少了休息与学习的时间。我要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为别人服务。也许我可以在此期间,读书,提高自己的阅读量。所以,我选择去兼职时的机会成本就是在此期间的学习。考虑了很多,最后还是决定有机会去兼职一定要去。
终于在大一上学期的时候,经过班导的介绍,有幸可以和同学在双十一期间,去太平鸟参加实习,做客服。当时根据日程安排,由于双十一期间,客流量大。第一天,我们从下午2点,工作到凌晨2点。第二天,从下午2点,工作到了午夜12点。22小时的工作时间,每个小时支付了我们8元钱。现在仔细想想,感觉公司违背了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最低工资的消息。
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从2011年4月1日起,将我省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1310元、1160元、1060元、950元四档,最高档增长幅度达到19.1%。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10.7元、9.5元、8.6元、7.7元四档。宁波作为浙江省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市区的最低工资归为第一档。也就是说,按照正常的标准,我们应该有10.7元每小时的薪资。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人社部今日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共有25个省份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20.2 %。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的150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北京市的14元。虽然达不到北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发现,现在在大学生兼职市场上,能达到本市的最低工资的标准,也是不多的。本学期,参加了一次开啤酒的兼职活动,按事先讲好的工资是每小时10元钱。也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
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雇主(或用人单位)支付的最低金额的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工作环境、特殊条件下的津贴,最低工资也不包括劳动者保险、福利待遇和各种非货币的收入。最低工资一般由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立法制定。最低工资可以用月薪制定,也可以用每小时的时薪制定。
根据微观经济学所学的知识,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中的供求关系,分析由最低工资引起的劳动力过剩情况。
对于,我这两次参加的兼职,所给的工资并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但是,我还是去参加了。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兼职,还是迫切渴望的。而且,目前兼职的薪资已达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市场的劳动量与薪资达到均衡。劳动者愿意接受这个价格,市场也愿意提供这个价格。一旦,市场被强迫要求达到最低工资,那么公司就会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同时,会挑选竞争力更强的劳动者。大学生,没有过多的工作经历,也没有过硬的技术,所以,淘汰的更多的是大学生。
最低工资的制定反映了监管机构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同时最低工资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在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的情况下,而强制规定用人单位必需支付给劳动者的最低工资报酬。但是,由大学生的兼职,所产生的推想可以看出,最低工资并没有保护一些弱势的劳动者的利益。反而将这些劳动者挤出了劳动的市场,变得更加的弱势。大学生作为缺乏经验和技术的劳动者,就将在最低工资的打压下,产生失业的现象。今年,毕业季又到了,有一大批大学生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现状。
所以,对于兼职,薪资没有达到最低工资的水平,还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争抢着工作。因为我们缺乏经验,我们不介意用底薪水来换取社会经验,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但是,等到三年后的我们,毕业了,面临的也不仅仅是现在兼职这么好的场面。要和很多人竟争岗位,必须要比别人有突出的才能。目前的我们还是要好好的增强自己的竟争力,只有强大了自己,才会不被最低工资打压。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一: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的异同及启示
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已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自有贸易,数量在增加,质量在好转,其中各方的博弈也愈发激烈,提到自由贸易和国际分工,就不得不提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它们的理论依旧是自由贸易论者手中强大的武器。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的异同及它们对当代世界贸易的启示做一个简浅的分析。
一、绝对利益理论
绝对利益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个国家或每个地区都有对自己有利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如果各国各地区都按照各自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相互交换,互通有无,将会使各国、各地区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一)绝对利益理论的概念和理解
绝对利益 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一个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若各国都生产自己占绝对优势的产品,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如果我们对此进行1:1的商品交换,则英国获得了1单位的酒,本国剩余了1.7单位的毛呢,显然本国对毛呢的消费将会增加;则葡萄牙从英国获得了1单位的毛呢,本国剩余了1.375单位的酒,显然本国对酒的消费也将增加。从两个国家的总和来看,毛呢的产量和酒的产量都得到了增长,也就是说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
(二)绝对利益论的特点:
(1)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2)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
(3)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绝对利益说的局限性。亚当斯密是主张自由贸易政策的,主张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这种主张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突破封建统治对生产力的束缚提供了理论根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它具有局限性,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可以说绝对利益理论的一个明显缺陷,就是没有说明无任何绝对优势可言的区域,如何参与分工并从中获利。这就引出了接下去要论述的比较利益学说。
二、比较利益理论
(一)、概念及理解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 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二)简评与局限性:
比较成本理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一面,也有局限性的一面。其科学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该理论的核心比较优势的思想。它从实证经济学的角度证明,无论是生产力水平高或低的国家,按照比较优势的思想参加分工和贸易,都可以得到实际利益,这就为世界各国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做了理论上的证明。这种思想是现代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长的重要动力。同时它具有普遍意义,在其他问题上也是可利用、可借鉴的。正因为如此 ,虽然历经100多年的发展,比较成本说至今仍然是世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方法论上的缺陷,即以静态的短期的观点分析问题,缺乏动态的发展的观点和分析方法。它所反映的主要是经济发达国家的利益,为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服务。
三、绝对利益说和比较利益说对当代贸易启示:
绝对利益理论和比较利益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各国贸易的启示与影星可以理解为有以下几点:
1.参与贸易的各国,不应以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为参与分工的基础,而应该以本国利益的最大化为最基本的前提。即使葡萄牙生产葡萄酒有绝对优势,但是生产葡萄酒并不是葡萄牙的最佳选择,因为生产毛呢对葡萄牙来说有最大利益。
2.绝对优势说和比较成本理论使富国越富,穷国越穷。(因为一般穷国只在低智产品生产中有绝对优势或比较优势。)
3. 每个国家都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即使在高新技术产业有绝对劣势或比较劣势,也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各国贸易繁荣的今天,面对现代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两个理论也都很难做出合理的解释。通过对两者的浅显分析,最终的结论是认为当今国际分工还是应该依据最佳利益原则,使贸易国的利益达到最大。
西方经济学论文范文二:浅谈西方经济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的社会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现实问题。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生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社会科学 社会环境 指导生活
前言
刚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时以为这又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老师只是讲些空洞的理论,可是在通过学习这一门选修课之后,却发现这门学科其实很实用,和现实生活联系的很紧密,虽然理论性很强,但是联系实际生活的话还是容易理解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实际的例子都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以下为部分例子。
一.由供求均衡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众所周知,近几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与企业和政府的需求率和签约率成反比的走势,每年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大学生的签约率却在不断下滑。我国的高校在不断的扩大招生的规模,导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对于企业和政府实际所需求的多很多,即劳动力相对过剩。
从微观经济学来分析,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是劳动的供给方,企业和政府是需求方,大学毕业生的增多导致供过于求,供需不平衡。
对于需求方来说,企业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综合企业的成本收益等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所需要的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人数,政府根据各级部门工作开展的需要和人事部的结构来招聘所需的毕业生,也就是说需求方都是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最后招聘所需要的人员数目。如果从西方经济学理论来看的话,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供给方就会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来夸大需求,以实现供求均衡,但在现实中肯定不可能,作为需求方的企业或者政府显然不会扩大需求量,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毕业生的供给与需求存在相对不平衡的状态,所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很严峻。
