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对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大幅需求,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做了探讨,旨在对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有所启示,以期逐步提高国内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质量。
随着国际旅游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需求大幅提升。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结构的进一步完善,师资匮乏成为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1 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具体说来,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学历、素质、学术地位等方面与学科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
(1)数量问题。由于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是公共英语的后续课程,专业教师相对较少,一般不过1-2名教师,形不成学术团队,知识结构也不尽合理。笔者访谈了某些高校,学生反映就读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时,一般只在高年级开设,而且往往实行大班教学,只有 1 位教师授课。师资的缺乏导致部分学院不开或不开全专业英语课程,而且,一般学院很难找到既通旅游类学科专业又通英语的“全科教师”。
(2)年龄问题。据调查发现,45%的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在45岁以下,55%的超过45岁。年轻教师一般学历较高,大部分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但相对缺乏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实践和教学经验。也就是说,中青年教师偏少,年龄分布不够合理,或者年龄偏大,或者年龄偏轻。
(3)学历问题。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多有海外留学经历,而大陆的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一定局限。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学历相对较低,而且受年龄、精力等制约,他们对学术发展、学术规范、学术创新等的把握尚需一定时间。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在教学经验方面存在一定不足,且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大。部分高学历年轻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接受访谈时提到,目前科研、工作、生活等压力较大,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备课。购房、买车等经济压力较大,在外兼职兼课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学精力,影响到专业英语教学效果。而且,即便是高学历的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也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和学术能力,进行学历和非学历教师教育和培训,从而真正适应教师终身教育的需求。
(4)素质问题。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一直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忙于备课、改作业、教学实践等,没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学习、提高,相应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等不能适应专业英语学科发展的需要。绝大多数的教师从未参加过专业英语教学培训,还缺乏严格的职业训练和学术训练,相应理论水平和专业英语教学实践能力都需要提高。与此同时,大部分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还缺乏专业英语和旅游类学科课程的开发能力。据调查,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目前主要由英语比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或英语教师担任。普通英语教师不懂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教学理论,上课吃力,不知道该讲语言还是讲知识; 旅游类学科专业课教师英语水平低,且不熟悉外语教学理论。这种状况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更别说开发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课程了。
(5)学术地位问题。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被认为是“专家”,又是“杂家”,其译作、译介、译评等在评定职称时不受重视,其价值被认为低于原创性学术著作或论文,甚至不计入科研成果。随着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的发展,虽然这一看法有所改变,但不可否认,目前仍然存在轻视专业外语教学研究的倾向。所以,提升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地位,正确认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性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以上简要分析了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教师是教育的核心,提高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水平对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至关重要,而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也必然会促进高素质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研究队伍的培养。
2 加强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2.1 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需要了解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具备课堂管理、课外辅导能力。作为高校旅游专业英语教师,除了具备以上知识和能力外,还需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母语和目的语语言、文学、文化等知识,一定的现代语言理论、外语习得理论和外语教育教学知识,以及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旅游英语这门学科,本质上属于交叉学科课程, 注重的是应用英语与旅游学科的有机结合, 培养的人才既有旅游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又能熟练运用英语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旅游服务。考虑到旅游英语专业教师涉及不同文化的各个层面,具有学科融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因而一位合格的旅游学科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以上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夯实专业英语基本理论,具备扎实的旅游学知识和英语基本功,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独立的旅游学科专业英语研究能力。同时,优秀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师还要具备丰富的国内外旅游阅历和实训实践能力,既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又能在实践中升华理论,在旅游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将更好地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旅游学科专业英语教师要注重用新思维、新方法、新观点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使他们既打好基础,又拓宽思路,增进理解,今后走上工作单位时具有创新能力和独到见解。
为了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学科的发展,应该在提高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一支学历、职称、专业特长结构合理、教研方向明晰、教研能力强的学术梯队,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几位学科带头人,有一定数量的学术骨干和大量的青年后备力量。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导作用,学术骨干的表率作用,以及青年后备力量的参与作用。
