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的典故

传统文化的典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1篇

摘 要:成语典故教学的实施,可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关键词:成语典故、高职语文、教学、必要性

成语典故是汉语体系中的一种重要语言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语言现象,它是随着人类发展而在语言文字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高度稳定而有序的结构词组。成语典故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文学作品形象生动,可以使议论辨析深刻有力,可以说它是语言文学中表情达意的画龙点睛之笔。这也使得千百年来,成语典故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而经久不衰。高职院校作为直接向社会输送专业技能人才的场所,依据社会人才观的转变,必须转变原有只注重技能训练的教学指导思想,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改善学生人文素质不高的现状,系统地实施成语典故教学,恰给学校提供了这一契机。成语典故教学的实施,可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效率,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一、成语典故的使用与研究现状

信息的高度发达使青年一代的交流范围逐步扩大化,信息的传递速度也成倍增加。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个体或社会团体迅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条件,满足了个人成长及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量的扩大化,信息的审核力度远远低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这也就使得很多垃圾信息和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信息大肆宣扬,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其中,滥用成语典故的现象表现的尤为严重,为教育的顺利实施带来较大不利影响。再者,目前的语文教育,强调语文应用的思想,要求语文教学要贴合社会生活实际,紧跟时展,这一思想使得很多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间接造成了学生对成语典故的含义及应用范围一知半解,在使用时出现误用、滥用的现象,影响了个体思想的表达,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误导。从这个角度而言,有必要在语文教育中加大对传统文化,尤其是成语典故教学的力度,提升学生的个人文化修养,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以达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目前国内对成语典故教学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一般是在对某一课程教学效果提高策略研究中简略提到,作为教学的一个手段被教育者推崇,或者某些学者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习的必要性,提出成语教学策略。如寇秀荣从挖掘成语内涵的角度提出改进成语教学的策略,为成语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凌火元选择了从成语教学规律的分析入手,以规律带动教学,把握学生学习特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也有部分学者对成语教学进行专门的研究,但多是把它作为第二外语,来分析其特点,进而提出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的策略。如崔娜曾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的“四字格”成语进行深入研究,以系统分析对外汉语的成语教学;周青、王美玲则充分考虑了目前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改革策略,为对外汉语成语的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二、成语典故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经济的到来,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已变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更渴望获得具备高素质,且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以满足全球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一社会大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改变原来的办学思路,在强化技术性人才的同时,重视对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最为缺失的人文素养,改善人才发展单一化的现状。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要提高人文素养,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其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熏陶,另一方面,要为其人文素质的提升提供必要的环境。前面提到,成语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个成语典故都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学,都是经典历史故事的浓缩,且在其流传的过程中深受人们喜爱,因此,对学生进行成语典故教学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可行性策略;从另一个角度讲,成语典故的系统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手段,通过成语典故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思考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也是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

三、成语典故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快捷方式

时代的进步带来了信息的极大丰富,这一变化为个体进行交流和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为促进时代的进步奠定了基础。但另一方面,个体过多的依赖于网络,追求新奇事物,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提升,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制造了较大障碍。因此,在教育中,有必要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必要的条件。

成语典故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为重要而又别具特色的载体,对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成语典故多则几个字,少则两个字,但却浓缩了一段经典的历史故事或一个深刻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就成语典故本身而言,它所承载的内涵和信息,往往是历史文化的精髓,蕴含着那个时代文化的精神和灵魂。所以说,重视对成语典故的教学和应用,不仅是提高个体的文化修养,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快捷且有效的方式。

四、成语典故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

据目前所掌握的文献资料看,不少研究学者在研究中提到,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课程教学,尤其是非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着厌学情绪。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高职教育目标定位的偏差,导致部分学生认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就能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自我的价值,从而对公共基础课或选修课程持可有可无的态度,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也是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教师不顾学生需要,沿用中专或高中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因此,针对目前的教学现状,有必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学生积极学习。成语典故的来源一般是以故事的形式呈现,较易引起学生的好奇,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乐于主动学习,并将其运用于自身的生活实际,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也就是说,成语典故教学可以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作者单位: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① 寇秀荣,挖掘成语内涵,搞好成语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第10期