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处于富余的状态,但是我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仍然很大,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工科类的学生相对较少,一些第三产业仍然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供给方的大学毕业生也要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专业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
由此可见,大学生不能只是去想就业的困难而对未来没有了憧憬,因为虽然我国总体的劳动力相对过剩,但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大学生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能够正确认识和面对就业带来的种种问题,调整好心态,迎接挑战,努力学习自己专业方面的知识,全面发展,提升自身的能力,规划自己的未来,做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由垄断与竞争看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事件
可口可乐作为外国的品牌想要收购中国的汇源果汁,走多元化的道路。但是根据中国反垄断法的相关规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未获得通过。中国商务部经过一系列的审查认定,汇源被收购不利于我国国内果汁饮料市场的竞争,违反了反垄断法,影响我国市场的竞争力,关系到国家利益。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市场,汇源这个在我国还算有点名气的饮料企业如果再被收购,外国的企业将可能控制我国大部分的饮料市场,最终形成对一个产业的垄断,危害到我国饮料果汁市场的健康发展。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后的市场份额虽然只有百分之二十几,但却足以产生限制和消除竞争的效果,不利于我国果汁饮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反垄断法上有明确规定: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也构成垄断行为。因此如果收购后的实际效果会限制甚至排除竞争,按照法律这也是构成垄断的。可以想象,一旦可口可乐公司收购汇源成功,可能会借助于其在碳酸饮料市场的支配地位,集中限制国内企业在果汁饮料市场的竞争,国内的中小型果汁企业将会受到威胁,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也将受到限制,自主创新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因此最终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案没有获得通过,体现了我国的
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保护民族产业的利益,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的整体经济利益,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是反垄断法的宗旨,商务部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形成良性竞争,保护民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市场垄断,维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健康有序的发展。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有利于我国果汁饮料市场的良性竞争发展,反对市场垄断,构建我国果汁饮料市场的有效竞争格局,促进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由利润最大化来看食品安全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衣食住行是我们最根本、最首要的生理需求,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可是面对我国最近几年的食品安全现状不禁让人胆战心惊,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威胁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经成为日益严峻、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2008年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的超标到最近蒙牛牛奶中黄曲霉素的超标,霉变的大米、瘦肉精、苏丹红事件、福尔马林等等一系列的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对食品都产生了恐惧心理,确实令人担忧。
这些食品安全问题从企业来看,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疏忽和企业社会责任的丢失,错误地理解微观经济学关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理论,在这个追逐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很多商家都片面的追求企业的利润,采取各种手段来获取最大利益,片面的认为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不择手段的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思想的背后,其实质就是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危。企业的社会责任才是基础,一旦缺失了社会责任,企业的利润只是暂时的,企业不能只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企业长期的发展。
因此,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忽视道德和责任问题,应该在自身的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不违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通过开发新的技术来降低成本等合法的、合理的、不违背自身责任的方法去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厂家要对社会和公众负责,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只考虑企业自身的利益追求最大化利润。
一个追求利润的组织,无论企业怎样去宣扬自身的道德诉求,它最终必须能够用所得的利润去回报股东和员工,否则它就无法生存下去。但是同时也有大量的案例告诉我们,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高目标的企业,最终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更不可能成为一个行业的排头兵。因此面对令人担忧的食品安全问题,目前中国的企业,最重要的是提倡全面的道德管理,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员工,以更强更有力的创新力,打造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管理要注重道德的力量,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四.由博弈论看商业广告战
在商业活动中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合作。面对激烈的竞争时,要懂得从双赢的战略出发分析问题,寻求协作的技巧,才能避免蒙受更多的损失。商业活动中经常会折射出博弈论的影子,下面以广告竞争为例。
两个公司的商品互为替代品,相互竞争,因此两个公司的广告必定会相互影响,如果一个公司的广告容易被顾客所接受,则另一个公司的收入将会受到影响。如果两个公司在相同时期发出质量内容方面都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的同时成本也在增加。但是如果不提高广告质量的话,顾客减少,收入就会被对方夺走。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两个公司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两公司相互合作,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二是增加自己公司的广告支出来提升自身公司广告的质量,从而压倒对方公司。
下面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来分析广告战。说到博弈论,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推荐一本书叫《囚徒的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对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商业中的广告战就是典型的囚徒困境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两个公司都不信任对方,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相互合作,即背叛成为支配性的策略时,两公司将会陷入广告战,而公司广告成本的增加损害了两个公司的利益,这也就是陷入了囚徒困境。而在现实中,要两个相互竞争的公司达成协议确实比较困难,为了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而缺乏合作意识,多数的公司都会陷入囚徒困境中。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两个公司只是理性的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没有从双方共同的和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而造成两败俱伤,如果他们能够相互合作,互惠互利,最终可能会实现对两者来说都是最好的结局。
要想走出囚徒困境,不受到其牵绊,就要实现双方的合作,最终实现双赢。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双赢是现代社会商业界中经常会提到的字眼,而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血腥的商战中,很多公司都会陷入类似于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在困境面前,需要的是双方的相互了解和彼此的信任,如果彼此都存在有私心,一味的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最终将会得到对双方来说都是最糟糕的结局。因此在商业活动中离不开竞争,更离不开合作,需要双方的信任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赢。
结论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的问题,都是可以用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去解释的。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让我们拥有一个更加冷静而又经济的头脑,更加理智的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可以帮助我们去规划未来的生活,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学会用经济学理论来看待现实社会问题,在生活中发现经济学的奥妙,更理性、更科学地融入社会,用微观经济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活,更好的主宰人生,在学习中和以后的工作中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萨克斯、费利普拉雷恩:《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P706P733。
【2】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
【3】 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关键词:建筑材料;供需;价格;失衡;干预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在新自由主义理念之上的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完全和在公共物品领域,仅仅依靠价格机制来配置资源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出现了市场失灵。这时候,为了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就必须借助于政府的干预。本文将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灾区之一彭州市建材市场灾后治理为例,对市场失灵与政府管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二、彭州建材市场模型与市场失灵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给四川等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损毁房屋450万座,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建是民生的关键。首先,在大灾之后这样一个资源有限(建筑材料资源、施工人员资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要使房屋重建这一浩大工程保质、保量、保速度,有序的进行,必须要政府的介入,否则,无政府将导致混乱、动荡的局面。同时,弱势群体、贫困人群也需要政府的转移支付及特别照顾才能有房可住。其次,根据课题组(南开大学“百项工程”“汶川地震房屋重建课题组”)从彭州市建设局了解到的信息,彭州市地震前后建设量扩大十倍,对主要建材的需求急剧增加。从彭州市标砖价格地震前后环比数据看出,页岩标砖从2008年六月开始攀升到8月标砖市价上涨75%之多。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上涨。灾区建材短期价格严重偏离市场长期稳定价格,短期内灾区市场失灵,灾民购建材难、购建材贵的问题亟需政府干预来解决。以上两点共同说明灾后重建工程的顺利进行与市场有序运行需要政府的干预。因此本文根据本项目组2009年8月在四川省彭州市灾区就灾后建材市场情况及管制的实地调研对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进行了研究。
