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危害;检测;现状;对策

职业危害防治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关系到劳动者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职业危害检测的重要性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工的安全健康,但我国职业安全健康形势尚未扭转,情况仍十分严峻。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有毒有害生产的企业数量约2000万家,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约2.3亿人左右。我国实际接触粉尘、毒物和噪声等职业危害的职工就达2800万人以上,每年全国的尘肺病患者就有约1.5万人。我国职业危害涉及40多行业,包括安全生产高危行业的煤炭、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化工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新兴产业以及第三产业。因此,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是安全监管部门有效评价安全生产的前提,是企业安全预防工作的基础。关注职业危害监测、检测工作,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应了解有哪些职业危害检验检测装备,应怎样检验检测职业危害以及检验检测职业危害因素的重要性。

2职业危害检测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职业危害接触人数、患病人数和新发病人数均居世界前列。职业危害分布广,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劳动保护条件差、职业危害严重;劳动者流动性大,自我保护意识低;严重职业危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有关部门的粗略估算,我国每年因职业危害、工伤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约达2000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危害已成为影响职工生命健康的突出问题。有人形容,职业病这种不流血的“渐进式死亡”,远远大于矿难、车祸等流血的“立即式死亡”。据悉,仅死于尘肺病的患者,就是矿难和其他工伤事故死亡人数的数倍。更为紧迫的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国际经济贸易竞争,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并成为一些国家向我国提出反倾销、抵制我国出口贸易的一个重要理由。重事故轻防治现象普遍存在,从职业危害与安全事故的关系上看,人们显然更重事故轻防治,即重视安全事故导致的"红伤",而职业病作为不流血的"白伤",往往难以获得较高关注。职业病因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等特点,其危害也就往往被忽视。

3 原因分析

基本上是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往往忽视了职业危害的防治,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甚至一些地方为了留住企业、留住财源,竞相降低招商引资门槛,对建设项目的立项、准入、监管过程把关不严,使一些未经职业健康审查的建设项目违法立项建设,导致大量劳动者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使职业危害从源头上就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一些用人单位职业危害防治法律意识也很薄弱,职业危害防治积极性不高。特别是近几年来,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一些乡镇企业职业危害问题更为突出。这类企业生产力水平低下,技术落后,设备简陋,防护设备条件差,甚至根本没有任何个人防护,加之管理混乱,制度不全,劳动者整体素质低。特别是随着大批农民进城打工,劳动者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低,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又急于就业谋生,不知道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存在哪些职业危害,更不知道如何防范职业危害。

4 对策建议

做好职业危害因素的监测、检测可从源头上遏制职业危害因素的产生,各用人单位应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存在职业危害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切实做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测、检测工作,防止职业危害的发生。

4.1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

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健康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工作。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组织是指用人单位从事本单位职业健康管理的职能部门或专设机构。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设置职业健康管理机构或职业健康管理组织,明确由那些部门组成,具体组成人员;各部门及人员职责;配备专职或兼职职业健康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负责本单位的职业危害防治的人力、经费、计划、各种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安排等。职业健康专业人员是指取得执业资格的公共卫生医师,用人单位可以向社会聘用。

4.2制定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职业危害因素的情况和职业危害防治工作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危害防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如职业危害控制计划,包括职业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计划,职业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配置、维修、维护计划;体检和健康监护计划;培训计划;职业健康专项经费预算、措施计划等。计划应当有目标、指标、进度安排、保障措施、考核评价方法等,并按计划要求,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计划的落实。

4.3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与评价制度

在摸清单位职业危害因素分布的基础上,作业场所工人的工作地点及时间制定的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制度。承诺定期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请有资质的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浓度强度监测与评价,并如实公布:如果没有达到国家职业健康标准,将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改进,包括进行工程改造、个人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用品更换、职业健康管理、职业健康培训等的改进措施。承诺利用各种方式,对存在的、工人接触的职业危害因素按种类、岗位进行自行监测。

4.4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是用人单位的责任。用人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职业危害因素种类、浓度(强度)、工艺流程、劳动的岗位和用工等情况,制定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并预算经费。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按照计划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健康检查及离岗后的医学随访。对于发现的职业禁忌症的劳动者要及时调离原岗位,对疑似职业病人应按国家规定及时安排诊断。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2篇

自开工以来,本项目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及所属国颁布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及建立完善管理机构,持续加强职业危害防治培训工作,提高全员职业安全卫生意识,积极控制职业危害因素,提高职业危害防治管理水平。同时把改善作业环境、强化员工职业健康作为重点工作,对职业病的防治宣传、培训管理体系的建立、个体防护设施的配备、以及防尘措施等方面认真进行落实,为从业人员营造了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现对前阶段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情况

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全面负责,项目班子成员齐抓共管,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XXX

副组长:XXX XXX

成 员:XXX XXX XXX

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综合管理部。职业健康管理工作专职管理员:XXX。

(二)制度建设及操作规程情况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项目部编制建立了《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职业危害项目申报制度、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等13项制度。

项目部针对本工程施工性质,分别编制了粉尘、噪声及高温作业岗位职业健康等3项操作规程、并要求全体施工人员(含外籍员工)严格遵守本工种的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并应熟悉、掌握和遵守配合作业的相关工程的操作规程内容。

(三)检查考核情况

项目部依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制度》,每个季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对职业健康责任体系、规章制度、管理机构、前期预防、劳动过程中的防护和管理、 档案管理、培训、应急管理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考核,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进行落实,强化职业健康措施落实加强日常管理工作。同时项目部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内容纳入安全生产考核工作结合每月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对现场防护设施、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同考核,做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同时推进。