② 凌火元,把握成语规律,提高成语教学效率[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传统文化;运用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运用的主要问题

1.内容筛选问题

由于内容筛选不当,造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结果与目标相差甚远。大量无效内容的引用,不但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也没有发生太大的改观。许多教师在讲爱国主义精神时,对传统文化典故进行了引用,但是这些案例都非常的陈旧、缺乏新意,学生对这些“用滥”了的案例没有丝毫的兴趣。另外,部分教师选择的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任务毫无关联,只是单纯地为了讲述传统文化而引入,完全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最终的教学效果。

2.学校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

学校对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足,使得传统文化引入课堂的难度大大增加。受教育体制的限制,许多学校都认为,教育就是为了升学,只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展教学活动即可,对于其他内容则尽量不要在课堂上涉及。在这样的态度之下,许多教师都不敢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依旧保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学困难重重。

3.教师能力素质有限

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一般,限制了传统文化内容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思想政治教师而言,首先要做到的是“为人师表”,其自身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部分教师本身就没有完全J识和了解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只是简单一说,这也会影响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以及传统文化的认识。

4.传统文化评价机制欠缺

目前对于思政教学中传统文化方面的评价机制非常欠缺,且多数教师都缺乏对评价机制的重视和关注,依旧通过分数来衡量思想政治教学结果,而没有科学的评价标准和体系来实施评价活动,这样难免会造成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教师也无法快速、全面地了解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教学质量也因此难有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1.做好内容的优化和筛选

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内容要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在备课中予以精心挑选,而不是在课堂上即兴发挥。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要求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为此,教师要结合改革方案,在传统文化的挖掘上多下工夫,以寻找最为合适的文化典故。特别是对于那些“用滥”的文化典故,教师应该尽量回避,因为这些内容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应用价值也非常低。例如,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可以引用谭嗣同、柳如是、梁红玉等这类人物的故事,因为其可读性较强,同时还能够很好地契合教学主题。

2.提高学校的重视程度

学校在重视教学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主动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并在校园内建设相应的宣传栏。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道德品格的关注,针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进行科学评价,对于存在思想道德问题的教师进行批评,而对于品德端正的教师进行表彰,真正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鼓励传统文化进课堂,对于传统文化运用较好的教师予以奖励,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3.提升教师整体能力素质

学校一方面需要加强年轻优秀人才的招募,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对于年轻思想政治教师的选拔,不能仅仅重视教师的学历和教学经验,更应该对教师的个人品德、教学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进行考核,使其能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同时,学校应定期针对思想政治教师开展教学培训活动,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开展讲坛活动,使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思想。

4.构建全面的传统文化评价机制

首先应该明确评价指标,该指标应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表达方式,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和理解程度等。其次,评价活动的开展应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从学生的上课表现、调查问卷以及课堂作业等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控制好双方的评价比重。最后,针对评价结果,开展具体的分析活动,以从评价结果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结语

目前,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对此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深入分析和探究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方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并对教师个人道德素质进行规范,以真正将传统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3篇

一、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

小学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环节,也是构建学生基础知识、基础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效果对于学生未来更高阶段的教育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但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不足。小学传统教育模式基于应试教育背景之下,注重技能教育和智力教育,对于德育的培养则较为欠缺,基于此现状,学生出现“高分低能”“高分低德”的现象并不罕见。究其本质原因在于小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之中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针对当前小学教育的现状需提倡传统文化的教育启示,加强重视传统教育模式的优化和发展。

二、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是其中的宝贵结晶。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阶段,应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理念,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道德教育、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爱国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传统文化的信念,就长远意义来看,这也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小学教育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下,重视智育和德育的共同发展,为培养既拥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具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奠定最为坚实的教育基础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重视小学阶段的道德教育启蒙