案例研究地点为汶川大地震十大特重灾区之一的四川省彭州市。
三、彭州模式的政府干预及其效果分析
(一)需求政策方面――控制需求
1、有序安排重建点位开工顺序,控制时段需求拥挤。福建省对口援建彭州市,福建省与彭州政府着眼于解决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条件,有计划、分步骤、高质量地持续推进恢复重建工作。在安排开工点位顺序时,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各方条件,分清轻重缓急,将巨大的建材需求量分散到各个时期,缓解了灾后极短时期内供需不足问题。
2、控制日常建设规模,支持农房重建。地震之后,彭州政府合理规划,以常规建设支持农房重建,控制常规建设的进度及规模,为保证农房重建有充足建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失为从需求角度着手,控制需求的好办法。
(二)供给政策方面――扩大供应
1、成立“特供办”,建立特供机制。震后彭州市及时成立了灾后重建建材供应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镇、村成立了灾后重建建材供应保障办公室(均简称特供办)。政策规定,水泥、砂石、矸砖等主要建材的出厂价格,一律控制在2008年5月31日之前的价格水平内(其中标砖特供价为每匹3毛3)。同时,要求企业必须有执行特供的场所和运输特供通道,必须完成当月特供指标。并根据建设需求要求各砖厂产能从60%到80%乃至100%作为特供卖给特供用户。此措施不但保证了充足的建材来源,同时引入了价格干预机制,使得施工者能够用特供价格购买建材,降低了建房成本,相当于市场价格和特供价格的差额全部补贴给了灾民,提高了居民的福利水平。
下面以彭州市页岩标砖价格情况来说明这一政策的效果(如表1):
从最后一行彭州市标砖当月市场价与特供价(330元每千匹)的比值数据可以看出,彭州市政府出台的特供政策保障力度大,尤其在标砖市场价格飞涨的2008年底至2009年初,当时市场价为500元/千匹的时候,市场价竟然是特供价的148%,或者说特供价低于市价34%。特供政策抽取了厂商一部分超额利润,避免了少数囤积居奇,投机倒把的人趁机发过难财。又使得灾民从特供办购砖相对于市场价来说节约了34%((5-3.3)/5),极大的增多了消费者剩余,提高了消费者福利有效的保障了居民的利益,使得他们在灾后房屋重建过程中免受标砖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2、政策扶持企业,保证建材供给。第一,帮助企业融资、贷款。震后为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恢复生产及扩大生产,政府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和灾后重建技术改造达产项目贷款贴息政策。第二,鼓励建设新生产线。政府积极支持新生产线项目加快建设进度,使能够在2009年3月建成投产,新生产线能增加标砖产能8亿块,有效缓解灾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第三,减税以补贴生产者。同时,彭州政府对技改20户墙材生产企业减免了增值税167万元,积极支持企业进行生产线技改和新建。第四,“开源”政策,充足原材料。随着矸砖需求的急增,对页岩的需求增加,原有开采点已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出现了页岩矿价格上涨的现象。为保证矸砖生产原材料的供应,稳定原材料价格,政府开放部分碳质页岩矿开采权。并实行限价供应,确保了矸砖生产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价格不上涨,从而稳定了矸砖的价格。上述扶持企业的政策,使得特供政策的执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损失得以相应弥补,防止特供政策抑制企业生产的激情与活力,保障了生产者利益。
下面以彭州市页岩标砖为例,分析扶持企业增加产量的效果(见表2)。
标砖市场价格2009年4月恢复到4.65毛一匹,环比下降5.1%,是2008年12月最高价的93%。这是由于彭州市政府积极帮助20余家受灾较重企业修复设施、设备,多方帮助企业争取资金,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问题,大力支持企业开足马力满负荷生产。2009年4月,新生产线建成投产,新增产能8亿标块,有效缓解了灾后重建建材供需矛盾。
3、采取“双证制”,使建材“留下来”。2009年10月底,针对灾后重建矸砖供给量暂时得不到满足,为了保证本地矸砖的供给的情况,以及本地矸砖的特供价远远低于外地矸砖的市场价格,防止利用此差价进行投机行为的情况,彭州市政府实施了矸砖运输“双证制”,严禁本地砖无序外运。这一政策使得建筑材料留在当地局部市场,保证了局部市场供应。在这一特殊时期,此政策发挥了很大的效用。另外,彭州市还根据统一安排,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基础上,按上级确定的支援价格,由市特供办出具准运证,每天调运60余万匹矸砖支援兄弟市县。
4、多渠道组织货源,使建材“走进来”。这一政策主要针对水泥货源,下面本文将根据彭州市水泥价格变化的数据对此政策效果进行分析。
总体来看,自从五月地震后,价格基本没有变化,环比变化比率1.6%左右,价格很平稳(见图1)。据我们分析,尽管在震后建材需求1增,但是水泥供给非常充足。
首先,成都市积极搭建灾后重建建材供需平台,多渠道组织建材货源。组织攀钢集团成都钢铁有限公司、都江堰拉法基水泥有限公司等四家公司分别与都江堰市政府、彭州市政府等及相应公司签订了《供需协议书》。此外,20户市内外建材企业承诺重点保障灾后重建建材物资供应。由此保障了包括彭州市在内的成都地区的水泥供给充足。
其次,彭州本地的亚东水泥厂也能缓解水泥需求。所以尽管震后需求急剧增加,水泥的供应仍然基本能满足需求,使其价格一致保持稳定,只在2009年年初上涨10元/吨(即1.6%),并且在四月份回落至原来的价格。
四、政府成功退市
笔者从彭州市委了解到,截至2009年6月,项目组前往四川特重灾区彭州调研时为止,彭州市市场标砖价格已经恢复到3.5毛一匹。截至2009年12月,彭州市68117户灾后农房重建工程已全部开工,完成61852户,完工率达到90.80%,市场砖价也基本恢复到特供价之下,农房重建的胜利趋于尾声,特供政策停止实施,放开所有的价格管制,将建材价格交由市场机制调节。宣告着政府对于建材市场特殊阶段特殊管制政策的结束。政府完成使命,成功退市。
五、结论
彭州市政府在建材价格管制上的行为,保证了建材市场运行的有效性,维持了市场秩序,稳定了建材的市场价格,保障了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从这次彭州的价格管制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其的成功主要原因主要有四个:第一,用特供价替代市价干预。没有直接进入市场干预价格,而是利用特供机制进行缓冲,使得市场并未受到很大的宏观政策的影响。这是彭州市市场干预措施的最大亮点,特供政策是一次创新,将政府的市场干预独立于市场进行,既保证了市场的稳定性,使建材价格未因为需求激增而产生大的波动,同时也保证了市场的正常运行,没有过多地受到行政力量的冲击。第二,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色指定有效政策。地震发生后,彭州市利用本地砖厂多、供给充足等特点,加班加点恢复砖厂生产,并限制砖材外运,保证了当地对砖的需求,为价格限制机制的实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三,实施有效,监督得当彭州市政府采取了包括成立专项检查小组,颁布禁运令等措施,保证了政府干预市场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彭州市政府建立重建信息公开平台,每日公布相关数据、进展情况,供市民监督。此项措施也保证了政府入市干预的效率和质量。第四,退市及时。当标砖的均衡价格逐渐靠近灾前水平时,彭州市政府果断退市,还给市场一个公平平等良好的交易秩序。这是彭州市成功的一大原因,价格管制如何退出何时退出一直就是价格管理实行中的一大难题,彭州市此次不但很好地解决着这个难题,还将退市后的副作用降低到最小,并未给使市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说,这次价格管制措施是相当成功的。彭州的成功例子也为我们政府以后进行市场管制里头那个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综上所述,在地震之后的灾区建材市场短期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成为了稳定市场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市场有自身调控这只无形的手,一般情况下,政府应该不予干预。然而在市场因为某些不可抗因素而出现巨大非正常波动时(即某种市场失灵时)就需要政府挺身入市,进行宏观调控。此次大地震之后政府入市的及时、成功和完成使命,自然的退市的例子极好地证实了本文开头市场失灵理论的观点。
参考文献:
1、肖林.市场进入管制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马昕.管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李会明.非市场失灵理论与中国市场经济实践[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6.
4、(法)萨拉尼耶.市场失灵的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5、罗伯特・S・平狄克,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China's current national policy, but also a complex system engineering.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we must carry 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ccupy half of higher education, having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practice, the students from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more likely to innovate and start up a business.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xplore the related education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the knowledg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guide entrepreneurs to master the necessary ability of entrepreneurial team build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corporate legal protection, macro and micro econom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
关键词: 创新创业;管理;财务;法律;宏观经济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management;finance;law;macroeconomics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241-04
0 引言
“全民创业,万众创新”将极大地激发全民热情,为中国人提供一个人人出彩的的机会,为中国两个一百年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创新创业仅仅有激情是不够的,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要落实到实处,创新创业才能开花结果。国家要发展,必须整体水平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实践较多,创业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因此,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探讨非常重要,“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有创业意识类、创业知识类、创业能力素质类和创业实务操作类4 种类型。”[1]本文主要侧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探讨。
1 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
1.1 创新教育与国家实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的昌盛,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德国的崛起,以及美国今天称霸世界,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支撑经济繁荣的核心力量是创新!
中华民族曾为人类文明写下过辉煌的篇章,古代四大发明,秦汉至南北朝及唐宋时期,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但文艺复兴运动,开创了欧洲科学文化的新纪元,近300多年,西方科技进步已将中国远远甩在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人才,创新创业教育重关国家兴衰!
