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码管动态显示》 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案例呈现 案例评析

教学案例不同于案例教学,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可以是完整的一堂课或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片断,也可以是完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整过程。本文以《数码管动态显示》完整教学内容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背景、案例呈现、案例评析三环节,将研究处理问题所采用的教育理念、方式、心路历程和教学的即时结果,以佐证问题解决方式一一呈现,并在记录问题(或事件)解决过程的基础上作理性反思

一、案例背景

《单片机接口技术》课程作为我校机电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运用到了以前所学的专业基础课知识,如计算机技术、模电和数电知识等。其为机电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软件编程提供了思想指导,也为综合应用专业课知识和实验技术,解决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经验和方法。

通过多年来对该课程授后情况的调研,我发现,学生对程序的理解总是云里雾里,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句语言。老师虽然也进行过大量探索与改革,但依然每年是补考大户,学生谈起单片机只会摇头。针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学习难度增大,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下降,学习积极性减弱的现象,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单片机课程学习热情,我在思考、尝试。

2014年我教授的是中职12机电“3+2”班的《单片机接口技术》课程,用的是和高职机电11一样的书。一想到以前学生和现在高职11的学生状态,我始终把“通俗易懂”放在首位。我挑选该课程中《数码管动态显示》这一知识点在电1232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把任务中抽象的编程语言巧妙应用到“问题情境引入”、“结果实时监控”中,使大家熟练掌握双位数码管的位选、段选概念和单片机控制双位数码管硬件电路图,解决了编写“动态显示”程序这一学习难点。

二、案例呈现

在《数码管动态显示》课上,我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假设和预期学习结果的判断,适当应用问题情境引入、任务驱动、结果实时监控法,增强学习效果。

片段1:“问题情境引入”(学什么)。就是用确定的形式把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在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学生注意到呈现的刺激,一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是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

师:在漆黑的夜晚。(生:听得特别安静且入神)

生:突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继续描绘黑夜里小说情境:伸手不见五指……

师:别怕,你拿着打火机,在他面前快速晃动,你会发现什么样的现象?

生:把他看清楚更害怕;请赐予我神奇力量吧。(依然浮想翩翩)

师:同学们想象力真丰富。但我觉得更像一条晃动的火蛇,你们觉得对吗?

生:(一下子平静了许多)觉得老师说得也对。

师:是不是原本不连续的点变成了一条看上去连续的曲线或者直线,即“动态显示”。如果想要点亮多位数码管原理是不是一样?引出本次课任务(学什么):单片机控制双位数码管动态显示自己学号:如16。

片段2:“任务驱动”(怎样学)。就是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素材,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领学生主体型方向。

段选 位选 车站自动检票机

图1 双位数码管 图2

我在分析双位数码管的段选、位选概念采用图片类比方法,如图1、图2。通过复习单位数码管硬件电路组成引出本次课电路图中锁存器的重要性。由于“车站自动检票机”,大家对其原理并不陌生。车站自动检票机与锁存器的相似性,在感性刺激下,启发大家明白整体编程思路是:先位选(选哪一个检票机),后段选(检票进入)。在具体数码管位选、段选程序编程过程中,反复强调检票机的开关过程与数码管程序语言的对应关系。学生一下子对动态显示程序语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明白了程序语句的意思。

片段3:“任务实时监控(为什么这样学)。就是通过软件和硬件的仿真功能,仿真程序时候程序大体了解外部电路的控制情况。我通过确定组织探究实践活动促使学生逐步达到预期目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说:“虽然程序有了雏形,但能否经得住检验呢?”话音刚落,学生个个摩拳擦掌,打开软硬件进行仿真,发现结果能显示出但就是1和6依次间隔500mS循环显示出现,停不下来。与想象中大相径庭。一些学生立刻支高招:缩短管子交替延时显示时间。我鼓励道:“这个想法不错,可以试试把延时改为50mS、5mS。”当把延时时间缩短5mS,数码管什么也不显示。同学们傻眼了。忙问:“老师,这是为什么呢?”

我神秘地说:“大家调程序也累了,我想先让大家放松放松后解答,一起做做眨眼睛游戏。”同学们一听“眨眼睛”,都开心地笑了,我说:“分组比赛看谁眨得快。”快速眨眼睛激烈进行中,突然有同学说:“老师,眼睛都快眨爆了,眼睛在打架。”引来同学们阵阵欢笑。

我笑着请大家停下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眨眼睛快慢与数码管动态显示的相似性。同学们恍然大悟。在轻松愉快中解决了实际数码管动态显示程序中“消影”的难点,给同学们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场景。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仿真软件对任务实时监控,再次验证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三、案例评析

回顾本案例,在备课环节,我的脑中始终浮现同学们迷惑的眼神。如何做到让中职学生理解难度很大的单片机编程?为什么要写这句语言?如何做到你写的程序让他们领悟?

