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1篇

一、历史背景: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过萌芽、发展、深化和完善的过程。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这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肇始。但是,当时的小学教师培养培训机构,一般以“学徒制”培训模式为主,这种培训只是一种职业训练而不是专业训练。到了18世纪后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逐步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改革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充实和发展了教育教学理论,促进了教学的分化和发展,并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为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西方发达国家创办了师范学校,颁布了相关法律,主要从师范学校的设置条件、教师培养、教师聘任和教师待遇等方面进行全面管理,小学教师培养正式迈入了法制化的轨道。师范学校不仅重视师范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同时开设了心理学和教育学课程,而且开始注重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最先在其颁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解释,倡议“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71年,日本在《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1986年,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先后发表了《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两个报告,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的概念,规划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同时,倡导大幅度改善教师待遇,建议将教师培养从本科教育阶段过渡到研究生教育阶段。”1989-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相继发表了《教师培训》、《今日之教师》、《学校质量》、《教师质量》等一系列教师专业化改革的报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上提出,“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整体政策中,专业化是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20世纪80年代后期,英国构建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此后,又颁布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要求。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和台湾地区开始探索教师专业化制度改革。总之,随着教师专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专业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舒尔曼认为,一个专业至少有六个基本特点:理想的职业道德;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专业的技能和策略;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判断;从经验中学习;掌管专业质量、进行知识收集的“团体”,其中,根植于理论、经验或规范的学术知识,是所有专业的中心。由此观之,一种职业要成为一个“专业”,没有学科发展作为基础是行不通的。从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路径看,西方发达国家完成了从中师教育到高师教育、从独立封闭式培养到灵活开放式训练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小学教师教育体制。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与教育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建立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人类学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的初等教育学原理以及初等教育课程原理、教学策略、学校管理等所构成的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群,已成为西方各国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重要的学科基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经历了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并最终向一级师范过渡的时期。小学教师教育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新三级”转变的“大学化”新趋势逐渐凸现。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2年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然而,“教师专业化并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它更是实践问题,人们期待着教师专业化理念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产生实际的成果。但是,教师专业化的实践远比目前有关的理论设想要复杂得多。教师专业化的实践推进,目前还处于困难之中。”可见,小学教师专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绝不只是学历的简单提升及知识储量和程度的增加,小学教师专业化必须根植于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土壤之中。因此,必须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研究,厘清初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哲学基础,分析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因素,架构初等教育学的内容体系,这是当前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二、现实期待:初等教育学学科创建是小教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

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和杭州师范大学开始招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迄今为止,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已经走过整整18个年头了。经过18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成果辉煌:2002年,小学教育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教育学门教育学类,专业代码040105W)。据初步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院校开设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首都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小学教育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之一。此后,东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等12所院校也相继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纵观18年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课程方案、教材建设等层面的探讨上。这在小学教育专业初创时期,“摸着石头过河”——边探索边实践,这在当时确实很必要,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18年后的今天,如果还在这些方面争论不休,显然不够了。当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研究已步入“深水区”一-必须研究深层次的学科建设问题,这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现实期待。众所周知,专业建设必须要有学科支撑。那么,支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是什么呢?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应当积极构建独立的初等教育学学科。

最早提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学者是殷忠民、刘立德和阮成武。他们从背景与历程、分化与定位、建构与提升三个层面对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进行了系统论述,认为初等教育学的形成是世界初等教育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客观要求,我国初等教育及教育学学科发展、教师教育层次升级以及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迫切期待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和发展。阮成武更明确指出,随着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之适应的教育科学应进行必要的分化,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学科和课程建设,应当发掘初等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实现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价值整合,形成具有学理深度和回归人文科学属性的学术品格,使之成为小学教育专业不可或缺的学科基础,阮成武还与刘立德一起专门针对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合理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是初等教育实践发展的历史推动,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现实要求,反映了教育学学科自身既有综合又有分化的发展趋势,初等教育学学科诉求的任务,是建立形成初等教育学的理论范畴和学科体系,为儿童学习和成长创造一片崭新的天地。2008年1月,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会议邀请了顾明远、谢维和、朱小蔓等著名教育学专家莅临指导,主要就初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影响深远。顾明远教授认为,初等教育学的支撑点除了教育学外,还应该有儿童心理学;谢维和教授肯定了初等教育学科独立存在的地位,同时认为,初等教育学应当根据教育学的规律和原则来建构;朱小蔓教授指出,初等教育学不能简单套用教育学理论,而应当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008年7月,全国初等教育学会召开了以“面向基础教育的高师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为主题的学术年会。“会议认为,随着我国小学教师教育本科化进程的持续与深入,高师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应逐步形成并确立专业建设所必须依托的学科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和焦点,代表们进行了激烈而坦诚的思想碰撞,也取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共识。会议主要达成以下三点共识:一是从理论和实践多层面认识学科建设对于小型教育专业的重要性;二是从小学教师专业特性来确立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三是强调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笔者也曾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支撑学科问题进行过探讨和分析,并指出了当时主要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教科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归根结底还是教育学专业,因此,教育学是其支撑学科;二是初教院派观点,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属多学科支撑的专业,主要学科基础是教育学+中文+数学。而刘慧教授则从小学教育性质、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和高师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分析,厘清了初等教育学与教育学、儿童学以及其他多学科的关系,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

