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摘要: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呼唤着大量旅游管理特色人才的涌现,而且海南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海南高校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必然的选择。海南应当通过培育各层次的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符合国家级特色专业要求的高校,进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提高海南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高海南高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国家的“旅游业改革创新实验区”创办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使海南的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服务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

关键词:旅游管理;特色专业;社会经济

一、概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高校的特色是通过其特色专业显现出来的。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是竞争力、品牌和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是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获得持续竞争力、影响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特色专业的多寡,也是衡量一所高校、一个地区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海南高校怎样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正确识别和遴选一批特色专业并大力进行特色专业的建设,成为海南高校面临的一大任务。

二、海南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缘由

1.现有国家级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布点情况与分析

自2007年至今,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共3454个,其中,有23所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如表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该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点名称为“旅游管理(英语)”。

显然,这些学校获得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并不完全因为其在国内各高校之间的比较优势,还有一些真正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学(如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并没有将旅游管理申报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从旅游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分布来看,高等学校在自己的特色专业识别时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旅游管理专业在本校各专业中的比较优势是否明显;二是与本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否能够较好结合。

2.海南省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分布及分析

在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七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中,海南省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如表2),占全国的0.376%,从比例来看,是全国最低的水平的省份之一。[1]

注:本表数据系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公布的各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

从海南省高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所属学科来看,包括农学5个、医学2个、理学1个、工学1个、法学1个、教育学1个、艺术学1个和与农林相关的管理学1个,较好地反映了海南高等教育的积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这些特色专业集中于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和海南医学院,其余本科院校无一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3.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与海南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1.交通运输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高达8%左右,而发展中国家交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率也高达4%左右。交通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带动作业外,也间接的带动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大量兴建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建设,带动了建筑业的大规模发展;兴建交通基础设施虽然大量的钢铁、水泥等原材料,带动了钢铁、水泥等原材料的发展;兴建大型交通设施需要大量能源,带动了能源工业的飞速发展;兴建交通设施虽然运输大量的原材料,带到了运输业的飞速发展;当然也带到了汽车、船舶和航空等领域的发展,带动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加直观的是,兴建交通设施,需要大量的劳动人员,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带动了人才需要发展。

2.交通运输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

交通运输为是经济发展服务的,交通项目的设计与规划优先考虑社会资源的利用,考虑生产力的布局。国民经济生产过程强调经济利益的获得,交通运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运输费用,提高企业的最终利益。交通运输最终影响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通过交通运输项目的实施,促进地方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加高效益的发挥本地区的产业优势,同时又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和经济产业带,甚至重点港口或城镇的建设。总之,各国都通过交通运输项目来影响和优化本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各地方的经济产业带,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交通运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因为地理区位的差异,不同的地方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交通运输发展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将不同地方的优势资源进行整合,重新配置生产资、劳动力和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特别是二十一世纪后,世界经济分工不断深化,经济生产趋于专业化、交通运输所体现出的优势更加明显。交通运输发展的地区,货物运输到达的程度就越发达,生产要素的利用率就最高,生产要素利用率最高,自然而然就实现区域内资源最优配置,从而达到了该地区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目的。

4.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虽然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交通运输产业如果需要长期、持久、稳定的发展必定需要地方经济发展的反哺作用。只有地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货物运输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才能保证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当地方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驱使交通运输进一步的升级和发展。从某种程度来说,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5.经济发展是交通运输的物质保证

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方式、交通运输效率和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是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创新必须需要先进的技术、创新资金和必要的建设资源,这些都离不开区域的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革新提供物质保证,为交通运输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为交通运输效率的提升提供机会。如果离开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就失去了保障。所以,任何一个国家的运输的发展都有赖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力。

二、结语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继续教育;战略转型;推进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稳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水平成为了社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长期以来,国家相关部门将大部分教育重点放在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上,却忽略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从而导致继续教育体系相对而言比较薄弱,加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传统继续教育体系弊端较多,从而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无法将其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所以,结合我国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对其战略转型和推进策略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需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一、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方向