为此,我通过观摩该课程其他老师上课,取其长处,同时翻阅有关职业教育研究杂志,发现一个好的课堂,就一定是发挥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堂,要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视角重新审视课堂教学设计,让一堂课值得学生回味,不由自主地跟着你走。

1.用生活事例分析,使单片机编程学习更加通俗易懂。

传统教学中教师喜欢采用“独家经营”的教学方法。新课标下的现代教学要求改变教师的“独家经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这节课的准备,我首先通过学情分析。以教师身份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深入、准确地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找准突破口。以学生的身份表达自己所掌握的单片机知识,讲述清楚动态显示编程的难点所在。即用“教师的水平”分析教材,用“学生的水平”表达知识,弄清说话的对象,站在对方角度组织语言。

为了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为了能让学生看明白把以前所学的典型程序综合在一起每句程序的意思,我采用“车站自动检票机”、“眨眼睛”等情境创设、任务驱动、结果实时监控法等多种教学手段,把专业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参与结合,同时对锁存端0.1赋值,调侃单片机的“单纯”,达到刺激学习的目的。

2.用现代软件技术,自主探究实践单片机编程的魅力。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这节课上,学生利用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总结学习过程,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的学习体系。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动态显示消影”问题,通过软件的实时结果监控和情境表演,一步一步探究实践解决问题,大大增强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教学效果良好。

“学以致用,以用带学”,总的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是主体,我通过不断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创造性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摘要: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在操作中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亲身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面是不同的。在操作、推理、反思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养成有序思维的好习惯。

关键词 :教学案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22-02

《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后续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在学生初步学习观察物体知识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可大大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一、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师:平时经常听到同学们背诵古诗,今天数学课上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一首古诗,(出示课件《题西林壁》),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来说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表达了什么意思?(生说)

师:同样是庐山,为什么一会“成岭”,一会又“成峰”?

生: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

(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2.水到渠成,出示目标。(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1)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知道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依纲自学,探究新知。

教学案例1:

(1)自学指导1:认真看课本第38页,然后进行以下操作。首先,小组议一议。四人一组,拿出学具中的长方体,边观察边回答下列问题:①在你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②你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分别是什么面?③你能看见所有面的位置吗?④注意:观察时,视线要垂直于物体的表面。

由此,通过观察长方体物体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所有的面。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笔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思考,理智分析。)

(板书:最多看到三个面。正面,侧面,上面)

(2)小组画一画。从不同角度观察下面四个物体,把你从各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画下来。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怎么样?在这个环节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平面图形。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直接参与,在活动中产生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空间,以动脑思想的机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操作中探索知识,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拥有主动权,使学生得到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机会。

(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各不相同。)

(3)检测。课件出示三道练习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案例2:

(1)自学指导2:某博物馆被盗了两件古董,被盗当天门窗都是锁好的。(形状如下)

“冒险小虎队”突然发现房梁上有一个洞。接着,他们找到四个犯罪嫌疑人,他们每个人都画了自己看到的古董的形状:

思考:他们谁是小偷?为什么?他们分别是从哪个方向上看到的?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以此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检测2。课本例2补充完整。

4.自主互助,巩固新知。①练习八的第1、2题。②课本39页的做一做。(在学生需要巩固动笔时,水到渠成地“挤”进练习题,使练习与教学和谐共振。

5.品味数学,总结延伸。师:同学们,我们不仅学数学,还要品数学。今天我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同样,在生活中,我们看人、看事也要多角度观察,再下结论,愿大家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反思

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究、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协作能力。因此,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先学后导,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笔者有如下想法:

1.在情景中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动力,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尊重教材的编排,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推理的故事情景,让他们参与到“冒险小虎队”的侦探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位置关系,丰富课堂教学中的现实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2.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学围绕“观察—操作—推理—验证”的主线循环往复学习。注重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通过一个推理情节和两个活动的设计,力图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交流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经验,感悟出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推理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习。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实验 教学案例 创新精神

在今天,课堂教学活动正迫切需要形成一种能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恢复其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以此来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施。“数学实验”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在培养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并借助计算机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有着不小的作用。此外它采用了开放式教学,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在整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在课堂创设丰富的情境,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局面,促进学生既长知识又长能力方面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以下就是我进行的一堂数学实验课的尝试。

[案例]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y=-x+b(b>0)分别交x轴,y轴于A,B两点,以OA,OB为边作矩形OACB,D为BC的中点,以M(4,0),N(8,0)为斜边端点作等腰RtPMN,点P在第一象限,设矩形OACB与PMN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

