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双语教学;专业知识;基础医学
[中图分类号]R33;G642.0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1(b)-108-02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越来越需要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一门外语结合起来运用的新型人才,双语教学便应运而生。它是为了适应时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并展开[1]。那么何谓双语教学,如何有效实施及其意义何在?本文以基础医学课程为例从上述几方面展开讨论。
1 什么是双语教学
根据目前国内界定,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将母语以外的另一种语言直接应用于非语言学科的教学,使第二语言学习与学科知识获取同步,即教师用外语(主要是英语)编写外语类以外的其他学科课程的讲义,进行板书,同时用汉语和外语进行讲解并组织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2]。笔者的体会是双语教学就是教师以各种方式(包括课堂讲授、文稿演示、课后讨论等)运用一定量的非母语(一般是英语)进行教学,达到使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之相关的外语的效果。
2 基础医学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007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鼓励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积极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专业五年制培养目标,基础医学专业以顺应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建设、适应现代化生物医学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发展所需为前提,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科研型人才,能够进行基础医学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能够通过阅读国内外科技文献获取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动向,为今后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基础医学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3 教师如何开展双语教学
结合近几年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效果评估和学生们反馈的情况,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确有助于学生对专业英语的掌握且效果显著。例如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从2000年开始改革了教学模式,对基础医学五年制的学生开展组织胚胎学双语教学,使他们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专业英语,实践证明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1]。但是,有些研究认为,理想双语教材的匮乏、师资力量的不均衡性和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大大限制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3],要使双语教学在高等医学院校卓有成效地开展并非易事。进行双语教学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用一门外语熟练清晰地表述出来;另一方面双语教学也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学量的英文专业词汇。所以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下面笔者着重从“教”的角度谈谈如何开展基础医学双语教学。
3.1 提高师资力量
本学院每年都会选派一些教师到国外访问交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观摩国外医学教学课堂,也培养了教师用英语思维来传达医学信息的能力。此外,一年一度的中青年教师双语教学优质课评比大赛也积极促进了教师优化双语教学课堂,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3.2 因“科”施教
不同科目的讲授需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在讲授形态学科目如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时,提倡用以英文为主中文为辅的讲授方式,因为形态学的科目较易理解,教师在必要时用中文加以总结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讲授医学免疫学、生理学等偏重理性思维的科目时,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的讲授方式最优,例如可以用英文幻灯片、中文讲授,总之,合理选择讲授方式才能兼顾专业知识和相关英文词汇,避免顾此失彼。
3.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讲究中英文字的比例,切忌全版的英文或全版的中文,应多选用一些中英文双语注释的图示,它们能够在强化中文信息的同时给予英文提示,反复地刺激学生对中英文的理解记忆。又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分小组给予一定时间的自由讨论,然后请一个同学上来用简单的英文代表小组总结发言,这种方式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和师生互动性,也使讲的同学和听的同学都得到一次基础知识和专业英文词汇的强化。再如在课堂上放一些自带英文讲述的教学视频也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3.4 完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
设置适当的双语考试题目,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把现行的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能力提高和潜能发展,可以促进医学专业的学生双语学习的热情[4]。比如可以根据学科的特点采用英文试题或者中英文结合试题的方式;同样答题也可以要求用全英文或中英文结合的方式。
4 学生怎样应对双语教学
前面在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问题时从教师的角度谈了一下,这里笔者结合自身学习经历从学生的角度谈谈怎样学习基础医学双语课程。
初次接触双语课程的医学生很容易走入一味专注于专业英语学习的误区,这是必须要避免的。有人认为医学英语语言的学习不能以牺牲医学专业学习质量为代价,双语教学中第二语言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内容或科目,不能本末倒置[5]。那么怎样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呢?