1.2 欧美创新创业教育
欧盟创新创业教育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欧盟提出“里斯本战略”,欧盟及其成员国“将高校创业教育视为培养青少年创业精神、创造工作岗位和提升欧盟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2]欧盟成员国中的爱尔兰、法国、德国、西班牙及今年脱欧的英国等走在前列,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但与美国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相比,欧盟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很大差距,且各成员国之间也存在差异。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始于1947年,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直至研究生阶段的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涵盖了从理论教学到创业实践的几乎所有领域[3]。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百森W院学生的商业课程和斯坦福“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本世纪初的“考夫曼校园计划”,使得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高校各专业得以普及。
1.3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始于1998年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2010年5月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以此为标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在著名本科院校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等已颇具特色,但总体来看,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尤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教材、师资及创新成果转化等存在诸多不足。
2 创新创业能力培育
“个人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结构越合理,创造力也就越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4]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教育,进行能力培育。创业团队管理、财务管理、必要的法律知识、宏观经济学知识及创新方法等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知识,并要进行培育,转化为能力。
2.1 创业团队管理
管理就是通过他人的努力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涉及很多方面,但对于创业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掌握创业团队管理知识。“大将军岂可手下无兵”。创业者建设成功的团队需花费很多心血,也需用心考虑。
2.1.1 选择合适的人员
首先要清楚你的下属是哪些人,并认真了解他们。为了解你的下属,要认真地与每个人沟通,了解其的特长、性格、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将他们进行分类。一般会分为四种情况,如图1所示。
第Ⅰ象限的人,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但能力比较低,这些是你应该帮助的人;
第Ⅱ象限的人,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力也比较强,这些是你应该重用的人;
第Ⅲ象限的人,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但能力比较强这些人最值得你关注,因为他们可能给你的部门造成相当大的麻烦,如果你无法让他们认同企业的价值观,一定要在一个月内将他们调离你的部门;
第Ⅳ象限的人,既不认同企业的价值观,能力又比较低,对这些人,应该毫不手软地立刻让他们离开公司。
还有一种人,可能是你的前辈,或者性格狂傲不羁,对你很不屑,根本不把你放在眼里,对这种人该怎么办?李开复就曾遇到过这种情况,向老领导请教,得到的答案是:必须尽快,最长不要超过一个月让这种人离开,但是一定要做好安抚工作,给予适当的补偿。
2.1.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组建创业团队时,还需了解公司中非正式组织,清楚非正式组织对部门有正向和负面的影响,并加以正确引导。组建团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鼓舞团队士气。通过精心设计形式多样的会议,也可以辅以部门集体户外活动,娱乐活动,部门聚餐等来增进成员间的了解,最重要的,要在这个过程鼓舞士气。麦克阿瑟将军说:“出色的军队中应该有一种‘节奏’、一种整体感、一种本能的、内在的精神力量。”[5]
第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团队成员可以进行适度的竞争,但合作更加重要。作为创业者,其态度将决定公司文化,鼓励团队作战,让团队成员了解工作重点、必要的资讯,使他们有归属感,而不是感觉被组织冷落、抛弃和遗忘。
第三、培养团队的敬业精神。培养敬业精神,首先应让团队成员明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为此自豪;其次,让团队成员了解集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时间表,激发团队成员的荣誉感、责任心,让团队成员都能为集体的工作全力以赴。
2.1.3 建设战斗团队
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团队。高亚(2010)在《主管手册》一书中,对团队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了精辟的分析[6]:
第一阶段,是团队的“非独立”阶段,此时团队成员需要相互认识和了解,需要召开会议、布置工作、决定工作的先后顺序、完成时间等;
第二阶段,是团队“争取独立”的阶段,团队成员与主管会在工作中产生冲突,这时要关注:①谁开会迟到;②谁对你布置的工作不够重视;③谁对你抵触或反抗;④谁听你讲话的态度不够尊敬等。这些行为都是在向你的领导权挑战,几乎每个团队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只要你坚持不懈,给下属充分的自,掌握好决定权、监督权,把握好大局,这个阶段很快会过去;
第三阶段,则是团队盼望已久的“独立”阶段,团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和行事原则,可以有效运作了。团队成员互相帮助、相互依靠,在工作中产生了共同的感情。此时,你可以少行使一些决定权,多给团队成员一些自,并清楚每个成员都在积极参与。
当以上三个阶段顺利度过后,你的团队就会达到最高的境界――“相互依存”。此时团队成员们处在最佳状态,彼此既注重工作,又注重人际关系,你也成了团队中的一分子,团队成员形成了强烈的紧密感。作为这种团队的成员,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意气风发。这时,你的团队就可以无往而不胜,成为特别能战斗的团队了!
2.2 财务管理知识
2.2.1 培B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虽然创业者不必学会做账,但必要的财务知识是需要的,要能看懂有关财务报表,如现金流量表、损益表及资产负债表等。
创业者无法每时每刻监督每笔收入和支出,现金流量表则可帮助创业者清楚地了解现金是如何进出的。如果财务人员收支表的会计科目不够详细,创业者可通过查原始单据了解清楚。损益表是企业一个会计年度的盈亏表,通过此表可以清楚地知道企业一年盈利多少或者亏损多少?直接成本或综合费用是否还可以降低?
资产负债表主要分析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安全。每个行业安全负债比例不同,创业者可以通过与行业平均负债率比较,清楚企业的风险。企业破产不仅因为资不抵债,更多的时候可能因为到期债务不能偿还。短债长投,或者短债一次借款过多,可能都会为企业带来破产的风险。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创业者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谨慎投资,投资失误也是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之一。
2.2.2 掌握财务管理知识
创业者除了掌握财务报表外,还应掌握一些财务管理知识。譬如,货币的时间价值、投资分析主要方法等。货币的时间价值是要计算复利,主要观点今天的1元钱永远比明天的1元钱值钱。创业者要明白任何借款都是有成本的,所以借款之前应该清楚到底需要多少资金?如何借款成本最低?
2.2.3 掌握投资分析工具
创业者必须掌握必要的投资分析工具,如投资净现值分析(NPV),投资回收期分析、盈亏平衡点计算等。计算NPV的问题是贴现率如何确定?投资周期如何确定?盈亏平衡点计算,往往理论上分析的是单一产品销售,但企业一般都不会是单一产品,销售数量也不同,到底如何计算企业实际盈亏平衡点?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将在其他文章中详细阐述。
2.3 企业法律保护
创业者的法律风险远远大于普通劳动者,作为创业者,无论为了保护自己,还是保护企业,了解相关的法律是非常必要的。
2.3.1 掌握相关的法律
创业者需要了解的法律主要有《公司法》、《刑法》、《合同法》、《税法》、《劳动法》等。“公司是企业法人,有独立的法人财产,享有法人财产权,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7],同时,公司应具有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能力,即公司应守法经营,如果公司的行为触犯法律,将受到制裁,并且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公司的主要负责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演员刘晓庆成立了晓庆公司,并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虽然公司日常管理由其妹夫、妹妹负责,但2006年7月由于公司偷税漏税金额巨大,且刘晓庆无法证明自己确与公司偷税漏税无关,北京市公安局依法逮捕了她。
有些不法分子,为了掩盖其真实身份,或为了掩盖其罪恶,虽然其实际操控公司,但往往让他人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公司的总经理等,一些年轻人不知深浅欣然接受法定代表人、公司总经理的虚名,并以为得到重用而沾沾自喜,岂不知已在自己身边埋下了定时炸弹。如果实际控制人利用公司犯罪,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或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也将受到法律制裁。所以,当我们无法控制公司业务时,千万不要图公司主要管理者的虚名。
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一定要认真研究《刑法》中涉及公司犯罪的法律条款,认真研究《公司法》中公司的法律责任,以免无意中触犯法律。
2.3.2 认真制定公司章程
如果创办公司,公司章程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法律文件,但由于国人法律意识淡漠,实际上很多公司对公司章程的制定、修改并不重视,往往是从工商局拿一份公司章程样本抄下来,应付工商注册。结果,一旦公司股东之间出现矛盾,可能会因此给有的股东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公司章程制定的依据是《公司法》,但同时遵循法人自治原则,即在不违反《宪法》和《公司法》的前提下,公司股东制定的公司章程应是全体股东的真实意思表达,是公司的最高法律文件。公司章程对公司、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具有强制约束力,所以公司章程的制定是非常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分析、字斟句酌。
公司章程除按《公司法》的要求记载相应的事项外,最重要的内容是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这也是股东之间博弈的焦点。
2.4 宏微观经济学知识
宏观经济与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汇率、利率、税率、失业率、GDP、价格指数(CPI)、股票价格、房地产价格、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宏观指标几乎与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2.4.1 微观经济学由来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即新古典经济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微观经济学的鼻祖。1776年,亚当・斯密经过十年的思考,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即著名的《国富论》。他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道:“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他说:“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去敲钟,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英国女王接受了斯密的建议,在斯密思想的指引下,英国、西欧、美国经济繁荣了整整150年。
2.4.2 宏观经济学由来