(1)求点P的坐标。

(2)当b值由小到大变化时,求S与b的函数关系式。

类似问题(2)图形运动的题在近年中考试卷上频繁出现,学生要解决问题(2)主要得体会b值由小变大时,矩形OACB也由小变大,从一开始没有重叠部分,逐步变为重叠部分为三角形,继而变成四边形,最后当b继续变大时,PMN全部进入矩形OACB内部,这时重叠部分就是PMN。学生要设计的演示方案就是这一列变化的过程,把变化中的重叠部分的各种图形表现出来。但是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图形在运动中不断改变的题目接触不是很多,体验不足,用什么方法能把抽象的运动过程转变得直观一些,让学生体验更深刻呢?显然让他们亲自看看图形变化的过程,感受一下是最好的方法了。此时我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充足的课余时间,我决定选择放开,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让学生做“数学实验”:让学生课前准备,设计实验方案,构造数学模型,填写实验报告,最终解决问题。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我把题目公开给全班,要求完成如下任务:自愿组成合作小组,合作讨论后对上题(2)图形运动设计演示方案,完成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准备”、“我的实验画图”和“我的实验步骤”,课堂交流后将评选出最佳设计方案,最佳设计小组,所以欢迎独到的设计方案。

学生第一次发现数学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有实验,也要填写实验报告。三天后我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是全部小组都有了设计方案,有的小组早已准备完毕,有的小组基本完成,只要略加改动也无大碍,比较突出的是班中一个男生正一筹莫展,无法进行下去。这组里的几个成员平时对数学学习热情都很高,加上男生平时喜欢电脑,基础较好,以前看我上课用过几何画板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变换时,觉得是一种很神奇的运用软件。

在他们设计的方案基础上,我又组织了全班分析讨论,比较了现有方案的优缺点,对有创新的方案特别表扬,最后安排有代表性的小组选出代表,准备课堂上讲台演示。

二、课堂表现

我事先准备充分,所以当天演示效果非常好。当天课堂上主要有四种典型方案:方案一、学生通过枚举法画图,分别取b值从1到5的正整数,一共画了五张图;方案二、一个小组在纸上画了固定不变坐标轴和PMN,然后拿出一组透明塑料薄膜,上面的矩形OACB随着b值的由小到大也由小到大地准备了好几块,这次取的b值更细,以0.5递进,从0.5取到4.5;方案三、这组同学把“方案一”中的五张图做成了幻灯片,由于多媒体的介入,变化比“方案一”看上去生动了不少;方案四、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用几何画板演示的小组,他们用几何画板动态地演示了整个变化过程中,随着鼠标的缓缓移动,b值缓缓变大,一次函数y=-x+b(b>0)直线与y轴的交点发生了变化,矩形OACB的大小也随之改变,但全部同学又很清楚地看到直线的倾斜程度没有改变,一次函数直线都在平行移动,重叠部分的形状由三角形到四边形再到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这是这群八年级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类动态综合题,也许方法还不尽科学,解题也没形成规范,但他们用自己大胆的尝试真切地感受了动态中不同情形分类讨论的主旨思想。这样已经很好地完成了预设目标。

整节课上学生表现完全可以用“出色”这个词来形容,上台的同学俨然像一位“小老师”,耐心讲解。台下的同学由于设计方案自己都有参与进去,他们也显得特别认真,关注自己小组代表演示是否到位;关注其他小组设计方案是不是比自己组的好。最后全班一致公认“方案四”为最佳方案,他们总结认为几何画板演示更胜一筹的理由是:1.让图形动了起来;2.可以反复操作,让没看清的同学再看,直到看清变化为止;3.图形由动态可以到静止,又可以再由静止转化为动态;4.其他小组的b值变化都是由小变大,而几何画板还演示了从大到小的变化过程。

三、课后反思

本堂实验教学课,我只给学生布置了任务,接下来从设计实验方案,建立数学模型到最后演示几乎都由学生完成。学生在数学实验活动中表现出了大胆设想、敢于尝试的精神,完全地充当了学习的主体,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还无形锻炼了怎样设计模型、怎样运用数学软件等综合能力。通过该节课,我认为要上好数学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生主体性

学生通过特定的数学实验,可以直观地了解非常抽象的数学内容,化枯燥为有趣,这个过程会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实验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会使学生体会到研究的艰辛;让他们以小组合作方式来做实验,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数学实验中,学生会充分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其他知识例如信息技术知识来解决数学问题,让知识在他们眼里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间密不可分的。

2.提高学生自信心

初中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涉及到自己进行数学实验的机会还不算多。一开始部分学生往往不知所措,难以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实验方案,即使书写实验报告也不能自行完成。所以教师要做好培育工作,可以先选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依靠小集体的力量帮助部分学生;其次在课前准备时要多加指导、修改,让学生强烈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下次开展实验教学增强信心。