4.1 做好预习工作
这一步最好使用中文教材。预习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理解教材上讲解的基础知识,找出重难点做上标记,这样课堂上我们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且有的放矢;其二,在对下节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建立了一个大致的框架后,重点关注中文教材上标注有英文注释的专业词汇,尽量记忆,因为中文教材中的英文注释一般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词汇,老师上课时也是会经常提到的,预先对这些单词有个印象,上课时就会轻松许多。
4.2 重视听课质量
专心听讲,跟着老师的思路走,把握重难点是老生常谈了但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大多数学生往往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相反,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用英文发言的学生,他们无论是专业基础知识还是医学英语词汇方面都掌握得比较好。听说结合可以不断地刺激强化你的专业知识和英文词汇。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提高听课效率。
4.3 课后及时巩固
听完课后的当天或者最迟不超过两天应该对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进行回顾。我们可以以老师的课件为主线进行复习、整理和小结。用英文写病案讨论、实验报告等可逐渐培养我们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若有余力,阅读与该章节相关的英文文献或英文原版教材也可以起到巩固和补充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训练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总之,应发挥多种感官功能多渠道多方式地增加听觉、视觉的接触量来反复强化医学专业知识及英文词汇,长期坚持下来收效甚大。
4.4 注意学习方法
在基础医学的双语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进行理解性记忆可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多同学反映医学专业词汇生僻难记。的确,医学英语中相当一部分单词是由拉丁文衍化而来或直接采用拉丁文,生词量大且不太常见,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实掌握医学英语的构词规律特别是词根词缀的使用就可以化难为易轻松应对。笔者从解剖学词汇中试举几例:表方位的前缀有antero-,postero-,supero-,infero-等,因此遇到带有方位的名词的英文表达时再相应地加上方位词就可以了;又如词根optic表示“视”,记住它就可以记住有关“视”这个家族的词汇,像optic chiasma, supraoptic nucleus, medial preoptic nucleus等;此外记住简写也能帮助我们回忆起英文单词,如SCM就表示sternocleidomastoid,仔细看这个看似很长的单词实际上是由sterno-(胸), cleido-(锁骨), mastoid(乳突)三个词根构成,记住这三个词根很容易就记住这个词了。
5 总结及展望
学习了三年的基础医学双语课程,笔者自身最为真切的感受就是前期的大量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对于笔者后期双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阅读英文科技文献的能力也大幅提高,平时读一些生物医学方面的英文期刊,至少在语言这一关上是不成问题的。这些都得益于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在基础医学专业的实行是顺应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的,是实现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积极推广基础医学课程双语教学将是大势所趋。
当然,目前双语教学工作尚未完全成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特别是对基础医学五年制学生开展双语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笔者相信提高师资力量,重视课堂教学,增进师生信息反馈,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基础医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丁艳,周雪,章为,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双语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影响[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4):476-477.
[2]俞阿勇,颜笑健.高等医学院校双语教学的思考[J].健康研究,2009,29(2):169-171.
[3]刘学红,张泳,张金萍.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2):115-117.
[4]赵兴利,刘春明.医学专业双语教学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3):119-121.
为了能够让医学院的学生从大学公共英语转入医学专业医院的学习中,在大部分高职大专医学院都开设了《医学英语》课程,通过医学英语的学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医学英语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学习更多的医学常用词汇、术语以及基本医学英语表达方式。在医学英语教学中,需要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同时与医学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医学英语水平。
1.1高职大专英语教学应该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上
在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应对考试,在中考和高考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对于已经经历了中考、高考,走到大专校园的学生来说,英语教学应该把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上。从目前大专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上来看,学生在听、说、读、写上的英语能力表现得还是比较欠缺的。比如说大专生在完全看不懂一句英文的情况下,做对了一道英文选择题,因为在这道选择题的空前面有一个介词after,而大专生指导介词后面要跟ing形式,而选项中又只有一个单词是ing形式的,所以学生做对了这道题。但是这和学生的英语能力完全无关,也可以说,这种解题方式是应试教育的悲惨结果。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文也是一种技能,是和医学专业知识一样重要的课程。作为一门言语课程,英语的口语交际能力、实际应用能力以及英文听力对于大专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基于大专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英语学习缺乏正确目标的现实情况,大专英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将英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点。
1.2大专英语教学应该和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英语教材都是统一的,没有专业区别的。但是进入到大专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应当适当在专业上进行区分,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英语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工作做充分的准备。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像机电和数控专业的学生那样对写作能力、阅读和翻译能力有较高要求,医学专业学生更加注重的是口语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因为大专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将来面向患者的机会和可能性比较大。
2高职大专医学生进行医学英语教学的对策
笔者经过几年的大专英语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帮助大专医学生进行英语学习:
2.1运用构词法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医学专业词汇
在医学英语中,构词法可以划分为派生(Derivation)、合成(Composition)和转化(Conversion)几种方法,其中派生法和合成法是最长使用的两种方法。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渐渐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是否有医学英语单词的词根来方便学生的记忆。答案是肯定的。派生法中,医学英语经常运用anti、card/cardi/cardio、dent/denti、micro、post、vita这几个词根,在含义上分别是对抗的、心脏、牙齿、微小的、后、生命的含义。比如说在医学专业的英语学习中,学生常常可以碰到antibiotic(抗生的、抗菌的)、cardiovascular(心血管性的)、dentist(牙医)、microorganism(微生物)、vital(致命的)等单词都是由以上词根派生而来,学生记住词根,碰到生词的时候可以根据词根的含义大致猜出词义,不影响其对文章和语句的理解。合成法具体可以分为合成名词、合成形容词、合成动词三种方法。名词和名词、形容词和名词可以合成名词,比如说toothache、darkroom;名词和形容词,名词缀like或者form可以合成形容词比如说grame-negative、ulcer-like;名词和动词,副词和动词可以合成动词,比如说tube-feed、overweight。
