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条件

小学教育条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育条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主要问题;对策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全面推行以及各级政府努力完善教育体制的作用下,农村小学教育更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小学教育主要问题

(一)农村小学教研缺乏活力,管理和交流制度不尽完善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师资力量不能只限于教师数量上的评估,而应当综合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专业化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估,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如单从教师数量上来说,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基本上可以满足教育需求,这一满足的前提还得除去英语、音乐、美术等的教学。但是综合来看,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 竞争。

(三)教育观念落后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世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要想提高综合国力,必须首先提高全民素质。加大教育投入、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相继出台,正是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实行的新举措,而多数家长不惜花费大笔资金,投入子女教育的事实也证明“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然而在部分贫困落后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对教育公平有着一定的影响。

(四)学校基础设备差

与城市相比,农村学校教学设施陈旧,教学设备缺乏,严重地限制了教师教学及信息交流,从而影响教学质量,阻碍学生拓展知识面。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农村学生英语听力和口语远远不及城市学生,这将直接影响今后升学。另外,乡镇级以下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教师队伍老化程度严重。有的教师一人教授几门课程,且绝大多数教师工资待遇极低,基本没有其他福利保障。有些农村教师甚至因不能按时领到工资,不得不维持半耕半教状态。更有甚者利用课余时间强制小学生补课从而肆意谋取金钱,久而久之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和师资严重流失。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占GDP比重比历年平均水平高出近2%,但这一比例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世界上120个国家平均为5.2%)。我国西部地区工农业相对萧条,生活环境艰苦,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因此无法改善学校基础设施,吸引优秀人才。

二、农村小学走出困境的相应对策

(一)加大农村小学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资源

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所存在的严重问题,使改善村级小学的办学条件已成为当务之急,基础教育是一项关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小学教育更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实施科学兴国战略的重要方面,我们应重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均衡教育,一方面教育当局应加大教育政策的倾斜力度,继续支持农村小学教育。另一方面应调动社会力量,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注教育,关注农村小学教育,使村级小学办学条件有明显提高。

(二)深化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

为了进一步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县应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针对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打破乡镇、村组界线,采取分散合并、直接撤并,建中心学校,完全小学、教学点等方式,对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的农村小学进行调整撤并,以布局调整带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进危房改造。对学校布局进行调整,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校舍条件得到改善,办学质量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防止生源大量流失。

(三)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一方面,为了解决村小教师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知识面相对狭窄的问题,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村小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村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村小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 小学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1-01

1.前言

对于一个国家发展而言,教育有着基础性地位,因此,社会各个阶层都应充分意识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而言,教育更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根本。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使得城乡差异仍旧是目前国家所面临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其体现在教育上则表现为农村教育水平较为落后,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与城市小学教育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因此,需要国家予以特殊对待,并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促进其发展。

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目前我国居住乡村人口数约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小学数量相当巨大,是目前国内教育部门所必须进行重视的组成部分。农村小学教育水平关系着占全国半数以上青少年的知识启蒙、学习能力及人格的初步培养,因此,国家必须充分意识到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从各个方面解决办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大力度办好农村小学教育,方能培养出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优秀人才,促进我国农村发展,缩小城乡差异,进而实现国家的全面、和谐发展。

2.我国农村小学发展尚存问题

2.1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办学经济来源主要依靠于农村自身的经费投入,由此便受当地农村发展程度的制约,若当地经济条件较好,则可投入较多的教育办学资金,学校办设水平通常相对较高,若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如我国的贫困乡镇,则难以摊拨出足够的资金作为办学费用,当地的小学教育质量往往较为低下,且发展进程缓慢。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教育投入日益增加,对于农村小学办学的经费支持亦较从前更为充足,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地区都建造了新的楼房作为学校校舍,然而仍旧存在部分地区办学设备难以满足小学教育需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得不到良好的教学设备服务,教学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同时,教学设备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充分的了解外界的发展,所接受的知识单调、闭塞,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2 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业务水平高,则其采用的教学方法先进,课堂气氛融洽,学生学习效率较高;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低下,则教学质量难以提高,课堂效率低,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学习效果不理想。

在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地区,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一方面,教师薪资待遇水平低,难以招聘到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授课,且教师人数不足,很多地区出现一名教师教授一个年级全部学科的现象,几乎全部的白天工作时间都必须用于课堂教学,只有利用晚上时间进行作业批改,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条件艰苦,教学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较小,普遍为常年在当地农村进行教学的中老年教师,加之受经济条件所限,其极少进行进修,故教学理念往往老套,教学方法陈旧,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