3.实验应呈开放的学习姿态

由于解决问题的实验方法,呈现了相当的开放性,学生没有了思想上的束缚,完全可以在他的研究实验领域内自由地驰骋,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所以学生们常常能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要利用这种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再讨论比较,指出各种方法的优劣,让思维更一步深化。总而言之这种开放、自由地进行数学实验操作,正是学生灵感火花、创新精神产生的前提条件。

4.教师的自身素质

由于大量的数学实验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来完成,而对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来说,计算机相对灵活使用的程度还很不足,此时相当多的教师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空有想法,却无法落实。所以要成功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1.目的

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一贯秉承的理念.

2.问题的提出

课上提出如下问题:在某校学生餐厅中,餐桌与座位按如下规律排列,1张长方形桌子可坐6人,2张可坐10人,按下图方式将桌子拼在一起:

……

(1) (2) (3)

问:(1)4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7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

(2)该校有500张这样的长方形桌子,按照上图方式每5张拼成1张大桌子,则500张可拼成100张大桌子,共可坐?摇 ?摇人.

上面的问题不是太难,给足时间,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求解,都能给出正确结果.当我追问学生有几种方案解决时,有两种方案以上解决的学生很少.可能是由于是初一新生,经多种解题策略培养,锻炼少.然而上题的意义在于:能否用你所获得的多种解决方案解决类似的规律题.

至此与预设产生矛盾,原本以为想出两种方案解决的学生会较多,甚至有人想出第三种方案,然后启发产生第四种方案.现在只能改变教学策略.

3.问题的认识

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规律题是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猜测、验证等能力很好的素材,同样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从中考内容来看,规律题也是福建省各地市几乎每年必考的内容之一,而每年的规律题内容新颖、编制巧妙、精彩,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要重视规律题的教学.正因为规律题每年出现的新颖性,所以以上问题以结论的形式告诉给学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要着重解决的是寻求方案二、三、四等的思维切入点,为此,我认为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盲点,再设法转化为已熟悉或易接受的模型,经启发引导,得出正确结论.最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选用以下方式完成本课的教学.

方式一:根据学生内化新知的规律,由于是初一新生,若直接寻找方案二有困难时,可以让学生用已会方案为模型,让他们建立一些新的感性认识,再将答题过程和结论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最后反过来解释结论的正确性.

方式二:可以先作简单的启发,再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得出结论.

方式三: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探索,让绝大部分学生获取正确结论.

最后:变式训练。

4.实验方式与信息反馈

接下来在教学中实验四种方式的教学,获取了用这些方式来教学的真实感受,得到本课教学案例反馈的重要信息.

4.1方式一

实践表明,在实施方式一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生能用一种方案得到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4n+2)个人,并且大部分学生都会解释,如生A:剔除头尾各一个人,一张桌子可以坐4个人,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4n个人,再加上剔除的2个人,于是得(4n+2)个人.该生解释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我肯定了他的解释之后,问:若一张桌子坐6个人,n张桌子可坐6n个人,应如何处理可得到(4n+2)个人?同时你怎么解释?

问题抛出后,学生深思,讨论.一定时间后,问了几个学生,学生答不出.为了不冷场,我直接抛出答案:6n-2(n-1),再叫学生解释。生D突然站起来说:一张桌子坐6人,2张应坐12人,而拼在一起实际只坐10个人,中间拼接处少了2个人,故得6×2-2=10个人;3张桌子应是6×3-2×2=14个人;以此类推n张桌子应得6n-2(n-1)个人.他还担心其他同学听不懂,跑到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

(1) (2) (3)

过了一会儿,学生自发爆出热烈掌声.我惊喜生D的合理解释,更惊喜“过了一会儿”顿悟之后学生自发爆出热烈的掌声,说明班上大部分学生认可了生D的解释.

信息反馈:就初一新生找不出第二种解题策略时,可先抛出答案再解释,也是求知的一种方式.上面得到的第二种方法称“补全法”.

4.2方式二

方式二是这样实施的:能用“补全”,当然也能“分割”,即把1张桌子沿中间对称分成两张桌子,如图:

……

(1) (2) (3)

那么n张桌子拼在一起可以坐?摇 ?摇人?如何解释?

生E:(2×2n+2)人,即(4n+2)个人。还是剔除头尾各1人,n张桌子分割之后变成“2n张”,“一张”坐2人,所以(2×2n+2)个人.

全班同学给予热烈掌声.

师追问:还能再分割吗?受前面的启示,很多同学立即想到分割成4块.