2.2在大量的医学专业英文阅读中,英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一些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短语
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注意收集和记忆一些上常用的短语、固定搭配,可以为其英语阅读带来很大的提高。针对常常出现的短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去记忆和背诵,培养学生医学英语的预感。比如说nothingbymouth是禁食的含义,学生如果平时补助终端与的积累,在碰到这个短语的时候就会觉得别扭,难以理解,再比如说afitofcoughing是一阵咳嗽的含义,有的学生不知其意,按照自己翻译成舒服的咳嗽,实在让人啼笑皆非。另外,学生还应该了解短语的多重含义,bringup在一般的英语语境中是养育的含义,在医学英语语境中则是呕吐的含义,这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中去积累和了解。
2.3英语教师应该在学生已经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去分析专业性较强的复杂语句,让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的主旨大意
专业性较强的英文阅读一般需要学生首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因此,医学专业学生首先要学会本专业的专业知识,这样在医学英语阅读上才能够游刃有余,事半功倍。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相辅相成,能够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医学的英语阅读中出现的疑难句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和英语语法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比如:Antibioticresistanceisnotnew,butwhatistroublingisthatthenumberofdrug-resistantbacteriaisgrowingatthesametimethatthedrugsusedtocombatthemaredecreasinginpotencyandnumber.本句结合了what从句和定语从句,对于英语基础不好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困难。(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并不是什么新观点,但是棘手的是抗生素在打击细菌效力和数量的同时,耐药细菌却在效力和数量上经历了同样的增长。)
2.4大专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吸收知识、自主学习的人才,这样才能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虽然大专院校和本科院校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终身学习的理念却是相同的。就大专医学专业英语课堂来说,教师不仅仅要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去掌握英语知识,还要指导学生英语学习的技巧,教会学生怎么去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临床医学;职业生涯规划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680-01
1 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自我认识
1.1 在医学类大专院校的各个专业中,临床医学专业是学科难度最大,专业知识要求最扎实,教育成本最大,教育周期最长,综合素质要求最高的专业。但是在当今社会上,出现许多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的负面因素。如复杂的医患关系,临床医生压力大且工作时间长,医生界几乎没有大富大贵之人,临床医学学生就业后仍然有相当长的时间要面临巨大的升职压力和考试压力等,这些因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让他们对前途感到渺茫,从而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会因此产生厌学情绪出现辍学现象。
1.2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对于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故而在校大学生要利用好学校的各种有利的学习条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做职业生涯规划时,大学生们就应该对自身有很清晰的了解。辅导员也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给予不同的规划。如性格内向语音表达能力不足的学生,辅导员可根据其兴趣爱好,引导其参加一些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社团或学生会[1]。大学校园既是学习知识的圣地,也是塑造完美人格的最理想课堂。
2 临床医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分析
2.1 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相矛盾的是,在许多基层单位人才极度匮乏。这种情况在全国各省普遍存在。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一方面是本科生想在县市一级医院就业都相当困难,另外一方面,许多乡镇一级的卫生院人才流失及其严重造成人才缺口极大。广大乡镇卫生院迫切需要许多能“签得下,留得住”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生[2]。虽然目前许多基层的卫生医疗条件还很差,但是随着国家对基层的投入,对全科医师培养的重视,这些不足都在逐步得到改善。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除了应该树立为基层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更应该知道自己的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在基层更容易获得。而这种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是不分地理不分等级的。
2.2 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医生行业虽然难成就大富大贵,但是也是一个相对较难失业的职业。尤其对于考取执业医师资格的医生而言,其选择面更广。而另一方面,医生这一职业非常需要时间的积累,而随着这些积累,其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会有很大的提高。所以,广大临床医学学生应该对自己职业前景有相当的信心。
2.3许多人认为学医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后来都改行了。学医是一个对个人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职业,所以其从医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好的锻炼学习的机会。学医虽然不是一条路的终点,但是却绝对是一条到达成功彼岸的好桥梁。当今社会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相当大的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往往与其专业无关,工作后多次跳槽或最终转行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未来转行者也不会是少数。但是无论如何,医生作为一个收入相对稳定,前景规划相对可观,社会地位相对较高,未来选择面相对较广的职业,仍然会是广大临床医学大学生的就业首选。
3 执业医师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的目标和动力
3.1 据统计,临床医学执业医师考试的全国通过率最近两年大约为35%左右,中医类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近几年甚至低至21%。执业医师考试正逐渐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高难度考试之一[3]。一方面这意味着从医的门槛越来越高,但是另外一方面,考试难度的增加也意味着执业医师资格证含金量越来越高。
3.2 广大临床医学大学生应该将通过执业医师考试作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生存的资本。从入学第一天起,大学生就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既要看到执业医师考试的难度,也要看到这个难度也意味着其含金量很高[4]。为将来通过执业医师考试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3.3 未来参加工作后,临床医生还要面临着诸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主治医师考试等各种晋升的考试,或研究生考试,全科医师考试等专门考试。这些考试都需要有扎实的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要将这些考试作为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压垮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压力。在校期间,可以通过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在学习上互相帮助。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是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明确学习目的的重要方法。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分析社会现状,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对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
参考文献:
[1] 刘芳,冉素娟.浅析临床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J].重庆医学,2010.39 (5):618-620.