由此观之,构建初等教育学学科是步入大学18年历史的小学教育专业的现实期待与学科诉求。没有一流的学科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小学教师。初等教育学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只有加强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才能促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

三、学科逻辑:初等教育学学科可以从教育学学科分化之中衍生

创建初等教育学学科不仅是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化的学科诉求,它本身也符合教育学学科分化的发展趋势,完全可以从教育学学科中衍生和发展壮大。

众所周知,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梳理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教育学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也经历过综合、分化、再综合和再分化的发展过程。教育学最初孕育在哲学之中,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才开始正式诞生。虽然教育学学科已经独立了,但此时的教育学学科还很不成熟,基本上是一个“大杂烩”。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教育现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教育学开始逐步走向分化,出现了教育概论、教学论、德育论、教育管理论等分支学科。教育学各分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例如,从教育概论中分化出教育目的论,从教学论中分化出课程论等等。与此同时,教育学还在不断地综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论、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未来学等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当然,教育学学科的分化一综合一分化,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路向,而是一个相互交叉和重叠的过程。

瞿葆奎先生认为,由于教育科学的特性,有多少可以用于研究“人”的问题的方法,便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有多少种实际教育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多少分支学科。从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看,任何一门学科最初都是孕育在另一门学科之中,而后经过不断发展才独立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新学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原有学科的分化;二是学科之间的综合。因此,我们可以从学科的分化和综合中找到一些新学科的生长点。

从学科分化角度看,教育科学目前已经形成的分支学科还将进一步分化。有学者建议依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类型的区别,将普通教育学更名为基础教育学,进而使之与研究教育一般问题和基本理论的“普通教育学”区分开来,在此基础上分化建立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确立初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地位值得一提是,教育部在最新的学科与专业分类目录中,已在二级学科“普通教育学”之下设立了初等教育学和中等教育学两个三级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初等教育学学科的创建,既可以不断丰富教育学学科的内涵,又可以扩大教育学学科的外延,从而有效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波士顿学院;本科层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调查委员会于1983年了《国家处于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调查报告。由此,20世纪末美国最深刻的一次教育改革拉开序幕,教师教育质量成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各州政府纷纷采取了诸多干预措施,力图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在学校教育中打头阵的小学教育对于学生个体的成长无疑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未来的学习方向和水平。所以,小学教师的教育质量一直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头戏。目前,美国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任务主要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小学教育专业作为专门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专业门类在美国众多综合大学的教师学院中得以设置。本文以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切入点,分析美国高校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教育,为我国处于本科化进程中的小学教师教育改革提供启示和借鉴。

一、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

波士顿学院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成立于1863年,是一所研究与教学并重的私立大学。波士顿学院的林奇教育学院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学院之一,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最新的2012年全美教育学院(研究生)排名中,林奇教育学院位列第15。林奇教育学院下属的教师教育系设有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的培养计划。学生在四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毕业后获得文科学士学位。该专业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教授普通的和有轻度残疾的1~6年级学生的教师,教师须有能力教授不同类型的孩子,并且能够让有肢体障碍的孩子融入课堂。

波士顿学院的本科招生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从高中直接录取推免生,第二种是通过标准化测试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可在进入林奇教育学院后自行选择学习的专业。一般来说,专业确定得越早,越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林奇教育学院规定,在大二学年结束之前,所有学生必须完成专业课学习方案。小学教育专业在大学的前两年采用集中培养模式,学生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从第三年开始,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教育和非教师教育两个方向。选择教师教育方向的学生必须向联合教务办公室提出申请,提交专业申请表、教师教育方案录用申请表和成绩单。联合教务办公室会在大二学年结束之前确定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名单。[1]

二、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及特点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文理学院第二专业课程、教育实践性课程(见表1)。

说明[3]:* 小学教育专业要求完成特定的历史课程。学生必须完成两门先后开设的课程(共6学分),未完成的学生有以下3种替代方式:一是学生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二是完成1个学期的大西洋世界I(HS011)或大西洋世界II(HS012),加另外1门历史课程;三是完成任何1门历史系列的通识课程,以及美国文明I(HS181)或美国文明II(HS182)。