(一)功能定位转型

长期以来,一提到“继续教育”,大部分人都会将其与就业、职业资格联系到一起。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识,与继续教育以往的功能定位有直接联系。在企业对人才资源如此注重的今天,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就意味着企业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所以,学历补偿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了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但随着新型教育观的不断深入,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与社会经济发展这一大环境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变化也决定着继续教育功能定位的转变。所以,为了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继续教育功能定位开始由最初的补偿教育逐步转为全民教育,注重人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教育体系转型

继续教育发展初期,教育体系的构建往往以继续教育的功能定位为依据。上文提到,继续教育最初的功能定位是学历补偿,这就决定了继续教育初期与初始教育相脱离的教育体系,发展重点多集中在社区教育和成人教育上,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与学校初始教育相对的一个概念。然而自从改革开放之后,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国家对整个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完善,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加大了成人教育的推广力度,加速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使其形成一个全新而独立的教育体系。但就继续教育与初始教育之间的联系来看,却仍然有待完善。只有将继续教育与初始教育有效融合,构成统一的教学体系,才能更好的推动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管理政策转型

就目前劳动力的市场政策来看,大致可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类型,消极的市场政策主要体现在失业补偿、失业救助方面,在通过物质补偿的渠道为劳动力的生活提供保障。而积极的市场政策则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劳动力的就业能力,避免出现个人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现象。这种积极的市场政策就是继续教育的完美展现。近几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已由最初的消极政策逐步转变为积极政策,以期通过教育培训工作的完美开展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最终促进劳动者终身学习。

二、继续教育发展的推进策略

对于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而言,若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发展目标,在对推进策略进行制定的时候,必须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托,从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的长期战略发展角度入手,制定完善的推进策略。

(一)落实规划,完善继续教育的细化目标

为了进一步促进继续教育的长期发展,国家教育部门结合当前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制定了一个长远目标,即大力推动继续教育,积极创建各类社会学习型组织,推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从实施角度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国内继续教育发展的现状入手,分析继续教育发展中的现有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完善对策,将发展目标进一步细化,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定期对继续教育工作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不断积累经验,以此来为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促进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推行以政府为主导的继续教育模式

政府在继续教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继续教育模式已经开始逐步转为“政府推进型”,政府部门开始涉足某些社会学习型组织,向其提供资金和物质支持,促使组织各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但是,全民参与的继续教育学习体系涉及的主体较多,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在继续教育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各个部门、各个企业积极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根据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和规划,推进各类继续教育的行业标准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继续教育发展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有利于推动继续教育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实行循序渐进的分区推进模式

社会经济发展对继续教育所起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从而导致继续教育不能采用统一发展模式,而是要进行分区推进。以贵州省继续教育发展为例,2001年开始,贵州省教育部门开始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并将其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点内容给予了高度重视,并结合贵州经济发展出台了诸多发展政策,《贵州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于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截止到目前,贵州继续教育发展已经逐渐步入正规,为贵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尽管继续教育在国内的发展已经有一段时间,但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国家教育部门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入手,确定继续教育发展的转型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完善的推进策略,通过各项策略的有效实施,进一步完善我国继续教育发展体系,以此来推动我国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倩倩.继续教育发展的战略转型与推进策略研究[J].教育,2016(07).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学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地方高职院校是由当地地方政府兴办的高等职业院校。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鹤壁市人民政府兴办的第一所地方高职院校,自建院以来,学院秉着“立足地方,面向市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在服务鹤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努力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经济等重大职能。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发挥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本文调查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思想、制度、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深度等层面上探索了高职院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现路径。

第一,学院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视为自身的责任。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把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满足社会需求包括科研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但最基本的还是通过人才培养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水平。必须看到,今后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力量,不是政府,也不是主观愿望,而是社会需求。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竞争力,学校的社会声誉就好,生源就更好,各方面的投资就更多,学校的发展就更快。”

作为一所高职院校,首要任务是教育教学,其次作为职业院校,应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最后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它的发展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学院明确了“特色、质量、服务”的办学定位。通过准确的办学定位、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学研产一体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途径,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使命。在办学类型上,坚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向,凸显高职特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坚持为鹤壁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第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订单培养是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在学院内短期设置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用人单位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这种量身定做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不来人的难题,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主攻方向。订单式教育一方面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依据市场办教学,围绕市场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人才,把这些企业确定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结合教学开展实践技能的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办学”“双元合作”,促使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在学校和企业之间架起了一座稳定而可靠的人才供需“桥梁”。