(四)职业健康培训教育情况

为加强职业健康知识宣传力度,项目部组织培训活动1次,参加培训人员共计19人次,培训内容主要围绕《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职业卫生知识和量化分级内容。同时HSE部在施工现场宣传栏中公示了本工程关于职业健康的13项管理制度。

(五)现场监督管理情况

项目部建立了以项目经理为总负责人的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领导小组,HSE部门为牵头部门,并指定专人负责的职业健康安全责任体系,逐级落实责任事项和内容,实行系统化管理。持续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施工人员职业健康防护意识;综合管理部依据所在国相关要求配备施工人员(含外籍劳工)职业病防护用品,HSE部指导施工人员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项目部每季度进行一次职业健康专项检查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检查也将职业健康方面列为受检内容。因此做到了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目前本工程未出现任何职业健康突发事件。

(六)职业健康“三同时”工作情况

针对职业健康“三同时”管理工作,项目部按规定要求配发劳动防护用品,积极改善工作条件,如针对粉尘和噪声危害,一方面为施工人员(含外籍劳工)配置休息室,减少作业工人实际接触危害时间;另一方面足量配备防尘口罩、眼镜等个人防护用品,并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并且在施工现场涉及到职业危害因素的部位设置了职业健康告知牌、警示牌等,针对临时进入施工现场的外来人员,项目部有关把“三同时”内容及时进行教育培训并签署“外来人员职业危害告知书”,全面提高项目部职业卫生“三同时”实施意识,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确保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七)职业危害排查专项活动开展情况

项目部每季度对可能发生的职业健康危害和涉及的作业类型、工种、岗位人员进行专项排查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中的各类检查也将职业健康方面列为受检内容。目前项目部尚在桩基础施工阶段,涉及职业危害因素较少,但项目部依然全面开展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岗位分布及作业人员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情况排查统计工作,并建立完善管理台账,做好职业危害管理心中有数,并定期开展排查及时更新台账。有效的结合安全生产检查对现场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人员遵守操作规程情况、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佩戴情况等方面进行详细排查,督促相关人员及部门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落实,及时消除职业健康隐患。

(八)《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开展情况

为深入宣传贯彻《职业病防治法》,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提高本工程所有参建人员(含外籍劳工)职业病防治意识,维护员工的健康权益,项目部根据工程局关于开展201 8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安环〔2018〕17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以“健康中国,职业健康先行”的宣传主题,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收到了预期效果。

在宣传周期间项目部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4月28日由项目HSE部牵头,全体人员参加,开展了职业病防治知识讲座、观看《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动画片及结合岗位展开自由讨论。同时针对本工程涉及到的粉尘、噪音、化学危害及高温的科学防护措施做了理性分析和布置。整个活动气氛融洽,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效果理想。

(九)海外项目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情况

项目部一方面不断加大宣传普及力度,着力于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防护知识及健康维权意识,为保护劳动者健康,促进和谐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修订并健全了职业卫生管理档案,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档案、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检测评价档案、职业健康监护管理档案及劳动者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在不断完善之中。同时根据现场作业情况,按所在国相关要求购置符合规范要求的劳动防护用品。每月按要求给作业人员发放防尘口罩、耳塞、护目镜等职业病个人防护用品,对发放情况进行登记存档;现场HSE人员对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用品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作业人员按要求正确佩戴、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已损坏或达到使用期限的防护用品及时进行更换和报废,确保劳保用品符合规范。

二、职业健康工作中好的做法和典型案例

1、根据施工实际进展情况,项目部每月组织人员对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重点作业场所开展日常监测工作,及时在施工现场宣传栏中公布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结果,对现场职业危害因素做到动态管控。

2、加强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检查,认真落实职业健康安全检查“三结合”,即日常巡查与不定期抽查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性检查相结合、考核评比与整治行动相结合,对每次检查发现的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问题和隐患加大整改和惩处力度,对重复发生的问题和隐患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预控办法,切实将各类可能危害职业健康安全的问题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1.虽然项目部配备了职业卫生专兼职管理人员,但职业卫生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尤其对所在国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相关管理内容要求掌握不全面,管理知识缺乏,管理业务能力跟不上目前国家对职业健康管理的新要求。

2、项目部施工班组普遍存在对职业健康安全知识缺乏深入了解、对职业健康安全工作重要性认知不足的情况。

3、施工现场关于职业健康设施建设及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健康培训等措施落实有待加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项目部在下个阶段将持续加强专业技术的培训和实践;对工程管理作业人员加强体系内容的宣传,提高工程管理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自我保护意识的同时加强对工程相关方的影响,努力营造工程参建各方共同提高职业健康安全意识的工作氛围。

1、加强领导,增强责任。对职业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分析、研究和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尽快建立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2、通过“走出去,引进来”,认真学习所在国职业健康管理的先进经验,完善本工程的职业健康管理体系。定期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员的职业健康知识水平;引进国际先进的设备,持续改善工作环境。

3、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预防急性职业病事故发生。

4、根据项目部实际情况,合理计划安排职业危害治理工作所需的费用,加大投入,保障职业病防护设施“三同时”、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评价、职业病危害治理、职业健康监护、职业健康培训等费用。

5、根据现场实际及时组织修订完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适时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演练,强化职业卫生应急管理工作。