结合专业英语教学研究的实际情况,笔者尝试把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粗略地分为三类:一类为精通专业英语本体理论但不太了解专业英语教学、外语教学、教育学理论的教师,他们著作颇丰却不善于操控课堂;另一类为专业英语实战经验较丰富,但整日里忙于兼职兼课,不善于、不注重、几乎不从事任何科研工作的教师;第三类是理想的专业英语教师,能较好地把握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平衡,他们一方面熟悉专业英语理论和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另一方面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强,并且有相当的译作出版或发表,还善于运用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勤于专业英语实践,为学生做出表率,同时还了解专业英语研究动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国内外同行分享。教师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可能要求每位旅游学专业英语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都兼备,但就师资队伍的整体建设而言,应该呈正态分布,也就是说理想的专业英语教师所占比率应最高,而另外两类应该占较少的份额,这样才有助于专业英语教学的发展。
2.2 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培养任重而道远。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在学历、学术研究、梯队建设等方面,我国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存在一定不足。因此,加大力度培养高质量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具体说来,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培养有以下一些途径:
(1)学历学位教育:如前所述,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主要由英语教师或英语较好的旅游学专业教师担任。为了提高专业英语师资质量,建设高素质的专业英语师资队伍,各院系一方面应招聘英语拔尖的旅游学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英语研究生(包括外教和海外留学人员)、招聘学术能力强的在旅游学和专业英语教学颇有造诣的人才担当专业英语教师;另一方面,应鼓励在职旅游类教师或英语教师报考旅游类专业方向的硕士、博士,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独立进行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能力。
(2)在职或短期培训:针对在职教师的非学历学位类培训,重点应该采取“校本培训”模式,以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所在的高校、院系为基地成立教研小组,以突出学科特色、建构教研梯队、提高整体教研能力为目的,以学术沙龙、专题报告会、学术研讨、公开课等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和资深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学科之间、教师之间的合作,以及学术交流的广泛性和学术发展的全面性。
教研小组可以一方面共同申报,参与专业英语教改项目,组织各种教学、学术研讨活动;另一方面定期聘请国内外、校内外、院内外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使教师了解学术发展动态,从而切实培养教师的教研意识、合作意识和研究能力。当然,专业英语教研活动的开展有赖于高校、院系和科研处的大力支持,(包括提供政策、资金、人力、物力、与国内外相关高校或研究所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定期组织短期国内外访学、研讨等),只要认识到位,措施得当,教师全力参与,必然能够取得好的成效。
对于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而言,要培养终身学习和自我反思的理念,即“经验+反思=成长”。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成为科研题目,借助相关理论对其进行研究,然后将成果应用到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实效;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补充或修正。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自身专业发展是一个“反思+学习+探究”的循环渐进的过程,应采取具体可行的计划或措施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结合教学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研究计划,一方面积极申报学术研究项目,参与到具体的材料搜集、调查研究、论文写作等活动中去;另一方面可以运用教学日志、访谈、座谈、电子邮件等不同形式与专家、同事、学生等交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学习探究,尝试寻求提高教学实效的不同途径。其次,对于年轻教师,应不断在反思学习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高自身驾驭管理课堂的能力;而对于一些中年资深教师而言,也应该尝试了解最新的专业英语教学理论,拓展研究领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变化,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对于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的学生而言,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其专业知识的拓展和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对教师是一种启发和鼓励;另一方面也是督促和推进,因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通过积极思考产生的问题往往是激发教师就此进一步研究的动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专业英语教学教师资格认证:笔者建议,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培养可实行资格认证制,即除了必需的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核和教师资格证外,还可以推行各种语言教学能力证书和旅游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凡从事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必须获旅游学和英语语言学(或英语教学)双学位,或考一些国际认证的语言教学能力证书,如tkt、esol、tesol、国际双语教学资格证书等,或考旅游业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如剑桥大学工商、旅游管理、国际培训师等系列职业资格证书;伦敦工商会考试局企业行政管理系列证书、伦敦城市行业协会商贸零售等系列证书。
通过考证、教学实践、对专业英语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综合研究,就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英语教育人才。但是如何保证专业英语师资的培养质量,如何提高各种证书的可信度,提升其含金量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界应尽量尝试在公共英语教学、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旅游类学科双语教学之间寻求师资培养的契机,以切实解决目前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师资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旅游类学科专业英语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主要涉及学习和研究两个方面,主要靠自我发展,其次是合作发展,还需要阶段性外来帮助发展和理性反思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职业永恒的主题。要达到可持续性发展,教师要学无止境,学而有道,多途径发展。
参考文献
[1] jack c. richards, david nuan.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ed.) [m]. cambridge: cup,1990
关键词:图书资料室 管理员 服务意识 业务能力
Abstract:The library is a carry forward the advanced culture forward position, have its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features, both in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ve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the management is not only a science, is also an art. This article from the administrator oneself construction and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two aspects are discussed, highlighting the reference room in the colleg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Key words:The library Administrator sense of service service ability
院系资料室是学校图书馆的延伸,是开展院系工作不可缺少的辅助机构,肩负着教学科研服务的双重任务。在资料室工作中,图书资料管理员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料室建设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复合型人才。资料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资料室的硬件设施建设也不容忽视。
