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分组讨论技巧

分组讨论技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分组讨论技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分组讨论 实施策略

“分组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得到许多教师的认可。那么,语文课堂中怎样利用分组讨论真正做到优势互补,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能力呢?我就语文课堂中有效实施分组讨论的策略谈谈体会。

一、合理组建小组,实现优劣互补

顾名思义,“分组讨论”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互、合作性的学习。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是这种学习形式得以有效利用的首要前提,一般以4―6人为一个小组。教师要遵循组际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不以学习成绩为唯一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个性、智力、能力、思维品质等因素组建小组,使每个组成员的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同时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各尽其职、锻炼能力。组长是小组的核心,刚分组时,教师应选择各方面素质较好的学生来担当,对其进行培训,教其如何组织、协调、管理好组内成员的合作活动,以保证活动有效进行;以后可以采用轮换制。这样分组,优等生发挥优势,中等生得到提高,学困生获得帮助,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明确合作目标,精心设计内容

(一)目标要明确,要求要具体。真正的合作学习不是学生热热闹闹地凑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随意讨论,教师应当认真钻研教材,针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合作目标,有选择性地提出适合学生合作探讨的问题,让学生明确合作主题、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从而有目的地探讨,且提出的合作要求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方向明确、具体可行。如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时,分组讨论的重点内容可以是“艺术中的残缺美”,同时还可以引申至生活。下面是学生讨论的情况:

艺术――注重虚实相间。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再如《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生活――缺憾也是一种美。如四大美女各有缺陷;如美玉微瑕;如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再如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

(二)内容要具有合作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尽量避免个体性问题,即问题涉及的信息、知识、技能等的获取是个体学习者不可能全具有的;内容要有层次性,既不能太过简单,又不能毫无头绪、难以入手。合作内容既要来源生活,又要服务生活。合作内容应具有生活基础,并且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创新性和探讨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探索欲望,引起他们主动思考,促其深层次地沟通结论。结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合作才有价值。如我教《我与地坛》这篇美文时,以“铁的心灵回响”为话题组织分组讨论,讨论结果体现了难得的创新元素。如:慈悲的佛陀说:“生是痛苦,衰老疾病和死亡也是痛苦,与不亲者合与亲者离也是痛苦。总之,对尘世事物的……依恋都是痛苦。”如果我们把生活比作一张网,那么痛苦便是这网上的绳结。经历过一次次痛苦,这张网才会负重。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表达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三)分组讨论的任务最好是团体性任务。假如是个体学习者都能解决的问题再去合作,就不能体现合作的价值。小组成员在任务目标上是共同的,同时资源上又是相互依赖的,这可以促进学习者对活动的参与。例如:我在班上开展了“星级作文评选”活动,基本的做法是:成立批改小组小组初评大组总评评选五星级作文大组仲裁复议教师把关结集出版(后学生提议命名为《浅溪》出版,并一度成为校园内的畅销书,学生情绪高昂。)。整个批改活动全体学生全程参与,任务比较繁重,如果仅靠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共同进行。实践下来效果很好。

三、提供充裕时间,指导合作技巧

没有充裕的合作时间,草草了事是合作讨论学习的大忌。有的教师怕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不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其实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很重要的。教师要把握好一堂课的各个环节所需时间,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合作。当然,“充裕”并不是漫无边际地给学生时间。怎样合理利用有限的时间进行高效的合作呢?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基本点。

(一)充分准备。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信息或准备资料的途径、方法,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二)有序组织。每个成员明确自己在合作中的职责,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人人服从组长的安排,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有条有理。组长可以安排中心发言人先阐述自己的观点,其他同学讨论评价;也可以安排每个人有序地发言,然后作总结评价。

(三)清晰表达。语言交流在合作中很重要,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表述自己想法的机会,使他们逐步清晰地表达观点。

(四)科学讨论。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关键。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步骤和方法,要求学生具有统一性,在观点不一致时有理有据地解决分歧;如果不能达成一致,就提交全班讨论。

(五)大胆质疑。有想法要大胆说,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思维在撞击中迸发出有价值的火花,让知识在交流中不断增长,令情感在协作中和谐发展。

四、把握合作契机,自主、合作结合

(一)在学习的重点、难点处要合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合理安排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把学习重点和难点作为合作讨论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归纳、验证、分析和整理。例如:在讲《荷塘月色》时,对本文中的“我”展开讨论,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培养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我还要求学生拓宽思路,搜集相关资料,通过组与组辩论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提高各方面能力。

(二)在需要集体智慧和力量时要合作。教师要巧设悬念,给学生一点“疑点”,当自己解答不了、结论确定不了时,学生就会产生急需交流、听取意见、获取集体帮助的欲望。因为急需同伴的互助来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所以合作学习的气氛必定十分浓厚,合作学习便显得很有必要,合作也就更有价值。例如在鲁迅《自序》一文中教师可巧设“疑点”:“寂寞”是不是就是无聊?其实质是什么?以此引发学生合作讨论的欲望。

(三)在自主思考、独立尝试后才合作。学生个体自主学习是教与学双方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指导下互动、协调统一的一种模式,具体表现为自主搜集、自主整理、自主思考、自主尝试、自主领悟、自主质疑、自主反思等。合作学习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缺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学习就不可能真正达到目的。所以应留给学生必需的自主学习时间,使其都有机会表达意愿、展示自我,使合作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药学分子生物学 教学方法 基于问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b)-0021-02

分子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质)的结构、组织和功能的学科,根据化学和物理规律来解释生命现象,是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生物技术、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分子生物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完全改变了生命科学的面貌,并对人类的生活影响深远[1]。

