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家校联动机制

小学家校联动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家校联动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家校联动机制范文第1篇

【关键字】家庭教育;家长学校;合作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04-0034-02

【作者简介】张寅,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01)副校长,工程硕士,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专业教学及教育管理。

家长学校是宣传正确家庭教育思想、普及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场所,是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并促成“三结合”教育体系的桥梁。职业学校学生家长普遍存在不重视家庭教育或缺乏正确家庭教育方法的现象,因此,职业学校开办好家长学校,唤醒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提升家长科学家教能力,对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推进家长学校建设,通过建立健全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组建家庭教育讲师团和家长委员会,开发家庭教育课程,规范家长学校的管理,强化家长学校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丰富家长学校指导服务的内容等途径,传递科学家教的理念、知识和方法,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寻求多方合作共同办好家长学校,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校合作育人环境,有效落实学校的积极教育办学理念。

一、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创造家校携手的良好氛围

学校高度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影响。从单纯的家长会到成立专门的家长学校机构,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学校活动,充分发挥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使家长学校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设计了一份《家长问卷调查表》,在2015年4月和9月,分别面向3657名学生家长和1239名新生家长发放问卷调查,了解家庭教育情况以及家长对于家长学校办学方式和授课内容的意见建议。通过问卷调查,激发了学生家长对参加家长学校活动的热情,创设了家校携手的良好氛围,增强了学校建设好家长学校的信心。

二、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做好家长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构建了一个完善的家长学校管理体系。一是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组建了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委员会主任,学工处主任兼任委员会副主任、副主任兼任教务主任,优秀班主任代表、家长代表任委员,四系、本科部德育主任兼任家长联络员。四个系和本科部各组建一个家长委员会,每班建立家长QQ群,由班主任做学生家长的联络员,每班推选1―2名家长代表加入系部家长委员会。二是通过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制订家长学校的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设计活动记录表册(授课记录、学员签名表、活动反馈表),并由活动组织部门做好活动的相关记录(含活动通知、拍照和报道等),活动结束交家长学校的教务主任汇总存档。三是家长学校校务委员会统一制订家长学校的建设方案,每学期结合实际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学校确保家长学校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地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四是组建家长学校的讲师团。通过学校培养和外聘等多种方式,组建一个家长学校的讲师团,承担面向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讲课和面向全校班主任的家校沟通指导等工作。

三、专业培训、外聘专家,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组建具有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合格教师队伍,是提高家长学校工作成效的关键环节。学校通过选拔校内优秀教师、组织专业培训、外聘知名专家,倾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家长学校师资队伍。由校长室成员、学工处主任、各系分管德育工作的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教师以及优秀班主任等组成家长学校讲师团,同时外聘李惠兴、余静、季丰等专家充实到讲师团的队伍中。为提高校内讲师团成员的专业素养,学校先后组织讲师团成员参加省级德育骨干培训,“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教育”“职业学校问题学生的教育策略”“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团辅课设计与应用”等培训课程,提升了讲师团成员的专业素养。

四、系统培训、形式多样,确保家长学校的课程质量

学校从增强家长学校实效性入手,科学规划家长学校课程,通过多样形式,推进家长学校的建设。

一是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关注点,举办高质量的讲座和访谈节目。如聘请暨阳大讲坛传统文化教育专家张雁作《回归教育的本质――从百善孝为先谈起》讲座,让家长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感受教育的本质;邀请江阴电台《家长也来晚自修》节目主持人俞静作《与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访谈节目,通过与三位教育专家面对面的交流,提高家长与孩子沟通的技巧;邀请中科院老科学家讲师团团长钟琪女士为本科部家长代表作《发挥孩子潜力,成就幸福人生》讲座,使家长掌握发挥孩子潜力的方法;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给学生家长代表作《陪伴孩子走过迷茫的青春期》讲座,针对家长教育难题提出解决方法,家长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