于是,生F:4n+2,一张桌子分成四块,每块坐一个人,四块则坐4个人,n张坐(4n+2)个人.

师:虽然这里的4n+2与前面的4n+2形式一样,但理解方式不一样,也是有创新之举的.综上两种分割方式,于是我们又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分割法.

4.3方式三

在实施方式三的过程中,学生自主讨论显得比较杂乱,思维难以统一,可能是初一新生,小组中不能迅速形成统一的认识,未能抓住关键之处,从而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最后还是变成老师启发讲述为主而又回到方式二和方式三上.这说明针对初一新生,在学习、交流、探讨数学问题时,除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思维的演变过程,否则难以讨论出有效结果.

最后环节:变式训练。

师:将上题桌子排放变换一个方向,如

……

(1) (2) (3)

那么,n张桌子能坐?摇 ?摇人.你有几种解决方案?

迁移应用:按如图方式,用火柴棒排正方形.

(1) (2) (3)

问:(1)排4个小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2)排n个小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3)排2013个正方形需?摇 ?摇根火柴棒.

解决以上问题你有几种方案?

这时,学生能从至少3个方向寻找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路比以前开阔多了.

5.反思

5.1教学过程应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成长,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七年级学生学习还有一些地方不适应,有一定困难,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5.2探索解题新策略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盲点,借助已有模型克服学生盲点,模型应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课本,这样才能更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实效.

5.3教学设计要提高认识,一定要有针对性,把握重难点,能更好地有的放矢,教师课堂设计、调控、应变能力要强,不做严厉管教,而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和好伙伴.

参考文献: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案例:有一位中学老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一个很聪明但十分调皮的学生走到讲台前翻了翻老师的教案,然后说:“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位老师灵机一动,马上说:“给你教案你就能上吗?”这个学生说:“当然能。”“好下一节课你来上,我给你提供教案。”下一节课,这个学生上课虽然很努力,但还是失败了。学生满面通红地说:“看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

后来这位老师进行了反思。他说:我这样做,无非就是通过一件本来不应该让学生做的事情,让学生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能,就是让学生更加臣服于老师的权威。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这并不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教育专家读了这个案例,看了老师的反思后,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现在有的老师得了教育理念过敏病,这本来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老师却自己否定了。作为教师应该有权威,一个没有权威的老师,他所教授的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是要大打折扣的。老师带教案上课是很正常的事情,要让学生认识到教师上课是不容易的,并非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个老师的做法正好取得了这样的效果,树立了教师的权威地位,挫败了学生蔑视心理。这完全是一个成功的教育实践。

我的看法是:学生虽然不会讲课,但他天天听课,而且听不同老师的课,学生完全有资格来评价老师的上课水平。就象我们教育理论家不教学,但可以评论教师,就象球迷不会踢球,但可以评论球员一样。学生提出“有教案谁不会上课?”,这是学生对教师照本宣科的责难,对教师课堂授课艺术的不满,是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个不成功的教育实践。理由有二:第一,教师应该保护学生挑战权威的精神。学生敢于挑战权威,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敢对教师挑战的学生真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应该给予挫伤,而应该精心呵护,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证明学生无能,而应该证明学生“有能”,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从成功走向成功。第二,教师应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有问题。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授课方式,这应该是教师思考的问题。而案例中教师并没有思考自己授课的问题。教师应该追求高超的授课艺术,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有讲授、有讨论、有活动、有思考、有协作,方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乐于接受,而决不是照本宣科,死板生硬。

以上是我对反思的“反思”。愿求教于大方。

(作者简介: 寇祥明,现任教于寿光世纪学校,研究生学历。先后被评为寿光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潍坊市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全国目标教学先进个人。 2001年破格晋升中学高级教师,2002年被授于潍坊市特级教师称号。制作的课件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语文教学教研成果获全国二等奖。20年来,任教中学语文,耕耘不辍,致力于科学记忆、快速作文、快速阅读等专题研究,发表、获奖论文40多篇,主编及参编论著3部。2004年10月出版《现代科学记忆法实战演练》。

寿光世纪学校 寇祥明

电话:0536——2155006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6篇

教学过程:

一、认识1千克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几种秤,我们也知道了在台秤上的k、g两个字母写在一块就表示千克,假如把物体放在秤盘中,秤的指针指到了哪个数字上就代表着是几千克。接下来我们就来称一下这袋盐的重量是多少。(师把盐放在秤上)秤的指针现在在数字1上,那么这袋盐重1千克。

教师接下来让提前做了准备的几个学生把准备好的东西拿上来,称一称重量。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对,我们平常说的2斤就是1千克。在我国,老百姓习惯用斤这一单位来衡量重量,而在国际上则一般使用千克这一单位,我们也把千克叫做公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东西都会在外包装上表明东西的重量,如矿泉水上瓶上有“净含量1千克”这样的字样。那么“净含量”是什么意思呢?