在小学教育阶段,最重要的教育目的便在于启智和树人,这集中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和品性培养。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底蕴,自古便极为崇尚道德观念的建立,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启示也在于道德观念的启蒙教育。“首孝悌、次见闻”“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应该遵守的道德感已有了明确界定,这对于小学教育而言也需要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传达高尚的道德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感悟道德教育的精髓所在,同时也可应用经典的国学启蒙之作帮助学生感受优秀道德文化的熏陶,“养正气,养心”,在潜移默化之间激发学生关于真善美的审美能力,从而建立真正高洁的品性特征,促使学生在成才之前先成人。如今正处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多元化文化对于我国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新形势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实现我国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夏冬梅

(二)重视小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启蒙

通识教育是指在现代化的多元社会之中,为受教育者提供应用广泛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又称之为博雅教育。这是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之上的自由教育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应用国学经典开展的启蒙教育便可以作为知识层面的通识教育。以经典国学教材《三字经》为例,便囊括了治国兴衰、人文自然、生活常识、思想道德的多元化的知识内容。其中典故众多,孟母三迁的典故喻示着为母者劝子向学的良苦用心;囊萤读书的典故则描述了古人对于学习机会的重视;“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的朝代更迭则蕴含了世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这一哲学内涵。由此可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小学教育的启示便在于开放教育的思路,教育无方。在小学教育阶段应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善加利用,通过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来开拓学生的视野,融入更为自由开放的教育观念。

(三)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

在小学阶段,传统教育模式以教师在课堂统一讲授为主,偏向于模式化教育,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和主体化作用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但就教育本质而言,应坚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同样来源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因材施教最早是由孔子提出的教育原则,直至宋代,朱熹将这一教育理念总结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才”。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品性各异,水平不一,孔子主张以不同的教育方法进行针对性地教学,这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定位,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另外也可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先天禀赋,知识能力,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位。这对于我国小学教育的启示在于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和家庭教育需尊重和挖掘其兴趣所在,发现其特长并加以有效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在人生发展方面能实现自我价值,强化自我认同感,增强学生的发展自信。

四、结语

在小学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重要启蒙时期。在这一重要阶段,启智和树人都是极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启示之下,有助于在小学教育阶段更加注重道德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启蒙,同时也能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启发教育,促进学生能树立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增强学生在未来教育过程中的学习自信。

作者:夏冬梅 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

【2】刘利.和合文化中国价值——浅谈在小学教育阶段如何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J】.教育论丛,2008(09)

【3】胡征.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以荀子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01)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诗意表达Abstract: The poetic expression is to give people aesthetic conception and imaginatio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should also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rtistic conception, design not only has the classical poetic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but also in line with the modern aesthetic taste excellent landscape.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poetic expressio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目前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表层形态的人文气息拼贴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和提高,人们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而使得对传统文化出现了急功近利式的继承和保护,主要体现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对人文风貌进行物质层面的拼贴。但实际上,仅是物质层面的拼贴和引用,对于人文气息的蕴含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能获得的也仅只是一个空洞的外躯壳,根本无法体现出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城市风貌。

1.2 生硬的外来景观文化的模仿

全球经济一体化也带来了全球文化一体化,东西方文化在我国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交汇,这种文化的交流最初源自于没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物质和技术层面的交流,随后才是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人文风貌的交流。人文风貌具有独立的体制系统,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但在由于先于人文风貌层次的物质、技术层面的交流,使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上出现了盲目模仿的现象,而没有去理解真正的文化内涵,只是注重于引用和借鉴一些好的形式,无法充分把握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来源,造就出生硬的符号拼凑效果。

1.3 时代文化完美体现的缺乏

人文气息并不是纯粹的复古气息,也并不是对西方文化的引用和借鉴,还包括当代人生活和创造的时代文化气息。科技的进步使城市园林景观的物质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同时也使这些新颖的景观形态无法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造成物质同文化分离的结果。尤其是在浮躁的景观价值意识之中,更使得城市园林景观完全无法将传统文化同现代技术相结合,将现代技术同时代文化气息相结合。

