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案例教学报告

案例教学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案例教学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论文;论文写作;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框架下形成研究产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其中,写作能力是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关键途径,也是当前学生适应社会岗位的重要能力。[1]在高校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学生可能产生较多的感悟与理解,这些感悟可能对医学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受限于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难以准确表达其感悟与理解,制约了学生的医学研究能力的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医学知识与实践经验,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要求高校语文教学应对医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为学生论文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高校语文教学中开展医学生论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在此阶段就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对医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他们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者,其写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文献发表数量与质量,从而对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直接的影响。论文写作能力是医学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医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论文写作能力,才能顺利完成各种医学文书,例如:实验报告、病例讨论、调查报告、医学会议纪要、毕业论文等[2]。而且就业后也难免需要撰写大量的病历、完成科研论文。如果不具备论文写作能力,医学生从上学到工作,无时不刻都会受到负面影响,从而阻碍个人的发展。正如科学家卢嘉锡说:“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科学工作者。”因此,医学论文的写作是医学院校培养医学生科研能力一门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让医学生敢于动笔、乐于动笔,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这对医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生的财富。当前,文献发表类型与数量也是评价医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职称评级和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在高校中开展医学论文写作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写作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掌握医学论文写作技巧,提高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可供参考的医学知识,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增长与能力的提升。[3]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发表文献质量与数量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高校学术氛围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能力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医学教学成果向高质量论文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实力。医学生的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启迪他们的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是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并且能通过论文的形式被不断地探索与交流,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加快医学院校的教育事业的新发展。医学生论文的水平往往能够体现出医学院校的教学水平。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高,学校是间接的受益者。因为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培养大批能创作出优秀医学论文的人才,这也是判断学校真实实力的一个标准。为适应当前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的形势,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了,所以学术论文仍然是检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实现研究成果对社会的反馈

高校既是知识传承的阵地,也是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也是医学科学研究的探索者,通过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成果转化为可传播的知识,能够实现医学研究的积累与传播,进而促进医疗技术的突破,以高质量论文的形式实现对社会的反馈。医学生是将来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的专门人才,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这都是十分宝贵的,将这些经验和教训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和医疗水平,造福于人民。医学科研工作者的写作能力高,社会也是根本的受益者。因为医学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医学论文质量越高,对社会的贡献也就越大。医学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写出高质量的医学论文打基础。所以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对医学的发展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更是不可小觑的。

二、高校语文医学论文写作教学方法研究

(一)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实现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在医学论文写作教学中,部分学生对医学论文的类型、结构、类型等认识不足,可能存在将研究论文与综述论文混淆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将论文写作教学理论与教学案例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论文格式、要素,能够加深学生对医学论文写作的理解。[4]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商学课程,通过选取真实的案例来提高课程的应用性和实践价值,在解说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的技能。例如,在医学论文写作中,普遍要求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三线表格式设置技巧,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案例教学应用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代表性,围绕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和课堂教学要求而选择教学案例,尽量避免选择界限不清、容易混淆的文献资料,提高学生对论文写作技巧的掌握。

(二)对比教学方法,明确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区别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文献资料来源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原著论文和编著论文;按写作目的划分,医学论文分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按学科和课题性质划分,医学论文可分为基础医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预防医学论文和康复医学论文。不同目的、类型的论文,其写作要求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例如,原著论文是作者开展的实验研究、临床观察、调查报告、病例报告、病例讨论等,是作者的第一手资料(即直接资料)。而编著论文则是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合、阐述,从而实现医学某一领域、专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即以间接资料为主,属于第三次文献。为了明确其中的差别,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收集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组织学生观察、讨论不同类型医学论文写作之间的差别,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论文写作要点,促进高校医学论文规范化。

(三)强化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实践是巩固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高校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医学论文要素和格式要求,还应当组织开展论文仿写训练,巩固学生对论文写作知识的掌握。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结合医学生专业方向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数据,由学生自行搜集相关参考文献,并进行仿写训练。为了督促学生尽快完成,教师应与学生约定写作时限,学生完成仿写后以Word文档的形式交给教师。教师应研究、归类学生写作训练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下一节课中进行集中讲解,实现论文写作教学的良性发展。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加强作文讲评和指导。讲评每周至少进行一次,以一项内容或一个题目为准进行现场片段仿写训练,之后对优秀和最差的文章进行交流,并自评和互评,明确学习什么,改正什么,使之共同提高。

(四)结合岗位需求,开展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新时代,医学生只有不断适应岗位要求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这其中包括病例分析、调查报告、临床观察等资料写作。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岗位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精心设计写作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病例报告、分析等资料包括哪些要素和阐述方式,并以此作为课堂作业,由学生讨论完成论文框架结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和点评,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满足医生岗位要求。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医学论文写作是医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写作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自身、学校和社会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语文教师应注重教学观念的探索与发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高校语文写作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满足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要求和就业发展要求,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赵丽华,鞠善宏,王海艳.高校学生科技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从高校学报退稿率看高校学生论文质量[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8,27(1):26-28,117.

[2]陈帅.高校学报助推硕士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改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7(6):123-128.