五、对公司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可持续性发展为主题,以改善和提高公共卫生整体环境为主线,以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和预防控制各类传染病为重点,以强化执法监督和提高公共卫生管理能力为保障,以改善我县人民消费环境和工作生活环境为出发点,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对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区”的发展战略,保护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二、目标与任务

(一)近期目标到**年,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更加完善,人民的消费、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

1、县主要商场、超市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的要求,提高食品经营环节的卫生安全及散装食品的可溯源性。

2、大中型餐饮企业及学校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为小型餐饮单位和其它行业实施量化分级管理积累经验。

3、促进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加强行业管理及企业自身管理,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良好生产规范(GMP),积极推行危害关键控制点(HACCP)方法。

4、建立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机制。

5、县级及三资企业职业卫生监测覆盖率≥85%。对新、改、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做好竣工验收前的测定。现有企业生产设备更新改造及卫生防护技术、措施效果评价测定不低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97)规定的标准。

6、及时发现和掌握从事有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状况及职业危害、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率≥85%;在岗期间定期健康检查率≥85%,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率≥85%。

7、制定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防护监测方案,放射装置监测率达98%,放射装置工作场所、设备、防护设施不低于《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和《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GB8279-87)及《医用治疗X线卫生防护规定》(GBWZ-80)。

8、进一步加大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监测的覆盖面和监测频率。

9、继续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每季对县自来水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每月对管网末梢水(定2个点)进行常规指标检测;加大对乡镇自来水厂、企业自备水和学校自备水质的监测力度。

10、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抓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使全县7岁内儿童建卡率达98%,建证率达95%。五苗12月龄基免和7岁内加强全程免疫接种率达85%以上,卡疤率达80%以上。有效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其指标控制为无脊髓灰质炎、白喉病例发生,麻疹、百日咳发病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和5/10万以下。

11、做好地方病控制,重点为碘缺乏病的控制工作,抓好碘盐监测及碘缺乏病的防治宣传工作。

12、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治应急机制,确保在发现重大疫情时能够及时控制。

13、抓好以预防霍乱、艾滋病、结核为主的各种传染病控制工作。

(二)中远期目标**年后,力争我县各项公共卫生指标达到国家标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载体。

1、全面实行《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95%以上的商场、超市符合《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要求,保证消费者购买到安全、放心食品。

2、所有餐饮单位,包括学校、单位食堂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3、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全面实施食品卫生规范(GHP)或良好生产规范(GMP),提高生产经营企业的安全责任意识,从源头上保证食品安全,加强食品企业诚信管理。

4、进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预警和控制体系。通过完善食源性疾病的报告、监测与溯源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5、制定职业卫生危害因素控制计划,以预测有害因素的远期效应。

6、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进生产工艺,使用卫生安全的原材料,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

7、鼓励更新放射装置设施,采用现代先进装备,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

8、加大医疗机械消毒监测,使全县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符合《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9、进一步加大水质监督检查力度,使全县供水单位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的要求,让全县人民都能用上放心、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10、至2010年,我县儿童计免工作更上一个台阶,建卡率、建证率达100%,基本控制疫苗相应传染病的发生。

11、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应急机制更加完善。

12、基本控制地方病在我县发生。

13、传染病报告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三、主要措施

1、加强对重点商场、超市经营散装食品的检查,每年不得少于4次。检查内容:①经营的散装食品是否索证;②经营场所内散装食品标签是否注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单位和地址等;③是否进行专人负责制度,是否有防尘材料遮盖并具有隔离设施;④超过保质期散装食品的处理情况,有无记录等;⑤加强对散装食品的卫生监督抽检。

2、严格执行《江西省卫生厅关于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方案》。

3、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机制。加强食品行业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和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对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良好信誉和确保食品安全的企业予以通报和奖励。制定并严格执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加强市场监督抽检,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落实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推行食品卫生管理员制度。建立食品卫生管理员培训、考核及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配备具有资质的食品卫生管理员,实行食品卫生管理员管理责任制度。激励食品企业增加投入,不断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生产条件。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4、建立并完善我县的食源性疾病报告体系。运用现代化的电子网络手段,快速、高效、准确地实现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提高对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开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险性评估。对某些高危、特定食品实施生物性危害(如禽肉中的沙门氏菌)、化学性危害(蔬菜中的农药残留等)的危害性评估。努力提高我县处理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做好人力、设备、技术的储备,随时预防和应急处理重大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恐怖事件。在社区、农村中设立食品安全宣传点,将食源性疾病预防作为卫生宣传的重要内容。

5、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逐步对实验室的设备进行更新,强化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质量控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6、进一步加强及完善疫情报告系统及疫情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全县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工作的管理。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7、进一步加强及完善卫生执法体系建设,加大全县范围内各项卫生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

8、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公共卫生相关政策、法规的宣传措施,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生活饮用水管理办法》、《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装置防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四、保障机制

1、将公共卫生列入卫生事业优先发展的领域。制订工作计划,加强领导,重点扶持。

2、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卫生部确定的改革思路、原则和步骤进行实施,充分发挥其在公共卫生安全监督中的作用。

3、认真做好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部门协调。通过相关部门的协调,加强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我县的公共卫生建设工作。

4、充分发挥社会对公共卫生安全的监督作用。建立有效机制,保证消费者和社会舆论监督渠道畅通,营造一个企业自律、政府和社会共同监督的公共卫生安全新秩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普及公共卫生安全知识方面的作用,增强公共卫生法规执法工作的透明度,把公共卫生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4篇