1、管理员自身素质是图书室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
资料室业务工作主要包括书刊及教学资料的流通、分类编目、统计、书目检索、信息咨询,论文的收集与编排等等。鉴于其小、杂而多的特点,业务工作规章制度要简明易行,服务上尽可能地采用开架、半开架相结合的方式,藏书要突出重点学科,分明别类上架。图书资料室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部门,图书管理员要有专业的图书管理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以及一定的外语水平与计算机应用水平。由于图书资料室的工作任务是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要及时了解各种学术动态与学生的细想动态,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等方面知识的教育与学科建设,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促进学院的科研教学,开展互借和图书交流研究等,是一项专业性知识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些业务工作,就要求管理员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资料员应具备高尚的思想素质、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资料管理人员做好资料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它影响着文献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影响着为读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1.2 具备高校图书管理专业知识和院系学科专业知识
资料管理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图书管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是从事资料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资料员要通晓图书情报学及其相关分支学科。熟悉本院系的业务和藏书情况。资料室规模虽小,但功能全面。高校院系资料室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水平的师生群体,因此资料室的工作应向知识服务专业化和精确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资料室的工作不仅是资料的收藏、借阅,更重要的是掌握本院系师生的教学科研动念信息。有针对性地对现有的资料进行总结、加注,满足其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专业资料员要较好地掌握该院系的专业知识,这有利于资料员在阅读本专业有关文献时。准确深入到文献的内容中去。并成为相应专业文献信息和相应专业读者之间的枢纽,为读者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因此,资料员除了必备的图书资料专业知识外,还必须熟悉本院系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了解专业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各专业学科的教学科研动态。将其形成文摘,便于师生查询,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因此,要想做好院系资料员工作,具有扎实的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两者缺一不可。
1.3 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高校资料室是传递科学技术、文化信息的重要枢纽。资料员除了精通图书管理专业知识与本院系专业的知识外。还应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对各个领域、学科的知识都有一定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要完成教学、科研、学习任务需要多方面的资讯。现代高校的师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信息来源广泛,如果资料管理人员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就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1.4 很强的业务能力
做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有了自身的道德、文化素养与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很强业务能力去做好管理的各项工作。
1.4.1 计算机操作及外语运用能力
该同志理论知识深厚,专业知识娴熟。他精准掌握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认知清晰,准确把握教材,处理运用深浅结合,科学规范,具有过硬教学研功底。
该同志善于创新乡镇语文学科教研新路子。任现职以来,带领我镇中小学业务主任组织开展业务教学教研活动,有效的指导和参与学科教研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志提出以统编教材普及使用为抓手,开展锤炼语文课堂基本功大练兵活动,带领全镇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熟练掌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内容,形成了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他是我镇小学语文教学教研旗手。
非常注重加强业务进修和学科专业的学习,多次参加市县学科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学科教学能力和教研能力,对小学学科学术新动态,教学新观点,课堂新理念,积极学习研讨,始终站在小学语文学科的前沿,厚积薄发,逐步完成了由经验型教研员到科研型教研员的转化。他积极撰写的教研论文《语文教学的沉淀与积累》一文在《未来教育家》期刊上发表。
关键词:高校教师;文化传承;文化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090―02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这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高校是民族文化成就和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是文化衍生和传承的重要基地。国家高度重视哲学社科研究工作,为高校哲学社科工作者创造了展示与发挥才能的机会,同时也对哲学社科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加强文化素质,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与教书育人的能力,才能真正担负起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以及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
一、高校教师文化素质的内涵
“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它主要是指人文素质,包括对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把握,以及相应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等。它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情感等方面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在国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今天,高校教师的使命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去改造外部世界,而且必须改造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要树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基于此,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更应突出强调科学研究素质层面的含义。科学研究是高校创新文化的主要途径,高校教师必须注重培养自身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深人的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加深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深刻地把握传统文化知识以及现代科学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在传递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深刻地理解与把握世界多元文化,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高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构成要素
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而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传递者”,高校教师文化素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的文化素质不应仅仅涵盖专业知识素质,更应具有较为广博的含义,即应涵盖道德素质、科学研究素质等。