2.3 思想观念陈旧

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目前农村家庭子女数量通常为一到两个,加之留守儿童所占比重增加,隔代养育现象普遍,上述诸多因素导致家庭给予子女更多的宠爱,对于子女的学习状况则往往更为放任纵容。此外,由于“重男轻女”的观念长期存在,许多家庭对于儿子过分的溺爱放纵,对其学习状况不管不问,而对于女儿则教育方式往往过于简单粗暴,且许多家长法律意识薄弱,不赞成女孩接受教育,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

对于上述现象,学校通常采取家访的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教育、劝阻,但往往收效甚微,许多家长蛮横固执,对教师提出的建议不予理睬,甚至采取粗暴的方式予以回绝,导致农村小学教师出现了“怕家访”的现象,十分不利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3.农村小学教育发展建议

针对前文所述及的几点问题,并结合我国农村办学现状,可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3.1多方争取资助,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发展初期,我国农村小学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当地农村自身投入以及国家的政府投入,如今,随着公益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慈善机构开始通过公益募捐筹集资金作为农村办学的经济支持。因此,农村在小学办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向国家、政府进行经费申请,同时,还可向各助学机构争取资金资助,从而弥补经费不足的短板,完善教学设备配备水平,提高教学发展质量。

3.2 提高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加大优秀教师引入力度

针对师资薄弱的现象,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教师薪资投入,提高教师待遇水平,同时加强教师流动机制的推广实施,将更多更优秀的新生师资力量引入农村小学教学之中,帮助当地教师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农村当地应给予小学教师以更多的关怀,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并呼吁村民、学生尊重教师,爱戴教师,此外,还应勤于发现教师的先进事迹,并予以宣传,呼吁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农村教学的教育奉献中去。

3.3 改变家长观念,创建“家长学校”

农村小学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尚应关注对学生家长观念的改变,因此,创建“家长学校”便显得十分必要。由于留守儿童数量逐渐增加,“家长学校”所针对的对象主要为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等隔代监护人以及部分儿童的父母,学校主要的任务为改变学生监护人的教育观念,帮助其意识到少年儿童受教育的重要性,并给予学校、教师以更多的配合,共同完成学生的小学教育。

总之,相比于城市学校,农村小学在办学过程中具有其特殊性,然而就国家的教育发展而言,其又具有长远性。因此,国家及当地政府需充分认识到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方能促进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海燕. 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 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04:52-53.

[2]赵娜. 关于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3,40:35-36.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3篇

 

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均衡性发展。客观分析了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从全局发展角度出发,提出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与优化措施。

 

我国想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必须重视农村教育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不断改进,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信息闭塞、发展缓慢,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因此多关注农村小学教育工作非常必要。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的教育资源匮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需求,农村地区的优质教学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1)专门针对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政策力度不足,对农村小学的资金投入有限。(2)教育活动的开展,既需要硬件支持,也需要软件设备,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软件建设严重不足,微机室的设备落后,没有多媒体教室,学校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要。(3)由于经费的限制,再加上信息渠道不顺畅,教师很少开展教研活动,教学方法难以创新。

 

2.教师的教育水平滞后

 

师资力量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水平的高低。我国农村地区的条件艰苦,教师工资待遇低,导致师资力量相当薄弱,现有的教育队伍中,教师的人数明显不足,且教师的平均年龄偏高,教育观念陈旧,知识面狭窄,而受到农村教育的经费限制,无法输送农村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优质的教育资源难以流通到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3.家长不够重视学校教育

 

(1)现在农村地区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娇惯和溺爱子女的现象屡见不鲜,缺少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和教育。(2)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较多,家长忙于工作,不重视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甚至很多家长害怕学校家访,认为“很麻烦”,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不利影响。(3)社会、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教育沟通较少,教育负担大多集中于学校教育,力量单薄,效果不佳。

 

二、改革农村小学教育的思考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重视,从多方面着手,以先进的教育改变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推动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具体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扶持力度

 