[2] 苟加明.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思考[J].科学咨询,2008,(15):82.
[3] 王锦溪,张辉.医学生就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0,24 (5):16-19.
组织学与胚胎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微细结构和胚胎发育过程及其机制的课程,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平台课,是学习后续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基础课程。多年来,课程质量标准是以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大纲、课堂教学效果、学生考试成绩为依据。笔者十几年来对该课程在教学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课程教学大纲在课程目标,所关注的仍是知识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上教师讲授偏多;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仍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得到充分体现;课程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对教学程序要求不够清晰,操作性不强,未体现新学习方式的改革,如团队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仍过于重视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研究被列为绍兴文理学院首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质量标准专项),通过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建设引领课程改革的示范性课程;打造一批“就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满足终身学习需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质课程,建立一套适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为进一步开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供基础。
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构建的方法
2.1把握定位
把握学校-专业-课程定位是构建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关键。绍兴文理学院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培养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良好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本专业领域较复杂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基础扎实、临床技能突出,适应能力强、有终身学习能力、职业素质良好,主要服务于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组织学与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是学习医学的入门课程,是培养专业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后续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课程的重要基础。
2.2寻找依据
以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教高[2008]9号),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
2.3确定要素
课程质量标准包括课程标准和课程评价两个方面。
2.3.1基本要素
依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4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临床执业医师)、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学目标,组织课程组成员,并邀请相关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讨论课程设计思路,将理论知识与后续课程及临床实践对接,精心选用合适的病例引入教学过程,研究恰当的教学方法,形成知识、目标、能力、教学方法以及学时分配于一体的课程标准架构。课程评价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资料,考查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或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效果等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课程标准是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是课程建设的依据,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3),结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和2014版绍兴文理学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结果性指标确定课程评价要素。
2.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
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系的特点
3.1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遵循了“三个一致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以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为中心,遵循与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与后续课程衔接的一致性、与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一致性。根据“三个一致性”,确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标准、保障体系。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根据对应的知识单元和能力要素确定教学内容,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与相关课程进行衔接、取舍、整合和序化,形成以应用为核心的全新的课程质量标准。
3.2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了“五个结合”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注重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专业与人文结合、过程与终结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
3.3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体现了“六项标准”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质量标准建立在以培养核心专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与总体思路基础上,着重体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教学管理与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满足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
3.3.1教学队伍标准
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执教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参与及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成果显著。课程负责人近三年主讲该课程不少于两轮。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3.3.2教学资源标准
教材及相关资料:选用先进、适用的教材,课件、案例、习题集、实验指导、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教学的需要。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条件满足实验教学要求;能进行开放式和探究式教学,效果明显。网络教学环境: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架构合理;硬件环境能支撑网络课程的正常运行,并能有效共享,在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3.3.3教学内容标准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培养的要求,改革以学科知识系统化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构建以能力培养要求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缩减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学时,使二者学时之比达到1∶1。遵循“增强能力、强化技能”的思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实践加强学生的专业素养,突出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加深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职业素质、扎实的基础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3.4教学方法标准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施理论实验一体化教学,构建贯穿课程教学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验实践教学,培养专业技能,提升医学生岗位胜任能力和就业能力。对课程不同授课内容,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翻转课堂与PBL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将能力培养贯穿课程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素质培养转变,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精品课程、微视频建设为重点,提高教学工作信息化水平,延伸第一课堂,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根据课程特点,定期组织有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竞赛,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巩固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3.5考核方式标准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与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考核方式,处理好课程和教学环节考试方式的关系,将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知识考核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考核(50%)包括实验成绩(30%)、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成绩(10%)及网上单元测试成绩(10%);终结性考核(50%)采取闭卷考试,包括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填空题、简答题)、知识点(选择题)和案例分析(综合应用题)。增加对知识点深刻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考查比重,减少记忆内容的考核比重。