分子生物学中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涌现,促进了药物研究的迅速发展,如药物高通量筛选、组合化学、生物芯片、转基因和基因敲除等新技术,这也是学校对药学本科生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分子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庞杂、基础理论抽象,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模式很难将分于生物学知识直观生动地传授给学生,“预习-听课-复习-考试”四段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很差,更谈不上脉络清晰、系统性强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为实现“拓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自主建立学科知识体系、培育科学思维与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与创新精神,必须变革分子生物学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分子生物学教学质量。本教研室几年来实施开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PBL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 Barrows 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PBL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PBL 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它设计真实性任务,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以问题为动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这正是PBL教学法的核心所在[2]。

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运用在药学分子生物学中是以新药研究和开发为先导,以研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在几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实验课加强”的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现就相关体会做一些说明。

1 教师课前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只有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在课堂上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将全部精力集中在必要的学习内容上。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一些对药学分子生物学“枯燥”理论的学习。分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内容新而庞杂。每一个理论的背后都有一系列的科学实验作支撑,因此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资料等,将前人的科研过程再现于学生面前,结合该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编写例子,提出相应的问题,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问题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后期教学的效果,这也就是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

比如说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内容枯燥,难记忆,难理解,是多年来分子生物学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在讲述这一章节前,可以提出现在法医常常只需要通过犯罪现场的一滴血或者一根毛发就进行破案,其根据什么原理,以及中间涉及到什么知识?还有在讲述生物技术这一章节时,可以用转基因药物这一较新的概念作为铺垫,让学生查找并讨论研制过程所涉及的生物技术?这样学生会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求知欲。

2 学生查找资料

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接下来就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通过各种手段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掌握基本知识,得出最佳结论。这样的学习,所需的时间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但由于学生长期接受“填鸭式”教育,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能力,部分学生只满足于获取好的“分数”,所以对PBL教学改革形式会觉得太“花费”时间,这也是一种依赖于以往教学理念和学习方法的表现,因此,学生也应从自身出发,完成角色转换,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人。否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目标。

学生查找资料主要通过网络资源,从Google和Baidu,又比如从专业一点的PubMed和学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等,其次还有通过图书资源,查找相关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渐渐掌握各种手段,提升了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分组讨论

学生在花了大量的时间查阅大量的资料,随后进行整理,最后要求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但是中国的学生长期接受传统理念的教学模式了,养成了“你说我听,你写我记”的学习习惯,不善于表达,也不愿意讨论,这是中国学生的一大弊病,在开展PBL教学法的初期,笔者就经常碰到课堂上没人发言的尴尬情况,只能靠点名的方式来要求学生发言。

因此我们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将3-4名同学为一组,人少了观点不够多,人多了有些人容易偷懒,在他们分别查阅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组的同学补充。有时候各组同学间会因为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有时候会争得面红耳赤。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首先,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其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和解答新问题,印象更加深刻;第三,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这些将对今后开展药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4 教师总结

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还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这样才能规划好学习的重点、难点,制定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出适当的问题,此为做好PBL教学的基本前提。另外,教师要学习和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5 实验教学巩固

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单凭理论的空洞讲述是不够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不仅用于本学科的研究,而且广泛应用于基础医学领域、临床实验和药学的研究,因此对药学专业学生开设分子生物学实验是极其重要的。有些单位主张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割开来,认为增加实验课的课时可以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3]。但是本教研室采取的是在理论课学习后就用实验课来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本校在现有条件下给学生开设了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实验包括DNA/RNA的提取和电泳检测,DNA的酶切、聚合酶链式反应、SDS-PAGE、印迹实验等内容。实验前,老师利用网络资源寻找分子生物学实验有关原理的FLASH动画,同时将预实验过程中的步骤拍成照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在给学生讲解时既形象又生动,使实验全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难为易,直观的实验技术使学生对于难点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时,提供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老师密切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随时纠正其不规范的操作,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写实验报告、实验体会。对一些成本较高而实验室无法开设的实验如RNA干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我们一方面结合多媒体教学进行讲述,另一方面结合科研课题采取实验开放的方法尽可能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分子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为他们今后从事药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6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改实践,有些接受PBL教学的本学生考上笔者所在科室的研究生,通过对比发现,本科阶段经过PBL教学方法训练的研究生,在涉及药学相关科研后,他们比没有经过PBL教学的学生能更快地进入科研角色。通过PBL教学,学生至少可以提高以下三种能力:

6.1 获取知识能力

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同学们学会如何去检索,如何获取所需知识,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资料变成自己的知识,从实验中更好的掌握原理,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6.2 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同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最大不同点就是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在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使知识能更好的,更加有效地进行交流。

6.3 团队意识的培养

科学实验不是一个人随意的活动,分工与协作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现代科学更加看重团队意识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分组讨论、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监督,从而有意识地培养相互协作精神,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教师总结―实验课加强”的PBL教学方法,能使药学专业的本科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武装自己,用分子生物学思维思考问题,并能将所学的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与药学有关学科结合起来,从作用机理角度更深人地思考相关问题,为今后的药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计

我国现有的各种法律教育机构,特别是专门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学院在数量上已经相当可观,但法律教育模式还很不成熟。不少法律院系没有系统地研究过法律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大多数院校在教育模式上还是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以学习相关的法律概念、原则和制度、全面地掌握法律理论为学习法律的必要手段,以至于学生在工作后提出在实践中应用法律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并不一样。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后,学生还需要在“社会大学”中重新学习,这无疑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虽然法学界对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种种不足已有较为深刻的体察。在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中,开设了实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模拟法庭以及以案例为主题的辩论等课程以弥补这些不足。但是这些课程只是对书本理论知识的具体化和深化,不可能涉及过多的实践。即使是实习,学生因只能作为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助手没有机会独立办案加之实习时间的限制而在实践技巧的学习上大打折扣。