实现农村地区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对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视,只有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农村教育中,才能逐渐改善农村地区的落后条件,为教育活动提供基础保障。(1)政府应意识到发展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尽量多一些扶持农村教育的政策支持;其次,整合农村小学教育的资源,以优质资源及良好的办学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和学生的加入。(2)改善农村小学的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如修建操场、建设图书室、引进多媒体设备等,为开展素质教育创设条件。随着教育资源投入力度的加大,教学质量也将稳步提升。

 

2.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中,过于注重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增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多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除了在课堂传授知识以外,还要在课后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如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辩论赛等,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也能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动手实践,并且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3.强化农村地区的师资队伍优化建设

 

从当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方法滞后、综合素质偏低。基于此,可考虑从两个方面解决问题:(1)为教师创设开展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的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能力水平。例如,参加教研活动,转变教学观念,尝试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旁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学习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以自身进步带动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2)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待遇水平,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教育部门制定更多激励政策和福利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加入农村教育队伍中,为农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带动所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应用有效的素质教育方法。

 

4.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共同开展教育活动。首先,开办家长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开展培训,引导家长意识到子女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层面辅助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其次,设置教师家访制度。

 

教师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定期家访,随时将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告知家长,了解学生在生活中是否有困难,加强沟通,消除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负面情绪;最后,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度。留守儿童是农村地区的弱势群体,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孩子,避免他们出现心理障碍,定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活动,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智,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总之,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素质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以农村地区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从政府投入、教师队伍建设、家校合作等多个角度着手,才能真正帮助农村教育工作走出困境,促进我国农村地区的持久发展。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教育反思

一、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思想品质的初步形成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够完善,很多问题不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解决,别人说什么他们就会信什么。因此,学生形成思想品质的时期主要是在小学教育的时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由此,教师在这个阶段会取得非常显著的思想教育效果。如: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将一些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非常的听老师的话,也就会自觉的遵守这些制度。

(二)奠定了知识基础

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一直提倡的教育政策,其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扮演着基石的角色在整个高年级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在小学教育阶段处于上风,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其最为基础性的阶段有利于学生技能的培养和生存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借助于小学时代积累的知识来奠定基础。如: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大量的英语单词,并在现代化的小学教学中,教学条件的提升,教学资金雄厚的学校都会聘请有外教,这样学生从小学就能够积累丰富的英语单词和良好的口语能力。自然科学能够提起小学生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求知欲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保持知识的求知欲。

(三)形成自身都有的个性

闪光点隐藏在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学生特质的不同闪光点自然不一样,教师在小学阶段就应当将这些闪光点发现,并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和启发,使得独有的特性能够在学生身上形成。在小学阶段,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有计划和意识的进行系统的学习,在此时期,无论是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认知能力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他们对事物和知识的认识能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由复杂代替了简单,不断的提高了他们在推理、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关于将小学教育作用提高的思考

教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教授他们知识,引导他们从小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而根据现如今在我国的小学教育现状,还有待完善的地方,笔者在认真进行思考以后,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多元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从小就接受了非常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很多新鲜事物都提前享受了,而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使得他们对周围事物更加的挑剔,还加大了小学教师的教学难度,如何在这样的情境下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是每一个教师都值得思考的问题。而这就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其变得有趣生动,在课堂中针对学生好玩的天性,穿插好玩又有教育寓意的教学游戏,增加教学设施设备,使用多功能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尽可能的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以便达到学习效果,促进优秀品质的养成。

(二)建设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

思想发育在小学生阶段还不够成熟,这时候将班级文化角科学合理的布置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应当安置一个专门的书柜,在上面放入一些适合学生学习、有趣的杂志和图书,有专门的板报能够提供给学生自行发挥,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出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热情和动手写作能力,并养成看书读报的好习惯。可见,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是重中之重,其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还能够将良好的品德养成,帮助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笔者了解到,有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年龄小,很多认知都缺乏,教学知识没什么难度,就放松了对学生的教学任务,而这是一个误区,小学生虽然小但也有自己的初步意识,小学教师必须充分、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根据学生的发展特性,帮助他们提高学习热情,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三)沟通关系的建立

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个性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都会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积极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将良好的沟通关系建立起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能够将师生的关系拉近,在将小学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还有利于为教学老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打下夯实的基础,保证教学质量。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学生整个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是小学教育时期,其也是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因而,在这个阶段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学习和心理等部分的发展变化都能够及时了解,将他们向正确的思想和心理等方面发展的方向进行引导,以便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对于新时代的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迎来了新的挑战,这要求学校具备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经验必须丰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特性,需要都满足到。教学模式应当灵活多变,班级文化建设工作力度应当加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需要良好沟通,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不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得到促进,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圆满完成。

作者:沙垒 单位:山东省临清市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地位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二[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No.9205:11-14.