[3]林加西.高校学报在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3,33(5):98-100.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案例分析法;法学教育;功能;应用;案例分析报告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66-02

一、案例分析法的内涵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是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作为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也就是通过对具体法律案例的分析来探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推论出一般的原理。在法律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法学理论学习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开展法律教学。教师在采用案例分析法开展法律教学时,可以针对法律案例的内容和法律案例涉及的法学知识点,采用多种多样的法律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法学教学内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既能掌握法学理论的精髓,又能运用法律知识解决法律纠纷。通过法律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应用所掌握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对教学涉及的法律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和研究,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法律学习中的能动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功能

当今世界,英法美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以案例分析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在法学教育中往往把案例看作是一种经验材料,学者可以从中阐明法律理念,探究法律的渊源。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法学教育时宜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案例分析法在英美法系国家虽然受到一些批评,但也应该正视其优点。运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法律实务的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独立分析、推理能力。在我国,法学教育的对象是高中起点的学生,他们还没有打下较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尚不具备基本的从事法律实务的能力。教师在讲授相关法律课程时,虽然也应用案例进行教学,但仅是为了证实所讲的法学原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分析法。在法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法律教学具有以下功能:①切实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法律案例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生动具体的法律案例进行分析,开展研究,组织讨论,领会案例中所蕴含的法学理论精神。②充分激发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时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者,学生是受众对象。教师在应用法律案例组织教学时要妥善处理好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就会影响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不能达到较理想的教学目的。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案例的收集、取舍和应用,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等方面;学生作为法律教学活动的受众对象,直接参与法律案例的讨论,发表自己对法律案例的观点,相互讨论学习。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法学教育在法学教学内容上侧重于抽象法学原理的介绍,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按照教材的内容向学生灌输相关理论知识,易造成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脱节。在教学方法上,若采用案例教学法,就可以比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法律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法律问题,探求解决法律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就会利用自己所学习到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判断和解决疑难法律问题,也就提高了学生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分析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

1.应用案例分析法开展法律教学的目的。案例分析法是一种将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学习者通过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可以加深对教育法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达到法律知识的学习效果。

2.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案例分析法的步骤是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难点之一。由于所涉及的案例比较多,不少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或分析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步骤和要点还未真正把握。主要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案例分析:一是主体分析:涉案主体有哪些?二是法理分析:当事人违反了什么法?三是责任分析: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四是启示分析:本案为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3.案例分析法的具体应用。教师应用案例分析法组织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四个具体步骤:一是多渠道收集法律案例。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书报、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收集法律案例。教师也可以深入生活实践收集有关法律案例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编撰一些典型的法律案例。二是对收集的法律案例进行取舍。教师在授课时必须对已收集和编撰的法律案例进行筛选。因为在法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把收集到的所有法学案例都在课堂教学时加以讲授。在取舍教学案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优先选择最典型的法律案例。典型法律案例涵盖的知识点较多,具有代表性,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探究复杂深奥的法理。所选的法律案例应当围绕法学教学目的,与相关的法学理论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所选取的法律案例应当具有正面的教育作用。所选取的法律案例要要有针对性,要能够为理解法学理论服务。三是对收集的法律案例合理应用。这一环节是采用案例分析法的关键环节。较常见的应用案例教学的步骤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或者讲授基本的理论含义,然后用法律案例加以说明,引出有关法学的基本理论。但在具体开展法律案例教学时,教师对法律案例的应用不能仅局限于此种方法,应当根据授课对象所面临的具体情形,灵活加以应用。该方法要求教师在讨论中主要是引导讨论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参加讨论,并做好讨论总结。四是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撰写报告时,要求报告的内容要精练,注意以中立的态度客观评述问题。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有针对性,要有依据,在报告中应将事实和结论区分开。案例分析报告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首部;二是正文;三是尾部。首部包括报告的标题和作者署名。标题要求能反映讼争的法律问题和理论问题,可以加副标题,标题字数在20字以内。如刑法的案例分析报告标题:“是故意伤害还是故意杀人,副标题是对一起刑事案件的法理评析”或“本案被告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民法标题:“对一起抵押担保纠纷的法理评析”或“驴友死亡,同行人应否担责?”正文是报告的重点。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案情简介。这部分可以忽略。二是观点综述。要求介绍讼争双方的观点及理由,案件争议的焦点。三是评析。这部分是报告的核心内容。要求针对所给案例,结合法律规定和所学法律理论,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观点要鲜明,论证要充分,条理要清楚,语言流畅。四是结论。根据第三部分的评析,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结论。尾部要求写明注释和参考文献,署上完成的日期。

教师在法学教育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时,应当注意授课案例的收集、取舍和应用。因为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堂法律教学的效果。学员在法律案例教学中,转变角色,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法律案例中的位置考虑问题,触类旁通、点面结合,撰写一份较理想的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法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以法律案例作为驱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习把书上死的理论变成活的知识。案例分析法较好地解决了法律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在整个法律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兰璋.对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2]吴艳华.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5).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翻译;案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68-02

近年来,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所设置的翻译课程学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高校翻译课程教师的素质也在不断提升,高校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的人员队伍也在持续扩大,证明我国翻译教学正在持续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翻译教学依然是高校教育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全面而完整的翻译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也没有较为成熟的翻译教学方法。我国著名翻译家穆雷教授就提出了翻译课应当教什么和怎么教依然是一个长期未决的问题。尽管我国高校翻译教学极为重视实践,然而,从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学习状况和毕业生反馈信息来判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翻译能力不够理想,翻译的总体质量也不够高。为了确保翻译教学的质量,应当积极寻找符合翻译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全面比较各类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翻译教学,现阐述如下:

一、在翻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优势在于培养大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应用能力。这和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拟定的要求是相符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之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笔译能力,让其能借助于工具书等,将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类英语作品翻译为中文,并能将中文文章翻译为外语,并且掌握独立开展英汉互译工作需要各类技巧与技能。案例教学十分注重于对案例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思考的过程。每一教学案例涉及到的问题均一定要由大学生自行加以分析与讨论,通过查证相关资料以得出原因,从而促进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案例教学法高度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强调的是学以致用,而翻译教学的最大特征正是英、汉两种语言技能以及各类专业知识之紧密结合。这一特殊性就决定了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于培养大学生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还应当注重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专业技能。就高校翻译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来判断,案例教学法是在翻译教学中的一种创新性应用与实践。

二、在翻译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以大学生为中心原则。注重于树立大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其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理解力、表达力以及创造能力。二是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应当通过案例教学以发挥各类学生所具有的优势,通过分层教学以挖掘其潜能。三是互动原则。教师与学生均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辅相成,才能取得其所预期的教学成效。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互结合原则。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当有目的地调动起大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从而力求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成效。五是激励教育原则。英语教师教给大学生们的并不仅仅只是学习方法,更是要培养其对于学习所持有的积极态度,鼓励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创新精神,以求实现预期之中的学习目的。