**学生必须修两门科学课程,其中1门课程必须是实验室课程(4学分),即要在实验室动手操作。

***要求从所有的9门选修课中选2~4门,修满6~12个学分。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体结构有如下特点。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比重相对较小。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所占比例不到30%,这一比例远远小于美国同性质高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比例高达48.8 % [4]。通识教育课程涉及语言、艺术、历史、宗教等7个基本学科领域,这部分课程主要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奠定广阔的多学科的学术视野,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综合能力、较高文化素质和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教育专业课程比重较大。教育专业课程占总课程比例31.7%,如果把教育见习和实习计算在内,则比例可高达46.8%。这部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小学学科领域的理解、认识能力,奠定学生未来的学科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从表1可以看到,具体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根据小学学科教学的实际设置的。此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多门教育专业选修课程。

第三,有特色的文理学院第二专业课程。波士顿学院规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想要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要修第二专业,这个第二专业可以是林奇教育学院里的一个跨学科专业,如应用心理学专业或人类发展专业,也可以在文理学院选择一个专业。第二专业的领域应当和第一专业相补充,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为以后实际教学中学科间的灵活迁移和转换打下基础。学生必须和他们的导师以及本科生服务办公室人员一起商量决定第二专业的选择。

第四,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完整性。教育实践性课程包括必修的教育见习和实习,选修的国际教育实习和额外教育实习。从表2可以看到,教育见习分别在第三、五、六学期进行,教育实习在第七个学期。四个学期在真实课堂中的教育观察和直接教学活动不仅体现了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堂教学、班级领导等实际教育实践技能得到了锻炼,为以后的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后两年主要是学习第二专业课程即文理学院专业课和进行教育实践(见表2)。从教育实习和教学研讨会这两门课的配套开设可见,波士顿小学教育专业的一大显著特点是将教师教育的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三、波士顿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

教育实习和教师资格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3篇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四、结语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集中实习;现状调查

教育实习是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师范生成长、完成由学生向教师角色转换、提升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和必由之路[1,2]。为增强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还专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号),明确提出要“组织开展规范化的教育实习,制订教育实习课程标准、实施计划、实习手册、评价标准等工作规范,做到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严格监督、实习后有考核评价。建立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和实习档案制度。”[3]因此,了解高校师范生教育实习基本情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策略,意义深远。

一、研究对象、方法及研究工具

为增强保山学院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教育学院对本院本科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由过去的分散实习模式改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并于2015年10月12日至11月6日完成了2012级小学教育班到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中心学校为期1个月的教育集中实习。为了解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情况,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班的全体同学及其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分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两种,学生问卷共26题,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对实习的态度、实习内容、实习指导、实习效果等方面,教师问卷共9题,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实习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等方面。

二、2012级小学教育班教育集中实习的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生实习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共有学生55人,男生7人,女生48人。隆阳区金鸡乡中心学校地处隆阳区东北角的历史文化名乡、省革命老区――金鸡乡,下属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育德小学、东方小学等八所小学,考虑到实习生人员分配及实习过程中的交通便利等问题,2012级小学教育班实习地点分别为金鸡中心小学、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在各实习点实习的学生人数分别为31人,12人和12人。实习的实习内容包括教育见习,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科目的教学、班主任工作、作业批改、校园文化建设、课后辅导学生等。据统计,实习期间,有7.3%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为15节至20节,有92.7%的实习生听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有7.3%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0至15节,有14.5%的实习生上课总课时数为15至20节,78.2%的上课总课时数超过了20节。

2.实习生对待实习的态度。

83.6%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16.4%的实习生认为实习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中比较重要,说明实习生都认为实习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很重要。因此,在实习期间,仅有18.2%的同学因为生病、参加会计考试等原因请假,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按时参加实习。

3.实习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

58.2%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实习生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之处进行认真指导、讲解,32.7%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对对突出问题做指导,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只做一般指导。在实习生授课过程中,90.9%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能积极有效帮助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仅有9.1%的实习生认为指导教师没有指导或指导的效果不佳。这些都说明,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工作是很重视的,对学生的指导比较认真、效果良好。

4.实习生在教学、管理中技能的发挥及存在的困难。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绝大数实习生都比较能熟练运用这些技能,但实习生在课堂组织管理技能、提问和强化的技能和研究教材的技能中的能力还有待提升。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大部分实习生认为自己在“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组织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能力发挥得还不错。92.7%的实习生认为实习过程中存在困难,主要表现在教学专业术语不够准确;课堂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课堂纪律控制力度不足,对一些突况处理不完美;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时间掌握不好,重难点拿捏不准,板书技能不足等。

5.实习生对实习的满意程度及实习成效。

全班55名同学都认为教育集中实习对其自身教育教学技能有所提高,96.4%的实习生对此次实习活动感到满意。对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有45.5%的实习生能按时、较好的完成,52.7%的同学基本能完成,仅有1.8%的同学感到有时候完成不了指导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大部分实习生能完成相应任务,把教育集中实习做好。

