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专业规范;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训练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已于2012年6月颁布,现已实施。该专业规范是国家教学质量标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最低要求,由此办该专业就有了统一的标准,使办该业的学校有章可循,同时对该专业的评估也有了标准。为该专业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基础,在专业规范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突出实践教学的特点,制定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
1. 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从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即: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三个方面看现有人才培养方案。
1.1 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向导,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本着基础理论要精、实践能力要强、特色培养要鲜明的教改思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面向基层的下得去、用得上、信得过、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建筑工程、地下与岩土工程、幕墙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也可到教育与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1.2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教学学时、学分可以看出,详见表1。
1.3 实践教学体系。
各种理论课中的实践学时共334,学军、公益劳动2周,各种实习共10周,各种课程设计13周,毕业设计14周,合计39周(3分)课外培养计划5学分也是实践学时。
2. 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要求
2.1 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经过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隧道等各类工程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能面向未来的高级专门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有关土木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管理、教育、投资和开发、金融与保险等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2.2 教学内容。
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内容分为专业知识体系、专业实践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训练三部分。其中专业知识体系由工具知识体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四部分构成。其课内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时(周教)分布见表2。
关键词:工程管理;房地产;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40-02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建筑业的规模和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也越来越紧缺,从而对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分析,探讨现阶段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一、国内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根据2004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为管理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并下设八个二级学科:工程管理、工业管理、管理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房地产经营管理、项目管理、产品质量工程和工程造价(八个本科专业)。将工程管理专业设在管理学门类下面,即强调了其管理类学科属性,这与国际上多数国家将其归属在土木工程类专业的做法有所不同。因此,中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偏重于管理类。目前,国内共有三百多所所高校开设了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主要分布在各综合性大学、建工类、矿业类、电力水利类、财经类等高校。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目前还处于研究、探索和发展阶段。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五个专业方向。不同高校培养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培养具备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及法律知识,能运用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国内国际工程建设领域中,从事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工程项目咨询、工程项目监理、政府部门宏观调控管理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二、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
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管法为主的多科性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方向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
1.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接受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技能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适宜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从事房地产和工程项目管理相关业务,以及在相关教学科研单位从事该领域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由于学校的财经类属性,专业的设置偏向经济管理类。
2.专业特色与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品德、健康的身心和创新精神;系统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相关的经济理论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具有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从事工程管理的基本能力;(3)初步具有进行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和组织协调的技能;(4)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5)熟悉中国房地产经营管理、工程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工程管理的惯例和规则;(6)了解本专业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教学、科研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学科基础课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财务管理与财务报告分析、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工程制图等。专业必修课包括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金融学、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概预算、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工程技术监理、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学制四年,学生学完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修满学分,经考核成绩全部合格,发给本科毕业证书。符合《安徽财经大学普通学科学生学位授予办法(学分制)》规定的,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三、工程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教学内容
工程制图: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正投影原理:点、线、面、平面立体、曲面立体的投影;常用建筑曲面体的形成及画法;投影制图:三视图、六面基本视图、辅助视图;组合体视图的阅读、绘制及尺寸标注;各种剖视图;土木建筑工程专业图:房屋建筑及房屋结构施工图;钢筋混凝土及钢结构构件图;室内给水排水工程图;计算机绘图软件的应用。
房屋建筑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分为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两部分,每一部分又包括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房屋构造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建筑的一般构造做法和构造详图的绘制方法,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了解一般房屋建筑设计原理,具有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正确理解设计意图。
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本课程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过程为主线,以加强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活动的全面理解为目的,结合中国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实际,对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加以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房地产的基本法律制度、房地产市场调查与预测、房地产项目的开发管理、市场营销策划、房地产交易的类型以及特点等。
工程项目管理:本课程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的重要课程,它以工程项目为对象提出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和系统,从施工项目管理者或承包商的角度讲授项目组织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管理的应用。其研究范围涵盖着工程项目投资前期,投资建设期直至项目投产的整个过程;研究内容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及协调的理论,方法与手段;研究目的是使工程项目管理在投资、工期、质量三大目标及其他方面均取得最佳效果,尽快发挥效益,最终收回投资并达到投资增值的目的。
房地产政策与法规:本课程以中国土地管理法和房地产法律制度以及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活动的法律规范为主要内容。具体涉及房地产法律的基本范畴、特点和制度演进;城市规划、房地产交易、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的法律规定;房屋拆迁的安置与补偿、市场管理、物业管理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城市规划与管理:本课程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城市规划的基本程序,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影响和作用,城市规划与工程建设项目之间的关系,具备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以及分析与解决城市、城镇和居住小区规划相关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规划方法等。
房地产估价:本课程以房地产估价工作所必备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为主线,结合中外房地产评估行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介绍了房地产估价的程序以及在熟练掌握房地产估价基本理沦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房地产类型、在不同评估目的条件下进行房地产估价时能够选择运用房地产估价中的成本法、市场比较法、收益法等合适的估价技术来求取估价对象客观合理的价格或价值。
四、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的建议
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类门类中重要的专业科目之一,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房地产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中国必须逐步建立起满足市场需要的、与国外高校基本一致的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
1.由于财经类高校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偏向经、管、法,而工程管理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必须具备一定的建筑行业背景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来说,在保留经济、管理以及法律平台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加强工程技术类课程的设置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推动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在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实践环节的开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毕业实践环节活动的开展。因此,要逐步加强学校和相关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产学研的发展,完善教学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余渝娟,祝亚辉.关于工程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4).