3.3.6教学效果标准
关键词:医学英语重要因素分析
Abstract:MedicineEnglishspeakingofthemedicoextremelyessential,therefore,themedicineEnglishteachingimportanceextremelyisprominent.But,becauseopensthisclassesthecollegesanduniversitiesnottobemanyinthenationwidescale,thereforeonhasalsonotobtainedthenationaluniversityforeignlanguagevalue.ThenationaluniversityEnglishfourlevelsofnationwideexaminations,correctandsoonthereasonsrespectivelyenablethemedicineEnglishtheteachingtohavelikedthisorsuchproblem.Theauthorinthearticleonsuchasfactorandsoonteacher,studandsoonteacher,student,teachingmaterial,classhourpresentsituationshascarriedontheanalysisintheobjectiveinvestigationfoundation,andproposedthe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
Keywords:MedicineEnglishImportantattributeAnalysis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内医学界与世界的交流日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益广泛,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能够听懂英语学等,这就需要医学生除了具有基础英语知识外,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英语知识。但是,目前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从1987年实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统考以来,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统考”科目。四、六级的通过率似乎成了评价学校地位、教师水平及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本应以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为专业英语打基础的基础英语教学却变成了以过级为最终目的的应试型教学,导致师生盲目追求过级率,热衷于各种应试技巧,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实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基础英语水平和专业英语水平相差悬殊。
1.英语教师
医学英语是一门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目,设置它的目的是指导学生以英语为工具阅读医学英语原文书刊,以获取专业信息,为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1]。专业英语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无论在语言方面还是在专业知识方面,专业英语教师都需要达到较高要求:既要有英语知识,又要有医学知识。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专业英语教师或是英语专业毕业,或是医学专业毕业,无论属于哪种情况都会存在“隔行如隔山”、“教学不自信的”的尴尬教学局面。对于医学专业教师而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除少数留学回国人员外都难以胜任用英语教授专业课,尤其是口语表达方面更觉压力较大。而我们的英语教师,又大多缺乏医学专业知识,结果二者都感觉力不从心,无法使授课内容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现在急需建设培养一支既懂医学知识,又擅长英语教学的教师队伍,以适应全国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需求。
2.教材
大学基础英语10年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这一阶段的教材成龙配套地涌现,边试用、边修订、边提高,给基础阶段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可是,医学院校专业英语的教材就显得大为逊色。事实上,“专业阅读阶段的统编教材至今尚未起步,‘凑米下锅’的现象甚为普遍。尽管有了一些教材,但都不具备统一试用的质量”[2]。而且,“医学生在未学习解剖、生理、生化、外科、内科等专业知识前,在所学外语教材中却出现了这些专业的内容,使学生难以理解”[3]外,此外词汇与大纲不符,覆盖率不够。
因此在编写医学英语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选材内容上,要全面地系统地精选体现医学英语特色地材料;在专业内容上,可分医学科普、医学专业基础、医学临床等三个层次;在选材来源上,以英、美近期有代表性的出版物为主。从词汇上讲,编写统编教材也应以《大纲》和《医用英语基础词汇表》为依据,由简单到专业。其次,语言背景知识应与专业知识紧密相连,而且语言知识应稍后于专业知识。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目的地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学习语言知识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再次,文章选材要讲究可读性和趣味性。
3.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陆的医学生虽然大部分可以在3年级以前通过四级考试,但对医学专业术语的快速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听懂80%以上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对知识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这与香港等地的医学院校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他们从小接受的英语教育、英语氛围一般来讲都比大陆学生好,进入大学的专业教程全多是英文原版,医院的病历、医嘱以及查房时医生间的交流也都是使用英语,事实上,也有很多母语为英语的外籍医生在医学院工作。
因此,他们可以非常自如的接受全英的专业授课[4],而我们却不得不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解某些关键术语,为达到通俗易懂的效果,不得不对一些用英语难以表述的内容避而不谈,从而实际上减少了为学生讲授的知识内容。大纲的设计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既要考虑培养学生对专业英语语言结构和功能意念的学习又要注意两者与语言学习策略的结合。大纲确定医学英语的选材范围。选材要求语言规范,题材和体裁多样性,并能体现内容的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和时空性以及语言素材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
4.课时设置
课时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时少。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周课时数为平均4课时。有的学校还可达6课时/周。而三、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数一般为2学时/周。有的甚至取消了英语的教学课程。而且每节课也由原来的50分钟改为目前的0分钟。这样一来,医学英语的课时数实际上只有公共外语的1/4或1/6。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大量的的阅读资料是非常紧张的。可是,医学英语毕竟不同于公共外语,也不同于其它科技英语,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词汇构成与文献框架。而且目前社会对医科生的要求也提高了。阅读量太小无法使学生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医学各分支学科的词汇及内容。
首先,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将教学重点放在介绍医学英语词汇构成及文献结构的介绍方面。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潜在课时,利用课余时间布置学生完成一定的作业及自修内容。另外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或辅导班来培养学生的其它技能。
5.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一般分为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课堂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有赖于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其中,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作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成败。原则上,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一方面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求解方式置学生于丰富多样的口、笔语实践环境之中,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恰当把握可理解的课堂输入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把握上,并因人、因材地实施控制和引导。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辅助作用,要求他们在专业课教学中适当传授相关医学专业英语知识,例如介绍主要专业术语、英文参考文献、原版教科书章节等。课外语言环境的创设可以采用多种途径,例如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医学专业英语网站。网页内容包括阅读文选、医学专业英语构词、医学动态、相关网址、医学专业英语教师个人网页、人才信息等。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主办医学专业英语墙报,以及联合校情报室创办英汉对照医学专业信息报等。总之,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和应用环境,让学生“浸泡”其中,无疑将有助于医学专业英语素质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医学英语的课程体系建设在着一定的不科学性及不规范性。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些问题制约着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和革新。要求发展、求革新,就要认真地解决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这需要有关各方面高度重视,相互协调,需要工作在医学英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抱定信心,探索求新。随着医学领域对外交流需求的逐步扩大,人们对医学英语作用的日益重视,随着基础英语教学任务的重心逐步向中学阶段转移,大学英语的教学重心也必将由基础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我们有理由相信医学英语教育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总有柳暗花明的一天。