在煤矿生产中“一通三防”工作是矿井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局部通风管理是搞好矿井“一通三防”的基础与关键环节,也是矿井实现安全生产的关键。扎扎实实抓好局部通风管理工作,促进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实现矿井奋斗目标,是摆在各级管理人员面前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煤矿通风安全管理的影响因素 

1、人的因素 

过程控制必须从人开始,由人控制,到人结束。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对从业者的培训,创建学习型企业,以提高从业者的技术水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 

(1)安全意识。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如果每个人在工作中都注意保护自己和他人,如果领导能真正重视安全,解决好安全工作需要的“钱”和“物”的问题,事故是可以防止的。从领导到职工都要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思想,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作为对领导者考核和对职工奖惩的否决条件,要在整个通风安全工作中切实树立起人是最可宝贵的资源的思想,把维护职工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2)通风安全操作能力。通风安全管理实际上就是人同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抗衡和斗争,积极地适应和改造自然,这就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具备通风安全的基本技能,掌握通风管理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通防仪器仪表,快速准确地识别并分析各类安全隐患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3)员工培训。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煤矿安全工作现代化的能力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持,主要包括来源和运用形式两个方面。从来源看,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吸纳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二是搞好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要求企业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使职工熟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做到安全作业。 

2、物的因素 

从本质上说是由于矿井中存在过量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等)和危险物质(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氢,甲烷等)。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过量能量和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就可能引起事故。因此物的状态是过程控制管理的依据。其核心是通过多种手段弄清物的状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尽可能消除安全隐患,保护自己。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是事故发生的条件,构成了过程控制的主要链条。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火灾和爆炸的隐患、危险的大气状态(瓦斯、煤尘、烟雾、蒸气、风流)、硬环境(不合适的保护装置、有缺陷的设备、工具、材料及拥挤的工作场所)和软环境(不可靠的预警系统等)。 

(1)大气监测。危险的大气状态是触发通防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必须强化对危险大气状态的监测。具体来说,要对瓦斯浓度变化、粉尘飞扬和堆积状态、烟雾蒸汽征兆、风流稳定情况等进行动态检测和分析,重点是对测点的密度、监测的强度,各参数的危险值、测试人员的责任、处理及汇报程序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2)环境监测。从许多事故看,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由于硬环境的缺陷,如安全检测设备失效,断电保护装置不起作用,风机能力不足,通风设施不可靠,场所过于拥挤等,因此必须加强对硬环境的监测,确保设备设施的灵敏可靠及工作场所的适宜。尽可能地减少能量和危险物质造成的危害;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构筑避灾硐室,使用不同种类灾害的避灾路线撤离等各种防范措施、装备和手段保护井下人员,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救护措施等。 

4、矿井通风安全控制中的管理因素 

事故的基本原因是管理疏漏,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控制不得力,缺乏相关的管理知识,忽视安全隐患等。从世界主要产煤国及我国煤矿企业安全状况来看,自然环境并不是事故多发的主要因素,从而也说明了管理在安全过程控制中的意义。管理主要是确定管理政策和决策,具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管理方式。通风安全管理是一种跨门类、综合性的边缘科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有可能引发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通风安全管理就是要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可靠的通风安全系统。要求煤矿企业切实树立起“安全无小事”的思想。 

(2)安全目标。合理的安全目标是实现通风安全的潜在基础和内在动力,它包括安全指标、相关方面的具体工程,可承受的最大限度风险等。 

(3)责、权、利的划分。通防工作点多面广,责任重大,这就要求必须明确各部门和各工种人员的责、权、利,实行责权一致的原则,建立起责、权相称的制约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应急处理程序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业务保安制和工种岗位安全责任制。同时针对具体工作、具体环境的突发事件建立针对性强的应急处理程序,对于保证消除隐患、防范事故、避免灾害扩大、防止处理和救护的盲乱有重要意义。 

三、煤矿通风安全事故的预防措施 

1、环境因素的预防 

(1)矿井开拓布置必须事先设计且设计合理,加强矿井通风管理,改善矿井通风系统,保证矿井足够的风量;确保通风设施的位置合理,质量合格,切实提高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2)制订和实施矿井通风和瓦斯、煤尘的控制计划和管理方案,建立确保通风系统和瓦斯、煤尘控制的程序,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加强预测预报,实施必要的控制和防范措施。 

(3)加强机电管理,强化主要通风机和局部通风机管理,保证矿井正常通风。 

(4)加大安全投入,提高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各种仪器仪表必须配备齐全,加强瓦斯、粉尘、温度等危险参数的监测,所有数据必须与上级部门监控系统实现联网通信;同时设立专职瓦斯监测员,随时对井下环境进行监测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实行全方位在线监测。 

(5)做好火灾危险因素控制,完善矿井防尘系统,坚决做到有巷必有管,有管必有水。

(6)切实做好煤矿安全评估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 

2、人为因素的预防 

(1)实行每月瓦斯评价和安全隐患闭环管理制度,提前预测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隐患。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预评价提出的问题进行改进、改善,在施工完成后,要进行安全验收评价,进一步确定该矿井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什么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创造良好的通防环境,建立本质通风安全系统,突出“一通三防”的安全第一思想,改变通防人员素质偏低的现状,企业领导者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对通防人员的需求由量化向质化逐步转变。 

(3)强化安全培训,搞好矿井质量标准化工作,强力推进“岗位描述”、“手指口述”制度。变理论培训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训,采取模块式技能培训方法,将系统知识分成单个知识点,切实提高他们驾驭现场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形势的能力。 

(4)推行人本管理,关注职工劳动安全和职业健康,建立职工健康档案,推行职工轮休制度,使职工有充分的休息时间,以饱满的精神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之中。 