课程重构设计理念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生通过四年在校学习,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筑施工与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掌握建筑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毕业后能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工作。通过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岗位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岗位的职责和职业能力的分解,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工作。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和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基本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能力。同时施工岗位要求从业人员能够根据施工情况的变化适当调整作业方式,并具备优化、改善施工工艺流程,构建和设计施工作业过程的能力。
(一)《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对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作用
《建筑工程测量》是构成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职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模块的重点课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由专业技能目标、方法能力目标和社会能力目标构成,成为支撑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支点,是学生进行综合岗位能力和拓展能力训练必须先行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课程,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建筑施工测量技术与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施工与管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重要支撑作用。
(二)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
应用型本科教育把传统的以知识继承为主的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到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观念上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改革,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重构后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包括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教学中以典型的多层建筑施工为载体,通过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把过去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建立以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以职业岗位创新能力为中心的《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建设平台,把典型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要求相结合,通过实际工作任务,在理论知识学习、操作技能实训过程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
(三)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以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为主线,整体优化课程内容,以企业工程施工阶段应完成的测量任务为教学“项目”来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的工程项目或案例作为教学任务“载体”,使教学过程及学习情景与模拟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基本一致。
(四)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专业调研,结合企业技术人员的一线工作经验,确定学生未来工作岗位面临的工作任务及完成建筑施工测量实际工作任务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社会能力要求,选取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有机统一。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从基础、单一的技术应用岗位层面向项目技术管理层面发展,直至经营决策层面的职业成长所需要的职业岗位测量技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建筑工程测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实施
(一)概括工作任务
根据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中,测量技术应用的岗位工作能力要求,结合企业岗位工作流程,总结概括出以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任务,涵盖了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进场、施工、竣工、验收、营运全过程,各阶段的施工测量工作。依此为依据设计、选取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
(二)重组课程内容结构
重组的课程内容以训练学生施工岗位测量工作能力为核心,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注意融合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育。实现理论学习、技能实训与职业技术岗位相融合,并以此为基础将原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功能细化组合,将原教材十二章教学内容,精简重组成五个学习模块,组成典型的工作任务学习情景,充分体现课程职业性、实践性。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在与职业技术岗位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建筑工程平面控制、建筑工程高程控制、施工场地地形图测绘、施工测量和沉降变形观测等五项典型施工测量工作过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环境,明确了建筑施工测量岗位的工作内容、要求和工作流程,缩短了知识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
(三)课程内容选取注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完成施工岗位测量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三部分需求。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需要,在重组的课程内容中强化了全站仪使用等章节,保证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生涯岗位测量工作的需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应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积极吸收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基于真实的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以施工过程的测量任务为基础进行整合、序化组织教学内容。
(五)构建三线并行的实训课程体系,形成“从控制到细部”的良性循环
首次循环:规划勘测设计阶段或工程竣工阶段的地形图测绘,由“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图测绘”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中“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过程;第二次循环:施工阶段建筑物施工测量,由“施工区域平面控制测量-施工区域高程控制测量-建筑物施工测量”形成的串行路线,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第三次循环:施工、营运阶段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由“变形观测平面、高程控制系统-建筑物沉降变形观测”形成的串行路线,在前二次循环作业的启迪下,由学生自行组织,独立完成,使学生掌握施工测量过程的“从控制到细部”的作业方式。
三、结语