参考文献
[1]付志刚.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3),304~305
[2]李星等.“医学英语教学要解决的问题”[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8,1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055-1
临床医学这门传统学科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医学专业的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扎实地提高教学质量才有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本文就医学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理念着手提出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医学教育具有典型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的理念并就如何激发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探讨。
1医学教学非单纯传授知识理念的转变
医学教学原本就具有学科多、课时长特点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医学知识积累教学内容又不断地增加然而医学教育改革又使得授课时数不断删减这种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使多数教师极不适应教学质量无法保证是多数人的观点。毋庸质疑要把更多基础的以及学科前沿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困难非常大因此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是解决矛盾的惟一出路。目前“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目的是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记住教科书上的现成的“真理”和结论。其优点是学生能记住大量现成结论;缺点是受教育者思维钝化、想象力贫乏这与教育的宗旨相背离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会、医学的进步要求高等教育的“产品”应该是创新复合型人才而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无法完成创新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因此教师们应该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重视创新能力的培育。新、旧教学模式的目标观有如下不同:平凡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预想的那种人才;卓越的教育是期待受教育者成为使教育者大吃一惊的人物。
2教学的主体非教师本人理念的转变
教师是讲授知识的主体学生被动的跟着接受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而兴起于当代欧美国家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对新知识做出自己合理的解释进而理解、接受并应用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个体、环境和情绪色彩;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倡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是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创造性的构建自己的知识大厦。
教师的作用不能再理解成简单的传授知识研究、激励、启发和引导学生才是教师的真正任务。因此要突出医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去尝试、去理解渴求和建构新知识发现、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的领域;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创建开放的、富有浓厚探索气息的环境提供参与、成功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培育自主发展的创新型医学人才。
3医学教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化的人所以其既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又有社会科学的属性。传统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加之现实中忽视人文因素过分重视生物因素临床上见病不见人造成对医学生的误导。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类常见的疾病谱也在不断地变化社会因素在疾病的成因、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医学不仅要研究生物因素更要研究社会致病因素对机体的影响社会科学与医学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另外医学生应该具有健康的人格心理不健康是阻挡医学生成功的障碍这都需要人文科学来支撑、培育。由此可见医学教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
医学基础课程内容较多临床课程更多学科间相互交叉和渗透十分自然和必然发生。此外新的科学领域不断涌现学科越来越专业化这些特点使医学教学难度更大授课教师必须跟上时代步伐增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及时调整教学结构采取相应积极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医学教学质量。在课程改革中打破旧的学科界限使相关课程内容融合一体既要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与科学前沿知识联系起来又要把非医学专业知识与医学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将众多学科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融汇于一门课程之中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学习开拓视野有利于异向、综合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综合能力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4如何激发临床医学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所谓激发就是把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它成为实际上起推动作用的内部动力。临床医学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教学中应该明确学习医学的目的和意义。
4.1医学的重要性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人的生命医学就是驱除病魔、拯救生命的科学。
一、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课程发展基础较差、教材脱节现象严重、缺乏具体医学知识、教学专业人才缺乏、课程安排时间较紧等方面出发,对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重视程度不足
许多医学院校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解较为片面,造成了重视程度不足。现今我国许多医学院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培养,诸如临床医学、护理课程等。而将计算机基础课程视为单纯的辅助课程。而这种教学模式对于现如今信息化时代是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专用复合型医学人才。其次,教学重视程度不足还会使得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较为空洞,并且缺乏足够的资金资源支持,因此很难进行卓有成效的课程教学。
(二)课程发展基础较差
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础还比较差。通常来说在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对于计算机信息的普及工作。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缺乏足够的专业计算机教师。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的需要,只能够由相关学科教师来进行授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其他专业的代课教师的计算机知识大多数是经过自学或者是进修,因此在专业性、先进性等方面较为欠缺。其次,课程发展基础较差还体现在部分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相对贫乏。因此在这一前提下无论是兼职计算机教师,还是医学专业教师,在教授计算机课程时都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教学效率难以提升。
(三)教材脱节现象严重
我国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和教学的实际内容出现了脱节。教学脱节现象首先体现在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是理工科院校使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因此教师根据教材所教授的内容必然是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操作系统、常用办公软件、图文处理系统等较为基础、泛用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新时期培养高级复合型医学人才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缺乏专业性、有针对性的教材是无法满足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际需要。
(四)缺乏具体医学知识
我国一些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只有基础内容,而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计算机的应用技能固然重要。但是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现学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并没有给医学专业知识的提高带来帮助。目前我国许多医学院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基本为基础知识教育,并且偏重于计算机基本原理,对于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应用大多一笔带过。其次,由于许多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都为理工科院校毕业,因此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本身就是空白,导致计算机教室选择对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刻意的回避,这实际上无法满足新时期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进行计算机改革,并且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学人才的需要,已经成为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