与普通高等法律教育相比,高职法律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更注重培养具有一定动手能力、能够从事辅助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的实用型人才,在教学内容上更侧重于对实用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即使是理论知识也要考虑它的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示范性、实践性、可操作性。 但目前中国的高职法律教育在教学上沿袭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因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无法就业,就业困难,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招生。要解决这些问题,高职法律教育必须要走出“纯粹学历教育”的误区,以为真实的社会生活服务为理念,寻找一种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指导思想的适合高职法律教育的教学模式,回归高职教育的本旨。

本课程实践教学正是基于“法律教育为真实的社会生活服务”这一理念,以先进的诊所法律教育模式为基础,注重应用性、示范性、实践性,以技术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为最终评价标准,试图总结、探索一条适合于法律实训的教学模式。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是:1、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寻找到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2、明确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的责任;3、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4、明析自己对法律工作的认识。

刑事法律实训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刑事法各学科在教学中相互割裂,刑事法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吸收和引入了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充分与课堂相融合,与老师相融合,通过角色模拟深入到刑事法理论与实训当中,最终能够初步具备:法律知识拓展与应用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心理调解能力等。

二、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课时)

1、司法机关参与刑事诉讼规范 1 2、律师参与刑事诉讼

1

3、刑事诉讼技巧

2 4、证据的收集、审查与判断技巧 2

5、分析能力的培养教育

2 6、制作法律文书

2

7、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

1 8、培养团队精神

1

9、会见

12 10、证据调查

12

11、法律研究

12 12、咨询1

12

13、调解技巧

12 14、谈判

12

15、司法礼仪

12 16、模拟法庭

120

三、组织形式与教师指导方法

本课程实训环节课程组织形式改变原来一位教师讲授、组织的形式,运用“诊所式”教学法,每次实训课为整体三课时,参与教师3—5人,分为主持人、主讲人、组织人、和记录人;课堂形式一般为圆桌式同时结合其他形式;学生组织形式为分组、分角色和现场模拟式;技术支持要求全程录像以便随时反馈;教师指导方法分为:角色模拟教学法、单独指导教学法、评价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四、必要的条件

本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实训课程,为了保证是实训教学的正常进行,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需要充足的办公设备和耗材

2.需要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实训教室;

3.需要符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模拟法庭;

附:2006年教学计划安排表

06刑法组实训课程安排

第一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实训课内容、概述

杨兆峰高习智相关知识讲授刑法

高习智杨峰律师事务所约见当事人

张丽佳、杨兆峰、李英霞约见当事人现场演练

牛丽、任丽斌、金宝良人民检察院工作制度

杨峰高习智

3-4实训课内容、概述

杨兆峰高习智相关知识讲授刑法

高习智杨峰律师事务所约见当事人

张丽佳、杨兆峰、李英霞约见当事人现场演练

牛丽、任丽斌、金宝良人民检察院工作制度

杨峰 高习智

5-6分组讨论

金宝良、李英霞 刑诉相关知识讲授

杨兆峰高习智分组演练

牛丽、任丽斌、金宝良

7-8分组讨论、作业

金宝良、李英霞刑诉相关知识讲授

杨兆峰高习智总结

牛丽、任丽斌、金宝良

第二周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人民法院工作制度

高习智、杨兆峰书记员录入练习

任丽斌、李英霞高习智公安刑侦工作程序

杨兆峰、高习智证据收集、判断与运用

杨兆峰、张丽佳牛丽现场演示

杨兆峰、张丽佳高习智

3-4人民法院工作制度

高习智、杨兆峰书记员录入练习

任丽斌、李英霞高习智公安刑侦工作程序

杨兆峰、高习智证据收集、判断与运用

杨兆峰、张丽佳牛丽分组讨论、总结

杨兆峰、张丽佳高习智

5-6书记员录入技巧

高习智李英霞书记员录入练习

任丽斌高习智现场演示

杨兆峰、张丽佳牛丽

7-8书记员录入技巧

高习智李英霞书记员录入练习

任丽斌高习智现场演示

杨兆峰、张丽佳牛丽

第三周-第十周10月23日-12月15日

主持教师星期一

金宝良、任丽斌、张丽佳星期二

金宝良、杨兆峰、牛丽星期三

高习智、金宝良、张丽佳星期四

任丽斌、李英霞、牛丽星期五

李英霞、张丽佳、高习智

1-2案例

分组分析案例分组准备案例开庭案例开庭讨论案件开庭宣判

3-4案例

分组分析案例分组准备案例开庭案例开庭讨论案件评议总结

5-6案例

分组分析案例分组准备案件性质分析

7-8案例

分组分析案例分组准备案件性质分析

第十一周12月18日-12月22日

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

1-2撰写实训总结报告学生实训总结老师实训总结实训答辩评定成绩

3-4撰写实训总结报告学生实训总结老师实训总结实训答辩

5-6撰写实训总结报告学生实训总结实训答辩

7-8撰写实训总结报告学生实训总结实训答辩

备注: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对学生具体问题随时进行讲解,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工作的能力,根据各组办理案件的进程,具体指导学生法律文书的书写和制作履行必要的手续,对在启发下仍不能独立完成的工作进行必要的协助.在指导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指导重点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观摩庭审.

各组开庭准备时由不同的教师分别对原告人、被告人和合议庭成员做具体指导.

各组合议时由教师到课组织学生对个案进行讨论并予以点评.