关键词:工程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改革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国建筑及其相关产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高速公路和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蓬勃兴起,城镇化的速度不断加速,民营建筑企业及其相关产业迅速崛起,人们对生活和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这一切都对建筑类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起点的历史时刻,针对国情中国选择了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正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趋动型向自主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创新型国家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高素质的建筑人才、高水平原创性的科技成果和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这一切都需要中国建筑类工程教育在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同时,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实际,加速提升和改造。
一、树立人文素质教育与工程教育并重的育人理念
作为一所以土木建筑及其相关学科为特色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我们强调工程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并重,不断加强了本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启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具体做法是:
(1)在学校内增设人文类、艺术类、法学类、理学类专业和系科,将学校由原来以工科为主的大学改造成为了以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文、理、艺、法、经等学科的多科性大学。强调理科对工科的支撑,突出文、理、工、管、艺等学科的有机融合。
(2)每年举办200多场由文化名人、社会名流和知名企业家主讲的人文讲座,聘请大批知名作家和评论家到校任教,提高教师的文化层次和素养,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3)在学校创办“校史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建筑馆”、“自然科学展示馆”、“材料与矿物标本陈列馆”,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和多种文学刊物,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使大学生们“不养而成”。
(4)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创建了大学生文学社、读书会、大成讲坛、国旗队、管弦乐团、合唱团、舞蹈团、社会实践小分队等群众性社团,使工科大学生在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中,增强大学生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养成。
几年的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学生的诚信程度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无人监考班集体。学生们的社会责任心大大提高,“爱心家教”组织受到国家的表彰、“大学生支农团”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活动中被国家树立为学习的榜样。
二、制定厚基础、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体系
在高度计划经济年代里,中国的工程教育主要由各工业部委举办。各工业部委主要基于对物的制造来培养人,工程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物的品种和制造工序为本。于是工业部委越化越小,工程教育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数目越来越多。学习苏联前的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数为215个,其中工程学科的专业数为15个。学习苏联后的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的专业设置数为510个,其中工科类专业剧增到164个。1982年,我国的本科专业增加到1443个,增加后的工科专业达到255个。工科类专业经历了由学科设置专业到行业设置专业到由产品(或工序)设置专业的巨大变化。
以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为例,1952年前仅此一个专业。1953年后开始设有“工业和民用建筑”专业和“结构工程”专业,到20世纪80年代就增加到建筑工程、地下建筑、道路工程、矿井建设、桥梁工程、铁道工程、水利工程等近10个专业。再如建筑材料类专业,1956年仅设有“混凝土及建筑制品专业”,到1982年就演变为水泥、混凝土、玻璃、陶瓷、耐火材料、砖瓦、非金属矿产等8个专业。
缺乏人文教育的窄口径专才教育,使得学生视野狭小、心理封闭,很难获得奇想和创新的灵感,即使有一点思想的火花,也不会有实施的胆略和气魄。所培养的学生匠气十足,习惯于复制或重复性操作,不敢超越前人或越雷池半步,更有甚者性格怪僻,不能与人很好地协作共事。
而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科学和技术呈指数形式增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即使是一些传统的产品或产业,其品种和工艺在高新技术的支撑下,也不断经历着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们职业的变动性越来越大。因而窄口径的工程教育与现代工业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全面综合化的大趋势相违背,难以应对产品替代、企业破产等引起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性质的转移,更满足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这就需要我们工程教育在拓宽专业面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素养的教育。
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已经从1982年的1343个缩减到1997年的249个。我校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拓展为土木工程专业后,涵盖了原建筑工程、道桥工程和岩土工程。原水泥、耐火材料、混凝土等专业合并后成立了新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专业面涵盖原无机、金属等类材料的十多个专业。
专业口径的变化,自然引起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巨大变革。构建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快速发展需要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三、构建“阶段、平台加模块”的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体系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是一个颇为复杂的循序渐进得系统工程。根据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系统、不断建设和完善系统、认真科学地实施该培养过程、适时检测过程运行状态并及时进行状态参数的调整,同时及时地发现一些拔尖人才,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将构成工程人才培养的主线。这里面难点和重点是培养过程的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我校的做法是将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六个平台和若干个模块。三个阶段为大学本科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基础教育阶段”和“专业教育阶段”。六个平台指依知识传授和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按照“公共基础教育平台一专业启蒙教育平台一基础理论平台一技术基础理论平台一专业教育平台一专业知识拓展平台”一步步地推进。
所谓的模块是指组成某个平台的若干个知识传授或能力训练的课程或训练项目。公共基础教育是全校学生必须接受的基本训练,也依大类学科不同(如理工、人文、艺术等)而略有区别。
从全国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来看,基本上都是以管理学、土木工程等为主干学科,下设有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5个专业方向。如何体现具有能源与电力类背景的专业特色、适应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是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发展介绍