(五)教学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教学人才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教学专业人才的缺乏实际上导致了教学改革的举步维艰。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医学知识缺乏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师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其中一部分是由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师转化而来,另外一部分则是非医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而具备相关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计算机老师非常稀少,因此这种情况下许多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方法非常单一,教学效率不高,严重的阻碍了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
(六)课程安排时间较紧
课程安排和课时的限制无疑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有着影响。课时的紧张和教学任务的沉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非常严重的一个矛盾。这也是许多计算机基础教师在上理论课的时候往往采取填鸭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的缘由。其次,课程安排时间较紧还导致了理论课与实验课间隔时间较长,容易让学生对理论课所学内容有所遗忘,最终使得实验课效率低下,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也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
二、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以下从大力培养教学人员、增强课题专业水平、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入先进权威知识、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等方面出发,对于新时期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进行分析。
(一)大力培养教学人员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大力的培养教学人员。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首先应当认真的分析和探讨教学人员招聘和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对应的改革措施,从而能够期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医学院校在大力培养教学人员的过程中应当加强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计算机教师的医学知识的学习,计算机教师必须对于基本的医学原理、临床理论、医疗器材有着足够的了解,并且对于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学科有所了解。
(二)增强课题专业水平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前提下。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当和其他医学专业的教研室进行技术上与知识上的合作,从而使计算机的应用价值得以进一步体现。其次,教师在增强课题专业水平的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科研课题来进行更多专业知识的讲解,从而能够使基础知识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这也有助于激起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本学科。
(三)应用信息管理系统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合理地应用新型的信息管理系统。医学院校在应用更加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时首先应当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改善作为系统应用的首要目标。例如学校在引进、应用系统时应当将计算机一级考试作为系统应用的前提,从而能够让更多的医学专业通过这一计算机专业测试,获得更加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其次,医学院校在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时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医学专业开设相对应的计算机必修课或选修课,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的学有所用、有所收获。
(四)加入先进权威知识
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当在加入先进权威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师在课堂中加入权威知识时,可以通过图像存储及通讯系统作为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在以医学检验专业作为教学内容时可以相应的加入医学信息理论中的检验系统,来更直观的介绍与检验相关的各种数据采集和信息录入,以及患者信息管理等内容。其次,教师在课堂中加入先进的权威知识时可以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则重点加入了计算机在医学科研和疾病预防等方面中的应用,并且进一步讲述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疾病预防和统计系统,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对先进的医疗系统有所了解。
(五)合理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的合理应用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基础知识掌握不同、个人条件上的差距来进行合理的分层。例如教师可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来将他们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然后对于每个班的教学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因材施教,从而能够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其次,教师在合理进行分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彻底抛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而且选择先进、优秀的互动式、协作式教学方法,从而能够真正地做到教学内容上的理论联系实践。
(六)鼓励学生课余学习
鼓励学生适当的课余学习是缓解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紧张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合理的应用远程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来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做到计算机知识的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在鼓励学生课余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医学信息网来将部分课程提问和成绩报告等内容放到网络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学,从而能够在减少计算机基础课堂课时压力的同时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医学专业知识。
通过不断强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教育与培养,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力。另外,通过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本科阶段的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也为部分考取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科研实践工作基础,为进一步提医学升硕士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途径等方面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不仅强调要有扎实的基础专业知识,而且对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是其在校期间参加实践实际动手能力提高的一项重要手段。科研能力培养就是在运用科学方法探索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本领和能力的培养。为此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其科研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2.1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特点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在本科生教育教学的学制上以五年制教育为主。与以四年制教育为主的专业比较,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相对较多,注重强调“基础知识掌握全、综合素质要求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方法上,专业基础知识教授与见习实习等实践训练相结合;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能从事卫生医疗以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教育教学效果上,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加强化临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在国家对高等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上,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明确提出了,“必须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必须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必须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必须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必须参加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并取得临床执业医师证;必须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较多较为严格较为具体的硬性要求”。这些都体现出,临床医学专业具有较高的人才培养要求。