1929年爆发了空前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股票崩盘、工厂倒闭、银行破产,经济长期处于大萧条状态。这时人们不禁要问:那只“看不见的手”哪儿去了?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即著名的《通论》。凯恩斯说,“看不见的手”无法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必须用“看得见的手”,即国家干预经济,才能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等问题。《通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从微观走向宏观,所以,凯恩斯被称作宏观经济学的鼻祖。
凯恩斯的思想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又一次繁荣。自二战之后,西方各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政府开始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
“宏观经济究竟在研究什么?宏观经济是研究经济总量和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总的经济增长率、总的就业率、总的价格指数、税率、利率、汇率、经济周期等”[8]。
2.4.3 凯恩斯经济模型
凯恩斯的经济模型中有四个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追求总的供需平衡,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总供给=消费品+储蓄+财政收入+进口=C+S+T=M
总需求=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C+I+G+X
但实际生活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大部分时间是不平衡的,并且,宏观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宏观经济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2.4.4 宏观经济指标
宏观经济指标主要有汇率、GDP(国民生产总值)、物价指数CPI等。
“汇率是宏观中的宏观。通过它,几乎可以折射出一国经济的全部问题。”[8]郎咸平教授说:“汇率是各国政府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而绝不仅仅是教科书上讲的,汇率是两种货币交换形成的一个比价。
2005年7月21日,中国开始汇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8.2765,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7.0大关,人民币累计升值达15%,2013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0969,人民币累计升值达26.3%。2006年到2015年,人民币持续升值9年,最高上涨32%。
但自2015年,人民币兑美元不断贬值,尤其2016年10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连续走低,创下8年低位,2016年11月25日报6.9168,2015年至2016年,2年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跌幅达近10%。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其实与国人生活息息相关,譬如房价。当人民币处于升值通道时,国际游资不断进入中国,而每进入1美元,就要按照汇率比例印制相应币值的人民币,人民币超发,商品没有增多,货币发行量大于国内商品价值总和,结果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对外升值,但对内贬值,房价上涨不可避免。
同樱当人民币处于贬值通道时,国际游资会逃离中国,每逃离1美元,中国人民银行就要按照汇率比例收回相应的本币,理论上,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应该相应地贬值,房价应该走低,但由于土地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卖地热情极高,尤其经济下行时,地方政府卖地获利热情更高,所以,2016年中国房价还在暴涨。
近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那么,什么是经济增长即GDP(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长就是一年之内,这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扩大了多少。譬如我国2015年GDP是7.5%,就是说2015年,国民生产总量比2014年增长了7.5%。具体来说: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刺激总消费,加大总投资,鼓励出口。
GDP是一个国家财富的象征,人均GDP是一个国家公民平均财富的象征。美国的GDP约是中国的9倍,但美国仅有2.5亿人口,美国人均GDP是中国人均GDP的40倍。
物价指数CPI是衡量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关系的重要指标。当价格指数向上升时,经济开始回暖,总需超过了总供给,通货开始膨胀了;当价格指数下降时,经济开始变冷了,这时总供给超过总需求,通货开始紧缩了[8]。
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平衡时,国家就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两种: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财政转移支出等;货币手段主要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等。
当相关指标变化时,必须清楚政府是增加总供给,还是刺激总需求了。宏观经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或个人只能顺势而为。结合经济实际状况,宏观把控大方向,微观关注市场变化,良好的运用宏微观经济,促进企业发展。
2.5 创新创业应用能力培育
2.5.1 站在巨人肩上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1687年,牛顿发表了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篇论文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牛顿力学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事实上,牛顿是站在伽利略,哥白尼,开普勒、笛卡儿这些科学巨匠的肩上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从事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创业者,希望大家认真读读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及著名科技史专家,英国学者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其实很多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都是通过类比或者演绎推理等方法获得的。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也是中国科技史的里程碑式巨作。
2.5.2 学习标杆企业
对于其他行业的创业者,认真研究标杆企业,仔细研究行业楚翘的盈利模式,认真做好PEST分析和SWOT分析,了解行业宏观环境,明确自身优势、劣势、机会及风险,从而准确定位目标客户,制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DELL电脑主要通过定制服务盈利,DELL公司根据客户个性化订单迅速组装电脑,并完成配送,很多人对此不屑,认为DELL公司没有任何科技含量,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每年都会与DELL公司的创始人戴尔聚餐,比尔盖茨说:DELL订制服务的商业模式就是DELL公司最伟大的创新。
3 结束语
创新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美国已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我国应该从小开始培育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学制短,如何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学习创新创业知识,同时注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接地气的能力,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对创新创业者有所帮助。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兆信,赵国靖.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1).
[2]王志强.一体与多元:欧盟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14(4).
[3]周海涛,董志霞.美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6).
[4]胡旭微.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素质能力知识结构研究[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4).
[5][美]赖瑞・杜尼嵩,著.陈山,译.西点军校领导魂[M].花城出版社,1998.
[6]高亚.主管手册[M].中国致公出版社,2010.
在分析问卷调查需求大数据基础上,以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和产出最大化理论耦合指导下,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关键词:
需求理论;经济博弈论;产出最大化理论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各界围绕“优质师资”争夺而产生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教师、学生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升温,围绕“优质教育”产生的供需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学前教育“入园难”现象普遍;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家长热衷于“重点”学校,致使这些学校“一座难求”而“二、三流”学校面临生源紧张的生存压力。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制约了各地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当前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制约着长远发展,给各地整体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上述问题,追本溯源,在于高校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环节脱节。鉴于此,本文从教育生态学的角度,以需求理论为切入点,以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对接改革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归纳等研究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高等教育、高中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初中、小学)、学前教育四个教育阶段,高校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中小学现有教师资源配置两个角度,在充分调研论证高师院校专业设置与基础教育阶段师资需求现状基础上,运用产出最大化理论和经济博弈论,寻求有效合理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与对接模式。旨在不大幅度增加师资培训投入的前提下,对高校师范专业现有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在职各阶段已有教师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有效提升教育投入的单位产出,扩大“优质教育”的普及面与影响力,彻底解决“优质教育”供需双方的矛盾,总体提高我国教育质量,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现状
纵观当前学界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据中国知网1979-2015),仅有单永志[1]就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展开了初步探讨。
三、理论基础
需求主要指“希望得到的东西和现存状态之间的差距”[2]。需求一般包括两个层面: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指社会、国家需求。社会、国家需求主要是指国家和地域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需求,本文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优质师资的需求;微观层面主要指个人需求。个人需求主要是个人为追求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而产生的个体发展的需求,本文主要是指学生目前现状与其期望之间的差距。在本文研究中,根据需求群体的需求迫切程度(而非宏观微观层面,亦是为了突显当前研究的人文重点与民生特色),将诸多需求群体分成两个序列:社会(中小学家长,本文研究需求主体均包括学前教育阶段,下不一一说明)、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这三个需求群体为第一序列,着重其需求诉求的反映;高师院校发展需求为第二序列,着重其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需求理论“接地气”,反映基层各群体的基本诉求,是本文前期问卷调查和后期理论模型诞出的核心理论。