2014年,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与东方领航教育集团签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协议后,民航专业招生形势颇好;同时与飞鹤集团签订协议,招收飞鹤集团预备员工学习营销与策划相关课程;与永达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办学,开设“永达班”,招收学生学习营销与策划相关课程,学业完成后进入永达公司进行实习和就业。2015年,经管学院又与北京商鲲集团开设了高铁服务专业,仅参加单独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就已经超过了指标。校企合作解决了公司招不来人的难题,也给在校生营造了就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第三,专业设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做法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

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要特别关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使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鲜明的特色,要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着力点,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导向,进行专业及课程教学环节设置。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在2014年底进行了开设双专业的学生问卷调查,2015年,各专业积极开设“辅修专业”“第二专业”“双专业”以及系列实用课程等,允许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选择学习,以灵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

目前,2015年新开设的高铁服务方向非常适用于鹤壁地区的经济发展。2012年,鹤壁地区高铁服务站建成并通车,在鹤壁地区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高铁专业包含有高铁服务方向、高铁技术方向,涵盖了高铁站所有的服务需要,对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推进作用。

第四,目前学院服务鹤壁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是办学初具规模,但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仍显不足;二是师资队伍已形成,但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专业设置面广,但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仍需加强;四是合作办学模式取得可喜成绩,但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习、实训基地有待扩大。改变现状的途径: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高职院校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度;二是加大政策力度,提高高职院校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度;三是增强企业的认同度,提高高职院校服务鹤壁地方社会经济的高度;四是加大学院改革的力度,提高高职院校服务鹤壁地方经济发展的精度。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地方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院在地区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扭转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的倾向,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灵活设置和调整专业方向,对不符合市场、社会和个人需求的专业要予以撤销。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借鉴国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运用现代教育理念,改进理论教学和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生源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充分适应地域、行业或产业结构长期变化和发展的趋势,真正做到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职教育改革。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可以通过强化服务意识,明确办学方向;积极参加职业培训,扩大办学影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力度等途径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走特色高职院校路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吴应江,《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 第03期

[2]《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益探索――以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服务鹤壁经济发展为例》,成锐航 李雪梅 杨利 雷东辉,《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3年 第09期

[3]《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教育与职业》 2010年 第27期

[4]《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途径与方法》,黄快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第04期

[5]《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陈燕飞,《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 第04期

[6]《东北振兴视域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窒碍与突破》,白广申 闫艳,《船舶职业教育》 2015年 第01期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摘 要: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义区域教育的发展方向、结构和体系。区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育 社会经济 协调发展

一、引言

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问题,但是已经隐含或涵盖了这一点,这是区域内部第二层次的协调问题。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在这一层次的协调中,教育作为一个重要角色,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区域社会发展,还影响区域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教育影响观念的形成和转变,影响人力资源的形成,从而影响区域的制度变迁。实践证明,教育发达和适应的地方,相应地是社会和经济较发达;相反,社会经济欠发展的区域,凸显教育的落后与不协调,并严重制约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已经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但并没有引起区域的足够认识。目前,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必须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重新定义区域教育的发展方向、结构和体系。区域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和服务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欠发展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表现

这里的“欠发展”是发展不够或发展滞后的意思,不同于“欠发达”,欠发达是不够发达,但含有发达的成分,而“欠发展”是一个更普遍而沉重的现实。这里的“区域”更多是指县域或县域毗邻区,因此,“欠发展区域”的定义是指发展不够或发展滞后的县域或县域毗邻区,即一个以上的欠发展县或欠发展地区,是以发展地区作为参照物。“欠发展”区域教育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1.区域教育的方向性偏离

在欠发展区域,基础教育是教育的主体。由于基础教育的特征是应试教育,忽视职业技能培养,严格与高考对接,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也几乎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城市有更强的吸引力,回流的比例较低,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很低。二元的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教育与人才结构,欠发展地区人才严重流失,而人才流失制约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观念的落后与经济发展的滞后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2.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的严重缺失