三、案例教学法在翻译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案例准备

案例一定要具备真实性或者拟真性,从而和教学的内容相互适应。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可从网上下载或者从相关资料中选编和翻译教学的内容相互适应的案例。教师应当把以上案例材料发至每一位大学生,由大学生们依据要求对某一个案例实施课外预习。值得关注的是,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应当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本案例中所涉及到的各知识点,并且讨论有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们提前进行查找,认真阅读有关资料,从而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案例分析讨论。

(二)案例分析讨论

在案例分析讨论部分,可以依据以下步骤开展:一是Talks,由各个小组的组员分别汇报自己在案例预习时的准备情况,并要求各小组的主持人轮流来进行。在讨论过程中,各位组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并且将以上建议通过图表形式在黑板上或者使用投影仪加以表现。大学生们所描述的图表应当做到清晰、简洁与连贯,尽量不使用长句。其后,大学生们应当分别准备小组讨论报告。教师应当注意控制好发言的时间,不能让主持人个人占据了过长的时间,而是应当让每一位学生均有发言的机会。二是Presentation,由各小组分别报告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小组均应报告自己所得出的讨论结果。在报告过程中,大学生们随时可以提出问题,同时还应当认真记好笔记,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还应将本组考虑不周的各种问题加以记录。本阶段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为切实激发出大学生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可以让本组中的其他各位组员能够平等地分享小组报告与介绍的时间,切实做到共同参与其中。三是Discussion,也就是全班讨论。在对比各组讨论结果与建议之后,就可以开展全班讨论了。英语翻译课程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大学生们参与到讨论之中,并对所提问题形成共识。在本阶段中,教师可布置与案例相关的课外作业,要求大学生们依据讨论的结果,综合各组的实际讨论状况,分别写出如何解决问题的具体报告,以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善于营造出更加自由的气氛与环境,并且设法让大学生们成为讨论中的主要角色。教师不应在讨论过程中直接表达个人观点,以避免大学生们形成依赖性。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大学生们积极主动地表达出自身看法,从而锻炼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三)案例总结

在案例分析讨论结束以后,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指出此次案例讨论的主要思路、所讨论的重点与难点、讨论所解决的问题等。同时,教师可以对各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且作为大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记录下来,作为英语翻译课程的平时成绩,从而激励大学生们在下次案例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分析讨论之中。

(四)撰写案例报告

在经过以上几个步骤之后,教师应要求大学生们在课后写出案例报告,学生们应当用英文书面形式对案例加以理性分析与总结。教师对于大学生们所撰写的案例报告应当进行认真批改,帮助其深化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与理解。

四、在翻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一)妥善处理好教学比例问题

案例教学法可以普遍用在理论学习之中,但是应当掌握好教学的比例,为了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成效,一定要将其和传统教学法加以结合,互为补充。比如,在英语课文的讲解中就无法运用这一方法。

(二)认识案例教学法的不足之处

这一教学方法因具有独特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难度比较大,有时甚至无法实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它是从比较高的程度上对于学习者与教授者提出了要求,一是双方都必须积极参与,否则就难以调动起课堂的气氛,也就难以达到讨论的目的。二是大学生们应当对自身书面表达能力有足够的自信,以求保障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教师一定要熟悉学生们的学习情况,不可视而不见,而是要依据大学生们在实际状况之差异,分别提出不一样的要求。四是因为讨论的时间无法准确把握,因而在教学安排上会出现效率偏低等情况,甚至会出现时间不足等状况。五是案例教学的参与人数最好能控制在20人因而,因为人数太多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成效。

五、结语

总之,在高校翻译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所存在的各项不足之处,能够体现出课堂和社会、理论和模拟实践的相互结合。为了学习好翻译课程,大学生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而且还需要掌握娴熟的翻译技巧,这就需要通过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的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可见,翻译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曾倩.案例教学在高职英语教育专业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电路仿真;研究案例;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329(2016)02-127-04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路仿真已成为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与分析的重要手段和环节,电子电路仿真技术已成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必备的专业技术与技能,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已成为电子信息类专业电子电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4]。然而,当前的电子电路仿真教学多局限于对电子电路理论的验证,及对电子电路实验的预演,仿真案例一般针对于某门课程某些具体知识点,缺乏综合性、工程性及创新性,从而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必须承担的两大任务,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颇受学界争论,然而“以研助教、研教相长”的观点得到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5,6]。“以研助教”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表明:科研设施运用于教学可以提升教学条件;科研成果渗透于教学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科研方法贯穿于教学可以革新教学方法。将研究案例应用于教学,是“以研助教”的重要途径之一,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涵养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7,8]。因此,为提高学生解决复杂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能力,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一些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本文将以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研究为例,探讨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的应用。

1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路径

研究案例一般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大难度,研究案例的实施与完成需要学生遵循科研思维和方法、主动探究、分工协作,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恰能满足要求。因此,我们提出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即以教师所熟知的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在“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中,按照图1所示的路径与流程组织教学。具体而言,教师作为研究案例的研究者、教学任务的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学评价的组织者,主要负责研究案例的精选、任务的布置、学生活动的启发诱导、任务的组织评价及总结反馈;学生作为任务实现的主体、任务执行的探究者、任务评价的参与者,主要完成任务的分解与分工、资源与方法的探究、模型的建立与仿真、成果的展示与评价。

1.1任务的实施环境

基于研究案例的电子电路仿真“任务驱动”教学,需要在“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中进行。“一体化”指的是教学环境集多媒体教学、电子仿真等多功能于一体,既要满足教师的“教”与“导”,更要满足学生的“学”与“做”。“开放式”有两层含义:其一,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即学生应能方便快捷地搜集、使用网络资源,以实现资源建构;其二,师生、生生之间交互的开放性,即学生在分组探究学习、执行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间深入交流、分工协作,小组成果展示与交流面向全体学生,整个过程中师生交流无障碍,从而确保任务完成的可行性及任务评价的客观性。