6.实习高校实训课程设置、实习管理等方面的建议。

在“你对所就读的学校开设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有何看法?”一题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实践课程少,实践训练不够;理论性强,脱离实际”,同学们都喜欢以“案例教学法、微格教学和专题讨论”的形式来上教育类课程,并且认为大学期间的见习和实习活动,让学生提前感知小学教学现状,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能力。在实习管理方面,学生实习的地点有三个,可带队教师往往只集中在金鸡中心小学,很少到育德小学和下沙河小学看望实习生,因此学生希望带队教师数量可适当增多,每个实习点都有带队教师。其次,实习生们还比较关注实习经费的问题,希望能得到一些实习补助。

(二)教师问卷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1.实习指导教师基本情况。

2012级小学教育班的55名同学的实习指导教师是来自于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的语文老师或数学老师,共49人,^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每周的课时量在11节以上,有30.6%的教师周课时量达到了21节以上,教学任务比较重。除了上课外,实习指导教师还要担任班主任、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中队活动、学校财务、寄宿生管理、教研等工作,业务比较繁忙。

2.实习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各种技能运用的情况。

在“普通话、板书技能、讲解技能、课堂组织管理技能”中,绝大数实习指导教师都认为实习生能较好运用这些技能,但在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提问和强化的技能方面,实习生还需要加强训练才行。在班主任工作所需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技能、个别教育的技能、组织活动的技能、培养班集体的技能、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的各项能力中,大部分实习指导教师认为实习生基本掌握了上述能力,但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少,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学生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高等院校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实习期间,您觉得实习生最常面临的困难是什么?”这题中,42.2%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学科教学法知识方面的欠缺”,26.5%的实习指导教师认为是“教师基本功方面的欠缺”,说明小学教育专业的实习生在教学基本功和学科教学法的训练方面还需加强。为此,实习指导教师建议高校应该加强小学教师基本功训练,多让学生听课,多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的教学工作,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高教学技能,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也希望高等院校能派一些专家到小学进行公开示范课展示,开展先进教育理念方面的讲座,进行教育技术的培训等。

三、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教育集中实习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的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实习点的指导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实习生在粉笔字板书、汉语拼音、笔画笔顺的书写等教学基本功不扎实,部分实习生自己也承认,在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发音上存在问题,一些汉字由于书写习惯,笔画笔顺存在错误。在学科教学方面,学生普遍感到吃力的是由于对教材不熟悉、对学生已有基础知识不了解、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不熟悉等原因,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与预期设计存在很大出入,从而使课堂陷入僵局,教学效果不佳。在管理班级时畏畏缩缩,组织班级活动时不敢放开手脚,对实习指导班主任的依赖性比较大。

(二)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不健全,教育实习效果有限。

通过1个月的集中实习,教育学院发现在教育实习管理方面仍有不足,主要体现在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和实习经费的使用方面。由于教育学院师资力量有限,教育学院每天只派一位教师带队,要求其负责了解到金鸡中心小学、下沙河小学和育德小学三个实习点实习学生的基本情况。然而,大部分带队教师主要集中到金鸡中心小学,选择学校单一。学院要求带队教师随班听课,必要时可以为实习生提供一些指导。然而,部分带队教师由于对基础教育不熟悉,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因此对实习生的指导能力也十分有限。另外,由于教育学院第一次进行教育集中实习,学校也没有出台具体的教育实习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等文件条例,因此,这次集中实习活动没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经费的提前预借,对实习工作的经费使用存在一些问题。

四、提高保山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育集中实习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准备工作。

“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是教学的基本技能,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这些技能。虽然在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相关的课程,如“三笔字”、“教师口语训练”、“书写规范练习”、“美术”等,但由于课时有限,任课教师为完成理论部分内容的教学任务,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进行训练的时间有限。“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行”,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今后想走向三尺讲台,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外,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训练,增强自身教学基本功。教育学院也可以组织一些“三笔字比赛”、“板报设计”、“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针对实习生普通话不标准、汉字书写存在笔画笔顺错误等问题,在学生实习之前,可以组织班级同学提前了解小学语文、数学等主干学科的教材,要求实习生会读课本的文字内容,会写生字表里要求的汉字,为实习做好坚实的基础准备。

(二)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不断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教育学院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减少理论教学的课时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技能训练。同时,积极开辟学生的第二课堂,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安排专业教师开展“经典作品诵读”、“教学简笔画”、“少儿舞蹈”、“三笔字”、“经典儿歌大家唱”等兴趣小组,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保山学院周边的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小学进行参观、观摩课堂,义务支教、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教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小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登台授课、管理班级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理论知识内化的平台。同时,也可以为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感知小学教育现状,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提供机会,从而增强带队教师对实习生的实习指导能力。