(5)注重延伸教育,努力提高职工思想素质及职业道德水平。加强思想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职工的职业责任感和兢兢业业、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5篇

此次《规程》的修订对职业病危害防治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强调、规范了职业病危害防治的管理要求。为全面了解《规程》(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修订的内容、意义及相关具体要求,本刊记者采访了修订参与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职业安全卫生研究中心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主任王雪涛,请她就《规程》(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修订的重点问题进行解读。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主任,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一下此次《规程》(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修订的背景和主体思路。

王雪涛(以下简称“王”):此次《煤矿安全规程》(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的修订是与《规程》的整体修订同时进行的。现行的《规程》为2004年版本,距今已经12年,其中关于职业病防治部分的内容,很多已经不适于现如今我国煤矿行业职业卫生管理要求。

此次修订对“第五编职业病危害防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将以前的13条增至35条,增加了煤矿职业卫生管理、粉尘监测方法和采样点布置规定、热害防治规定、职业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修订后的《规程》在第一编总则中明确提出,“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与职业病危害防治目标管理、投入、奖惩、技术措施审批、培训、办公会议制度,安全检查制度,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报告制度,事故报告与责任追究制度等。”“煤矿企业必须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人员及装备。”“煤矿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这一修改说明,我国对于煤矿行业的关注点已经从原来的注重安全事故向安全事故与职业健康并重发展。

目前,我国的职业病危害形势依旧十分严峻,就近五年来的报告分析,每年的职业病报告都是近3万人患职业病,2015年达到2万9 700多人,其中近90%都是尘肺病,尘肺病中又有一半的患者是煤矿工人。所以说,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扩大了职业病危害防治部分的篇幅,是为了适应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新形势,要让大家高度重视。

记:此次修订,在粉尘防治方面都作了哪些修改?

王:此次新增的防尘技术内容不是很多,大部分是从2004版《规程》的第三章第一节通风部分直接转过来的,但是在技术方面会有一定的改进。以前煤矿的防尘就是要求注水、有通风措施、掘进时要有除尘器。但是由于现在的煤矿都是机械化采煤,相对于人工采煤来说,产尘量很大,所以要采用综合防尘措施,比如湿式钻眼、冲洗煤壁、水炮泥、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等,此次修订也特别提出了这一要求。

《规程》中提到的工程防护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基本上都是总体的方针。但是具体实施起来,由于煤矿的条件不同,也会有所不同。《规程》中的要求,对于大型煤矿来说,由于作业环境好、井底宽敞,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小型煤矿,尤其是私人煤矿,可能这些措施的实现难度就相对大一些。所以,对于不同的煤矿能用哪些措施,还要看其地质结构、环境条件决定。就目前来说,我国煤矿企业的防尘措施还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水平。

虽然在防尘技术方面,没有提出必须的要求,但是在职业危害防治方面新增的内容就比较多。

在《职业病防治法》修订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又出台了47号令细化《职业病防治法》,对企业的职业危害防治提出了具体要求。所以,此次《规程》的修订也是按照安监总局47号令的要求,增加了现状评价的规定,其中第六百三十八条提出“煤矿企业应当每年进行一次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每3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除此之外,还要求煤矿企业找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日常监测和现状评价。这可以让企业自身了解自己的情况,如果发现超标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测促防。

此次改变比较大是粉尘浓度限值的问题。在以前的版本中粉尘浓度要求为最高容许浓度,此次变成了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这两者的意义不尽相同。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是指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 h工作日、40 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浓度,而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是一个瞬时的概念。

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是2004版《规程》自行设定的管理标准,对于工人来说,不知道应该执行国标还是应该执行《规程》的要求,因此,此次修订将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浓度全部统一至GBZ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化学因素》中规定的数值。

为了防止煤矿企业通过远距离测量等方式使检测数值达标,所以,此次修订还增加了监测位置的要求,并规范粉尘监测方法。

根据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并结合以往调研过程中对尘源点的综合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能反映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程度的监测地点,在第六百四十三条中加以规范。

记:此次修订,在热害、噪声及有害气体防治方面新增加了哪些要求?

王:现今煤层开采越来越深,已经达到井下1 000多m,因此高温矿井的问题也比较多,此前的《规程》中对于热害防治方面要求比较少。此次新增这一章,是为了要引起企业的重视,当温度过高的时候就不要让工人下井作业了。

高温的最大危害是中暑,另外,长期在湿热的环境中工作,对人的内分泌也有影响。在中暑之后要及时把人放到阴凉的环境下并补水。一般高温矿井都是30℃左右,湿度大,还要进行重体力劳动,所以要采取必要的通风、降温措施。

此次修订也要求在新建、改扩建矿井设计时,对超温地点必须设计降温措施。有热害的井工煤矿应当采取通风等非机械制冷降温措施。无法达到环境温度要求时,应当采用机械制冷降温措施。

以前《规程》对于噪声的要求为作业场所的噪声,不应超过85 dB(A)。大于85 dB(A)时,需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大于或等于90 dB(A)时,还应采取降低作业场所噪声的措施。但是,实际情况表明,当作业场所噪声超过90 dB(A),再采取措施仍会对员工的听力造成损伤。因此,此次修订要求的噪声限值降低至85 dB(A),若作业场所噪声邻近这个限值,就要开始采取降噪措施。

另外,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监测一样,2016版《规程》还要求了噪声监测位置,并要求企业每半年至少监测1次噪声。