1.2任务的设置

精选研究案例,科学设置学习任务是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前提。研究案例的选取应遵循针对性、拓展性、可行性等原则。“针对性”指所选研究案例应符合电子电路仿真教学目标要求,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在信号运算电路教学时,引入非线性系统电路仿真研究案例,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比例、加减、积分、乘法等多种运算电路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性”指所选研究案例是对现有教学内容的拓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比如在学习电阻、电容、电感三种基本电路元件的基础上,引入新型电路元件忆阻器的研究案例,通过仿真分析其性能及应用。“可行性”指所选案例属于教师的研究方向,难度适中,学生通过分组探究式学习、分工协作、教师引导可以完成任务,比如在开关电源的教学中,引入DC-DC硬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案例较为合适,而软开关变换器的非线性研究对本科生而言难度过大。以研究案例作为学习任务,教师在任务时,应交代案例的研究背景,明确任务要求。

1.3任务的执行

任务的执行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建模仿真的过程,教师不直接参与任务,仅充当激励者、引导者的角色,协助学生进行资源构建、方法构建。学生在领受任务后,应进行分组讨论,确定任务实施方案,划分子任务,明确人员分工,各小组成员应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电子电路的建模、仿真分析、报告撰写、成果展示等任务。

1.4任务的评价

任务评价坚持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各小组成果的展示、汇报、答辩情况,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及发挥的作用,综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成员互评、小组间互评等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水平、实践技能、协作意识、科研素养、创新思维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核与评价。

2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实践

为了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认识开关电源中可能存在的分谐波、混沌现象,了解电路参数对电源性能的影响,在直流稳压电源仿真教学中引入开关变换器非线性动力学仿真研究案例,并以图2所示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非线性仿真分析作为任务,要求学生为其建立Multisim仿真模型(如图3),并仿真得到不同输入电压Vin情况下变换器的动力学行为(如图4)。相关电路参数为:L=20mH,C=47μF,R=22Ω,T=0.4ms,Vref=11.3V,A=8.4,Vramp=VL+(VU-VL)(t/Tmod1),VL=3.8V,VU=8.2V[9]。图2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原理图图3电压模式Buck变换器的Multisim仿真模型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向学生简要介绍变换器非线性研究的意义、内容、方法、成果等,激发学生自主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协助学生实现知识构建与资源构建。学生接到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将任务分解为熟悉原理、建立模型、仿真分析、总结报告等多个阶段,其中建立模型涉及到电路元件选择及参数设置、斜坡信号的产生、加减运算及比较运算电路的实现、电压电流信号的采集与检测等,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务分工,各小组成员分别完成各自子任务,最终实现变换器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任务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汇报和答辩,师生共同完成对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考核评价。教师对任务完成情况及学生表现进行总结、点评,并对研究案例进一步拓展,引导部分学生在课外进一步探索开关变换器中非线性动力学行为的控制与应用问题。

3结论

在电子电路仿真教学中实施基于研究案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案例选取、任务设置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完成任务为根本,以多元综合评价、“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教学环境为保障,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开拓了学生的科学视野,提升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意识。部分学生以此为基础,成功获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多项;参加相关专业竞赛,并获国家级、省级奖项20余项;撰写毕业论文,获安徽省计算机学会、阜阳师范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10余篇。

参考文献:

[1]陈华敏,任立民,徐源.电子设计自动化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新思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126-128.

[2]谭雪霏,赵春波,陈巩.基于案例的电子设计课程教学方法[J].滨州学院学报,2014,30(6):113-115.

[3]李健,李智,冯晓磊.“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案例教学[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5,37(6):51-53.

[4]周大鹏,何光普.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以《电子CAD》课程教学为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5):122-125.

[5]刘献君,吴洪富.非线性视域下的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5):77-87.

[6]侯爱荣.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复杂性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96-100.

[7]张又良,黄永平.科研促进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2):120-123.

[8]肖新,焦立新,汪建飞.以研助学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2):128-130.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现状;反思

基金项目:乐山师范学院科研项目(S1005)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31日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经济管理类必修核心专业课,其目的是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还停留在“老师上课讲-学生考前背考后忘”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上,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应对市场需求,更无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而,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

一、《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现状

首先,教师难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状况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一部分高校《西方经济学》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学生此时刚刚接触或没有系统学习《高等数学》,而《西方经济学》上部分便涉及边际效用、边际产量、边际成本等众多的边际概念,学生如果没有微积分的扎实基础无法深刻领会边际分析的内涵;另一方面国内教材编写的特点是采用演绎法,即先给出明确的概念,然后层层阐述概念的内涵,最后再举例,其优点是逻辑层次清楚,适合于记忆和应试,但是过于枯燥和单一,不利于发散思维。学生在课堂前半部分老师详尽的概念阐述之中已失去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而经济学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离开了生活实际经济学就必然成了无本之木。因而,教师要选择难易适度、内容丰富且注重案例研究的教材并非易事。

其次,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缺少清楚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把案例教学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教学本质是互动式教学,而举例教学却可以不依赖于学生的积极配合而单独由教师讲解来实施。案例分析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对于现实生活问题,我们可以存在多种视角,多种解决方案,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经济分析的能力和兴趣;而举例教学仅仅是用一些实际例子对某一理论作相关阐释,其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该理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较强,对某个案例的合理分析不只是涉及到课程中某一章节的知识点,而是可能需要对几个章节的知识进行综合应用。同时,案例教学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介绍,我们不能把一些外文教材中的经济案例直接照搬到课堂,因为有些背景为我们国内学生所不了解。

再次,我们的教学形式和手段有单一化的倾向,不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经济分析工具。大多数普通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而《西方经济学》较强的应用性使得单一的课堂教学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手段上部分高校以多媒体教学为“时尚”。我们知道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是信息量大、使用便捷快速、易于拷贝和观摩,但并非所有层次的学生都适合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教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庞大的信息量使得学生无法把握重点,同时也不易吃透难点。因而,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手段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二)学生学习现状