博弈论是解决两个或多个理性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及均衡问题的理论[3]。它通过把决策主体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理性化、抽象化,实现精确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从而使决策和抉择过程更加科学化,主要指博弈主体之间所开展的博弈过程,即博弈主体在“策略空间”,作为“理性参与人”在多个策略中选择及实现对自己利益最大化方案的可能性。在我国高校师范专业及课程设置领域,博弈主体多种多样:社会、用人单位(中小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职能部门、师范专业开设院系、师范生等博弈主体。产出最大化理论就是在既定单位投入的前提下,通过统筹安排、优化组合,发挥既定单位投入的最大功用[4],简言之,就是获得单位投入的最大收益率。博弈主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决定了各个利益主体不能站在全局统筹的角度,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因此,需要产出最大化理论起统筹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社会(中小学家长)、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和师范生三个需求主体,来研究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问题。首先阐明此两种需求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见下图:从图1可以明确看到二者之间存在重叠部分,且这个重叠部分面积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变化。重叠部分面积越大,则说明社会和中小学校作为需求双方在优质师资方面的认同度越高,反之则越不理想。
四、问卷调查
本文在调研论证阶段,通过在高校师范生、中小学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等形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第一手资料。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社会各界反映强烈的“优秀师资缺乏”这一社会热点与矛盾设计,主要包括高校师范生卷、中小学学生家长卷和用人单位(中小学校)卷三种,主要从高校师范生课程设置、用人单位代表的社会需求、中小学学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等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设计,问卷采用五级评分法,然后辅以在一定范围内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扩充资料,接着运用统计软件SPSS和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分析统计结果的基础上,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归纳等科学研究方法,对数据分析、总结;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同时辅以与家长座谈的形式,收集社会反馈信息,得出破解教师教育改革难题的动态模型。问卷内容及数据见如下系列表:调查显示,普通小学99.9%的家长认为小学阶段属义务教育,不应收取任何费用;同时93.5%的家长在选学校时,考虑收费问题(这里的收费主要是额外的赞助费,一万到几万不等)。可见跨学区就读费已成为困扰家长的一个问题,也是资源不均衡分布造成的一种畸形社会现象。
五、高师院校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高师院校专业设置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高师院校开设课程严重脱离现实需求高师院校所开设课程“老、旧”,严重脱离现实需求,尤其是脱离基础教育阶段以中小学校为代表的用人单位需求,造成尖锐的社会教育矛盾:一方面是优秀公立学校“倍受青睐”,另一方面是办学质量稍差、社会影响弱的公立学校“门可罗雀”,同时给私立学校异军突起留下广阔空间。但私立学校办学也产生两个极端:一是具有优质师资的私立学校学费极高,而师资力量薄弱的私立学校则面临与“二、三流”公立学校一样的命运。
(二)大学生攻读学业课程积极性受到影响由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不合理,传统设置的专业课程“沿袭”现象严重,甚至有些课程几十年不变,基本体现不出设置该门课程的初衷。而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不仅对新课程充满求知欲,而且已认真考虑当前所学专业课程对日后就业的作用及影响。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严重失调我国各地诸多高师院校基本都是把教育实习作为毕业生一门课程,加之重视程度不够,操作不规范,使之基本流于形式,而开设理论课比重过大,造成毕业生就业后实战能力不强,大多用人单位基本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在招聘新人后,直接先开展“岗前培训”,待职场新人实用能力提升后再使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高师专业培养体制滞后于时代的尴尬。
六、基础教育需求现状
在问卷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优质师资急缺优质师资急缺,不仅优质教育师生比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就连中国各级教育机构所有教育资源的各种师生比也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网上收集相关数据引用)。该问题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必须从优化高师教育人才培养、加大基础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对接、壮大各级教育师资队伍上下真功夫。
(二)课程开设“少”、“旧”,良莠不齐当前基础教育各级各类机构开设课程主要依据自身所具有的师资力量,很难严格实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育部2011-10-08)》所严格规定的课程开设标准及门类。经与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座谈得知,他们之所以“就地取材”,主要在于长期积累造成的相关课程师资比例严重失调,且扭转乏力:高师院校批量培养的毕业生,只能够改变部分基础教育课程师资缺乏窘境,而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社会与学校需求呼声极高的新型课程,却如“隔靴搔痒”,爱莫能助。该问题的关键有二:一是基础教育阶段需求未能及时反馈到高师院校;二是高师院校太过于注重基础理论课程的开设,而基本忽视了实用能力培训课程的开设。
七、对接分析与讨论
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接的关键,在于占需求群体大多数的基础教育所代表的社会需求。该需求群体诉求的顺利解决,可以从根本上充实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的办学实力,提升其社会影响力与知名度,缓解社会各界对优质教育追求的压力;同时也会大大提高高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满足高师专业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及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有助于高师院校提升其办学社会影响力,助力高校突显为国家培养建设者的社会服务功能。具体建议如下:
(一)以互联网络为依托,开发多方教育需求及课程设置平台系统平台设置以基础教育阶段用人单位需求为轴心,尽最大可能拉近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与高师专业课程设置距离,从需求群体的不同视角,凝练基于满足各级教育需求的高师专业课程开设体系。
(二)优化高师院校理论课与能力培训课比例大幅度缩减高师专业理论课程开设比例,大规模增设针对实践各个环节能力培养课程,确保高师专业毕业生在就职后能够学以致用,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优质师资的迫切需求。
(三)引入监管阳光,加大各方监督加大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课程对接改革的监督力度,同时引入社会监督力量,用社会需求群体监管的阳光,确保该项改革落到实处。
(四)突出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职能高等院校在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建设大潮中,应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接触社会,满足社会对建设者的实际需求,更好服务社会,彰显教育的社会功用。
(五)设置教育改革监督系统,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确保统筹教育改革在“阳光”下健康运行当前不同教育阶段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战”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且步步升温,除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与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对接存在严重脱节外,“优质教育”供需双方信息和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社会各界处于被动合作地位,亦是一直接原因。由于教育信息的获取和建议反馈渠道不畅,造成以学生家长为典型代表的社会各界不了解自己所处区域的当前教育格局,因误解而升级教育矛盾。教育教学改革,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为确保改革举措不走调、不变味,落到实处,须通过设置教育需求信息交流与监督系统,全方位接受教育改革各方、尤其是社会各界的“阳光”监督,逐步实现各方教育信息享有权和话语权的对等,保证教育教学改革和谐运营,健康发展。此举亦有利于调动教育改革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争取社会各界对基础教育阶段“入学难”、高等教育阶段师范生“就业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与支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教育合力,为降低教育成本、以最小成本博取最大教育教学质量产出提供监管保障。
八、模型描述
在需求理论驱动、博弈理论支撑、产出最大化理论统筹指导下,前小节单视角结论可耦合表达为:首先以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为基础,运用教育需求征询系统,有力拉近双方趋同率,在第一层级实现双方需求趋同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将该需求信息暂时存储,等待与师范生学业需求信息再次求同;接着通过该征询系统,将师范生需求与已存储的社会/用人单位信息求同,将三方趋同需求信息反馈至高师院校,助其制定基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培养针对满足基础教育阶段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两次、三方需求信息求同过程中,全程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至此,本研究成果模型诞生,简称“阳光-花-盆”模型。本模型采用教师教育课程于基础教育课程对接开放式动态设置形式,摒弃传统教师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效性差的缺点,引入需求机制,实时收集、反馈社会及中小学的需求信息;同时该系统是动态的复合系统,其中各个专业课程设置组成部分既可独立运行、又可复合运行,动态发展,实时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顺应发展潮流。
九、结语
本文研究着眼于解决高校师范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各界对各地中小学“优质师资”需求脱节这一关键问题,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得出实用性与可操作性俱佳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动态体系,以最小的教育投入,博取单位教育的最大产出,从宏观上符合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理论来自实践,正确理论对实践有指导推动作用”这一基本辩证法思想,顺应了时展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期待学界专家的批评指正与各级教育领导主管机构及大中小学校的肯定与采纳。
参考文献:
〔1〕单永志.浅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作用[J].教育探索,2010,(1):53-55.