(三)完善教育集中实习管理机制,提高教育集中实习实效性。

为保障教育集中实习的顺利实施,在开展实习活动之前,教育学院会撰写工作方案,并进行多次讨论后最终定稿。通过这次的集中实习发现,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值得改进:在实习之前应该成立实习工作小组,明确组员的分工,特别是应该有专人负责实习经费的管理,提前到学校计财处预支经费,保障实习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在安排实习生的带队教师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专业性、责任心、工作能力等因素,明确带队教师工作职责,必要时可以对带队教师尤其是青年带队教师进行实习指导工作的培训,提高其指导学生实习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集中实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吴丽君,明建利,陈新亮.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4, 30 (3):105一108.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5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到来,传统小学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创新思维培养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方式,并逐步普遍应用于小学教育教学之中。目前,我国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革,国家对小学教育也越加重视,创新思维培养在小学教育中地位越加重要。通过创新思维培养,实现小学教育创新,对正处于启蒙教育中的小学生来说,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全球化环境;小学教育;创新思维;手段及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进步,小学教育越发得到了家庭的关注及重视。在知识经济社会的今天,创新能力显然十分重要。小学教育应当把握当前社会经济形势,重视对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学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和思维能力生成发展、创造和竞争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小学教育要跟上时展的步伐和需求,深化小学教育改革,实施发展学生全面素养教育,注重小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一、传统小学教育模式

小学教育是一个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思维的开端教育,对人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前进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越来越重视。但从当前小学教育实际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主要是由于在传统小学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及创造性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小学教育创新不可避免。传统教育观念下,学校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培养,忽视了创造思维和个性化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传统教学课堂,过于模式化,遏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开阔。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薄弱。传统教学课堂内容局限于课本教材,缺乏对学生思维扩展的引导,很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知识,从而无法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积极性和对未知事物的创造性。小学教育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在小学阶段,单靠老师的灌输讲解,无法培养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要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创造能力。我们的小学教育需要不断实践,完善当前教育模式,更加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素质教育是当前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只有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素质教育日益被重视的现状下,我国的小学教育显得越加重要。小学教育通过发挥其启蒙教学的功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创造能力。小学教育的创新思维培养对学生的观察力训练、空间思维的培养、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提高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学生通过一些创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有利于思维的开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重视小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最终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社会市场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综合能力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型人才。从当今经济形势来看,社会十分注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小学教育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依靠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转变传统教育模式。对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式上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完善,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必须要优化教学内容,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革新。善于改变传统的授课方法,增加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培养要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不能陷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不思进取,要转变死板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未来的人生负责。

三、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小学教育不仅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在当今的时展下,只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发展。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新时代赋予小学教育的使命。加强在小学教育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市场培养符合需求的创新人才,符合小学教育的发展之路。只有坚持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才能为社会提供创新型人才,构建创新型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代知识经济社会和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小学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为学生的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建立良好的素质基础。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劳动者的个人修养,为社会输入创新人才是当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小学教育要符合时展,必须要转变传统小学教育模式,依靠教育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期间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的引导,扩宽学生的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总结

在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与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小学是我国人才思想启蒙的重要阶段。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教育发展进步的机遇。小学教育是学习习惯和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阶段,创新思维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思想、创新意识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我国未来的科技创新和前途发展。我国要努力探索小学教育发展道路,提高当前小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加快推进我国创新能力和素质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者:郭悦 单位:临沂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静燕.小学美术教学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教育前沿,2006(06).

[2]赵宝珊.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01.

[3]刘再荣.乌海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鲍哲.浅谈我国小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3(19).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师范教育专业;当地小学教育;对接性

一、导师制培养模式

在实习的基础上,设置导师制度。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校都会不同程度的为学生配置教学指导教师,主要侧重实习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培养教学思维,实现最终的实习目的。这种传统的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培养方式较为固化。导师制培养模式,可以让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但从教学上得到提升,还可以从个人的创新和发展上入手,指引学生根据当地的办学情况来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方向,从不同层面加强对当地小学教育的了解,从生活、工作、学习中深入探索属于自己并符合当地小学特色的发展理念。真正做到师范教育专业与当地小学教育做到有效对接。

二、当地小学设置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培训活动

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基本都是在考上正式教师编制后,履行国家政策,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基本上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或是在就读期间同学师范类专业设置的课程学习。更多的是通过书本上的知识进行理论性学习。宏观的去分析一些典型案例,记忆性的强化学习相对较多,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后,在面对实际情况时,从学生角色转变到教师角色,特别是面对一些个别扰乱课堂秩序,性格孤僻,缺少父母管教的学生,在每次处理此项事件时心理难免会有一定的变化,同时在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应变能力相对薄弱,处理事件若欠妥,对个人的心理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地小学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揣摩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特点,收集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反馈。在此基础上,当地小学应为地方性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开设心理培训活动,提升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更多的心理建设的方法,有一定的心理建设做保障。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以应对地方性小学教育的办学形式。