合计:

金宝良:172学时 任丽斌:144学时 张丽佳:144学时 牛丽:144学时 高习智:104学时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4篇

(1)参训人员需掌握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和中医文化知识的部分内容,这些理论知识是中医护理的内涵和精髓所在,护理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服务于临床工作,适应“治未病”发展的需要。(2)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体质辨识相关知识,包括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与特征、判定方法和标准,以及各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九大体质的关系,通过培训具备一定的健康评估和中医体质辨识能力。(3)参训人员需掌握医患关系沟通技巧,熟悉医院健康管理理念及流程,了解医院营销策略。“以人为本”是中医“治未病”的精髓所在,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护理,护理人员必须熟悉健康管理流程,掌握医患沟通方法,使临床工作顺利进行。(4)参训人员需掌握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包括针刺、艾灸、推拿、拔罐、刮痧、贴药法、敷药法、坐药法、中药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中药超声雾化疗法、中药穴位注射疗法等,这些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适用范围广,具有中医简、便、廉的特点,是中医专科特色护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治未病”工作开展的主要方法。(5)参训人员需掌握辨体施护,健康指导的具体方法,以中医九大体质分类为基础,掌握不同体质适合运动的方式、强度、起居及饮食宜忌、情志调摄、食疗、药膳种类和烹饪方式。并具备对各专科病员进行健康宣教及开展中医特色护理的能力,籽‘治未病’,理念融入专科临床护理工作中。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形式

各临床科室成立中医“治未病”小组,选派1—2名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以业余半脱产的方式参加治未病中心开展的治未病专项护理培训,培训方式包括专题讲座、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示范操作、案例分析、分组竞赛等。

专题讲座

以中医九大体质为总纲,强化与“治未病”相关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每次讲座预先发放讲座PPT,并将讲座过程全程录像,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引入教学,以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结合讲授重点针对性的进行提问,促使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

分组讨论

专题讲座结束后,预留与专题相关的延伸问题给学生自学和讨谢,以拓展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表达能力。

案例分析

提供有典型临床意义的中医体质病例,鼓励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对病例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不违反诊疗原则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作为案例分析的补充,由学生自身充当医患双方角色,使其身临其境,在模拟角色的同时,对典型案例场景再记忆,增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应变能力,最后老师予以综合点评,巩固所学专业知识。

示范操作

培训前制定各种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的操作规程,使学生对操作技术有规范意识。老师充当操作示范主角,负责示范与讲解,并将各种操作的禁忌症、适应症、注意事项、医患沟通技巧融入其中。

课堂实践

示范操作后,给予学生充裕的课堂操作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中医技能操作水平。

分组竞赛

在培训后期,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竞赛,各小组运用所学中医理论知识,与患者互动沟通,获取临床资料,完成患者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评估,制订健康教育和辨体施护方案,并当场实施健康宣教和部分中医特色基本操作技术,老师给予当场记分和点评,通过竞赛,学生对所学中医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提高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掌握医患沟通技巧。

确定以“治末病”为指导思想的中医护理培训考核方式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5篇

作者简介:胡军辉(1976-),男,湖南娄底人,湘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法学教育研究。

我国现有的法学研究生教育注重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实务技能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普遍缺乏动手能力。“法科毕业生到实务部门后,要能够适应审判案件、处理案件、各种法律事务的需要,至少还要三到五年的时间”[1]。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教学方法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提升实务技能的机会,也没有培养学生活跃的法学思维方式,因而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对此问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作了一些思考,并提出了旨在提升法学研究生实务技能的新的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现特撰文加以介绍,以期有益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一、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含义及其核心要素

所谓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在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挑选其亲自参与过的法律案件作为教学案例,由学生扮演案件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演练,然后由教师对案件的真实处理流程及结果进行演示,比较案件模拟演练与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从而使学生切身感受案件的处理流程、技巧与技能,并深刻了解司法实践中真实案件的运行状况,进而拓展学生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核心要素如下:(1)真实的案例。“案例是一种描写性的研究文本,通常是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全真的案例是这种教学方法成功运用的基础,因为只有全真的案例才能展示真实的司法文书和案卷材料,才能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详细地理解案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全面地认知真实的司法运行状况。而且,教师作为案件的真实参与者通常有机会也有必要对案件进行全面透彻地分析,其在办案过程中对于案件的分析工作转化为了教学的准备工作。全真的案例融入了教师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思考,他们将自己亲身经历的、思考良久的案件作为教学案例更加有益于法律分析方法、思维方式、诉讼技巧等内容的全面传授。在通常情况下,教师是不太可能花上几个月来思考一堂普通的教学课程的,因而“全真案例”本身保证了课堂教学的质量。(2)学生的模拟演练。在教师提供了全真的案例之后,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主要方式是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案件主体角色来参与案件的处理。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位学生都需要承担特定的任务,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法律条文和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的法律思维方式,以及培养制定最优法律方案的能力。同时,通过模拟整个案件的处理流程,学生可以亲身体会到司法实践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有一个更清醒的认知。(3)教师的演示。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体系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案卷材料的提供者,更应该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演示者。教师在课堂讨论当中,应当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点评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案件模拟中的做法,指出他们的优点、不足和问题。在学生形成一定的法律意见之后,教师应当及时地演示案件的真实处理过程和实际效果,比较学生演练的方案和案件实际的处理方案,引导学生评价两者的优缺点,让学生感受到各种方案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4)课后的总结。在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分析、相互的研讨以及教师的讲解与演示等对于案件的相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对相关法律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但因上课时间短、任务重,对于“知识养分”只能做到粗消化,因而课后学生的系统总结是相当重要的,这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成功运用不可或缺的元素。