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经引起了较高重视,但由于教育教学方式、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影响,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形势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在一些高等医学院校,从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方面来看,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好较弱,有的甚至被忽视或淡化,其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高等医学院校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多年来,受到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打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同一的教学方式并未真正有效深入实施,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主要采用的是以灌输与讲授专业基础知识、开展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而将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未被广泛采用。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在深入教学改革上力度不够,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重教学,轻科研现象较为明显。尤其体现在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体现出更多科研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和要求。另外,由于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受办学条件限制,在实验室条件和管理方面,实验室仅能满足正常的实验教学和教师科研所需,并未充分考虑到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所用,致使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基本上没有开展科研工作的实验条件。总之,在目前较多的普通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并未提上真正的议事日程。
2.2.2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自身科研意识不强长期以来,在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受专业培养计划影响,该专业普遍需要开设较多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自然科学等理论以及医疗预防技能等较多课程,同时,还要辅开设政治理论、外语等多门公共课程,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疲于完成正常开设课程占据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因此,平时学生顾及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另外,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过多强调课堂和实验教学环节,忽视科研方面的教育引导,从思想上未能使学生对科研活动引起重视。即使有些高等医学院校注重强化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但往往仅限于一些“三下乡”、“挑战杯”、“临床技能大赛”等科技实践活动层面,致使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目的和意识,也仅限于挣学分或盲目跟风,学生未从根本上对提高科研能力高度重视。
2.2.3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体制不健全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医学院校也逐渐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采取积极举措,加大工作力度,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效果。但就实际来看,有些高等医学院校尤其是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有些学校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有些学校整体科研水平差,顾及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力度不够;有些学校科研管理缺位,尤其是本科生管理机构未建立或不健全;有些学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平台不健全不完善,实验室开放力度不够;有些学校教学结构不合理,教学计划安排缺失科研能力培养力度;有些学校整体教育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不强,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机制;有些学校未能建立有效的奖惩等机制,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调度不够;有些学校学生科研经费不到位或缺位,科研经费保障不到位等等。
3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临床医学也将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也就始终伴随着时展前行。临床医学教育事关卫生医疗事业的改革发展,事关人类健康幸福,更事关卫生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就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来看,如何进一步转变教育方式、更新教育观念、提升培养质量成为了高等医学院校所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加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笔者就实现路径常识性的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3.1高度重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医学院校应立足培养专业型、创新型、研究型人才的目标,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切实将该项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育人模式,牢固树立教学科研同步化育人的思想理念。要在不断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改进教学方法,切实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基础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教学大纲,适当开设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选修课,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进行分类教育指导。临床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临床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要注重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努力探索实现后期实践教学科研准入机制。要将科研能力培养贯穿于后期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后期实践中感受、感知专业基础知识,提升实际动手和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确保后期实践教学质量的有力提高。
3.2增强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和教育引导学生提高参与科研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要通过临床医学本科生入学教育、专业思想教育、就业指导辅导课等方面,积极对其进行科研意识的思想教育引导。同时,要将培养学生科研意识贯穿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例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举办报告会等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分析讲授,使学生尽可能了解专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情况、新发展和新问题,不断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另外,要形成全员教育引导意识,学校学生、教务、科研、团委等职能部门以及临床医学专业院系,可根据学生思想特点,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开展一系列科技、文化、教育等活动,在活动中注重突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使其不断增强参与科研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3.3搭建平台,不断加大服务保障力度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要结合自身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关于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关文件和制度,尤其是要对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奖惩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为其开展科研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要注重资金保障与倾斜,科学合理设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资金保障体系。要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习实践基地等建设,不断强化科研条件的改善,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创造良好条件。要重点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和开放工作,确保本科学生进行实验的机会和便利。要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充分利用学生后期实践教学和社会科技实践活动,加大学生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交流合作的机会,使学生科研活动能有效与社会互动合作、互利共赢、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