二是要求各系、部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会或家长开放日活动,向学生家长宣传和展示学校的积极教育理念,邀请家长代表分享成功家教的经验,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等交流活动。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推进家校合作与交流。学校网站设有“家长学校”专栏,利用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传播学校教育信息、传递优秀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主动关注学校教育,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形成家校合作育人的合力。学校以“重视家庭教育、亲子沟通、情绪管理、家长示范、亲子关系、倾听孩子”等为主题,利用校信通平台,每周向全校学生家长发送主题短信,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传递科学家教理念、知识和方法,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班主任利用每班家长QQ群,定期分享科学家教的视频、文本等资料,让家长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学习和培训。

五、课题研究、社会合作,开拓家校合作育人新局面

小学家校联动机制范文第2篇

一、引言

学习焦虑是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容易产生的消极情绪。2012年4月,我校采用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量表修订而成的《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4~6年级129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有问题的学生仅有3人,占总数的2.3%;学生在学习焦虑方面的问题十分突出,有118人(占91.5%)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其中比较严重的有45人,占全体的34.9%,程度较轻的有73人,占全体的56.6%。

过度焦虑会使个体注意力难以集中,干扰记忆的过程,影响思维活动,对身心健康会产生较大的危害,学校和教师有责任缓解学生的学习焦虑。恰逢社会各界正在广泛关注减负问题,于是,我校以减负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缓解学生学习焦虑,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我校的探索

1.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始

学习焦虑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课堂。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教师提问、任务难度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感受。如果在课堂上教师的角色切实转变为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平等和友好的,那么学生的学习焦虑必然会有很大缓解。

我校从2009年开始尝试引进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了进一步减负和减压,学校在各个年级全面推广生本课堂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习还原生活的状态;强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认真讨论,一改以往单纯由教师授课的沉闷局面。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

2.严格控制课后作业量

作业,特别是课后作业是学生负担的另一个重要来源。和全国其他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一样,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减负,曾经于2010年颁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管理暂行办法》,并将2012年确定为“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专项治理年”,对中小学课业负担作出明确的规定。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学习焦虑,我校严格执行学校作业布置规定,重申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四年级作业总时间不超过30分钟,五、六年级作业不超过60分钟,七至九年级书面作业不超过90分钟。同一年级各个学科教师建立联动机制,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有不少班级在教室里设置了一个类似温度计的每日作业统计“表”。当作业在规定限度之内,学生们就把刻度放在绿色可接受区域;当作业超限之后,学生们会把刻度调整到红色区域,颜色越红,表示作业量越让学生难以承受。这个小小的统计“表”,成为师生相互沟通、共同控制作业量的一个有效工具。

作业量受到严格控制之后,学生课后参与社团活动、休息以及睡眠的时间得到了保证,学生们变得更加阳光、自信。教师的变化更大,开始切实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教研组活动经常研讨的主题通常是单元教学目标如何理解、如何检测单元目标的实现、如何分析学情使教学做到“以生为本”、如何评判学生的达标程度做到“堂堂清”和“周周清”。教师们不再注重花哨的课堂“表演”,而是讲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七年级的一位数学教师基本不留作业,必须要留作业时,会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留一些程度不同的作业。他认为“要向45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如果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掌握不了知识,课后写多少作业一般效果也不会好”。我校反对“将学生之勤补教师之拙”,倡导“教师教学辛苦一点,学生学习轻松一点”,让教师们在减负的前提下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做到轻负高效,从而使学生学得既轻松又有成就感。

3.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

学生的负担多半来自心理方面,如果学生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即使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通常他们也并不感觉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学校除了改革教学模式和加强作业管理之外,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自主发展的空间,在选择中自由发展。

学校首先严格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并加强对艺体、科学、品社等综合科目的考核。以往有些教师认为语、数、英是升学考试的主要科目,尤其是到了六年级,其他学科要为这三门学科让路是理所应当的。为了从导向上淡化升学压力,学校加强对综合类学科教学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评价不是针对学生的评价与考试,而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价,主要指标包括课时是否开足、教学备课是否认真、教学过程是否有吸引力、教学对学生发展的促进程度等。学校还会根据评价结果表彰最受学生欢迎的综合学科教师。有了评价,综合学科教师的积极性明显提升,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更加积极,很多学生都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综合学科课程。