在学生回答“所谓净含量指的就是除去包装之后物体的重量,在这里也就是去了瓶子后水的重量”之后,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分别来感受一下1千克的重量,然后再试着把学习用具组合在一起,凑1千克。(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

师:你们凑的学习用具是不是1千克呢?我们一起来测试一下。(学生把自己拼凑的1千克学习用具拿到讲台上用秤来称)

教师对于学生的做法表示肯定,表扬他们的动手态度和精确的估算能力。

二、认识几千克

教师在讲述几千克之前,将不同重量的物品放在秤上,让学生回答称量的重量。

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教学用图,让学生回答图上不同蔬菜在秤上显示的重量是几千克。(土豆5千克、黄瓜3 千克、大白菜1千克、西红柿有2千克……)再出示一些质量超过整数千克数或者低于整数千克数的物体让学生说出相应的得数,并及时进行点评。

出示图片之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身边的实际,回答什么是载重,比如电梯的载重,卡车的载重等。向学生解释载重就是最大量不超过这个重量,否则的话就会产生危险。比如,电梯的载重是1000千克,如果进入电梯的人数过多,重量超过1000千克,就可能会出现电梯坠毁的风险。借此可以向学生灌输安全思想,教育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之中注意安全。

教学反思: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想要达到预期的目标,首先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就是教学的生活化,让他们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在他们身边。

一、在实践中感受

所谓在实践中感受,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猜测与感知来对千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通过称一称学生准备的物品,让学生认识到1千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说的2斤,而在生活中可以说1千克是处处可见的。另外,还要让学生知道,即使体积相同,重量却不一定相同的道理,比如说一样包装的食盐和淀粉,重量并不一样。

二、在实践中体验

在学习中,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亲自动手来认识“千克”这一单位。重量单位和其他单位是不同的,仅仅靠眼睛来观察是不行的,必须动手操作。在教学中采用称一称、数一数、掂一掂等活动,就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从而对“千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就可以了解到1千克大约就是2袋食盐、十五六个鸡蛋或者八九个橘子等的重量。而通过这些体验,学生还能够进一步地理解,即使重量相同的不同的东西,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三、在生活中应用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的痕迹,只有把自己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能更好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让小学生了解了1千克、几千克与几千千克以后,教师还要结合课本中的习题,让学生对“限载”和“超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抓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7篇

教学预设: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确定直角角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整堂课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教学实况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会用直角符号表示直角。

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充分体验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和直角。

教具准备:课件 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手工制作吗?“喜欢”,学生回答。老师也非常喜欢,快来看,这是我的作品……(出示五角星)同学们观察一下,五角星上有许多的……角。

对有许多的角,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角的知识吧!(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生活中的角。)

二、操作实践,感受新知

1.找角

(出示情境图第1页)在这里我们还能发现哪儿有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自由发言(电视上有角,三角板上有角,扇子上有角……)

他的教室里藏着许多的角,那我们教室里有哪些角,你能找一下吗?

(学生发言,找教室里的角)

“角”有时非常的淘气,常常藏在我们周围的事物中,你能把这些物品中的角找出来吗?(课件第2页)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再一次让学生直观感知生活中处处有角。)

2.指角

出示三角板,让学生用手来摸一摸角。学生由于只对实物中的角有感知,可能用手指这个尖尖的“点”。

老师要明确:这个点不是角,只是角的一部分。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完整的指出一个角(指出尖尖的点,直直的边),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自己动手完整的指出一个角。

3.认识角的形状和组成

通过指角,让学生总结角的形状。这时学生对角有了初步认识能初步总结出角是“尖尖的,直直的”(出示课件第2页,把角从实物图中表示出来,把实物去掉抽象出数学上的角),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出示课件第3页)让学生总结角的组成:角是有1个尖尖的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4.画角

怎样画一个角呢?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教师边说边示范画角。(课件第4页)把学生花的角通过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对画得不规范的学生给予指导,规范画角过程。然后先让让学生总结画角的步骤,老师引导。(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课件第5页) 出示儿歌:

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牢记,先画顶点再画边。

5.折角

(课件第6页)让学生动手操作亲手折一个角,展示学生的作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出示扇形角,让学生明确扇形角只有一角。通过扇形角,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角是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各个活动,让学生清晰的认识角的形状,角的组成,把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提升到对数学意义上角的认识,从而抓住了本节课的重点。)

三、自主训练(一)

(课件第7页)出示练习题1,让学生分析出示的图形是否是角,不是角的,要求是学生说出原因,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练习,让学生辨析角,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四、认识直角