三、定期开展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座谈会

依据当地的教学情况,当地小学的不同学校不同教师所接触的教学环境以及教学对象有所不同,所面临的状况也不尽相同。应当在开展教师培训的基础上,开展在职教师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座谈会。一方面,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以符合当地小学的办学形式进入最后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在职教师传授所在学校以及个人的教学形式,并分析除教学以外的管理、心理等方面的经验。让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进一步了解地方小学的教育模式、教学改革等情况,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出一些有见解性的的观点,搭建师范教育专业学生与当地小学教师的交流平台,才能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走向。

四、当地小学教育相关机构组织并实施开展管理学方面的培训

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管理是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就读期间或进入工作岗位前,只是会初步学到一些关于教育学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从大的方向去了解和学习,理论性较强,联系不到实际,很少能接触到针对当地小学对小学生的管理形式,更谈不上对当地小学的区域性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状况。因此,教育师范专业的管理形式上与当地的小学教育的不想匹配。不但不符合当地教育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机制,更脱离了具有当地风俗或特色的管理手段。在校的中青年教师也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管理方面的经验。开展管理学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当地小学教师在教学以及行政上的发展,同时可以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教育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保证教师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合理性。师范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学习,逐步了解地方性小学教育的管理特点,以适应当地快速变化的小学教育的管理特征。

五、建立多种环节的沟通机制,来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

教育行业中的沟通,在于探索沟通所带来的职业感,可以让教育者获得成就感,促进其在专业上的全面发展。沟通的方式并不是单一不变的,随着科技通讯业的发展,便捷的沟通交流成了社会的主流。除了面对面的交谈外,还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等方式进行交谈,以达到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在小学教育中,沟通是考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指标,如何促进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能运用良好的沟通能力,发挥学生的自我效能。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沟通不能局限于在校与同事或领导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还应考虑到与家长的沟通。然而,与家长的沟通不仅是班主任的工作范畴,还应该为师范教育类专业学生提供与学生家长直接沟通的平台。这也是当地小学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进行全面的对接。建立一系列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措施。例如,通过家长会、学校举行的各种活动,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以及班级的特点,培养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在面对家长时的表达能力,提升自身的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

六、完善师范教育专业与当地小学教育发展制度的构建

小学教育是培养当今社会人才的基础。师范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各小学教育发展的摇篮。当地教育系统应当根据当地的教育结构、教育形式、教育资源,协调当地政府及与教育相关的职能部门,制定出既有利于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和当地教育发展的双重制度。使二者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完善师范专业与当地小学发展制度的构建。把师范教育专业的培养制度更贴近到当地小学教育的发展上来,做到二者协同发展。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7篇

许多人认为,以往的小学教师并不是一个专业化的职业,本专业无需本科学历,教小孩,似乎懂点算数和识字的人群都能教!从应试教育角度而言,容易把小学教师看做是“小儿科”、“孩子王”的职业。一旦用这种视角考察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本科水平,其标准必然定位在传统学科———语文或数学那几门主要学科。但从现代综合素质教育角度考察,能够衡量并体现毕业生本科水平的,往往是其教育理论素养、专业技能、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这些决定了现代小学教师岗位的专业性、不可替代性。从总体上看,现代教育日益要求未来的小学教师能够进行专业的教育调查、教育诊断、教育评价等,然后再制订教育方案并组织实施。这样的专业能力,未经专门训练的普通高校非师范类本科生很难胜任这一教师职业,“小儿科”转向了内涵丰富的现代综合教育,其教育质量需要实现专业目的的适切性、实在性。所以,小学教育本科化,本身就是社会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我国初等教育事业发展提高的客观要求。衡量小学教育专业的质量标准应该不同于培养中学教师的专业,应着眼于较高标准的专业规格,亦即要根据现代教育事实,实现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的相对统一,最终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本科化发展。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教育的发展日益注重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基础教育不仅要有效传递丰富的知识给儿童,还要有效促进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培养小学儿童的创新能力,使之能够初步融入社会,为逐步实现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来说,本科层次的小学师资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教育需要,并在教育实践中践行。正是在此意义上,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的培养必须体现其自身的专业性,在专业化的培养与本科水平要求之间实现相对一致。但目前,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往往出现错位。

二、影响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相对统一的因素

依据199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结合本科学历小学教育的专业要求,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在培养计划中的体现可从思想道德素质要求、业务素质的要求、文化素质的要求、身心素质的要求几个主要方面来把握。一般而言,各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都能从整体上兼顾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但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比例把握、培养模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多差异,这就导致了本科化过程中二者出现错位现象。