二、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其他案例教学法的区别及其特点

在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实践中,法学教育者们已经探索出了多种案例教学方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现有案例教学方法既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也有着一定的区别:(1)与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解剖、分析以及组织学生对其进行研究、讨论,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法的一般原理、原则的一种教学方法”[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与传统案例教学法均以案例为教学素材,均通过模拟、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均注重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但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选择自身参与的案件作为授课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师示范和指导,并要求学生根据案件素材分角色进行演练。(2)与亚案例教学法的比较。所谓亚案例教学法是通过高度激活教师与学生认知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使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同时最大化、获得满意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亚案例教学法都属于参与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都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都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两者的区别也是较为明显的,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包含了全真案例、学生模拟、教师演练、点评与总结等亚案例教学法所没有的元素。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更加明确地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实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学生开放性思维方式的培养。(3)与个案全过程教学法的比较。个案全过程教学法是由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章武生教学科研团队推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在吸收美国“个案教学法”精髓基础上立足我国国情提出的一种真实案例教学方法[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和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一,前者强调案例是由主讲教师曾经实际参与过的案件,后者并无此要求;其二,前者不要求对每个案件的全部过程进行模拟演练,而是将案件的精华部分挑选出来作为教学素材,后者则要求学生对案件的全过程进行学习;其三, 前者同时包含了学生演练和教师演示两环节,后者仅强调学生的模拟,对教师的演示并不特别强调;其四,前者要求参与案件模拟演练的学生根据案件的原始材料作出自己的方案、形成自己的文书,依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演练,而后者提供给学生演练的素材是已经形成的真实案件材料和文书,相比之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受到了限制,难度明显降低。

通过以上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以下突出的特点:(1)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案例性”特点。这一教学方法是一种典型的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是以理论讲解和法条的教授为主,而是注重以具体的案例为依托来传授法律知识。(2)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实践性”特点。对于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而言,实践性既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又体现在教学结果之上。一方面,学生查明事实、分析法律并将两者结合起来解决具体案件的过程是一个法律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在课堂中分析法律、使用法律达到了提升法律实践能力的目的。(3)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真实性”特点。这种真实性主要体现在案件的真实性和案卷材料的真实性两个方面。真实的案件和案卷材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非常重要,因为其反映了真实的案件事实、反映了真实的案卷材料以及真实的法律运行状态。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真实的法律社会,解决真实的法律问题,获取真实的法律实践能力。(4)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互动性”特点。这种互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是老师演示教学与学生模拟分析的互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通过相互合作、相互对抗的方式来提高法律运用能力和水平;三是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互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时间范围并不限于上课时间,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需投入一定的时间来进行学习,特别是课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固定教学环节。(5)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综合性”特点。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比如学生的讨论、模拟和总结,教师的分析和演示等;而且,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法律部门知识,比如一个案件的顺利解决可能既涉及到程序法知识又涉及到实体法知识,既涉及到民商法知识又涉及到行政法知识,还可能涉及到刑事法知识。(6)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合作性”特点。全真案例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在案件讨论和模拟阶段,不同组别的学生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相互讨论、学习、交流和合作过程中能够逐渐意识到团队作战的重要性,意识到合作在司法实务中的重要价值。

三、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课前准备及流程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项:(1)对授课教师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对于授课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首先,教师必须是谙熟实务技能的法律实践者,其应当以某种或者某几种角色参与过大量案件的处理,具备较为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和阅历以及相当的实务技能;其次,教师应当同时具备法律实务技能和讲解、演示和传授实务技能的能力;三是教师需要积累大量且比较齐备的案卷材料。(2)对听课学生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型教学法。在运用该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一定的法律分析的能力,能够胜任一定角色的扮演。(3)对适用课程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适用课程主要是针对那些具有很强应用性的法学学科,而对于理论性课程的讲授则不宜使用。法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培养方案设置了较多的应用性课程,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较大的应用机会;(4)对授课设备设施的要求。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包括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分角色模拟、教师演示等重要实践性教学内容。顺利完成这些教学内容需要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挑选合适的案例。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专业方向、法律知识基础、课程开设情况等来综合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难度要适中,具有典型性,在时间上优先考虑新近发生的案件;二是增补案卷材料。现有的案卷材料是根据案件实际的处理需要而准备的,可能与教学工作的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因而教师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必要的整理,核实是否具备教学所需的所有法律文书和资料,如果没有,须尽量相办法增补,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三是对法律文书资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在教学中不同的角色扮演者所掌握的案卷材料是不一样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在不同的阶段所掌握的案件信息和案卷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在课前需要对案卷材料进行分类、分组并编号。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的课堂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程序:(1)教师介绍案情并对学生分组。教师首先需要向学生介绍案件的大致情况,案情介绍可以从当事人、法院或者人等不同的主体视角来进行介绍,这取决于教师办理案件的角度和拟开展教学工作的切入角度。介绍案情应当掌握信息透露的度,通常情况下只需介绍本课所演练的案件类型、相关的法律主体、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基本信息即可。案件相关信息透露得过多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演练的难度,进而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对案件作基本的案情介绍后,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如何分组需要结合具体案情和学生的人数、法律实务能力等因素来确定。(2)分发材料,确定各组任务。扮演不同角色的学习小组所拥有的材料、掌握的信息、所能运用的方法、所要实现的法律目标是不一样的。教师将预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确定各小组的任务。各小组应当明确负责人,由负责人来组织内部成员的分工和协作。(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的分组讨论是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该环节要重点把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尽量给每组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独立的讨论空间;二是强调各组学生的独立讨论,防止各自信息、思路和方案的泄露;三是允许并鼓励学生查询各种资料、法律信息和法律条文;四是要求学生形成一份讨论报告。(4 )学生对案件进行模拟演练。在案件分组讨论工作完成后,学生开始进行模拟演练。模拟演练由授课教师主持,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扮演预定的角色,从各自所扮演角色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演练活动要尽量模拟现实的司法环境,要立足现实的案情和情境。模拟演练可以分阶段进行,也可以依照案件的处理流程全过程进行。(5)点评与全真案例演示。该环节包括三项核心任务:一是关于模拟演练的点评。学生可以对分组讨论所形成的案件处理方案、模拟演练过程中的问题及经验等方面进行点评。点评可以包括学生的自评、学生的互评以及老师的点评。二是教师对全真案例的演示。教师的演示包括对法律方案和思路的展示、全真案例法律文书的展示、具体问题的处理技巧和技能的演示等内容,教师的演示和点评可以交叉进行。三是比较全真案例处理过程与学生演练过程中的各环节和要素。(6)撰写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课堂总结。撰写课堂教学总结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对案件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所运用的法律方案、各种方案的利弊进行系统的思考和总结。课堂总结需要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案件的主要内容、案件涉及到的重要法律关系、各方主体的核心利益、各种案件处理方案的利弊以及个案处理的心得等内容。