由于煤矿行业的特殊性,很多机器的噪声是无法达到标准的,比如球磨机,本身设备运行时就会产生很大的噪声,石头粉碎时的噪声会更大。所以,作为煤矿企业来说,在购买设备的时候尽量买噪声相对较低的设备,在安装时增加防震垫、减震垫等,有条件的要做隔音房隔离。

有害气体防治部分,此次取消了对三硝基甲苯、铅、汞的检测要求。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工艺技术的改进,煤矿企业已经用无毒物质代替低毒物质、低毒物质代替高毒物质,含有三硝基甲苯、铅、汞、锰的产品已经不用了。比如,以前煤矿掘进过程中使用的炸药,其主要成分是三硝基甲苯,现在更换为乳化炸药,不会产生有害气体。所以此次修订就不再进行规定。

记:此次修订,在职业健康监护方面有哪些改善?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6篇

记者:2012年食品安全标准建设方面完成了哪些主要工作?公众最关注的地沟油检验方法研究问题,目前有哪些新进展?

陈啸宏:2012年出台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部署开展822项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修订工作: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整合工作:制定公布了88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继续修订完善食品添加剂标准,禁止餐饮服务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亚硝酸盐,继续清理食品包装材料标准,公布301种食品包装材料用添加剂名单。此外,还严格食品相关行政许可。

2012年,全国已设置化学污染物和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监测点2070个,覆盖县区从25%扩大到47%: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从465家增加到570家。伊利婴儿配方乳粉汞含量异常等情况得以及时发现。

关于“地沟油”检测方法研究,目前已从征集到的315种检测方法中初步确定7种方法,推荐给监管部门作为鉴别“地沟油”的初筛方法,用于发现“地沟油”违法犯罪的线索。

记者: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情况如何?全国饮用水水质状况究竟怎样?

陈啸宏:今年7月1日起,新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全面实施,指标由原来的3 5项增加到106项,其中包括42项常规指标和64项非常规指标。地方各级卫生部门负责出厂水和末梢水的监督监测,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城乡供水的卫生安全管理。近两年,卫生部以推进实施新标准为重点,建立健全国家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目前已设置了2.86万个水质监测点,覆盖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和3.0%的县。

我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各省级和省会市的疾控机构检测能力要实现新标准全部106项指标全覆盖,地级要具备水质常规指标和本地区重点非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县级具备水质常规指标的检测能力。

2011年对全国设市城市公共供水厂出厂水普查结果显示,按照新标准进行评价,达标率为83%。综合分析各方面的监测结果,目前我国饮用水状况总体安全。

记者: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今年已经正式实施。当前执行情况如何?

陈啸宏:卫生部会同国家安监总局牵头召开9部门参加的职业病防治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共同推进职业病防治工作;同时,会同有关部门印发通知,从加强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与鉴定、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做好重点职业病监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职业病防治机构能力建设方面,与2011年相比,2012年防治机构增加了63家,具有职业病诊断资质的机构增加了22家,具有职业健康检查资质的机构增加了486家。职业卫生监督协管已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内容。

记者:面对繁重的执法任务,卫生监督队伍现状是否能满足履职需要?

陈啸宏:卫生监督队伍承担着8部卫生法律、29部行政法规规定的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执法职责,队伍现状与履职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我国每万名服务人口仅有0.6名卫生监督人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卫生执法人员配置比例,尤其是基层人员严重短缺。我们正积极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很多公共卫生安全问题都“潜伏”在基层,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执法力量不足,监管存在盲点,很多公共卫生问题只能依靠居民举报来查处、只有在发生后才进行干预。我国探索开展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由各地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助卫生监督机构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饮用水卫生、学校卫生、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等方面的巡查、信息收集报告并协助调查,以及时发现和报告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线索和隐患。全国80%以上的区县已经正式开展此项工作,卫生监督协管人员已达到17万余人。

记者:2013年,卫生部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工作将推出哪些新举措?

陈啸宏:食品安全方面,一是加快食品中致病微生物、食品添加剂使用、食品生产经营规范等基础标准的制修订工作,2013年年底前完成现行食品标准清理工作;二是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体系和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优先评估项目,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至少覆盖60%的县级行政区域。根据隐患排查情况,进一步完善食品中非法添加物“黑名单”制度及相关检验方法。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7篇

为进一步做好2021年技术研发部衍生物的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顺利开展工作,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坚持“安全第一、环保优先”的工作理念,提高全员安全环保意识,杜绝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保障员工身体健康,确保部门安全环保生产管理再上新台阶,现就2021年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2021年安全环保及职业健康工作管理目标

全年实现“三零、六百、一小”的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工作目标。即:

(1)“三零”——死亡事故为零、多人中毒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

(2)“六百”——“三废”排放达标率100%、有毒有害岗位员工体检覆盖率100%、职工安全教育覆盖及持证上岗率100%、隐患整改率100%、目标责任书签订100%、应急演练100%。

(3)“一小”——轻伤率小于1%。

二、安全生产主要工作

(一)夯实安全环保管理基础,强化责任落实。

1、根据部门实际情况,进一步健全、完善各岗位责任制清单,对照清单进行岗位管理、考核。

2、逐级落实安全环保生产主体责任,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岗位和责任人,定期以安全奖惩的模式推进目标考核。

3、加强公司、部门、车间各种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考核力度。严惩“三违”行为,并通过督促、监控、有效监管来确保制度的落实,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与安全环保生产考核结合起来,通过检查考核来促进制度的落实。