(一)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定位差异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在具体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上,各院校虽然有一定的共识,但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培养目标的把握与定位在培养方案的体现有明显不同。培养目标“定位在本科”和“定向在小学”关涉如何明确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建设,亦即小学教师应有的素质能够在较高水平上得以专业化的体现。通过与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西安文理学院、海南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熟练的小学教育、教学技能,具有必备的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能力,能在全日制小学校、社会教育机构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从事多学科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其定位比较明确,定位于培养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即要求培养出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从事学科教学,又能从事管理和科研,培养目标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其中对于教育基本理论、教学技能、小学教育教学及其研究能力的把握能够较好体现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并在培养规格中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与专业素质表述明晰,和其它院校同类指标相比差异不大,但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实施培养目标实现保证上还存在一定问题。通常对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性在教育易于把握,但在定位本科层次和定向在小学则容易出现偏差。琼州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原海南民族师范学院基础上开始大专班的建设,如何使现在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同于以往的中师、小教大专培养,如何使定向于小学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学科教育师范专业区别开来是专业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能否在吸收原中师教育的一些优良做法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独特性还需要有一定过程的适应与探索。因此,研究制定全国适用的和各省通用的小学教师入职标准非常必要,这对于指导和规范小学教育专业培养规格的设定,保证培养目标与规格能够涵盖小学入职教师的基本素质又能体现本科水平很有必要。换言之,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平衡把握还需有一个自上而下的长期实践过程。

(二)课程设置的权重不同影响二者的相对平衡

一般而言,新办本科专业在最初的几年内专业成熟度较低,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设置哪些门类的课程,以及各类课程的性质、数量以及他们占课程总量的比例如何分配,这对专业规格的最终实现、专业内涵的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通修(公共基础课)类课程,包括原理、外语、计算机、体育等;二是专业类课程,由于小学教育具有启蒙性、基础性、综合性的特点,技能类课程有语言类、计算机等,学科类有语文类、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素质类课程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三是教育、心理类课程,这是师范专业区别于非师范专业的重要标志,是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体现了教师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受国内普遍“重学术、轻师范”的思想影响,教育类课程课时比例较少,且其中的教育实践体系还不够完善,存在重理论性课程而轻技能性和实践性课程。所以,在今年新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教师教育类课程比重有所提高,其课时占总课时的33%以上。但通修类课程、学科类课程和教育类课程之各总量的平衡还不够稳定,还存在结构性矛盾,其模块化课程的修订还受现行培养模式的限制。总之,小学教育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须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必备的素养。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我们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使教学实践与专业内涵建设研究相互促进,推动专业成熟度的逐步提升。

(三)培养模式的不同选择影响二者的相对统一

培养模式在本研究中指学科定向方式,即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胜任多学科教学的“全才”,还是精通某一学科的“专才”?目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模式、学科分科模式、文理分科模式。三种模式对师范生将来执教学科的定向范围有不同要求。综合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要求师范生毕业后能胜任多学科教学;学科分科模式旨在培养专长于某一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文理分科模式要求师范生能胜任文科或理科领域内的各科教学。培养模式的选择对于课程设置的影响显而易见,如综合模式与分科模式的课程模块明显不同,综合模式只能兼顾学科知识,而分科模式则精于学科知识,培养出来的“全才”或“专才”必然各有所长也有所短,其中对于实践教学的训练系统要求自然难于一致,具体的教学效果难以某一种标准来衡量,专业规格和专业内涵的具体实现与平衡也不易把握,往往会各有侧重,影响专业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简言之,不同培养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课程模块设置,造就不同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效果,这表明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达到有机统一需要一个发展探索的过程,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存在许多有待继续深化的方面。

三、平衡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关系的几点建议

从以上分析表明,小学教育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之间的不平衡,正是由于专业建设的成熟度较低,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与结构等方面都还没有一个现成、统一的计划或标准,有关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比较模糊,大纲和教材相对滞后,各相关院校都还在不断探索。因此,在各方面机制尚未十分健全,各种关系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专业规格的不稳定、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课程设置存在差异,和教育学专业及中师培养区别还有限,本专业的定位还不够突出,如何在专业规格上调整,既能保证专业规格又能实现专业内涵建设,笔者以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

(一)培养目标定位应与全面培养、生源分析及社会需求分析密切联系

培养目标的定位有两个问题必须考虑:一是培养应是全方位的培养,既不能仅仅是培养一些学科专家,关注个别学业超群的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只是培养纯粹的教书匠,这就是说要对绝大多数师范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特色,以适应人才需求的特殊性;二是培养目标的定位还应考虑专业的未来发展,存在一个服务面向的基本问题,它需要以专业历年招生的生源情况、社会需求情况为基础。如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的近几年招生中,海南的生源占60%以上,就业去向最终在海南的也在80%左右,这表明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在高等教育理论上规划,还要在社会教育现实与需求中进行不断的修正。琼州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的本科学历的小学教师主要服务于海南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琼南地区,这样培养目标易于明确,可根据区域需求适当增设黎苗民族地方风俗和语言类选修课,以适应区域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需求。