沈阳工程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组建的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开办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专业方向为电力建设项目管理。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沈阳工程学院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学院“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服务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立足辽宁、面向东北、辐射全国,服务于电力行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建筑行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向电力工程、电力建设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领域,从事电力项目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
(1)政治素质与思想品德要求:
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质、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以及职业道德。
(2)基本素质要求:
①具备大学层次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
②具备实践、创业、创新的素质;
③具备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积极探索、开拓进取的能力。
(3)专业素质要求:
①系统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电力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须的建筑制图与识图、工程经济、工程施工管理和工程造价管理等现代项目管理的基本技能。
②具有电力工程建设全过程(招投标、施工、竣工验收、监理)的基本管理能力;
③具有从事工程造价的编制、评估、审核、控制及管理的能力;
④能够运用工程管理的方法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⑤具有阅读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的基本能力;
⑥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
⑦具有初步的工程管理研究工作的能力。
(4)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要求。具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及自主创业的能力;
(5)身体、心理素质要求。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能和适应本岗位工作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3.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基础、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
(1)理论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概预算、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建筑识图、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工程结构、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等。
(2)主要实践环节
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工程测量实习(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1周),工程结构课程设计(1周),工程经济学课程实训(1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习(2周),工程估价课程实训(2周),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1周),专业认知实习(2周),专业综合实习(2周),毕业实习(10周),毕业设计(7周)。另外,应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有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研讨,以增强学生对相关专业实际发展状况的了解。
4.就业或发展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以在事业单位的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电力建设公司、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企业、工程造价审核所等单位从事有关投资与造价控制、项目决策和电力工程全过程管理工程咨询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在工作一定年限后,具备相应的实践经验,可考取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师、注册评估师、注册招标师等相应注册执业资格,并从事相关工作。
5.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修业年限:3~6年弹性学制;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二、培养方案的学时学分比例分配表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分别设置了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实践教学和课外培养共六个课程平台,五个课程模块: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业基础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和创新培养模块,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别。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详见表1。
三、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及分析
沈阳工程学院工程管理的专业培养方案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共设置40学分,占总学分的22.6%,时间从第一学期到第八学期共18个环节。其中设置了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结构实训、工程估价实训和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并强化了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训、工程概预算软件实训、工程项目沙盘模拟实训、电力工程实训,从而更加有效地结合工程管理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管理专业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详细设置见表2。
四、能源与电力类高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
1.培养方案定位准确
即面向电力工程等工程建设领域、工程造价相关领域,从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充分体现能源电力类背景院校的学科特色
根据人才市场对同时具有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突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造价方向专业特色,在开设电力工程基础、动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等工程技术类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院的优势学科的基础实验室优势,加大教学实践环节力度。如电力工程实训、发电厂动力设备实训。
3.增加专业方向、相应模块课程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增设两个专业方向,同时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主要有工程造价管理基础、工程造价的计价与控制;电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有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生产实习、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工程实训等课程。明确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专业课设置也没有方向性,课程设置比较杂,而工程管理专业涵盖范围较广。
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利用我校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增设电力工程管理专业方向,同时课程具有针对性。
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增设了造价师方向,并结合注册造价师的考试科目,合理地安排了课程,增加岗位适应能力。主要课程有: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
参考文献:
[1]丁华军.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6).
[2]河南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Z].2010.