2几种中式园林景观诗意表达的手法

2.1 一池三岛,海岛仙山

一池三岛的布置,可以使平淡空旷的水面发生变化,丰富水体空间和景观的层次,立于岛岸,面对碧波,可以产生离尘去俗的感觉;这种蓬岛仙山式的布局一直受到造园者的喜爱。

2.2 名山胜景,自然风光

采用移天缩地、兼容并蓄的方式,把名山胜景、自然风光纳于一园之中,以清康熙、乾隆两朝所建的大规模宫苑为典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圆明园。但摹仿不是抄袭,而是取各景所长。

2.3 文化典故,神话传说

园林意境取材于文化典故和神话传说,也较为常见。杭州西湖的花港观鱼、无锡寄畅园的知鱼槛、上海豫园的鱼乐榭、北京颐和园的知鱼桥、鱼藻轩等均取自文化典故;取材神话传说的如牛郎织女。

2.4 优秀诗文,诗情画意。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中国古诗词中的意境往往潜在的影响着造园者的审美,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文的意境都在中国传统园林布局中有着体现。

3 诗意景观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3.1 与城市建设协调统一

在城市快节奏生活与文化消费影响下,市民对园林的审美,要求简洁、容易识别但影响深刻。这就要求诗意的景观园林要体现城市的现代感,体现民众的时代化审美要求。

3.2 注重场所感与归属感

诗意的园林意境、场所感和归属感三者是紧密联系的。诗意的园林体现了主人的心理意境,与环境产生共鸣。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居民心理,尽量满足其归属感和场所感,使带有园林景观的城市真正成为居民心中想要的生活场所,成为居民的心灵栖息地。

3.3 体现生态设计理念

诗意的园林意境中的“自然”情结,即是今天所说的生态设计理念。我国源于农耕社会,对自然有着崇拜及浓厚的感恩色彩,在积淀的民族文化中深深的烙下了自然地印记。

3.4 体现城市文化特色

园林的长期发展,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文思想观念的综合表象,成社会文化的载体,也是社会文化的映射。中国传统园林中“诗情画意”就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体现。因此,现代城市园林设计也要与现代城市文化结合起来,包含与承载现代社会文明气息;通过特定的空间序列表达城市的文化特色。

4现代园林中诗意景观意境营造的继承与创新

4.1继承传统园林意境营造手法之精华,意在笔先

中国传统造园崇尚的是自然山水环境,以大自然为创作的本源,本于自然却高于自然,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其意境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造园者将自身的思想感情、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空间里。其意境营造手法基本都是借助于园林造景的四大基本要素和诗词等文化内容,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的构图作为造园蓝图,经过艺术剪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现代园林造景虽然不像传统园林那样融入创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但“师法自然”还是现代园林的营造法则,所追求的境界还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在中国现代园林造景中,主动制造景点和意境的意识应成为主流。任何一个景观景点的塑造,创作者在下笔之前,必须先立其意,构其境,这样下笔后才“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只有创作者以意境营造来指导园林外部景物的构建,通过人工与自然的巧妙组合,将观赏者引入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并不失时机地运用“点题”手段,才会引起观赏者对景观的强烈共鸣,才能造就一流的“园林精品”。

4.2挖掘景观场地的文化底蕴

人文环境的塑造是园林造景之意境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现在人们造园时大多只关注园林建筑、树木、花卉、庭院的布景,往往忽视场地文脉的探寻和挖掘,景点意境只产生于设计者的主观,于是景点就成为了“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元”,而且当它与“传统风格、民族特色”等概念结合为一体时,就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标签,这里说的文化底蕴,不是随意地践踏园林固有的文化内容,也不是简单地往园林上贴文化标签或附会历史典故等畸形文化现象。文化底蕴的探寻必须依托于场地本身或周边所发生的轶闻趣事、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如杭州的“雷峰塔”和“飞来峰”,“雷峰塔”所依据是白蛇传的传说,“飞来峰”的依据是济公的故事。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每一块土地都有相当厚实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地区都存在有特殊的人文历史,我们要刻意挖掘出有创意的“人文源泉”,有些地方,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只是还没有被人“发现”。