1 思想道德素质。道德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的首要内容。所谓道德素质,就是指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认识、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之有机结构的总和。它包括人的道德认识能力和思维形式、道德情感和意志特征,以及道德行为过程中的选择和行为能力等要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为教师责任之首,高校教师的职责是“育人”,要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感化学生、培养人才。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的自身修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要担负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重任,这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为了完成这一重要使命,高校教师应在主观上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国家也需要建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的机制,这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专业知识素质。教师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必须具有较渊博的科学知识。高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终身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与更新。首先,学科专业知识。深厚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不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每一门学科都是由一系列的特殊概念、原理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体系。教师需要对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深刻、准确的理解与把握。教师需要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与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各种表现形态;教师需要对与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逻辑关系有基本的了解,这样有利于与相关学科教师在教学上互相协调,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吸收;教师需要掌握本学科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思维的工具与研究方法。教师只有掌握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完整准确地传授知识,才能很好地回答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开拓启发学生的思维。其次,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要精,相关专业的知识要通,其他方面的知识也要懂。当代大学生通过多种信息媒体,获得了大量的新知识、新理论、新信息,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问题。如果教师仅局限于掌握本学科领域的知识,知识陈旧老化,不能及时地补充更新知识,很容易被时代淘汰。高校教师只有广泛地涉猎多种学科知识,培养和激发自己多方面的兴趣,构建自己合理而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否则是很难担负起“授业解惑”的重任的。最后,教育专业知识。为了适应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教师必须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改革,不断研究新闻题,发现新问题,探索新规律,从而提高教育活动的有效性。
3 科学研究素质。科学研究素质是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现阶段,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发展的两翼,而且科学研究在教师评价方面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职称评定方面,或是津贴评定方面,科学研究能力与取得的科研成果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都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而且,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能够进一步深入挖掘本学科领域中未曾涉猎或鲜有涉猎的知识,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高屋建瓴,占据学科的最前沿,同时引导学生一同去探求本学科领域内更深层次的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高校教师文化素质的构建
1 高校应注重加强教师文化素质建设。“教师的素质就是学校的素质”。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高校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师文化素质建设。比如,通过开展各种专题讲座、文艺汇演等活动,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凝练、弘扬大学精神和文化传统,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督促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加快培养更多高层次的文化领军人物和大批高素质文化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 高校教师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教师的文化素质是经过长期的自修与积淀形成的,是其知识水平、教学艺术、职业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一种综合反映。它来源于教师对于诸如文学、历史、美学、教育学等多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识的融会贯通,也来源于教师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的深切体悟,更来源于教师兢兢业业地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文化素质的获得,主观上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客观上也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培养机制,以督促教师提高自身修养。教育者也需要受教育,并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3 高校教师应主动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高校教师应增强科研意识。只有充分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才能主动地学习与教育科研相关的教育教学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自身教学的改进与提高,先进的教育教学的理念、思想和科学的教育理论能够决定教师教学的成败;教师需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能力,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多反思、多探索,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印证和检验,上升到科研高度,形成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定位;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82-0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卫生保健服务发展需要的,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护理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护理专业。
1专科学校护理专业高职特色定位
大专层次可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科教育两种不同类型。专科更注重理论培养;而高职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高职”特色具体体现在:职业性与学科性结合,高职专业的划分,实行“以职业岗位群为主兼顾学科分类”的原则。[1]高等专科教育这个层次区别于其它教育层次的、定型的、稳定发挥作用的特殊优势,就是专科特色,体现在专业服务范围上的针对性,知识能力结构上的实用性和人才素质培养上的应用性。[2]专科教学要体现专科特,高等职业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重,毕业生具有直接上岗工作的能力。大学专科层次的高职,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毕业生属于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主要是专科层次的教育, 许多专业与本科的同专业类似,属学科专业教育性质的,其中有些专业本来就是职业教育性质的,如:护士、财会、文秘、旅游等专业。护理专业的改革实质上应从学科专业教育转向职业教育。中国的护理教育在很大程度和范围内存在不足,如大部分的教学内容、科研都是按照医学模式进行的,而非护理科学教育模式造成了一种误区,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识――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护理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应是本科教育的“浓缩”版,而是高职教育。