(二)工艺安全管理

1、抓好车间化学品危险性信息、工艺技术信息、设备设施信息的及时更新。杜绝“三无”产品入车间,严禁不合格产品或信息不明确的各类生产性物资(原辅材料、备品备件)流入本车间,杜绝使用不合格原辅料及设备。

2、坚持召开班前、班后会,布置当班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和安全生产注意事项;落实设备设施、人员、工器具、异常状态等等现实安全要素的现场交接,按照化工生产“五交五不交”内容进行交接。

3、根据需要经常对技术手册、操作规程、工艺卡片、物料MSDS 进行审核,确保保持最新版本,使其反映当前的操作工艺安全状况(包括化学品信息、工艺技术信息、主要技术设备资料和设施等的变更),确认操作规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持续完善、更新。

4、加强岗位操作规程培训,操作规程内容要与《化工企业工艺安全管理实施导则》AQ/T3034 要求相符合。按时对操作规程进行评审和修订,每周定专人检查操作人员执行工艺指标情况。

5、加强现场联锁装置管理,确保现场联锁装置正常运行;摘除联锁要按规定进行风险分析、审批,杜绝随意摘除联锁控制。

(三)加强“两重点,一重大”安全管理。

1、加强部门危险工艺(硝化工艺)装置的自动化控制设施管理。加强危险工艺控制措施监管,特别是要加强诸如:进料控制,温度、压力监测,搅拌速率控制,降温冷却,安全泄放等控制对象监控,岗位应做好日常运行维护、巡回检查、检维修维护保养记录,确保设施有效投入与正常运行。

2、定期对危险工艺装置的安全设施和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进行检测、检验,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包含: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检测;防雷、防静电设施等),保证危险工艺紧急停车功能、安全监测监控系统有效、可靠运行。

(四)持续开展和加强职业健康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原则,加强员工安全培训。

1、切实抓好新员工入职三级安全培训,做好岗位操作人员复岗、转岗安全教育培训;落实岗位应知应会技能培训,严格执行各类培训考试、考核制度;对于新入职或复岗、调岗的人员必需经过上岗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2、坚持“立足实际、注重实用、突出实效”的原则,灵活选取培训、考核方式,对在岗员工进行针对性培训。对岗位操作人员,除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外,以岗位应知应会为重点,针对员工知识结构薄弱环节,加强对操作规程、安全风险辨识、事故处理、隐患排查知识以及应急技能、劳动防护用品以及防护用具佩戴和使用等的培训,提高员工实际操作技能和风险隐患排查和应急处置能力。不断丰富培训内容,通过事故案例,隐患图例,事故应急演练等转变员工安全观念,使员工观念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再到“我会安全”,切实提高员工安全素养,并不断进行改进。

(五)项目管理

2021年,部门将进行硝化自动化技改项目,为此将加大建设项目技改工程的现场安全管理力度。

1、对于技改项目,在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认真履行施工现场安全技术交底工作,从严执行建设项目法律法规,从建设项目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质量、进度五方面严格把关,确保部门技改建设项目的本质安全。

2、按照公司《承包商管理制度》、《外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不断加强对承包商相关资质的审查,对外来施工人员进行进场培训,安全告知;加强外来施工人员作业过程和安全规章制度执行的监督。

(六)加强特殊作业、检维修作业管控。

1、特殊作业严格依据《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GB 30871-2014 规定,对现场安全条件与预防措施进行审查确认与签发。

2、严格执行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安全管理规定,能不在现场动火的一定不在现场动火,认真进行风险分析,并严格落实隔离、置换(蒸煮)吹扫、可燃气体浓度检测等安全防范措施;条件不具备或安全措施不落实者,不批准实施作业;

3、规范填写作业票证,并按规定收集、存档。加大特殊作业现场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的情况。

(七)加强应急救援管理,切实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1、对照GB 30077-2013 相关规定,配置各类安全应急设施按《危险化学品单位应急救援物资配置标准》,确保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对于所属区域的应急设施要定期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设施能正常运行。针对各装置特点,按计划定期组织预案演练、评估。

2、加强员工岗位应急技能培训,针对员工岗位工作实际,

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加强应急演练,提升一线员工第一时间化解险情和自救互救的能力。

(八)隐患排查治理

1、定期组织员工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作业环境、人员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风险辨识、评估,评定风险等级,针对“重点岗位、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制定预防措施;加强隐患管理,明确隐患的各级防控责任人,落实风险防控,加强预防为主。组织岗位员工开展风险辨识学习,推进“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防范”在实际生产装置运行维护中的应用;确保员工了解本岗位各作业活动的主要危害危险因素,并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发生。

2、按照“一级向一级负责、一级让一级放心、一级向一级报告”的原则,实施全员、全过程、全天候、全方位的安全风险研判及风险管控。

3、结合《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导则》、《公司隐患分类定级清单》、《化工装置检修开停车安全条件确认清单》,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体系,坚持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认真开展车间级、重点时段和节假日、复产复工前及日常隐患排查工作,全面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对排查出的隐患要按照隐患治理“五定”原则和“闭环”管理要求,分类、分级建立管理台账,并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对排查出的隐患要及时落实整改,凡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在隐患治理过程中,务必采取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九)消防安全工作

1、部门将消防安全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教育计划,开展消防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提高职工消防安全意识和技能,使职工掌握常用消防器材的使用、初期火灾的扑救、安全疏散的基本要领。

2、部门要继续健全各类火灾事故的预防管理,认真落实防火安全措施,严格现场动火、临时用电的作业审批、签发、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加强作业人员入厂及进场培训,提高作业人员消防安全意识和安全素养。