首先,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初就存在很多对该课程的误解。有些学生抱着很强的功利心来看待《西方经济学》的学习,以为微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快速致富,宏观经济学可以帮我们去政府部门运作经济政策。但是微观经济学远非致富之学,宏观经济学的课程学习也不能马上带给我们实在的经济效益。《西方经济学》只是一种分析方法,一种看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视角,其所擅长的经济解释更是人所诟病的“事后诸葛”。还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之前就把经济学混同于会计学,但是我们知道会计学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有标准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而经济学却并非一门技术,其经济理论众多,流派庞杂,对于有些争议各流派无从统一(特别是在宏观经济学部分),如果我们以会计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经济学,必然感觉思维混乱,课程学习难以进行。

其次,很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有到无。一些抱着极强功利心学习的学生在看到经济学并没有实实在在的收益时就会失望而归,同样,那些以会计学思维方式对待经济分析的学生在看到众多有争议的理论时就视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为畏途。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一般为文理兼收,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离不开经济数学和图表分析,特别是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对微积分的掌握要求较高,这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打击较大。

再次,学生缺少与老师互动的平台。学生在《西方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新问题和新想法,但是却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如果仅仅依靠课后10分钟来和老师讨论,显然不仅时间仓促而且也让老师疲于应对,无法休息。在国内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随时打断老师来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不仅会让老师无法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会对教学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不在课堂之外开辟新的交流平台,学生会因为积累的问题太多而影响其学习兴趣,而且那些曾经出现在脑际的新想法也会遗忘。因而,师生互动平台的建设必不可少。

(三)课程考核现状。在国内大部分普通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如同其他专业必修课经济学的考核也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模式必然使得学生更多地注重考试前的背笔记,而忽视平时经济分析的应用。这样,即使老师在教学中引入了案例教学法、经济心理实验法和经济模拟教学法,那些仅追求考试分数的学生仍然会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并且课程考核如果不紧密结合新教学法也会造成对积极参与的同学不公平。因而,新教学法必须与新考核方式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探讨

根据上文对《西方经济学》教学现状分析,我们对该课程的教改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大胆精选教学内容。如,在一些高校微观经济学的课时设置从48课时到64课时不等,我们必须根据课时多少来调整所教内容。当课时设置较少且学生基础较差时,我们可以略过或者少讲某些章节,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可以不讲生产要素的供求和蛛网模型等章节。对于数学基础弱的学生,我们可以选取较为简单的模型讲解,如只讲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形。

(二)案例教学法。我们在引入案例教学法时,应多结合中国经济生活,从经济运作实践之中收集典型贴切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不得不使用国外的案例时,则应尽可能保证案例新颖独特,且需要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介绍。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密切与学生保持互动,且始终处于指导者身份的位置。当学生分组讨论时,课堂气氛既要热烈活泼,又要始终处在老师的控制之下,既要发散学生思维,又不能让学生跑题,做到收放适度。同时,我们也可以邀请一些科研单位研究人员来讲解涉及其研究课题的经济学案例,从而更好地保证案例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三)经济心理实验教学法。我们在讲授某些经济学原理时可以让学生参与经济心理实验,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原理的理解,如拍卖定价模拟和经济博弈实验等。在实验之前教师需明确告诉学生实验规则,在实验结束时应及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后写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或心得体会,以深化实验教学法的效果。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样化。我们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合理选择教学手段和形式。当学生反应快、学习能力强时,可以较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信息量,当学生基础薄弱时,则应更多地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重点,强化难点。除了教学手段多样化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须灵活多样。由于经济学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可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多带学生走出去,亲自做调研,从而更好地理解经济运作与实践。老师可先在课堂上让学生明确调研内容和目的,然后带学生走出课堂,结合现场进行讲解,指导其做好记录以备返校作调研分析报告。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五)师生互动平台。我们应注重课堂之外的师生互动平台建设。良性循环的互动平台不仅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激发其学习热情,而且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这种互动平台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如QQ群、电子邮箱等,也可以直接建立学习兴趣小组。

(六)新的考核方法。我们引入了新教学法就必须引入新考核法与之相对应,否则考分至上主义者必然对新教学法缺少兴趣,同时也会带来新的不公平。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调研报告和经济心理实验分析报告,我们应认真考评以备期末结合考试成绩作综合成绩评定。分析报告的考评可采用如下准则:第一,是否紧密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经济分析;第二,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同时符合这两条准则的分析报告可以评为“优秀”;对于只符合第一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良好”;只符合第二条准则的报告则评为“及格”;对于两条准则都不符合的报告则评为“不及格”。在期末综合成绩评定时,卷面分所占比例可以设定为70%或者60%,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30%或者40%(平时成绩一部分来源于分析报告的评定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对应于百分制的85分、75分、65分和55分)。当然,平时成绩也可以部分来源于其他方面,如考勤和课堂讨论的参与等。

三、结语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和实例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市场经济实践总结,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结合中国市场经济实践和学生实际水平,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以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主要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牛国良.微观经济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魏静.谈案例教学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J].昆明大学学报,2008.1.