2与护理高职特色相适应的课程设置
2.1强化护理操作技能,突出高职特色:按照高级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和护士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本着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提高护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改革实践教学体系。课程整合,为护理操作训练提供时间保障。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重组医学基础课。《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学》,《人体寄生虫》《免疫学》《微生物》整合为《病原生物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实验实训课整合为《临床护理技能学》。改变学时分配少,依附于理论教学,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课多的弊端,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技能操作、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专业操作技术、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2淡化专科教学,培养通科护士:改革传统的以医学课程为基本模式的教学,拓宽基础,淡化学科,建立以专业系统知识和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课程观。打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按“生命周期”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把内、外、妇、儿、五官科护理等课程,以孕期、新生儿期、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为阶段,整合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淡化学科,形成整体护理观,突出护理的专业内容和特色,培养知识能力型的护理人才。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学范畴日趋扩展,出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方法,在职护士都将面临知识老化和知识更新的问题[3]。医院分科越来越细,各种新仪器、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三年制护理专业教学时间短,不可能面面俱到,毕业生只是一个通用护士,淡化专科教学,有利于培养通科护士。
3厚重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可持续发展基础
护理教育应当摆脱医疗模式,护理是研究人对疾病和健康的反映。这种反映具有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并受的影响。 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增进了人对疾病和健康反映的认知。发展了对个人、家庭、团体、社区和公众促进健康的知识,医学与护理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人在社会中生存,与生活环境中的其他事物发生联系,使得人的身心不断发生变化。因此,护理知识范畴包括人、社会、环境、健康和疾病。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6]专业设置过于专业化、专门化和就业压力增大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根本原因。现在专科学校实行学分制,增设选修课。我校护理专业任选课设置的课程为康复护理学、中医护理学、护理伦理学、精神科护理学、普通话、创业教育、护理毕业设计指导、高等数学等,这些课程只是对学科专业教育时间不够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大幅度增加一些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尤其是文学、历史、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采取学分制的形式、强制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办法,使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逐渐脱离旧有模式,既体现出专业特色,又渗透着人文教育,培养出多学科、跨领域、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护士生。
参考文献
[1]中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建议方案).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7040150301 9787040150308
【关键词】实践锻炼 教师整体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必须是“U”形的,即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其中,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实践知识。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专业实践知识的培养,甚至完全没有实践锻炼,造成了许多学生感觉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他们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造成了教育教学过程的不良循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因此理论知识必须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这也就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应该是站在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的人,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练掌握学科的实际运用技能体系,了解最新的运用技巧。实践锻炼是教师贴近实际、探讨实际最有效的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更新自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果说教师仅停留在所教学科的现成知识层面上,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就只能扮演“传话筒”的角色。那么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经常参加实践锻炼,这个教师终将因脱离实际去教学而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例如现代社会中比较热门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由于目前此专业还没有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教育机构,因此本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转行而来,很多教师刚开始是做民政或其他专业的,经过一定的培训与考核后开始从事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很多教师的殡葬知识和技能基本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即使是单纯理论上的东西有些也已经过时,而对于实践操作的技术不乏错漏之处。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殡葬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他们在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就显得更加突出。但经过实践锻炼,这些现象发生了改变。
一、实践操作技能明显加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面对千奇百怪的遗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处理。在处理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由于面对的情况多而不同,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无数次的参与实践实验,实践实验的同时与课本及理论上的技术与知识进行印证,掌握正确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接触的实际案例越多,碰到的问题也越全面,他们的知识结构也越合理,操作技能也越熟练。由于碰到的案例中也不乏一些疑难问题,这些案例在解决过程中给予我们教师极大的自信与成就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一方面提升自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直接参与了实践工作,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又有效促进了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提高。
二、驾驭课程的能力明显提高
实践锻炼大大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更加自信,也更加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在科学评量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并进入实施教学阶段。