4.3加强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

文化意境一直作为民族特色影响着中国造园。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山水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而现代园林则继承和发展了传统园林。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运用也屡见不鲜,但是对于利用传统文化来创造意境,需要现代园林创作者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才能达到。如果现代园林创作者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修养不足,将会出现滥用传统文化现象,造出牛头马面的景观,甚至闹出将景点中所涉及的历史典故、轶闻趣事或神话传说张冠李戴的笑话。例如在北京护城河内侧绿化设计方案中的“杨柳东岸”景点,景点立意源于柳永诗句“杨柳岸晓风残月”,殊不知站在东岸向西看根本看不到残月。因此,要营造出好的现代园林意境,现代园林创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必须加强。

4.4利用现代的科技元素增强园林意境

园林是一种特殊的有形物质,一直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是城市建设的产物。当前和今后都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高科技的发展改观了现代城市,也影响了现代人们的思维和审美情趣。现代园林既要符合现代人的行为习惯,又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其中不可忽视高科技元素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诗意的现代园林意境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感受,它同时也是听觉、嗅觉和触觉感受的景观。相对于传统园林来说,高科技元素在园林造景中的运用,它为现代园林造景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现代园林的造景要素更加广泛了,所营造的园林意境更加丰富了。因此,利用现代的科技元素增强园林意境应该是现代园林造景艺术中的另一项重要手法。如喷泉、喷雾、空气成像、投影、烟幕、背景音乐和电子触摸屏的设置等等,这些都可以起到扩展延伸园林诗意意境的效果。

5结语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园林发展历程,造园的要旨就是追求意境。这种“意境”,当须在构园中先注入,方能在游赏中有所感受。而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并挖掘出深层次的地域文化,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越是文化底蕴丰厚的园林越能耐人寻味。只有充分挖掘出现状场地的文化内容,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并融入现代科技元素才能营造出意蕴更加丰富的现代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5篇

二、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大都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传统文化。他们觉得是不是古诗,古文,古代文学常识就是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是现代文化的基石。但可惜的是,今天我们的孩子对它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了书本中的李白杜甫,背的一首首古诗上。在孩子的生活当中,传统文化变得只是应付形形考试。我认为,要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必须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知,如传统美食粽子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屈原等;月饼能让他们联想到嫦娥奔月等民间经典故事。还有剪纸,皮影,戏曲等民间传统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三、加强教师在课内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介绍及应用

在让学生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就要从自身认识到什么是中华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教授《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得让学生知道本文的作者及其时代,然后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在重阳节时因为远离家乡,思念亲人所写,最后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探究古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中華民族的传统文化。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让学生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好奇不已。课下,他们都主动地去查找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它节日的民俗风情。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自觉学习传统文化的愿望。又例如: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诵读、写作等比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力求让学生们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学生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四、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诵读

诗词及是传统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巧妙利用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而诵读则是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诵读就是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出作品的独特神韵。它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分别从深度和广度上强调量的积累的重要性: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的经典。

五、加强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文化来源于生活更实践于生活,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来一辈辈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精神文化财富,所以,我们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的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涵。例如,在重阳节的时候,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以及其相关的习俗包括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等,让学生知道这些习俗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都有体现;在中秋节的时候,组织学生赏月吃月饼,并朗诵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进行诗文的熏陶。在端午节的时候引导学生查询端午节相关的资料,了解屈原、伍子胥的事迹,用这些有趣的活动来让学生去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六、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

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在广告中的传承与传播,分析了一系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中的误用现象,对如何正确、规范广告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提出合理化建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

(1)建立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版权、使用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使用细则,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确立我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拥有及各项权利。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7篇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传统文化的典故范文第8篇