〔2〕Berwick,R.NeedsAssessmentinLanguagePro-gramming:fromTheorytoPractice.InJohn-son,R.K.(eds.).TheSecondLanguageCurricu-lum.Cambridge:CUP,1989.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 农机 补贴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1概念界定
2004年农业部的《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中指出国家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具给予的补贴,被称为农机购置补贴。其实质是国家为扶持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利用财政力量,通过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对相关农机用户在购置农机具时进行财政上的优惠和价格上的补贴行为。
2农机补贴理论
2.1经济学角度中的农机补贴理论
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看,亚当・斯密是规模经济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指出:“劳动生产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斯密以制针工场为例,从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揭示了制针工序细化之所以能提高生产率的原因在于:分工提高了每个工人的劳动技巧和熟练程度,节约了由变换工作而浪费的时间,并且有利于机器的发明和应用。规模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农机补贴经销商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农机补贴经销商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农机补贴经销商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将会促进农业技术的革新,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2.2改造传统农业的国家干预理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不仅会给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的农户带来利润和效用,还会为其他非农产业部门提供生产资料。作为一种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除了能够提供相关农产品以外,还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意义,此外,农业还具有调节气候、精华空气、保护物种、发展旅游及文化等多种功能。但农业的诸多好处难以用货币做出精确的衡量,因此,农业便难以以一个具体的标准向社会其他部门索取补偿,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农业的相关功能无偿地外溢到社会生产的其他部门中去了,即农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农业是一个自身与自然相交换、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部门,同时,也是最容易被资本所抛弃的部门,因此,发达国家为避免农业投资不足,一般通过实施高额补贴来弥补市场失灵。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倡国家干预理论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攻击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短期内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小变的,而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人们倾向于将大部分收入储蓄,而不是投入到消费领域,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产生,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难以实现自动均衡。所以,凯恩斯主张以敢于理论取代亚当斯密主张的经济自由主义,国家干预理论最大的特点就是主张适当的财政赤字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使市场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对于农业这一基础性产业,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以弥补市场资本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保障农产品供给的自己性和稳定性,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
2.3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农业规模经营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农业生产要素(劳动、资金、土地等)通过邮寄组合获取最佳产出的经营状态。土地是农业生产重要的物质基础,占有一定数量土地并且有效利用是农村家庭生产方式的重要保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降低的情况下,仅依靠人工劳动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是不可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因此,建立在市场机制调节基础上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方式应运而生。以种植业为例,在保证土地生产率提高的前提下,使每一个劳动力经营的土地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实现劳动生产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最优组合。而从技术经济管理的角度来看,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土地规模与机械、劳动力规模相适应,能够充分发挥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生产潜力,降低单位农产品生产的活劳动成本和固定生产成本,取得相应的规模收益。同时,没有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投入与使用,规模经营也无法 展,更无法较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4制度经济学中的农机购置补贴理论
缺乏有效的制度环境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是山区普遍面临的经济增长难题。由于经济激励的环境制度尚未形成,山区传统农业部门中的生产、分配仍保持着自然经济的特色,农业劳动力不具备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流动的驱动力。制度环境及其安排难以保护人们的经济自由,缺乏能够进行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因此,除资金、技术等难题需要解决以外,制度创新的任务更为艰巨,其解决的关键在于通过激励机制的安排,将传统部门的生产要素引入到现代生产部门,并使其彻底解放出来。政策是制度的具体化,在某种程度上来讲已经替代了部分本应属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直接目的在于调节社会经济关系,任何一种政策的运用,都可能引起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农村经济政策问题讨论的重点,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取消农业税,二是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农机购置补贴便属于直接补贴中的一种。事实上,无论是在时间还是空间上,一项新的制度安排是无法做到普遍均均受益的,政府作为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中的中立组织,应以大多数人的偏好为基础,调节各方利益冲突,使制度供给真正成为公共选择结果。
在西方国家,商标资产(Brand Equity)一词于80年代被广泛使用,然而对它的界定迄今仍是众说纷纭,多数学者倾向从使用某一个商标与不使用该商标时,消费者对某一个特定产品或服务的不同反映这样一个角度来考察商标资产。例如,法奎汉(Farquhar,1989)将商标资产定义为“商标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功能目的附加价值或附加利益”。商标给消费者提供的附加利益越大,它对消费者的吸引就越大,从而商标资产价值就越高。美国学者凯勒(Keller,1993)则将商标理解为消费者由于拥有关于某一商标的知识而对该商标的营销活动所具有的差异性反应。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肯(Aaker)教授认为,商标资产是这样一种资产,它能够为企业和顾客提供超越产品或服务本身利益之外的价值;同时,商标资产又同某一特定的商标紧密联系,如果该商标文字、图形作改变,附属于商标之上的财产将会部分或全部丧失。
一般而言,商标资产是通过为消费者和企业提供附加利益来体现其价值的。成为一种资产的商标,不仅有助于消费者解释、处理和贮存大量与该商标和该产品相关的信息,而且会大大增加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该产品的信心。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对某一商标的品质感知以及由这一商标所产生的联想、想象都可能极大地提高消费者在产品使用中的满意感。基于对消费者的价值和吸引,有影响力的商标将通过一系列方式为其提供附加利益。比如,由于消费者对商标的熟知与好感,企业的营销活动会更为有效;企业在与零售商和供应商的交往中可能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借助商标的影响,可以更加有效和成功地推出新产品和进入新的市场;比竞争对手获得更高的边际利润等等。总之,有影响力,或资产价值大的商标能使企业减少由于市场变化引起的不稳定感和风险感,增加产品未来的获利能力。
商标资产给企业带来的附加利益,归根结底来源于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和感召力。就实质而言,商标资产反映的是商标与顾客(包括潜在顾客)的关系。顾客关系之所以重要和具有价值,根本原因在于,在现代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发展顾客关系需要很大投入,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起来,又能保证企业在未来获得一定的回报。
商标资产所反映的顾客关系不是一种短期的关系,而是一种长期动态的关系。如果消费者对某一商标没有任何了解,完全是在随机或偶然情况下选择了该商标,并且在事后对该商标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商标与顾客的这种关系只能算是一次性的短期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增加产品的未来销售没有潜在实质性意义,因而不应归入商标资产的内容。
商标与顾客的关系既存在广度上的问题,也存在深度上的问题,这两者均应纳入商标资产的考察视野。所谓顾客关系的广度,是指商标在多大范围内被多少人所知晓,它可以用商标的知名度或知晓率来反映。顾客关系的深度是指顾客对商标的了解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商标的总体印象与看法,如对商标的信念、态度、偏好等。顾客关系的深度可以通过对顾客的忠诚度、品质感知程度、商标联想等方面的测度反映出来。顾客关系的广度与深度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又存在着各自的内容、特点与发展规律。前者反映商标的影响范围,后者反映商标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和消费者对商标的依赖程度。有较大知名度的商标通常对消费者具有较大的感召力,但这并不是必然的规律。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彼此竞争的商标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各个商标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或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能力可能差别很大。同样,商标即使对消费者有很大吸引力,但如果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里被人知晓,商标的获利能力必将受到限制。
综上所述,商标资产可以界定为:附着于商标之上,能够为企业在未来带来额外收益的顾客关系。 二、研究商标资产的意义