目前区域教育体系基本以基础教育为主,区域发展所需的职业技能教育发展很慢,而且很不规范。职教的目标也是为了劳务输出,为地区培养技能型劳动者;农民科普与素质教育几乎被荒废;区域党政决策者及各层次干部的管理与决策教育没有列入区域教育体系,而他们担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决策,决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继续教育的程度与有效性;企业家队伍和企业家精神是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企业家的培养与教育完全被忽视,依赖土生土长。应按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以区域发展为目标,建立完整的区域教育结构和教育体系,特别重视决策者教育、企业家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科普教育。

3.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投资结构

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的教育投资结构。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不利于农村和农民。为什么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长期解决不好?其根源就在于现有的义务教育经费分配格局严重不利于农民和农村。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现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中央只负担2%,省地两级负担11%,县级负担9%,78%的经费要由乡镇这一级来负担。既然是实行义务教育,就应该是城乡一体的,都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或主要由省级财政来承担,不能往下压。国家每年的卫生经费支出是几千个亿,但是85%给城市,只有15%给农村。这种文教卫生的二元投资结构,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区域的财力只能勉强支撑基础教育的发展,根本无力发展区域所需的教育,无法完善区域教育体系。

三、欠发展区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措施

1.调整教育方向

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把握区域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结构、质量和数量必须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区域的发展为依归和出发点。

2.完善教育的结构与体系

按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组织的要求,逐步完善区域教育的结构和体系,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发展,完善各层次教育,尤其是决策者教育和企业家培养。在为城市和发展地区培养人才的同时,立足区域,培养人才。

3.改变二元教育投资结构

在改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同时,按“多予少取放活”要求加大对区域教育的投资,有效改变二元的教育投资结构。

4.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

人力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区域党政应建立这一共识,从区域长远发展出发,建立区域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在经济改善的同时,改善人才就业环境,逐步留住本地人才和吸引城市人才、企业家和投资者。

5.改革区域教育体制

把教育看作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重视;致力于改善区域教育体制,提高教育的效率、质量与活力。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市场化,充分引进市场竞争机制,激化教育的活力。

6.引入社会资本,扩大教育的投入

完全靠中央政府来办好区域教育是不现实的,只能在充分挖掘现有投入渠道潜力的同时,使教育投入结构多元化。其中,重要的是要引入社会资本,而要完成社会资本与区域教育的多元化,就必须改革办学体制和产权制度,促进办学模式的多元化。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6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逐渐与全球经济的发展形成紧密的联系。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言,企业是主要的动力来源。而对于社会企业而言,工商管理是其不断发展的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在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的研究,才能不断提升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据此,对工商管理发展的意义进行分析,并针对工商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新环境;工商管理;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得到很大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的快速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企业的发展有离不开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的交叉性学科,其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完成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并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对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对工商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找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管理方法,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并让社会经济的发展适应全球化经济的发展趋势。

1发展工商管理的意义

1.1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保障

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落实的过程中,我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市场化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社会企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市场的竞争进行有效的管理,让社会企业有序开展竞争,从而让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健康发展。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其能够帮助企业更脑底完成对日常经营和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从而让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趋于良性竞争,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1.2促使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势必会导致企业面临更多的竞争,并且也必须要积极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对于竞争力强劲的企业而言,其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相应的优势,从而让企业能够持续发展,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会逐渐被淘汰。因此,在企业参与到市场竞争中的时候,其必须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才能让其使用社会竞争的恶劣环境,取得更好的发展。而工商管理是企业综合实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其能够帮助企业完成日常经营计划的制定,并且让企业的重大策略更具科学性,从而让企业的综合实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1.3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因此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的情况下,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这样就能让社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动力。同时,工商管理的发展能有效提升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水平,从而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发展时间较短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才得以真正实现,这对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而言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取得联系后,国外的企业竞争力明显比我国企业更强,尤其是我国企业的管理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根据发达国家工商管理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二战之后就逐渐开始探索,而我国指导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对工商管理进行研究。而在我国工商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常是直接引入国外的发展经验,以此来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但采取这样的措施就会让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落后于其他国家,并且发展速度也落后于其他国家。