[4]郑凌燕.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以西方经济学教学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2.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6篇

收稿日期:2012-10-21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课题(2010-JKGHAG-0331)

作者简介:党玲博(1978-),女,黄河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土木与结构工程研究,(E-mail)。

摘要:结合对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标准的学习和多年工程教学体会,分析了本科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工程案例构建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力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和技术应用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力学课程;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51-04 黄河科技学院属民办本科,其定位为“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这与中国正在实施的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制度实质是统一的。通过对专业论证标准的学习与多年力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大学课程及培养方案应按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教育和职业要求的角度去设置,而课程及其实现过程要保证达到职业准备的要求[1]。整个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符合职业要求,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构建也要体现职业准备的需要。

一、本科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科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与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工程实践脱节,不注重工程实际应用等问题。现行力学教学模式,教师侧重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力学理论严格而完整,注重基本理论及解题方法、技巧的讲授,忽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2-3],涉及工程应用问题的例题和习题少,没有设专章或专节介绍工程技术应用。教材和教学中,对许多计算题往往忽略了力学模型的原型,只给出了计算简图或计算模型,导致力学教学出现学生会做现成力学题,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无从下手的情况。其根本问题就是缺少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力学模型的训练[4]。教材和教学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不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理论和实验教学与具体工程实际问题还存在相当的“距离”[5]。

力学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研究对象为工程实际中的简化结构,研究的问题主要是工程实际问题,其实质就是从工程实践来,再回到工程实际中去。而目前的教学脱离了工程背景,脱离了工程实践,使力学课程的理论显得空洞[6]。加之,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力学知识认识不清,目标不明确。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定理公式多,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在力学教学中,将工程引入课堂[7],引入教学和教材,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大有帮助,也是课程改革的趋势。应用案例教学法与民办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目标相吻合,可以很好地解决当前大学基础力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职业准备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实际工程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8] 。

(一)搜集和选编案例

设计案例是实施力学课程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题。好的案例不仅来源于工程实践,而且还能恰当地与力学理论结合。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笔者已经搜集并开发了一套典型的力学教学案例。比如:对于考虑摩擦时平衡问题求解,引入案例《自行车前进的秘密》[9];从1990年D市某厂四楼会议室屋顶棚五榀梭形轻型钢屋架连同屋面突然倒塌事故[10]开发了压杆稳定案例;从主次梁支承关系颠倒引发事故中开发了超静定梁的刚度及其应用案例等。

1.案例1:压杆稳定问题

1990年2月16日下午4时20分,D市某厂四楼会议室屋顶棚五榀梭形轻型钢屋架连同屋面突然倒塌。当时305人正在室内开会,造成42人死亡,179人受伤的特大事故,经济损失430多万。该会议室南北宽14.4 m,东西长21.6 m,建筑面积324 m2,采用砖墙承重、梭形轻型钢屋架、预制空心屋面板和卷材防水屋面。如图1-2,给出该会议室的建筑剖面图及屋架示意图。事故发生时,会议室顶棚先后发出响声,顶棚中部偏北方向出现锅底形下凸,几秒后屋顶全部倒塌。此后的4个月时间,厂方经现场观察,验算分析,屋架结构试验,并根据市调查组现场勘查报告和有关原始资料,提交了事故分析报告。根据事故调查报告,第三榀屋架北端两个14号腹杆间矩形箍焊缝断裂导致腹杆失稳是屋架塌落事故的主要原因。

提示:屋架为一空间桁架,上弦杆为压杆,下弦杆为拉杆,腹杆可能为拉杆,也可能为压杆,而14号腹杆是受压腹杆。

图1 某厂四楼会议室剖面图及屋架示意图

问题:为什么两个14号腹杆间矩形箍焊缝断裂导致腹杆失稳?

分析:当14号腹杆间矩形箍焊缝不断裂时,焊缝腹杆有矩形箍支撑时,腹杆失稳后的变形类似“S”型;当14号腹杆间矩形箍焊缝断裂时,焊缝腹杆没有矩形箍支撑,腹杆失稳后的变形类似“C”型,压杆长度增大,由欧拉公式知,失稳荷载大幅度降低。

图2 14号腹杆失稳分析

2.案例2:超静定结构中梁的刚度及其应用问题

某乡镇商店,商店上层为办公室及职工单身宿舍,一层为营业大厅。上部4层用砖墙隔为小间,底层由L1及L2梁支承隔墙及楼盖荷载。L1为纵向大梁,长39.6 m,L2为开间梁,长6.6 m,如图3。

图3

问题:试确定L1梁和L2梁的支承关系(主、次梁),并绘制L2梁的计算简图。

分析:在荷载作用下超静定结构的内力分布与各杆相对刚度有关,相对刚度大的杆件承担的内力大,如图4(c)、(d)、(e)。

图4

教学实践证明:引入工程案例,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懂得了这些力学知识在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教育,职业准备,提升了学生作为未来工程师的力学素养和工程素质。但必须注意案例的科学性,实际工程中的项目相当复杂,牵涉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如果直接将工程实例套用力学教学,不易执行,且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很少,学生很难适应[11]。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开发或者提炼合适的案例,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实际工程是一种隐性知识,教学案例是一种显性知识,怎样将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科学地将案例从工程实际中剥离出来,创建出适合教学的案例,是当前案例教学的重点[12]。研究认为,一个科学的教学案例应来源于实际工程,与力学概念密切相联系,具有高度的启发性。

(二)分析案例

学生通过资料搜集、思考、分组讨论、交换资料,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主动发言,充分表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及分析,同时倾听别人的分析和见解,比较自己的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思路。教师也必须积极参与发言,以适时适度的启发和点拨,导出与案例相关的结论,使案例讨论不偏不离,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关键。

(三)总结和评价案例

教师在总结和评价案例时,要力求宏观与微观并重,褒扬与贬抑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首先对整个案例分析讨论进行系统性总结:(1)课堂参与情况、讨论气氛评价;(2)指明案例分析讨论已解决的问题、达成的共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释疑;(3)结合力学基本理论原理、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有创造性的见解,言之有理的分析,有争议的观点等进行简要说明;(4)教师要站在理论的高度,总结出有启迪的结论或建议,使学生的认识得以升华;(5)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全班学生撰写一个比较详细的案例书面报告[13]。

三、案例教学的优势

实践证明,在力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可以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学业与专业、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增加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可以将力学的学习与后续专业课程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的力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点”,通过工程案例连成“线”,再通过工程实践连接成“面”;可以密切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之间的联系,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工程伦理观。案例教学法为解决传统力学教学与后续专业课程、毕业设计、工程实践脱节等难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加强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锻炼,实现了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双需求。