四、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实务技能提升路径及其教育价值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其中最主要的路径包括:(1)通过督促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等法律实践来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包括案卷资料整理、法条收集分析、法律方案的讨论与制定以及法律方案的模拟和案件总结等。参与这一学习过程的学生,能够获得大量动脑、动手和动口练习的机会,他们的实务技能能够在大量的法律实践中得到提高。(2)通过教师的演示与点评等方式提升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演示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教师对于真实案件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教师会对真实的法律方案、思路进行分析,会对具体问题处理的技巧技能进行讲解,对真实的法律文书进行展示,对学生处理案件的思路、方案以及真实的处理办法进行点评与比较。教师的演示过程是学生深刻总结、反思和改良案件处理方案的最佳时机。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点评和比较,能够从更深的层面理解和运用法律,进而达到提升实务技能的目的。(3)通过培养学生综合而开放的思维方式来提升实务技能。我国现行的法学教育是以部门法为基础进行课程设置的,培养的层次越高,学生所学习的知识就越专。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刑法,刑法专业的研究生不懂民法,实体法专业的学生不懂程序法,程序法专业的学生不懂实体法的现象非常普遍。然而,现实的案件不会只涉及到某一部门法,而是会同时涉及到多部法律,且程序法和实体法在应用过程中始终是不分离的。知识面过窄,各部门知识不能贯通运用严重制约着学生实务能力的发展。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需要学生从多个学科来进行综合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救济程序。(4)通过展现全真的案件素材来提升学生的实务技能。全真案例教学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全真的案件”。全真的案件意味着法律关系、法律主体、法律事实、法律文书、案件处理流程等一系列相关案件素材均是真实的。学生能够通过分析案件材料,观摩教师的演示等方式直接了解司法实践的运行状况,可以在课堂上看到真实的法律文书,了解真实的案件处理流程,感知法律条文如何被真实地运用于实践,进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形成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立马适应真实的法律环境。

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其一,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全真案例演示教学与传统的案例教学有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强调教师对于全真案例的讲解和演示,更重视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来参与案件的解决和处理。学生动手解决法律问题是这一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理念之一,是这一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价值和目标所在。其二,有利于学生法律职业思维的形成。法律职业思维是指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抽象、概括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操作方法所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方法,是一种法律职业共同体独有的思维模式。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是成为一名成功法律实务工作者的前提和基础。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运用的真实案例将一些真实的法律问题带入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如何处理真实的纠纷,像法律职业人士一样思考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严密的法律职业思维。其三,有利于学生提前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法律理论教学与法律现实社会存在一定区别,法律理论知识虽然源自法律实践,但其是从法律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已经不能直接地反映真实的法律社会。全真的案例将现实的法律元素带入了课堂,真实的案件、真实的当事人、真实的法律思维、真实的案卷材料等对学生熟悉现实的法律社会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一教学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毕业新生适应社会的时间。其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分组讨论环节、模拟演练环节以及案件的总结和分析环节均是需要学生自主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检索法律条文、自主收集资料、自主分析和讨论案件并自主总结分析。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其五,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养成。协作意识是法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在全真案例演示教学过程中,诸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任务是需要学生相互合作才能高效完成的。通过在学习活动中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学生能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优势,意识到相互协作的意义和价值,进而形成协作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个案全过程教学法—一种有效提升学生法律实务技能水平的新路径[N].人民法院报,2013-04-19(04).

[2] [美国]Katherine.K.Merseth.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Z1):77-78.

[3] 姜明安.行政案例精析[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393.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思想品德课堂;分组讨论

一、如何进行分组

既然说到分组学习,教师首先就应该明白如何进行分组,怎样分组才能让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分组都有什么样的策略方法,最好每个小组不要超过6个人。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分组的技巧与方法:

1.采用混合型分组方式进行分组

分组切记不要按照等级进行分组,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接受能力、理解能力、智商、情商等都不相同,如果采用等级划分,这样会有明显对比,对于差一点的学生身心都是一种打击,这样不仅没有产生好的效果,还会严重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应该学会“混合型分组”。所谓“混合型分组”就是将理解能力强一点的学生和相对能力较弱一点的学生进行交叉分组,这样互相帮助、各取所长。这样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帮助同一小组的学生讲解习题、分析事物、分享经验,以此来增长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大程度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成绩差一些的学生,通过别人的讲解,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学习成绩,同样也使教师的教学工作变得轻松开心,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2.可以考虑不同的分组方式进行分组

分组方式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自由式,学生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这样学生之间肯定会找一些比较要好的学生进行结组,这样结组的结果,会使学生没有陌生感,畅所欲言。还有一种分组方式就是分配式,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将学生进行好差交替结合的分组,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小组,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3.小组内的职责分配工作要做好

既然要分小组,教师就一定要把学生的相应职责也分配清楚,组内一定要有组长,组员也要做好分配,各司其职,这样本身就是一种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有哪个人没有完成自己的工作,耽误了小组的成绩,学生就会领悟由于自己的不负责任,对于别人的伤害,这样比教授书本上的字字句句要有用和实在得多。