2.2缺乏完善的制度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逐渐受到重视,政府和企业都不断采取措施来加强工商管理,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提升。但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首先是工商管理执法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并且在执法过程中的力度十分有限,导致工商管理难以正常开展。同时,一些地区带着地方保护色彩开展工商管理,对于外地企业的管理十分严格,导致工商管理出现畸形的发展。

2.3缺乏工商管理人才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社会企业而言,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人才,在人才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时,就能让企业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较强时,能够让企业的发展得到持续的动力。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中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相对较低。这主要是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人才的供求出现不平衡现象,影响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

2.4缺乏足够的经验工商管理的经验

缺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中一方面是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并不能有效总结出有效的经验。这一方面的问题能够通过借鉴国外工商管理发展的经验来解决,并且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在开展工商管理的时候缺少相应的借鉴,只能通过不断探索去寻找发展工商管理的方法。因为在我国之前并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商管理经验能够值得我国借鉴,因此我国必须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方式不断摸索。

3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

3.1建立健全工商管理体制

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实际情况,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这样才能让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逐渐趋于常规,从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其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执法部门的管理,对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其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促进执法效率和执法质量的提升。其次,要建立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要动力来源于企业,而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工商管理体制的影响,因此要建立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企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制,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最后,要构建有权威性的工商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对工商管理制度的完善,起到维护我国市场有序发展的作用。

3.2借鉴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

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时间较短,长时间以来并未形成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商管理体系。虽然现有的工商管理系统能够维持社会经济的稳定,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秩序混乱,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有很大影响。因此,在不断发展工商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国外的工商管理经验进行借鉴,让其能够为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提供帮助。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工商管理的研究力度,尽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其中,从而找到更适合我国发展的工商管理方式。

3.3加强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好需要加强对工商人才的培养。其中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是加强工商管理的教育事业,另一方面是加强对企业人才的培训。在加强工商管理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引进先进的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并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的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培训,主要是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定期对人才进行能力的提升,通过加强与国外企业的交流让我国企业的人才能够不断接触到国外企业的工商管理理念,从而让我国的工商管理能够与国外的工商管理接轨,从而促进我国工商管理的快速发展。

4结语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其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根据我国工商管理发展的现状,其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为了让我过的经济发展速度得到有效保障,就必须要加强对工商管理发展的策略研究。其中不仅要逐渐构建完善的工商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还要加强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事业以及与国外企业的交流,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工商管理的发展速度,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迎红.新环境下工商管理的发展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07):64.

[2]齐珊娜.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规律及其改革策略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2.

[3]代荣华.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中国商论,2016,(02):141-143.

[4]杨丹.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工商管理有效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07):71.

[5]杨冰洁.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策略创新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9):94-95.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7篇

[关键词] 防洪体系社会经济系统指标体系协调发展

一、引言

洪水灾害,自古以来一直是人类最大威胁之一。辽河是我国水灾较重的河流之一,洪灾历来频繁而严重。1949年后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随着干流上最大的控制性水利工程石佛寺水库的建成,辽河流域的防洪系统已基本完善。但是防洪体系还不够完善,防洪标准还偏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流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有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因此,已建成的防洪体系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它能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引起了人们的思考,这就需要定量计算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从数量上来回答,而定量评价的前提就是建立一套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的本意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它描述了系统内各要素的良性相互关系。协调发展是在发展过程中系统间或系统内要素的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的变化过程。按照协调原理的要求,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是衡量社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之间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时空为参照系,防洪能力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互作用的界面特征。

三、指标体系构建及指标内涵说明

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只有这些相互作用产生协调效应,才能推动防洪与社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的方向发展,因此,本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三个系统:防洪、社会、经济系统。从理论上讲,评价指标越多越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难以实现,因此本文主要遵循针对性、区域性、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数据可得性等原则来选取指标。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根据辽河流域的具体情况和指标选取原则,选取了49项指标,具体如下:

社会系统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层次(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16项指标。人口发展指标包括:年末总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人民生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城镇居民人均用电量;科教文卫指标包括: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每万人口医生数、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研究与发展经费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社会结构指标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化水平。