四、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融合问题

在工科力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并不是抛弃原有的理论教学,两者不冲突,不矛盾,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融合问题,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对力学课程中一些重要的、核心的、应用性强的内容,精选案例。在教学中,先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理解透彻后,再引入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使力学理论回归工程实践,最后通过案例总结、评述和案例书面报告,升华学生对力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建立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工程实践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工程素养。

(二)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

力学教学要回归到工程实践,这对力学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要求,教师除了具有丰富的力学知识外,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工程实践经验和宽阔的知识领域。进行力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必须深入分析不同工程类专业的工程师对力学内容的职业要求,以及力学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对力学教学内容提出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去思维和创新,使学生享受课程带来的乐趣,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的工程师和技术师。

(三)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学生在学习力学课程时,一般都缺乏专业知识,对工程现场了解不多,因此,应用案例教学需要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现场照片,图片或动画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工程实践,而不能单靠语言进行描述。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提高案例教学的生动性,进一步增强力学案例教学的效果。

五、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论证制度正在工程教育类专业中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大潮,这场教学改革是一个巨大的、长期的、艰巨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力学教学回归工程实践,实质就是力学课程的教学体系由“科学范式”改革为“工程范式”,其实质在于典型力学教学案例的开发、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应用工程案例构建力学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项工程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工程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工科的教育回归工程增添一份生机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姜红道.从工程教育专业论证看力学课程的教学与教改[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8.

[2]叶志明.加强对国外力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研究[EB/OL]http:///jxyj_6053/20070822/t20070822_250281.shtml,2007-08-22.

[3]银英姿,刘香,田金亮.浅谈普通高校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32-334.

[4]胡玲玲.浅谈工程实例在力学课程教学中得运用[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5-157.

[5]廖力,马少鹏,等.结构设计大赛的探索与实践 [J].力学与工程应用,2010(13):295-298.

[6]刘建忠.在力学教学中贯彻创新教育的思考[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163.

[7]李剑敏.俞亚新.材料力学教学改革初探[C]//力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2007.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7-229.

[8]周川,简明.高等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2.

[9]张文利.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4):67-68.

[10]江见鲸,王元清,等.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1]温俊琴.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教学案例设计过程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8):22-24.

[12]喻晓今.借船出海,推陈出新——力学在培养工程型人才中的地位与作用[J].南航教育学报,1994(3):13-18.

[13]陈文东,许琼华.论案例教学及其在教师教育中的运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2): 96-97.

Developing typical cases and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n basic

mechanics of engineering specialties

DANG Lingbo, WU Yanping

(The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63, P. R. China)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教学效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高等院校面向环境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实用性强,知识丰富,不但综合了法学知识,而且综合了许多法学以外的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运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进行诉讼和处理环境与资源纠纷的能力。该课程一直采用传统授课方法,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并通过演绎推理来传授知识,概念和理论结构的正式阐述成为其逻辑起点。然而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该课程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仅限于书本知识和教师填鸭式的灌输,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环境纠纷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的应用模拟事件真实情景,面对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解决,打破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尴尬局面,显示出该教学模式的独特优势。本文将案例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实践中,主要探讨其适用性及实施方案等问题。

一、案例教学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的适用性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中心故事而构建的学习方法,这里的教学案例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明确目标而创作的,它涵盖了广泛的科学主体与思想[1]。案例是指对典型意义的事件所作的客观记录和具体描述。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用适宜的案例材料,通过对具体案例内容进行情景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并解决问题,均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自1980年进入我国后,日渐受到重视,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实践教学当中[2]。

探讨环境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理论基础,对明晰案例教学的范式,推动环境教育的顺利进行具有现实意义[3]。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模式,既符合该课程特点,又对推动环境教育改革有着现实意义。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要求精挑细选,应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真实的情景所引发的问题和悬念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和真切感受。第二,教学进程要自上而下,即首先呈现整体性案例,让学生对此案例进行分析,明确完成整体性任务所需要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带着问题重新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最终解决问题。第三,教学内容要有侧重,针对教材重点内容多次开展案例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性,每个学生经验不同,会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分析案例,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相互促进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氛围。

1.案例教学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把案例研讨放在首要位置,注重掌握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首先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脉络梳理清晰,挑出重点内容讲深讲透;其次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充分做好准备工作,课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尝试探讨分析复杂案例;最后,分析总结课上学生提出的创新观点。

2.案例教学组织

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师生关系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成指导者,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学习的潜能被更好地激发;师生关系也由独白到对话交往[3]。下面笔者结合案例教学经验,探讨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开展案例教学的实施方案。

第一,课前准备,教师认真收集整理案例。例如在讲授环境民事责任内容时,利用网络资源,筛选我国近三年来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的案例并设置多个问题。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复印件,让学生熟悉案情并积极搜寻相关法理知识,为课堂做好准备。将学生分成几组,每组选出案例陈述代表和记录员,课前公布评分标准,如知识灵活应用能力、自身综合素质(包括口头表达、仪容仪表、讲解能力等)、团队协作能力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几个评分标准,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及课后作业综合评分。

第二,课堂组织。小组分工完成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并由陈述代表上台陈述、评论案例,集合小组意见对问题做出回答,最后做结论性陈述。记录员则全程记录案例讨论过程。每小组讨论时间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超时扣分。小组讨论后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后给予正确回答的小组适当加分。最终由教师做总结发言,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总结班级最终讨论结果,并对案例给予正确的分析。

第三,课后总结。根据每组记录员的原始记录,由本组成员共同整理归纳,结合班级最终讨论结果,完成最终的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可涉及背景材料补充,不限篇幅,提倡简洁。案例分析表现和案例分析报告成为教师评判成绩的主要依据。最后筛选最优秀的案例分析报告作为示范留给下届学生学习参考,并作为该课程的经典文献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二、应注意事项

1.案例的收集和撰写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起步较晚,目前该课程高质量的教学案例资源还很缺乏,典型性和创新性成为教学案例收集和撰写的难点。而案例的撰写工作更为繁重,实施该工作是把某个实际情景真实描述,是把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提升教学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但需注意,收集和撰写都应紧扣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理论研究的两大主题――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例如案例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制度创新、环保产业的市场化、公害民事侵权救济中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的公平适用的法理基础,等等。