把巩固训练中出现的角让学生分类,(课件第7、8页,出示分类后的直角)学生很自然的会把直角分成一类,这类角和三角板上其中的一个角一样,我们把这样的角叫做直角。让学生寻找我们周围的直角,加深学生对于直角的印象。为了便于把直角和其他角区分开来要给学生标上直角符号(课件第9页),展示标出直角符号的直角。展示钟表上时针、分针构成直角的情况,加深学生对直角的认识(课件第10页)。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认识特殊的角——直角,既巩固了对角的认识,也为以后角的分类做好了准备。)

五、自主训练(二)

(课件第11页)出示课本25页自主练习2,让学生找图中的直角,并用直角符号表示出来。给学生总结,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对比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巩固对直角的认识。)

六、课堂小结

今天同学们在角的乐园里玩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谈收获,梳理知识,总结提升认识。)

七、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钟表、凳子、摩天轮、央视大厦、鸟巢、卢浮宫、风车………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美丽的角,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教学预设与实践的对比分析:

教学预设符合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

观察与动手有机结合。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小组活动时提供给学生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我参与学生中间,及时采集有用信息,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这样, 学生在“做”中学,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环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是有效的教学,教学预设与学生的活动能有效结合。

教学反思与感悟:

一、首先这节课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完成。

第一个环节老师出示手工制作“五角星”,学生通过观察,很轻松的发现“角”,知道这是角。这是最直观的认识。第二个环节,在信息窗中,生活中找角,这里有好多不同的角,再一次直观认识不同的角。这时对角的认识,形成的印象还是模糊地。第三个环节,感受角,也就是摸三角板上的角,感知角的样子,感知角的组成,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和理解,已经是由“物”到“形”,第四个环节,用语言描述角,在三角板上摸出一个完整的角,此时,学生对角的认识已经走向明朗化。第五环节的画角,第六个环节的折角,第七个环节的认识特殊的角——直角,通过各个环节的展开,“角”在学生的头脑中的印象走向清晰化。

最后,通过课堂小结,欣赏生活中的角,在美感教育中完成本节课。

这样设计符合学生的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二、整个课堂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体现了“以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轻松的自主探究中获得新知。

教学流程设计清晰。先用手工制作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探知生活中数学的兴趣,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对图形特别是角的感性认识;其次,从生活实物中抽象出平面的角,引导学生把原始概念提升成为数学概念,掌握角的特征,并能够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角进行判断并分类;最后,动手实践,巩固新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点拨到位而不越位,学生的学习气氛浓而融洽。

此外,整个教学过程于老师都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体会到数学的本质,体验了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中的不足。

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范文第8篇

1.了解广告的定义、分类、形式及作用等相关知识。

2.掌握理解、鉴赏、创作广告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写作等综合实践能力。

3.引起学生对广告现象的关注,树立正确的广告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对广告语的品评、赏析,归纳、总结广告创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运用广告创意的基本原理进行广告创作。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广泛收集各种广告语;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广告导入语

1.师: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会儿电视,好不好?

播放最新电视广告视频(包括“金立”音乐手机“荷塘月色”版广告、“步步高”学习机“喜羊羊”版广告、“王老吉”饮料亚运版广告、“有空多陪陪孩子”公益广告等)。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看的是什么呀?平时我们看电视,看到广告是什么感受呢?

3.师:其实,不仅仅是电视,如今每当我们翻开报纸、走在街头,琳琅满目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广告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今天我们专门来研究平常这不被我们关注,甚至让人烦、让人厌的广告。或许我们换个角度,会有别样的发现。

二、广告知识窗

1.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本中第246至’第248页的内容,了解广告的基本知识。学生说出广告的概念、分类和形式等知识。

2.出示从古到今各种形式广告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出它们的形式。

三、广告点评台

1.广告猜猜看:看看下面的广告语,猜一猜是给什么商品做的广告。

2.师:老师精选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读一读,喜欢吗?任选一则谈谈你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爱,就马上行动。(爱玛电动车广告语)

(暗含电动车的品牌名,前半句的“爱”和后半句中的“马”就是这种车的品牌名“爱玛”的谐音;激发人的购买欲望。)

・随心所浴。 (某淋浴器广告)

(引发辩论;新编成语广告,赞成还是反对?) (明确:利:新颖别致;弊:易误导,用语不规范。)

・劲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哟。(大冶劲酒广告语)

(似抑实扬,既达到了促销的目的,又体现出了人文关怀。)

・当头发爱上肥料,好得出乎意料。(某洗发水广告语)

(比喻,生动形象;“肥料”一词无美感。)

・说好普通话,“知音”遍华夏!(推普周宣传语)