【关键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
1. 问题的提出
(1)民办大学的十几年办学历程,在教育观念、教书育人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或多或少仍存在着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偏高,表现出模仿本部,课程内容体系大而全,重理论、轻实践,忽视一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现象。许多民办大学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工程力学教学中,经典理论讲得过深过细,新技术的介绍偏少,对教学内容在现代工程中的应用涉及较少,难以适应教育大众化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急需。
(2)当前,我院同许多民办大学一样,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现仅就民办大学力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及实施的策略谈谈拙见。
(3)以土建类专业为例,首先,必须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指导性专业规范为基本依据,把握最小教学内容范围。在此基础上,依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布鲁纳提出的“知识结构”理论,布卢姆提出的 “掌握学习”即 知识点、目标系统和目标群理论,对教材中的内容精心选取,使其难易适度,力争做到“难为之难所必需”,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坚持重点与体系的统一,坚持课程教学宏观把握与具体把握的统一,坚持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统一,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统一[1]。
(4)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院力学教学团队梳理力学课程的知识网络、理解其内在规律、构建知识结构,逐渐提炼并形成了:“突出重难点而不失知识体系” 原则、“明理清法原则”、“典型针对” 原则和“学以致用” 原则,作为指导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用于指导力学课程的教学。
2. 力学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2.1“突出重难点而不失知识体系”原则。
(1)力学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此,课程内容的选取首先必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需要,其次要处理好本课程与其它课程内容的衔接,力求在整体上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是最能反映该学科本质的基本概念、原理或规则。例如,材料力学课程的主要结构呈现二维双向状态。二维是以四种基本变形、组合变形构成的纵向结构和以外力、内力、应力、变形构成的横向结构。双向指正向和逆向结构。材料力学课程的主知识结构参见图1。
(2)此原则突出一个“精”字。选取教学内容离不开课程基本结构,在选定的教材中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取其精华,从课程内容本身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人的认识规律两个方面进行精选。俗话说,贪多嚼不烂。精同时意味着少,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保留课程内容的基本知识结构的同时,突出其重点和难点。在体现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着手简约,在精选重难知识点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实现“突出重难点而不失知识体系”。
2.2“明理清法” 原则。
(1)教材的每一部分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在精选重难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深刻领会其中要旨。为此教师必须对教材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居敬持志[2]。必须知晓如何突破该重难点,其本质是什么、等于什么,与什么相关。同时划定、组织和构成“掌握学习”需要的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有机地建立各个知识点、各单元之间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实物教具、实践教学基地配合,对教学内容客观地进行演示、说明或补充,使其呈现最佳的状态和最好的教学效果。
(2)此原则体现一个“透”字,对精选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深刻掌握每个知识点的本质属性的基础上,着力认识各不同知识点间之间的逻辑关系、关联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让学习者熟知自己学习了什么,同时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否则就可能陷入“雾里看花”。
2.3“典型针对” 原则。
(1)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例题、练习题和作业题。题目的选取应把握两个特性,一是突出知识本身的本质属性所在,二是具有普遍意义,易于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把完成作业和考试过程变成学生实现效能期望培养的过程,既包括知识本身的、实际工程的、也包括有思维方法方面的。
(2)此原则体现一个“熟”字。熟能生巧,练熟了这些题目,学生既加深了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又能熟练掌握应用这些知识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和应用课本知识于工程实际的具体条件。
2.4“学以致用” 原则。
此原则体现一个“贴”字,就是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在选取课程内容和在选择例题、习题时,必须贴近工程实际或贴近学习专业课程必备的基础知识,联系建筑工程中的新技术、新工艺,联系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落实该原则必须“有的放矢”。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用正确的学生观去了解学生的学力水平、能力倾向、基础知识状况,以及个性差异。教师以导学为主,因材施教。
3. 结束语
民办大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大课题。我们围绕民办大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内容选取原则进行了认真地探索。在实际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配合创境激趣、启发入理、探求规律、实际应用、系统归纳为基本内容的五环教学法,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尽可能地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会学、会用、会创新”,推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009年我院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2010年该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刘鸿锋. 教学艺术新论.军事谊文出版者,1995年出版.