由于教师不断参加实践操作,而在实践操作中往往需要同事之间的协作,因此教师的协作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锻炼的时候也会感觉肩上担子的分量,从而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基本都是关起门来上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后就完成任务了,现在由于教师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感都得到大大加强,会自觉地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而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尤其是教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对实践操作进行全方位的负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时也会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特点,需要延长教学时间,甚至需要课余时间进行补充教学,就需要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协同进行教学。
由于在教学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产生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从单纯的灌输式转化为主动接受式,同学们学习兴趣得到加强,也更愿意更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因此,同学们对课堂纪律、课程教学守则的遵守也就加强了,教师也就更好更顺利地驾驭课程教学了。
三、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知识传授型的教师。但按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变革。科研型的教师既会教学又会科研。长期以来,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由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到殡葬单位去了解殡葬,更不要说参加实践操作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很少参加殡葬实践操作,因此他们只能借助已有的资料进行学习、探讨,鲜有科研成果出现。但参加了实践操作之后,他们发现了很多理论上或以前教学上与实践操作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的情况。为了搞清楚这些情况,他们会反复进行实践实验,并查阅更多资料来进行论证、研究,这样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不断获取较高层次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参加了殡葬社会实践,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考
1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以满足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才需求为目标,主要培养既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结合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企业人才需求情况来看,高技能人才具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也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从我省来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主要落在高职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的肩上。
2存在问题的分析
2.1混淆高职与普通专科、本科教育的区别,无高职特色
长久以来,由于社会上存在重学术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再加上高职院校普遍办学时间短,办学理念不成熟,实训设施和实训教师不到位,管理不完善,而且生源相对较差。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不是在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而是在“专升本”、“专接本”上动过多脑筋,并以此为吸引学生,甚至误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脱离学校的培养目标,难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2.2混淆高职、高技与中等技工教育的区别
在高职教育工作中,有人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所以基础课、理论课可有可无,只需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操作技术,通过技能鉴定,然后把他们推向企业即可。这种片面迎合企业现实用人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的做法,短期内看,可能对学校吸引生源、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等都有好处。
3改善和扭转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思考
3.1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模式
高职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于大学普通教育,它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征,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延续、提高和发展。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不能单纯追求现有工作岗位能力培养需求,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体系。
3.2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对学校发展起着关键和核心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应立足于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适应学科专业发展需要,整体规划,重点发展。加强与学科专业相配套的科研和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重点学科专业的带动作用,以重点学科专业为依托,形成具有较强实力的特色学科专业,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领导重视,群策群力
学科专业建设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学校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学科专业建设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校级领导到所有职能部门齐抓共管,人人参与,需要经过长期努力和大量的投入以及相应的机制。
3.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技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学科专业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科专业的重要因素。从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需要出发,有重点、有倾向性地引进急需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度,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更加优越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并使其各尽所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宽严适度、人人奋发向上的人事管理环境,形成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加强在职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岗位培训,使其由单纯的“理论型”或“技能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加强教研、科研工作,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3.2.3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
经费是学科专业建设的保证。目前很多院校虽然经费比较紧张,但还是要对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必要的经费。同时,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用有限的经费投入来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投入,滚动发展。
3.2.4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制度
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并从制度上营造有利于学科带头人的成长和发挥才干的良好环境和学术氛围,扶持更多思想素质好、基础扎实、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通过调研、进修、社会实践和挂职锻炼等方式,进入学科带头人行列,使学校的学科队伍后继有人。