2.时间的把握

案例教学有很大的灵活性,师生应共同参与教学,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时间。课前教学组织设计非常重要,分组数目不宜过多,规定并控制学生的讨论时间。

3.完善考核体系

采用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应采用全新、完善的考核体系。新的考核体系下,要注意作业与考试、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学生参与案例分析和总结,根据课堂表现获得平时成绩,课后案例分析报告记为作业成绩,没有上台陈述但参与集体协助讨论也要在平时成绩中获得加分。最终该课程总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和作业成绩三部分组成。

综上所述,采用新的案例教学方法不但提高了课堂生动性,而且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仅作出了初步探讨,望与同行们共同学习,不断促进该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Kim Bilica.Lessons from experts:Improving college science instruction through case teaching[J].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2004,104,(6):273-278.

[2]熊开荣,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08-109.

案例教学报告范文第8篇

应收股利600000

投资收益32000

贷: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8132000

实际收到股利时记:

借:银行存款或其他货币资金600000

贷:应收股利600000

⑤教师概括与总结。

在此案例中还应向学生区分“交易性金融资产──N公司股票(成本)”与“交易性金融资产──Y公司债券(成本)”在核算上的不同点,同时要求区分购买市场,债券买价为104元(含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利息4元),每股买价27元(其中包括已宣告而未发放的股利2元)这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诸如此类问题使学生思维向各个方向发展,使学生的思维过程灵活、全面,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讲授证券相关内容时,我们采用了模拟证券操作法。首先由教师搜集上市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告及公告,以供学生进行查阅、分析,给予学生一定时间分析资料并选股,然后递交选股报告,报告中需详细说明选股理由,尤其需要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进行详细的分析,教师结合学生的选股报告进行点评。同时举行各种诸如公司的“财务包装”、会计监督、企业内部控制、公司利润分配等专题讨论,由教师主持,学生轮流发言。教师还规定学生不能频繁换股,换股时需递交换股报告,详细说明换股理由,如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公司预亏等。然后再以期末某一天的收盘价为准,计算学生的“成绩”。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选股报告及“收益”综合给出成绩。

(2)变换式案例

通过增减问题的限制因素和条件,或变换设问的角度或方向,使学生根据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分析解答问题。该类案例为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束缚,学会随问题的条件,灵活的解答问题,创造条件。

如: E公司2007年1月7日购入F公司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0%,债券面值1000元,公司按1040元的价格购入100张,该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假设 M公司按年计算利息,M公司购入债券时的会计处理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Y企业债券(成本)100 000

―――Y企业债券(利息调整)4 000

贷:银行存款104 000

E公司实际利率和摊余成本计算如下:

①计算实际利率。由于是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债券投资成本应该为债券到期应收取本金与应收利息的贴现值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债券投资成本=债券到期应收取本金的贴现值十债券应收利息的贴现值

②计算各期摊余成本和利息收入。E公司各期摊余成本和利息收入如下表。

③编制会计分录。每个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应收利息和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原理相同,现以E公司2007年12月31日为例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Y企业债券(应计利息)10000

贷: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7898.8

持有至到期投资―――Y企业债券(利息调整)2101.2

演变案例:E公司2007年1月7日购入F公司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0%,债券面值1000元,公司按990元的价格购入100张,该债券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演变案例:E公司2007年1月7日购入F公司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票面利率10%,债券面值1000元,公司按990元的价格购入100张,该债券到期还本,分析付息。

通过原案例分析思考,演变案例的再思考,最好让学生归纳解题的技巧:第一,购入价格与债券面值的关系。第二,付息方式。这样,增强了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掌握了解题的技巧。

这些模拟情境教学法,创造了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各种情境学习,通过反复练习,从而逐步形成符合现实经济活动要求的行为方式和职业行为能力,即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发展,这跟我们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致的。

对于一些相近或相关的账务处理,往往均有其相同和区别之处,学生常常容易混淆,以案例对比的方式则可以给学生加深印象,理清思维,避免账务处理中的混乱现象。

(3)对比案例

例如:万友公司有一台机器设备,原价为10万元,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4000元。分别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算各年折旧额。

两种折旧方法相同之处:一是两种方法均为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中的加速折旧法。二是两种折旧方法五年内累计折旧总和相等,均为96000元.。

两种折旧方法不同之处:一是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固定,而年数总和法年折旧率不固定,呈逐年递减。二是两种方法各年折旧额不等,双倍余额递减法折旧加速更快。

总之,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列举生活中生动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选择、领悟去获取知识,并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案例教学法要求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了解和掌握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条文、规章制度和各有关专业方面的实际资料。

三、建立有效的教学管理和激励机制,保证教学质量

任课教师和教研室主任应当积极的去了解学生的评价、实际的教学效果和教材的适应性等等,从而为后续改进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不断跟进了解到的情况,经教研室讨论,修订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案中与案例教学有关的内容,从而可以更好、更规范的指导后续的案例教学活动。

将案例教学实绩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在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的规则中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并与教师的工资和晋升挂钩,由此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推进。所以,引入案例教学就需要对与教师业绩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相应调整,使案例教学制度与其它制度协调,以保证能有足够的持续的激励机制。

应对实施案例教学的教师给予适当的课时补贴,将对案例收集、整理、编写计入科研工作量;可组织全院师生进行案例教学的优质课比赛活动,对评出的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给予适当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同时,要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由学生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给教师以压力和动力,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从而促进案例教学的良性循环,促使新的实用案例不断推向课堂,案例不断推陈出新。

四、 结束语

学生技能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的,决不是通过概念推演和知识演绎所能解决的,必须通过实践的操练亲身体会出来。对教师与在校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显然是最为可行、最具效率的“社会实践”。因为,与亲自参加社会调查研究和身临其境的“体验式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是最节约时间、成本最低的“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黄晶晶.“案例教学法”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通讯,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