(一)“商标资产”较“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具有更为深邃的内涵和更为广泛的适用性。 应当承认,近几年关于“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的研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至少可以说,这些研究对于唤起企业的名牌意识,对于推动、指导地方、企业创名牌产品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然而,这类研究带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第一,具有就事论事之嫌,难以有理论上的突破。无论是“名牌产品”还是“驰名商标”均带有太多的“地域性”和“相对性”成分,这些概念在数量上难以把握或从本质上而言不属于定量描述的概念范畴。第二,适用范围相对狭窄。[/b]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毕竟只是少数企业为之追求与奋斗的目标。对于绝大多数企业,其产品很难成为名牌产品,这些企业也不一定将其产品定位于名牌的位置上。关于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研究成果对于那些不以创“名牌产品”为追求目标的企业虽然也有指导和启发意义,但这种指导和启发毕竟带有较多的间接成分。第三,“名牌产品”也好,“驰名商标”也好,更多反映的是产品或商标已经有名这一结果,对商标从无名到有名这一过程相对而言没有予以强调,从这一意义上,这两个概念均具有静态的性质。
商标资产这一概念不仅能够对“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予以更加深刻的刻画,而且它本身就会有从数量上把握的意向,是一个可以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界定的学术用语。不论何种企业,只要使用商标,并为之进行投资,都可逐步使之成为一种资产。不同的是,由于不同企业在投资力度、投资方式、所处市场等方面的差异,商标资产在不同企业间的发展会存在不平衡,即在量上存在差别。如用商标资产这一术语表述的话,“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无非就是资产数量比较大或特别大的产品或商标。用“商标资产”来重新界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概念,有助于把商标问题与商标现象的研究引向深入。
(二)商标资产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尺度。
在现代消费品市场上,营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在很多情况下,广义的营销投入(包括市场调研、新产品开发、营销网络建立、广告、促销、销售费用等)远远超过了产品的制造成本。营销投入中,一部分是服务于当前的交易实现,另一部分则是着眼于与消费者的未来交易。从理论上说,前一部分营销投入应当作为当期费用进入成本,其规模取决于营销的数量或水平;后一部分营销投入则在未来时期对销售实现产生影响,应归入长期投资的范畴,其规模取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以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多方面的因素。
很显然,营销投入中的短期与长期投资部分,应当有完全不同的预算方法和绩效考核指标。现实中,由于长期投资与短期投资是混杂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在营销投资力度与效果的指标体系方面,长期投资部分完全套用了与短期投入部分相同的预算和考核办法,结果,常常出现长期营销投资严重不足,或以短期投资挤占长期投资的局面。商标资产,体现了商标在消费者中的声誉和影响,这种声誉和影响是企业对市场进行长期投资,把消费者作为资源开发的结果。因此,它为企业的营销投资,尤其是营销投资的长期投入部分的绩效考核提供了新的衡量尺度。将这一绩效衡量尺度与我们所熟悉的当期销售量、当期利润等指标结合起来,就可以对营销投入的力度与效果进行更全面的衡量。更重要的是,可以使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突破“短期”和“近视”的局限,进入长期高度的视野,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三)研究商标资产有助于丰富、发展消费者需要与选择理论。迄今,经济学文献中关于商标的论述较少,较零散。
而且,经济学家在论及商标问题时,主要是从商标资产对企业、产业和交易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至于商标资产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基础是什么,如何对它有效利用和管理等几乎没有触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后一类问题涉及到消费者在商标层次上的偏好与选择,而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对此只是提供了一些较为抽象的解释。微观经济学在分析消费者选择行为时,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作出说明的;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是消费者的偏好,它为什么呈这样或那样的形状,被假定取决于非纯粹的经济因素。这实际上将价格和收入以外的其它影响消费者选择行为的因素,统统归入了以无差异曲线反映的消费者“偏好”这一范畴中,由于“偏好”在经济学上得不到说明,被假定为既定的,所以,微观经济学未对商标选择行为提供令人满意的解释。 研究商标资产,恰恰要研究消费者为什么和如何对某一或某些商标产生偏好与忠诚,为什么愿意与特定企业或产品建立长期的交换关系。从这一意义上,研究商标资产,对发展、完善经济学关于消费者需求与选择的理论,具有重要价值。 三、商标资产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商标的起源及商标由简单的识别标记发展为重要无形资产的历程。
商标使用虽然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但商标作为一种为社会所认可并受到法律保护的资产则只有100多年的历史。商标为什么能够成为资产?它为什么是在19世纪中下叶,亦即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革命之后才确定其财产地位?这是两个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其答案,恐怕只有从商标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寻找。
商标最初是基于将本企业产品与竞争产品相区别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本身是一种标记或符号,表明使用某一标记的产品是由某一特定个体或组织制造或销售的。因此,识别功能是商标最基本的功能。商标同个人的名字一样,在没有同具体的标记对象结合之前,它只具有语源或辞源上的涵义。但当它与特定产品结合后,它就成为这种产品的观念上的替代物,慢慢地就具有其标志对象所赋予的内涵。如,提到“健力宝”,我们会想到与这种运动饮料相联的信息,它的包装、色泽、口味、价格、消费等。当市场交换范围狭窄、产品选择余地比较小、产品本身并不复杂、购买风险不大的情况下,这些信息对供需双方或许并不重要,或者虽然重要,但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不是很高,此时,商标的信息功能或信息传递的功能得不到充分体现,商标的资产价值也就得不到承认。只有当商标所传递的信息对供需双方具有特别意义和价值的时候,商标才会真正实现由标记到资产的转变。商标的识别功能与信息功能是商标由标记到资产的转变的内在基础,而重视信息的价值与作用所要求的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构成了实现这一转变的外在条件。历史的考察是否能得出同样的结论,正是需要予以探索的一个领域。
(二)商标资产构成及商标资产在财产上的地位。
商标资产是一种什么样的资产?它由哪些部分构成?有何特点?各构成部分关系如何?商标资产为什么重要?与其它资产相比它的地位如何?它呈现或即将呈现哪些发展趋势?这是商标资产研究中应当回答的另一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回答关系到能否从定性层面对商标资产予以深刻的把握。例如,美国学者阿肯(David Aaker)提出商标资产是由商标知名度、商标认知质量、商标联想、商标忠诚、附着于商标之上的专门财产五个部分构成。姑且不论每个部分的测度问题,仅仅考察这五个部分彼此之间的关系,恐怕就需要作大量的实证研究。
(三)企业发展商标资产的动因。
哪些因素和力量促使企业在商标上投资,对不同企业、对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存在差异。在研究这一问题时,需要区分企业投资于商标的直接动因与间接动因。直接动因是指最表层的促动力,它能够解释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在产品发展的不同阶段商标投资的重点与差异,它使商标资产投资方式呈现差异化。间接动因则是潜藏在商标投资行为更深层的原因,它阐明是一种什么样的共同力量驱使企业从事各式各样的商标投资活动。促使企业投资于商标的直接动因主要有:追求市场份额的增大、抵御竞争者的攻击、强化对其它营销渠道成员的影响和控制等。接下来要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基于上述动因的商标投资能够被证明 另一个探讨的问题是企业投资于商标的更一般更深层的原因。对此问题的研究有待于发展起一种综合的理论。这种理论不仅要考虑企业与环境尤其是与消费者互动条件下商标投资行为的共性,而要考虑形成这种共性的持续的力量源。交易费用经济学或许是最有希望能为此作出贡献的理论之一。
(四)商标资产的基础。
如果把商标资产理解为依附于商标之上的顾客关系,从企业角度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构筑这种顾客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亦即是什么因素或力量促使消费者建立并维持对某一产品或商标的比较长期的偏好或忠诚。产品、服务的质量,或商标提供的附加利益有可能促使消费者对商标产生偏好与忠诚,但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因素和力量。还有哪些因素并以何种方式促成消费者的品牌偏好与忠诚,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五)商标资产的评估。
商标资产的评估关系到能否从数量上深刻把握商标资产,也关系到企业能否正确地对商标资产进行投资、利用和管理。近几年,商标资产评估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由此也推动了学术界对商标评估方法的探索。目前,见诸于报刊的商标评估方法,基本上是有形资产或一般无形资产评估的一些方法的简单移植和套用,在商标评估刚起步的阶段,这或许是不可避免要经历的。然而,商标资产毕竟有自身的特点,从长远看,实有必要探索适合其特点的新的商标评估方法。
有两种思路是值得引起重视的。一是从管理决策角度评估商标资产,一是从消费者角度评估商标资产。前者侧重从决策者角度判断一项商标投资是否正当,和在多大程度上对商标资产强度产生影响。这一评估思路看重的并不是评估的最终结果,而是评估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以及由这些信息所带来的决策质量的提高。评估商标资产,可以基于不同的目的,但从长远看,基于商标资产管理目的而开展的评估将会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基于此,从管理决策角度探索评估方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价值。从消费者角度评估商标资产同样具有极大的开拓价值。最近国外已有一些学者试图从消费者对商标的记忆和联想角度,或从消费者效用角度评估商标资产。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由此形成的评估方法最能反映商标资产的本质,而且对以管理决策为导向的评估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六)商标资产的创造。
商标资产创造,至少需要研究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商标资产创造的途径与方式,二是各种方式的相互配合与协调。一般而言,企业主要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产品差异与特色、传播质量与差别化信息等途径增加商标的影响力。这些方式各自的作用机制怎样,它们彼此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大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予以探究的。比如,我国目前生产的彩色电视机据说在内在质量上完全可与国外名牌彩电媲美,但很多消费者可能并不真的这样认为。为此恐怕需要作大量的宣传、说服和教育工作,也就是在传播方面需要做大量投入。那么,是否加大广告投资力度,消费者就会转变观念,企业就可以达到目的呢?答案也远非如此简单。如果不了解消费者对质量认知的形成机制,广告诉求就可能偏离方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研究商标资产的创造方式,不能孤立地进行,要综合考虑各种方式的相互影响。只有这样,商标资产投资效果才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七)商标资产的利用。
商标资产的利用方式很多,如商标使用许可、商标特许、商标延伸。这些利用方式各自有何特点,在实现中的运作情况如何,未来的发展趋势怎样,是值得认真加以研究的。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对商标资产的利用,尤其是商标延伸这种利用形式,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重点是探索商标延伸的边界、条件以及影响延伸成功与否的因素。另外,商标延伸是否和在何种条件下可能对原品牌造成负面冲击,也是企业在延伸过程别关注的,这一方面的研究目前还甚为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