3.3在教学工作上,坚持“两手抓”
坚持“两手抓”,就是一手抓理论教学,使培养对象具备扎实、够用和适度超前的理论知识,能在一定程度上凭借理论知识独立解决问题,主动适应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在理论基础方面超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一手抓实践教学,就是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保证实践教学时间至少应为总学时的50%;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与生产一线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学更贴近生产,缩短学生岗位适应期;增加实践创新内容,让学生对某一设备或工艺进行小改小革,评价重点可放在学生的思路和过程中,结果次之。让学生大胆创新,大胆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4优化教学评价方法,充分发挥导向激励作用
在教师评价中,可聘请专家或各专业优秀退休教师组成教学督导组,制定科学合理的督导方案,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另外还应重视教师的自我评价,充分发挥教师在自评过程中进行教学反思以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对改善教学的作用。
在学生评价中,应采用同级同专业课教师集体制定考核方案和标准,提高命题的科学性、导向性和综合性。实践教学考察着重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使命题贴近生产实际,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及对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3.5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当前,学校道德建设习惯于进行理想层次的道德教育,而忽视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造成道德理想与现时的严重脱节。加强学生道德建设应改变陈旧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摒弃大而空洞的道德说教,以切实可行、贴近实际的道德规则和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师 专业发展
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面很广,内容很多多。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进行系统分析,分析自己在专业知识、专业理念、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确定自己的短期、中期、长期目标,有阶段性、有选择性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改进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并创造出良好的业绩。
一、 高中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系统化专业化
1、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课标所涉及的主要专题史、地区史、国别史、断代史和史学理论知识等。只有完整、系统、扎实、精深地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深入透彻地了解高中历史新课标所列的主体教学内容及相互间的关系,才能明白它们在高中历史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观全局地分析教材,灵活把握处理每一节历史课,真正地展示出所授历史知识的无限生命力和价值,把历史知识“活化”,引导高中学生在历史知识的海洋中畅快地遨游。
2、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音乐、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对重要历史问题作微观分析,另一方面又要作综合的、整体的研究。这些都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知识,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把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识,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3、应具备宽阔的学术视野。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研究也不断深入,相当一部分研究成果已被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所采纳,高中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动态、新成果,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可从一些杰出历史学家,如陈寅恪、傅斯年、钱穆、剪伯赞、郭沫若等大量的传世
着作中,选择一些精彩篇章来学习,这可以多角度地了解历史问题的侧面。
二、构建自己的专业理念体系
1、增强课标意识,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钻研教材是怎样体现课标理念、贯彻课标目标和内容的;认真思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教学、学习评价、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的建议并结合学校和自身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贯彻。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国家明确规定,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课程制度,课程管理也由国家统管制逐步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的分权决策制。教师不应仅仅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执行者、使用者,也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本地历史课程资源。
3、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要求高中历史教师的角色应由单纯的历史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高中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信息源;由高中历史教学的“权威”转变为高中历史教学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强制式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高中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4、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必须从片面的历史知识传播转变为关注三维(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必须从偏重教师的“教”转变为重学生的“学”;必须从单一的讲解、单向的提问转变为师生多向互动,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阅读自学,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必须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必须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重视学生差异性发展。
三、提高专业能力
1、提高历史教学反思能力
反思性学习是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反思可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在教学前,教师应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为指南,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案进行反思。高中历史的教学反思最好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
2、提高历史教学教研能力
高中历史教师只有积极投入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研究,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才能由“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课例教研和课题研究是高中历史教研的两种主要形式。课例教研就是以“课”为研究对象的教研活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课堂实录,即对课堂教学的全程记录。对这些内容进行记录与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和反思,或提供给其他参与教师进行分析和反思。
3、提高课程能力
高中历史的课程资源除了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外,还包括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会、历史遗存、互联网等七种课程资源,其内容也大大拓展。同时历史课程资源又关系着历史教学质量的高低和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因而高中历史新课标也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它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