[2]何洪涛.关于当今时代小学教育作用的讨论———当代小学教育宏观理论研究之三[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v.22;No.9306:32-36.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改革;问题;对策

农村小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从教育改革的实际来看,农村小学教育改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人才。

一、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教育经费非常有限。大多数农村小学的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都不完备或未正常使用。另外,因为办学经费缺乏,在现代化教学仪器的购置上也非常有限,导致现代教学技术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接受现代化信息的机会。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来看,基本农村小学语文、数学、自然、社会、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的开设表面上看很齐全,但是由于缺乏音体美的专职教师与教学设备,这些课程很多时候就是形式,没有真正实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于艺术以及德育课程学习,限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二、原因分析

1.教育改革思想比较落后

从目前来看,大部分农村小学的领导和教师都是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来开展教育工作,很少有创新意识。还有的部分小学将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唯一目标,造成不论是在老师还是学生心中,都觉得成绩至上,导致学校对于学生的德育以及美育等方面的发展常常采取漠视的态度。

2.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农村小学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软硬件比较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受到资金的制约。这就导致学校的硬件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设立计算机机房、运动设备也比较匮乏,这些都会使学生受到影响。

三、对策和建议

1.强化教育改革思想的转变

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例如,可以通过分组讨论以及主题班会等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动脑与动手能力的提升,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加快农村小学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办学条件来看,与城市相比,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差很多,许多设施都不够完善,所以,农村小学课程在设置上就应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根据自身的发展实际,避免盲目追求“城市化”,努力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另辟蹊径。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地位 三个基本要素

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和中学教育共同构成基础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教育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必须根据人身的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实施教育,因此,每个阶段的教育对人的一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基础性。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做准备;二是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教育,基本技能。对小学教育“基础性”的重新定位表明,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将逐步代替对文化基础只是的灌输,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少年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的工作者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少年儿童,正是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逐渐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的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智慧发展应促进知识教学。三是个性品质形成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少年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维护、尊重、发展并培养小学生的个性,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少年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应使少年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以保证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对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就没有足够的认识,常常是低估甚至是轻视小学教育,认为小学教育是孩子的事情,小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微不足道的,小学教师的文化功底远没有中学教师、大学教师那么高深,因此,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如此。那么应如何认识小学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呢?我认为小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非常特殊,又非常关键的地位,这里应该把握三个基本要素:①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奠基地位;②小学教育是具有开端价值的教育;③小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1.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奠基地位

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奠基价值,是小学教育地位的核心属性,非常重要。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大都会分为若干阶段,我国的学教教育体系,一般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中学教育都属于普遍性教育。小学阶段的教育是一个人人生发展和日常生存必须首先接受的最基本的学校教育,它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讲,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才能将逐渐、逐级普及和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小学教育具有为高一级学校打基础,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基础的性质。这犹如一项建筑工程,没有基础,工程无以建构,而构建一座高大雄伟的建筑,更需要坚实深厚的基础。如果我们把基础教育过程都比做基础的话,那么小学教育就是基础部分的基础,这就像高层建筑的地基部分,地基是整个基础部分的下位结构,是直接承载建筑物影响的底层部分。如果没有一个符合建筑规格要求的地基建设,整个建筑将是一座不稳定的建筑,甚至可能是一座危险的建筑。这样讲,并不是要故意抬高小学教育的地位,而是在于强调小学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2.小学教育是具有开端价值的教育

小学教育的开端价值是体现小学教育重要地位的特殊因素,这是由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初始阶段这一特性所决定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起点的问题,没有起点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变化。但是,不同事物的起点,其价值是不同的。

人们常说“好的开端是事物成功的一半”,这道中了事物开端的重要价值。好的开端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价值,是因为好的开端奠定了好的基础和前提,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澄清了事物进程的操作思路,因此,好的开端对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正处于这样一个起点的位置,是人生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价值就正如上述提出的“好的开端”的价值一样,是既特殊又重要。只有小学教育普及了,小学教育质量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素质才有了提高的基本保障,中学教育的质量才有了提高的可能,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教育的角度讲。如果从个人的角度讲,一个人接受了完整优质的小学教育,培养了良好的综合素质,那么,他就具备了人生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宝贵条件,才有可能在今后的培养教育中成为人才。在学前教育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们把初始阶段的教育称作启蒙教育,这是有道理的。这种开端性的教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个人发展都必须认真对待、认真抓好的教育过程。各国实施义务教育,首先从小学教育抓起,也就在于小学教育阶段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开端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无法替代的阶段。