二、如何准备小组讨论的话题

在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小组学习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进行讨论,大家通过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辩解,沟通交流彼此之间的想法、意见,学生会通过讨论得到结论,摒弃不好的思想道德,吸收优良的想法,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学会理解与互谅,达成共识。对于话题的选材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如何进行话题的内容选材、形式选择

话题的内容一定要吸引学生的眼球,牵动学生的思维,这样才乐于思考,勤于学习,教师应该重点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角度,巧妙地利用语言,将话题设置为学生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大家积极地参与进来,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寻找答案,主动进行互动,教师选题一定要忌讳选题“偏”“难”“怪”,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厌恶情绪,抵触思想品德课堂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好的心理影响。

2.话题讨论的方法设计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相对比较发达,思维相对开阔,所以我们可以采用观察法、引导法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巧妙地设计疑问,让学生开拓思维,进行思考,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以此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对讨论结果如何进行评价

教师一定要对每一个小组及时的给予评价,这样既有效的鼓励学生小组讨论学习的成果,又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进取心。评价当然也要有一定的规则,对于规则的定制,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采用严格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所谓的小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品德和素质,首先学生一定要做到积极主动地参加小组组织的活动,积极发表自我意见,其次小组成员之间一定要相互信任,做到不彼此猜忌,再有就是每一个小组成员要有进取心,勇夺好成绩,思想品德课堂还要要求学生不安于现状,大胆质疑,想法勇于创新,对事物有独到的见解,能够有具体的解决方法,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有着高度的准确度,严格要求自己。这样的标准也是思想品德课堂要教给学生的教学内容。

2.学生应主动积极地展示讨论成果,并能够详细认真地对话题进行阐述,有条有理地解决,教师可以准确地作出评价,并鼓励学生再接再厉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上,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教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教学方法对思想品德课堂进行重新规划。思想品德这个科目是在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学生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方才能成大事。初中阶段更是学生心理和生理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师更应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在思想品德课堂上使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高效快速地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徐岩辉,杨新建,刘玉梅.浅谈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6).

[2]王佳慧.教师在指导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J].黑河教育,2007(06).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课堂分组讨论;预设;主导者;主体地位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作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的主流思想,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它在认识论、学生观、教学观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这种“以人为本、尊重人、发展人”的教学理论自然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课堂讨论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新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实现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承载体;是课堂上促使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有效途径。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下面我就想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师课前预设工作不充分

1.为讨论而讨论的泛讨论时有发生。小组讨论的前提条件应该是某项任务需要多人的合作才可以完成,或者多人合作确实比一个人独立完成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很多内容或活动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并且这样做了效果也很好,这时候就没有必要讨论。

2.讨论的问题偏难或偏易。难度适当是非常关键的,有些问题发散性太强,或是牵扯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无法向学生阐述的内容,讨论就会没有结果。我在讲《荆轲刺秦王》的内容分析时,就曾经设过一个讨论题,“荆轲这一形象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审美感受”,学生讨论几分钟后,还是一团雾水,最后有一个学生说:“老师你给我们讲讲什么是审美感受吧。”这时我才明白,刚上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个名词确实有些难度,我只好换用其它名词来代替,那么之前的讨论就以失败告终。但问题也不能太容易,尤其是有些知识性问题,这类问题对学生而言就是简单的知道和不知道,没有讨论价值。

3.讨论前没给学生预设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些教师刚刚提出问题就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学生面面相觑。此时的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要求他们立刻形成自己的观点或看法,是不科学的。

4.讨论的时间过多或不足。其中后者的现象比较突出,一节《鸿门宴》,教师出了一道讨论题:“刘邦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你怎样看待?”问题提出后,马上让学生讨论,教师只是在学生中象征性地走了半圈,就让学生回答,结果可想而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学生本身的情感倾向等诸多因素,不到一分钟的讨论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合作学习,多数学生来不及反应,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通过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

二.教师课中主导者的角色作用没有发挥好

1.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只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本学期听了几十节课,在学生小组讨论时,很少发现教师参与其中,大多是做旁观者和巡视者,教师的主导地位没有体现出来。

2.调控力度不够,讨论随意性很强。一节语文课,教师提出的讨论题是“如何看待巴金对包弟始爱终弃的行为”,学生七嘴八舌,看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仔细倾听,发现有一组学生并没有讨论老师的问题,而是在讨论怎样养宠物狗。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畅所欲言是对的,但是没有规矩没有调控的小组合作学习,很容易使课堂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

3.对学生生成性的讨论结果,指导和点评不到位。一节讲病句的习题课,各组意见不一,我当时心想,课堂的亮点即将出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展开新一轮的思考,模糊的认识及混淆的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知识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加强。但没想到的是,教师只是问全班同学应选哪个,大多数同学说出了正确答案,于是教师也就跟着说“对了,这就是正确答案”,讨论就此结束。发言学生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全面发挥

1.学生的参与面有限,甚至成了“精英”的对话。

学生学习基础和心态是有差异的,因此分组讨论时,往往少数反应快的学生讨论投入,发言频繁,思维懒惰或性格内向的只能坐在那里“看戏”甚至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小组展示时仍是那一两个学生。这样真正参与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2.学生间缺乏主动合作,讨论只是各讲各的的观点。目前的课堂讨论这种现象很严重,讨论开始,学生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把自己的观点汇报完毕,讨论也就随之结束。这种讨论充其量就是学生观点的简单相加,学生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对话,没有观点的相互碰撞和启发,没有相互质疑和论辩,学生的认识并没有的到真正意义上的修正、发展、深化、完善。