(二)课程设置必须充分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的综合性、实践性特色

课程设置需要处理好两个基本关系:一专业学科和基础学科的关系;二知识结构和知识数量的关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达到一定知识数量的要求,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从专业内涵发展上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新型小学师资强调重点在专业规格,培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不仅能教学还能根据实际进行研究教育、研究教育对象,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培养的小学师资综合素质高,人文、科学、艺术、教育、技能、心理等各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还能相互融通,养成实践性智慧。如教师教育课程:从课程内容上可分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两大类。其中,教育实践课程是一种以实践为主的综合性实践课程,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是整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形成实践性知识的深化过程。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6-12岁的儿童,现代小学教育需要的是“专家型”的教师,需要理论与实践并举,知识与技能并重。他们既要具备较高的分析与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理论水平,又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多方面的实践能力与技能。由此,在课程设置中,一方面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互相促进,使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多次反复训练,加强学生对小学教育实际的感性认识,使感性认识不断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使理性认识进一步深化,达到了解实际和巩固理论的目的。这就要求打破现行高等师范教育的时空界限,增加见习、实习次数和大幅度增加实习或顶岗时间。另一方面,要渗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技能的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并重,最终使专业规格与专业内涵建设之间实现相对平衡。

(三)培养模式的选择应与多渠道的合作教育有效融通

小学教育和教育学范文第8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包括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教法研究、模拟教学、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内容,它应有别于传统师范实践教学,它不只是传统意义的一个教学环节,更应是一个教学过程,它是师范生在校期间都要不间断地进行的逐渐完善的教学过程。我校小学教育专业成立以来,我们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改革了实践教学,在落实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见习、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的同时,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大实践全程教学观的指导下,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主要体现在重视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总量、拓展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等方面。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主干课程量,开设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班主任工作概论”、“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科学教学法”、“小学教育科学方法”等课程;在大实习之前安排了总课时为四周的三次见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毕业前“一次性”大实习的实践教学形式安排,其目的在于为今后的大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次见习,主题是“教学观摩”。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全天候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观摩小学的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校内外活动等,听取有关讲座和经验介绍;第二次见习,主题是“教学助理”,观察了解小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程序的安排、课堂的调控以及教师教学风格特点,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情况,协助小学教师开展班队活动,帮助批改作业等等;第三次见习,主题是“教学模拟”,我们称之为小实习,重点在于听课、评课、教育调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与这一阶段的学科教材教法、教育研究方法、现代教育技术等方法与技能的课程学习相结合,并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试教语文、数学各一节。另外还通过说课、评课、“拜师学教”、课件制作、创新实验、四年全程性培养与考证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专业兴趣小组、“园丁杯”活动等途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磨练扎实的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开拓实验、实习基地,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通过校、院学生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二、确定职业技能训练制度,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保证质量,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必须使师范类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我们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制定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视唱与乐理、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它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考核统一安排在每学期的第十二、十三周进行,每个项目都制定了考核标准,把考核结果与《教师职业技能证书》挂钩,实施学生实习准入制度,即考核项目没有达到规定的学生不能参加大实习;与此同时,学院还制定并实施了《小学教育专业说课实施方案》,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指导学生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此外,学院划拨重点建设专业专项资金,投资建立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以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最后,学院成立了相应的学生社团及兴趣小组,由专任教师组织基本职业技能训练与辅导,通过各种比赛,如“园丁杯”大赛、说课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方式,全方位、全过程地开展实践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现已初步形成颇具时代特色的“四化”实践教学模式,即:教学行为模拟化、角色体验提前化、技能训练全程化、现代教育技术制作专长化。

1.“教学行为模拟化”:利用学校微格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教学平台,大力强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推广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校内“说课”训导,创建小学教育综合实验室,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争取尽早养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其能力。

2.“角色体验提前化”:推出“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安排学生长期与重点实践基地教师结对,参与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课题的教学研究活动。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将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纳入制度化轨道,保证学生的课堂教学同课外实践紧密结合,以形成“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互动”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3.“技能训练全程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方案及考核标准,每学期定期安排考核,并据此与学生的考评及今后实习准入制度挂钩。

4.“课件制作专长化”:从重点建设专业中,划拨专项资金,投资建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实验室,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过硬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并将“课件制作”作为该专业学生的专长加以重点培养。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拜师学教”活动

在开拓实验、实习基地的同时,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开展“拜师学教”导师制活动。“拜师学教”活动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熟练,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在反思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具体做法为:从二年级开始至三年级有组织、有步骤地与实习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结对子,每个指导教师带三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整个过程分四步走,第一,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第二,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与评课等等;第三,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第四,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根据小学教育对教师一专多能的要求,我们对学生“拜师学教”的科目每学年进行一次调整,使学生接触小学语文、数学及其它一些科目的教学,使学生具备现代小学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拜师学教”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接触儿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儿童心理与行为特征,懂得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掌握启迪和开发儿童智力的技巧和方法,掌握儿童学习理论、掌握指导儿童学习的技巧和方法。通过“拜师学教”活动,可以尽快使学生熟悉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教学,熟悉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关注当前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根据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今后的大实习及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