3.小学教育是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

如果说奠基价值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重要性,开端价值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特殊性,那么,“黄金教育时期”的价值就体现了小学教育地位的关键性。

小学教育又可称童年期教育。进入小学阶段,儿童就开始在教师指导下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这个时期的学习活动代替了学前的游戏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随之获得发展,与幼儿相比,他们的思维逐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的认知能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概念的理解逐步从表象向本质的方向发展,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评价能力、思维品质等较之幼儿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具有了比较自觉的自我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意识(但还显得不够成熟)。这些心理品质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是学校的学习生活、学习内容给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也是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所有这些,都是外界条件(学习内容和组织形式,同时也包括社会的文化影响)作用于儿童心理机制带来的结果。但是,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生活视野和经验的局限,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他们对成年还有较大的依赖性,对教师怀有较大的依赖和信任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更为明显。正因儿童具有这一特点,才使儿童期成为一个人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又由于儿童处于向成熟发展的时期,很多基础性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的素养,如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道德观念、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谐的人际交往能力、科学的获取新知的方法、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精神、合理规范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和健康意识等等有待于培养,而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培养,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发展,而且,这些习惯和品质的养成和培养在儿童阶段是最佳时期。所以,我们说对儿童来讲,这个时期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这也就赋予了小学教育培养儿童全面发展的黄金时期的教育地位。

怎样针对儿童的生活、儿童发展的身心特征,根据小学教育的目标、任务和连贯一致的课程,发挥小学教育作为制度化学校不可替代的功能,体现其独特的价值呢?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100多年前就以十分清醒地指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个基本原则。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它们并不成为儿童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那么,小学教育在儿童的基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3.1 小学儿童从家庭生活进入学校生活,其从家庭里由血缘关系产生的依恋感、归属感,是生物性的亲社会情感,学校应通过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利用其中的异质同构机理,帮助儿童增加新的社会经验,把上述生物性的亲社会情感扩展和提升为更加高级的社会精神性情感。

3.2 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易感性、情感丰富的多样性、感官学习的主动性及其能力也是小学教育最需要珍视和发挥的方面。现代科学对大脑与学习机制的研究认为,人的学习是通过刺激不同的智力潜能,使其表达出来,从而得以发展的,儿童的学习潜能往往是通过相当情感情绪化的方式表达的,而且,儿童的表达方式极其丰富多彩。正如意大利教育家马拉古奇所形容的,儿童用100种语言表达他们的思想、情感、能力和需求。小学教育提供宽松、自由、丰富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儿童的学习。

3.3 由于大脑额叶皮层的发展,小学时期是儿童整体性自觉意识觉醒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形式运算水平在这一阶段迅速发展,开始有规划未来发展的兴趣,开始有一定的能力监控与调节自己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将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整合在一起。因此,小学阶段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独立意志,学会规划自己与管理自己的黄金时期。

3.4 由于儿童思维尚未细致分化,当前的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以综合化为主,学科知识的传递应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并且要求小学教师应有较广泛的通史知识,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能带班,甚至有的可以包办跟进。他们不仅要有能力关怀儿童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要有兴趣和能力关怀儿童的情感、精神生活。

综上所述,小学教育的地位非常重要,非常特殊,又非常关键,它具有奠基价值,开端价值,同时又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因此,我们决不能因为小学教育是学得粗浅的文化知识而轻视它。要知道小学教育的重要价值不在于学得多少文化知识,而在于小学阶段可以为儿童奠定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心智得到有效的开发,个性品质得到良性的培养,身体素质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这些受益终生的基本素质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培养的话,小学教育的重要地位、开端价值和关键价值,是其他任何阶段的教育所代替不了的,也是一旦失去而无法弥补的教育。〖KH*2/3D〗

参考文献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7篇

随着我国中小学扩招和中小学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学教育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经济资源,如何优化配置越来越成为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国家中小学教育财政支出比例既定的情况下,中小学教育资源能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是否合理,本文试从经济学观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率的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中小学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财政拨款投入的机制下,存在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资产利用率不中小学现象,已经不能适应中小学快速发展的需要。