怎么才能把这种先进的模式用好,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与改进。

一.适合用才用。小组讨论是一种较为宽泛放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掌握全面而系统的知识,很难对一个历史章节,甚至一门学科形成相对完整的结构感,所以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课型,尤其不太适合高三毕业班进行系统化复习时的课型。因此,这种形式虽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不是万能的,不能滥用。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二.选好讨论题。分组讨论的问题要精选,做到难易适度。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明确重点难点,围绕重难点设计问题,尽可能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作为讨论的载体。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互相启发,让他们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一节《曹操献刀》的语文课上,学生分析完曹操的形象后,老师提出了一道讨论题,“根据本文故事,后人总结了一条歇后语,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你怎么看待曹操这种将错就错的做法”,这个问题既基于本课的重点“多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性”这一主题,答案又具有不确定性和现实性,所以学生讨论的非常热烈,发言都很精彩,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三.把握好讨论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上,要准确把握好时机,真正需要讨论的时候,才讨论。什么时候最好,我想有如下几个方面:在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之前,引导学生讨论;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组织学生讨论;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思维受阻时,引导学生讨论;某一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或者留有空白时,引导学生讨论。这样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掌握好讨论的时间。就问题进行讨论最少要经过三大步骤,首先思考并得出结论,其次组织语言表述,最后聆听他人观点同时结合自己观点进行判断(这条根据发言人数要反复进行多次)。所以有意义的讨论是需要时间保证的。

五.做一个真正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课堂讨论中,不仅仅只是巡视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引导者、思考者:组织学生以明确的学习目标为核心进行讨论,避免讨论的随意性;用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使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加强巡回指导,适时对个别学生给予帮助,使群体教学和个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收集学生讨论中的信息,对教学过程适当进行调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关注“弱势”群体,适当“偏心”。组织小组讨论的目的之一便是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事实上,性格内向的学生,表达欠佳的学生和反应较慢的学生在讨论中总容易扮演听众的角色。这就需要教师在讨论后的交流中,有意的给这些学生创造弥补缺陷的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

七.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评,做好评估和总结。在小组汇报完毕之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间的互评,让小组与小组间形成交流和碰撞。很多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时都忽略了小组之间的交流,小组讨论完就急匆匆地结束。这是极不科学的。当小组的讨论水到渠成时,教师就要做好评估和总结,对讨论中学生所发表的各种见解,观点进行总结,抓重点,把有关知识内容,如原理、观点的提法统一到材料上,通过总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分组讨论技巧范文第8篇

例(2007年全国文综I卷第40题的第3小题)读图9,回答(3)小题。

(3)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评讲“精题”价值在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精题”评讲课大致分成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提出活动目标。试题评讲不应该只是老师讲解,更多时候是学生自主活动,所以在活动前提出相关问题。在评讲"精题"时提出的问题是:

①本题考查教材何处知识;

②该知识原理的完整表述是什么;

③从教材中找到哪些解决本题的思路;

④本题有哪些限制性条件。

第二环节,分组讨论活动。讨论时合作伙伴可以是同桌,也可以是前后桌;可以翻书,也可以查阅资料,目的就是让学生自主修复基本理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以上四个问题。经过讨论,上面四个问题的答案是:

①本题主要考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下册第六单元第2、3节城市区位的知识;

②城市区位知识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其中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河流(水源)和土壤等(次要因素如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和宗教等,新发展的因素有政策、旅游和科技等;

③本题直接考察城市区位,只要熟悉城市区位基本知识,解题思路和答题角度一目了然;

④本题限制性条件是考察城市区位因素中的自然因素。

第三环节,再次实战演练。经过讨论之后,每位学生对本题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比当初自己的答案,自己单独整理出本题的最新答案。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按照气候、地形、河流和土壤这四个角度来答题,这说明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分组讨论是成功的。从学生再次实战演练的答案内容来看有如下共性:

①气候:主要强调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地形:几乎都强调平原地区(山麓平原),地形平坦。

③河流:则多强调沿河设城,水源充足。

④土壤:主要强调山麓冲积扇,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第四环节,最新答案展示。虽然讨论了,但不同的学生对答案的整理不尽相同。同学之间相互展示学习答案,使不同学生对语言表述的流畅,专业术语的使用,逻辑关系的把握,条理性的处理,组织排版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从展示的答案来看学生们答题角度没有问题,但不同学生对答题技巧、答案设置,及对自己的要求都有待提高。

第五环节,教师精致点评。当学生处理问题达到以上高度时,教师所要做的只是简单点评,诸如突破口,答题注意事项,从本题中得到的启示等。本题着重要点评三个方面:

①从高考出题来看,本题是直接利用教材中基本知识基本原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醒我们要重视教材,重视灵活应用;

②从展示的答案来看学生们的基本知识问题不大,但答题能力潜力巨大,需要引起重视;

③从课堂活动效果来看学生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欲望和能力较强,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第六环节,参考答案展示。认识答案差异,找到学习差距,体会规范要求,感受学习收获。本题参考答案:

地形:位于山前冲积扇(平原)上,地形平坦。

农业:土壤肥沃,有利农耕,可生产城市必需的农副产品。

河流与水资源:有河流经过,提供城市、农业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运通道。

气候:西、北背靠群山,东南面向(华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东南)风带来的降水,减弱冬季(西北)风的侵袭。

展示完参考答案,学生们对高考题答案提出了自己的认识:

①农业:既然是区位中自然因素说农业就不太合适,直接说土壤,答案简洁明了。

②河流:河流通常提供水源和运输功能,在这里不答河流水(漕)运功能应该不扣分,因为运输属于社会经济因素。

③气候:应该答上气候类型和特征,因为气候决定了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的分布,从而影响城市区位。

④地形、海陆位置和气候:地形和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同学们普遍承认这一点不容易想到,但这一点不应该完全代表气候因素,可以作为单独一点,也可以作为地形因素或气候因素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