隧道工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零散,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模式。结合该课程特点,可采用模块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根据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和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传统施工方法模块、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管理与维护模块等。此外,还提出按照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来划分课程模块,进一步丰富了隧道工程课程模块化教学方法。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体系。
关键词:
隧道工程;模块化教学;学习迁移理论;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铁路建设及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蓬勃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隧道工程,交通、市政建设领域对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及解决能力实际问题较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主要办学目标之一[1-2]。笔者在隧道工程教学过程中发现,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且较为零散,采用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授课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效果,亟需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的“模块化教学”[3]方法,可以较好解决上述问题。该方法是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把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再将具有相同或相近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内在联系的单元模块并进行教学[4-6],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灵活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以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探索模块化教学方法在隧道工程课程中的应用。
一、隧道工程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
(一)内容覆盖面广
目前我校采用的教材是彭立敏、刘小兵主编的《隧道工程》[7],同时参考了丁文其[8]、覃仁辉[9]、朱永全[10]等主编的教材。这些教材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包括:绪论、隧道勘测设计、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围岩分级与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设计计算、隧道施工方法、隧道施工工艺及技术、高速铁路隧道、隧道常见病害及处治方法、隧道施工组织与管理、运营管理与维护等。可见,隧道工程课程内容涵盖面广,包含了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管理等过程的各个方面,既有基本概念和理论,又有施工工艺和方法;既包含技术层面问题,又包含管理层面问题。
(二)主要内容之间独立性强
隧道工程课程不仅知识点多,而且其主要内容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如隧道勘测设计、围岩分级、围岩压力等,主要涉及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岩体力学等知识;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结构,主要涉及建筑结构等知识;隧道施工,主要涉及工程爆破、工程机械等知识;隧道支护,主要涉及岩土工程、建筑材料等知识。
(三)与先行课程关系密切
隧道工程课程一般在第七或第八个学期开设,在此之前,学生应修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大部分专业方向课,掌握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先行课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四)教学困境
综上,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土木工程专业大部分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理解不透彻、记忆不深刻等问题,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授课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另一方面,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如将这些零散的内容按照某种属性或规律进行适当归纳、分类,使之成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
针对上述问题,采用模块化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根据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主要内容归为基本概念、地质及力学问题、施工方法、新技术新方法、运营管理与维护等5个模块,具体分述如下:
(一)基本概念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的定义、分类、发展历史、隧道主体结构与附属建筑等。隧道工程是地下工程的一种,有别于一般建筑工程,该模块主要介绍隧道工程中的名词、定义及相关基本知识。
(二)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工程勘测设计、围岩分类、围岩压力、隧道支护结构的计算等。隧道修建在岩土体中,其支护结构的形式主要取决于围岩的工程特性,隧道开挖与支护的核心问题是围岩力学特性及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即围岩的地质力学问题。
(三)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钻爆法施工、掘进机法施工、隧道辅助施工作业、新奥法等。根据隧道工程所在岩土体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岩质隧道和土质隧道。岩质隧道多采用钻爆法或掘进机法施工,土质隧道多采用盾构法(掘进机法的一种)。新奥法不是具体的施工方法,但目前几乎所有隧道的施工都采用新奥法的基本理念和原理。
(四)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
主要包括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城市地铁隧道工程、海底隧道工程等。近年来出现了上述特殊环境和技术条件下的隧道工程,与之配套的新技术、新方法也日趋成熟,其占有重要地位。
(五)施工管理与运营维护模块
主要包括隧道施工组织管理、运营阶段的养护与维修等。隧道工程是隐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业空间有限,作业环境危险性高,且各工序之间相互干扰大。在正常运营阶段,车辆冲击、废气排放、地下水、围岩等因素对衬砌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隧道交通事故、火灾等更是会造成严重后果。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均需要通过实施管理来解决。上述方法是将隧道工程作为土木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来进行探讨,包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等多个方面。此外,和桥梁工程、道路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一样,也可以将隧道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一种,相应的课程主要内容围绕隧道工程从规划到设计、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等。按照该思路,可以将隧道工程课程的内容划分为:隧道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隧道工程规划选址与设计、隧道工程施工、隧道运营管理4个模块,这4个模块则直观反映了隧道工程项目建设的大体流程。
三、模块化教学实施及效果评价
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创办于1992年,是学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省级品牌专业。该学科现设有建筑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以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隧道工程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课。2014年开始,将上述模块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中英班)、土木工程专业(交通土建方向)及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隧道工程课程。首先,从内容属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模块划分,在讲授每一个模块之前,提醒学生复习与之相关的课程内容;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讲授的内容涉及哪些专业基础知识,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其次,在每一个模块内容讲授完毕时,归纳总结该模块的主要内容,详细分析将这些内容作为一个模块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同一模块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再次,在全部课程内容讲授完毕时,引导学生回顾课程内容,分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专业思维,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最后,采用上述工程项目建设阶段模块,引导学生再次回顾教学内容,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并全面提升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经过一年多的模块化教学探索和实践,该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普遍提升。学生反映,在学习隧道工程课程过程中,较全面地回顾了先行课程涉及到的知识,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
四、结语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基本原理,按照涉及科学、工程问题的不同,将隧道工程课程内容分为基本概念模块以及地质、力学及支护结构模块、传统施工方法模块、非传统施工方法模块、管理与维护模块等。此外,按照工程项目建设的阶段,将该课程内容划分为: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规划选址与设计、施工、运营管理4个模块。二者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实施该模块化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基础知识分析、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收到了良好效果。需要指出的是,模块化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划分模块分别讲解。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思考划分模块的依据以及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站在教材编者的角度去分析课程的内容构成,从而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善于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课堂上应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并布置课程作业,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实现师生之间互动。
作者:王章琼 黄民水 余浩延 单位:武汉工程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建筑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73-77.