其次,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除每周的体育课,每天上午安排大课间活动,下午安排大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活动时间,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长期以来,学生在校以学为主,放学后以课外班为主,致使很多孩子“不会玩”。有了教师的加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体育活动,一些传统健身娱乐活动(如踢毽子、打陀螺、排球等)开始回归校园。一到活动时间,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都动起来,校园里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除保证日常体育活动时间外,学校每月举行小型的专项比赛,每年定期举行春季球类运动会和秋季综合田径运动会。我们惊奇地发现,充分保证每天锻炼时间之后,学生们在运动会或专项比赛中的成绩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提升。体育活动愉悦了学生们的身心,成为减缓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的重要手段。

此外,学校还举办多样化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学校在原有第二课堂的基础上,动员教师们挖掘自身潜力,主动负责学生社团活动,让有特长的教师发光发热。截止到今年,全校已创办社团50个,有文艺类、体育类、文学类、棋类等。学校反对简单地将社团活动课程化,但对社团活动比照学科课程进行管理,要求教师像担任学科课程一样每次活动都要有方案,且做到目标明确、设计灵活、有吸引力。对社团负责教师最敏感的考核指标就是学生的出勤率。如果学生们积极参与,人数多,且从不缺勤,就说明这个社团的活动搞得很成功、有吸引力,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每年都由学生投票评选最受欢迎的社团,激励教师更好地组织社团活动,为学生自由、快乐地成长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三、效果分析与反思

小学家校联动机制范文第3篇

摘 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云南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中的发展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得出:当前云南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呈现出价值意义多元化、开展项目多样化、教学内容科学化及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一种体育文化,更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奇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它的传承发展对提升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民族团结、民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都有重要意义,也是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教育过程。换言之,教育是文化的传承方式,其途径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学校教育作为正规的形式化教育,有专业教育从业人员、专门教育场所以及明确教育指导方向等优势,理应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想载体。但在教育传承过程中我们应该借鉴吸取国外传统文化学校传承的成功经验,把握学校教育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趋势,制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策略与路径,推动其在学校顺利传承的目标。

一、价值意义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一)之于学校

1.形成学校特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价值以及文化特征不仅体现了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其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可以满足学校特色教育的需要。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和传统,创造性地贯彻教育方针,形成自己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和风格。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云南各级学校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各学校可以结合办学宗旨、学生的需要和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把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特色的集娱乐性、竞技性、健身性于一身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改编融入学校体育教学,打造学校体育教学特色。

2.丰富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西方现代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中占有主导地位。而场地、器材、师资等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不发达地区学校体育的开展。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弥补竞技体育的局限性。因此,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经过筛选、整合、改造后形成符合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中选择性的融入如跳竹竿、打陀螺、跳大海等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不仅会达到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目的,还能充实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校园文化。

3.落实素质教育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拥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还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在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自我意识、心理适应能力等素质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在素质教育的根本,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中包涵的深厚的道德观、伦理观可以内化学生素养,为素质教育提供很好的思想道德教材。如纳西族的东巴舞,处处体现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假丑恶的惩治。其次,民族传统体育崇尚“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悟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规范自己行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进而落实人文素质教育。第三,民族传统体育所涉及的哲学、伦理学、医学、民族学、宗教学、美学等基本知识,可以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总之,民族传统体育在落实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着西方现代体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弥补场地器材不足的缺陷