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经济总量、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13项指标构成。经济总量指标包括: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第一产业指标包括: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第二、第三产业指标包括: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非农增加值占GDP比重、非农产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防洪系统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工程效益)20项指标构成。工程措施指标包括: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达标率、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非工程措施指标包括: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比重、防洪政策法规配套情况、河道管理能力、洪灾保险补偿比例;工程效益指标包括:水土流失面积治理率、有效灌溉面积率、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堤防保护财产比例、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洪水灾害损失率。

2.评价指标内涵说明

(1)社会系统指标体系。本文主要从人口发展、人民生活、科教文卫、社会结构四个方面来考察社会系统,具体又细分为16项指标反映了流域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人口发展指标反映了流域内人口发展情况,而人口与防洪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制定的城市防洪标准主要依据城市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来分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高低。

防洪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让防洪体系有力地保障广大人民的劳动成果;人民生活指标反映了城市居民和农民的收入以及居住情况。科教文卫指标反映了人民接受教育的情况和医疗卫生情况。社会结构指标是社会生活诸方面的综合反映,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程度。

(2)经济系统指标体系。经济对防洪的影响至关重要,经济发展必然要对防洪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同时也为防洪设施建设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条件。一个地区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才可能拿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防洪中,防洪能力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经济总量指标,主要反映了经济发展程度和规模,以及当地政府富裕程度等。通过经济总量指标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对防洪所要保护的经济总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指标体系分别反映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结构构成情况。

3.防洪系统指标体系

防洪的建设主要是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来进行,而从系统评价的角度看,需要同时考虑防洪所产生的效益,因此,本文从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防洪工程效益三方面来反映防洪系统发展情况。

(1)防洪工程措施指标。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定防洪标准的城市个数或有防洪任务的城市总个数×100%。辽河流域有重点防洪任务的城市是:赤峰、通辽、辽源、四平、铁岭、盘锦、沈阳、抚顺、辽阳、本溪、鞍山、营口。目前,这些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仅为30%左右,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90%以上的城市防洪标准达标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达到规划防洪标准的防洪保护区面积/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00%。辽河流域现阶段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仅为50%左右,而荷兰的防洪保护区标准达标率大于90%,差距还很大。江河Ⅰ、Ⅱ级重点堤防达标率=符合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标准的堤防长度/I、II级江河重点堤防总长度×100%。防洪投入占GDP比重和防汛岁修投资占GDP比重分别反映当年防洪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情况和防洪工程维护情况,该指标值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当地政府对防洪建设的重视程度。已建水库防洪总库容和水库除险加固达标座数反映了水库防洪能力的大小和水库防洪能力的可靠程度。

(2)防洪非工程措施指标。非工程措施是通过法令、政策、经济手段和工程以外的其他技术手段,以减少洪灾损失的工作。本文选取水利信息化指数、防洪知识普及率等指标反映防洪非工程措施情况。其中,水利信息化指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全面提升水利事业活动的效率和效能。

(3)防洪工程效益指标。防洪属于除害事业,不能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所以防洪效益主要体现为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即主要考虑保护人口、土地和财产等安全,故本文选取了堤防保护人口比例、堤防保护耕地面积比例和堤防保护财产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水土流失治理率主要反映了水土流失治理情况。辽河流域水土流失情况一直很严重,根据水利部2002年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统计,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21000km2 ,占流域面积的55%。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库、河闸及河道淤积,使防洪标准下降,所以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洪涝灾害损失率说明了洪涝灾害损失情况,从而反映了防洪体系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有效灌溉面积则反映防洪在农业灌溉方面所产生效益。防洪所产生的效益既有正面效益,也有反面效益,防洪工程占地面积比重就是个逆指标,反映防洪的负面效益。

四、结束语

辽河流域人口集中,城市密集,基础设施众多,是辽宁、内蒙古、吉林三省(自治区)的工业基地和农牧业生产基地,保障该地区的防洪安全对三省(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发生洪灾,不仅严重影响流域自身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将波及国家能源化工等基础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长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辽河流域防洪体系对流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乃致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作用。因此,本文对辽河流域防洪体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隋映辉:协调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0:20~21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供需平衡指数;承载力指数;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和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演变成世界备受关注的资源环境问题之一[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地方政府制定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不仅关系到规划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政策措施及决策的科学性,也关系到实施过程对资源的科学调配和高效利用,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资源承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