(一)中小学招生规模和发展速度增长过快,办学资源短缺

近几年,中小学的办学条件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总体上看,仍然比较落后。全国普通中小学本专科招生从1998年的108.36万增至2005年的724.44万人,增幅达568%;在校本专科生从1998年的340.87万到2005年的2500万人,增幅达633%;在校研究生从1998年的19.89万到2005年的110.47万人,增幅455%,中小学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资料来源:教育部发展规划司1998至2005年教育统计报告)。由于连续几年的扩招,全国在校生规模翻番,使得办学的物质条件全面趋紧,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实验、研究及其配套设施全面紧张,有的严重短缺。

(二)中小学发展定位错误,效益观念淡簿

新的历史时期给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立足现在,规划未来,抓住机遇,抢占先机,是各中小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占地面积大、学生人数多。我们的目标是建“一流大学”而不是建“一流大的大学”,学科方向、科研成果、学术水平才是中小学真正的标志。现在很多中小学对未来的发展更多地注重规模,存在着盲目攀比心理。许多中小学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稍显不足,中小学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许多校办企业和中小学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尚未有机结合。这一方面限制了中小学的发展,同时也造成无形资产的隐形流失。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我国中小学教育领域,一方面存在着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也存在教育资源利用不合理的问题,比如,有的中小学一面购进大量的仪器设备,而另一面却有相当数量的仪器设备闲置或利用率低下,甚至提前报废。这些仪器设备并非都已过时,没有了使用价值,而是盲目追求高配置及计划不周造成的结果。这是一种隐性的资源浪费,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同时,由于受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大都按产品设专业,按行业按地区设大专院校,致使我们这个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中小学数量过量,规模过小,生师比偏低。虽然近几年该比例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小学扩招以后,热门专业往往一哄而上,毫无顾及自身的办学条件,如会计学、计算机等专业,几乎各类中小学均开设有此专业。这种违背中小学教育自身规律的短期行为,导致了严重低水平的重复,造成该类人才的供过于求,从而造成隐形的教育经费浪费与使用效率的下降。此外,一些中小学由于多校区办学,各校区办学功能划分不合理,造成重复建设,办学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运行成本明显加大。

面对有限的教育投入,如何进一步优化配置中小学教育资源,努力提高中小学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培养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不断提高办学的效益,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二、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

优化教育资源,就是提高办学效益。中小学办学效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小学办学的社会效益,另一个是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必须在坚持中小学办学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所谓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同取得的有效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关系。讲究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成果。如果将经济学中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延用到中小学教育领域,则中小学办学的经济效益,首先应该是中小学的教育投入与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这里的教育投入主要体现在中小学办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使用和耗费上;教育产出则体现为中小学学生接受中小学教育之后知识能力素质的提高和中小学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在经济学中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总效用最大化规律。总效用是指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或多种物品所得到的效用总和,边际效用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物品消费所能得到的效用。据此可以认为,教育资源使用的边际效用就是指中小学办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在某一方面的投入(消耗)每增加“一个单位”(如每万元)时所引起的效用增量;教育资源使用的总效用则为中小学办学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各方面的消耗形成的效用总和。可以用数学语言表达如下:令x——教育资源的投入量,Ui——教育资源在第i方面投入后产生的效用,U——教育投入产生的总效用。则有:

教育资源在第i方面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指随着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满足程度(总效用)会以越来越缓慢的速度增加,但所增加的效用(边际效用)在递减。而教育资源使用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指中小学在办学过程中,教育资源在某一个方面的投入量增加以后,虽然在这一方面的效用和总效用均会有所增加,但在这一方面的边际效用将随着教育资源的投入而逐渐降低。

总效用最大化规律,其基本条件是符合等边际准则。等边际准则是消费者在收入固定和他面临着各种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等于花费在其它任何一种物品上的每一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得到的效用最大。据此,教育资源使用总效用最大化,就是在中小学办学所需投入的各方

面教育资源所产生的边际效用应当相等。

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效用最大化规律,中小学优化配置有限教育资源时,应做到:教育资源在用于中小学办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某一方面时,不仅要看投入是否形成效用,还应当重视其边际效用;依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对任何一个方面的投入过程中,都要及时将边际效用与其它方面的边际效用加以比较,并适时地将投入转向边际效用较大的其它方面,以提高投入效益,最终使办学效益最大化。