云南地处高原山区,地貌主要以山区峡谷为主,特殊的地域特征导致经济发展滞后,教育经费匮乏,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学校体育教学场地器材严重缺乏,尤其是农村学校。例如我省拥有(包括400米、300米、200米三种不同规格)田径场的农村学校仅为学校总数的57.3%;有18%的学校仍没有篮球场。怒江州有66.67%的中学没有田径场,33.33%的中学没有排球场,66.67%的中学无足球场, 63.33%的体育教师认为器材数量严重匾乏,学生平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不足2m2,与教育部对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生均使用面积的要求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体育教学需要,而要实行体育场地器材的立即补充与建设,目前尚不现实。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云南学校体育就成为一个函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打破“传统学校体育观”,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简单的特点,选择不受场地、器材等条件限制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学,来弥补云南学校现代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缺陷,将会缓解因场地器材不足而影响体育教学的现实问题。如毽球、跳绳、跳竹竿、秧歌舞、陀螺等项目, 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而且器械简单,可在室内室外、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林间草地开展,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热情、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的同时,对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也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二)之于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健康,提高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终身体育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身体练习为基础手段,并在欢快的身体运动中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增进人体生理功能的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如傣族的跳竹竿可以发展腿部力量和人体的协调性;布朗族和佤族的爬竿能增强上肢力量;白族的登山和游泳能提高人的耐力、心肺功能;彝族、哈尼族的摔跤对人的力量与意志均具有直接的锻炼价值;再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能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养成。此外,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等功能,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精神内涵,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意志打造具有显著作用,也更有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之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当代学校体育教育活动,才能有力地回应各种不利因素对其影响及挑战,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可筛选整合改造一些适合在学校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步的、有计划的将其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当中,将有助于培养各民族间相互团结、相互尊重的情感,并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使学生从心底里产生一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当学生带着这样的认同感走向社会,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的传承就将从校园文化开始,逐渐在社会上拥有一批支持与继承者,真正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

二、开展项目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的组成部分,在体育竞技化的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而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走上竞技化的发展道路。在高校的实地调研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技化”的强大力量。云南高校中所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深深地印上了“竞技化”的烙印,如云南师范大学开设的抢花炮、跳竹竿、陀螺、民族健身操、高脚竞速、珍珠球;云南民族大学开设的抢花炮、秋千、陀螺、射弩、高脚竞速、珍珠球、吹枪、毽球;红河学院开设的抢花炮、陀螺、珍珠球、高脚竞速;曲靖师范学院开设的板鞋竞速、陀螺,其中的大部分项目都是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

与高校的“重竞技化”不同的是,中小学中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表现出明显的“轻竞技、重娱乐”现象。昆明第十中学开展丢包、民族健身操,禄劝县翠华中学开展大课间民族体育舞蹈,勋库中学在体育课中进行竹竿舞教学;玉溪元江第一中学开展布朗球(藤球)、打鸡毛球;临沧市民族中学开展打跳;保山隆阳区坝湾民族中学开展踢毽子,关爱中学开展珍珠球;大理州祥云县第二中学开展跳竹竿;梁河芒东中学开展象脚鼓舞、荡秋千。小学中有保山市永昌小学在大课间开展跳竹竿舞,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设丢包、老鹰小鸡、跳橡皮筋、斗鸡、扳手劲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游戏项目;宜良清远小学开展打陀螺。可见,中小学校选择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从可行性和娱乐性方面考虑:一是器材制造成本低,规则简单对师资要求不高的项目;二是简单易学、学生学习兴趣高、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项目;三是在当地有良好群众基础和易普及的项目。

三、教学内容科学化的发展趋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教育传承过程中,教师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过程中逐渐做到了贯彻健康性、经济性、民族性、趣味性和安全性要求。首先,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使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学习而得以“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整体健康的成长。其二,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时,注重经济性的要求,尽可能用最少经费、就地取材,开发利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其三,在筛选、改造、整合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过程中,体现民族性。着重考虑云南各地州民族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育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使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独具本民族的特色。其四,注重趣味性及安全性的要求。项目使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气氛中加强体能锻炼,尽量避免那些危险性大的、易发生伤害事故的内容。

四、学校、家庭和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趋势

2011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和联动机制。因此,“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一体化成为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开展的新思路,亦可以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而在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当中得到弥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多的是依靠家庭及社区体育,在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以及劳动闲暇时,通过有意识教授亦或是无意识浸染,将民族体育的活动形式、文化精神延续给下一代。因此,学校在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时候应该校内与校外联合,充分发挥家庭、社区体育的传承优势,拓展文化传承的渠道和路径,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校教育传承的最大效益。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研究学术工作站“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工作站”在站研究成果;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5Z176。

参考文献:

[1] 覃秀松,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J]体育科技.2008(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