[2]路江.浅析模块化教学改革中的若干问题[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5(2):74-77.
[3]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24(3):70-72.
[4]赵超.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探索[J].教育评论,2014,30(12):125-127.
[5]李向农,万莹.留学生预科汉语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2(6):176-181.
[6]王淑青,雷桂斌,熊正烨,等.基于模块化的单片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36(4):100-104.
[7]彭立敏,刘小兵.隧道工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8]丁文其,杨林德.隧道工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一、高校土木工程教学计划分析
1.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目标。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相关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力图培养应用型的工科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学习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熟练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知识和理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要具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项目规划能力,能够从事与土木工程相关的设计、施工及管理工作。
2.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培养规格。
首先,在德育方面。通过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树立专业学生的远大理想,为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思想品德,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
其次,在智育方面。通过土木工程专业的相关学习,不断强化学生建筑工程、工程力学、结构分析和工程材料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应该具有计算机应用、工程制图、工程仪器使用等方面的能力,保证自己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能够得心应手。
最后,在整体素质方面。土木工程是一个非常辛苦的专业,毕业之后的工作地点可能就是一些建筑工地等,因此,毕业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有坚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高校土木工程教学的主要课程情况。
高校土木工程的课程非常系统,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基本管理、钢结构、流体力学等十门课程,这些课程都为土木工程教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能够保证学生在之后的工作实践中正确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保证土木工程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当前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从当前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教学情况而言,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木工程教学及土木工程人才的培养。
首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课程设计的弹性程度不够,很难从课程角度提高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够紧跟实际研究情况,与生产研究的实际问题不相符合,出现脱节现象,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从当前土木工程教学的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方法还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还是被动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高,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非常不利。再次,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习情况有待进一步强化。从很多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课教学中的考核方法、内容设置还不够完善,还没能够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实验中心、生产单位及实习基地的作用,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中存在形式主义,这样就失去了实践教学的意义,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对之后步入工作岗位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
三、创新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1.制订合理有序的土木工程教学计划。
在土木工程教学中,制订合理完善的教学计划非常重要。首先,加强基础课教学,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必需的。所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重视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专业面,主动应用型,不断扩大基础学科的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不断强化实践课教学。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因此,要不断强化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有序性、实用性和真实性,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加强人文精神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管是哪个专业学生,都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所以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之后步入工作岗位奠定重要的基础。
2.健全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随着当前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培养“宽口径、多能力”的土木工程人才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应该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优化课程体系。首先,优化土木工程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内容的选择除了要满足专业知识的层次结构之外,还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法律课程、经济学课程、计算机课程等,让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增强法律意识、计算机技能和经济学观念,不断提高毕业生的全方位能力。其次,优化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内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在整合过程中,对于一些相近、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和优化,加强实践课程环节的训练,完善毕业设计、课程设计。再次,拓宽专业基础,构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土木工程培养的人才所涉及的行业是与工程相关的,包括建筑工程、交通土建、矿井建设等多方面,专业人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相同,诸如: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力学、材料学、计算机技术、工程概论等课程,这些都可列为专业公共基础平台,作为基础课程组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