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在某一具体发展阶段下,以可预见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经过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支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的能力[3]。目前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和区(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两个方面[4]。研究的方法有常规趋势方法,向量模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系统仿真动力法,投影寻踪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及其他方法[5-10]。

2 研究思路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属于评价、规划与预测一体化性质的综合研究, 它以水资源评价为基础, 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为核心, 以系统分析和动态分析为手段,以人口、资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11]。 由于受水资源总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系统、宏观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以及水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

具体的研究步骤包括:①根据现有的资料数据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宏观指标设计,其相应指标涉及水资源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②根据选择的模型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模型进行分析,如本文选择常规趋势分析法;③在模型和指标确定下,根据区域发展规划或国家长期发展规划要求进行确定不同的方案,研究不同方案条件下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④根据不同方案的预测结果对今后区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研究方便,本文在计算水资源承载力之前设定了一些假定条件:①假设水资源空间变换不存在;②假设水资源时间上分配均匀;③假设研究区域是一个封闭系统。

3 研究模型

3.1 指标设计

(1)区域水资源支撑的经济规模[12]

区域水资源支撑的经济规模是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宏观指标之一,它是区域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生产这些GDP所消耗的水量之比,当所消耗的水量等于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此时水资源承载的经济规模就是最大经济规模。

(2)区域水资源支撑的人口规模[12]

区域水资源支撑的人口规模是表示水资源承载力的另一个重要宏观指标,它是研究区域某阶段所处的社会发展水平和该阶段国内生产总值进行计算的。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战略目标,参考国外有关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社会发展

水平可划分为温饱型、初步小康、中等小康、全面小康、初步富裕和中等富裕6个阶段,其相应的人均GDP下限分别为3000、6300、13000、24000、34000和62000元。

(3)承载力指数

根据文献[3]计算的承载力指数(Carrying Index,CI)方法,定义CIP为区域水资源支撑的人口承载力指数,即区域实际人口与区域水资源支撑的人口规模的比值,若CIP>1则则表明实际人口已经超过承载人口规模,人水关系成不可持续发展;若CIP=1,则表明人水关系呈现平衡状态,且处于潜在危险中;若CIP<1,则表明实际人口还未达到承载人口规模,还有盈余,人水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状态。定义CIe为区域水资源支撑的经济承载力指数,即区域经济总量与区域水资源支撑的经济规模的比值。若CIe>1则则表明实际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承载经济规模,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成不可持续发展;若CIe=1,则表明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呈现平衡状态,且处于潜在危险中;若CIe<1,则表明实际经济规模还未达到承载经济规模,还有盈余,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关系为可持续发展状态。

3.2 计算模型与方法

(1)供需平衡指数(IWSD)

根据文献[13]提出的水资源承载力的供需平衡指数,得

IWSD=1-WD/WS(1)

式中,WS为可利用水资源量,WD为水资源需求总量,WD=WP+WI+WA+We,WP为生活需水,WI为工业需水,WA为农业需水,We为生态环境需水。

根据式(1)可知,当IWSD0时说明可供的水资源具备对此规模的社会经济系统的支撑能力,水资源对应的人口和经济规模是可承载的。

(2)宏观指标计算[14]

区域水资源支撑的经济规模计算表达式为

Fe=GDP/WD (2)

式中,Fe为单位水量支撑的经济规模,表示研究区域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和与生产这些产品所用的水量之比(108元/104m3);WD为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用水总量(104m3);GDP为用水为WD时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108元)。

计算区域水资源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其表达式为:

Fem=GDP/WD×WS (3)

式中Fem为区域水资源承载的最大经济规模(108元);WS为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104m3)。

区域水资源支撑的人口规模计算表达式为:

Fp=GDP/[GDPP](4)

式中Fp为某一社会发展状态下,区域可利用水资源量转化成全部产品所能供养的人口规模,即水资源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GDPP]为某一社会发展水平下的人均占有GDP的下限指标。

(3)承载力指数[3]

为了更准确对承载力指数分布进行归类,运用如下的划分标准,将其分成更细的亚类,如表1所示。

表1 承载力指数划分标准

4模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