三、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现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教育资源是中小学谋求发展的基础,一个学校的教育资源存量大小以及配置和运行质量,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效益,要使中小学发展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学科专业结构同经济建设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适应的问题。真正做到适销对路,避免宝贵的教育资源的浪费,防止资源短缺与剩余并存的现象发生,避免人才的积压和浪费。中小学学校要积极发展社会和经济建设需要的新兴学科,高度重视发展带有前瞻性、能够引导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要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面对不同层次类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中小学要找准位置,突出重点,使中小学学科专业能够积极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结构,形成学科专业结构整体性优化。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改革中小学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是中小学最重要的办学资源,必须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激励政策,改革分配制度,较大幅度地向教学、科研骨干倾斜,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事企分开的原则,加快后勤和校办企业改制进程,分离和分流富余人员,逐步扭转中小学普遍存在的行政和后勤人员严重超编的现象,使中小学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与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活动中去。

(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小学的校舍、教室、实验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学校的重要资源,是学校从事教学、科研最直接的物质基础和保证。首先是建立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中小学应根据物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采取固定资源和共享资源相结合的配置方法。摒弃部门所有制,改变各部门小而全的状况,减少重复购置,打破过去封闭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其次是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率,中小学要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空间效益和时间效益,把中小学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把学校的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大型仪器设备、图书馆和体育设施,实行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服务当地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

目前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相当紧张,这就要求中小学要争取利用更多的途径去拓展教育经费的来源。其中中小学科研课题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争取当地政府、企业界的支持不失为一个良策。中小学应采取具体措施,大力支持教师开展与社会发展问题相关的应用社会科学的研究,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为企业的生产、管理提供咨询,为企业的教育培训提供服务,直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革新,从而使中小学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以此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界的资金支持。这样,不仅使人才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而且使中小学教育不断把握时代脉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获得发展,实现“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周复,施建军等.大学财务综合评价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教育条件范文第8篇

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小学教师,是培养专业化的小学老师。小学教育的独特性对小学教师提出了独特的素质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文与科学素养宽厚,具有较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掌握全面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能够从事小学多门课程开发与教学、教育管理和校本教研的高素质小学教师。由此可见,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未来要从事小学教育的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以下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一)小学教师的专业理念

1.师德为先: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小学教师面对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学生,其影响力会更大,所以要特别注重师德修养。首先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并能够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其次在对待学生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要富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和信心,给予学生爱和温暖,确保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最后还有注重个人修养,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学生为本:小学生具有发展性、主动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等特征,他们主动好奇、天真活波、向师性强,在教育教学中处于主体和中心位置。因此,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平等权益,尊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3.能力为重:能力为重的实质是强调教师把学科知识、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发展工作,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4.终身学习:在当代社会中,终身学习是其中一个重要特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教师终身学习也就成了必然趋势,教师终身学习主要体现在主动发展的意识和不断反思,以此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教师应该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体现终身学习的意愿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教师专业知识指的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专门性知识,和其他专门知识特征有所区别,这是教师成为专业人员的必备条件,同样也是教师专业信念和专业能力的基本内容。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通识性知识。

1.教育知识: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具备的教育学以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以及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具备了教育知识才能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分辨和了解,能够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以此了解学生身心方面的特点并应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

2.学科知识:学科知识是教师所具有的执教学科的概念、原理、理论、方法等知识,是教师在正常的教学中,保证基本教学质量的前提、基础和必要条件。学科知识不仅包括某一学科基本的知识体系,也包括原理等显性客观是事实,同时还包括某一学科的基本思想、形态和价值观等隐性知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具有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少先队活动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学科教学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怎样把自己知道的学科知识传递、转化给学生,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通识性知识:通识性知识是形成教师底色的知识。教师知识的储备,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具备宽厚的知识基础,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促进自我发展的根本保证。

1.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生和课程等因素的基础上,理性确定教学的预期结果,从而促进教学顺利展开的能力。教师如果科学设计教学目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知道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最终有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和目标达成。

2.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指教师将教学设计方案付诸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体现课程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要通过组织不同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还要运用自己所习得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班级进行管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吸收和理解新知识。

3.班级管理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班集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班集体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班级管理中,学生思想、学习的动态,班级中不同的关系和矛盾,优良的班风和学风的形成,这都是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细节和关键方面。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