3、认真开展生产作业现场防火巡查,及时排查、消除火灾隐患。

4、加强可燃易燃物、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的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理。

(十)值班值守

1、要认真落实值班管理制度,检查应急装备、物资是否完好,确保应急装备、物资可靠、有效。

2、加强应急值班值守,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关键岗位24小时值班和事故信息报告制度,切实做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3、认真落实值班干部检查要求,及时发现处理生产过程中的隐患或异常情况,确保生产安全环保运行。

二、环保工作

1、抓好生产现场管理工作,做到清洁、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氛围。

认真落实公司《现场区域责任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现场定置管理标准和现场平面布置图,做到物放有序,人行有道,工作有场,实现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和秩序化。落实现场管理规定考核办法,使定置管理工作检查有方法、考核有标准、奖罚有依据,能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

2、加强设备设施日常维修、维护、保养管理,确保安全环保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杜绝现场的跑冒滴漏,控制“三废”的达标排放。

对所属辖区的安全环保消防设备设施落实管理责任人,建立点检记录定期进行点检,发现异常及时维护、维修;有不能正常投运情况,要层层上报,建立维修记录和投运的运行记录。

严格“三废”管理,对公司废水、废气、固废处理的设施设备,严格按规程确保正常运行,建立其设备设施的运行、保养、维修、维护、停用记录。对“三废”各环节建立完善、如实的产生、转移、处理记录。

3、执行公司“一厂一策”议案,落实重污染天气装置减负荷运行,实现减排降污。

4、切实抓好车间无组织排放的整治工作。

三、职业健康工作

1、普及职业卫生知识,使职工了解所从事的工作及工作场所中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和危害后果,掌握职业危害防范措施及防护器材的使用;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

2、加强劳动防护使用、佩戴监督检查,督促、指导劳动者

加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检查,督促员工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尽可能地杜绝和避免职业伤害事故。

3、做好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的检修、维护保养、定期检测及日常监测管理工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4、配备充足、有效的防护器材、应急器材及急救药品。

5、完善现场公告栏和警示标识标牌。公布说明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职业病危害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内容。

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乙肝、丙肝、艾滋病及其他病毒感染或者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等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以上病毒感染的情况[1]。职业暴露损害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及减少职业暴露而导致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自2010年开始,我院进行了职业暴露的监测管理,现将我院103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暴露情况、暴露途径,暴露源类型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发生职业暴露的全院103例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保洁员等。

1.2方法 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的处置流程对局部进行紧急处理,并使用统一表格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姓名、科室、职业、发生职业暴露时间、地点、暴露原因、方式及定期随访观察结果。

2 结果

2.1职业暴露人员分布 职业暴露常见的是护士、医生、保洁人员,护士是高危人群(占59.22%)。见表1 。

2.2职业暴露途径 职业暴露常见的是护士被针头刺伤、注射,其中护士被针头刺伤占主要(占29.13%)。见表2。

2.3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职业暴露发生后立即用肥皂液或流动水冲洗粘膜或伤口,并从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根据损伤部位分别使用0.5%碘伏、75%酒精涂抹消毒伤口,24h内均按要求进行相关检查和用药,并进行血清学追踪。见表3。

2.4 暴露源分类 职业暴露最常见的是乙肝、艾滋病、丙肝,最主要的是乙肝(占59.22%)。见表4。

2.5 职业暴露追踪观察 103例职业暴露发生后0、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分别追踪检查乙肝三对、HIV、梅毒和丙肝,追踪半年,未发现感染个案。

3 讨论

医护人员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本调查分析显示:103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者中护士61例(占59.22%),医生25例(27.24%)。有报道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2]。本次调查医护人员比例高,造成这种情况可能由于医学新业务、新技术不断开展,侵入性操作增加,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差,操作后医疗废物处置方法当;如没有及时处理使用过的针头或双手对接针头和针帽;违反操作规程,处理医疗废物时未戴手套;在医疗操作中未使用防护用品,对于易发生血液喷溅情况时未做有效的防护措施而引起皮肤损伤[3]。

强化职业安全培训与教育。目前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已被多个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4],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制定和开展职业安全培训进行教育工作。对新进员工、实习人员、保洁人员实施岗前培训常规化,对在岗人员实施定期反复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正确处理流程外,还需根据工作特点、易发生职业暴露的环节,实施防护的具体措施进行[5],并进行考核。

做好防护措施和防护对策。上岗前做好体检和接种。凡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各项操作,在操作前必须戴手套,必要时载双层手套。凡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到眼睛时戴防护眼镜,锐器传递时使用传递容器等等;建立医院职业防护制度和处理流程,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把职业暴露事件的监测工作作为常规监测项目,不断完善处理流程,让全体医务人员知晓,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能正确对局部伤口进行处理,在最短时间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使之得到最及时、最有效的处置。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做好暴露个案信息登记和预防处置记录,资料妥善保管。

加强监督与管理。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在制定职业暴露防范措施和处理预案的同时,也要不定期抽查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的情况,督促医务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做好防护,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确保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与职业安全。

总之,医务人员在疹疗活动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防范风险要从根本抓起,不仅靠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也要靠医务人员自觉认真履行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以确保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小玲,于慧琴.浅谈职业暴露的处理方法及预防[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2006,3(8):93.

[2]李映兰,李丽.临床护士针刺伤调查及职业安全管理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6,21(2):52~54.

[3]朱子兴,郭仙斌.实习护士针刺伤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6,5(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