界定民间美术植根于乡土,来源于人民大众。刘忠红在《民间美术:中国传统美术的根基》一书中对其有更明确的阐释:“民间美术是一种由劳动人民创造出的生活与审美结合的文化艺术,被鲁迅先生称作‘生产者的艺术’。”民间绘画是民间美术的一部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独立性的绘画样式,如年画、扇面画;二是附属性的装饰图案,如剪纸纹样、风筝、脸谱、泥塑、刺绣等。

二、民间绘画理论特征

民间绘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反应了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型体系和色彩体系。”从其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可以看出民间绘画具有内容多样、色彩丰富、构图简洁的特点。

1、内容上———趋利避害、求吉纳祥民间绘画流传于民间,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内容囊括了生产劳动、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风俗等多个方面,蕴含着浓厚的乡韵、乡风、乡情,且多运用谐音、象征等手法,通过典故、寓言故事,来表达吉祥、喜庆、教化的意味。如剪纸和刺绣图案中常借鉴的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桃、竹、鱼、莲、牡丹、喜鹊等,几种吉祥物象并置又会组合出如五福捧寿、三羊开泰、年年有余、金玉满堂、喜报三元等吉祥寓意。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吉祥意味,与中华民族自古流传至今的“趋利避害、求吉纳祥”的心理趋向息息相关。不仅如此,中国人民融合了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使作品体现出意味深长、生动有趣、雅俗共赏的特点。

2、色彩上———色块丰富、自由奔放世间的色彩纷繁多样,中国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将自然界中的色彩加以研究提炼,总结出了“五色论”———青、赤、黄、黑、白。民间绘画中的用色,与中国传统的五色论息息相关。首先,民间绘画的色彩多为红、黄、蓝、绿这样的饱和色,色彩纯度高,色块单纯艳丽、鲜明饱满,这充满生命张力的色彩充满着喜庆吉祥的韵味,使得其他色彩都黯然失色;其次,民间绘画多运用色彩对比,如色相对比、冷暖对比和互补色对比等。有诀曰:“黄马紫鞍配,红马绿鞍配,黄身紫花,绿眉红嘴。”现代色彩理论指出,红与绿,黄与紫是互补色,互补色并置会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且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更显艳丽;再者,民间绘画用色也会注重色块的大小比例,通常是将一种颜色设为主体色彩基调,其他颜色的小面积色块起反衬和装饰的作用。如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黑红搭配,在脸谱、春联中经常会运用,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着朦胧的原始美感,具有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3、构图上———画面饱满、散点透视中国民间绘画的构图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采用与西方“焦点透视”相对应的“散点透视”,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视点可以自由游动,画面饱满,这在民间年画中多有体现;二是具有中国装饰绘画构图特点,如剪纸纹样中的太极式构图。

三、民间绘画理论对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及建议

1、提升幼儿审美能力中国民间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提升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首先,民间绘画质朴、率真,这不仅仅表现在物化的艺术语言上,而且要追溯到心灵的纯真、朴实,“民间美术的率真使它的创造如童年的天真,既没有装腔作势、无病,也没有矫揉造作。”民间绘画中所表现出的自然、质朴与幼儿绘画中异想天开的趣味相契合。在民间绘画的熏陶下,幼儿的心灵得到净化,创作时更加纯粹、随心所欲;其次,民间绘画所采用的“散点透视”实则是无透视,这样没有规则和秩序,更有利于幼儿异想天开地表现事物,天上的、地下的、想象的、现实的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在画面中;再者,民间美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传达出喜庆、生机、热情和活力,幼儿开朗、活泼、生命力旺盛,这决定了他们更喜欢高纯度强对比的色彩。我们可以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层次,创设富有民间美术色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通过艺术的渗透,增强幼儿对民间绘画的情感。

2、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民间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通过民间绘画中喜闻乐见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样的形式更易于幼儿接受。再者,民间绘画是民间艺人通过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而创造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教育时可以先让幼儿喜欢这些民间艺术,再进一步揭示民间绘画的精神内涵,使幼儿了解其中隐含的深刻人文精神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