(扣住语音特点;押韵。)

・严禁吸烟! (公共场所禁烟宣传语)

(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需要运用不同的广告语言,一般场合语气过于生硬;语言须委婉、生动、得体。)

・要刘谦,不要流感! (快克感冒片广告语)

(名人代言,谐音,对比。)

(讨论:名人代言广告的现象如今比比皆是,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明确: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利:爱屋及乌,双赢;弊:不负责任的代言误导消费者。)

・感受黄山,天下无山。(黄山旅游区广告语)

(对比,引用徐霞客评价,突出黄山景美。)

(讨论:广告是不是夸大其词呢?) (明确:适当夸张,不能夸大质量、性能、功用。)

3.师: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4.师:刚才提到的这些广告,仅仅是众多广告中的“沧海一粟”,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广告的魅力渗透在生活的每个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广告才是我们喜阐乐见的广告呢?请从内容、主题、构思、语言等角度讨论归纳。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明确广告的基本要求。板书:内容实事求是,主题明确突出,构思新颖独特,语言简明生动。

四、广告创作室

师:通过欣赏和比较,我们了解了广告语的基本创作方法。现在让我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尝试一下下面的广告创作,至少选写一题。

1.请你帮助校园中的环保小卫士把宣传语补充完整:

你丢下的是垃圾,――。

2.今天新闻记者来到校园采访,向同学们征集一则介绍我校的广告语用到报道中去。下面就请大家开始创作,来介绍我们的学校。

五、广告结束语

师:欣赏广告。创作广告,让我们认识了广告独特的文化张力,吸引着我们进一步走近它、关注它。广告就像一面多梭镜,阳光透过多棱镜可以折射出七彩的光芒;我们透过广告可以看到五彩斑斓的生活。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关注广告,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知识,我们的生活一定也会多姿多彩!    六、广告练兵场

课后习题:

1.农忙季节总是会遇到秸秆禁烧难的问题,请你为当地的秸秆禁烧拟一则宣传口号。

2.请你为家乡的一种特产拟写一则广告语,让更多的游客欢心购买。

教学反思:

《广告多棱镜》是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中的专题,贴近生活实际,内容丰富有趣。本课教学立足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后形成以下反思:

一,语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统称。

“专题”是新课程理念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学科渗透,符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从而使语文课程更具活力。但专题教学容易走入误区,教学的尺度难以把握,将专题教学变成专科教学,造成“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的“非语文”现象。

专题教学仍然是语文课,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语文课。“浓缩的都是精华”,好的广告语言约意丰、令人回味,不仅有商业气息,更有文化韵味,以极其高度的概括性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因此本课教学在“广告知识窗”环节快速了解广告的综合性知识后,便重点抓住广告语,通过“广告点评台”对广告语的赏析提高学生鉴赏语言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广告创作室”进行广告语的创作提高学生口语交际和写作的能力。

二、生活是学习语文最好的老师。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广告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能够激发出学生求知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智慧的熏陶、语言的积累、思想的提升。本课导入播放的是“金立”音乐手机等近来的新版广告,更是一下子引发了学生对广告的亲近感,唤起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高度关注,广告这扇生活中的语文之门自然就被打开了。当欣赏到身边所熟悉的各种广告形式的图片,并在“广告猜猜看”环节竞猪所熟知的各类商品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进一步激发。

这时出示了几则最近比较热门的广告语,有的近乎眼前,有的犹绕耳边,学生兴致盎然,自由点评便能畅所欲言。当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一则广告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学生

侃侃而谈。“广告创作室”的主题也来自于身边、时下,校园环保、学校推介都让学生感到了现实的需要,创作起来有想法,有创意。第一题是改编了一道中考题,学生在“你丢下的是垃圾”后面补充了“我捡起的是公德”、“践踏的是文明”、“破坏的是美丽”等句子,闪烁着思维的灵动性。并不比原有的“我捡起的是品质”逊色。第二题是为所在学校创作广告宣传语,提出是为来访记者征集,同时配上校园照片激发爱校情感,学生的创作激情一下被点燃,像“踏入文明校园,领略青春风采”这样的精彩创作层出不穷。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教学活动的结束,课后作业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目标完成的补充和保障,因此秸秆禁烧、家乡特产的广告创作题就给学生留下了富有吸引力的思考空间。

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师生之间的活动应该是双向交流和相互驱动的过程,教学重心必须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曾考虑将重点环节“广告点评台”一分为三,拆分成“广告精品屋”、“广告诊疗所”和“广告研讨会”三块,尽管流程更为清晰明朗,但板块设计过细过碎,在对广告的自主赏析这一块教师暗示过多,代替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容易湮没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体会和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